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得體會> 志願者心得體會範文(通用5篇)

志願者心得體會

志願者心得體會範文(通用5篇)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志願者心得體會範文(通用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志願者心得體會1

  志願者很平凡,平凡的面容,平凡的制服;志願者不平凡,不平凡的內心,不平凡的精神。

  20xx年10月24日晚上8時,中共陽山縣委宣傳部,陽山縣文化廣播新聞出版局主辦的“善美陽山百姓舞臺”楊梅鎮專場晚會。

  為確保晚會的順利上演,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我們一群志願者準時來到影劇院集合,由張老師帶隊,聽從張老師安排工作。同往常一樣,排好摺椅,大家互相分工,又互相配合,很快就把工作做好了,等待觀眾入場。過了一會,有觀眾入場了,我們引導群眾就座,以免引起混亂,今晚的群眾非常配合,對號入座,等待演出。

  今晚的晚會主要是宣傳楊梅的種植物沙糖桔,又名叫八月桔,這種水果皮薄,肉爽口,又甘甜。現在是豐收的季節,同時還有其他水果也慢慢成熟了,農民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有收成,心裡也很高興,說明鄉鎮發展快,進步快,農村好,只要辛勤勞動,不怕辛苦,就有成就,農民已經過上好生活。

  晚會結束了,我們把椅子收起來,擺放好,搞好衛生我們才走,我很榮幸能成為以傳遞愛心,志願服務,樂於奉獻,不求回報為宗旨的這樣一個團隊的成員之一,我志願,我快樂!

  志願者心得體會2

  轉眼間,圖書館志願者工作漸進尾聲,回首這一年,有風雨也有晴,走過那些日子,有收穫又有感觸。一年來,志願者一起走過的風風雨雨,回憶起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只得將最真切的體會用最平實的語言敘述那屬於我們的點點滴滴…...

  圖書館志願者和圖書館的一磚一瓦都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絡,他們是圖書館的“保護者”,也是圖書館隨處可見的身影。

  當第一次全體大會在20xx年10月23號在四樓讀者培訓室召開,陌生的臉龐上都帶著熟悉的微笑,就這樣大家漸漸的彼此熟悉起來。10月30號的志願者乒乓球比賽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志願的運動精神,還讓我們看到了精彩球技的強強切磋。讓大家更是對彼此的瞭解更進一步。11月6號這天是個別有意義的日子,由老師帶領志願者參觀了圖書加工流程及各個閱覽室,讓大家更好的瞭解到借、還書的流程。詳細的介紹了圖書的分類、檢索機的使用以及圖書館的代書板的使用。充滿好奇的眼神是對這些知識的渴望,講解後的眼神裡充滿了驚奇。在這時間的流逝中,志願者不知不覺的拉近了和圖書館的距離。徽州文化博物館的參觀和圖書館知識講座的舉行豐富志願者的眼界和了解了移動圖書館使用。這些活動雖然簡單,但是卻讓志願者得到了圖書館這知識寶庫的鑰匙,來了解圖書館的奧秘。

  志願者的活動是圍繞圖書館展開,是為了大學生能夠更好的瞭解圖書館。志願者幫助圖書館閱覽室管理員對圖書進行整理,對同學進行圖書館閱覽室一些工具使用的指導,這些事情不僅僅幫助了同學,同時也提高了志願者對閱覽室的進一步瞭解以及對排書號的熟悉。志願者們一次次的出色的完成任務,並把這種奉獻的志願者精神帶入了他們平時的生活。志願者不僅僅在是一個稱謂,而是已經深深的融入在志願者心裡。

  下學期的活動陸續開展來,第一次見面會佈置了半學期的任務,下學期的安排志願者在閱覽室幫助值班老師一起值班,學習任務重的他們沒有人選擇逃避,把自己不多的課餘時間奉獻給了圖書館,大家任重而道遠。在值班的'日子中穿插了那些點點滴滴,三月份集體去公園學習相關植物,大家還偶遇上了各種小動物,大自然讓大家飽享眼福。更是瞭解了圖書館對植物動物類書籍的儲存,現實動植物與書上的可以有機的聯絡在一起。演講比賽的舉行展現了大家青春的風采,第六屆讀書月啟動儀式大家更是積極的參加,在活動中積極發言,這個儀式的啟動點燃大家讀書的熱情,圖書接力棒就這樣在你我他中接力下去。紙質圖書大賽如期而至,志願者小組的分組配合,其他志願者作為本次大賽其餘事物協助者,比賽進行的特別的順利,比賽小組的較量是分秒必爭,比智慧、比臨時團隊的配合能力,志願者參與其中,給每位志願者都留下了難以忘記的回憶。“圖書館就在你手中”讓移動圖書館更深入到大家的瞭解之中,志願者楊猛同學作為主講人員,為同學的一次次的疑問進行解答,對移動圖書館的使用進行了更深入的介紹。時間接近這學期的尾聲,志願者各項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著收尾,志願者本學期在圖書館的共值班達到近百次,幫助閱覽室的老師更有效的對圖書進行管理。

  只是做事不問報酬是的大家的習慣,隨叫隨到是大家的態度,遇事冷靜是大家的心態,在大家的心裡只有三個字:“志願者”,這三個字就是所有的一切!

