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得體會> 歷史培訓心得體會範文(精選5篇)

歷史培訓心得體會

歷史培訓心得體會範文(精選5篇)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歷史培訓心得體會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歷史培訓心得體會1

  “為了一種召喚,你註定要跋涉眾生,不要問能得到什麼,追求本身就是神聖。”

  ——題記

  曾幾何時,歷史課是個多麼令人沮喪的字眼。副課的註解使它蒙上受輕蔑的面紗。可我偏偏不信邪。我的想法是:教育園地不應該一枝獨秀而應是百花齊放,爭齊鬥豔。朝著這個理想,我們歷史教研組把重心放在了課堂,立足課堂、站穩課堂、不斷反思,希望透過課堂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透過課堂提高教師教育科研能力,透過課堂反思促進教師的成長。於是,我們歷史教研組紮根於課堂教學。

  “駕馭”一詞來自人類乘騎的心得。蒙古馬威猛鎮定是戰爭之良馬,駱駝耐飢耐渴適於沙漠旅行,而騾子耐力強脾氣溫所以用來拉貨。人們這樣歸類驅使是因為熟悉它們各自的特性。教材中每一單元每一課也都有各自的特點。他們與騾子、馬一樣可以有更合適的用途。刪、減、加、添、切地重組教學內容更適合學生的學習能力。研讀課標、熟練駕馭教材成為我們每次集體備課的必修。

  行春風,灑秋雨:四天的全縣歷史集中培訓,我們對課標的理解、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教學的反思、課題材料的厚實與精彩、對歷史教學的感悟。一例例、一幕幕,油然而生的幸福感一次次湧向心頭。

  歷史課堂,承載著我們的辛勞,也承載這我們的夢想。我們精心打造課堂、精心打造我們的教育人生。

  歷史培訓心得體會2

  今天,全縣歷史老師開始了第二輪的集中培訓,在樂安歷史老師的主持下,培訓開始了。首先由來自縣、不同鄉鎮的教師進行了前兩天培訓活動的成果彙報,他們分別就八年級上歷史教材新授課、複習課的設計、教材的梳理、知識體系的構建進行了精彩展示,各種型別課的設計環環相扣,教材梳理線索清晰明瞭,重難點突出。我認為他們展示給大家的不僅僅是一節優秀的教學設計,重難點的突破方法,而是展現出了一個團隊精誠合作的精神,更體現出了教研室領導對老教師的尊重,更為年輕教師創造了鍛鍊的機會,提供了成長的舞臺。

  老師們在緊張的展示著,展示著他們的精彩,忙碌的記錄著,記錄著他們的收穫,生怕別人的優秀成為劃過天空的流星,試圖在自己的腦海中留下深深地痕跡。特別是問題回答環節,老師們妙語連珠的解答,是那樣的條理,那樣的讓人信服,還有教研室魏禮堂老師的點評,都表現出一個歷史老師豐厚的歷史知識和一個學校、一個團體的文化特色,我縣的歷史老師在不斷成長不斷進步。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感覺以前所學的知識太有限了,看問題的眼光也太膚淺了。過去,我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得有一桶水。”但是,經過這幾天培訓後,我覺得教師絕對不是一桶水這麼簡單,它應該是一條有源頭的溪流。我認為,教師只有樹立“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教育思想,才能跟上時代前進和知識發展的步伐,才能勝任複雜而又富有創造性的教育工作。“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不斷否定自己,才能不斷進步,擁有的知識才能像“泉水”般沽沽湧出,而不只是可憐的“一桶水”了。

  作為一名教師我時刻要求自己不斷學習新的教育理念,注重知識的更新與多元文化素養的培養,善於傾聽,善於學習,多從其他教師身上博取智慧,廣泛採納意見,並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及時的反思和改進,在工作中不斷研究、創造、發展、提高,讓自己以後的教育路子走得更加平穩。

  歷史培訓心得體會3

  為期半個月的歷史教師暑期培訓已落下帷幕,仔細回首,它確實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收穫和感動,也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體驗和反思。

