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教學反思>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教學反思(精選5篇)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教學反思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教學反思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教學反思(精選5篇)

  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後。我們該怎麼去寫反思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教學反思(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教學反思1

  我是這樣安排這節課的:

  1、教學基本思路:

  (1)本課的教學可以看作是對前面學習內容的歸納、總結並加以系統化。因而要充分利用舊知,利用積累的生活經驗,進行區域對比,使學生建立“區域是有差異的”的觀念。然後再從學生談到的例子,以及教師根據需要補充的例子中,抽象出區域空間尺度的概念,並與學生一起對它們進行歸納和總結。

  (2)這節課的重點是地域分異規律。為了充分理解這一重點,為重點知識的學習找好案例,我首先引導學生學習陸地自然帶的知識,這裡儘量用較少的時間,所以學習中採用自主學習加教師點撥法。學習之後,再引導學生探究式學習重點部分,效果很好。

  (3)教學中要貫徹這樣一個觀點: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是辨證統一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比教材插圖“熱帶雨林景觀”與“亞寒帶針葉林景觀”,一方面讓學生直觀地感到地域分異的存在;另一方面,讓學生體會同一自然帶內自然環境又具有整體性,表現在景觀上具有一致性。對這兩幅圖片的分析,可以啟發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知識來進行。例如設計諸如“各自然帶帶內氣候怎樣?植被如何?動物如何?”等問題。(學生回答:在熱帶雨林帶中,終年高溫多雨,植被常綠,樹種繁多,層次複雜,生長茂盛,林內藤本植物縱橫交錯,附生植物隨處可見。森林中的動物種類豐富多樣,但茂密的森林使動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幾乎沒有善於奔走和長跑的動物,卻給營巢樹棲、攀緣生活、耐溼熱的動物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和場所。典型動物有猩猩、河馬和各種鳥類等。)

  2、對於“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的教學,採用分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方式進行。

  一組學生研究“緯度地帶性分異”;一組學生研究“乾溼度地帶分異”;還有一組學生研究“山地的垂直分異”。每一組都可以從如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1)有什麼樣的分佈規律?主導因素是什麼?

  (2)找足夠的事實材料支援你的觀點(鼓勵自己透過各種渠道去挖掘)。

  (3)我們可以怎樣利用地域分異規律?

  這節課的特點是空間分佈的知識點較多,所以,教學中要注意將這些內容落實在圖上。由於“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佈”圖反映的內容比較詳細,使得一些大規律反而不容易看出來,因此,教師可以將這幅圖適當簡化,這樣對學生理解和記憶都有好處。

  這節課的另一個特點是涉及許多的自然帶的名稱,這些名稱之間又是比較容易混淆的,教學中可以這樣處理:總結自然帶名稱的命名規律(熱量帶名稱+植被名稱),還可以將最易混淆的兩個自然帶名稱放在一起讓學生區別等。當然,這些自然帶名稱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在他理解之後就會自然記住了。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教學反思2

  本節課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最後一節內容,從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對自然地理知識的總結、歸納和融合。所以在教學中應充分聯絡學生已有的舊知識,做好縱向、橫向聯絡,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1、匯入時,首先展示中國的行政區劃圖,讓學生首先了解中國的地理方位,然後展示圖片,讓學生把圖片放在相應的位置。並說出這樣放圖片的原因,匯入新課。

  2、充分利用課本插圖進行讀圖訓練。教材中圖表豐富,指導學生學會運用資料獲取知識,對學生進行學習能力的培養,是本節課的一個重要任務。如:山地垂直帶的情況可參考課本插圖,注意珠穆朗瑪峰隨海拔高度不同所出現的垂直自然帶,啟發學生思考產生變化的原因。

