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工程實習報告彙編十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們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語言要準確、簡潔。那麼大家知道標準正式的報告格式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地質工程實習報告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地質工程實習報告 篇1
實習地點:廣東工業大學大學城校區廣州番禺蓮花山
實習內容:
1、觀看影像資料—不良地質現象
2、地質圖閱讀,工程勘察講座,閱讀收集整理資料
3、野外實習:蓮花山礦巖、構造及地貌參觀
4、編寫實習報告
地質工程實習報告 篇2
一、前言
透過這六天的實習,加深了我對工程地質這門課的認識,讓我從書本中走了出來,親眼見到了真實的地質現象,瞭解了斷層、背斜和滑坡等重要的地質現象,親自觀察了和體驗了各種岩石的分佈和形態,讓我從本質上對三大岩石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實習讓我們在自然中更好的理解了原來抽象的概念,使知識具體化,印象更深刻。實習豐富了我們的學習生活,為我們以後的工作和學習都有一定的幫助,同時實習的過程激發了我在將來學習的熱情。所以,實習對我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我們對這次實習也做了縝密的部署:
1.時間:20xx年5月4日—20xx年5月9日
2.地點:河北省秦皇島市柳江盆地國家地質公園
3.路線:
1).秦皇島市石門寨鎮
2).秦皇島市祖山東門
3).秦皇島市北戴河區鴿子窩公園海灘
4.目的:
1).使理論聯絡實際,加深和鞏固課堂知識,提高在野外識別各種地質現象的能力同時增加感性認識,擴大視野,培養提高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鑑別和觀察常見的岩石,礦物特徵及工程性質。
3).瞭解三大岩石的形成過程,產生年代、結構、產狀、形成原因及現象以及流水的地質作用對岩石的影響和沖刷成河谷的過程。
4).學習運用羅盤儀器測岩石的走向、傾向和傾角。
二、實習地區概況
1.柳江盆地地質概況
柳江盆地為我們在秦皇島地區野外地質實習的主要區域。它位於秦皇島市區北側,其中心距秦皇島市28Km,屬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縣管轄。
區內有縱貫南北的公路及地方窄鐵路與秦皇島市區相通,交通極為方便。 該盆地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區,其北、東、西三面為陡峻的高山所包圍。貫通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區最主要的水系,自西北流向東南,出盆地後在山海關的南側入渤海。盆地內丘陵一般海拔200—300m,最高的山為老君頂,海拔493.7m。 本區年降水量為400—1000mm,其中70%集中於7、8月份,所以山洪也主要集中在這個時期。
2祖山國家地質公園概況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地質公園和國家級稀有植物及瀕危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西北部。京沈高速秦皇島西出口沿秦青公路北行12公里即到,距秦皇島市區23公里。屬原始森林峽谷型自然風景區。因燕山以東、渤海以北諸峰均以它的分支延綿而成,故名“祖山”。1996年開發至今,形成五大景區,100餘處自然景點,是淮河以北少有的南派山水。
祖山原始森林峽谷總面積118平方公里,主峰(天女峰)海拔1428米,區內千米以上高峰20多座,植被覆蓋率96%以上。象形奇石、雲海、日出、古洞、原始叢林、溪流、飛瀑、奇花、高山天然草原、樹掛構成景區十大景觀。祖山原始森林峽谷是侏羅紀至白堊紀末地殼運動而成。在長期風化剝蝕和流水衝擊下,形成了多處絕壁幽谷和造型地貌。
祖山,山勢跌宕,峰巒陡峻,因渤海以北、燕山以東諸峰都是由她的分支盤撥而成,故以“群山之祖”名之。她立峭巖作脊樑,以瀑流注血脈,搽嬌花飾容顏,披蔥蘢為秀髮。景區內山勢陡峻,溪水跌宕,可謂立峭巖作脊樑、注瀑布為血脈、披茂林作秀髮,裁白雲作霓裳,集雄奇嫵媚於一體。峰奇水異,洞幽石美,林豐草茂,歷史淵源,是觀光旅遊、避暑度假、科普考察的絕好場所。
3.鴿子窩公園海灘概況
鴿子窩公園又稱鷹角公園。由於地層斷裂所形成的臨海懸崖上,有一巨石形似雄鷹屹立,故名鷹角石。該石高20餘米,過去常有成群的鴿子或朝暮相聚或窩於石縫之中,因此得名鴿子窩。鴿子窩公園是觀賞海上日出的最佳之處,每逢夏日清晨,這裡雲集數萬名遊客觀賞“紅日浴海”的奇景。
三、實習內容
1.柳江盆地保護區石門寨西門180米處
該處岩石以沉積岩居多,由地質構造形成。亦有石灰岩,主要成分為碳酸鈣,經長期風化作用,裸露在外表的部分呈深灰色,岩層 為中厚型,中間夾有薄的灰巖。灰巖呈竹葉狀,較破碎,屬碎屑結構,這些碎屑物質經膠結後形成灰巖。此處岩石約5億年前形成,屬下奧陶世紀,粘土礦物發黃,岩石經強烈的構造運動,由水平變為傾斜,產生背斜現象,並有正斷層出現。用地質羅盤測該處岩石的產狀,走向為北偏東10°,傾向為北偏東100°,傾角為30°。
由此處向西約200米處岩石出露於地表,經驗證為砂岩,其結構為碎屑結構,此處不整合現象明顯,由砂岩和灰巖組成,屬沉積接觸,砂岩約2億年前形成,灰巖約5億年前形成,由於形成年代不同,說明為不整合。此現象說明秦皇島地區至今至少經歷了2次地殼運動,因為3億年間隔形成的不整合面應在海平面下形成,至少經歷2個迴圈,而該處岩石現在又出露在地表。在不整合面上有礦物,是地質學家發現地下礦物的依據。不整合面處強度差,不適合在此面上施工。
2).砂鍋店東北200米處
該處為石灰窯產石場,觀察此處岩石,岩溶現象明顯,有溶溝、石芽、天生橋等。其原因是地殼運動抬升到潛水地表以下,潛水地表共同作用形成的岩溶現象,因岩石中有裂縫,有空間且水有徑流通道。岩溶現象是因為水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與岩石經長期化學反應,使岩石具有可溶性。該處向西北走約100米處,發現大面積的岩石間侵入接觸現象,石灰岩中夾有岩漿岩,說明此處經歷過火山噴發。該處亦發現有巖牆,較長,寬約3-4米,其走向為南北方向320°,由花崗岩、長石、石英、雲母組成。靠近地表的岩石經長期風化,產物為第四紀土,岩石中還發現有巖洞。此處向東南方向約200米處,有大量石灰岩形成的岩層,呈單斜,基本走向為南偏北。在砂鍋店東等地,發現石英斑岩,它是花崗斑岩的又一種變種,具隱基斑狀結構,石英斑晶特多,普遍具有熔蝕現象。此處也有閃長玢岩,呈巖牆狀產出,具隱基斑狀結構,斑晶主要是斜長石,有時含角閃石較多,有的基質中含少量石英,有的可見球粒結構和流線結構等。
2. 秦皇島市祖山東門
祖山為早白堊紀形成,為響山岩基的一部分,此處沉積岩中有破碎帶,火山爆發時岩漿從中冒出,冷凝成岩漿岩。祖山佔地217平方公里,平面形段呈橢圓形,長軸長25公里,短軸長15公里,南北方向,岩石中以花崗岩居多,佔65%左右,為中粗粒,成分主要是成肉紅色的正長石,又稱甲長石。石英其次,佔20%-25%左右,透明發亮。此外,還有云母、斜長石。斜長石呈灰白色,由於長石含量不同,雲母顏色也不盡相同,雲母佔整個岩石的5%-10%。較黑的岩石中,雲母含量不超過5%。在此處觀察,長石顆粒大小在1釐米左右,晶體顆粒,為結晶結構。山體構造為原生結理構造,山體中有裂縫,都為豎直方向,有原生孔洞,又稱之為晶洞構造,而形狀不規則的孔隙是水晶的成長地。此處地貌陡峭,險峻,構造為原生結理,由於長期的風化作用及地表水的侵蝕作用,岩石部分豎直掉落,形成深谷奇峰。此處岩石傾角較大,巖體破碎。山體中有河流,稱為石河,發源於祖山響山山脈,山上有明長城,由元朝徐達修建,1967年,戚繼光重修,基本走向為南北方向,直達青龍。祖山最高峰為響山,海拔為1421米。
地質工程實習報告 篇3
一、實習區地質環境簡介
大連濱海國家地質公園是我國第一個海岸帶地貌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大連市東南沿海地帶,金石灘、鰲灘園園區及地質博物館為此次實習區主要地點,該地質公園是一座集地質科研、科普教育、觀光旅遊等於一體的綜合型城市海岸帶地質公園。
其中,恐龍園景群以恐龍探海景觀命名,主要岩石為距今8~6億年前的震旦紀石灰岩,強烈的海蝕作用形成了這裡塊體龐大、姿態各異的海蝕地貌景觀,代表景觀有:恐龍探海、貝多芬頭像、將軍石。鰲灘園處地層起源於早寒武紀,距今5.4億年左右,華北古陸所在地區,氣候乾燥炎熱,大連一帶為濱海鹽湖——薩布哈(薩布哈,意為被鹽浸透,指乾旱氣候下障壁海岸潮上帶的鹽坪、鹽藻和鹽鹼灘),沉積了一套紅綠黃相間分佈的富含石膏的岩層;之後,由於氣候環境變遷,石膏被溶解流失,原始岩層的狀態被破壞,就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絢麗多彩的波曲狀紋理。由於地質構造運動引起海陸變遷,海底的紋層灰巖和風暴礫屑灰巖露出海面,其中最為突出的一點就就是地質岩層紋理清晰,產狀各異,能夠反映不同地質時期的氣候條件,為地質考察,研究地質構造運動等提供了極佳的依據,岩石表面的特徵更是展現了當時特有的氣候及環境。
公園濃縮了28億年以來的地質演變歷程,古老沉積地層歷經多期次的地質構造變遷,又經千萬年海蝕作用的精雕細琢,形成了長達30多公里的典型的海岸線上的海蝕地貌,是中國唯一的海岸帶喀斯特地貌國家地質公園。金石灘地區海岸由於受到海水動力因素如波浪、潮流的侵蝕,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海蝕奇觀,如海蝕洞,海蝕崖,海蝕柱,海蝕拱橋,海蝕殘丘等。