  志願者隊伍是一支團結的隊伍,雖然大家來自於不同的院系,但都有著對圖書館的熱愛,每一個人都是隊長,每一個人都盡力所為,每一個人都是為奉獻所來。相同的信念走在一起,讓大家的凝聚力可見一斑。

  志願者的付出都記在屬於我們的那些日子裡,但是工作中難免也是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活動操作階段有些疏漏。不過,志願者隊會不斷努力,明天會更輝煌。

  志願者心得體會3

  在近一年的志願服務工作中,我努力踐行志願者精神,恪盡職守,認真地完成了組織上交給我的每一項工作,得到了領導和群眾的一致認可。

  我一向本著常在基層跑把群眾服務好的心態,儘可能為群眾多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青年志願者行動是由共青團中央組織發起的一項社會公益事業,以青年學生參與為主題,以志願服務為手段,透過青年志願者為他人、為社會帶給服務和幫忙,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推動社會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的發展。本行動是一個致力於創造完美明天的行動,是有個著眼於開拓未來的事業,是青年成才和增強社會職責感的偉大事業。

  在思想上,我認真學習黨的方針政策。端正人品,忠厚待人,謙虛謹慎,光明磊落,團結友善,顧全大局,正確處理與領導和同學之間的關係。

  在學習中,我認真做好自我的本職,努力學習自我的專業知識,刻苦鑽研。同時,我利用業餘時間學習自我喜歡的攝影,繪畫,參加社會實踐,不斷的拓展自我的知識面,努力提高自我的綜合潛力,使自我適應這個社會。

  在工作上,我努力做好領導和老師安排的工作,把自我潛力範圍內的事做好。當同學遇到困難時,我會主動伸出自我的援助之手,儘自我的努力去幫忙他(她)。

  社會實踐方面,我用心參加志願活動,奉獻自我的青春。每次有什麼獻愛心的活動,我都會獻上自我的一份情,每次到敬老院去看望那些老人,我都會帶著禮品去慰問他們。雖然不是很多,但那是我的一片心。當然我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被評為“優秀先進個人”。

  志願者是指不為物質報酬,基於良知信念和職責,自願為社會和個人帶給服務和幫忙的人,加入志願者是按照必須程式在團組織,志願者組織下,參加服務活動的志願者。青年志願者活動是由團中央發起並在全國廣泛開展的以青年資源參加為基本特徵,以扶貧幫困和社會公益事業為主要資料的一項社會服務活動。青年志願者活動面向全社會,主要是圍繞公益勞動,美化環境,義務植樹,搶險救災,文體活動,社群服務。

  社會治安,移風易俗,科教掃盲以及青少年幫教和維權等方面開展義務服務活動,用心倡導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青年志願者精神。

  志願者心得體會4

  不知不覺間,春雨像絹絲一般落下來,又輕又細,聽不見淅瀝的響聲,也感覺不到雨澆的淋漓,只覺得好像這是一種溼漉漉的煙霧,沒有形狀,也不出響聲,輕柔地滋潤著大地和人心。

  伴隨著這場瀟瀟春雨,“五一”黃金週無聲無息地悄悄來到你身邊,著名風景區被遊人堵得水洩不通,當然西湖也不例外。黃金週的前幾天,我們杭州人把景區讓給外地遊客。最後一天,大部分人都去西溪國家溼地公園遊玩了,可我沒有去,我在想:利用最後一天假期,為西湖做點什麼呢?對了,做一名小小志願者,為建立文明城市出一份力。於是,我對著鏡子,戴上了自制小紅帽,繫上鮮豔的紅領巾,乘車來到了湖濱路步行街,學著浙工大學生的樣子做起了“小小志願者”。

  漫步在步行街上,望著美妙多情的西湖,想起了蘇東坡的《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看著碧波萬頃的湖面上的各種遊船,我不禁陶醉在西湖美景之中。突然,一件很不雅觀的事映入我的眼簾——兩位打扮時髦的女青年坐在湖邊,把雙腳伸到湖水裡,一邊洗腳一邊玩水,把青青湖水攪得白花飛濺,一副悠閒自得的樣子。但她們並不知道自己的行為令人搖頭,更不覺得這樣很不文明。我鼓起勇氣走過去,很有禮貌地對她們說:“阿姨,你們是從外地來到杭州旅遊的吧!”

