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得體會>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通用6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通用6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需要寫一篇讀書心得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如何寫讀書心得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通用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 篇1

  曾有人說:一個沒有讀過陶行知的人,怎麼可以在中國做教師呢?

  今天拜讀了陶公的教育名篇,激發了本人對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與實踐的更大的熱情,現把所讀、所想、所悟記錄下來。

  陶行知,毛澤東讚揚他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宋慶齡讚頌他是萬師表。他在1943年,創辦了《生活教育》週刊。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在生活教育理論中,提出了教學做合一教學理論的提出,在宏觀上闡明怎樣教,怎樣做,怎樣學,教、學、做、應互動運用合三為一,本文所要闡述的是在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論下,如何實施啟發式教學,將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論與當代的教學思想相融合,為進一步提高我國的教育質量,發展教育途徑提供有利的依據。

  陶行知認為:教學做是一件事,做是中心,在做上教,在教上學,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的方法。他說:是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做,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學而不做,,不能算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他以為,做是教學的中心,任何事情脫離了實際不去操作實踐,也就失去了學習的真正意義。這種理論的提出,在宏觀上給我們指出了教育發展的道路,明確了才是教學的根本,也是唯一的出發點。

  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論提出了把教學當做一件事,在總體方面提出了怎樣教、怎樣學、怎樣做,提出了總的教學方向,卻沒有提出在什麼時機,什麼狀態下去教去做去學。陶行知之所以能夠提出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論與其他長期和研究及教育是不可分割的。陶行知先生一生受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影響很大。約翰杜威是美國著名的哲學家、心理學家與教育家、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實用主義教育的創始人,美國人也稱他為:創立美國教育學的重要人物。杜威在自己的教育理論中,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多方面描述了教育本質問題。他關於教育本質的論點,基本上用三句來概括,這就是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繼續不斷改造。根據教育即生活,杜威提出了學校即社會。陶行知先生借鑑此種理論,經過自己的不斷探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論體系。啟發式教學思想與方法在21世紀的作用是巨大的。孔子在30歲的時候,開始創辦私學,開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一生從未間斷,任教40年,雖做了幾任官,可從來沒停止過教學,一生以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從事著教育工作,這是他獲得教育成功的根本條件,正是因為對教學不斷探索,不斷追求,才為後世留下了舉世聞名的啟發式教學方法。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麼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①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陶行知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社會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舊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隨手抓來都是學問,都是本領,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當作衡量教育、學校、書本甚至一切的標準。他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在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裡有愛迪生。尊重學生還要學會欣賞學生,特別是對那些學習基礎差、紀律鬆散的學生更要努力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並把這閃光點放大,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在成就感中獲得自信。當你面對恨鐵不成鋼的學生時,當你面對家庭和社會的煩惱時,一定要冷靜。如果我們把指責、批評、抱怨,換成啟發、表揚、激勵會是另一種情景。

  尊重學生,就要學會寬容與接納學生。寬容即理解,是對學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種特殊尊重。有人這樣透視教師的寬容,很值得思考:教師對學生的內心深入的寬容,為學生提供充分表達自己的機會和空間,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啟頓悟,進行有效的教育,並培養他們的判斷是非的能力;教師對學生思維方式的寬容,可以激發學生的個性思想火花,培養創造精神;教師對學生特殊行為方式的寬容,是尊重個性發展特點,使學生在寬鬆自由的環境中展示自我,發展自我;教師對學生情感的寬容,是對學生人格的尊重。對教師而言,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在非原則問題上以大局為重,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悅;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意味著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時,就是科學地看待教育過程。

