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感言集錦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收穫不一樣的感想和體會,此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感言。那麼感言怎麼寫才恰當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老年人的感言集錦,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老年人的感言 篇1
1、人到老年,會突然醒悟:生命是有盡頭的,這種感悟使他們立即行動起來,去做一些他們很想做,但從前總是沒有條件做的事情,甚至用他們意想不到的方式。
2、人到老年,才真正“認識自己”,也才真正屬於自己,並且用一種寬容、知足和欣慰方式接受自己。
3、人到老年,方才明白:東奔西走、孜孜不倦,竭力想去改變的不是別的,恰恰是他們自己。幾十年的時光換來的不是別的,而是心如止水,寧靜致遠。
4、人到老年,才真正領悟:什麼叫百川歸海,什麼叫“萬物歸一”。
5、人到老年,開始明白:老年自有老年的風景。青春雖然美麗,但它會隨時間流逝而褪色。而青春的“心境”,才是生命中一道不變的風景。
6、人到老年,能冷靜地去看待婚姻和家庭,他們知道:世上沒有“完全合乎男人心意的女人”,也沒有“完全合乎女人心意男人”。
7、人到老年,才懂得安慰自己,並且學會了在似乎無盡的黑暗中為自己點一盞希望的燈。
8、人到老年,看人看事不像過去那麼簡單,懂得人不非得按傳統觀念和別人的主意和意志行事。
9、人到老年,才真正明白:世事並非黑白分明,在黑白之間往往有無數的“中間色"。
10、人到老年,開始明白:人生一世,無論成功與失敗,歡樂與痛苦,盛衰與榮辱,都宛如自然流水,從那裡來還將到那裡去。
11、人到老年,開始明白,衰老不是從中年開始,而是從對生活的無望和厭倦開始的。
12、人到老年,開始明白:孤獨、寂寞、痛苦、失敗,是人生不可缺少的“調味品“,善待它們,就是善待真實的人生。
13、人到老年,不再有少年的狂妄,青年的浪漫,有的是“欲說還休,天涼好個秋”!有的的是對生活的感悟和理解。
14、人到老年,能坦然地面對自己的平凡,明白並非人人都能成功,人人都能大有作為,但做人也是一生的事業。只要自己奮鬥過、追求過,失敗了又何妨?過程往往比結果更有意義。
15、人到老年,胸懷開始變得像大海一樣,裝得下四海風雲,容得下是非恩怨。
16、人到老年,可以領悟到人生最實質、最內在、最具體的內容,可以把美麗的花朵和豐收的果實一併融入生命的脈絡,滋養人生、豐富人生、充實人生。
17、人到老年,應該告誡自己:人生苦短,不要給自己留下了什麼遺憾,不要無謂壓抑自己,想吃就吃,想玩就玩,想笑就笑,想哭就哭,想說就說,想寫就寫,想做就做,。別等到彌留之際才去後悔,別等到失去後才想挽回。
老年人的感言 篇2
隨著中國現代化程序加快,人口結構和家庭結構變遷,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增大,家庭小型化、空巢化成為一種趨勢。與此同時,“空巢”也導致了老年人照顧不足,精神狀況差的問題。這次活動,讓我真真切切地走進了老年人的世界,對空巢老人的認識也不僅僅只停留在書本。
空巢老人不僅需要有物質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精神世界的滿足。調査中,很多空巢老年人最高興的事就是孩子經常回家看看,陪父母聊聊天。但是子女都有各自的家庭需要照顧,經常一週或數週才回家一次,跟父母聊天交流機會較少,而且子女更關注老年人衣食住行物質方面的需求,往往忽略了老人的精神需要。因此,老年人情感不能及時的傾訴,很多時候都是憋在心裡。在訪談中,很多老人都提到子女比較忙,不願給子女添麻煩的想法,更說明了老年人情感需求的不足。子女在這方面應該主動關心父母,多陪伴父母,瞭解老年人的所思所想。