二、實習區地質構造特徵分析
(一)褶皺
岩層在形成時,一般是水平的。岩層在構造運動作用下,因受力而發生彎曲,一個彎曲稱褶曲,如果發生的是一系列波狀的彎曲變形,
就叫褶皺。由於板塊活動、火山噴發、斷裂擠壓等作用下,使大連地區的地層岩石產生一些斷層、褶皺等地質構造。下圖為背斜及向斜構造。
(二)節理
岩石受力後發生形變,當作用力超過岩石強度時,岩石的連續完整性遭到破壞而發生破裂,形成斷裂構造,包括節理和斷層,下面主要對節理進行概述。其為岩石中的裂隙,其兩側岩石沒有明顯的位移,也是地殼上部岩石中最廣泛發育的一種斷裂構造。
(三)典型地貌介紹
1、震積巖
震積巖是岩石在未固結前,由於地震的強烈振動,半凝固的沉積物發生液化作用(噴泥、冒水)而形成了眾多彎曲的、近於直立的這些細脈被方解石充填而形成的。金石灘石灰岩中密集而紊亂分佈的方解石細脈是最典型的震積巖特徵,它是6.5億年前遠古地震的真實記錄,是國內外地層對比的重要層位。在大約6.5億年前,由於火山爆發,水下滑坡坍塌引發地震,帶來海嘯,它形成了波長達幾百公里的海洋巨浪,海水陡漲,驟然形成水牆,伴隨隆隆巨響,瞬時侵入陸地,反覆多次,把尚未固結的岩石,震的紋理紊亂,留下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震積巖遺蹟。
2、層顏疊彩
層顏疊彩,它屬於“薩布哈景觀”,不同年代的岩層層次,色彩富於變化,紅綠黃相間分佈的富含石膏的岩層。由於氣候環境變遷,石膏被溶解流失,原始岩層的狀態被破壞,形成了絢麗多彩的波曲狀紋理。
3、龜背石
龜背石是
一種特殊的成巖結核,表面存在多邊形的同心環及放射狀細脈,因類似龜背的花紋而得名。它是在富水凝膠沉積物中析
出的結核物質經脫水收縮而成的裂隙,爾後,再被其他礦物充填而成。煤系地層中常見菱鐵礦質的龜背石結核。大連金石灘龜背石是一塊舉世罕見的龜背石,被稱為“天下奇石”。關於這塊奇石的成因,目前地質學界有兩種解釋:一種認為是5.4億年前後沉積的粉砂岩,在乾燥、炎熱氣候條件下,暴露、乾裂,其裂縫又被綠色沉積物充填,形成狀如龜背的網格狀裂隙;另一種觀點認為是岩石在半塑性狀態下,由於地震作用產生垂直層面的裂隙,飽含水的泥沙流向裂隙運移,隨著震動的加劇,泥沙脈不斷生長,使兩端岩層彎曲、斷裂,在層面上表現為形似乾裂的網格狀裂隙。
(四)海蝕作用及海蝕地貌介紹
在金石灘園區海蝕作用在海岸部分十分明顯,海蝕作用包括波浪作用、潮汐作用、海流作用,其中波浪作用是海岸地貌形成過程中最為活躍的營力。風作用於海面,與其摩擦,把能量傳替給海洋,使表層水質點沿風作用的方向上,在垂直剖面上作近於封閉的圓周運動,同時海面也相應地產生週期性的起伏,形成波浪,外來的波浪能直接到達岸邊,將大部分能量消耗在對巖壁的衝擊上。
波浪水體的巨大壓力及被其壓縮的空氣對岩石產生強烈的破壞,海水對岩石的溶蝕能力比淡水強,其溶蝕速度比淡水大3~xx倍,尤其對有裂隙發育的岩石更為明顯,被破壞的岩屑砂礫隨波浪研磨基岩,加快了海蝕作用的速度。比較常見的海蝕地貌主要是海蝕拱橋、海蝕柱、海蝕崖等。
1、海蝕拱橋
海蝕拱橋,常見於岬角處,其兩側受波浪的強烈沖蝕,形成海蝕洞,波浪繼續作用,使兩側方向相反的海蝕洞被蝕穿而相互貫通,形似拱橋,又稱為"海穹"。其中,恐龍探海為最典型。
2、海蝕柱
從海蝕地貌形態上來看將軍石屬於海蝕柱。它是海岸受海浪侵蝕、海蝕拱橋崩坍而形成的與岸分離的巖柱。
3、海蝕崖
在海浪長期侵蝕下,基岩不斷崩塌後退,形成高出海面的基岩陡崖,叫海蝕崖,海蝕崖又稱浪蝕崖。海蝕崖基岩海岸受海蝕及重力崩落作用,常沿斷層節理或層理面形成的陡壁懸崖。
四、實習感受
20xx年5月10日在老師的組織帶領下,十分榮幸能夠參加此次《工程地質》野外實習課程,對於每一門課,雖然課程內容都有差別,不過學生認為,實踐應該是課程的最後一個環節,只有透過實踐才能檢驗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尤其是像我們這些工科學生,沒有實踐環節很難成為一名合格的工科生。在本次的的實踐經歷中,我們逐步瞭解了地質學中部分地貌在實際中的判別,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本次的實踐中我們同學之間就地形、地貌及地質構造等問題進行了相互交流,對不太明白的部分向老師及導遊進行諮詢,從中學到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更好地理解了工程地質這門課程。其中,著重對參觀園區的地質構造進行了粗略的分析,包括褶皺、節理及海蝕作用下的海岸地貌發育進行了介紹,分析程度十分淺薄,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學生也會在以後的學生活中注重積累更好地學習這門課程以便步入社會能夠更好地運用,分析內容不能保證每一項的正確性,如有錯誤請老師批評指正!
地質工程實習報告 篇4
早上我們步行至xx地化所,展開我們第二天的實習,此站主要目的是認識礦物和岩石,增進我們對礦物和岩石的感性認識,以及經過參觀同位素年代重點實驗室,瞭解科研人員的科研過程。
我們首先進去科普館參觀,接待我們的是地化所裡的三個研究人員,我們將在接下來的參觀裡和他們還有教師一齊交流和學習。科普館裡的岩石和礦物琳琅滿目地陳列在展櫃裡,有關地球科學的圖畫也掛滿了牆。那裡的岩石和礦物有的在學校的實驗室裡見過,但更多的是從未見過的,只見於書本上介紹,自然也沒有那種感性的認識。那裡有常見岩石,如花崗岩、玄武岩、石灰岩、片麻岩、輝綠岩、混合巖、大理岩等。也有常見的礦物,如石英、螢石、長石、剛玉和雲母等。
我們一邊仔細觀察這些礦物和岩石的顏色和形狀,一邊聽研究員和教師講解關於這些礦物和岩石的結構和構造,以及他們的工程地質評價。可是那裡最吸引眼球的要數沙漠玫瑰了,沙漠玫瑰又稱“戈壁石”、“風雕石”,常見的有球狀的和塊狀的,主要產於浩瀚隔壁,沙漠玫瑰是自然構成物,是沙漠的細石經風吹雨打後構成類似玫瑰般的結晶石,這種岩石在天然奇石市場上佔有特殊的地位,具有極其珍貴的研究和收藏價值。科普館裡同樣陳列這很多的生物化石,有大型的恐龍化石和恐龍蛋化石,以及第四紀全新世的鹿角,也有小型的植物和動物化石,如距今數億年的震旦角石、萊德利基蟲、創孔海百合、狼鰭魚、擬蜉蝣等,不一而足。
在科普館參觀的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一些老科研人員在以前搞野外科研的時候所用過得的物品,很難想像他們是如何在那麼惡劣的環境下去從事科研工作的。可是也正是因為他們幾十年來為發展地球化學事業做出的努力,才有今日的成果。
一個半小時後,我們參觀同位素年代重點實驗室。此實驗室是國內最早成立的同位素地球化學專業研究室,建立了我國第一代同位素年代學實驗室,開創了我國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領域。研究方向主要以同位素地球化學的學科優勢為依託,發展適用各種地質物件的同位素定年和同位素示蹤方法,加強多元同位素體系理論研究,並與當前地球科學前沿領域-大陸動力學和全球變化密切結合;經過同位素年代學與地球化學研究,為解決大陸動力學、殼幔演化及其相互作用、資源構成和勘探以及全球變化等重大基礎問題作出具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
此實驗室擁有精良配套的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學分析儀器和實驗室,不僅僅能夠進行各類地質和環境樣品常規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放射性同位素、固體和氣體穩定同位素以及稀有氣體同位素分析,並且大部分儀器還配備了鐳射探針進樣系統,加上最先進的電子探針,還能夠進行各類樣品的微區原位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分析以及圖象分析。
今日的參觀和學習確是拓展了視野,認識了更多的礦物和岩石以及它們的結構和構造。對於同位素實驗室的參觀,雖然沒有深入去了解,也不可能去深入瞭解各個實驗室的所從事的科研工作,但能夠從實驗室裡的那種靜謐的氣氛去感受做科研的嚴謹。
地質工程實習報告 篇5
尊敬的XX領導:
經過一個多學期的學習,我們對工程地質與土力學有了深刻的認識與瞭解,掌握了關於工程地質與土力學中的基本知識,但是書本上的知識與實際情況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為了更好點的認識地質現象,加深對其瞭解,我們08級土木工程專業在六月三號在劉傳孝老師的帶領下開始我們的地質實習。
一、地質實習的目的
1、學會對岩石的肉眼判別
2、瞭解饅頭山沉積岩的每一層的岩石組成及其顏色、厚度等
3、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4、用地質羅盤測量實地測量岩層的產狀(走向、傾向、傾角)
5、掌握褶皺的基本知識和判斷背斜、向斜的能力
6、現場認識斷層、滑坡、岩層,背斜、向斜等地質現象
二、地質實習的過程
我們的實習分為兩天(六月三、四號),六月三號實習地點是長清張夏鎮滿壽山和靈巖寺,實習專案是滿壽山的岩層構成和滑坡、斷層現象,六月四號的實習地點是蘇莊,實習專案是背斜構造和地質羅盤的實習,六月四號下午我們結束地質實習,返回學校。
三、實習的內容
1、認識滿壽山的岩層
饅頭山,海拔408米,位於濟南市長清區張夏鎮境內,當地老百姓習慣稱此山為“饃饃山”、“滿壽山”,或者高雅的稱為“曼壽山“。20xx年,饅頭山被世界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世界第三地質名山,當年又被列入省級地質自然遺蹟保護區。饅頭組主要由紫紅色、黃綠色等雜色頁岩及泥質、白雲質灰巖組成。底部不整合於泰山雜巖的肉紅色片麻狀花崗岩之上。下部灰巖中含磁石結核和條帶,上部頁岩中具微細水平層理,中部頁岩含有三葉蟲化石~中華萊德利基蟲。厚度119米。
在開始實習前,劉老師將此次實習分為三組-饅頭組(十層)、毛莊組(六層)、徐莊組(五層)。