  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更不是教學做合一。它不僅在理論上超越了歷史上的教師中心論和學生中心論,而且在實踐上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所謂交往就是師生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教學做合一強調師生關係是一種平等,理解,雙向的人與人的關係。而這種關係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徑就是交往,離開交往,師生關係便不能成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師生互教互學,就能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大家知道新課改的核心理念可概括為一個根本,兩個轉變。一個根本,就是以人為本,以生為本,以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本。兩個轉變,就是轉變教師的教學材料呈現方式,倡導整體呈現,轉變自主、合作、探究、拓展的學習方式。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首先教師必須努力學習教育理論,轉變教育觀念,樹立現代教育新理念,其次必須從學科特點出發,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改變原來習以為常的教學方法、教學行為和教學手段,重新認識和確立自己的角色,努力做課程的建構者、教育的引導者和學生成長的促進者,做好現代的陶行知。

  (1)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生本觀。教師生活是藝術生活,其職務也是一種工藝,應當手到心到躬親實行者。彼惟高談闊論,不屑與三百六十行為伍者,豈能當二十世紀教師之名?陶先生的這段話明確告訴我們教師不應是課堂上的主宰者,對學生進行一言堂和滿堂灌,而應該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服務者和僕人,應該由課堂的主宰者變為教學的參與者、合作者、組織者和引導者。因此教師只有樹立起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轉變以教師為主的師本觀,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生本觀,擺正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在教學上吸引學生主動參與。

  (2)建立平等、和諧、民主的師生關係。課堂教學必須體現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平等和諧關係,提倡師生互尊互愛、互助合作、互相促進,強調人格之間的融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儘量給學生留有支配、自由發展的時間和空間,把學習、探究和活動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這樣才有利於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3)師生合作創新,營造學生主動參與的氛圍。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說得正確些,先生創造學生,學生創造先生,學生先生合作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陶先生這段話深刻地揭示出教育過程就是起主導作用的教師和主體作用的學生的共同合作創造過程。師生合作創新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價值體現,這個價值不全在於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而是藍在生產青的過程中,在青的作用下,本身也獲得新的生機。顯然,教師如果失去主導作用而成了照本宣科的教書匠,或者學生失去主體作用而成了被動接受的容器,就談不上什麼創新教育了。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創造備件,比如創設問題情境、開展小組合作、活動探究等,營造創新氛圍,讓每個學生都有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引導學生主動地動手、動腦、動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這就需要我們教師:一要變教師中心為學生中心,建立新型師生關係,教師不再是權威的代表,而是保護激發創造力的支持者,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與創新;二要尊重學生個性,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能發揮自身的最大潛能;三要信任學生並使學生相信,教師並不是具有最高創新力的人,即學生有可能超過老師;四還必須要。向學生學習,不願向小孩子學習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

  校體育教育的最主要形式是體育教學,體育教學也是形成學生體育實踐能力的最主要途徑。在目前,作為體育課程中的體育教學目標改革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學習掌握體育知識技能與發展體育能力的關係,正確認識與處理兩者之間的關係,積極地發展學生的體育實踐能力是體育新課程改革的重要課題。。在體育教學中,我們努力建立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係。有了這樣的師生關係,學生會體驗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寬容,親情與關愛,同時能受到激勵、鞭策、鼓舞、感化、召喚和指導。這有助於學生形成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度與情感體驗。我們提倡交往,交往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構建,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更是瀰漫、充盈在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學做合一有著豐富的內涵,作為一種教學理論,陶行知認為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他告訴我們,教學做是一個整體,是教學做相結合或相統一的活動,三者密不可分。聯絡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我們發現陶行知先生不愧是偉大的教育家,他抓住了教育的精髓,具有先見之明。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陶行知先生的理論和當前課改理念異曲同工,相互輝映,給我們極大的啟發,使我們無盡的思索。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 篇2

  這段時間以來,我最大的收穫是閱讀了《陶行知教育文集》。每當讀到一段精彩之處,總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講述自己一生對教育的感悟。或者娓娓道來,或一臉嚴肅。先生說“以教人者教己”是根本的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這樣的方法來對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論對我們這些教書匠來說,無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燈。

