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得體會> 一個工科博士發文章的心得

一個工科博士發文章的心得

一個工科博士發文章的心得

  ⒈ 關於投稿心態

  首先說一下心態,這個我認為非常重要,為什麼這麼說?我曾接觸過實驗室若干師弟師妹,他們剛進入科研領域,往往比較氣盛,自己覺得自己做的東西很不錯,理論和實驗結果能夠吻合的不錯。於是就匆忙投稿好的期刊,投稿之後的幾天興奮難眠,最容易產生幻覺,怎麼看自己寫的都覺得能中。結果若干周以後來了reviewer的建議,拒掉了,而且被批的很慘,於是徹底氣餒,沒有了前進的動力。這就是心態的問題。我想無論是哪個方向,大家都應該明白一個事實:這個世界上別人沒發現而只有你發現的東西,或者只有你提出的idea非常非常少,或者說絕對點:對於普通的我們來說幾乎沒有。因此要理性看待自己做出的成果,在文章中不要總強調自己做得多麼多麼好,要謙虛謹慎一點。正所謂文人相輕,同行看同行的成果總會挑剔。

  reviewer的心態也會差不多,比如我評審其他人做的相同的東西,我也會用批判的眼光,因為我也是做這個的,非常熟悉,遇到的難點都一樣,所以會直接看這幾個困難的部分。如果發現也沒解決,就會覺得做得一般,拒掉的可能就大。反之,如果發現有一個或者幾個點有點新,哪怕不能全部解決,但也給出了有益的方向,就會高興,進而給出修改意見或者直接接收。所以在投稿之前問一下自己:你所做的方向內的研究論文及專利你都看過嗎?就算沒有全部,比較經典的幾篇你看了嗎?你做得怎麼樣?這非常重要。

  ⒉ 要明白眾口難調

  這點更重要,林子大了,什麼鳥都飛,每個reviewer的口味都不一樣,有人欣賞你做的,有人就看不上,如果你做的東西又正好和reviewer的一樣,那就更有風險。所以要錘鍊自己的抗擊打能力。以我的經歷為例,有一篇文章:特別巧最後編輯給了四個審稿人的意見,一個同意直接接收,2個minor revision,最後一個拒掉。當時簡直不能接受,導師開導我說要心態平和,仔細修改,接收肯定沒問題。所以要堅信自己,別人可以拒掉你,否定你,但是我們一定要對自己有信心。

  ⒊ 要厚臉皮一些

  即使你的文章被拒掉,也不要輕易放棄。reviewer要拒掉你,一定要提出詳細的理由,否則編輯都不會答應。而這些理由就是你修改的根據。一般說來,你按照拒掉的意見大修之後再投稿的話,仍舊會送到原來的reviewer手裡。讓他再審,這樣,接收的機率會更大。所以不能把自己被拒掉的稿子束之高閣,要厚臉皮一些,仔細修改,reviewer讓你怎麼改,你就怎麼改。他不喜歡這個圖就去掉,他認為多餘就刪掉。一個師弟問我:reviewer讓他把一個圖刪掉,他不想,因為畫得很漂亮。我直接問他:你要論文發表還是要圖?這個時候不是看你個性的時候。一個教授曾經告訴我,一切的一切都歸結為:make them (reviewer)happy。

  ⒋ 要突出比較

  一位大教授,也是一個頂級期刊的主編曾經說過:發表論文的實質是比較,比較你的東西和別人的東西,在比較中才能進步。很多學生剛開始寫論文就直接寫怎麼做,如何做,實驗結果。這寫出的東西不是research paper,而是technical report。絕對被拒掉。所以好的論文的introduction部分一定寫的精彩。試想一個對該領域不熟悉,都不知道其餘人做得如何的人能寫出好的高水平文章?沒有高質量的輸入不會有高質量的輸出。大家也應該有感,看自己領域頂級期刊文章,開始都會將某一領域的現狀做一總結,告訴讀者別人做得如何,有何問題或者不足,進而引出自己的東西。我們管這個叫講故事。故事好,就會吸引人,講砸了,後邊就會受影響。這裡在補充一點,講故事的時候,儘量避免說別人不好,就算有,也要婉轉提出。否則碰巧遇到你說缺點的reviewer,你覺得人家會高興嗎?

