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得體會> 聽育兒講座的心得體會(精選3篇)

聽育兒講座的心得體會

聽育兒講座的心得體會(精選3篇)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聽育兒講座的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聽育兒講座的心得體會1

  一、注意聆聽孩子關於他自己的事

  家長關心孩子,不僅用眼“看”,而且要用耳“聽”。“聽”就是要鼓勵孩子多談自己的事,作為家長要幫助她消化理解害怕、生氣、不開心等帶來的情緒,確定她的感受,然後再充當軍師,這樣孩子會學會在困境中和他人溝通,更有自主性。正確引導孩子對於父母來說是很關鍵的。

  二、善用表揚和鼓勵

  北北在上幼兒園之前,在家平時由老人照顧,有點小女孩愛哭的習慣,喜歡錶揚,討厭批評。當出現問題時,家長要先反思並多與其他媽媽交流,才發現表揚要有度。所以,家長一定不要濫用表揚,如果把孩子每天正常該做的事(像自己收拾玩具、走路之類)都拿來表揚,久而久之,孩子很可能就會把它當做謀取利益的交換條件,或是要挾家長的資本。孩子是需要鼓勵,鼓勵就是動力。每當孩子有一些進步時,我們都會極力鼓勵他,這樣他就會很高興,自信心大增。錯誤時,比如說謊等等,我們還是要對他嚴厲的批評。同時也會聽他為什麼要這樣做的原因,告訴他是不對的,不可以這樣做。

  三、家長要言出必行、講信用

  隨著孩子的長大,孩子所模仿家長做事也就越來越多,比如北北願意看動畫片,我願意玩手機,有一次,北北說媽媽你怎麼每天都玩手機呀,我才發現最近手機玩的有點頻繁,所以規定孩子看電視時間,和孩子一起玩,容易掌控時間,家長要言出必行!時間到了必須停機!告誡孩子要講誠信!如果孩子貪玩不守時,家長就要嚴厲批評孩子。

  四、避免批評和指責

  過多的批評和指責對孩子的心理成長是沒有好處的。特別是當已經有人對某件事向她提出批評的時候,再在旁邊橫加指責,我認為是非常錯誤的,那樣會很傷孩子的自尊,從而產生逆反心理。這種時候,就應該心平氣和地、耐心地教育她,先透過講故事的方式讓她自己對故事中的行為進行評判,然後將故事中的行為與他的行 為進行對比,讓她知道自己的過錯,最後表揚一番她的長處,告訴她這件事雖然做錯了,但是沒關係,只要能改正你還是和以前一樣棒,是個大家都喜歡的好孩子。 那樣不僅使她找回自信,還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以後一定會改正的。

  五、讓孩子幫忙做事

  平時在家我總是讓好好做一些在餐前擺好餐 具、餐後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力的雜事,有時在我洗東西時,就會讓她洗一些小物件,看到她認真的樣子,感覺孩子很懂事。這些事可能在我們家長眼裡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可就是這種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才能陪養出具有良好習慣的人,只要我們多留心這種小事,就會讓孩子收益一生。透過這樣的鍛鍊北北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遇到問題自己思考。

  感謝北北給我帶來的驕傲和快樂。以上只是我個人一點初淺的育兒心得,相信各位家長朋友一定有比我更好的育兒方法。當然,教育孩子更需要整個家庭齊心合力,一致教育,同時還要配合幼兒園老師,做到家園共育,才能使我們的孩子在各方面得到更好的發展。

  聽育兒講座的心得體會2

  早上,去宸宸學校聽了一個育兒講座,主題是“怎麼說,孩子才會聽”,針對2—3歲人生第一個反抗期,孩子容易出現的總是給予解答,老師是一個很棒的心理諮詢師和幼教師,教給我們幾條很重要的方法,讓我受益匪淺,也寫出來分享給大家。

  一、不要強迫孩子分享

  當孩子拿了一袋糖不願分享時,不要強迫他,他的東西有權決定要不要分享,可以先給孩子嘴裡放一顆糖,再把他的口袋裝滿糖,然後再要求他分享,先滿足自己的需求再滿足別人,這樣比強迫更有效。

  二、讓孩子在平靜中入睡

  有的孩子會很難入睡,睡著了也不踏實,那麼,在睡前和孩子聊聊天,回憶一天當天做過的事,回憶可以增強記憶力,也可以讓孩子說出希望,明天想做什麼,想吃什麼,想買什麼樣的書,這樣做對他的睡眠質量有益。

  三、學會批評孩子

  批評孩子前先說你愛他,否定孩子做的錯事但不要否定對他的愛,要用嚴肅的表情和溫和的口氣,批評切忌時間太長,3歲前不超過30秒,6歲前不超過1分鐘,簡單明確,如果時間過長會讓孩子煩躁,更加叛逆。

