個人的心得體會範文(通用7篇)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寫一篇心得體會,記錄下來,這麼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你想好怎麼寫心得體會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個人的心得體會範文(通用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個人的心得體會1
建立優質護理示範病房,全國上下轟轟烈烈地在進行,與此同時,受其啟迪,護理部也提出了爭創“溫馨病房”一活動。
“溫馨”意為溫和芬芳。我們的出發點不僅僅旨在於病房環境佈局上讓病患有溫馨感,更在於與病人、與家屬、與同事間建立一個親切體貼的氛圍,這才是此次活動的精髓所在。
參與爭創活動的幾位護士長均是管理中的骨幹和精英,不用更多點拔,均最快地領悟了其精神實質,圍繞“營造溫馨的病區住院環境”與“營造溫馨的科室人文環境”兩大目標,運籌決策,在病房裡遊刃有餘地施展著自己的管理才能。
溫馨病房經驗交流是用圖片敘事的方式進行的,每一張照片都有一個主題:治療室雖小,但可以很整潔;孩子是最好的心情調節劑;安全是我們首先應該給患者的;健康宣教讓我們由護理人變成教育人;醫生是我們的大哥,家和才能萬事興;工友是護士長的得力助手,善待他們;實習生是天真的傳播員,我們成了傳播稿的主角……一張張照片蘊含著一縷縷溫馨,把工作中發生的一個個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透析地淋漓盡致,發人深思,耐人尋味!
有一個和諧溫馨的工作氛圍,不僅是每位護理管理者的願景,更是每位護理人所向往的。但是氛圍不是與生俱有,需要我們管理者用心去經營。山是一步步登上的,團隊也是一步步打造的。
創溫馨病房的結果呈現給我們一個事實:不是我們做不到,而是我們不去做。當我收到不滿於對護理管理者故步自封、抱殘守缺的郵件時,心中湧動地是遺憾與悲哀!同為護理管理者,善管與不善管,所帶來的科室面貌落差竟是如此之大!我們在羨慕別的科室擁有溫馨氛圍的同時,你是否還在駐足觀望?作為一個管理者,我們面對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批人,他們個性迥然、各有所長。有的比你年輕,有的比你資深年長;有的庸庸碌碌,有的卻才識過人;有的惟命是從,有的卻桀傲不訓。但作為管理者的義務是把他們結合成一個和諧的整體,怎麼結合,就如同魯院長的通俗之語“手裡要有段,方能達目標”。
員工生日時,在科會上買個蛋糕開個生日派對;為緩解工作壓力把業務學習地點挪到足療店;科室有人調離時開個歡送會;六一節為科室的小家屬們準備一份精緻的小禮物等等,點點滴滴,無不凝聚著護理管理者的良苦用心。人是高階動物,是有感情的,而中國人的思維以及行事更是如此,我們不得不去適應和學會這一點。所以,同樣的工作,一個與下屬距離較近的領導和一個與下屬距離較遠的領導去安排,也許結果反差會甚大。這似乎就是管理之手段。
在我們的隊伍中,我們也發現做的無所不至,茹苦含辛的護理管理者,卻最終也得不到下屬的認可。如此章魚上司,認為什麼事都得由他自己幹,在這種環境下,員工得不到重任,得不到激勵,又怎麼能激發團隊成員的積極性呢?事情無大小,職責有歸屬。什麼是自己該管的,什麼是自己不該管的,角色分寸的拿捏直接影響著團隊氛圍建設。
百年修得共船渡,作為掌舵人,其思維與行動直接影響並決定船行的速度與里程。只有能把握航行方向又能讓船員朝同一個方向划行的船長,才是一個好船長,才能讓每一個船員感謝這個上天恩賜的緣分,讓大家心甘情願地團結在船長的周圍,為到達航行的彼岸共同努力,不斷付出。這裡提到了兩個要素,一是辨識方向,二是鼓舞士氣。我們的護士長作為領頭人一定要站在改革的前沿,瞭解改革的動向,決定做正確的事情並帶領下屬去做好這件事情,把團隊帶到更高處。而在改革的執行過程中,我們的護士長也要及時瞭解大家的心理需求,幫助大家樹立堅定的信心,解除大家的思想顧慮,讓整個團隊跟隨自己的步伐大踏步向前。
一流領導創造變化,二流領導適應變化,三流領導被動變化,末流領導頑固不化。透過金點子活動的圓滿順利落幕,讓我再次驚歎我們這支隊伍人才之多,可謂是藏龍臥虎。一個個優質護理點子圖文並茂地呈現在我們評委面前時,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視覺衝擊,更是思維地洗理。給我陽光,我就燦爛,我們隊伍不乏人才,我們缺的是平臺與載體。作為護理管理者的我們,作為護理隊伍的領頭人,對創新與變化的認識與理解直接決定著團隊的發展與否。
長江後浪推前浪。儘管我們的管理者都是護理隊伍中的佼佼者,但社會永遠在進步,我們護士長要允許團隊中有人比自己更優秀,更要以此為榮,要大方地為科室的護理骨幹創造更好的發展空間。非常欣慰的是當中層幹部競聘時,我們一批現任護士長均能力薦自己隊伍中的護理骨幹,而並非以因不捨得失去骨幹而將其縛在科室。影響團隊凝聚力的因素之一是團隊的成功經歷,當你能為醫院培養並輸送一個個優秀的管理人才時,相信與此同時科室的氛圍也一定是積極向上的。