一、饅頭組
第一層是由頁岩組成,厚約兩米,岩層呈現黃綠色,區域性呈現灰色,風化程度非常的嚴重,裂隙發育大,我們在工程中應儘量避開
第二層是由石灰岩組成,該層岩石深入山體,厚約四米,岩石呈灰綠色,此處的裂隙極有可能發育成溶洞,所以工程中應注意勘探。
第三層是頁岩,厚約八米,岩石呈現黃綠色,區域性呈現褐色
第四層是由頁岩組成,厚約十三米,顏色顯紫色
第五層是由石灰岩組成,厚度約六米,顏色呈現土黃色,裂隙發育輕微,有利於工程實施,
第六層是由頁岩組成,厚度約四米,顏色呈現黃綠色。
第七層是由石灰岩組成,厚度約兩米,顏色呈現綠色,空隙發育,石灰岩表面覆蓋物為填充在裂隙中的雜質。
第八層為頁岩,厚度約七米,顏色為紫紅色風化程度比較大
第九層為石灰岩,厚度約兩米,顏色為灰白色,縱向裂隙發育比較大,但是橫向裂隙發育小,前度較高。
第十層是由頁岩組成,厚度約五米,顏色呈鮮紅色,由於該層位於山頂,所以此處岩石風化嚴重。
二、毛莊組
第一層是由頁岩組成,厚度約四米,顏色為紫紅色,頁岩中含有云母
第二層是由頁岩組成,厚度約為十三米,顏色呈現紫紅色
第三層是由頁岩組成,厚度約為四米,顏色為紫紅色,由於該處地勢高以及各種外力因素,使得該岩層水土流失嚴重,表面基本無植被覆蓋
第四層:灰色鮞狀石灰岩,厚零點八米。
第五層:灰色石灰岩,厚零點二米。
第六層:灰色鮞狀石灰岩,厚零點三米。
二、徐莊組
由於徐莊組地勢陡峭,我們不能繼續前行,所以未能近距離觀察徐莊組的岩層組成。
2、認識滑坡與斷層
下午我們到達靈巖寺附近,開始下午的實習,主要是認識滑坡,斷層以及一塊花崗岩。
首先老師將我們帶到實習地點,指著遠處的山體讓我們找出斷層的上盤,下盤,斷層線,斷層面以及滑坡體,然後詳細講解了該處滑坡和短層,在山路的一邊同學們邊聽邊記,最後老師帶我們去看了一塊花崗頒巖,三號的實習結束,
3、認識蘇莊斷層
六月四號,我們開始了第二天實習,首先是一處斷層,這處斷層比昨天的更有價值與意義,因為該處斷層斷距小,我們能看的很清楚上盤,下盤等,而且該處斷層低。加深了對斷層的認識。
4、地質羅盤的實習及背斜的判定
地質羅盤儀是進行野外地質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種工具。藉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觀察點的所在位置,測出任何一個觀察面的空間位置(如岩層層面、褶皺軸面、斷層面、節理面……等構造面的空間位置),以及測定火成岩的各種構造要素,礦體的產狀。
岩層走向是岩層層面與水平面交線的方向也就是岩層任一高度上水平線的延伸方向。測量時將羅盤長邊與層面緊貼,然後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的水泡居中,讀出指標所指刻度即為岩層之走向。岩層傾向——是指岩層向下最大傾斜方向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恆與岩層走向垂直。測量時,將羅盤北端或接物覘板指向傾斜方向,羅盤南端緊靠著層面並轉動羅盤,使底盤水準器水泡居中,讀指北針所指刻度即為岩層的傾向。
背斜是褶皺的一種,為岩層向上拱起的拱形褶皺,經風化,剝蝕後露出地面的底層,分別向兩側成對稱出現,老地層在中間,新地層在兩側,另外褶皺也包括向斜,其為岩層向下彎曲的槽型褶皺,經風化、剝蝕後,露出地面的地層分別向兩側成對稱出現,新地層在中間,老地層在兩側。自然界的背斜和向斜相互連線、相間排列,常是多個連續出現。正常情況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皺的兩種基本形式。
褶皺要素:褶皺要素是指褶皺的各個組成部分,主要有:核、翼、轉折端、樞紐、軸跡、脊線和槽線、褶軸。
結束斷層的實習,我們繼續登山,開始褶曲的認識與實習,首先,老師將我們帶到一個牙口讓我們判斷一下該處是向斜還是背斜,同學都說是向斜,老師說過一會就知道答案了,咱們慢慢的揭露它,然後我們在劉老師的指導下對地質羅盤進行了實習,同學們分組測量,我所測得岩石產狀如下:走向NE35,傾向NE360,傾角45。
在結束了羅盤的實習,我們繼續上行,在途中老師不時停下給我們講解背斜與向斜的判定方法,我們從中知道背斜與向斜不能簡單透過直觀的感覺來判斷,就像這個山他就是一個背斜構造,雖然在途中非常像向斜,當我們走到最後一個山頭的時候,結果就出來了,這就是一個背斜構造,是由於地質運動的時候,兩側受力不均造成背斜的一翼陡峭,而另一翼緩,所直觀看上去容易造成錯誤判斷。
在看完了,這個背斜構造後,我們的實習全部結束,下午返校。
四、實習的結論
1、我們在實習過程中學到了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
縮小了書本與實際的差距
2、學會了地質羅盤的使用,測得岩層產狀,
3、掌握了背斜與向斜的基本判定
4、對斷層與滑坡等地質現象有了進一步認識,理論聯絡實際。
5、瞭解了饅頭山的岩層構造,對沉積岩有了更深的認識。
地質工程實習報告 篇6
一、實習目的及任務:
鞏固和加深第二章關於岩石和礦物的理論知識,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教學效果;瞭解不同礦物的分類、形態、顏色、解理、硬度和鑑別方法;學會分析不同的岩石,清楚不同分類岩石的形成原因及構成和結構;為後續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實習時間:
20xx年5月22日
三、實習地點:
土木工程學院樓 岩土標本室
四、實驗內容:
1)礦物的肉眼鑑定方法 (1)、礦物的形態。包括礦物單體和礦物集合體 (2) 、礦物的主要物理性質。 a)顏色:礦物的顏色是礦物對不同波長可見光吸收程度不同的反應,是最明顯、最直觀的物理性質。 b)光澤:是礦物表面的反射光感。有金屬光澤、半金屬光澤、金剛光澤、玻璃光澤等等 (3)硬度。礦物抵抗刻劃、研磨的能力稱為硬度,一般用小刀或指甲刻劃來大概瞭解礦物的硬度。小刀為6~6、5,指甲為2~2、5 (4)、解理和斷口。礦物受外力打擊後,嚴格按一定方向裂開成光滑平面的性質為解理。 2)礦物的鑑定步驟 ( 1)、首先應先找到礦物的新鮮面,只有礦物的新鮮面才能真是的反映出礦物的化學成分和特徵 ( 2)、其次觀察、鑑別礦物的形態和物理性質 ( 3)、最後,根據觀察到的礦物的物理性質,結合常見造岩礦物的特徵,對礦物進行命名。
一、 六種礦物的鑑定過程
1、 正長石 首先找到正長石的新鮮面,然後觀察他的形狀,短柱狀、板狀,顏色是肉紅色(可以確定為正長石),在日光燈下或陽光下,有微弱的反光成玻璃光澤,先用指甲刻劃,刻劃不動說明硬度比2大,再用小刀刻劃,和小刀硬度差不多,所以為6,觀察解理面有兩向完全解理,近似正交
2、 橄欖石 首先找到該礦物的新鮮面,然後觀察它的形狀,粒狀,顏色為淡黃綠色至黑綠色,在陽光下觀察,有玻璃光澤,用指甲刻劃,劃不動,所以硬度在2以上,在觀察解理面時無解理,貝殼狀斷口。由顏色、硬度、形態可知該礦物為橄欖石。
3、 白雲石 首先找到該礦物的新鮮面,然後觀察它的形狀,粒狀,顏色為灰白色,在陽光下,有微弱的亮光反射為玻璃光澤,用指甲刻劃,和指甲硬度差不多,所以為2~3之間,在觀察解理面時有三組完全解理面,斜交呈菱面體。綜上所述可確定為白雲石。
4、 滑石 首先找到滑石的新鮮面,然後觀察他的形狀,片狀、塊狀,顏色白色、 淡黃色、淺灰色,在日光燈下或在陽光下,反射光亮不明顯,成蠟狀光澤,用指甲刻劃就能刻劃的動,所以硬度比2 要小,即為1(可確定為滑石),在觀察解理面只有一組即完全解理面。可確定為滑石。還有就是在實驗室中,用手摸滑石會感覺有點滑。
5、 石榴子石 首先找到石榴子石的新鮮面,然後觀察他的形狀,粒狀、菱形十二面體、二十四面體,顏色為棕、棕紅色,在日光燈下或陽光下,有亮光反射,成玻璃光澤,用指甲刻劃,刻劃不動說明硬度比2大,再用小刀刻劃,也刻劃不動說明比6大(也就只有石英、橄欖石和石榴子石硬度比6大在實驗室),最後觀察解理面,發現無解理面、不規則斷口。可確定為石榴子石。
6、 方解石 首先找到方解石的新鮮面,然後觀察他的形狀,塊狀、粒狀、菱面體,顏色為白色、灰白色,在日光燈下或在陽光下,有亮光反射,成玻璃光澤,用小刀刻劃,能刻劃的動,說明硬度比6小,再用指甲刻劃,刻劃不動,說明比2大,最後觀察解理面有三組完全解理,斜交成菱面體(有方解石和白雲石),綜上所述可確定為方解石。
二、 三大類岩石各描述兩種岩石的鑑別過程
三大類岩石的總體的步驟是:先觀察構造,再觀察結構,最後觀察成分。
(一) 岩漿岩 1、 流紋岩先觀察他的構造,岩石中不同顏色的條紋、拉長了的氣孔, 以及長方形礦物按一定方向排列所形成的流紋狀構造,很明顯發現他是最典型的流紋構造,可知道他是噴出巖。再觀察他的結構,顯而易見是斑狀結構。顏色為肉紅色(正長石)、灰白色(石英),可知其礦物成分為長石和石英組成。
2、 正長巖先觀察他的構造,礦物在岩石中分佈比較均勻,無定向排列,為塊狀結構,可知為深成岩。再觀察他的結構,岩石全部由結晶礦物所組成,為全晶質結構。顏色多成肉紅色、淺灰色,可知其主要礦物成分為正長石,其次為黑雲母和角閃石。
(二) 沉積岩 1、 碎屑岩鑑定碎屑岩時著重觀察其岩石結構與主要礦物成分。首要的是看碎屑結構,抓住這一特徵,就不會與其它岩石相混淆了。要仔細觀察碎屑顆粒大小:粒徑大於2毫米的礫岩,2~0、05毫米是砂岩,0、05~0、005毫米的是粉砂岩。粉砂岩顆粒肉眼難以分辨,用手指研磨有輕微砂感。對於礫岩,還應注意觀察其顆粒形狀,顆粒外形呈稜角狀的是角礫岩,由磨圓較好的礫石膠結成的稱為礫岩。 其次,看碎屑岩的礦物成分。礫岩類的碎屑成分複雜,分選較差,顆粒較大,一般不參與命名;砂岩,主要成分有石英、長石和一些岩石碎屑 2、 化學巖及生物化學巖最常見的是由碳酸鹽組成的岩石,以石灰岩和白雲岩最為廣泛。 石灰岩顏色呈深灰色、淺灰色多成緻密狀,用指甲可以刻劃動,所以硬度較小,解理面無解理,在常溫下滴加稀鹽酸劇烈起泡初步斷定為石灰岩。 白雲岩顏色呈淺灰色、灰白色,呈隱晶質結構用指甲可以刻劃動,硬度較小比灰巖略大,觀察解理面為不完全解理,具有刀砍紋,即交叉成45度左右的普遍的裂紋,在常溫下滴加稀鹽酸不起泡,但加熱或研磨成粉末後則起泡。