  四、孩子為什麼愛打人

  很多喜歡打人,有暴力、攻擊行為的孩子,都是過早的看了奧特曼、超人等動畫片所以在六歲前不要給孩子看,年齡小的孩子沒有這方面的需要求,也不要給孩子買**、劍等玩具,即使文靜膽小的孩子也不要玩。

  五、潛意識暗示法

  這是最重要的一條,孩子的聽力是最早發育最晚成熟的,聽力是開放式的:比如有時候他正在專心的玩玩具,但聽到媽媽向爸爸要遙控器時,會馬上去把遙控器拿來,所以,我們就利用他這一能力。

  在孩子入睡後,把自己的願望對孩子說出來:寶寶,媽媽很愛你,媽媽希望你是個活潑開朗的孩子,你要膽大勇敢一些、要多吃些飯。總之你希望孩子怎樣,就對他說出來。

  有人曾經用這個方法幫助孩子戒過安撫奶嘴、戒過吃手、戒過厭食,心理暗示對人的影響非常深遠,所以多給孩子一些正面的、積極的心理暗示。

  孩子在2—3歲,很難安靜下來聽媽媽講很長時間的話,那麼就利用孩子入睡後這個最安靜的時間,多給他一些心理暗示吧,我們一起嘗試一下?

  聽育兒講座的心得體會3

  上週末,有幸聆聽了陳晏特級教師的講座——《幼兒園課程》,讓我對幼兒園的課程目標、內容選擇、實施評價等有了新的瞭解,以下淺談自己的體會。

  首先,此次培訓活動中,陳特多次舉了自己園的教育例項,讓我們見識了很多幼教同仁們的教育智慧,開拓了視野,及時的學習到了很多能現學現用的東西。更讓我經歷了一場深刻的教育思想觀念的洗禮,給我注入了新的動力。

  其次,在培訓學習過程中,使我真正瞭解了什麼是教師專業,什麼是教師專業發展,我們的教師專業發展存在的幾個問題,以及如何去進行教師的專業發展,為我們以後開展教師培養和自身培養方面指明瞭方向。

  再次,課程的培訓,更新了我們的教育觀念,我們學到了很多科學的教育方法,學會從生活、環境中找課程的材料,更科學的開展幼兒園的相關教育,使我們受益匪淺。使我們意識到幼兒園的發展與幼兒、教師的密切關係,就如何提高幼兒園的質量給我們提供了一些明確的方法。

  講座指出:

  一、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

  教育的質量就體現在一日生活中,讓每個幼兒充實的度過每一天。

  我園也一直秉承這一原則,努力讓每個幼兒的一日幼兒園生活都能感受到幸福、自由、暢快。

  生活與環教育密切相關,千絲萬縷。杜威和陶行知也早有此論斷,但是無論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還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們的教育理論都是主張教育與生活的一致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學校管理的開放性,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學生走出教室,置身社會,在生活中學習。給孩子的發展提供成長的肥田沃土。

  聯絡自身,在我們班,孩子有很高的.自主性。在老師的引導下,能力所能及的做好各種事。例如:衣服脫下來折整齊再去放、喝完牛奶自己動手洗杯子、能自己添盛飯菜。這些看起來不起眼的小事,我們老師都很為他們開心,另外還經常看到孩子們互相幫助、合作共享。

  孩子們能做的,放手讓他們去做;孩子們做不好時,教他們一些方法、提供一些幫助。

  二、環境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環境

  所謂環境,大到幼兒園以及幼兒園周邊,小到每個班級區角的材料。或許孩子不會特意關注,但都在耳濡目染中影響著孩子。

  她指出:

  好的幼兒園環境能記錄和呈現兒童的學習和生活;

  好的班級環境具有美感,符合藝術審美的視角和要求;

  好的班級環境是立體的;

  好的班級環境是能多元呈現兒童不同領域的學習成果的;

  好的班級環境材料是豐富的,最好是自然物的;

  陳特也舉例了他們幼兒園極具有特色的活動——“小樹林的一天”,她說孩子們可以在這一天,自由的待在小樹林,想幹嘛就幹嘛,但是同樣的,你需要自己解決午飯問題。貼近生活的一天,同樣是難得的一次教育機會。孩子們會早早的打掃小樹林的衛生;餵飽小羊、小動物;為自己的午餐忙這忙那;一起搭起午睡的帳篷等等。這一天的收貨可比教室裡學到的多得多了。這一活動可是把幼兒園環境用到了極致。

  三、把成長的權利與責任還給孩子

  真正在幼兒成長過程中,老師要時刻謹記自己的角色——準備者、材料提供者、環境創設者、支援觀察互助者、反思型實踐者。還孩子自由、獨立、有選擇的成長!

  小小的天空,承載著大大的責任。作為一名幼兒教師,面對那些3~6歲的幼兒,必須承擔起自己應該承擔的,用真心搭建起和孩子們溝通的平臺,用愛去滋潤一粒粒稚嫩的種子,留給他們更多屬於他們自己的時間、空間,提供孩子們更多自由成長的機會,看著它們發芽開花,期待著它們結出豐碩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