創溫馨病房一年,笑容多了,感謝多了,關愛多了,滿意也多了,這是一張優秀的答卷也是一個永恆的議題,它不斷提醒我們:用心管理,用情做事,愛終有回聲,希望一定不會太遠。
個人的心得體會2
時間過得真快,現在已經到了我們研學的最後一天,剛從學校出發的場景還歷歷在目,六天前,從路橋來到2000多公里外的山東,跟著老師獨自來到這裡,我們收穫了很多,見識了很多。
我們領略了儒家文化,來到了孔子的故居——三孔;來到臺兒莊古城,感受歲月的滄桑,戰爭的可怕;來到五嶽之首泰山,親身經歷泰山的巍峨高聳。
泰山是個文化聖地,也是旅遊仙境,那種深沉而凝重的美令人陶醉,那美好的傳說也給泰山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它在歷史上享有著很高的地位,歷代偉大的帝王都要跋涉萬里到達這裡舉行封禪大典,祈求泰山神保佑整個王朝國泰民安,五嶽獨尊。當我爬上這巍峨莊嚴的泰山,領略那從未有過的風情,站在泰山之巔,向下眺望,萬丈豪氣。
那臺兒莊的戰士,英勇殺敵,無畏無懼,以國家利益為重,奉獻青春,揮灑汗水,用盡一生來守衛國家,堅定的眼神,矯健的步伐。
孔廟,肅穆而又莊嚴,處處滲透的聖賢氣息。站在大成殿前,看到的是古老的巍峨建築,彷彿置身在幾千年前,可以想象,孔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是多麼至高無上。我懷著崇敬之心,去體會先生杏壇講學的感受,讓每一段文字啟蒙我,每一個道理引導我。在孔廟中漫步,古樹散發著悠然的香氣,石榴花盛開著,我們聆聽著孔廟的歷史,一起探尋這裡的秘密,感受那孔廟獨有的文化氣息。
拜師禮,我們明白了老師是傳道授業解惑的人,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報答老師。老師無私奉獻,為了我們而奉獻青春,建設國家的花朵,雖不是父母卻勝似父母,謝謝我親愛的老師們。
我們即將離開山東的時候,我深深的感受到,那些耀眼的文化精英出現在齊魯大地絕不是偶然的,那是這片土地幾千年來深厚的積澱和滋養的結果,這是一片神奇的齊魯大地。
個人的心得體會3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小時候,我便能將這一句話倒背如流,卻從未想過,有朝一日,我能來到孔子的故鄉——曲阜。所以當我得知週末要去曲阜進行研學時,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去看看孔聖人的家鄉,去接受聖人的薰陶。
我們這次研學旅行是兩天一夜的,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天一夜,但我還是學多了很多知識。我們參觀了孔府、孔廟、孔林,這裡規模龐大,合稱為三孔。導遊說過孔子的出生地在尼山,他的身世坎坷,他3歲喪父,17歲喪母,家境貧寒。但他卻崇尚和平,推行仁義治國平天下的思想。他有門徒三千,深通六藝者七十二人。在此後的幾十年中,形成了一個影響華夏千秋的儒家學派。
我們去的第一個地方就是孔廟,一到達孔廟,我就被它的宏偉與肅穆所震撼。孔廟主要的建築有五殿、一閣、一罈、兩廡、兩堂、17座碑亭,分別建於金、元、明、清和民國時期。那高大的殿門、高高的門檻、顯示出歷史斑駁卻仍散發魅力的木樑,都讓我體會到孔子的高尚德行。
我們從孔廟遊學至孔府。孔府有“天下第一家”之稱,是孔子嫡系長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官衙與內宅合一的典型建築。孔府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內宅的宅門,宅門內壁上面有一幅狀似麒麟的動物像,名叫“貪”。據說是一種上古的神獸,傳說它生性貪婪,能吞金銀財寶。儘管在它的腳下和周圍已全是寶物,但它並不滿足,還想吃掉太陽,結果卻被太陽所融化。把”貪”畫在這裡,是在警示後人莫貪多無厭,要做官清廉。我以後也要牢記“莫要貪”。因為人一旦有了貪念,就可能會做出一些錯誤的事情。
“三孔”的最後一站是孔林。我們從孔廟一路步行至孔林。到達孔林,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至聖林”三個大字林內。林內各種柏樹,讓人不自覺地就對此地恭敬起來。門內北側有一枯乾,樹前有石碑一通,上書“子貢手植楷”,相傳為孔子弟子子貢所植。孔子去世後,子貢由於在南方經商,沒有第一時間趕回曲阜。在他來到孔子的墓前時,將哭喪棒插到了地上,沒想到它竟生根發芽,長成了一棵大樹。不過這樹在清朝光緒八年被閃電劈中,今日只剩下了這一小段枯木。在古代,父母或老師死後應守墓三年,子貢由於愧疚,便在孔子的墓旁搭建了一間簡陋的茅草屋,為孔子守墓六年之久。我特別驚訝,子貢居然守了六年的墓,真的是太不可思議了!他的毅力讓我欽佩;他對老師的這種敬重也讓我欽佩。我不禁想到了我自己,我應該如何對待自己的父母、自己的老師、自己的學習呢?
