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得體會> 于丹論語心得的欣賞

于丹論語心得的欣賞

于丹論語心得的欣賞

  篇一:于丹論語心得講稿

  于丹論語心得講稿----處世之道

  "現代社會,人與人的關係,可以說更近了,也可以說更遠了,但無論如何,人際關係是每一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孔老夫子說,"過猶不及",在孔子看來,事情做得過頭了,和沒有做到位,是一樣的效果,那麼,在現代生活中,我們該如何把握為人處世的分寸,當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時,我們該保待什麼樣的心態,面對自己親近的人,我們又該掌握什麼樣的原則,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環境中,我們怎樣才能保持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

  在《論語》中,其實教給我們很多處世的辦法,做人的規距,這些道理,有時候很樸素。《論語》不是板著面孔的一部書,它教給我們的辦法,有時候透著一些變通,它告訴我們一種做事的原則,和把握原則裡的分寸,其實我們今天總在說,任何任何事情,是該做的?不該做的?什麼事情是好?是懷?有很多時候,一個事情的判定,不簡單要好壞之分,只是你什麼時間做這件事,或者把這些事做到什麼程度。其實有很多事情,應該是有尺度的。孔夫子不是一個提倡一味喪失原則,一味要以一種仁愛之心去寬宥一切的人,曾經有他的學生問他,"以德報怨何如" [論語〃××篇],以德報怨這個詞,我們不陌生,我們經常說,生活裡頭有這樣的人,說看別人那麼對不起他,他還對人那麼好。我們覺得,這樣的人格,應該在孔子這裡是得到讚賞的。沒想到呢,孔子反問了他一句,子曰,"何以報德",孔夫子說,一個人,他已經用德去報怨了,那他還留下什麼,去報別人的恩德呢?當別人對他好的時候,他又該怎麼做呢?問完了這一句,孔子給出了他自己的答案,叫做"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說一個人,如果有他人有負於你,對不起你了,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對待這件事。但是你要用你的恩德,用你的慈悲,去真正回饋那些也給你恩德和慈悲的人,其實這個道理,我們要是一聽,覺得好像跟我們理解中的孔子的哲學不一樣啊,孔子也是有原則的,孔子不是提倡以德報怨的,他給的分寸,就

  是以直報怨,用你的正直去面對這一切。

  于丹心語:"孔子不提但是以德報怨,他給的分寸是以直報怨"。

  其實,孔夫子在這裡,給了我們一種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嚴。他當然不提倡以怨報怨,冤冤相報何時了,如果永遠是一種惡意,以一種仇殺,去面對另外的不道德,那麼這個世界的迴圈,將是一個惡***的,將是無止無休的。我們付出的,不是自己的代價,還有子孫的幸福。所以以德報怨同樣不可取,也就是說,你搭上了太多的恩德,你搭上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那種仁厚,去面對已經有負於你的事情,這也是一種人生的浪費。在兩者之間,其實還有第三種態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耿介和磊落的人格,坦然面對這一切,既不是德,也不是怨,其實孔夫子的這種態度,可以舉一反三,推及到我們生活中很多很多的事情,就是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我們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華,留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

  于丹心語:"人生有限,把有限的情感留給最應該使用的地方"。

  在今天,我們都在說,避免資源的浪費,避免能源的浪費。這個地球上,被浪費的資源已經太多了,但是,當我們關注環保的時候,我們其實沒有關注一點,就是心靈環境的荒蕪,和我們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費。應該說,今天物資是繁榮了,但是心靈的生態,未必隨之改變,變得欣欣向榮,也不意味著今天那種仇恨,那種報復種種的,甚至高科技的犯罪,是停止了嗎?有的時候,會越演越烈了,在這樣情況下,怎麼樣避免心靈資源的浪費呢?就是我們面對一件事情,迅速地做出判斷,選擇自己最有價值的方式,。

