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得體會> 初中生班主任對於感恩之心的心得

初中生班主任對於感恩之心的心得

初中生班主任對於感恩之心的心得

  當了十多年的班主任,越來越感覺到現在的孩子普遍聰明、調皮、而且個性十足。但這裡所謂的個性卻更多是指過於以自我為中心,對人、對事缺少寬容和感恩。作為一名班主任,我經常收到家長打來的抱怨電話,稱自己的孩子在家中對父母感情冷漠,對父母的教育置若罔聞。其實何止是對家長,在學校裡,很多孩子,對老師的苦口婆心同樣缺少感受,從而使我們的教育顯得無奈而又力不從心。那麼怎樣培養學生的感恩之心那?結合自己當班主任的經歷,談點粗淺的見解。

  一、培育感恩意識

  利用晨會班會課等形式講親情的理論知識,最起碼讓學生認識到做人的基本道理。父母養育了我們,給了我們優越生活,給我們創造了受教育的條件,在我們的身上花費了巨大的心血。要使他們理解父母養育自己的艱辛,對自己的關愛,要引導他們學會感恩。記得有一次我利用晨會課給大家講了一個老鼠的故事:一隻腿部長有腫瘤的母老鼠懷孕了,並且將要生了,雖然它的腿部再也無法支撐它去覓食了,當它生下了小老鼠後,為了能讓小老鼠度過49天的哺乳期,這位偉大的母親忍著疼痛去撕咬患病的腿。每一次撕咬就會疼痛得面目猙獰,但是它堅持了下來。當它的腿部只剩下骨頭時,它的孩子都度過了哺乳期,這位英雄的媽媽倒下了再也沒有能爬起來。在我講到一半的時候,有幾位女同學手在不自覺地卷著自己的衣角,到後來教室裡有人在低聲的嗚咽了。鴉有反哺之恩,羊有跪乳之義,鳥獸都能如此,何況人呢?父母的養育之恩當湧泉相報。使學生知道,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父母都不能感恩的話,又怎能對他人、社會感恩?如果連父母都不愛,又怎能愛他人、愛祖國?

  二、進行親情薰陶

  "德育無閒人,人人都育人。"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學資源,找到切入點,在教學中不斷滲透親情教育。特別是語文教師,語文教材裡有許多文質兼美的親情讚歌,應引導學生好好賞析,進行親情薰陶,激發他們的人生感悟,我在平時的教學中非常注意做到這一點。如《釣魚的啟示》中給兒子道德力量的'父親,《地震中的父與子》等,都是進行親情薰陶的好教材。同時我還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因虛榮心作祟而嫌棄父母貧窮的現象,讓學生對照文字談談自己對父母的態度,使學生的心靈受到一次親情的洗禮。其次,推薦、引導學生閱讀包含親情感恩內容的作品。其作用往往勝過老師的空洞說教。

  三、實施感恩行動

  學校的感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論上,更要落實在行動中。學校可從以下活動讓學生體驗父母對子女無微不至的愛,並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回報。

  1.親情觀察。我讓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認真發現父母對子女的愛,如:每天早晨的催床,自己生病時的呵護,自己失敗時的鼓勵等無不體現父母的愛。父母飽經風霜的臉,日益增多的白髮,漸變粗糙的雙手,不再挺拔的身軀,無不是為子女付出的見證。讓學生仔細觀察這些,並要求記下來或寫感受。這將會使學生體會到親人乃至人間的溫暖,激發他們的感恩情感,使他們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去。

  2.親情溝通。父母與子女產生代溝,很大程度上是兩者缺少溝通,教師應有目的地讓學生主動與父母溝通。瞭解父母的生日,父母的童年,父母的工作情況,父母的愛好等。瞭解在自己的成長曆程中父母所做的事,體會父母對子女的良苦用心。

  3.親情回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父母的愛,孩子是永遠報答不了的,但可以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實實在在的事,作為對父母親情的點滴回報。如:在父母下班回家時幫他們拿鞋子,倒杯熱氣騰騰的茶;在他們累時為他們揉揉肩捶捶背;大人在燒菜時,及時地送上碗碟等。另外,讓學生明白,取得優異成績是給父母最好的回報。親情教育是教師、家長和學生之間的互動,缺乏任何一方的努力都會導致親情的走樣或變異。因此學校的親情教育應該和家庭教育配合起來,爭取家長的配合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另外,對學校佈置的親情作業,教師要與家長及時聯絡,檢查學生的完成情況,家長的滿意程度,從而使親情教育落到實處。就說在放寒假時,我佈置的一次親情行動:幫父母洗腳剪腳趾甲或者是幫媽媽奶奶梳頭。同學們聽後都面面相覷,不知老師葫蘆裡賣的什麼藥,但是老師的話只能照辦啊。當然我已經提前與學生的父母一一地溝通過了,得到了家長的支援與配合。假期中我走訪幾家學生,得到了令人滿意的結果,一位幫父母洗腳的男同學難為情的說:"我在幫爸爸洗腳時感覺爸爸的腳真臭,現在想想媽媽幫我洗腳時還真不好意思!"一位女同學說: "我幫媽媽梳頭時才發現,媽媽的頭髮已經不像原來那麼的柔亮了,還有好多根白髮了。額頭上眼角邊的皺紋也明顯多了,媽媽是為了我為了這個家才這樣的。"說完低下了頭。這些真真切切的話語發自他們的內心,就足夠了。

  最後建立學生自律和他律、激勵與約束有機結合的長效機制。學生既是教育的物件,又是被管理的物件,接受學校的教育和管理。學校對學生加強管理既是教育規律的要求,也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在需要。幫助學生建立自律和他律,激勵與約束的著眼點要與建立健全各種規章制度,發揮學生的內在潛能,激發學生的自律意識有機結合起來,透過制定規章制度,規範學生的學習、生活和行為,促進他們自覺遵守各項制度和社會公德,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