(三) 變質岩 1、 片麻岩具有清楚的帶狀,麻巖的顆粒較粗,有些含有大量石英和長石。片麻岩上的條狀是由岩石中不同比例的礦物分佈形成的,比如深色條帶中含有鎂鐵質礦物,淺色條帶中含有長石、石英物質多。另外,顆粒大小也可產生條帶狀。認為他們是變質沉積岩,根據是一些含石榴子石等富鋁礦物的長英質片麻岩與比較均勻的、含黑雲母和角閃石的灰色片麻岩,呈互層狀共生。認為他的主要是英雲閃長巖、奧長花崗岩、花崗閃長巖等深成侵入體經變質和變形作用形成。 2、 大理岩各種大理岩除純白色外,有的還具有美麗的顏色和花紋,常見的顏色有淺灰、淺紅、淺黃、綠色、褐色、黑色等,產生不同顏色和花紋的主要原因是大理岩中含有少量的有色礦物和雜 質。大理石具有粒狀變晶結構,粒度一般為中、細粒,有時為粗粒,岩石中的方解石和白雲石顆粒之間成緊密鑲嵌結構。大理石的構造多為塊狀構造,也有不少大理岩具有大小不等的條帶、條紋、斑點或斑塊等構造。
實習總結
經過這次的實習,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加深了對書本上老師所講內容的認識,讓我對三大類岩石和造岩礦物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使我意識到學到的都是死的,只有透過實踐才能使知識變活,還有就是在實習中,老師透過實物講解,使我明白了許多在課堂上不懂的地方。所以我覺得這次實習時間有點短,學校應該多組織些這樣的實習,把時間延長些,這樣就能更好的學習工程地質。
地質工程實習報告 篇7
一、前言
1、 目的和任務
本次實習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瞭解巖性及其構造、去武安的沿途出現的地質構造、河流地貌、岩溶地質作用、沉積岩構造等,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與書本上的內容結合,加深對一些地質構造的認識與理解,為將來的工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2、 時間、地點與路線安排
08年10月31日 早八點 --------- 室內的講解及分配實習任務
08年11月1日 早七點 --------- 水電學院——古武當山
08年11月2日 早七點 --------- 水電學院——京娘湖
08年11月3日 早七點 --------- 武安活水村西—蓮花洞
08年11月4日 早八點 --------- 進行內業的實習報告的書寫
3、 實習隊伍的組成
由老師及幾位輔導員帶隊講解,以班級為單位,共同完成地質實習任務。
二、 實習區概況
地形地貌
區域位於太行山東麓南段,西連太行山地,東接華北平原,為太行山與華北平原過渡帶。西部、西北部和中部鼓山為陡峻的斷塊山地,山巒起伏,向東逐漸過渡為丘陵、平原。總的地勢是西北、西部高,東南、東部低。
一 地理位置及地理位置及交通概況
1、 古武當山
古武當山位於河北武安市西北處,距邯鄲市70公里,是一座道教歷史名山。山頂一唐代古碑上記載有“古武當山”字樣,經專家考證認定是久為國內道教界尋找的著名的北方武當山,其歷史早於國內其他武當山。
古武當山自然風光秀美,文物古蹟眾多,山勢奇特,五峰相望,頂頂有廟,峰峰插天,杆被繁茂,滿山蔥鬱。進入景區,您可先乘纜車直達山頂,上廟主峰海拔1437.7米,真武廟建在山頂處,廟內供著道大神真武大帝和太極宗師張三丰。北頂老爺頂,南頂奶奶頂,中間有一天橋連線。置身山頂,極目遠望,遍山水雲水,如入仙境,真是“神在廟中坐,廟在雲中行”。
2、 京娘湖
京娘湖位於河北武安市西北部,距邯鄲約60公里,現為AAAA級風景區。因宋太祖趙匡胤千里送京孃的故事發生在這一帶,故得此名。京娘湖亦稱口上水庫,位於武安市西北部山區的口上村北,距武安城30公里,現憑藉其中山川水色開闢成為旅遊風景區和避暑勝地。
這裡層巒疊嶂,川穀深幽,其風景各具特色。有的為人工造就,氣魄雄偉,巧奪天工;有的受自然造化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有的同神話故事和歷史故事相交融,賦情於景,使人觸景生情。據史料記載趙匡胤千里送京孃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此外,京娘湖水庫大壩,大壩橫阻於門道川與常社川入口處。為漿砌石重力壩,高81米,長185米,壩頂寬10.5米, 水庫容量3200萬立方米,在溢流段上建有交通橋。一壩雄踞,宛如銀壁,雄偉壯觀。還有京娘峽,原名三層門,後因此處所傳趙匡胤千里送京孃的故事而改稱現名。這裡峭壁高懸,若乘舟入谷,仰望藍天一線,俯視碧水一帶,大有“峰與天關接,舟從地窟行“之感。
3、 蓮花洞
蓮花洞位於東太行山武安活水村向南,是著名的風景旅遊區,這裡的岩石以石灰岩為主,加上降雨量比較豐富,形成了奇特的喀斯特的地貌。已開發出長約300多米的水旱二洞,旱洞有億萬年形成的鐘石乳、石竹、石筍、石花、石幔、石瀑布,琳琅滿目,包羅永珍。水洞之內一汪甘泉清澈見底,汩汩不絕。登山的過程回看到溶洞,山上裸露的灰巖面上可見到溶蝕的溝槽,洞內可見石鐘乳,石柱,在山頂可看到竹葉狀灰石、鮞粒灰巖,在山下又有地下暗河。
三、地層巖性
古武當山
地層自老致新依次為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第三系、第四系。其中震旦系、三疊系地層分佈面積小,出露不全。石炭系、二疊系、第三系地層多被第四系地層覆蓋,只有零星露頭出露。其他各時代地層出露良好。
京娘湖附近的主要巖性
長城系大紅峪組:為本地區最古老的地層。巖性為紫紅或粉紅色中厚層中粗粒石英砂岩及長石英砂岩,含鐵質及海綠石。層面清楚,交錯層裡和波痕發育,與上覆寒武系地層為假整合接觸,平均厚度為18m。
蓮花洞附近主要巖性:
火成岩(閃長玢岩): 閃長玢岩屬中性淺成巖,主要礦物成分為斜長石、角閃石,次要礦物為黑雲母、黑雲母、輝石及石英。呈斑狀結構,斑晶以斜長石和角閃石為主。常為灰色,如有次生變化,則多為灰綠色,塊狀構造。常以岩脈或在閃長巖體邊部產出。
沉積岩:長城系大紅峪組:為本地區最古老的地層。巖性為紫紅或粉紅色中厚層中粗粒石英砂岩及長石砂岩,含鐵質和海綠石。層面清楚,交錯層裡和波痕發育,與上覆寒武系地層為加整合接觸,平均厚度為18米。我們在去蓮花洞的路上可以看到震旦砂岩與寒武砂岩假整合接觸。
四、 岩石
能夠看到的岩石:閃長玢岩、矽卡巖、閃長巖、片麻岩、正長巖、頁岩、泥岩
1.閃長玢岩是中性淺成巖,其礦物成分與深成岩閃長巖相同。主要礦物為中性斜長石和普通角閃石。具明顯斑狀結構,其斑晶多為斜長石和普通角閃石,偶見黑雲母。岩石整體顏色多為灰及灰綠色,塊狀構造。常呈岩脈產狀,或為閃長巖體邊部產出。
2.閃長巖為中性深成岩的代表岩石,也是花崗石石材中主要岩石型別之一。其化學成分介於酸性、基性巖之間。
3.片麻岩(變質岩)一般具片麻狀構造,中粗粒鱗片粒狀變晶結構。主要由長石、石英和各種暗色礦物(雲母、角閃石、輝石等)組成。根據岩石的物質成分可分為富鋁片麻岩、斜長片麻岩、鹼長(二長)片麻岩和鈣質片麻岩等。還可依所含礦物種類進一步分為角閃石斜長片麻岩、石榴子石斜長片麻岩、黑雲母斜長片麻岩等。其原巖型別比較複雜,可以是正常沉積岩(粘土巖、粉砂岩等),也可以是火山岩、火山碎屑岩或各種侵入岩。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條件下,可由區域變質作用或接觸變質作用形成。
4.頁岩是由粘土脫水膠結而成,大部分有明顯的薄層理,能沿層理分成薄片,這種特徵也稱作頁理,風化後多成碎片狀或泥土狀。成分複雜,除粘土礦物(如高嶺石、蒙脫石、水雲母、拜來石等)外,還含有許多碎屑礦物(如石英、長石、雲母等)和自生礦物(如鐵、鋁、錳的氧化物與氫氧化物等)。具頁狀或薄片狀層理。
5.石英石英是一種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均十分穩定的礦產資源,晶體屬三方晶系的氧化物礦物,即低溫石英(a-石英),是石英族礦物中分佈最廣的一個礦物種。廣義的石英還包括高溫石英(b-石英)。石英塊又名矽石,主要是生產石英砂(又稱矽砂)的原料, 也是石英耐火材料和燒製矽鐵的原料。
五、地質構造
(1)斷裂構造
在地質構造運動的過程中,岩石因所受應力強度超過自身強度而發生破裂,使岩層連續性遭到破壞的現象稱為斷裂。基本型別是節理和斷層。
①節理裂隙:
岩層發生了裂開但兩盤岩石沒有發生明顯的相對位移的斷裂變動。按其形成的力學性質,節理可分為張節理和剪下節理和劈理。節理常成組出現,如“X”-形的共軛節理。在京娘湖南側、漳河北岸,可見到不同形狀的節理構造。構造
理是各種裂隙中分佈最廣泛的裂隙,所有大型水電工程都會遇到。
②斷層:
如果斷裂兩側的岩石已發生了明顯的相對位移,則稱斷層。
(2)褶皺構造:
在地質構造運動的過程中,岩層在側向壓力作用下發生彎曲,但仍保持連續性和完整性,這種地質構造形態叫褶皺。褶皺中單個的彎曲也稱褶曲。褶皺的面向上彎曲﹐兩側相背傾斜﹐稱為背形﹔褶皺面向下彎曲﹐兩側相向傾斜﹐稱為向形。如組成褶皺的各岩層間的時代順序清楚﹐則較老岩層位於核心的褶皺稱為背斜﹔較新岩層位於核心的褶皺稱為向斜。正常情況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皺的兩種基本形式。單個褶皺大者可延伸數十公里﹐小者可見於手標本或在顯微鏡下才能見到。
向斜與背斜
(3)沉積岩層理構造及層面構造:(京娘湖)
層理是沉積岩在形成過程中,由於沉積環境的改變所引起的沉積物質的成分,顆粒大小、形狀或顏色在垂直方向發生變化而顯示成層的現象。層理是沉積岩中最重要的一種構造特徵,是沉積岩區別於岩漿岩和變質岩的最主要標誌。
水平層理:是由平直且與層面平行的一系列細層組成的層理。它是在比較穩定的水動力條件下(如河流的堤岸帶、閉塞海灣、海和湖的深水帶),從懸浮或溶液中緩慢沉積而成的。
單斜層理:是由一系列與層面斜交的細層組成的層理。細層的層理向同一方向傾斜並大致平行。它與上下層面斜交,上下層面互相平行。它是由單向水流所造成的,多見於河床或濱海三角洲沉積中。