  感悟之一:這次培訓,為我們搭建了一個面對面互相探討、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平臺,讓我們零距離的看到很多優秀教師的教學展示及聆聽他們優秀的點評。我敬佩臺上每一位老師精湛的發言,一個個鮮活的理念,一句句深入淺出的教材解讀,獨到的見解,鮮活的事例讓人耳目一新,引人深思。這次培訓讓不僅我梳理了教材內容,對課標教材有了更新的認識和理解,更讓我梳理了繁亂的思緒,總結了過去所做的諸多的工作,明確了努力的目標和方向,讓我今後更好的前行。

  感悟之二:我深深地感受到我們應該做一個會反思的智慧型學習型的老師,讓學習天天陪伴著我們,不斷更新我們的教育理念,大膽實踐中探索,努力創新。

  感悟之三:教研員魏老師精湛的學術,獨到的見解,對我們人文的關懷,讓我們們感動。我培訓期間魏老師以他淵博的知識,睿智的思維,靈動的活力,創新的精神、務實的作風,引領著我們整個培訓展示活動。對工作的認真態度、對老師的人文關懷,對培訓的全心投入都讓我們看在眼裡記在心頭!

  感悟之四:感動我們這些教師默默無聞、辛勤耕耘。雖然很多教師對這次培訓意見很大,然而培訓一開始,廣大老師依然還堅持著教學時的那份執著、那份認真,投入到培訓之中。學校中的培訓,老師們認真總結、細心分析,縣裡的集中培訓,老師們更是踴躍參與、積極發言。我想這就應該是老師們學無止境、甘於奉獻精神的真實體現吧。

  感悟之五:歷史課堂應該教給學生什麼?對於這個問題,相信很多人第一時間給出的答案一定是:歷史知識。不錯,中學歷史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普及歷史知識。但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學的歷史教育僅重視歷史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其他,這無疑是陷入了誤區。任何一種教育,其終極目標都應該指向人的發展,指向以能力和個性為中心的人的全面發展,歷史教育也不應例外。我們傳授歷史知識的根本目的不在於應付考試,而是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學生的能力。一堂成功的歷史課,應該使學生在知識、能力和情感方面都有所收穫。我作為一名歷史教師,我深刻的感受到來自歷史教師身上的壓力。每一位歷史老師都希望自己的課很精彩,讓自己的每節課都亮起來。然而在教育的過程當中,有一個衡量教學的標準——學生的成績。你的課是亮了,而你學生的成績卻暗了,你作為歷史教師的前途也迷茫了。有人會不理解,為什麼你的課亮了,而學生的成績會暗呢?這兩個不應該成正比嗎?非也!因為我們要向學校、要向家長、要向學生有個交代,所以我們的歷史課就變得說者無味,聽者無趣,考前狂背的現象。這是學生的可悲,更是教師的可憐。我們到底應怎麼做?

  不足及建議:

  1、展示流於形式,為展示而展示。有的成果還沒有經聽者用大腦分析、思考,新的理論又來了,我們真是應接不暇。如果把展示當成了“顯擺”,那大可不必了。

  2、缺乏在教學過程更為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法的指導(在具體環節中體現的教學方法、教學藝術和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3、培訓要更有針對性,分年級段培訓。

  4、培訓材料網路化,做到資源共享,僅憑聽一遍,收穫有侷限性。

  5、集中學習要精而少,要更人性化。

  總之,十幾天緊張的培訓,既有觀念上的洗禮,也有理論上的提高,既有知識上的積澱,也有教研技藝上的增長,感謝這次培訓,讓我有時間、有空間思考自己的教學工作,反思自己的行為,使自己對教育教學工作有了一個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歷史培訓心得體會4

  20xx年7月13-14號,我參加了寧夏部編七年級歷史教材培訓,觀看了教育部朱之文副部長關於做好“三科”教材培訓工作的講話影片;聆聽了張靜老師有關於部編七年級《中國歷史》教材介紹和教學建議;同時學習了丁丁老師關於部編七年級《中國歷史》教學案例展示及評析。

  這次培訓讓我受益匪淺,透過講解及教學案例的展示,瞭解新教材與舊教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新教材內容生動,教師的啟迪作用更加凸顯,真正體現了過程與方法的理念

