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得體會> 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提問教學心得體會

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提問教學心得體會

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提問教學心得體會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後,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就可以透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那麼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提問教學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課堂提問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它是聯絡教師、學生和教材的紐帶,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深入思考、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僅是重要的教學手段,更是一種精彩的教學藝術,設計得好,應用得當,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開拓學生的學習思路,發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精神,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都有積極的作用。

  然而,在實際的教學及教研活動中我們經常發現:部分教師課堂提問具有較大的隨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問時機;提出的問題不夠精準;缺乏提問的藝術、和技巧;或者提出的問題價值不高;缺乏對生成性問題的預設;導致課堂“低效提問”的現象時常出現。針對以上現象,我參加了南京市規劃個人課題《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提問的策略研究》,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實踐與研究,筆者認為: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要準確把握課堂提問的時機和學生思考的時間

  研究表明:雖然一節課中提問次數沒有確定,但準確把握好提問的時機卻非常重要。何時提問,提問什麼內容,教師課前一定要設計好。若能在恰當的時機和火候提問,能夠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調動學生情緒、活躍課堂氣氛、保證思維質量、提高教學效果等。研究中還發現,課堂提問的時機通常產生於下列情況:一是學生學習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達交流時;二是學生學習中有所疑、有所惑、意欲發問質疑時;三是學生學習情緒需激發、需調節、意欲表達傾訴時;四是促進學生自我認知、自我評價、信心倍增時。教師若能準確把握好以上的提問時機,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將會大大提高。

  此外,在提問後教師應注意停頓一會兒,讓學生有一定的思考時間。我們在聽課中經常看到:教師在提問後,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總希望學生能對答如流,如果學生不能很快作答,教師就會重複這個問題,或重新加以解釋,或立即降低難度,甚至叫其他的同學來“幫忙”,根本不考慮學生是否要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去形成答案並作出反應。實驗表明,如果教師提問後能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那麼他們的課堂將出現許多有意義的變化:學生的應答興趣就會加大,隨意回答的情況就會減少,回答會更完整、更準確、更精彩,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顯增強。

  如:教師在教學《平行線》時,圍繞教學目標設計了三個問題:在創設了“學生在紙上任意畫出兩條直線”的情境以後,教師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們能根據兩條直線的關係把自己畫出來的圖形分類嗎?”稍作停頓,在學生分類之後引出平行線,教師接著提出第二個問題:“你們能用哪些方法來說明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在多數學生得出平行線概念之後,教師又讓學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線?”……課堂教學中教師較好地把握了提問的時機,緊緊圍繞著這三個問題,組織了相應的活動,且保證每個環節的活動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促進了學生思維向縱深發展及課堂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

  二、要注意課堂提問的“精”與“準”

  所謂課堂提問的“精”“準”是指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求精確、正確、準確,力求精巧、精緻、不隨意。研究表明,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必須緊扣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多做提問設計的思考,並以此作為問題設計的依據,使設計的問題既簡明準確,又能突出重難點。在關鍵性的問題和小結性的問題設計上更要斟字酌句、反覆推敲。另外,課堂提問還必須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找準問題的切入點,要問到關鍵處,問到點子上,問出精彩來,問出實效來。為此,要實現課堂提問的“精”“準”,教師還要把握好提問的“三度”:即難(易)度、精(準)度、適(量)度。

  1、要把握問題的難易,做到適合適中

  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問題既不能太難又不能太易,儘量設計讓學生“跳一跳能夠著”的問題。因為問題太易會使學生提不起數學的興趣,問題太難又會使學生失去信心,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久而久之,還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要注意提問的語言,做到精確準確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地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這就要求教師:課堂提問語言不僅要講求科學性,還要講究藝術性和準確性。教師要善於精心設計和提煉富有啟發性、準確性、挑戰性的數學語言,提問語言要嚴謹、簡潔、精巧精緻,不能含糊不清。

  如:在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加法口算》時,教師在出示了“小卡車、小轎車、大客車”及各有多少輛之後,提出這樣的問題:“同學們,根據這些條件,你能提出什麼問題?”這時第一個發言的學生提出“誰比誰多多少輛?”,緊接著,其他同學受到啟發也提出了“還有誰比誰多多少輛?”、“誰比誰少多少輛?”等一大串問題。顯然學生的回答不是老師所期望的,但根本問題卻是教師的提問不夠精確和準確所造成的。

  3、要注意提問的“數量”,做到精問巧問

  實驗中我們經常看到:教師的提問如連珠炮似地射向學生,問題的量多而散,儘管有的問題設計的還比較好,但由於太密集太頻繁,學生不能靜下心來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效果當然不佳。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抓住數學知識的關鍵(重點、難點)與本質,運用歸納和綜合方法,儘可能設計容量大、定位準的問題,避免問題過於繁瑣、直白、密集,以提高學生思維的密度與效度,達到以“精問”促“深思”的目的。

  如教學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兩位教師設計的問題如下:

  甲教師: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嗎?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底和原梯形的高、底有什麼關係?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原梯形面積有什麼關係?怎樣求梯形面積?

  乙教師: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什麼樣的圖形?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相等嗎?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原梯形的上底與下底的和相等嗎?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於原梯形面積的幾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計算?梯形面積又怎樣計算?梯形面積為什麼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還要除以2?

  比較之下,前者的問題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較大,突出了“平行四邊形與梯形各部分之間的關係與聯絡”這個重點和難點,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和邏輯性,達到了教師問得精、問得巧,學生想得深、想得準的效果。而後者的問題設計顯得雜亂、瑣碎、過於直白,沒有太大的思考價值,缺乏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不利於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問題進行分析、推理、概括和總結。

  三、要處理好“預設問題”與“生成問題”之間的關係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的“預設問題”和教學過程中的“生成問題”,對學生的發展都具有積極的作用。“預設問題”的設計,既要考慮對教學活動的引領作用,又要考慮到能否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從而促進課堂的有效生成;同時還要注意“預設問題”會誘發“生成新問題”的出現,而這些新的“生成問題”會因學習主體的特點、思維方式及個體差異而很難預料;針對課堂呈現出的豐富、多變和複雜的“生成問題”,教師應當首先不拘泥於課前的預設,應該靈活調整、整合乃至放棄預設的問題,機智生成新的問題方案,伺機而動,隨機應變。這就需要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充分考慮到學生可能生成的新問題,多做預設;只有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更加精彩,這既是教師教學經驗的體現,也是教師教學機智的顯現。

  由此可見,課堂“預設問題”和“生成問題”不是截然分割的兩個部分,而是相互影響、相互啟發、相輔相成的矛盾統一體。我們應正確理解“預設問題”與“生成問題”的不同作用,恰當處理好兩者的關係,並善於抓住課堂中生成的新問題,啟發引導學生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實現課堂“生成問題”對加深知識理解的積極作用,真正發揮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課堂提問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課堂環境的隨時變化,使實際的課堂提問表現出更多的獨特性和靈活性。我們教師只有從根本上對課堂提問的價值與作用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勤思考、多分析、勤學習、多鑽研,努力最佳化課堂提問,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巧妙使用課堂提問,才能更好地發揮課堂提問的靈活性與有效性,“問”活學生的思維,“問”出學生的激情,“問”出學生的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