交錯層理:是由多組不同方向的斜層理互相交錯重疊而成的,是由水流的運動方向 頻繁發生變化所造成的,多見於河流沉積層中。
層面構造:指岩層層面上由於水流、風、生物活動等留下的痕跡,如波痕、泥裂、雨痕、流痕等。
六、 岩漿作用
岩漿岩是由岩漿凝結形成的岩石,約佔地殼總體積的65%。岩漿是在地殼深處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揮發組分的高溫粘稠的矽酸鹽熔漿流體,是形成各種岩漿岩和岩漿礦床的母體。岩漿的發生、運移、聚集、變化及冷凝成巖的全部過程,稱為岩漿作用。
岩漿作用主要有兩種方式:
1.岩漿侵入活動→侵入岩。岩漿岩主要有侵入和噴出兩種產出情況。侵入在地殼一定深度上的岩漿經緩慢冷卻而形成的岩石,稱為侵入岩。
2.火山活動或噴出活動→噴出巖(火山岩)
在岩漿從上地幔或地殼深處沿著一定的通道上升到地殼形成侵入岩或噴出到地表形成噴出巖的過程中,由於溫度、壓力等物理化學條件的改變,岩漿的性質、化學成分、礦物成分也隨之不斷地變化,因此,在自然界中形成的岩漿岩是多種多樣、千變萬化的,如基性巖、中性巖、酸性巖,還有鹼性岩、碳酸鹽巖等巖類,也充分說明了岩漿成分的複雜多樣性。
根據產狀,也就是根據岩石侵入到地下還是噴出到地表,岩漿岩又可以分為侵入岩和噴出巖。侵入岩根據形成深度的不同,又細分為深成岩和淺成巖。每個大類的侵入岩和噴出巖在化學成分上是一致的,但是由於形成環境不同,它們的結構和構造有明顯的差別。深成岩位於地下深處,岩漿冷凝速度慢,岩石多為全晶質、礦物結晶顆粒也比較大,常常形成大的斑晶;淺成巖靠近地表,常具細粒結構和斑狀結構;而噴出巖由於冷凝速度快,礦物來不及結晶,常形成隱晶質和玻璃質的岩石。
七、 河流地質作用
河流地質作用分為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和沉積作用。
河流沉積作用主要發生在河流入海、入湖和支流入幹流處,或在河流的中下游,以及河曲的凸岸。但大部分都沉積在海洋和湖泊裡。河谷沉積只佔搬運物質的少部分,而且多是暫時性沉積,很容易被再次侵蝕和搬運。
①侵蝕作用:河流的侵蝕作用包括機械侵蝕和化學侵蝕兩種。河流侵蝕一方面向下沖刷切割河床,稱為下蝕作用。另一方面,河水以自身動力以及挾帶的砂石對河床兩側的谷坡進行破壞的作用稱為側向侵蝕,而河流化學侵蝕只是在可溶岩地區比較明顯,沒有機械侵蝕那麼普遍。
②搬運作用:河水在流動過程中,搬運著河流自身侵蝕的和谷坡上崩塌、沖刷下來的物質。其中,大部分是機械碎屑物,少部分為溶解於水中的各種化合物。前者稱為機械搬運,後者稱為化學搬運。河流機械搬運量與河流的流量、流速有關,還與流域內自然地理——地質條件有關。
③沉積作用:當河床的坡度減小,或搬運物質增加,而引起流速變慢時,則使河流的搬運能力降低,河水挾帶的碎屑物便逐漸沉積下來,形成層狀的沖積物,稱為沉積作用。
八、 礦產資源
武安市資源豐富,礦產5大類、23個礦種。其中煤炭總儲量23億噸、石灰岩總量達70多億噸。沿途乘車可見到許多水泥廠依山而建。
九、 結束語
透過這次實習,使我在諸多地質構造性質方面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
沿途我們見到了許多地質構造,撿了許多卵石。
實習的日子我們雖然有些累,但收穫了大學的課堂裡沒有的許多東西,不僅學到了地質方面的許許多多的知識,也學到了為人處世的許多道理與方法,學會了怎樣學習,也學會了把書本的知識與實際結合,在未來的日子裡我會繼續關心地質情況,繼續學習,為將來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為期一週的實習很快過去了,在老師的耐心講解下我們學到了很多,基本的認識並能清晰判斷以地質構造,相信在以後的學習工作中都會對我大有幫助。
地質工程實習報告 篇8
一、概況
本次實習線路是6月26日下午三點在攀枝花學院北門,6月27日上午八點在東門集合,在老師的帶領下先到政務中心斜對面(星宏國際後面)的邊坡,再到龍菁花園上的龍菁大橋。
二、各地點地理位置簡介
北門邊坡位於攀枝花學院北門大梯子處,上面是廣場,標高是1120,下面是一條通往機場的主幹道。邊坡高差是25米,從馬路到坡頂坡面距離是50米,自然坡度是1:2。
星宏國際邊坡位於攀枝花市政務中心斜對面,次邊坡大概40米左右,邊坡所在山高60多米,此處自然坡度大概是1:1.2左右,上面生長著比較矮小的灌木叢,基本上沒有參天大樹。
龍菁大橋位於攀枝花市龍珠路,龍菁花園上方,是一座連續簡支結構的旱橋,位於機場路和現在陽城龍庭所在山,高大約在30米左右。
三、北門地層巖性及抗滑樁
北門邊坡地質情況從上往下,第一層是在攀枝花學院修建時勘測到有一至三米的粉質粘土土層,在粉質粘土下面有很厚的昔格達土土層,在昔格達土以下有花崗岩,整個坡面以昔格達土砂礫岩為主。這種砂礫岩在攀西地區分佈了很大的區域。大概有四萬平方公里,在其他地區很少見看見,成岩石歷史在300萬年左右,昔格達組岩石中粘粒的粘土礦物成分主要
以伊利石為主,含量達66~82%,高嶺石、綠泥石次之,此外還含有石英和鐵的氧化物;昔格達地層岩石組成中粘粒含量雖不佔主要地位,但由於粘粒中的粘土礦物具有獨特的晶體結構,而且顆粒細小,具有一系列的表面特性,因此,它對昔格達巖組及其所組成的填料的工程性質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深入研究昔格達組土巖的性質是其作為工程填料的重要突破口。昔格達混合料特點:粘土巖中的水呈現封閉狀態,多為結合水,在這種情況下,短期日曬不能降低含水量。粉砂岩由於粒徑小,它的水分子間作用力大,同時毛細作用強,粘粒的存在,使得粉砂岩的水分不易失去。
抗滑樁
在這一站主要是吳老師給我們講解北門的滑坡處理情況。在這裡結合地質情況,採取的是抗滑樁施工。這裡的邊坡深入到炳三區到仁和的主幹道上,由於主幹道要達到設計寬度,就進行了邊坡開挖,形成了北門的滑坡,為了防止滑坡的發生,需要進行邊坡的處理。攀枝花學院廣場的設計標高是1120m,主幹道是1175m,從頂到底是25m高,平距大概是50m左右,自然坡度是1:2。地質情況分
為幾層:第一層是填築的13m的粉質黏土,粉質黏土以下是比較厚的昔格達土,砂礫岩復層,再下面是花崗岩層。由於主要岩層是昔格達土砂礫岩層,它的成巖歷史為34百萬年,強度低,大概在5Mp以下。昔格達土的主要特點是易軟化,浸水後物理性質極易改變,內聚力降低,易形成滑坡。為了穩定滑坡,需要採取一定的施工措施,一般的處理方法有抗滑擋牆、抗滑樁、錨索和錨杆牆等。對於淺層滑坡,主要採用重力式擋牆,而北門的邊坡主要是深層滑坡,這裡採用的是抗滑樁,在這個坡段加固了兩排抗滑樁,一排在邊坡中上部位,一排在主幹道的道路邊上。在施工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下樓梯的的那個平臺處的一部分土體有部分滑坡,因此,後來在中間加了一排抗滑樁。由於在滑坡的表面種植有草皮,形成了地表覆蓋層,穩固了地表土層,防止雨水大量進入土體形成滑坡。此後,北門的滑坡就顯得相對來說更加穩定了,沒有再出現滑坡,杜絕了工程隱患。
四、星宏國際邊坡及邊坡工程
星宏國際邊坡,為了利用山體的建築面積,需要進行大量的土體開挖,大量的土方開挖量,會造成建築成本的增加,形成房價居高不下的一個原因。孫老師講解到此處的土方開挖時,說到攀枝花的建設容易遇到大量的土方開挖,當邊坡形成時,當邊坡成型後,多會受到自然環境或人為環境的影響,導致邊坡穩定性減低,造成崩塌破壞。邊坡失穩的原因大致可以分為潛在影響因素和誘發影響因素兩類。一般坡度愈大,邊坡穩定度愈低。邊坡主要由單一或多種地質材料所組成,材料特性的優劣,將直接影響邊坡的穩定性,地質材料的組成成分包括礦物的種類.組織.膠結狀況.成巖時間等,其外在的表現則為巖性.土壤種類.力學強度及抗風化能力。
邊坡工程
這是第二站,孫老師帶隊到新宏國際小區旁邊的邊坡開挖處。為了利用山體的建築面積,需要進行大量的土體開挖,大量的土方開挖量,會造成建築成本的增加,形成房價居高不下的一個原因。孫老師講解到此處的土方開挖時,說到攀枝花的建設容易遇到大量的土方開挖,當邊坡形成時,當邊坡成型後,多會受到自然環境或人為環境的影響,導致邊坡穩定性減低,造成崩塌破壞。邊坡失穩的原因大致可以分為潛在影響因素和誘發影響因素兩類。一般坡度愈大,邊坡穩定度愈低。
邊坡主要由單一或多種地質材料所組成,材料特性的優劣,將直接影響邊坡的穩定性,地質材料的組成成分包括礦物的種類.組織.膠結狀況.成巖時間等,其外在的表現則為巖性.土壤種類.力學強度及抗風化能力。
地質構造是影響邊坡穩定性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當巖體中存在不連續結構面如層面.節理.片理.剪裂帶及斷層等,會使巖體成為不連續或破碎的岩石,降低巖體強度或提高受風化的影響,而此不連續結構面的存在也容易發展成破壞滑動面,提高邊坡的不穩定性。一般而言,不同坡型的穩定性由好到壞為與地質的方向成斜交坡.逆向坡與順向坡。因此地質構造的方向性.分佈密度.分佈大小及性質的不同,將對邊坡穩定產生相當的影響。
環境因素涵蓋範圍較廣,下面主要針對降雨.地下水.風化與侵蝕作用及地震等對邊坡穩定性造成的影響,逐一加以介紹。(1)降雨:水是造成邊坡破壞的主要因素之一,由於降雨後易使地表材料軟化降低強度,並增加孔隙水壓,降低邊坡穩定。(2)地下水:地下水對邊坡造成的不利影響包括:水壓作用於垂直裂縫,產生水平推力,使得巖坡或土坡被推向下方;浮力作用於潛在滑動面之上,使得有效正應力減小,降低該面的摩擦力,使得巖質.土質變壞,降低強度,使得邊坡失穩。(3)風化及侵蝕作用:邊坡岩石風化後,強度大幅降低,易使護坡作用降低,導致侵蝕量增加,然後新鮮的岩層再次暴露,進一步被風化與侵蝕。(4)地震:地震產生的地表加速度會使邊坡下滑力增加,抵抗力減小,同時地震釋放的水平震波易使缺乏抵抗橫向剪力作用的邊坡發生破壞。