  動畫:"老師,如果一個特別仁義的人,掉進井裡去了,您會跟下起嗎?為什麼要跟著跳井呢?做什麼事情都是要用腦子想想的"。

  曾經有學生宰我,去問他的老師,說老師啊,仁者,雖告曰,"井有仁焉,其從

  之也",你看給他老師出的難題,說問您個問題,如果是一個特別仁義的人,現在有人跑來跟他說,有一個仁者在井裡,他掉井裡了,你跟著去嗎?這叫"井有仁焉",井裡頭有一個更賢德的人,你跟著下去嗎?那麼這怎麼辦呢?老師問他: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論語〃雍也篇目],這話說得好,孔夫子說,那幹嘛要這樣做呢,為什麼仁者在井裡,你也要跟著毫無原則地就跳到井裡去,這是一個君子所為嗎?君子也許不能避免很多的傷害,他可以被人欺騙了,但是他自己的心不能迷惘,也就是說人不能被自己欺騙,不能被自己的一時智力上的糊塗,一種衝動之下,做出來人生沒有效率的傻事,這是孔夫子所不恥的,他並沒有拘泥地說仁者在井裡,你就一定要跟著下去,他很不解說,為什麼要這樣做,所以其實我們可以看到,孔夫子告訴我們,人的行為一定要有分寸,要有原則,要把握尺度,就是今天也是非常難得的。

  動畫:"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困惑,父母對孩子關愛得無微不至,為什麼孩子會反感?親密無間的好朋友,為什麼會彼此傷害?費盡心機和領導、同事套近乎,為什麼總是好心不得好報?"

  什麼樣是好呢?孔夫子老在強調"過猶不及"這四個字,這四個字,可以說有機地滲透在他舉的很多例子中,您說,你去做的工作,面對你的領導,那我們每一個下屬,面對領導,肯定應該是忠誠的,也應該是有熱愛的,大傢俬交好,公職好,把事情做好,這沒有錯。另外,我們每個人都有朋友,大家對朋友,都應該是將心比心的,甚至有人說,是可以兩肋插刀的,那麼,這些個關係裡面,不管是對領導,還是對朋友,有我們的分寸嗎?孔夫子曾經跟他的學生探討過,最後,由他的學生子游說了這樣一句話: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論語〃顯仁篇 ]"。什麼意思,就是過於密集。他說,你跟你的領導關係,要是過於密集的話,離你自己招致羞辱就不遠了,你跟你朋友的過從,要是過密的話,離你們倆疏遠,也就不

  遠了。其實這是什麼呢?《論語》裡面無所不在有哲學,這其實就是哲學關係。我不知道大家知道不知道,有一個哲學寓言,叫豪豬的哲學,說有一群豪豬,就是野豬身上長刺的那種野豬,大家擠在一起過冬,它們老有一個困惑,就是不知道,大家在一起的什麼樣的距離最好,離得稍微遠點,冬天就冷,相互借不到熱氣,大家就往一起湊湊,結果,一旦湊近了,彼此的刺都扎著對方了,就又開始遠離,但是,再遠的話,大家又覺得寒冷,又想借助別人的溫暖就再湊,湊著湊著又受傷了,然後再拉遠,多少次磨合以後,豪豬們終於找到了一種最恰如其分的距離,那就是在彼此不傷害的前堤下,保持著群體的溫暖。

  于丹心語:"最恰當的距離是彼此互不傷害,又能保持溫暖"。

  其實我們今天這個社會,我們看一看,原來的大雜院,現在都改成了單元樓,已經沒有這院裡頭一家包餃子,十家全挨排兒去送,沒有這樣的事了。沒有大家過年,大人一桌,小孩一桌在一起的情形了,經常是一個單元裡邊,住了三、四年,人都認不全,不知道你的鄰居是誰。其實今天的這個社會,隨著物質整個的發達,人際之間的障礙越來越多了。這種障礙多了以後會怎麼樣呢?就變成我們所依賴的幾個朋友,身上的負擔更重,因為你覺得周圍的人際普遍冷漠,所以對你的好朋友,你就會覺得他應該對我多好一點,我對他多好,我應該跟他要過從再密一點,他們家有什麼私事,兩口子打架了,為什麼不告訴我,我可以去給他們調停,其實我們今天有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想法,有這種想法的人,應該聽聽子游的這句話,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太密集,就是疏遠的開始,這就是豪豬的刺,必然要傷及他人。

  子貢曾經問過他老師,說什麼叫好朋友,老師告訴他,說,"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無自辱焉[論語〃顏淵篇]"。這就是好朋友,你看到他有不對的事,你好好地告訴他,把忠告告訴他,不可則止。他不聽你的那就算了,別再說了,再說下去,

  屬於自取其辱。所以,好朋友也有度,不要什麼樣的事情,大包大攬,說包在我的身上,我給你一個幸福的未來。沒有任何人,可以對他人這樣許諾。

  動畫:"《論語》告誡我們,無論對朋友,還是對領導,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那麼對待自己最親近的家人,是不是就可以親密無間了呢?父母和子女之間,丈夫與妻子之間,也需要保持適當的距離嗎"?