社群也應該在照顧空巢老人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目前,我們的社群配套設施還不夠完善,社群的醫療水品也比較低,老年人看病需要到距離較遠的大醫院,這樣會給老年人帶來很多不便,尤其是年齡較大、腿腳不方便的老人。此外,社群的娛樂場所也比較小,無法滿足老年人戶外娛樂需求,這樣就導致有一些老年人不願出門,更加感到孤獨。
我們去的一戶老人家中,收音機一直響著,老人說每天家裡就只有收音機的聲音,只有收音機陪她說話,聽到老人說這些,我的心裡真不是滋味。隨著人口老年化加劇,空巢老人的比重將會不斷增大,我們應該為空巢老人營造更好的生活,每個人都會變老,我們都希望自己有一個美好的晚年生活,改善養老條件刻不容緩。
老年人的感言 篇3
時光吹散了流雲,流雲帶走了歲月,歲月侵蝕了青春,青春流進了回憶。人到老去的時候,總喜歡自覺不自覺地去翻看那些泛黃的回憶,而另外一顆顆年輕的心,總可以從那回憶中收穫意想不到的人生真理。所以,學會傾聽老人是我從這次活動中受到的最大啟迪。
於老人,被傾聽是一種幸福,尤其是空巢老人,上了年紀,子女又不在身邊。他們沒有事情做,總喜歡回憶往事,只要有人在身邊,他們就願意講——不管你有沒有在聽。在他們看來,有人在身邊,和他們聊聊天打發時間就是一種幸福,聽到年輕人讚歎他們的事蹟更是讓他們自豪。
於我們,去傾聽將有所收穫。老人講述的歷史,都是我們在學校裡聽不到的,是那麼生動,總讓我們產生聽完還想不斷問下去的衝動。你會忍不住地覺得他們都那麼可愛······他們用自身經歷告訴我們該如何面對生活,用真實的故事教我們如何去戰勝困難,用人生閱歷教導我們該如何好好學習。這些,都是我們很難從其他地方學到的。
龍應臺在《目送》中寫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這裡面,沉澱了多少父母的失望和心酸。現在的年輕人確實該學著去關愛老人、傾聽老人。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多和他們聊聊,不要總給漸行漸遠的背影。
都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他們的閱歷,是一筆無形的財富,他們希望有人繼承,有人分享。作為子女也好,作為子孫也好,自家老人也好,別人家老人也好,我們都該多花些時間陪他們聊聊,因為他們沒有太多時間等我們閒下來。
傾聽老人,是一種愛,浙大空巢老人關愛系列活動給了我們一個把這份愛傳遞下去的機會。
老年人的感言 篇4
1、死去的人安息了,活著的人要鼓起勇氣重新面對生活,我會在你身邊陪著你,支援你的!節哀順變!
2、年事有壽而盡,生命無所不在。母親終於與我們永別了,但是她對親人和朋友的真摯情感,對人生的積極追求,對生活的執著信念,與天地永恆,與枝葉長青。母親在我們心中的份量是很重的,我們會思念她,直到永遠!
3、那個人在默默的注視著你,在你身邊,保護你,他從未離開過。
4、生者幸福是對逝去親人最好的安慰,為了老人家的希望你一定要努力讓自己快樂起來!
5、我們開始老了,慢慢就要不斷面對這樣的離去,你沒有辦法阻止這樣的事情發生,你做的只有接受,你能做的,就是在可把握的時光,處理好和親人的感情,請節哀,哀換不回逝去的愛。
6、“每逢佳節倍思親”,春節要到了,我思念我的親人,我懷念我的爺爺和姥爺。因為,他們已經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7、人都是要去的,活著或者是死都不是你可以決定的,他老人家了去了另外一個地方生活比在人間幸福,節哀順變。
8、大家都不要傷心了,人生總歸是要面對一死的,只要我們好好活著,他的在天之靈也好受些,傷心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我想應該行吧!節哀順變!