  3、密切聯絡生活實際以及初中所學的自然帶知識。在學習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時,引導學生觀察“世界陸地自然帶分佈圖”,掌握由赤道向兩極以及由沿海向內陸的分異規律,分析產生地域分化的主導原因。透過身邊的事例引導學生探究、分析,讓學生體會學習地理就是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4、利用多媒體演示地表景觀和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的規律,從沿海到內陸的變化規律,以及各個地區代表性的動植物。演示山脈從山麓到山頂的自然景觀的變化規律。讓學生能更直觀的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新理念,注重了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獲取知識的能力,注重了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並積極地開展了研究性學習。

  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

  1、時間上前松後緊,以至於在後面各組舉出地理環境差異的“非帶性”例項時我沒有給出足夠的評價。

  2、板書較少,沒有把重點表達出來。

  這些我都會在以後的教學中及時改進,揚長避短,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教學中的困惑:

  本課的教學過程中需要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作基礎,思維層次較高,而實際操作中因一方面受到學生基礎知識不紮實、生活經驗缺乏及思維習慣不良等而影響到實際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該教學方法本身要求教師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探究、討論時間,使得整個教學過程較為費時。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教學反思3

  如何積極發揮新課標的作用,並主動推進教學改革,這是當前地理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經常、及時、深刻的進行教學反思是有助於教學水平提高的捷徑。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嘗試。

  1.學生的角色發生改變

  (1)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本課設計注重學生將知識外化,側重於所學知識的應用。如讓學生假扮旅遊者,走走祖國的大江南北,體驗祖國的大好河山,在景觀上學習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由此明白地域差異表現在一個區域和其他區域之間有差異性,還表現在一個區域內部各要素特徵的差異。把書本的理論知識外化,實現教育向學生生活的世界迴歸,充分體現新課標“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理念。

  (2)加強學生探究性的學習。與傳統教學相比,新課標中更重視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在我的這堂課中我更加重視學生的自己總結和探究性的學習,如:在講述每一個不同的地域分異時完全可以給學生圖片或案例,讓學生在圖片中或在案例中總結出規律,這樣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練習自主能力,而不是一味的聽老師講,讓他們在問題解決中學習不僅重視結果如何,而且把結果和過程統一起來,在解決問題中不斷獲得新的資訊,豐富自己的知識,達到學習的目的。

  2.教師的角色發生轉變

  新課標呼喚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要求地理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合作者和促進者。本節課在設計上體現了師生間的民主與平等,教學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進行多項資訊的互動傳遞,教師不在是以高高在上的權威形象出現在學生面前,而是與學生共同探討形成結論,同時伴隨著各種觀點的碰撞、爭論及整合,得出合理性的認識和結論,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教學體會

  “自然地理環境差異性”這節課的教學,在我所教的班,我大膽的.嘗試了把自己作為一個引導者的形象出現在我的課堂上,在教學中為學生營造寬鬆的學習環境,構築開放的地理課堂,放開手腳讓學生去做,給學生以自由發展的空間。而且這種方法讓我重新審視了學生的能力,要相信學生,不要總牽著學生走,更不要怕學生什麼都不知道。但是,也有不足,這種教學所需時間較長,如果教師調控不到位,學生的反應很難歸一到教學目標上,是知識點落實不到位,而且,課堂教學的預定任務可能完不成。

  總之,採用這樣開放式的教學方法,能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潛能,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效果最佳,讓學生真正做到從生活中學習地理,從而讓他們對學習地理更加感興趣。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教學反思4

  一、教學中的收穫

  本課的教學可以看作是對前面學習內容的歸納、總結並加以系統化。因而要充分利用舊知識和生活經驗,進行區域對比,使學生建立“區域是有差異的”的觀念。然後透過舉例將抽象的區域空間尺度的概念具體化,並與學生一道對它們進行歸納和總結。

  重點講述陸地自然帶。有兩層意思要明確,一是陸地自然帶的形成原因,其中氣候因素起決定作用,其他因素與之相適應;二是陸地自然帶的分佈是有規律的。教學中要貫徹這樣一個觀點,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是辨證統一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比教材中圖5.7熱帶雨林景觀圖與圖5.8苔原景觀圖。一方面讓學生直觀地感到地域差異的存在;另一方面,讓學生體會同一自然帶內自然環境又具有整體性,表現在景觀具有一致性。