  ⒌ 重視引用

  前面說過,在introduction部分對於其他人工作的引用和對比很重要,這些都會在reference中體現出來。尤其是投那些高水平期刊,審稿人幾乎都是該領域的牛人,審文章先看abstract,弄清寫的方向後立刻看reference,因為看看你的引用基本就知道水平了。很難想像一篇學術論文的參考文獻中少了幾個權威的文章。所以要重視。當然引用也是有技巧的。不能什麼都引。具體大家可以自己揣摩。

  ⒍ 圖片問題

  圖片務必做好,酷的圖片會讓人眼睛一亮。儘量用向量圖片。經常有人問我,圖片需要多清楚才好。我給出的意見是,你把圖片轉成pdf格式後,放大到最大,如果仍然清晰就是最好。只有向量圖片能不失真。在其他軟體中繪製的圖片儘量導成emf或者wmf格式後再放入word中,這樣圖片絕對不會失真。繪製曲線一般用

  matlab或者origin,根據自己的喜好。我個人傾向matlab,因為用程式可以把圖片的的樣式固定,直接讀取資料直接繪製就行了。origin可能還得用滑鼠點半天。 ⒎ 某些詞彙禁用

  英文和中文的區別是很大的。某些我們在中文中覺得沒問題的詞彙換到英文就有問題。比如以下詞彙盡 量少用或者不用: obviously,

  certainly,undoubtedly,probably 等。這些詞彙會讓文章的可信度降低。不要讓審稿人總是在"大概也許可能"中來欣賞你的'作品。此外在評價我們自己的結果時,novel,first,most等詞彙儘量少用。太多這樣的詞彙無疑會增加別人的反感。

  ⒏ 再說圖片

  看到回覆中有人詢問繪圖的問題,這裡簡單說一下。在matlab中無論畫什麼圖,都會出現一個figure視窗,在選單中的edit中選擇copy選項,然後直接複製到word中,這樣得到的圖片一定是最清晰的。我自己在投稿時,所有的圖片都轉換成eps格式,這樣不但清晰而且非常利於編輯的最後排版。不建議使用bmp或者jpg圖片,效果很差。對於理工科論文來說,一般就是matlab或者origin。excel多用於實驗原始資料處理,不建議直接用。有人經常在excel中繪圖後直接複製到word,這是很有風險的。本人曾經審過某篇文章,作者在word中給出了一個excel表來說明線性度,孰不知在word裡可以直接開啟excel表格檢視原始資料。我開啟後,仔細觀察0點附近資料,發現曲線帶拐彎的,與文中給出的線性度不符,於是我對文章的印象頓時變得很差,其餘的結果難道會沒問題?所以大家務必要對圖片格外小心。btw,強烈反對截圖做法。產生的圖片質量太差。

  圖片的精美程度可以決定一個文章的質量,國外的group甚至請專業的美工來處理圖片,把一些儀器儀表畫得美輪美奐,給人印象深刻。不要以為這是表面功夫,圖片是表達文章內容最有力的工具。審稿人,如果是專家級別的話,審稿的順序一般是:title,作者,單位,abstract,圖片,introduction,圖片,reference,正文(如有必要)。可以看到圖片的重要性,就算看正文也是圍繞著幾個圖片看。因此圖片就是門面,就是內容,就是你能不能拿到入場券的砝碼。

  ⒐ 公式

  公式一般就是用mathtype。根據期刊要求設定好style。這裡說一下什麼公式需要寫,什麼不需要寫。大家要明白審你稿子的一般會從你的參考文獻中找,所以審稿人不是初學者,不需要大家從最簡單的公式來科普。除非是必須說明的公式,否則大家都知道的就不寫,可以引用。公式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前後不一致,符號不一樣,儘量避免。

  10. 關於給reviewer的回覆

  這一點在發表論文過程中非常重要,就像打太極,幾個round下來,是個鬥智鬥勇的過程。首先要說明的是,一定要禮貌。儘管有的審稿人措辭強烈,甚至完全否定你的工作。這也不怕,處於下風往往有反攻的機會。如果你也措辭強烈的回覆審

  稿人,只能說自取滅忙。所謂的禮貌,就是要求務必對審稿人的每個問題都做闡述,要認真真誠,不怕沒弄清楚,就怕勉強回答,故作高深,這非常不可取。審稿人的問題可以非常好多類,有懷疑型,有請教型,有討論型,有賜教型,有建議型等。要根據每種語氣來回答,這裡面內容也多,不詳細說了。大家根據自己的情況好好揣摩。其次,大家頭腦中一定要有一個清晰的概念,你和審稿人之間的“來來往往”,不僅僅是你們兩個人的事情!幕後有一雙眼睛一直在注視你們,就是editor。他是一個裁判,僅僅地盯著你們兩個的交流。他有自己的判斷。即便是到最後審稿人還是不接受你的回覆,editor仍然能決定是否錄用你。也就是說,就算審稿人不像接收,但是如果editor想接收,那麼肯定是能接收的。於是有人會問,怎麼能讓editor站在我們這一邊?那就是用真誠博得編輯的好感。在寫回復的時候頭腦中一定要時刻銘記,你的回覆是給2個人看得,一個是reviewer,一個是editor。你回覆的語氣和態度editor都看在眼裡,是否用心,是否真誠,這些都被editor注視。因為並不是每個審稿人都公正,因為必然會涉及到‘羨慕嫉妒恨’,或者圈子人際關係的問題,碰巧送到對手手裡也是經常能發生的,因此editor就負責來做最後的仲裁。舉一個切身的例子,我投某一個頂級期刊,給了兩個審稿人的意見,一個審稿人的意見非常中肯,能看出來他希望你的文章能接收,於是有很多問題,讓你回覆。另一個審稿人上來就否定,隻言片語,沒有具體意見。因此可以初步判定他們的態度。對這兩個做仔細認真的回覆後,發給編輯。第一輪後,第一個審稿人非常滿意,同意接收。第二個不滿意,提出一些問題,但是問題有點超出文章範圍,於是又修改回覆。這一輪後,還不滿意,還是用問題來刁難。基本看出是不想接收。不過我仍然很認真的回覆,每次回覆達到20頁左右。把我們的觀點和想法回覆,並希望討論。這次回覆後,經過一個月後,狀態變為report received,也就是說編輯收到了這個評審的意見,但是過了幾天我都沒有收到修改的通知以及結果如何。我此時很納悶怎麼會這樣?按照慣例,編輯收到意見後回在第一時間給作者郵件的。此時再看狀態,變為:Manuscript for Board level decision。就是說提交編委會仲裁。這可能說明編輯在作選擇,審稿人可能又不同意接收,但是經過他的觀察覺得我幾輪的回覆比較好。最後接收了。這中間的過程可能很複雜,涉及到心理層面的一些對抗,也不好說最後的情況如何,但是可以肯定,你在過程中的表現,編輯肯定會有一個評價。所以一定要有禮貌,有禮貌,真誠,真誠,回答問題切中要害,不要兜圈子。請大家記住。