  部編七年級歷史教材,把知識目標放在教學的首位,“以知識傳承為主”。在新理念指導下要 “以學生髮展為主”。以學生的學習為主體,把教材變成有利於學生學習的“學本”。發揮教材資源優勢:利用導語、正文、資料、“史料研讀”、“相關史事”、“課後活動”、“課後知識拓展”。

  在學生學習方式上,要倡導合作探究性學習方式,要注意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於強凋接受性學習的弊病,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的學習方式。

  充分利用課文中的“相關史事、史料研讀等欄目;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將學生活動直接引入教科書體系和課堂學習過程之中。利用課程內容的生動性、啟發性和開放性,突出學習過程與方法的教學,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習和探究問題的能力。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體驗性學習等學習方式體現在每一節歷史課教學中。

  在教學方式和方法上,教師要創造性地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參與,與學生平等交流,教師也融入到學生的活動中。在授課中注意教會學生學習歷史的方法。注意運用史料,幫助學生理解某一問題,並能用所學內容解答與材料有關的歷史問題。

  經過這次培訓,我對教學方法與技能,以及部編歷史教材都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在今後的教學中,無論教學思路、教材處理、能力培養、師生關係都要重新定位,理念上要開拓進取,內容上要推陳出新,在形式上革故鼎新。爭取將部編歷史教材的理念充分的融入到以後的教學工作中。

  歷史培訓心得體會5

  本人有幸參加為期兩天的20xx年寧夏部編初中歷史教材培訓會,透過培訓,對我有很大的感觸和啟發,現將內容整理如下,與同行的前輩和老師共同交流。

  首先,在觀看了教育部有關領導對這次部編教材的有關影片,反映了國家對初中歷史學科的重視。其中特別提到了家國情懷的滲透,也是以往歷史學科中提到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是其他學科所不具備或不能比擬的。通過歷史學科很好的滲透家國情懷,讓學生感受中華民族的優良的文化傳統,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體現教書育人、立人立德的教育觀念,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從而很好地體現歷史學科的自身價值,也為我們今後在教學中指明瞭方向。

  第二,本次培訓給我感觸最深的是張靜老師和丁丁老師對於部編教材的解讀和有針對性的案例的分析。應了那句話“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就得事先準備一桶水”,課前的準備工作是上好一節歷史課的前提和基礎,需要老師在課前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這些準備工作具體而繁雜,特別是歷史學科更注重史論結合。每當看到老師們展示的案例和影片,不禁感嘆老師們能把歷史課上的有聲有色、有理有據,是因為確實在課下做了大量的工作,試問這樣的歷史課堂學生又怎會不喜歡呢?而且在講求實證的同時,不再像過去的傳統教學只是老師一味的講解,不僅僅是“傳道受業解惑”而是能不斷地引發學生的思考,把課堂交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這樣的歷史課堂真正做到了“有趣”、“有料”(內容豐富,依據教材但又不拘泥於教材)、“有效”,所以也為我們今後上課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鑑和幫助,開闢了一條新的思路。

  第三,這次的部編教材是經過了多位國家級的專家和資深的教育工作者經過了審慎的考量編制的,與之前的教材相比,僅就中國史而言更加的系統和完善,能夠將中國史所涉及的重大的歷史事件都涉及其中,使之更加的完整。比如東漢的光武中興,以前的教材基本就沒涉及這段歷史,會使學生對於兩漢的內容不夠清晰,東漢的內容被弱化了易造成學生知識點的盲區;再比如本次部編教材中關於唐朝的安史之亂,之前的教材也沒涉及或是不作為必要內容讓學生掌握,這也是有缺憾的,我們都知道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但對於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卻沒有給予必要的交代,這不利於學生對整個唐朝歷史作出完整而準確的評價。這樣的例子很多在此就不一一贅述了。還有就是在對歷史概念或是使用的措辭方面更加的準確而嚴謹,比如提到的“民族的交融”而不是“民族的融合”等等,也對我們今後的教學及時提出了需要注意和指正的地方。

  以上是我對本次歷史培訓的一點粗淺的心得和認識,僅供交流,如有不當的地方還希望各位老師及時提出並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