9、忘卻,往深處想還真是一種美德,與其日日為舊人放一雙筷子,哀痛得不能自拔,還不如與逝者相忘於生活。
10、有人說夢見過世的人不好,醒來後一定要念叨以求下次不再夢見,但我從不信這個,偶然在夢中見到父親,我是多麼渴望夢永遠不醒,醒來後我久久的回想夢中父親的音容相貌,我一遍遍的唸叨,爹,你若想我,就常來我的夢中吧,讓我在夢中再看看你。
11、生老病死,天災人禍,等等。誰又能逃脫呢?生活就是這樣,還是需要繼續,朋友,想哭,就痛快的去哭,把苦悶釋放出來。
12、我改變不了自己,讓自己隨波逐流,讓自己虛偽冷漠,我也不願意!哪怕迎來的只有那些無知世故而又貌似成熟的冷嘲熱諷!
13、清明,這一天,叫我如何不淚流滿面;這一天,雙膝跪地、雙手合攏,讓我祝願遠方的父母長安息、幸福!
14、人之常情,每個人都無法去體會失去親人的痛苦,我們只能在心裡為死去的'人默默祈禱,希望他們在另一個天堂也活過的很好。
15、去的已經去了,但他一定不希望我們活著的人過得痛苦。他一定希望我們在表達了適度的悲哀之後,應該照樣會好好地活著。他會在另一個世界為我們祝福的!
16、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去世是她最終的規宿,不必太傷心。
17、第一次面對死亡,是外公的辭世。第二次面對死亡,是英年早逝的表哥,第三次面對,是年輕的堂兄。那時年紀還小,親人們的離開,給我的只是暫時的心酸,暫時的哀傷,多少人生的精彩等待著我,我不會長時間沉湎在痛中。
18、上帝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你在失去一些東西的時候,也獲得了一些寶貴的東西。人人都要擁有一顆感恩的心。
19、逝者已登仙界,生者節哀順變。請記得,他的教誨和疼愛會永遠陪伴在你身邊,你的腦海裡還會經常浮現出他微笑的慈顏;請為了關心你的親朋更加積極而快樂地活著,讓他在天堂裡為你自豪地笑眯了親切和藹的雙眼!
20、人生都要經歷這一刻,我為你母親的離去感到悲痛,作為朋友我祝福你的母親在天國得到永生和幸福。
老年人的感言 篇5
今天,在古米藍理事長的組織帶領下,我和兩個班的同學參加了完美春天關愛空巢老人的活動。早上一大早我們便出發前往金山村。我們分別拜訪了村裡的兩位空巢老人。當我們走到村口的時候,熱情的村支書便和我們打了招呼。我們首先拜訪的是一位老爺爺,當我們看到他的時候,我們被他的著裝驚呆了。老爺爺全身很髒,穿得也破破爛爛。如果在在大街上這位老爺爺的話,真會以為他是一個乞丐。之後,我們去了他家裡,家裡的情況令我們更加驚訝,他住在一家又低又矮的土木結構的房子裡,任何語言有難以形容房子的破爛。而房子裡堆放的是老爺爺平時撿回來的垃圾。當了解他的情況後,心裡很是氣憤,之後又被辛酸代替,老爺爺兒子的家就是隔壁的兩層樓房。
之後,我們又去拜訪了村裡的另一位老人,當我們看見她的時候,她正在田裡幹活。村支書跟她打了一個招呼,她就哭了,讓我們不知所措,趕忙上去安慰她,然後就送她回去了。
短短几小時的活動,觸動了我們的心靈。他們只是中國這遍土地上其中的兩位空巢老人,或許還有比他們更加可憐的老人。他們是社會上的弱勢群體,處於社會最底層。養兒防老,但是他們辛苦了大半輩子,換來的又是什麼?百善孝為先,又有多少人做到了?父母不期望兒女能夠讓他們有多麼富裕,他們慢慢老去,想法也很簡單。就是有時候兒女簡單的問候,一個不經意的眼神,一份精心的禮物。父母操勞了大半輩子,把最好的給了我們,當他們老了,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對他們好,烏鴉有反哺之恩,更何況人呢?
放下忙碌的生活,在閒暇的時候,多陪陪父母,他們需要的只是一份簡單的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