  陶行知是一位為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他以蘊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也是他的教學論。

  陶行知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20世紀過去了,在新的世紀裡,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現實意義。

  “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一語道出我們應該做一個怎樣的老師。世界上有兩種不合實際的教學方式:1、只會教書,只會拿一本書要學生讀它、記它。2、不是教書,而是教學生,注意的中心點是從書本上移到學生身上來。這兩種教學方法學生都是處在被動的地位,知識是無限的,老師能教給學生的也是有限。想想自己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識教給學生,或者說把學生看成一隻鴨子,把知識當作糧食,只知道把鴨子為飽,今天看來這就是典型的填鴨式教學,只注重了老師的教,沒有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體。

  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學生為本,寬容對待學生。課堂上雖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師”自 居,不能搞“一言堂”,要與學生共同探討知識、共同進步;但面對調皮的“小搗蛋們”,往往還是缺少耐心,當他們太調皮時想以教師的權威壓制學生,讓學生乖乖地聽從不再惹事生非,但總是事與願違。特別是望著個別學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顧的神情,真讓我一籌莫展。《陶行知教育文集》裡要求教師“眼睛向下”,放下架子;教師要有豁達的心胸,真誠的態度,熾熱的情感;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不因學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先生在著作中也想到這些難管的小孩,他談到了解決的辦法

  (一)難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壞蛋,這個態度要立定,否則你主觀上咬定他是劣童則一切措施都錯,便越管越難管了。

  (二)仔細考慮他所以難管的原因,在源頭上予以解決。

  (三)體力充沛,無法發洩的,有時搗亂,可以多給他一些機會勞動或幹體育遊戲。

  (四)先生也得檢討自己的功課教法是否合乎學生的需要程度。這些耳熟能詳的語句讓我對教育有了更多的思索。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博大精深,值得我們繼續研讀,讓他的教育思想來指導我們教師工作,全面落實新課程改革。我願做一名民主型教師,創設融融的師愛氛圍,靠著一顆對教育對學生真摯的心在實踐中慢慢去解讀陶行知先生的偉大教育思想。

  讀罷《陶行知教育名篇》,我深深地感到陶行知先生讓中國教育事業向前進一步。他把自己的一生全部獻給了教育事業,他的博學多識,嚴謹治學,一切為人民大眾教育而努力奮鬥精神值得我們好好學習。他倡導的教育理念,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辦中國人民所需要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提倡“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是陶行知教育的真諦。教師對學生的愛,就是“師愛”。在一定程度上,熱愛學生就是熱愛教育事業,因為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性質上式一種只講付出不記回報的無私奉獻,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係的愛,在原則上 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實現了根本的動能。

  熱愛學生,以慈祥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沒有對學生的愛,教育也會沒有激情,只愛一部分學生就意味著對另一部分學生的冷漠,那是偏愛。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師愛。陶行知說“在我的教育裡,小孩和老年是最大,比什麼偉人偉大。”我覺得,首先要尊重學生,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任何一種提體罰都是使學生肉體痛苦,精神受刺激。這是對學生的愛,作為現代學校的教師,我們要記住陶行知的話:“我們奮鬥的工具是愛力不是武力”,所以我們應該做學生的“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角色,這是新課程教育理念的體現,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實踐。當然,愛不是放縱,愛裡有嚴,愛裡有教育。老師們,熱愛自己的學生吧!不要因感情衝動,一時的不理智做出有傷學生人格的事。讓你的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關愛中成長。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 篇3

  陶行知先生是人民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教育的改革家。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論和豐富的辦學實踐啟發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陶子”,為中國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高尚品德,是我們廣大教師的指路明燈,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應認真地向這位偉大的教育家學習。翻閱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知道陶先生在深刻了解了中國的文化和社會現實的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既強調了教育的現實功能,又關注了教育的終極目的。讀了陶先生的文章,深有體會:

