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實習報告範文合集七篇
在現實生活中,大家逐漸認識到報告的重要性,通常情況下,報告的內容含量大、篇幅較長。你還在對寫報告感到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野外實習報告7篇,歡迎大家分享。
野外實習報告 篇1
計調人員即要具有正常作業的常規手段,還要善於學習,肯於鑽研及時掌握不斷變化的新動態、新資訊,以提高作業水平,肯下工夫學習新的工作方法,不斷進行“自我充電”,以求更高、更快、更準、更強。如要熟練掌握賓館飯店上下浮動的價位;海陸空價格的調整,航班的變化;本地新景點,新線路的情況,不能靠 “聽人家說”,也不能只靠電話問,應注重實地考察。只有掌握詳細,準確的一手材料,才能沉著應戰,對答如流,保證作業迅速流暢。
這一次我們要走到野外中了,我們要到山上去採集標本,進行實習了,這一次實習根本不同於以往,所以我們感受到了更多的刺激,我覺得我應該做出更多的努力,因為這樣的機會大學中只有一次,錯過了就沒機會了,我相信我會做好的!
實踐地點:江西省廬山
實踐人員:
實踐用具:數碼相機一臺,每位成員備用記錄用的筆記本和筆等
本人性格開朗熱情,誠實可靠、為人隨和、有很強的責任心和進取心,有團隊精神和集體意識。在工作期間表現一直良好,有高度的責任感和吃苦耐勞的精神,能夠服從公司領導的安排,完成任務。若貴公司給予我機會,我相信我會做好。謝謝
實踐方法:1. 查閱現有資料,瞭解廬山的植物多樣性及自然生態環境狀況。
2. 實地考察,分門別類地記錄,採集標本並拍成照片
3. 成員之間互相交流討論,整理材料,分析記錄成果並總結。
在xx縣地理同樣不參加中考,學校沒有專業的地理教師,學校的相關設施也不齊全,地理在教學上一直處於半空白狀態。但地理是一個相容敗家的學科,生活中的地理又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觀察生活中的地理,探索地理的奧秘變成了我又一項重大任務。
本次活動的開展主要是讓廣大的同學瞭解植物種類的多樣性,植物種類的多樣性的破壞可以引發生態性“災難”的後果,結合生態旅遊關注人與自然應有的和諧。讓廣大的同學乃至整個社會認識到植物種類多樣性的重要,並且透過廬山生態環境的調查和開展校園圖片展活動讓我們能夠體會到大自然的神奇,能有更大的熱情和動力去保護我們的大自然母親。 另外,透過野外實習,使同學們增強了集體觀念,培養團結協作精神,同時開闊眼界,瞭解祖國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美麗的大好河山,從而進一步激發同學們愛專業、愛祖國的情懷。
指導老師:
實踐時間: 20xx年X月XX日至X月XX日
辨認測量:①學會了怎樣利用色環來讀電阻,然後用萬用表來驗證讀數和實際情況是否一致,再將電阻別在紙上,標上資料,以提高下一步的焊接速度;②學會了怎樣測量二極體及怎樣辨認二極體的“+”,“—”極,③學會了怎樣利用萬用表測量三極體的放大倍數,怎樣辨認三極體的“b”,“e”,“c”的三個管腳;④學會了電容的辨認及讀數,“╫”表示元片電容,不分“+”、“—”極;“┥┣+”表示電解電容( 注意:電解電容的長腳為“+”,短腳為“—”)。
就像我們**的一句廣告詞:細節中,見真章,的確**的成功並非偶然,能讓我學習的東西遠非兩個月就可以的。畢業後我即將成為一個真正的** 人,希望那時我能以實習所學,更好的融入公司的體系,為**的前進做出自己的貢獻。
圖片及資料展出時間: 20xx年X月XX日至XX日
注意事項:1、小組內成員要分工明確、做好配合
2、活動過程中要實事求是、端正態度
3、嚴謹考察,詳實記錄
4、成員之間多交流互動,活動後期認真作好總結
實踐目的:
本次活動的開展主要是讓廣大的同學瞭解植物種類的多樣性,植物種類的多樣性的破壞可以引發生態性“災難”的後果,結合生態旅遊關注人與自然應有的和諧.讓廣大的同學乃至整個社會認識到植物種類多樣性的重要,並且透過廬山生態環境的調查和開展校園圖片展活動讓我們能夠體會到大自然的神奇,能有更大的熱情和動力去保護我們的大自然母親. 另外,透過野外實習,使同學們增強了集體觀念,培養團結協作精神,同時開闊眼界,瞭解祖國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美麗的大好河山,從而進一步激發同學們愛專業、愛祖國的情懷。
實踐背景:
1. 廬山是我國中亞熱帶東部地區植物種類豐富、植物型別複雜、植物被垂直帶譜較完整的一座山地。風景區面積302平方公里,山體面積282平方公里,最高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廬山植物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76.6%,高等植物近3000種森林蔭鬱,植被豐富.然而其植被破壞也很嚴重,尤其在山地海拔1200米以上的地段,由於人為的 因素,自然植被已經面目全非,許多珍稀的植物已經瀕臨滅絕,給廬山的植物多樣性帶來了嚴重的隱患。
2. 江西廬山植物園在中科院植物所的大力支援下,積極建立“長江中下游地區珍稀瀕危植物保育基地”。目前,植物園已對40科77屬94種的植物實施了遷地保護,為植物多樣性保護和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該園新開闢了珍稀瀕危植物區,以珍稀瀕危植物的保護、恢復和持續發展為研究方向,在遷地保護、致瀕原因、生存力、有效種群、最小存活種群、保護生物學、遺傳育種、人工繁殖和馴化等方面深入研究;並進行珍稀瀕危植物的迴歸再引種,實現珍稀瀕危植物野生種群的恢復,使該園成為珍稀瀕危植物種質儲存基地和科研基地,為社會提供有重要經濟用途的珍稀植物的種質資源及其繁育和馴化技術。目前,該園馴化成功的國外優良樹種,有柳杉、冷杉、花柏、金松、歐洲雲杉及一部分珍稀瀕危植物已在我國不少地區推廣。
基本技能考核:屬於規範化培訓物件的護士,在年內21項基本技能必須全部達標,考核要求在實際工作中抽考。其他層次的護士工作計劃安排操作考試一次,理論考試一次。
3. 位於廬山北麓的國家級森林公園———蓮花洞森林公園內違規建房成風,美麗的風景慘遭破壞。更令人震驚的是,大多數新建的別墅賓館都沒有取得國土資源部門頒發的土地證。
實踐方案:
(一). 結合生態旅遊的思路,要密切關注人們在開發廬山的同時,可能有的對廬山生態環境的破壞,用實證的資料資料呼籲人們保護大自然.如何人們大量在山上建別墅,沒有規劃性地浪費土地,以及旅遊資源開發不當等.
(二). 在實地的調研結束後,我們將在學校內進行大量的圖片及有關廬山植物園和蓮花洞森林公園的資料展出.