  我曾經看到心理學上,有一種界定,說現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種叫做"非愛行為",什麼叫非愛行為呢?就是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一種非愛***掠奪。這種行為,往往發生在夫妻之間、戀人之間、母子之間、父女之間,也就是世界上最親近的人。夫妻和戀人之間,經常會有人說,你看看,我就是為了愛你,我放棄了什麼什麼。我就為了這個家,我今天怎麼怎麼樣,所以你必須要對我如何如何。父母對孩了經常說,你看看,我自從生了你以後,我工作也不好了,我人也變醜了,我一切都犧牲了,就是為了你,你為什麼不好好地念書呢?所有這些,其實,統統稱為非愛行為,因為,它是以一種愛的名義,所進行的一種強制***的控制,讓他人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

  我曾經看到有一本寫父母的書,一個英國的心理學的女博士寫的一本書,她在開頭說了非常好的一段話,她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的目的,所有的愛,大家都想最後到一起。這世界上,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她說,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越早讓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你就是越成功。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明白距離和獨立,是一種人格的尊重,(轉 載於:wWw.SmHaIDA.cOM 海達 範文 網:于丹論語心得下載)這種尊重,在最親近人的中間,也應該保有。于丹心語:"距離和獨立是對人格的尊重,最親近的人之間,也應該保有"無論父母對孩子,還是多年的夫妻,一旦沒有了這種尊重,越過了這個尺度,就會到《論語》中說的,到了"數"這個階段。一切過於密集,密集得彼此已經不獨

  篇二: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 仔細傾聽於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感覺曾經遙遠而枯燥的《論語》一下子變得豐富和溫暖起來。于丹教授用深入淺出的語言,結合現代實際生活娓娓道來,闡述其深刻內涵,有許多獨到見解,豁然於眼前。

  于丹對《論語》的解讀能夠贏得民眾的掌聲的根本原因正是她沒有把重點聚焦在什麼王道政治、儒教等,她把論語的教導直接針對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她講解的心靈之道、處事之道都是幫助人的內心需要,這就是當今許多現代中國人的實際需要。人們從於丹的講解中,更多的去理解《論語》中的一些教導,以幫助自己求得心靈的平安,幫助自己為人處事、幫助自己教育孩子。尤其是在當今忙忙碌碌、競爭激烈以及精神相對空虛的情況下,人們更有對內心平安的追求,當然孔子不能給當代中國人完全的精神寄託,但《論語》中的一些內容的確能給人某種心靈安慰,也可以讓人從中學到一些處事之道。

  于丹《論語心得》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她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她可以對映著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中國傳統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為外在能力完善,並懂得變通,與時俱進。而內在心靈則完滿、富足,待自內心修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為人處事。學習於丹《論語心得》,感覺最深的是能啟發我們的心智,觸動我們的心靈,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讓人在不經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碼,給予了力量的源泉,得到了快樂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細膩意境。

  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人是否感到幸福,對現實是否感到滿足,主要取決於個人的心態。確實,在今天這麼一個不斷改革與飛速發展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顯得更為重要。面對眼前千變萬化的世界,調整好個人的心態,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樂,是我們每個人在現實中要解決的重要課題。人生的理想是心中精神寄託的符合,只有站在個人心理的座標系上,建立務實有效的理想方能在人生的職業生涯中有所擔當,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最為重要。于丹教授把《論語》樸素、敦厚的哲理解讀後以現代人的理解方式傳遞到我們,正確處理理想與現實的關係。就工作而言,一個人的目標,不能好高騖遠,必須經過努力可以達到;同樣,目標不能太小,不經一定困難能夠實現的目標不可能帶來多大的勇氣,即便是實現了目

  標也不可能給我們帶來多大的快樂。同樣,對於一所學校目標的適切制訂,將會增強教職員工的團隊精神;遠大的理想,將激勵人們戰勝各種困難,勇往直前。

  前一段時間于丹教授到日本講授論語心得,受歡迎的程度遠遠超過她的想像。這說明日本對儒家文化的重視超過中國。但現代日本等許多國家的政體和經濟發展並非是靠儒家文化,靠的是現代制度創新與文化繼承兩者並行,不是全面拋棄,也不是全面保留。國家擁有現代政體,同時社會、家庭、個人也保留一些傳統的價值觀,這兩者並非矛盾,而是相輔相成。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制度與文化兩者同樣重要,缺一不可,孔子《論語》等傳統文化能幫助人得到一些內心平安以及一些處事之道。于丹論語心得的現象其實是向中國社會啟示如何繼承和保護傳統文化,並同時建立和維護民主、平等、法制的現代社會制度,可以大力提倡傳統文化中對個人價值觀和修養有益的教導。

  于丹的心得讓我體會到了什麼是智慧,什麼是和諧,什麼是無畏。在於丹對《論語》通俗化的解讀中,無論是“心靈之道”還是“處世之道”,無論是“君子之道”還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種大氣的胸懷,獨到的眼神,加以審視、領悟,並用輕鬆自然的口吻娓娓道來。——這就是于丹心得的力量,這就是于丹心得帶給人的美麗!