  “沒錯!”其中一個燙著長波浪的阿姨說。

  “阿姨,西湖裡是不能洗腳的。”

  “我們是為了涼爽涼爽,不是在洗腳。”這時,旁邊也有幾位遊客笑著說:“西湖真清涼啊,我們也想享受一下。”他們一邊說,一邊脫鞋襪。看到此情此景,我的汗都急出來了,說:“西湖水這麼清,我們要好好保護啊!如果每個人都來泡腳,美麗的西湖不就變成一個大腳盆了嗎?這樣既不好看,又不文明。”於是,我把自己擦汗的小毛巾毫不猶豫地遞給了她們,說:“阿姨,請你們把腳擦擦乾吧!”另一位留著齊耳短髮的阿姨不好意思地說:“謝謝你,不用了。”說罷,她把腳提出來……幾秒鐘後,其他的遊客都不約而同地穿好了鞋襪。

  隨後,我向他們敬了一個隊禮:“謝謝叔叔阿姨,歡迎你們以後再來杭州遊玩。”話音剛落,一位身穿花襯衫的叔叔拿出照相機,為我和兩位阿姨合影留念,隨著“咔嚓”一聲,一張記錄著一個普通小學生和外地遊客共同呵護西湖、建設美麗天堂的照片就這樣誕生了,同時也為我作為小小志願者的五一黃金週劃上圓滿的句號,成為記憶海洋中一朵雪亮的浪花。

  志願者心得體會5

  從20xx年8月4日抵達敦煌,到現在已經整整10個月了。這將近一年的支教歷程,承載了太多太多:有母校xx大學對我們的期望,有家人親友的關心,有服務單位領導同事的幫助,有支教團成員相互之間的鼓勵,還有學生們充滿信任與期盼的眼神。總之,一年的支教,在困惑中收穫著,在行動中感動著。

  支教這一年裡,感動無處不在。

  作為一名支教志願者,幸福莫過於被需要、被感動。這一年,這種幸福是如此的真切。我想,這是對付出最美好、最慷慨的回饋。

  因為,感動是一切意義的源頭。

  來敦煌支教後,與朋友聊天,總有人問:你覺得支教這一年值嗎?有意義嗎?

  遇到這種問題,我總感覺無從回答。相對於大學生活而言,支教是一種全新的境遇,沒有經歷過的人是很難體會個中滋味的。之前,我想象中的支教生活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色彩:我去了一個偏遠的山村,然後在孩子們面前扮演一個天使的形象,大幹一場,把支教的生活過得轟轟烈烈。走過這一年,我終於知道,所有轟轟烈烈的大事,都"大"在小事上。這一年的生活雖然有些平淡,但是點滴的小事都充滿了感動。能感動你的事情,會沒有意義嗎?

  孟家橋小學三年級一班的孩子們給了我許許多多的感動。支教團在孟家橋小學創辦xx大學陽光愛心學校敦煌分校的想法付諸實施之後,我便開始給三年級一班的孩子們上課,課程是《三字經》。每週三、五的下午第二節上課。在給孩子們授課的過程中,我收穫最多的,便是平淡生活中的情誼,和凝結在小事中的感動。

  三年級一班有36個孩子,大都在10歲左右。孩子們最喜歡聽故事,如果將故事講得幽默一點,就更合他們的口味;如果幹巴巴的講道理,他們就會一個個的皺起小眉頭。講課的時間稍微一長,孩子們就坐不住了。

  第一堂課的時候,剛剛走上講臺,孩子們都非常乖地坐在椅子上,瞪著求知若渴的大眼睛,我鬆了一口氣,看來紀律還好。沒想到,剛講到為什麼要學習《三字經》,課堂裡就炸了鍋。幾個淘氣包在課桌中間衝鋒陷陣,一個小男生揪著同桌的辮子不放手,幾個小女孩在交頭接耳……