(三). 對廬山植物園,廬山蓮花洞森林公園等園區的植物種類進行調研,由王萬賢老師給我們講解植物學方面的知識,我們將對老師所講解的知識進行記錄在案和資料整理.
(四). 活動中主要進行對廬山植物園和廬山蓮花洞森林公園的植物種類進行記錄和分析,並且把植物園和公園中保護完好的植物種類及生物進行拍照,將所有的圖片及記錄的資料在學校進行展出,展出的時間為期一週.
(五). 活動成員要對廬山各種地理環境下的植物進行綜合全面的調查,對植物的分佈和不同植物對各種氣候的適應要系統觀察和分析.
這一次實習已經歸來了,我們在實習中也遇到過困難,也有苦悶的時候,但是在我不斷的努力後,我找到了更多的實習方法,我也找到了很多的實習經驗,不過在野外有的時候怕怕的,畢竟是人煙稀少的地方,真的是有點發怵,不過我都克服了,我相信我會做的更好的,在今後的生活中!
金工實習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又是我們大學生、工科類的大學生,非常重要的也特別有意義的實習課。金工實習又是我們的一次實際掌握知識的機會,離開了課堂嚴謹的環境,我們會感受到車間的氣氛。同時也更加感受到了當一名工人的心情,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肩負的責任。有人跟我說我們不是機械專業的學生學習這個沒有什麼用,我帶著懷疑的態度參加了這個實習,但是最後的結論是我對此否認了,它交給我的不只是機械專業的知識,而是一種能力,創造力以及適應力。
作為原南京香格里拉大酒店,丁山花園大酒店是一座集酒店,公寓,會所於一體的現代化的綜合商務旅遊中心.其擁有各種型別的客房,還以其正宗的淮揚菜餚和多元化的娛樂設施聞名遐邇,又因靠近南京機場和火車站,中心商務區等客流集聚地,擁有足夠的商務客源.丁山花園大酒店80%的客人都是來自中外各大城市有名企業或商業集團的商務客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長期選定丁山賓館作為下榻賓館,並和賓館簽訂有長期合作協議,其中,日韓美,港澳臺等外賓人員也較多.這些商務客人的住宿成為丁山賓館的重要盈利點.
野外實習報告 篇2
中 國 地 質 大 學
課程論文
題目野外生存體驗
姓名楊友鵬
班級072132
學號20xx1002251
專業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院系 機電學院
日 期20xx 年 4 月 13 日
週五下午,期待許久的野外生存拉開了序幕。我們此行的目的地是武漢市新洲。到達營地後,環顧四周,發現這裡真的是零距離接近自然,人煙稀少,依山傍水。在進行實習之前,我們已經經過了多次的理論學習,並且進行了分組。到達營地後,從橋上向基地運送個人裝備和集體物資,所有人分成兩批進行帳篷搭建和取柴火,準備工作完成後,就開始了我們的野外生存之旅。
我作為4組組長,開始帶領我們小組開始做野外的第一餐,刷鍋、取水、搭灶、生火等一系列環節分工明確的進行,第一餐雖然簡單,但是我們很開心。飯後,大家對第二天的行程略作了解並做好安排後便回到各自的帳篷休息。
第二天一大早,很多人都早早的起來,其實大部分是被凍醒了。簡單的洗漱過後,開始做第一個早餐,火腿粥,做的還是比較好吃的,早餐過後,開始第一天的野外生存體驗活動,第一項是攀巖,以小組比賽形式進行,雖然我們組沒有獲得前三名,但還是替各位組員的表現滿意,我們都很勇敢,勝利抵達最高峰。第二個專案是溜索。在助教的開導與保護下,我也體驗了一下“空中飛人”的感受,雖然有人在過程中比較緊張,但依然完成了溜索。第三個專案是扎竹筏,在各項活動開始錢。趙佳明助教就教回了我們扎竹筏需要的兩種繩結。在前邊幾組的基礎上,我們組只需要兩人合作,完成竹筏的滑行。因為繩結鬆動和個人操作原因,我們組最終與三人落水,我們互相幫助,讓我感受到了來自這個剛熟悉、新組建的大家庭的溫暖。竹筏活動結束,開始做野外生存中最豐盛的一頓晚餐,為了幫助同學們補充能量,學校給我們每組配發了一隻雞,對於我們組幾個吃貨而言,前期準備是必不可少的,菜譜、材料、調料樣樣都買好了帶了過來,在我們全組的努力下,香噴噴的叫花雞成功做出來了,那美味真是棒棒的。之後是篝火晚會,首先是老師對各組的表現作出了點評,提出了不足與建議,之後每組都表演了精彩紛呈的節目,大家還圍著篝火做了很多有趣的遊戲。晚會時間比較久,十點多才結束,為了不影響第三天的行程,各組組長對第二天的行程略作安排後大家便早早休息了。
第三天同學們明顯沒有第一天起得早,可能因為累了,今天的活動有森林穿越和橋降兩項,穿越稍微累一些,用了兩個多小時走完全程,橋降真刺激,也許是因為刺激,並沒有人退縮,都勇敢的參加了活動。在各組活動全部進行完成後老師組織同學們清理了基地的垃圾,做到了親近自然、愛護自然的環保。把垃圾全部帶走。大家原地休整了一段時間後,於當天中午一點多,在校車帶起的塵土中離開了實習基地順利的返回了學校。
實習感想:
現在的大學生被戲稱為住在象牙塔裡看世界的人,那說明了我們缺乏“走出去”的經歷,缺乏體驗社會、體驗生活的經歷,此次實習正是對我在野外生存這方面經歷的彌補。在零距離的接近自然的同時,鍛鍊了學生在野外遇到地理阻礙時克服困難的能力、讓我們學會運用各種技法和可用資源彌補自身相對於客觀條件的不足與弱點、豐富了學生野外生存知識,提高學生在自然環境中的生存能力。同時,我還學會了怎樣儘快的融入群體,出校門時大家只是互不相識的校友,而離開時我們依然成為了曾經一起努力挑戰自我、一起克服困難的同進同退的戰友。回想整個實習經歷,我更珍惜此次生存中學到的技能和與組員之間的友誼,感謝幫助我們的助教和團結統一的組員們!