  這節課的特點是空間分佈的知識點較多,所以,教學中要注意將這些內容落實在圖上。由於圖 “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佈”反映的內容比較詳細,使得一些大規律反而不容易看出來,因此,教師可以將這幅圖適當簡化,這樣對學生理解和記憶都有好處。

  這節課的另一個特點是涉及許多自然帶的名稱,這些名稱之間又比較容易混淆,教學中可以這樣處理:總結自然帶名稱的命名規律(熱量帶名稱+植被名稱)十帶,還可以將最易混淆的兩個自然帶名稱放在一起讓學生區別等。當然,這些自然帶名稱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理解性記憶。

  二、教學中的困惑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需要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作基礎,思維層次要求較高,而實際操作中,一方面學生的基礎知識不紮實、生活經驗缺乏及思維習慣不良等因素,影響到了實際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該教學方法本身要求教師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探究、討論時間,使得整個教學過程較為費時。

  本次賽課,不僅從心態上給了我一次鍛鍊自我的機會,更重要的是讓我學會該怎樣上好一堂高三複習課,相信一次次的磨礪會讓我不斷前行。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教學反思5

  1.本堂課充分反映了高三教學的特點,又契合普通班學生實際,注重基礎知識的展示,同時注意培養學生的能力,符合高三一輪複習的實際。

  2.本堂課的內容是高中地理中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之一,知識內容簡單,但應用比較複雜,注重培養學生根據材料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正確表述的能力。

  3.注重分析教材。《地理環境的差異性》這堂課是高三一輪複習課,也是必修一的最後一節,重在對高考考綱的把握,依據圖表分析地理環境的分佈規律,體現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所以本堂課不能按部就班的進行教學,教材只是給了一個參考,所以要對教材進行詳盡的分析,分析教材的地位,抓重難點,對教材進行重組,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考綱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4.注重教學設計。在教學設計中,特別是情景引入,往往是最難的。本堂課透過森林旅遊帶學生體會自然景觀的變化,從情景體驗中得到自然帶的分佈規律,起到了較好的引人深入的作用,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樂學、願學。

  5.提高課堂教學能力。本堂課中透過觀看喜馬拉雅山自然帶的分佈圖,讓學生找出南北坡分佈差異,再分析其原因,最後得出結論,體現在課堂教學上,做到知識表述科學、準確,思路清晰、有條理;對教材內容處理恰當;在教學中多方向、多層次的思索問題、開展教學,思路開闊,能提出多種假設、多種解決問題的方式。

  6.提高教師的自身素養。在本堂課中教師具備良好的教態,能夠恰當運用身體的位置、姿勢、動作與表情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但教師在口頭表達還應注重科學準確、簡潔易懂。本堂課較好的運用了電子白板、電子教鞭等進行教學,能很好的吸引學生,感染學生。

  教研活動是教育教學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沒有教研活動的開展,一個老師的教學水平是不會得到提高的。集體備課可以使幾個老師在一起討論這節課的重難點,對有爭議的知識點進行討論,最後達到共識,透過集體備課結合其他教師的意見,更能透徹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難點,這樣上課效果會比自己單獨備課要好。

  聽、評課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的交流、對比的過程,聽別人的課,可以學到別人的優點,可對比同一個問題別人是怎樣講的,而自己又是怎樣講的,對於別人的優點可以借鑑和學習,對別人出現的問題,可以引起自己的注意,看自己在講實際課時是不是會犯同樣的錯誤,評課是教研活動的一個重要部分,光聽課,不評課缺乏效果,透過評課,其他的老師可以提出自己這節課的優缺點,並提出自己的建議,這可以使本人能發現自己教學的缺點,並在今後的教學中在這些方面多加努力,對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