  陶先生提出“教學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認為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把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如果教師只會用“舊瓶裝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鮮的事物,教師應不斷研究,才能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後才能誨人不倦。 陶先生倡導“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麼,我們就教什麼。“社會即教育”,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大自然裡,使它們任意飛翔。把學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裡,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張遠離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脫離實踐的知識是虛的,不實用的。今天我們的教育教學脫離生活已越來越遠。孩子們成天埋於書堆裡,以高分遮面。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從陶先生的作品中隨處可見他對好教師的殷切期望。他對自身成長提出了四個問題,叫做“每天四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陶先生認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建築人格長城的基礎,就是道德。一個集體的成員,若人人以集體利益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個行動都為集體著想,則這個集體會越來越壯大,這個集體定是有希望的集體。否則,多數人只顧個人私利,不顧集體利益,則集體的根本必然動搖。如此,每個一線教師應該弘揚“校興我榮,校衰我恥”的敬業精神。陶先生的“每天四問”為人們提供了進德修業的參考,當作一面鏡子,時刻對照自己。“必然可以見出每一個人身體健康上有著大的進步,學問上有著大的進步,工作效能上有著大的進步,道德品格上有著大的進步,顯出水到渠成的進步”。

  所以作為我們教師,應該積極響應首先把修師德放在首位的號召。一個好的師德可以淨化教師自己的心靈,每天充滿快樂;一個好的師德可以讓學生們心存溫暖,這份溫暖激勵他們朝更好、更強去發展。我們又何樂而不為之呢?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 篇4

  作為一名教師,多讀些教育著作,多瞭解些教育理論是不可獲缺的。利用課餘時間,我閱讀了《陶行知文集》,從中受益非淺。

  “從做中學”是美國現代著名的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學理論的基本原則。杜威認為,“所有的學習都是行動的副產品,所以教師要透過‘做’,促使學生思考,從而學得知識。”杜威把“從做中學”貫穿到教學領域的各個主要方面中去,諸如教學過程、課程、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等,都以“從做中學”的要求為基礎。形成了“不僅塑造了現代的美國教育,而且影響了全世界”的活動課程和活動教學。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所建立的“生活教育”理論體系中最富有建設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論。“教學做合一”含義是“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學是學生。”在陶行知先生意中,“教學做合一”實際包括三層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二是指關係,對事說是做,對已說是學,對人說是教;三是指目標,教育不是教人學,而是教人學做事。他同時強調,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舊教育、創造新教育的銳利武器。在長期實踐中摸索出了“教學做合一”從義到特質到具體方法一整套教學理論,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包括“教學做合一”在內的“生活教育”,並使其達到最高水平。

  “教學做合一”並不是“從做中學”的翻版,陶行知對杜威的繼承,也是批判的、改造的、創新的,有的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其表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實踐出真知。

  杜威的“從做中學”是以本能論心理學思想為基礎的,具有明顯的主觀唯心主義的性質。“從做中學”雖然強調“做”,但把“做”看作是人們的生物本能活動。杜威指出人有四種基本的本能:製造本能、交際本能、表現本能和探索本能。而所謂本能,依他的理解,是與生俱來、無需經過學習、自然會知、自然會能的一種“人性與行為”。由這四種本能的需要產生了人的四種興趣,即製作、語言與交際、藝術表現和探究發現的興趣。這些本能與興趣提供學習活動的心理基礎和動力。於是,他把“每天的時光分為四期,叫兒童做下面四件事體:就是遊戲、說故事、觀察及手工。”他認為這正是兒童的自然本能生長的要素所決定的最好的教學內容。可見,這裡的“做”只是一種基於生物本能要求、拋開一切社會基礎的“活動。”

  “教學做合一”中的“做”卻不是這樣。陶行知給“做”下的定義:“做”是在勞力上勞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種特徵:行動、思想、新價值之產生。這就是說,這個“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強調了“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認為“親知是一切知識之根本”,這是具有唯物主義因素的。