野外實習報告 篇3
一.實習目的
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深對基本理論的理解,掌握基本的野外調查工作方法和一些簡單的技能。
2、透過野外實習,瞭解調查地區氣候、地貌、母質等成土因素的特點及其和土壤發生的關係。
3、透過對土壤的觀察和採集,掌握主要土壤型別及其發生演變和分佈規律,學會土壤剖面點的選擇和修整、土壤剖面層次劃分,形態描述和記錄。
4、瞭解人類活動對土壤形成和變化的影響。
二.實習地區自然概況簡介
地點:浙江省杭州地區
時間:20xx年8月27日—20xx年9月2日
杭州地處長江三角洲南翼,杭州灣西端,錢塘江下游,京杭大運河南端,是長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國東南部交通樞紐。杭州市區中心地理座標為北緯30°16'、東經120°12'。杭州西北部和西南部系浙西中山丘陵區;東北部和東南部屬浙北平原,河網密佈,是著名的魚米之鄉的一部分。全市丘陵山地佔總面積的65.6%,平原佔26.4%,江、河、湖、蕩、水庫佔8%。
杭州地區處於中北亞熱帶過渡地帶,屬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區。四季分明,溫和溼潤,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6.2℃,夏季平均氣溫28.6℃,冬季平均氣溫3.8℃。無霜期230-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435毫米,平均相對溼度為76%。
杭州地區大地構造處於揚子準地臺錢塘臺褶帶,中元古代以後, 地層發育齊全,岩漿作用頻繁,地質構造複雜,成礦條件較好。近期由於現代構造運動趨向緩和,地震活動顯得微弱,地殼相當穩定。區內地層出露和岩石種類組成較齊全,地質構造複雜而地貌型別多樣,有火山熔岩地貌、構造地貌、岩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變化大,山、丘、崗、溝和平原組合,更添人類文化(特別是杭州城市文化)因素影響之疊加。由於以上地帶性和非地帶性因素的作用,使杭州市域土壤、植被具有明顯的地帶性和區域性的特點。
上述各內在因素(包括岩石、構造、地貌、氣候、土壤、植被和人類文化等)及其彼此間的共同作用,鑄就了杭州地域綜合體系統(包括杭州自然地理綜合體系統)
三.實習時間、地點和任務
四.實習內容
20xx年8月28日 大奇山國家森林公園
森林土壤土壤剖面
枯枝落葉層
腐殖質層
澱積層
從照片中的剖面可見這一森林土壤成土母質主要是火成岩,較灰巖更易受到風化,其風化層疏鬆通透效能好,有利於土壤形成和發育,因此土層發育較厚,土壤剖面整體呈現黃棕色,腐殖質層為灰色,由於出於森林地帶,微生物對枯枝落葉的分解作用較活躍,有機質和各種養分的含量較為豐富,因而土壤呈現疏鬆的團塊狀和細粒狀,這種土壤結構內部的有機質以嫌氣性分解為主,分解過程相對緩慢,有利於養分的儲存,同時也有利於水分的保持。腐殖質層和澱積層在顏色上分層不明顯,只在結構上有所不同(見附錄1號圖-從左到右)
20xx年8月29日 浙江玉皇山
森林土壤土壤剖面
枯枝落葉層
腐殖質層
澱積層
採集點處於丘陵緩坡,屬於地帶性土壤形成環境,成圖母質主要是灰巖,受水熱條件影響較大,礦物分化明顯,剖面主體呈現紅棕色,分層較明顯(見附錄左二)。腐殖質層為灰黑色,較薄;0-15釐米;澱積層呈現紅棕色,在16釐米以下,土層發育較厚。
20xx年9月1日 富春江地區新沙島
水稻土樣
耕作層
犁底層
滲育層
該農業土樣取自新沙島中部,取樣深度為60釐米,此時水稻處於拔節期。仔細觀察可見照片中土壤顏色是有所區別的(見附錄左三),A層為耕作層,約0-20釐米,呈現青灰色,夾雜有鏽斑;P層為犁底層,約20-25釐米;W層為滲育層,黃色,以氧化狀態為主;土樣出現這樣的分層主要原因在於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在土壤淹水期間,物質交換主要在水土介面上進行,尤其以水中溶解氧的擴入影響最大。由於與表面水相接處的表土中氧的濃度較高,導致出現比下面土壤顏色為淺的氧化層;下部由於氧的來源被隔斷,加上微生物的活動會消耗一部分溶解氧,使有機還原物質不斷產生,導致土壤呈現一種青灰色。當排水乾田後,氧氣沿水稻根孔擴入,使得根孔壁被氧化成鏽色,而在鏽管之間仍為還原狀的灰色,在土團結構面也有類似現象,水稻土上層鏽斑多於下部,同時鏽斑也反映了水的週期性。此外,人類的施肥活動也對土壤有機質的積累和礦物質的分化溶解有很大影響。
旱作土樣(中間)
腐殖質層
澱積層
母質層
A層約為0-26釐米,有鏽紋鏽斑但不明顯;B層26-75釐米,鏽紋鏽斑較多;C層在75釐米以下,鏽紋鏽斑很少。由於鏽紋鏽斑的形成主要與農業灌溉時水的週期性影響造成的氧化還原環境的交替有關,旱作土處在還原環境下的時間較短,大部分時期都處於氧化環境,因而不會像水稻土出現青灰色的土層,而是在間歇的氧化還原條件下,由氧氣沿根孔擴散使根孔壁形成鏽紋鏽斑。
自然土剖面
腐殖質層
母質層
A層友誼黑色土層,深度為5-7釐米,上面種有樹木,因此有枯枝落葉參與土壤有機質的積累;C層為耕作土,沒有明顯的B層。該土樣取自洲頭,是新成土,以沙為主,土體很疏鬆,有明顯的分異現象,土壤中還有很多根系,說明該處土壤處於一種較為穩定的環境所以有生物出現。
實習過程中的問題整理
1、大奇山,玉皇山同屬紅壤,為什麼兩地土壤的A、B層色彩均有差別?
答:由於玉皇山植被髮育時間久,保護較好,土壤物質交換穩定,有機質積累較多;大奇山屬於被破壞以後又逐漸恢復的山體環境,因而土壤中的有機質不如玉皇山地區豐富,所以腐殖質層顏色比玉皇山森林土壤的腐殖質層為淺。另外,大奇山成土母質是火成岩,玉皇山成圖母質則為灰巖,因此兩種岩石風化程度不同,灰巖在南方更易風化,因此土壤中有機質積累也較豐富,所以使得玉皇山採集土樣的澱積層顏色深於大奇山所採集的土樣。
2、水稻土、旱作土與自然土壤差別很大,這是為什麼?
答:主要是人類活動的影響作用顯著:施肥影響了有機質的積累,增加了礦物質的分化溶解;耕作增加了土壤的孔隙度和氧化程度,日照、風化加速了礦物質的風化分解;灌溉形成了氧化還原交替的環境。這些人為因素是自然土壤採集點所沒有的,因此雖然水稻土、旱作土和自然土壤在水平距離上相隔並不是很遠,但差別卻很大。
3、洲頭所取的自然土壤樣本中只有A、C層,A層很薄,缺少B層,為什麼?
答:A層為腐殖質層,也可稱表土層。包括有機質的積累層或物質淋溶層。該層生物活動最為強烈,進行著有機質的積累轉化作用。而洲頭土壤由於是自然土壤,而且上面所生長的植物生長時間較短,枯枝落葉相對較少,生物活動不是很活躍,加之江水的影響,故而A層土壤發育較薄。缺失的B層為澱積層,是由物質澱積作用形成的。本層澱積物主要來自土體上部,也可以來自土體下部及地下水,由地下水上升,帶來水溶性或還原性物質,因土體中部環境改變而發生沉積聚集。洲頭由於靠近富春江,江水間斷性的漲落衝擊洲頭,河流對洲頭的這種侵蝕作用,日照風曬對土體的風化吹蝕作用,加之洲頭土壤本就是較為疏鬆的沙性土,這些因素綜合起來使得被風化淋溶的物質徹底自土體中淋失而無澱積層(B層)。
4、旱作土從下到上,鏽紋鏽斑增加明顯,為什麼?