  篇三: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

  于丹《論語心得》讀後感------------南橋小學校張大維隨筆之一

  仔細傾聽於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感覺曾經遙遠而枯燥的《論語》一下子變得豐富和溫暖起來。于丹教授用深入淺出的語言,結合現代實際生活娓娓道來,闡述其深刻內涵,有許多獨到見解,豁然於眼前。

  于丹對《論語》的解讀能夠贏得民眾的掌聲的根本原因正是她沒有把重點聚焦在什麼王道政治、儒教等,她把論語的教導直接針對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她講解的心靈之道、處事之道都是幫助人的內心需要,這就是當今許多現代中國人的實際需要。人們從於丹的講解中,更多的去理解《論語》中的一些教導,以幫助自己求得心靈的平安,幫助自己為人處事、幫助自己教育孩子。尤其是在當今忙忙碌碌、競爭激烈以及精神相對空虛的情況下,人們更有對內心平安的追求,當然孔子不能給當代中國人完全的精神寄託,但《論語》中的一些內容的確能給人某種心靈安慰,也可以讓人從中學到一些處事之道。

  于丹《論語心得》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她是一個循循善誘的教師,又是一個正直、坦率、寬容的友人。她可以對映著我們道德情操、品性修養的鏡子,讓我們在生活中找準自己的方向。中國傳統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為外在能力完善,並懂得變通,與時俱進。而內在心靈則完滿、富足,待自內心修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為人處事。學習於丹《論語心得》,感覺最深的是能啟發我們的心智,觸動我們的心靈,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道理,讓人在不經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碼,給予了力量的源泉,得到了快樂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細膩意境。

  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人是否感到幸福,對現實是否感到滿足,主要取決於個人的心態。確實,在今天這麼一個不斷改革與飛速發展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顯得更為重要。面對眼前千變萬化的世界,調整好個人的心態,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樂,是我們每個人在現實中要解決的重要課題。人生的理想是心中精神寄託的符合,只有站在個人心理的座標系上,建立務實有效的理想方能在人生的職業生涯中有所擔當,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最為重要。于丹教授把《論語》樸素、敦厚的哲理解讀後以現代人的理解方式傳遞到我們,正確處理理想與現實的關係。就工作而言,一個人的目標,不能好高騖遠,必須經過努力可以達到;同樣,目標不能太小,不經一定困難能夠實現的目標不可能帶來多大的勇氣,即便是實現了目

  標也不可能給我們帶來多大的快樂。同樣,對於一所學校目標的適切制訂,將會增強教職員工的團隊精神;遠大的理想,將激勵人們戰勝各種困難,勇往直前。

  前一段時間于丹教授到日本講授論語心得,受歡迎的程度遠遠超過她的想像。這說明日本對儒家文化的重視超過中國。但現代日本等許多國家的政體和經濟發展並非是靠儒家文化,靠的是現代制度創新與文化繼承兩者並行,不是全面拋棄,也不是全面保留。國家擁有現代政體,同時社會、家庭、個人也保留一些傳統的價值觀,這兩者並非矛盾,而是相輔相成。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制度與文化兩者同樣重要,缺一不可,孔子《論語》等傳統文化能幫助人得到一些內心平安以及一些處事之道。于丹論語心得的現象其實是向中國社會啟示如何繼承和保護傳統文化,並同時建立和維護民主、平等、法制的現代社會制度,可以大力提倡傳統文化中對個人價值觀和修養有益的教導。

  于丹的心得讓我體會到了什麼是智慧,什麼是和諧,什麼是無畏。在於丹對《論語》通俗化的解讀中,無論是“心靈之道”還是“處世之道”,無論是“君子之道”還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種大氣的胸懷,獨到的眼神,加以審視、領悟,並用輕鬆自然的口吻娓娓道來。——這就是于丹心得的力量,這就是于丹心得帶給人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