兩天一夜的`研學不知不覺就結束了,但我的心還在那裡。
個人的心得體會4
我算不上一個“地道”的讀書人,沒有什麼經驗可談,就和大家在一起談一些個人的觀點。我個人的可以概括為12個字:精讀、常讀、筆讀、心讀、鑑讀、多讀。
一、精讀。精讀的一個方面是精選。世上的書籍數以億計,要讀的書難計其多。這就需要有選擇地去讀,更重要的是會選擇,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要,精心選擇幾本好書,不要見書就買。托爾斯泰有句名言“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趙樹理也說過這樣的話:“讀書也像開礦一樣,沙裡淘金”,說的就是選好書、讀好書的道理。另一方面是把書讀到真懂。一本好書,讀一遍兩遍是不行的,要反覆的去讀,每讀一遍都會有不同的收穫。多少專家研究《紅樓夢》,還成立了專門的紅學研究會,現在還在研究她,就是這個道理。讀書不能只求一隻半解,要完全理解,儘可能全部消化,這才叫讀書,叫精讀。
二、常讀。書要常讀,養成習慣。要養成一個好的習慣很難,但只要堅持去做,把一件事重複去做,這種重複就會成為一種習慣。對堅持每天讀書,不要說需要多久,只要能堅持1個月,這種意識自然會成為習慣,這就叫習慣成自然。我認為,我們青年幹部要把讀書當作一日三餐的生活習慣,讓讀書成為每天必不可少的生活內容,我稱之為常讀。
三、筆讀。就是要藉助手中的筆輔助讀書。有一句耳熟能詳的諺語叫“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通常理解為作讀書筆記、,我還理解為寫心得體會、讀後感、隨筆等。我認為,讀書是吸收,寫作是消化,我在第一次執筆寫公文、起草大會講話時,總覺得沒有東西可寫,要麼寫的內容乾巴巴,平鋪直敘,意識到自己的閱讀量太少,腦子裡記下的東西太少,這才刻意去多讀書,把好的語句、好的典故摘記筆下,並堅持寫一些讀書心得,不怕寫不好,只要堅持,久而久之,這些東西就會留在腦海,動筆寫文章時就會自然見於筆下。我在看電視節目時也在作筆記,準備了一個專門的電視筆記本,收益還是有的。這便是勤動手的好處,我叫做筆讀。
四、心讀。讀書要專心,更要用心。書中自有黃金屋,用心去讀,才能真正讀懂書,朱熹在《訓學齋規》中說,“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五、鑑讀。讀書也是生活的一面鏡子,透過讀書梳理自己的頭腦,豐富文化底蘊,提升道德素養,我把一些好的方面作為航標,把比如從物傳記方面的反面東西作為成長的警鐘,這就叫做鑑讀,有借鑑、有鑑別的吸收書中的文化,持揚棄的讀書觀。
六、多讀。“從精出發,博覽群書。”身邊的人和事是書,工作是書,生活是書,只要肯讀書,書中自有黃金屋。
個人的心得體會5
喜歡一個人在安靜的環境下讀書。
心無旁騖,完全沉浸書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我完全屬於自己,不需要考慮成敗得失,不需要在意時間飛逝,靜靜的品味,直面自己的內心所想。
書的世界,自己是孤獨的,只有孤獨才是最好的磨礪方式,孤獨的求索,因為孤獨,所以足夠專注。也因為孤獨,所以書中所得也更為純粹。讀書心得體會,原就該如此純粹。
有一本好書在手,如同沙漠中覓得了一片綠洲,整個人都覺得有了活力,書中與己共鳴處,拍案叫絕,書中與己有啟發處,默默揣度,品出味道,含英咀華,讚歎不已,乃至掩卷深思,回味無窮。
喜歡汪國真的詩歌,自然流暢,字裡行間是天然的韻律。每次下雨的時候,總會想起那句“下雨了,大地濺起一片歡樂,山谷是太淺的酒杯,盛不下歡樂匯成的河。”於是覺得很貼切,會站在窗外看很久。