因人為活動造成邊坡失穩的影響因素稱為人為因素,如道路開挖.山坡地開發.爆破.採礦及開墾等。(1)山坡地不當開發:目前山坡地不當使用會造成地形和自然植被的改變,邊坡坡度因挖.填而變陡,加上自然植被亂砍亂伐,導致邊坡失去水土保持的功能,加速邊坡崩塌事故的發生。(2)不當載入:當在邊坡的坡頂上棄土和修建築物,將容易形成邊坡破壞。(3)大量挖填方:在坡地開發中,常將水溝回填以利開發,而此填方區若未壓密實,易產生不均勻沉陷或變形,當此填方區上方有建築物時,將造成龜裂.位移.歪斜或傾倒等災害。(4)坡腳不當開挖:坡腳開挖可能使支撐減弱,則有發生破壞的可能。(5)邊坡防護不當:一般坡地開發均需符合水土保持規範,按規定進行邊坡生態防護,或增設排水系統和擋土設施等。當這些邊坡防護施設不當或維護不良時,將會直接影響邊坡的穩定性。
在地質勘測以後,施工單位採取了合理的開挖方式。這裡的施工方案中採用的是分級開挖,由於開挖的高度太高,需要考慮開挖後邊坡的穩定,因此,需要實施合理的開挖方案。這裡的地質構造因為是比較堅硬的岩石,而開挖成四級開挖,逐步放坡。開挖面顯示出來的面比較整齊,只需要進行砂漿護臂就可以了,顯得美觀。
龍菁大橋的簡介及維護
在龍菁大橋,李老師給我們詳細介紹了關於基樁的施工。大橋下部採用方形墩柱,高度大概在30m左右,橋樑墩柱常採用方形、橢圓形和圓形,在水中方形墩柱阻水大會造成橋基被沖刷危極橋的安全,而立交橋則不會出現這個問題。龍菁大橋共四組橋墩,每組三根方形橋墩並排支撐起上部蓋梁,三根墩柱中部設定了橫系梁。橋墩基礎採用樁基礎。樁基礎設計和施工時應考慮汽車和人群荷載,橋面淨空等要求。墩柱上側面佈置了間隔1m左右的孔,在孔中設定PVC管並插入鋼筋,目的是為了防止墩柱模板發生跑模,脹模等不良現象。墩柱中間橫系梁下方有兩個粗孔,粗孔中插入粗鋼管,為橫系梁下部支撐結構。橋墩在澆築混凝土時,需注意振搗密實,混凝土的內外溫差,大體積的混凝土澆築需採取合理的澆築方式,控制溫差。龍菁大橋的橋面下面是9根梁,每根梁又被隔板分隔成方形,增加了整體的穩定性。橋樑的下邊一般會有
檢修裝置,方便於一定年限後的橋樑檢修。
實習的總結
經過兩天簡單的《土木工程地質》課外實習,我學會了從課本知識到社會實踐的轉化,從原來抽象的課本知識變成了實在的工程實際,鞏固了工程地質的課本的知識。簡要的總結如下:
1、我們在實習過程中學到了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縮小了書本與實際的差距
2、瞭解到昔格達土質的性質
3、掌握了昔格達土質的危害和防護措施4、瞭解到鋼筋混凝土橋的修建方式
地質工程實習報告 篇9
一、實習目的
1.透過實習鞏固課堂所學的基本理論,理論聯絡現場實際,再回歸到理論上來,培養我們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現場判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瞭解礦物和岩石的形成過程、結構、產狀等,掌握野外判斷能力,初步建立對某一種岩石的工程地質評價。
3.參觀工地,瞭解工程地質條件對基坑設計與施工的影響和地質災害與邊坡工程的'治理。
4.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積極主動的優良品質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二、實習日程安排:
1、20xx.08.31星期一上午,在Xx學院報告廳進行地質實習啟動儀式。
2、20xx.09.01星期二上午,到中國科學院Xx地球化學研究所,參觀礦物、岩石標本及同位素年代重點實驗室參觀。
3、20xx.09.02星期三上午,前往Xx海岸酒店工地,學習工程地質條件對基坑設計與施工的影響;前往Xx學習地質災害與邊坡工程的治理。
4、20xx.09.03星期四上午,前往Xx實地學習認識坡積土、殘積土、花崗岩、剪節理、張節理、岩脈,風化地貌、球狀風化等地質現象。
5、20xx.09.04星期五上午,在Xx課室進行實習總結,並學習閱讀勘察報告的相關內容,練習沙土液化的計算和等效剪下波速的計算。
三、實習的內容
第一天8.31關鍵詞:地學文化、人文素質
上午在Xx學院報告廳,首先是宿老師介紹了這次實習的主要內容,強調了在實習的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尤其是安全問題。接著張院長為我們的實習致開幕詞。最後胡紅拴研究員做了題為《地學文化的研究和傳播方式》演講。
所謂地學文化,是人類在研究與利用地球資源過程中所形成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它是人地關係在文化上的反映。地學文化內涵豐富,外延廣闊。如黃山、九寨溝、長江三峽、桂林山水、丹霞地貌、雅丹地貌等地質旅遊景觀,每年吸引著大批遊客。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的廬山,不但是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發源地,而且其濃厚的文化氣息,最終使這個風景名山成了獨一無二的旅遊勝地。20世紀地球科學在認知宇宙和地球重大地質事件、勘查礦產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減災防災、推進社會進步、提高人民生活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地球科學誕生100多年後,附加於其上的巨大文化價值才逐漸為人們所認識。地學文化資源既可以表現為有形的地質地貌景觀和人物形象,也可以表現為無形的地學知識、地質災害現象、地學歷史記載等,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可以表現超大的時間跨度和空間尺度,也可以進入肉眼看不見的微觀世界和難以預知的未來世界。
地學文化的任務是在科學與公眾之間架起橋樑,滿足公眾的科技文化需要,提高公眾的地學文化素養。譬如到Xx森林公園實習,我們看到了那些球狀風化了的石頭、剪解理和殘積土,也看到由它們所構成的神奇的大自然輪廓,不禁讓人感嘆大自然的無比神力。地學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硬邦邦的科學理論,還有那無限的精神享受。
小結:地學文化的領略也需要人有一定的人文修養,再深一點就是人的綜合素質。例如胡研究員就是一個既能進行科學研究又能進行文化創作的能手,用他的話說就是一個“雜家”。而我也應該在今後的學習中注重人文素質的培養。
第二天9.1關鍵詞地化所礦物岩石
早上我們步行至中國科學院Xx地化所,展開我們第二天的實習,此站主要目的是認識礦物和岩石,增進我們對礦物和岩石的感性認識,以及透過參觀同位素年代重點實驗室,瞭解科研人員的科研過程。
我們首先進去科普館參觀,接待我們的是地化所裡的三個研究人員,我們將在接下來的參觀裡和他們還有老師一起交流和學習。科普館裡的岩石和礦物琳琅滿目地陳列在展櫃裡,有關地球科學的圖畫也掛滿了牆。這裡的岩石和礦物有的在學校的實驗室裡見過,但更多的是從未見過的,只見於書本上介紹,自然也沒有那種感性的認識。這裡有常見岩石,如花崗岩、玄武岩、石灰岩、片麻岩、輝綠岩、混合巖、大理岩等。也有常見的礦物,如石英、螢石、長石、剛玉和雲母等。我們一邊仔細觀察這些礦物和岩石的顏色和形狀,一邊聽研究員和老師講解關於這些礦物和岩石的結構和構造,以及他們的工程地質評價。不過這裡最吸引眼球的要數沙漠玫瑰了,沙漠玫瑰又稱“戈壁石”、“風雕石”,常見的有球狀的和塊狀的,主要產於浩瀚隔壁,沙漠玫瑰是自然形成物,是沙漠的細石經風吹雨打後形成類似玫瑰般的結晶石,這種岩石在天然奇石市場上佔有特殊的地位,具有極其珍貴的研究和收藏價值。科普館裡同樣陳列這大量的生物化石,有大型的恐龍化石和恐龍蛋化石,以及第四紀全新世的鹿角,也有小型的植物和動物化石,如距今數億年的震旦角石、萊德利基蟲、創孔海百合、狼鰭魚、擬蜉蝣等,不一而足。
在科普館參觀的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一些老科研人員在以前搞野外科研的時候所用過得的物品,很難想像他們是如何在那麼惡劣的環境下去從事科研工作的。不過也正是因為他們幾十年來為發展地球化學事業做出的努力,才有今天的成果。
一個半小時後,我們參觀同位素年代重點實驗室。此實驗室是國內最早成立的同位素地球化學專業研究室,建立了我國第一代同位素年代學實驗室,開創了我國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領域。研究方向主要以同位素地球化學的學科優勢為依託,發展適用各種地質物件的同位素定年和同位素示蹤方法,加強多元同位素體系理論研究,並與當前地球科學前沿領域-大陸動力學和全球變化密切結合;透過同位素年代學與地球化學研究,為解決大陸動力學、殼幔演化及其相互作用、資源形成和勘探以及全球變化等重大基礎問題作出具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此實驗室擁有精良配套的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學分析儀器和實驗室,不僅可以進行各類地質和環境樣品常規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放射性同位素、固體和氣體穩定同位素以及稀有氣體同位素分析,而且大部分儀器還配備了鐳射探針進樣系統,加上最先進的電子探針,還可以進行各類樣品的微區原位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分析以及圖象分析。
小結:今天的參觀和學習確是拓展了視野,認識了更多的礦物和岩石以及它們的結構和構造。對於同位素實驗室的參觀,雖然沒有深入去了解,也不可能去深入瞭解各個實驗室的所從事的科研工作,但可以從實驗室裡的那種靜謐的氣氛去感受做科研的嚴謹。
第三天9.2關鍵詞:基坑工程邊坡工程
一、實習前的資料準備
基坑工程
1.場地:指工程群體所在地,具有形似的反應譜特徵。場地根據場地土的剛性(即堅硬或密實程度)和場地覆蓋層厚度劃分為I、II、III、IV類。