答:與水稻土相比,旱作土處於水淹的時間較少也較短,土壤中氧氣含量較高。灌溉時土壤處於短時間的還原環境,但表層依舊有氧氣擴入,因此表層仍以氧化環境佔優勢,鏽紋鏽斑較少。在中部由於水的隔斷作用土壤處於還原環境,在非灌溉期氧氣沿作物根孔進入土壤,使根孔壁被氧化成鏽色,在這樣的氧化還原環境交替情況下土壤中形成鏽紋鏽斑,且較上部稍多。下部由於灌溉的深度影響,仍舊以還原環境為主,很少有鏽紋鏽斑。
5、洲頭取了2個剖面,2個都是沙泥互層,一個為青灰色(水邊,<右上>),另一個剖面分層明顯,泥為青灰色,沙為黃色(離水邊較遠,<右下>),為什麼?
答:靠近水邊的土壤長期淹水,在還原環境下形成了分異不明顯的沙泥互層;離水邊較遠的土壤受富春江江水週期性變化的影響,淹水時缺氧,處於還原環境,還原物質不斷積累,退水時氧化,在氧化還原交替下造成了泥呈現青灰色,沙呈現黃色的明顯分異現象。
五.實習總結及體會
透過土壤地理的野外實習,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土壤的形成及其差異性有了更深的認識和體會,也對五大成土因素(母質、氣候、生物、地形、時間、人類活動)在不同地區其主導因素間的差異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另外,在帶隊老師的指導下初步掌握了土壤剖面的選擇和整修,圖樣標本的採集,領悟了一些野外工作和考察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幾天的實習也培養了大家的吃苦精神,鍛鍊了我們的野外考查能力,略微遺憾的是實習中為了保護考察地區土壤,土樣採集都有路老師一人代勞,少了一份參與的樂趣。但在老師的講解下依舊學到了很多,在學習的過程中也看到了不少美麗的風景。總之。這次野外實習是我們大學生活中一段寶貴的經歷。
野外實習報告 篇4
實習概況
由於人口的快速增長和人類活動干擾對環境與資源造成極大的壓力,人類迫切需要掌握生態學理論來調整人自然、資源以及環境的關係,協調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關係,促進可持續發展。環境生態學正是隨著全球行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和人類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及尋求調節人類與環境之間協調發展的途徑而產生的。
透過一學期的《環境生態學》學習,我們已初步掌握了環境生態學的一些理論知識,對環境生態學的研究內容、發展趨勢和方法也有了一定的認識。為加我們的實踐認識,老師精心組織安排了這次教學實習,我們也最終在實習老師的指導下順利完成了此次教學實習的安排與目的。
20xx-11-3,晴。我們在實習指導老師的帶領下早上八點乘坐學校班車,從學校出發經過兩個小時到達目的地——青島xx國家森林公園,在實習指導老師的指導下順利完成了此次教學實習的安排與目的,於下午四點多返回學校。這次實習中我們學到了很多的東西,受益匪淺。
實習內容
1、xx國家森林公園概況
xx脈系巍然而深秀,融奇、險、清、幽於一身,有望夫山,石老山,大庵山,釜臺筒,大黑澗,紮營山等四十座大小山峰環列周圍,小xx群峰迭翠,怪石嶙峋,常年雲霧繚繞,瞬息萬變,忽隱忽現,或濃或淡,勝似夢境之迷離,素有“東嶗西珠,雙珠嵌雲”之說。小xx地處海濱,景物獨特,層巒疊嶂,奇峰陡峭,曾被前人列為膠州八景中的第一勝景。
2、森林生態系統的作用和功能
森林在人類的生存,生活和生產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有強大的生態功能,主要表現在:
(1)森林具有維持生物多樣性的作用:森林生態系統是地球上最複雜的生態系統,是自然界最完善的物種基因庫。多種多樣的森林生態系統為動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森林中蘊藏的豐富動植物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使人類寶貴的財富。
(2)森林生態系統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森林能承接雨水,減少落地降水量,使地表徑流變為地下徑流,涵養水源,保持水土。
(3)森林生態系統具有調節氣候的作用:森林的蒸騰作用對調節自然界的水分迴圈和改善氣候有重要作用。透過植物的蒸騰作用,是森林上空的水蒸氣含量大,並且蒸騰還可以吸收熱量,使空氣溼潤,氣溫較低,容易形成降雨,增加地域性的降水量。
(4)森林生態系統具有淨化空氣、防止汙染的作用:森林透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維持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平衡,並且森林對眼成和粉塵有明顯的過濾、組織和吸附作用,淨化了空氣;透過對大氣中某些有害氣體的不同程度的吸收作用可以防止汙染
(5)森林生態系統具有防風固沙、保護農田的作用:其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等功能可為農業生產提供生態屏障,在防護林和林帶保護下的農田,風災、旱
澇災還可以得到防止或減輕。
(6)除此之外,森林還可利用其固定的太陽能源源不斷地提供給人類木材產品和林副產品。木材產品主要包括原木、鋸材、紙漿材、人造板材等;林副產品主要包括森林植物的葉、花、果、莖、樹皮、樹脂、樹膠、樹液等和經濟林、以及森林動物與微生物提供的各種產品。
3、森林生態系統對周圍環境的影響的作用規律
森林是自然界多種環境中的一種型別,而森林不是單獨的存在於自然界中的,它同樣與周圍的環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兩者會構成相互平衡的統一整體。它們之間的作用規律有:
(1)林透過自身的生態功能和作用可以起到淨化和維持環境質量的作用,比如防止汙染、淨化空氣等的作用。
(2)森林透過涵養水源的作用可以影響區域性的氣候條件,從而影響周圍境的氣候狀況,使乾燥的氣候變得溼潤,更有利於自身植被的生長。
(3)森林有時還影響環境的水文狀況,降雨量等。
(4)森林對環境的影響無處不在,反過來,環境對森林的影響也不能忽視。環境的氣候狀況會影響森林植被的生長,決定植被覆蓋率,植被的狀況決定著森林的很多作用和功能,對森林生態系統的發展起重要作用。