  第二、“以教人者教已”。

  “從做中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員與課本不復成為學生唯一的導師;手、眼睛、耳朵以及身體的全部,都是知識的淵藪。而教員變成發起人,課本變成試驗品。”這樣,教師在教學中不再是主導,而只是起一種從旁協助學生活動的參謀作用了。這是一個重大變革。但並未從本質上闡明師生關係,闡明教師該怎麼做。“教學做合一”第三大特質是“以教人者教已”,說的是:若想在做上教者,先必得親自演練一番,即首先在做上學。陶行知先生在《以教人者教已》一文中曾這樣表述過這種思想:“‘為學而學’不如為教而學之親切。為教而學必須設身處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

  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這是對教師素質的具體要求,與“教學相長”的思想也是類通的。“教學做合一”的具體方法中,“連環教學法”之“我教你,你教他,他又教他”,“藝友制”之“要想做好教師,最好是和好教師做朋友”,“傳遞先生制”之“即知即傳人”,“小先生制”之“運動式地發動小學生來做小先生”等等。

  由“從做中學”到“教學做合一”,我們不難看到陶行知先生改造舊教育、創造新教育所走過的艱難歷程,不難受到陶行知先生敢探新理敢闖新道的開拓精神、勇於實踐求真務實的研究作風的教育和感染。雖然“教學做合一”及其“生活教育”理論還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是對我們今天“科教興國”、“科研興教”、“科研興校”的群眾運動以及活動課程與活動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課堂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研究也有許多重要的啟迪和指導作用。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 篇5

  陶行知先生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向人類貢獻的一位具有世界影響的著名教育家。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實踐,行知合一的師德風範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不愧為大家景仰的"萬世師表"。先生的名言雖然樸實,卻極富哲理,並且貼近我們的教育世界,深深地打動了我的心靈。先生的"為人、為學、為師" 這六個字不知什麼時候已悄然印入我的心田,深入到骨子裡,給我強大的精神動力,增添了克服困難的勇氣。為師先為學,為學先為人。

  (一)"為人"誠篤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意即身正才能師為人範。他道出了作為一名合格教師,除了要有紮實的專業知識,較高的文化水準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師應有良好的道德素質。教師的道德品質,不僅是規範自己行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於教育學生的需要。教師職業的特殊在於育人,不僅用自己的學識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道德育人;不僅透過自己的語言去傳授知識,而且要用自己的靈魂去塑造學生的靈魂。陶行知主張教師要以身作則,“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矩,教職員躬親共守。”他深信這種共學、共事、共修養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以不倦的教誨,諄諄善誘,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陶行知先生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他一生以身立教,辛勤耕耘,培育桃李,為人民的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是啊!在學生面前,教師是一個榜樣,是一本書,是一幅畫,教師良好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風尚是影響學生、教育學生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

  (二)"為學"嚴謹

  教師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承擔著重要使命,因此必須應該具備求真務實、勇於創新、嚴謹自律的治學態度和學術精神,努力發揚優良的學術風氣和學術道德。當今時代,新知識層出不窮,知識更新週期不斷縮短,每個人都需要加強學習、終身學習。教師是知識的重要傳播者和創造者,連線著文明進步的歷史、現在和未來,更應該與時俱進,不斷以新的知識充實自己,成為熱愛學習、學會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楷模。"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學習是永遠無止境的。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師應"發前人所未發,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師做一個發明家,不做一個教書匠。他提出的這種教師觀正是我們當代教師所應追求的。

  記不清曾有多少個夜晚,我端坐在桌前,以筆為伴,以書為侶,精心地設計著一份份教案,為某個教學環節苦苦思索,為突然閃現的靈感而喜悅。因為我清楚地知道對於要講解的教材,只有深入鑽研,教學中才能得心應手。當我走進教室看到講臺下幾十雙眼睛晶亮如星星、幾十張笑臉天真如蔚藍的天空,我的心裡特別地踏實。因為我知道,我窗前那盞疲憊的燈一定會照亮孩子們心中希望的燈!