2.冠梁:是基坑護坡樁頂面打的梁,是把護坡樁連到一起形成一個整體,防止基坑邊沿塌方,它的主要作用,是將離散的樁結合起來,讓其共同作用;如果是帶內支撐的方案,冠梁還是主要的受彎構件之一。
3.錨杆:作為深入地層的受拉構件,它一端與工程構築物連線,另一端深入地層中,整根錨杆分為自由段和錨固段,自由段時指將錨杆頭處的拉力傳至錨固體區域,其功能是對錨杆施加預應力;錨固段時指水泥漿體將預應力筋與土層粘結的區域,其功能是將錨固體與土層的粘結摩擦作用增大,增加錨固體的承壓作用,將自由段的拉力傳至土體深處。
4.水泥攪拌樁:水泥攪拌法是用於加固飽和和軟黏土低階的一種方法,它利用水泥作為固化劑,透過特製的攪拌機械,在地基深處將軟土和固化劑強制攪拌,利用固化劑和軟土之間所產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學反應,使軟土硬結成具有整體性、水穩定性和一定強度的優質地基。水泥加固土的基本原理是基於水泥加固土的物理化學反應過程,它與混凝土硬化機理不同,由於水泥摻量少,水泥是在具有一定活性介質--土的圍繞下進行反應,硬化速度較慢,且作用複雜,水泥水解和水化生成各種水化合物後,有的又發生離子交換和團粒化作用以及凝硬反應,使水泥土土體強度大大提高
5.旋噴樁:旋噴樁是利用鑽機將旋噴注漿管及噴頭鑽置於樁底設計高程,將預先配製好的漿液透過高壓發生裝置使液流獲得巨大能量後,從注漿管邊的噴嘴中高速噴射出來,形成一股能量高度集中的液流,直接破壞土體,噴射過程中,鑽桿邊旋轉邊提升,使漿液與土體充分攪拌混合,在土中形成一定直徑的柱狀固結體,從而使地基達到加固。施工中一般分為兩個工作流程,即先鑽後噴,再下鑽噴射,然後提升攪拌,保證每米樁漿液的含量和質量。
6.鑽孔灌注樁:系是指在工程現場透過機械鑽孔、鋼管擠土或人力挖掘等手段在地基土中形成樁孔,並在其內放置鋼筋籠、灌注混凝土而做成的樁,依照成孔方法不同,灌注樁又可分為沉管灌注樁、鑽孔灌注樁和挖孔灌注樁等幾類。
7.重力式擋土牆:依靠自身重力抵抗土體側壓力的擋土牆。
8.常用深基坑支護方法[1]:
8.1鋼板樁,是一種施工簡單,投資經濟的支護方法,但由於鋼板樁本身柔性大,因此對基坑支護深度較大的軟土地層,不宜採用。
8.2地下連續牆,是在泥漿護壁的條件下分槽段構築的鋼筋混凝土牆體,由於地下連續牆具有整體剛度大和防滲性好,適用於地下水位以下的軟粘土和砂土多種地層條件和複雜的施工環境,尤其是基坑底面以下有深層軟土,須將牆體插入很深的情況。因此,在國內外的地下工程中得到廣泛應用。
8.3柱列式灌注樁排樁支護,柱列式間隔佈置包括:樁與樁之間有一定的淨距的疏排佈置形式和樁與樁相切的密排佈置形式。為防止地下水並夾帶土體顆粒從樁間空隙流入坑內,應同時在樁間或樁背採用高壓注漿、設定深層攪拌樁、旋噴樁等措施,或在樁後專門構築防水帷幕。
8.4內支撐和錨杆,作為基坑圍護結構牆體的支承,內支撐(水平橫撐、角撐、斜撐等)和錨杆(斜錨杆、錨碇板拉桿等)的作用對保證基坑穩定和控制周圍地層變形極為重要。
8.5土釘牆支護,土釘牆圍護結構是邊開挖基坑,邊在土坡面上鋪設鋼筋網,並透過噴射混凝土形成混凝土面板,從而形成加筋土重力式擋牆起到擋土作用。
除此還有深層攪拌水泥土樁支護和旋噴樁帷幕牆支護。
9.影響基坑穩定的因素:基坑土的性質,地下水情況,頂部堆載情況,邊坡斷面形式,邊坡防護情況,基坑周圍環境等等。
10.流砂:是土體的一種現象,通常細顆粒、顆粒均勻、鬆散、飽和的非粘性土容易發生這個現象,流砂的形成是多種多樣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河水的沖積經過地質的變化而形成的砂層,在遇到水流的情況下,整個砂層發生流動,從而形成了流砂層,在通常情況下地下水的壓力是固定不變的,但是一旦水壓發生變化,整個砂層就會跟著發生變化,因此處理好流砂問題對基礎的影響,對於基礎施工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1.基坑降水方法:比較常用的有明溝降排水和管井井點降水。
邊坡工程
1.導致滑坡發生的因素:地貌、岩層、構造和水的因素。
2.邊坡防護的主要措施:排水、減重、支擋工程
3.常用支擋工程型別[2]:抗滑片石垛、抗滑擋土牆、錨杆結構、抗滑樁、高壓注漿錨固滑動面。
二、施工現場
基坑工程
上午我們所到的基坑施工現場是XxXx海花園酒店基坑後續施工現場。
該工程位於Xx市Xx員村四橫路東側,場地南側為珠海,原地貌屬河流衝擊階地,後普遍被人工填土填高,地面平坦。周邊環境情況為:西側緊靠兩層地下室機構;北側靠西部距離基坑邊約20m為三層幼兒園房屋;東側距基坑約10m為道路,路的東側為琶洲大橋橋墩;南側距基坑邊約30m為沿江路,沿江路南側為珠江。
地質情況:根據地質鑽探結果,場地內岩土層自上而下劃分為人工填土、第四系衝擊土層、風化殘積層及白堊系上統基岩四大類。
地下水:場地環境類別為II類,地下水對混凝土無腐蝕性。
在現場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U”基坑的左右兩側頂部的1:1放破1.5m。而在坡低所設的兩排攪拌樁止水已經施工完畢,並不能看清攪拌樁成型後的結構。在攪拌樁靠基坑的側設定了鑽孔灌注樁擋土,樁頂設700厚的冠梁,把鑽孔樁連線到一起,加強基坑邊沿的整體性。按照施工設計,從上往下設基坑內共設三道錨索,在現場可以看到基坑內壁原第一道腰梁和新施工的腰梁,標高分別為-6.9、-7.4m。基坑頂部,圍繞基坑設計有一條寬300的排水溝。為確保基坑的順利施工,做到發現情況及時處理,在基坑開挖施工的過程中設定有各種監測儀器,如在現場看到的水位監測點,除此還有位移、沉降觀測點等。
邊坡工程
第二個施工現場是中國成套裝置進出口Xx公司物資中心後山山體邊坡崩塌應急排險工程。該工程在A、B區排險主要採取修坡的方法,一級坡保持原來坡角不變,清除坡面凸出鬆動的危巖;2級坡按照60°坡角進行修坡。C區排險主要採取坡頂清除危巖的方法;保持原坡角不變,對危巖清除控制線以上凸出鬆動危巖進行清除。現場可以看到在邊坡頂部設定有排水溝可與道路市政排水溝聯通,且在地形低窪處設定集水井。現場邊坡已經清理完,施工人員正在進行高壓注漿作業。
小結:在基坑工程的現場雖然沒看到基坑支護的施工,但在之前充分地查閱資料,所以在現場看到實物的時候並沒有感到很陌生,相反這大大增進了感性認識。但是我想學起來和真正地在現場施工,那又是一回事,畢竟沒有經歷過,就不會知道過程中會遇到什麼問題。
第四天9.3關鍵詞花崗岩球狀風化節理坡積土殘積土
上午我們登頂後,在老師的講解下從山頂一直往下走,途中老師給我們講解了山上花崗岩的球狀風化作用,岩石裂縫的形成,以及坡積土和殘積土的區分判別。
Xx位於Xx市Xx區東北部,廣汕公路南側,西接華南植物園,北臨Xx樹木公園,東隔大觀路,與世界大觀、航天奇觀兩個大型娛樂場所遙遙相對,涵蓋沙河鎮的柯木村、岑村,Xx鎮的凌塘村。長約三公里,面積600公頃,處處能見到黎朔、荷樹、火力楠、海南紅豆、美麗異木棉等亞熱帶和南亞熱帶優良闊葉樹。山上自然氣息濃厚,除了爬山小路之外沒多少人工痕跡。空氣非常好,林木繁盛,水源富饒。山中豬頭石、雞枕石,三間二廊等自然景觀,在民間享有盛名。
Xx山間遍佈花崗岩,巨大渾圓,這是數百萬年前的岩漿岩先形成於地下,經過一系列的地殼構造運動,使岩石裸露於地表,在一定的氣候溫度下,受風化剝蝕,由於稜角突出,易受風化(角部受三個方向的風化,稜邊受兩個方向的風化,而面上只受一個方向的風化),故稜角逐漸縮減,之後在岩石的表面容易形成龜裂,接著風化程度高的岩石就掉下來,最終趨向球形。這樣的風化過程就是所謂的球狀風化。球狀風化是花崗岩地段比較突出的一個不良地質現象。如果不能在勘察階置充分的瞭解其分佈特點.很可能在工程施工和線路運營過程中導致施工困難(斷樁、增加施工成本)、上部結構失穩(不均勻沉降)等同題。在岩石的表面上鑲嵌有較為堅硬的石英和長石。
岩石風化程度的初步野外判別:如果岩石用手可以掰開,判斷為全風化巖;岩石用榔頭可以擊碎,判斷為強風化;如果用鑽機才能鑽進,就為中風化;如果是未風化和未風化,用鑽機也很難鑽進。現場的岩石多數能有手掰下或用榔頭敲下,說明已經是強風化和全風化巖了。
在山頂處的土層為岩石風化後未經搬運而殘留原地的碎屑物,叫殘積土,而在山腳處的土層可能是殘積土,也可能是岩石風化後經搬運在山腳處形成的堆積物,叫坡積土。區別的依據是殘積土的礦物成分很大程度上和下臥基岩一致,而坡積土就不一樣。
在山上還可以看到巖體破裂,破裂面較為平整光滑,而且裂開巖體往往有一定的位移,此為剪節理,也稱“X”節理。但是也有的岩石裂隙中充填這石英或長石,這種充填在岩石裂隙中的板狀巖體,叫做岩脈。
在山上還有一種特殊的景象,一個一棵樹生長在岩石裂隙上,隨著樹的生長,就對岩石產生一種劈裂作用,加速了岩石的風化,這也就是生物風化。
第五天9.4關鍵詞總結收穫
上午,我們在課室學習閱讀勘察報告的相關內容,並以Xx藥學院大學城校區教學區首期工程岩土工程勘察報告的相關內容練習沙土液化的計算和等效剪下波速的計算。
五天實習很快結束了,不過我們從中實在學到了不少東西。在實習過程,從理論到實際,再從實際迴歸到理論上來,把書本上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上來,再從觀察到的實際對比理論,分析其中的異同,知識得到了運用、加深和鞏固,這是我們實習的主要目的。
當然也透過這次實習來從新審視自己做事的一種態度。我倒認為這是更重要的。正如宿老師在課堂上做了的簡短實習總結,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我們在實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問題,做事缺乏活力、學習過於被動。可能在學生階段,還沒有顯現出積極主動和被動的差別,但是出去工作以後,做事被動的弊端就會暴露無遺,顯然積極主動的人會獲得更多的機會。我也出現了這樣的問題,是我在今後必須克服的。
參考文獻
[1]韓亞明等.給予構築物深基坑處理方法的研究[J].科技資訊,20xx(32):54
[2]李俊勇等.淺談山體滑坡的防治方法[J].華南溢工,20xx,98(2):16-20.