(5)環境中的生物可能進入森林生態系統,對森林中原有的物種的生存構成威脅,從而影響原有物種的生存,改變森林生態系統的物種結構。
(6)人類的作用對環境的破壞,使環境惡化,進而限制了森林生態系統的發展。
4、生態環境調查研究方法
主要的調查方法有:
(1)收集現有資料。從農、林、牧、副、漁業資源管理部門、專業研
究機構收集生態和資源方面的資料,包括生物物種清單和動物群落,植物區系及土壤型別地圖等形式的資料。
(2)收集各級政府主管部門有關自然資源、自然保護區、保護規劃及
國內國際確認的有特殊意義的棲息地和珍稀物種等資料。珍稀和瀕臨物種保護的規定、環境瀕臨物種等資料,並收集國際有關規定等資料。
(3)現場調查。生態環境影響評價需要對環境評價區進行現場調查,
取得實際的資料和資料。評價區生態資源、生態系統結構的條查可採用現場勘察和網路定位取樣分析的傳統自然資源調查方法。
5、xx國家森林公園實習成果
透過實習老師的指導,在我們進行完野外調查後,對小xx所瞭解的概況如下:
平均日照率57%。
(2)地質:小xx所處大地構造位置為新華夏第二隆起次級構造單元。膠南隆起區東北緣和膠萊凹陷區中南部。岩石以青山組火山類層十分發育,在小xx地區出巖極為廣泛,岩漿岩以元古代膠南期月季山式片麻狀花崗岩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火山式花崗閃長巖和嶗山式花崗為主。
(3)土壤:花崗岩和片麻岩風化物為主的成土母質上發育或形成的棕壤佔的比重量大,所處的地形部位較高,水土流失嚴重,土壤肥力不高,較為貧瘠。
(4)植物:由於此次實習時間在十月底已是秋季加上連續幾個月的乾旱使許多山上多數植物特別是低等植物已乾旱枯死不能分辨其型別。小xx山腳至半山有少量土覆蓋,植物多分佈在有土覆蓋的地方。主要植物為:美國黑皮鬆(系飛機播種所形成的,佔小xx植物面積的絕大部分主要分佈在小xx山腳至半山)、刺槐、榆樹、蘆葦、茅草、野梨樹、野山楂樹等零星分佈其中。山頂岩石上生長著少量低等的植物如苔蘚、卷柏。由於小xx海拔僅724.9米,山腳到山頂氣溫相差不超過6攝氏度因此植被隨海拔的增高變化不明顯。小xx森林植物中多為人工種植。其樹木均處在幼年期,森林結構簡單而清晰,分為喬木層(美國黑皮鬆和落葉喬木)、灌木層(藤本植物、鐵線蕨)、草本植物。
實習心得
此次教學實習我們在實習指導老師的指導下,順利完成了教學實習的安排,達到了實習的目地和要求。為我們日後從事相關工作提供了一個難得的鍛鍊機會。
透過著此次教學實習,我們不僅鞏固了自己的理論知識,而且極大的鍛鍊了我們的實踐操作能力。走出校園,走進大自然的懷抱,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這次野外實習我們不但欣賞了小xx秀美的自然景色,調查瞭解xx生態系統的型別和垂直變化,而且學習並掌握了環境生態的一些調查研究方法,提高了我們的知識應用與實踐能力。在野外實習的過程中,雖然非常的勞累,但看到如此的美麗的自然景色,實習後的成果心裡還是非常愉悅。這次教學實習讓我們受益匪淺。
但同時在調查過程中我們也發現xx旅遊開發一些不合理現象,存在著不少問題。例如北部的大澤山,南部的小xx、大xx、鐵橛山, ,由於長期墾殖,過度放牧及人類經濟活動綜合影響,水土流失嚴重,土壤乾旱貧瘠,岩石裸露,原生植被破壞殆盡,只有赤松、櫟類稀疏分佈,河流及山溝兩側有零星楓楊、毛白楊等等。因此如何充分利用xx天然的資源優勢,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大豐收是開發者應慎重考慮的。
目前xx的旅遊開發剛剛拉開了序幕,我們相信開發者會充分合理利用xx的天然自然資源和人類的智慧,讓xx國家森林公園煥發出新的樂章,實現經濟、社會、生態三方面和諧發展,造福人類。
野外實習報告 篇5
一、實習目的
1、透過野外觀察,準確、熟練掌握和應用常用的植物形態學術語。
2、透過實習,進一步瞭解植物的多樣性,掌握植物界各大類群以及種子植物的常見科、屬的主要特點,認識和區分常見種子植物科、屬、種,擴大和豐富植物分類學的知識範圍。
3、驗證、複習和鞏固課堂和書本上所學的理論知識,做到理論聯絡。
4、透過觀察、解剖、描述和採集、壓制、製作標本以及應用工具書和檢索表鑑定植物等,培養我們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素質,學會鑑定植物的方法。
5、瞭解常見的植被和群落型別,加強學生對植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的認識,培養我們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認識植物資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
6、透過實習,進一步培養獨立能力。
7、學習懂得用科學的方法觀察,研究植物的基本特徵。
二、實習意義
1、透過實習可以培養學習科學的態度,吃苦耐勞的精神,嚴明的組織紀律性,團結協作精神。
2、利用野外實習可以很好的讓同學們感受到祖國山河的壯麗,培養熱愛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3、野外實習不僅是對理論知識的驗證和鞏固、對課堂知識的補充和深化,同時也是對綜合素質的全面鍛鍊和提高。野外實習對於激發同學們學習興趣,培養觀察能力、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三、實習內容
1、動員大會
xx月xx日我們召開了野外實習動員大會。實習地點是五大連池,在大會上老 師和我們說明了實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實習的目的和意義,並對我們提出了 具體要求和時間內容安排。老師主要告訴大家野外實習的注意事項。
2、具體行程
a、xx月xx是日是植物野外實習啟程的日子,早晨10點出發,下午3點左右抵達我們住處。第一天沒有安排行程,大家各自休息為明天做好充分準備。
b、xx月xx日是我們開始實習的第一天,目的地是筆架山。我們8點半準時出發,徒步行走了將近3個小時,由於天氣炎熱,大家走的都比較吃力,在途中稍作休息後又繼續行進。到達山腳已近中午,歇息片刻便開始爬山,筆架山沒有臺階式的山路,樹木也很繁茂,山坡很陡,經大家的努力,我們終於到達了山頂。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分散採集,每個人都採到了不少奇特植物,之後便下山乘坐客車回到了旅店,休息一下我們又開始壓制標本。這天很累,但在大家的相互鼓勵下我們終於完成了第一天的任務。