  和同事們的熱烈切磋,到外面的取經學習,一本本教學理論、教科研雜誌開拓了我的視野,汲取了寶貴的經驗,為我的教學注入了活力。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要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游刃有餘,就必須要善於利用時間,做一個嚴謹篤學的人,像海綿吸水那樣孜孜不倦地學習,切實轉變教育觀念,與時俱進,透過刻苦鑽研和積極實踐,實現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以新的姿態與新的風貌創造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業績,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三)"為師"行勝於言

  陶行知先生曾精闢地指出:"行動是中國教育的開始,創造是中國教育的完成。"陶行知教育思想一個突出的特點,即是具有與時俱進的前瞻性、實踐性和創造性。新課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培養人,造就人,發展人。一所學校,一個教師如果真正感悟學陶實質,不斷賦予其新的內涵,就會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不斷創新,有所建樹,實現陶行知提出的"教學做合一"之"做"。如果我們滿足於一幅標語、一個口號、一種形式,則新課改就很難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新課程改革推進中,我總是鼓勵自己多想一些困難,少一些畏難;多學一些理論,少一些空論;多做一些行動,少一些被動,自覺接受新課改"三個挑戰",即教育觀念的更新與挑戰,教育角色的轉變與挑戰,教育方式及技術革新與挑戰。在新課改實踐中,養成剖析反思的習慣,創造性地解決教學實踐問題,從而不斷重塑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課堂教學是老師給學生傳授知識,塑造靈魂,培養能力的前沿陣地,也是老師發揮才智,譜寫青春樂章的立體大舞臺。為了讓學生真正成為未來社會的新型人才,也為了成就我們最美麗的事業,我願意在三尺講臺上,為學生彈奏最美妙的人生樂章。

  教師是一項需要獻身的事業,也是一項充滿激情的事業。"為人、為學、為師"都要全身心地投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銘,也是他一生獻身人民教育事業,尋求探索中國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動寫照。當我再次咀嚼那一句句至理名言時,覺得做教師昇華了我的生活,鑄造了我的信念,萃取了我的人生真諦,也讓我看到了更高層次的幸福源泉。

  教師朋友們,讓我們做一棵樹吧,播撒綠蔭的同時也壯大著自己;讓我們做一條河,灌溉田地的同時也豐富著自我;讓我們作一條路,雖然千壓萬踏也能延伸自我!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書心得 篇6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的教育以書本為中心,這是在批判傳統教育的基礎上產生的。教育以生活為中心與我們現在所提倡的教育要聯絡生活實際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匹配的,透過與實際生活相聯絡,可以避免空洞的說教,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的形象生動,豐富學生的知識,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但是,陶行知提出的教育要透過生活來進行,無論教育內容還是教育方法,都要根據生活需要,與生活一致這一思想在當今看來是不能全部肯定的。生活與教育不是完全同步毫無區別的,忽視了生活與教育的區別。以及在教學內容的傳授方面,忽視系統知識的傳授是不可取的。而我們現在應該做的並不是要去全然否定或肯定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而是應該根據當今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以及學生髮展的規律,將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與時代的發展相結合,予以創新,那才是應該做的事情。

  另外,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的思想也貫穿本書的始終。首先,要“在勞力上勞心”,做到“手腦雙揮”。其次,懂得行動是知識的來源。讀後感·再次,要求做到“有教先學”和“有學有教”,即:教人者先教己,教人者還要教而學,即知即傳。最後,反對注入式教學。陶行知提出教學做合一的觀點有三個理由,概括起來就是:

  一,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

  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

  三,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他舉了很多的例子,比如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裡做的,便須在田裡學,在田裡教。“事怎樣做便傅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