  "安靜!"我想到了《三字經》中的"玉不琢不成器",這種無視課堂紀律的現象,怎麼能任其發展呢?以後上課如何得了!於是,我決心實踐一下"無規矩不成方圓"的古訓,教訓他們一下。我用手中的教鞭--一段樹枝用力敲了敲黑板,"老師大老遠騎腳踏車過來給大家上課,大家不能體諒老師的辛苦嗎?嗯!"教室裡迅速安靜了下來,孩子們一個個回到座位,正襟危坐,幾個玩的最歡的淘氣包低下頭不敢看我。一直到下課,再沒有人打鬧,沒有人說話,孩子們回答問題也不敢大聲。我感覺課堂上好像少了些什麼,開始有些後悔。畢竟只是10歲的孩子,愛玩是天性嘛!我決心下次上課的時候,不再大吼大叫批評孩子們了。

  週五了,要去上第二節課了。路上,我一直在想,第一次上課就對孩子們大聲吼,沒有好好把握這個年齡段孩子們的特點,孩子們會不會覺得我凶神惡煞,會不會不喜歡上我的課了呢?這時的9公里好像格外的長,我恨不能飛到教室裡,去跟孩子們道歉。終於,走進教室,開始上課了。我偷偷掃了一眼孩子們的表情,懷著忐忑的心情開啟講義。該怎麼對孩子們說呢?紀律要維持,又要講究方式方法,對於沒有教學經驗的我來說是個兩難問題。還沒有開口,班長王紫虹站了起來,認真地說:"老師,我們以後再也不會上課打鬧了,請老師放心,我們會好好學習的!"這一刻,感動充滿了我的心窩。

  此後,每次課堂紀律稍亂,便有幾位同學站起來提醒大家認真聽課,課堂也隨之恢復安靜,且不失活力。每次下課,孩子們都會纏住我,問"老師啥時候再來呢?",當我確定地告訴他們,下週肯定來,孩子們都伸出小手作"V"型手勢,大喊"耶!";如果我說下次課可能不上,孩子們便會大聲嘆一口氣,"哎!"面對這份真摯的師生情誼,我怎會不動容呢?

  有一次,是在清明節,孩子們要集體去放風箏,一定要讓我去。我答應了,可是臨時有事沒去成。等下次上課的時候,孩子們回來責備我,"老師你怎麼騙人呢!"我只好連連道歉,承諾下次一定把錯過的機會補上。可是直到現在,都沒再能找到合適的機會陪孩子們放風箏。

  班級裡有一個男生,叫夏冬,很調皮,愛打鬧。每次上課都不好好聽講,終於被我罰站。夏冬一臉的委屈,我狠狠心,沒管他。下課才知道冤枉他了。夏冬有一個同桌,也是男生,可能家境不好,聽寫時沒有作業本,把《三字經》寫在了語文課本上。我跟這個男生說,老師下次給你帶一個作業本。結果,等到再上課的時候,由於走得匆忙,我忘記了。夏冬問我,老師,你要給他的作業本呢?我大感慚愧,再去上課時就沒有忘記。

  這些就是我的學生,一群調皮,懂事,真實,純潔的孩子。

  我住在敦煌中學,前往孟家橋小學上課有兩種方法。一是乘坐公交車,二是騎腳踏車。由於接送上下學的孩子,敦煌的城鄉公交被徵調了幾趟。要趕上上課,只有騎腳踏車了。單程就要接近四十分鐘。有同事開玩笑說,為了上一堂課,在來回的路上倒要花掉兩堂課的時間。沙漠氣候的敦煌,太陽威力十足,烤得鄉間的沙土路都像是在冒煙。剛開始視這段路為畏途,每次打算偷懶的時候,一想到可愛的孩子們會責備地問"老師你怎麼不來了呢",我便不再猶豫,頂著大太陽,蹬車前進。

  每次走到校門口,都會受到同學們高規格的"接待"。有的孩子甚至站在校門口"放哨",一看到我,就遠遠地喊,"林老師來啦!",邊喊邊往教室跑。等我走近教室的時候,教室裡已經傳來了一陣朗朗的讀書聲:"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個時候,我早已被感動地稀里嘩啦,體會到作為一個老師傳道授業的巨大幸福,並且真切的感受到"支教"的含義和意義。

  回想起支教,首先想到的就是這些小事。這些小到不起眼的感動,填充著我的生活。與一開始轟轟烈烈大幹一場的想法不同,支教生活是平淡的,而且我居然會被這些點滴"小事"感動的一塌糊塗。我變了。我開始領悟到,正是因為這些小小的感動,平凡的生活才會這麼偉大--我走進了孩子們的心裡,看到了美好又培育了美好。對一名志願者而言,還有比這更偉大、更轟轟烈烈的事嗎?支教一年的意義,也盡在於此。

  將來回憶這一年的支教生活,或許能品味出一些不同的滋味。不過不管滋味如何,這些屬於我的點滴感動,我都會永遠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