c、xx月xx日是最重充實的一天。我們7點出發,乘車去了火山熔岩冰雪洞遊覽區。到了遊覽區,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先在山腳下采集了一些植物,然後老師便帶領我們參觀了冰洞。把採集的植物送回旅店後,我們又繼續參觀了藥泉湖。下午壓制標本。晚上參觀了二龍泉,並爬上藥泉山。
d、xx月xx日我們集體參觀了老黑山國家地質公園。
e、xx月xx日早晨我們乘車返還。
3、植物的形態學觀察、描述和分析,植物多樣性
我們分別對常見觀賞植物、山地植物、樹木的植物形態特徵、種類及分佈規律進行了詳細的.觀察、記錄、分析和鑑定。對不認識或不清楚的植物我們就透過查閱植物誌、檢索表等進行鑑定。
4、植物標本的採集和製作
標本的採集和製作是這次實習的重要內容。標本的採集要講究技巧,必須要有花或有果的、葉子較完整的、長勢相對較好的植物才有價值。標本採集回來必須及時進行壓制。壓制時最好全小組都參與,這樣有利於大家都掌握壓制方法。壓制時除了要注意葉子要翻平之外,還要注意葉子應該要有正、反兩面。壓制完之後的頭三天要每天都換紙,之後可以隔一、兩天再換,直到壓幹為止。
四、實習總結或體會
記得在大一剛開學的時候,老師就跟我們說在第二學期期末要進行野外實習,從那時侯起,我就非常期待,認為終於有了一個機會可以到大自然中去,去感受、去探索。實習的日子終於到了,在興奮與期待中我們踏上了旅途。真正實習時要比想象中累的多,困難的多。正值酷暑,爬山時又要穿上長衫長褲,大家叫苦不迭。表面上雖叫苦連天,大家在野外實習時卻絲毫都沒有馬虎。每到一個實習地點,大家就先認真採集植物,然後見到不認識或聽不清楚的就拉著老師問個不停,為了弄清楚一個問題把老師都問到煩了也不肯停下來。在這灑滿汗水的實習生活中我們收穫了許多,覺得即使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在這短短的幾天植物學野外實習中,我親身體驗了辨別植物、採集和製作標本的全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領會了野外實習對專業的鞏固和提高的重要性。它是檢驗理論的一塊試金石;是課堂內與課堂外的互補;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教與學的互動;是感性和理性的昇華。這幾天的實習過程,也培養了我們吃苦耐勞的精神,提高了我們的綜合與分析能力,讓我們產生了對大自然的新奇與美麗的驚歎與熱愛之情。我們學會了獨立思考、團結互助、不停探索。
野外實習鞏固了我們的課堂知識,讓我們親自體驗了壓制標本的過程。我們在實習過程中積極運用課堂知識去觀察、識別各種植物、仔細辨別類似植物之間的不同之處。這樣理論聯絡實際,不僅加深了我們對課本知識的印象,而且培養了我們對課本知識的運用能力。比如麻楝和人面子大體看上去就很像,很多同學在辨別這兩種植物的時候就發生了困難。我們只要摘一個枝條下來比較一下他們的葉子和枝條就很容易辨認的了:麻楝的葉子和枝條都有毛的,摸上去很舒服的感覺,而人面子就沒有這些特徵。而且我們親眼看到了百合科、毛茛科等各科屬的代表性植物,如渥丹(又稱細葉百合)、升麻等。有的同學還採集的了有藥用價值的刺五加及唯一的寄生植物菟絲子。
在實習過程中,我們去了五大連池著名的風景區,山色秀麗,風景怡人,我們看到了很多從來都沒有見過的花草樹木,有些花開得特別豔麗、有些果長得很奇特、每當這時同學們就特別高興、問題也特別多。這很好地激發了大家的學習興趣,還擴大視野,增長了我們的見識!在國家地質公園,我們看到了在康熙年間噴發的火山經歷了幾百年歲月以後的狀態,那裡有火山楊對生命的讚歌,有火山噴發後石海的奔騰,有站在火山口俯瞰整個五大連池看到的人間仙境。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新奇與壯美,也感受到了生命的頑強與不屈。
因為我們實習的時候正值一年中最酷暑的時候,而且我們選的地方差不多都在野外,條件比較艱苦,所以這次實習也很考驗大家的體力和意志力。在實習過程中雖然大家都又苦又熱又累,但是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大家都互相幫助、互相協作、互相團結,在大家的互相努力、合作下很好地完成了實習任務。實習中大家忙中偷樂,有說有笑,實習的道路上不僅留下了同學們的汗水,也留下了同學們的歡聲笑語,當然還有很多難忘而美好的回憶!
這一次實習已經歸來了,我們在實習中也遇到過困難,也有苦悶的時候,但是在我不斷的努力後,我找到了更多的實習方法,我也找到了很多的實習經驗,不過在野外有的時候怕怕的,真的是有點發怵,不過我都克服了。大二的第二學期期末我們還要到魅力之都——大連的海邊去實習,有了這次的實習經驗,我相信,到那時我會做的更好!
野外實習報告 篇6
今年有了植物實習的寶貴經驗,在實踐中教給我們許多課本上難以學到的知識。有些植物雖然在課本上把它的特點說的非常清楚,但在實際上還是認不出來,這次實習活動確實讓我們更加清楚全面的瞭解植物,完美的結合了理論和實踐。
在第一次平山實習時,那時正值5月中旬,天氣不冷不熱,花樹茂。在吳老師,王老師和楊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在大山裡度過了我們第一次植物實習,平山的植物物種豐富,為我們提供了充足的資源,為我們以後關於更加全面的認識和了解植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楊老師憑藉他豐富的植物分類學教學經驗,為我們講解稠李鼠李的區別,接骨木水曲柳的異同,還有如何區分金銀忍冬和黃花忍冬。在那裡我們認識了刺五加、花楸、榛子、蒙古櫟、落葉松、白樺、忍冬,夾蒾等樹木。當時花開正好,正好可以認識很多花。平時經常聽老師提起的漏斗菜、白頭翁等這些經常聽到卻沒見過的花在這次實習時老師都詳細的為我們講解,在觀察實物的時候加深了我們記憶,當看到白頭翁花開時,切實體會了名字的真切可愛,白白如老翁頭髮,真的好可愛,這是書本描繪不來的。還有一些雖然不常提起但應該知道的,延胡索、荷青花、等。