喜歡林清玄的文章,清雋俊雅,每一篇都如清淺的小溪,緩緩在心間流淌。
喜歡劉墉的文字,淺淺淡淡,卻又溫暖和煦,讓人讀來熏熏然陶醉其中。讀書心得體會,至此已不能宣之於口,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讀一本好書,就如同跟一位智者的交流,聽其一生走來的諸多感悟懷想,心緒表達,對證自身,總會察覺有太多的東西需要借鑑學習。有很多書中故事,細細讀來,與自己一路所行何其相似,故事中的主人公所思所想,如自己所思所想,想到了一處,豁然覺得前方的風景,也正是自己想要的風景。
個人的心得體會6
讀書在人生中是一件並不可少的事。
書就像一個無聲的老師,一個聰明的人。讀一本書就,是跟一個聰明的人交談。讀一百本書,就是跟一百個聰明的人交談!可見讀書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
讀書教會了寬容別人和跟困難做鬥爭、,讓我一次又一次踏過了我人生的坎坷。遇到困難我不退縮,因為孟子告訴我們:不經過痛苦的磨練,哪能成大器?
自從我上了小學,我就漸漸的喜歡科技了。我也體會到科學的魅力。瞭解這些東西除了電視、電腦,恐怕只有書了!看來書是永遠脫離不了人們的現實生活。
當我心情不好的時候,選擇一本是可以算是最好的辦法。它可以讓我的心靜下來,使我不再那樣浮躁。它算得上我最好的朋友!
書是一把鑰匙,打開了我的知識大門。書也是一位嚮導,帶領我尋找知識的寶庫。書還是一隻小船,帶我去那知識的海洋。書更是一個加油站,充足我的實力,讓我奔跑在美好的明天!
讀書的好處太多了,我永遠讀書!
個人的心得體會7
我們四組挑戰完高空特訓以後,跟另外四組調換了專案。我們去參加了一個溯溪特訓,這個溯溪特訓主要是考驗我們團隊的凝聚力和團隊精神。
我們是第二組。我們來到一個水流湍急的地方,我是穿著皮鞋下去的,我們每個男生中間插一個女生,這樣搭配就是為了保護女生因為比較弱,怕被水流沖走,我們每個人手拉手下到冰涼的溪水裡面,每個人手拉著手,跟著第一隊後面。有隊長的帶領下,一步一個腳印穩紮穩打走過過去,我是中間的位置,其實中間位置相當重要,我們既要拉住前面的人手還有給後面的人傳話,前面的人走快了,我們就要看後面的人的速度,看見後面的人速度比較慢,就要叫隊長放慢速度或者停下來等後面人跟上,我們隊長也是儘量找一些水淺,水流不急的地方走,保證這個隊伍儘量一個人也不摔到,也保證每個夥伴安全,我們在水流急的地方,用手死死的抓住夥伴不讓他們被水流沖走,特別是女孩子。在這種地方我們除了要完成任務以外,還用手保護好身邊的每個人。快到終點以後,我們不知不覺的都趕超了第一個隊伍。最終我們先達到了目的。
訓練完以後,我們教練跟我們說,其實第一隊會被我們趕超,是因為他們喜歡往危險的地方去挑戰,這個是好事,不過這個也一種個人英雄主義,因為他們沒要考慮到弱小的夥伴,特別是女孩子,所以一路上他們好多女孩子被水沖走,或者隊伍衝散。其實這個訓練就是為了考驗我們的團隊精神,在一個團隊中每個人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隱藏自己的弱勢,揚長避短,這樣才可以更好更快的完成任務。
從這個溯溪的特訓中我也明白,現在中國很多企業都處於作坊式的經營模式,永遠做不大,除了個人能力以外,主要他們沒好很好的團隊,只能靠個人能力小打小鬧。所以人家都說中國的老闆一個人是龍,十個人就是蟲,喜歡單打獨鬥。其實這樣企業很容易面臨危險的,其實中國以後企業要做強做大,就要想日本企業一樣要有團隊精神,這樣才能揚長避短利於不敗之地。所以未來的經濟發展趨勢就是要抱團打天下,這樣才能穩定快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