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歇後語> 關於“孔夫子”歇後語

“孔夫子”歇後語

關於“孔夫子”歇後語

  語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創造、儲存、傳播文化的基本工具,它的規範化、標準化程度直接影響著文化的傳承和文化產品的質量。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孔夫子的歇後語,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孔夫子的歇後語

  孔夫子吃粥——心裡沒數

  孔夫子拿笤帚――斯文掃地

  孔夫子放屁――文氣沖天

  孔夫子出門——三思而行

  孔夫子當教授——古為今用

  孔夫子的揹包——準是書(輸)

  孔夫子的褡褳——書呆(袋)子

  孔夫子的'墳——久慕(墓)

  孔夫子穿西裝――不土不洋

  孔夫子的嘴巴——出口成章

  孔夫子掛腰刀——文不文,武不武

  孔夫子門前賣《論語》——自不量力

  孔夫子面前講《孝經》——假斯文

  孔夫子唸書——咬文嚼字

  孔夫子偷錢包——文明人不做文明事

  孔夫子遊列國——盡是理(禮)

  孔夫子的徒弟――閒人

  孔夫子背書籍——裡面大有文章

  孔夫子拜師——不恥下問

  孔夫子搬家--盡輸(書)

  相關資料:歇後語的由來

  歇後語是我國人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它一般由兩個部分構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謎面,後半截是解釋、說明,象謎底,十分自然貼切。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稱它為歇後語。

  最早出現“歇後”這一名稱是在唐代。《舊唐書.鄭綮列傳》中就已提到過所謂“鄭五歇後體”(一種“歇後”體詩)。但它作為一種語言形式和語言現象,卻遠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如《戰國策.楚策四》:“亡羊補牢,未為遲也。”意思就是說,丟失了羊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太晚。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歇後語。

  歇後語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濃郁的生活氣息幽默風趣,耐人尋味,為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古代的歇後語雖然很少見於文字記載,但在民間流傳肯定是不少的。如錢大昕《恆言錄》所載:“千里寄鵝毛,物輕人意重,復齋所載宋時諺也。”這類歇後語,直到今天還繼續為人們所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