農園裡的果蔬花草都是我們的心血,從草莓的開始種植,拔草,掐走莖,包含了我們園林班所有同學的全心全意的付出。我們也是從開始的什麼都不懂到後來慢慢的熟悉,離不開老師耐心的指導,後來草莓長大些了,老師叫我們去掐走莖,以前根本就不知道草莓還要摘走莖,當然後來老師告訴我們這也是為了讓草莓長得更壯收穫更多的果實,走莖長到一定成熟就能做草莓的秧苗了,相當於繁殖了,讓我們更進一步瞭解種植草莓的過程。
在快結課的時候,老師帶我們去東北地區最大的植物園--哈爾濱植物園做了一次重點認識瞭解花的實習活動。
在剛一進門處,老師讓我們注意那些地被花卉,鳳仙、海棠、還有和萬壽菊很像的孔雀草,在觀察花的同時老師還要我們仔細看那些地被花卉在園林應用上的配置,有意無意的為我們後來的植物配置奠定基礎。領略了遍地玉簪的清新,真正結合老師上課說的樟子松別名美人松,遠處看去樟子松筆直站著,上黃下褐色,真有美人的韻味,這是單在書本上領略不到的。在百花園裡我們看到了書上講的翠菊、麥幹菊、琉璃苣、萬壽菊、萱草、虞美人、月季、等。還看到了大葉子的梓樹,以前都沒有注意過,在這次實習中更加了解,下次看到時也知道這原來就是書上講的那種植物。
野外實習報告 篇7
一、實習概況
1。實習的目的和意義
常言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習的目的在於應用,而實習正是理論知識與實地實際相結合的過程。從理論到實際,用哲學的觀點來看,這是一次飛躍。我們有了理論知識,並不等於我們可以很高的分析實際眼前的問題,只有把學到的理論應驗於實地,用理論來知道實踐,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的結合才能真正瞭解地貌學。這種從理論上的認識到真正親臨現場去分析問題,就是一次飛躍。因此,作為一個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的學生,應該把實習看成是從理論到實際的過程,把自己對每一種地貌型別的認識看成是自己在認識論上的一次飛躍。這次實習無疑鞏固了地貌學的教學效果,提高了學習的質量與熱誠,讓同學們學以致用,能夠用書本的知識來解決實際上的一些問題,提高同學們的野外作業能力和分析能力,並學會了一些外出實習的基本要領和考察方法。
2。時間
20xx年1月16日至2XX年1月18日
3地點
肇慶市七星巖公園 三水木棉圍 崗美 東崗村 三榕峽公路旁
二、肇慶地區主要地貌型別
第一天,經過幾個小時從珠海到肇慶的車程,在白土鎮安頓好,我們馬不停蹄的趕到這裡的七星巖公園,考察七個秀麗的喀斯特石峰。由於地質運動,在七星巖附近形成了一個褶皺背斜山脈,正是由於肇慶地處亞熱帶,雨量多、氣溫高,侵蝕嚴重,尤其是流水侵蝕,這些岩石的抗蝕力都比較弱,因此背斜被破壞,部分岩石受風化成土,最終土山出露和石山形成當地低矮的地形。再由於進一步流水侵蝕,成排的背斜谷地兩側開始形成今天的七座石灰岩山峰。 七星巖風景區具體由閬風巖(峰頂高程103.3m)、玉屏巖(99.8m)、石室巖(89.8m)、天柱巖(108.0m)、蟾蜍巖(89.9m)、仙掌巖(61.8m)和阿坡巖(119.6m)七座喀斯特奇峰以及東湖、青蓮湖、中心湖、波海湖、裡湖等五個大湖組成。七座巖峰佈列,矗立在6.5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整個景區山環水繞,亭樓閣榭,波光巖影,渾為一體,自然風光絕佳。而這一次我們主要是要觀察這裡的水平溶洞(雙源洞)和斷層及窪地地貌。
緊跟著老師的腳步,我們找到了地下河腳洞性質的雙源洞。阿坡巖下的雙源洞,其實就是一個喀斯特地下溶洞,它是七星巖最長的靜水地下河,全長320米,洞中有兩條溪水匯合,向東流出洞外,故稱“雙源洞”,洞內有鐘乳石。雙源洞是發育在石炭系中上統的壺天群灰巖,之前我們沿路看到的是石炭系下統的,比較老。雙源洞洞口上,斷層、節理、褶皺均有。在這裡,老師為我們解釋了有關的地質地貌知識。雙源洞是發育在石炭紀下統的壺天群石灰岩,主要是由白雲石灰巖組成的,呈淺灰色,組成成分是方解石和白雲石,隱晶質(或稱泥晶質)結構,個別地方有粉晶結構,為厚層狀構造。因為存在白雲岩的緣故,故用10%的稀鹽酸滴在這些岩石上,岩石並不起泡,但是如果把岩石磨成粉,卻可以起泡,這是因為岩石成分裡面含有碳酸鈣和碳酸鎂。因這些岩石比較堅硬,故其經歷了千萬年而不倒,形成挺拔的山峰。雙源洞位於兩節理的交匯處,裂隙發育,洞內有兩條水源與外面的湖相連,使地下河水不斷迴圈流動。在雙源洞的洞口上,我們可以見到斷層、節理、褶皺以及強烈的根劈地貌。
在路的兩邊,時常看到像在山的表面長出的一大石柱,它是石鐘乳。在石灰岩裡面,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滲入石灰岩隙縫中,會溶解其中的碳酸鈣。這溶解了碳酸鈣的水,從洞頂 上滴下來時,由於水分蒸發、二氧化碳逸出,使被溶解的鈣質又變成固體(稱為固化)。由上而下逐漸增長而成的。而我們看到的石鐘乳就像在山的表面長出的一大石柱,是原來巖洞崩塌後留下來的,屬於洞穴次生化學沉積物,是經過石灰岩的不斷融蝕、再沉積的過程而形成的。這個石鐘乳是淺灰色的不透明體,這是因為雖然礦物的組成成分大部分是方解石,但是裡面含有太多的雜質。
我們沿著一條小路登上馬欄崗。這是一個石灰岩與沙頁岩的交匯處,馬欄崗主要是由石炭紀下統沙頁岩風化後形成的,經過上千年的變遷,現在已經遠遠低於兩邊的阿坡巖和天柱巖。據老師的介紹,這是一個背斜,馬欄崗是背斜的中部,由於頁岩的抗風化的能力比較弱,而且背斜中部由於張性大,收到擠壓而造成岩石的支離破碎,很容易受到侵蝕,再加上這裡是沙頁岩與石灰岩的交界處,可溶性岩石與不可溶性岩石交界處喀斯特水的溶蝕作用一般比較強烈,受到侵蝕背斜逐漸被削低,發育到現在就成為現在的馬欄崗低於兩邊的阿坡巖和天柱巖了,而且地表水在這裡彙集形成一個巨大的落水洞。落水洞是開口於地面而通往地下深處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它的形成除了沿垂直裂隙溶蝕作用,還有侵蝕作用和重力作用,地表水彙集到落水洞後,流量增大,而與傾入洞內的砂礫同時衝擊和磨蝕洞壁,加上地下河及溶洞頂板崩塌,使之迅速擴大。落水洞發育於不可溶的砂頁岩和可溶的石灰岩交界處,喀斯特作用特別旺盛。由背斜理論可知,落水洞上面的岩石看上去是山,實則多是谷。落水洞四周長滿了植被,陽光很難直射到落水洞底,所以從崗上望下去,一片漆黑,很難判斷落水洞有多深。我們在這裡看到的就是落水洞,這裡正好是岩層層面和岩層裂隙交接地點,有利於地下水集中,溶蝕較強,頂板崩落後便形成了。