  11. 要勇於指出審稿人的錯誤

  前面說過,要禮貌的回覆審稿人。但並不是說要一味的遷就審稿人,正所謂柿子挑軟的捏。如果表現的太懦弱,審稿人就會登鼻上臉,呵呵。比如,有的審稿人的評語和意見明顯是錯誤的。這是因為大家對一個問題的認識程度不一樣。出錯也是可以理解的。遇到這樣的情況,還是應當禮貌的指出錯誤所在,然後給出自己的理解。

  這樣的好處是,審稿人會覺得你也是個專家,就不敢隨便胡說出醜了。否則就會讓人大跌眼鏡,因為editor還在後面看著呢。

  12. 關於博士階段的科研與生活

  關於這個問題,有很多網友已經寫出了很好的心得。大家可以在論壇上找到。我這裡想從其他幾個方面來說一下我讀博5年的感受,供大家參考,以問題的方式提出,大家問一下自己是否做到,或者正在做,或者即將做。我想讀博絕不是像本科一樣隨便過來就行,它是個特殊的時期,一來年齡大了,二來大部分人沒錢沒房沒車,三是科研的道路很艱辛,不容易。不要在讀博階段把自己讀傻了,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選擇讀博,好像高中-本科-碩士-博士的路子很正常。慣性下來,渾渾噩噩,博士就算畢業了,工作也找的不好,還沒有碩士找的好。

  (1)我的人生路向哪走?要樹立無論讀什麼,學士,碩士,博士,壯士..., 最終的目的都是工作就業。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要成家立業,‘業’即是指工作。大家一定不要產生幻覺,發了幾篇牛的文章,就覺得自己自己如何如何。進入社會後你會發現你的這些文章未必會受到特別大的重視,看中的永遠是你的能力。讀博階段要明白就業是最後的出路,如今博士太多,身價不如以往,很多博士很水,甚至不如一些碩士,所以還需看清楚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自己適合一輩子在象牙塔中嗎?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做科研,如果自己不適合,就趕快離開學術這個圈子,外邊的世界很開闊,儘快尋找屬於你的地方。進高校並不那麼美好,看很多青椒的待遇就知道了,不要聽信什麼只要拉到專案就行了,要知道沒有人脈的你,剛開始並不會一帆風順。很可能在你45歲之前,你都一直在高校過‘清貧’的日子。當然每個人追求不一樣,無所謂對錯。

  (2)讀博階段,你真的刻苦過嗎?真的為了一個數據做了通宵。別人光輝的背後可能隱藏有他們的巨大努力,所以不要覺得周圍某某博士沒做什麼就發了很多文章。要知道上天還是公平的,有付出就有回報。自己永遠知道自己付出幾成努力。

  (3)讀博階段,是否讀過100篇文章?儘管學科不同,但是可以肯定一個合格博士畢業必須要經過大量文獻閱讀的過程,而且外文文獻必須佔很大一部分。對於理工科博士,甚至不用看國內的文章(不是貶低中文文章,讀得多了,回頭看中文文章就知道檔次了)。對於文科博士來說,也應該多讀外文的,要知道漢學研究最好的不是中國。經濟學,管理學就更不用說了。SCI,EI這一大套畢竟是美國人搞的一套,有他們的價值觀,所以要去看,看看為什麼國外能做這麼好?100篇當然不用全部精讀,但是至少有幾十篇應該精讀,前面說過,有高質量的輸入才會有高質量的輸出。讀的多了,認識就深刻了,就知道論文怎麼寫了。有人總問論文到底怎麼寫其實不用問,就去看高水平的文章,看得多了,就知道套路了,就知道措辭了,就知道思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