接著,我們來到天柱巖腳下,喀斯特作用形成的石峰十分筆直,陡峭,很少有石峰連線 而成山脈。天柱巖高 108 米,由下而上有 4 層溶洞,最低的一層在地下,越往上,溶洞的年 代越久遠, 這是由於抬升運動造成的, 現在上面的三層溶洞由於缺少了有侵蝕性的水已經停 止了發育。第二層的溶洞較小,我們沒有仔細觀察。而是選擇仔細觀察第三層的溶洞,這個 洞比較大,裡面黑暗一片,我們無法看到洞裡 有多深,我們在洞裡面的較外部聽老師講解。 在洞裡,我們在閃光燈和電筒的微光下可以看 到洞頂比較光滑,有些地方還向上凹入成為一 個倒扣的"臉盆" ,即石鍋,這是由於過去經 常受地下水的溶蝕和侵蝕,而區域性地區又受到 強烈的紊流作用,水壓增大,溶蝕,侵蝕力加 強,結果這些地方溶蝕量比周圍大,從而形成 向洞頂凹入的弧形面。其上的裂隙發育有石鍾 乳,但是目前已經停止發育。四周也是比較光 滑,並且發育有石幔,這是由於含有碳酸鈣的水溶液在 洞壁上漫流時二氧化碳迅速散逸而形成的。繼續往上, 我們看到了第四層溶洞,但是這些溶洞經過長期的風雨 侵蝕,現在已經變的很小了,很多就剩下一個凹進山壁 的窟窿了,但是從這些"窟窿"裡面還是可以發現一些 溶洞的痕跡的,比如有些岩層上有明顯的水平層理,反 映出靜水沉積的作用。老師說這一層以前經過很多河流 的沖刷,雖然我們無法觀察到具體流向,但大致水面的 位置和可能的方向還是可以判斷出來的。而在這裡,我們又看到了一個比較巨大的石鐘乳, 老師說遲早一天他會整個掉下來。經過大概 1 個小時的登山,我們到達山頂的摘星亭。從山 頂眺望,北領山脈自北向南過渡,背面有很多的別 墅建在洪積扇上面,山前右傾斜平原過渡到沖積平 原;西南是西江水到階地,接著是喀斯特丘陵;衝 積平原上是市區;七星湖上是其它六個喀斯特山峰。 這些山峰都是背斜中部被侵蝕挖空之後的兩翼形成 山岩的(稱為殘峰),它們本來是連在一起的,但 是由於抬升和平移運動,它們才逐漸斷裂分開發育 成為今天的這種地貌型別,斷層中間破碎帶由於風 化和搬運作用,就發育成今天的五個大 湖。老師還在這裡給我們講解了肇慶市 的地貌特點和大概的形成過程以及一些 地貌知識,這裡真是一個令人流連忘返 的地方啊。
第二天,我們到了木棉圍的公路旁 的河流階地上,那邊有大量的鵝卵石, 普遍風化程度更深,形成歷史更長,部分被水泥蓋住了。此處階地鵝卵石磨圓度好,粒徑不 大,硬度不大,是河流長時間的搬運,所經距離遠。而且具有多種多樣的巖性,由於是主幹 流形成,上流很多物質被帶下來沉積,形成當地複雜的巖性。而階地級數越高,形成時間越 長,風化作用越強,巖性越脆,越易碎。階地是河流歷史時期的河漫灘下切或抬升造成,由 鵝卵石可以判斷。 沿西江邊一滑坡壁往上走到二級階地,在第四紀,此處是西江河漫灘,後來由於構造運動和 河流的下切,使河漫灘抬升,從而形成了 現在的二級階地。此現象體現了西江是擺 動的,河流是下切的,兩岸是抬升的。沿 途可見地上鵝卵石的成分多樣,體現此處 基岩的多樣性。然後,我們還到一些村莊 裡面觀察了不少階地。 而下午我們到了北嶺那邊的東崗村洪積扇 參觀考察, 肇慶市北部是北嶺山脈, 西江從肇慶 市的西部流進, 在肇慶市的南端向東拐彎從肇慶 市的南端流過, 所以整個肇慶市自北向南的地貌 構成基本上是從山脈到洪積扇, 再到沖積平原的 過渡。洪積扇是乾旱,半乾旱地區暫時性山地水流出山口堆積形成的扇形地貌。組成洪 積扇的泥沙,石塊顆粒粗大,磨圓度差,層理不明顯,透水性較強, 扇面上水系不發育。由於山前構造斷裂下降,洪積物厚度可達數百 米。從扇頂至扇緣高差也可達數百米。一系列洪積扇互相聯結形成 洪積平原,又稱山麓洪積平原。洪積扇因山地不斷抬升,山前平原 不斷下降,形成上疊式扇體。當山地上升規模,幅度均較大時,老 扇隨之抬升,在其下方發育新扇體,形成串珠狀洪積扇。當山地前 緣有不等量的新構造活動時,新扇體向相對下降的一側移動,使新 老扇體並列向一側偏轉,造成不對稱形態。簡單來說,洪積扇是由於 山上下雨的雨水自溝谷出山口後,坡度驟減,溝谷水流所攜帶的物質大 量堆積, 就形成了以溝口為頂點的沖積錐或洪積扇。 如果擴大到整個山腳四周即稱為洪積群, 如果面積繼續擴大,即可形成洪積平原。老師介紹了關於東崗村附近這些地貌的特點,這裡 的岩石以沙葉巖為主,磚紅色,有一定的磨圓度,但有些有稜角,粒徑較大,較疏鬆,大多 為礫石,而且顆粒由上到下,由山裡到山外是由粗變細。
第三天,也是最後一天,我們到了三榕峽公 路旁考察背斜,向斜,斷層,節理,岩層及滑坡 等地貌。 首先,我們在公路旁的山邊學習羅盤的用 法。如何量岩石的走向,傾向和傾角,如何用羅 盤定地物方位。然後,我們沿著公路一直走我們 所在考察的地點位於背斜的北翼, 面前的大山是 北嶺山脈的延伸,巖性是砂頁岩。在這邊,地表 大部分為沉積岩多覆蓋, 但是可以看到明顯的節 理和層理。背斜的軸部往往是比較低窪的地區。該背斜發育於最古老的泥盆系地層,主要是 砂頁岩,頁岩具有巖理,與泥岩都是由粘土礦物組成。由於在公路旁 200 多人在走,警察也 一度勸我們停止行程,但最後在老師們的交涉下,只出動警車為我們開路,看來應該有更重 要的地貌值得我們冒這一個險。果然,一段步行後,我們看到一個大型的滑坡,滑坡是指斜 坡上的土體或者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響,在重力作用 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者軟弱帶,整體地或者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滑坡是斜 坡岩土體沿著慣通的剪下破壞面所發生的滑移現象。 滑坡的機制是某一滑移面上剪應力超過 了該面的抗剪強度所致。滑坡是我們地貌學第一節課所教的內容,現在親眼看到,還真是震 撼。而 3 天的實習也到此為止。
三、結語
這次肇慶地區地貌學實習能夠圓滿完 成,有賴於老師們事先充分的踩點佈置等各種 的準備,令我們從課堂外這另一個角度去認識 地貌學。在實習的過程中,我尤其要感謝我的 實習指導老師,老師們的耐心指導教誨和經驗 技術的授予,使同學的積極性和學習氣氛保持良好的狀態。這一次實習,我深深的感受到以 往書本上沒有生氣的文字和圖片裡的石頭與地貌, 活生生的呈現在我們的面前, 鞏固了我對 硬知識的認識的同時,從另一個角度去加深對地貌學的體會和理解。總的來說,這一次的實 習是一次美好的經歷和一次有意義的學習過程, 同時也是一次思維模式的轉換。 希望再有機 會去進行野外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