地質工程實習報告 篇10
一、實習目的和任務
從開學初到這一週的實習的這段時間裡,我們對工程地質這一個學科有了一個綜合的、全面的瞭解。從基礎地質的知識,岩土的工程地質特性,再到不良地質現象及分析評價和工程地質勘察,老師都詳細和我們講解各方面的知識,使我們對工程地質學產生較大的興趣,也使我們掌握了關於工程地質的基本知識,相信這對我們以後實習以至工作,都有很大的幫助。
當然,從課本上所學的僅僅還不夠,且書本上的知識與實際情況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為了更多更好地認識瞭解不同的工程地質現象,透過這次的實習,培養我們自己在工程地質方面對於不同的現象做出分析的能力,以及解決在實踐時期遇到的簡單基本的工程地質問題的能力。
實習任務:一是老師課堂講解相關知識和實驗室參觀學習;二是實地考察蓮花山並由老師帶領給我們講解分析相關工程地質現象。這次實習使我們透過野外的實地勘察,進一步瞭解場地的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岩石和土的工程性質、地下水的作用以及不良地質現象等。
實習時間:第七週一週時間
實習地點:大學城廣東工業大學教學樓、實驗室,廣州番禺蓮花山。
實習安排進度表:(見下圖)
二、內業部分
2.1 實習動員
時間: 4月8日 星期一 陰天
地點: 廣東工業大學教學樓教5--206
內容: 1、實習動員 2、觀看“不良地質現象”影像資料
今天是實習周的第一天,早上老師給我們做了實習的總動員,向我們介紹實習的程序和安排,同時還指導我們戶外實習時該怎麼觀察各種地質現象,注意哪些問題和從相應的方向去思考看到的不良地質作用。其次老師透過一些例項給我們介紹了工程地質現象,並做了簡要的分析。
2.2 觀看影像資料
首先觀看的是巖崩的影像,影像先是介紹了巖崩的相關方面知識,就以鹽池河磷礦巖崩為例項做了詳細分析。影像中還用到鹽池河磷礦地質圖和坑道裂縫平面圖為我們做了詳細的分析以及解剖。
簡要介紹巖崩
概念: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較陡斜坡上的岩土體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或溝谷)的地質現象。產生在土體中者稱土崩,產生在巖體中者稱巖崩。
形成條件:(1)地形地貌:地形條件的複雜程度及斜坡坡度控制著巖崩滑坡產生的監空條件。(2)、地層巖性:斜坡的地層巖性,是發生滑坡的物質基礎。(3)、地質構造 :一個地區的地質構造環境,對滑坡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影響。(4)、水的作用 :降雨和融雪的滲透水作用,是產生滑坡的最主要外因。(5)、地震作用:地震是誘發滑坡的重要因素之一。
防治措施:(1)監測預報:在巖崩崩倒之前,不穩定逐漸積累,並以位移變形、壓力增加的形式表現出來,所以在巖崩發生之前,變形急劇加快,巖體應力急劇增長,對這些現象作出準確的預報可以防治巖崩。(2)工程處理:一防止地表水滲入危巖體內,可修築排水溝槽。二對較小規模的巖崩,可修築支擋工程。三用錨杆加固或者清除危巖邊坡也可以防治巖崩。
然後又看了滑坡的影像,影像資料講得很詳細。還以下列例項做了詳細分析:雞筏子滑坡、鐵西滑坡、磨子灣滑坡。
觀看的影像中還有泥石流、地震、岩溶、火山爆發等各類的不良地質現象。
下面說一下部分工程地質現象的概念:
滑坡:斜坡大量岩土體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原有的穩定狀態,沿一定的滑動面(或帶)整體向下滑動的現象。
泥石流:在山區,由於暴雨或融雪的急流攜帶著大量固體物質沿著溝谷、陡坡急驟下洩的暫時性山地洪流稱為泥石流。
岩溶:是可溶性岩石在水的化學和物理作用下產生溝槽、裂隙和空洞,以及由於空洞頂板塌落使地表產生陷穴、窪地等類似現象和作用的總稱。
褶皺(曲):是岩層在構造變動中受力形成連續彎曲的永久變形,其中一個單獨的彎曲稱為褶曲。
斷裂構造:巖體受到的構造應力作用超過其強度時,其連續完整性遭到破壞,發生裂縫或錯斷,形成斷裂構造。
2.3 地質圖的閱讀
時間: 4月9日 星期二 陰天
地點: 廣東工業大學教學樓教4--209
今天老師給我們講解了地質圖的閱讀和分析。而對於地質圖這一方面,我們要做的是學會閱讀地質圖的一般步驟和方法;掌握各種岩層產狀、接觸關係在地質圖上的表現特徵;掌握褶皺構造、斷裂構造、岩漿岩體在地質圖上的表現特徵。
老師從地質學的一般知識開始講起,這其中包括地質圖的種類、基本內容和規格以及表示方法等等。接著又在地質構造這方面給我們講述岩層產狀、褶皺、斷層及岩層接觸關係。
之後老師又結合圖例給我們講了岩層接觸關係在地質圖上的表現、地質圖上分析褶皺構造的方法、在地質圖上分析斷層的方法幾個方面的內容。
以下是岩層接觸關係在地質圖上的表現:
(1)整合接觸:在地質圖上表現為岩層時代延續,產狀一致,岩層界線彼此平行延伸。
(2)平行不整合接觸:表現為上下兩套岩層產狀一致,岩層界線平行排列,其間有地層缺失,即岩層時代不延續。
(3)角度不整合接觸:上下兩套岩層產狀不同,地層時代不延續,其間有地層缺失。在圖上常表現為較老的一套岩層界線被不整合線切割,而新的一套岩層的界線則與不整合線大致平行延伸。
這個內容是區分背斜和向斜:橫穿岩層延伸方向,在某一岩層的兩側依次對稱出現新岩層者為背斜,反之為向斜。即從該岩層軸部(核部),向兩側(兩翼)逐漸出露新岩層為背斜,反之軸部為新岩層,向兩翼逐漸出露老岩層為向斜。
老師還介紹了我們閱讀地質圖的步驟和以黑山寨地區地質圖為例項做了具體的分析。
2.4工程地質勘察
老師除了與我們講解地質圖外,還講了工程地質勘察的相關知識。
老師詳細地介紹工程地質勘察的任務、岩土工程勘察等級、勘察階段劃分、工程地質勘察的方法、工程地質勘察的佈置和工程地質勘察資料整理等。
工程地質勘察方法
(1)工程地質測繪法:有像片成圖法、實地測繪法(包括布點法、路線法、追蹤法)
(2)工程地質勘察:鑽探、坑探、物探(電法勘探、地震勘探)
(3)工程地質試驗:岩土試驗、水文試驗(4)長期觀測
工程地質勘察階段的劃分
勘察階段:可行性研究階段、初步勘察階段、詳細勘察階段
三、外業實習部分
3.1大學城到蓮花山沿途
時間: 4月10日 星期三 陰天有小雨
地點:蓮花山
今天八點半就在二飯集合,上車後就向蓮花山出發了。
路線:大學城——南沙港快速路——石碁——石清公路——蓮花山
在南沙港快速路上,老師和我們講了一個“不均勻沉降”的不良地質現象,也就是路和橋在連線處出現的路面的不均勻沉降現象。原因是:橋樑部分使用樁基礎,其基礎深入基岩。而路則使用路基,在路基與基岩之間還存在很多不同性質的岩層,而這些岩層風化程度相對較高,易被壓縮在日積月累得動荷載的作用下路下沉較多,造成橋與路之間的不均勻沉降。
3.2 蓮花山地質現象及分析
經過了40分鐘的車程,我們來到了蓮花山。由於車進了蓮花山大門後沒有停下來,直接就開到了山頂上,所以我們一下車就可以一眼見到“望海觀音”了。這是一座寶相莊嚴、慈顏善目、金光耀眼的望海觀音寶像屹立在廣場中央。觀音寶像面向東南,遙望浩瀚的獅子洋,“望海觀音”因而得名。接下來就開始我們一天的實習任務了。
(1) 沿著觀音像前面的臺階向下走。在接近臺階底部時,沿著左手邊方向,可以看到邊坡,邊坡裸露出來的岩石紅色砂岩(如下圖)。紅色砂岩是典型的沉積岩,它形成於白堊紀上統時代。這些紅砂岩層狀構造,層理明顯,用小鐵錘可以敲出一塊岩石標本。由於它的分佈很廣,是蓮花山的主要岩土,且易於加工開採,多數強度較高,耐風化,是工程上廣泛採用的建築石料。
在這裡介紹一下沉積岩: 概念:沉積岩是指各種外力地質作用形成的沉積物,在地表或近地表條件下經過壓密固結、脫水、膠結及重結晶作用形成的堅硬岩石。
結構型別:包括碎屑結構、泥質結構、結晶結構、生物結構。
構造:沉積岩最主要的構造是層理構造,由於沉積環境的變化,使先後沉積的物質組分的顆粒大小、形狀、成分及顏色發生變化,而顯示出成層現象,稱為層理構造。
(2)在臺階底部,可以見到一處岩石像坐著一樣,這就是獅子巖。獅子巖位於蓮花山的東麓,一石酷似雄獅,盤踞山崖,面向東方,狀似向著珠江口吼叫,所以蓮花山也被稱“獅子山”,面前的珠江河段被稱為獅子洋。
獅子石,我們可以見到其分層明顯。首先是岩土變質層,之後就到了粗細砂層,然後就是卵石層,這也突出了沉積岩的層理構造。而我們也很容易看得出來,岩石被風化的程度很大,包括物理風化和生物風化等。
在這裡介紹一下風化作用:
概念:組成地殼的岩石,由於溫度的作用,大氣、水溶液和生物的作用,使之在原地發生物理、化學變化的現象,稱為風化作用。
型別:(1)物理風化作用:剝離——熱漲與冷縮、冰劈——冰凍與融化、晶脹——結晶與潮解 (2)、化學風化作用:氧化作用、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 (3)、生物風化作用:生物的機械破壞與化學破壞。在整個蓮花山最明顯的外力地質作用就是風化作用。風化作用使岩石的強度以及穩定性降低,有可能產生崩塌現象,嚴重地危害了工程建設。接下來的報告還會討論到風化作用。(3)經過獅子石,轉身就可以看得一個人工開鑿出來的巖洞叫作觀音巖,經人工開鑿後呈現水平層理。在這裡老師也說過,以前這樣的結構也可以供人露宿。這裡也可以見到層理構造明顯。(圖片為上學期去蓮花山所拍)(4)接著走下去就來到了八仙岩,因為雨天的關係,我們沒有在這裡停留太久,但老師和講解了一下。這裡最多的就是岩石,板塊形狀不一,但錯落有致。又一個地質現象就是節理。岩石上出現了水平節理、垂直節理、傾斜節理等等。明顯有些岩石是受到比較大的拉應力,還有還受到生物風化作用。補充一下關於節理的一些知識。節理是沒有明顯位移的斷裂構造。八仙岩就是一個明顯的構造節理(剪節理),這很堅硬,但也很脆,而且節理面傾向與巖體滑落方向一致,容易發生順滑,存在著很大的安全隱患。節理的出現使岩石體存在一定的穩定性隱患。當節理過多而且密集時,巖體的穩定性就會大大降低從而對工程產生危害。(5)再沿著溼滑的山路走下去,來到一個轉角。(見右圖)老師和我們介紹說是根劈作用的結果,也就是生物風化作用的結果。根劈作用:即植物根部在岩石裂縫生長,迫使岩石裂縫擴大,引起岩石崩解的過程,稱為根劈作用。當然,經過多年的生長和生根,我覺得這種結構會處於相對穩定狀態,所以短時間內應該不會引起重大的地質災害。只要我們經過的時候小心注意,並且不要停留。(6)接著來到了壯觀的燕子巖。這裡有人工構造,也有自然天成,雄偉壯觀,氣勢巍然。我們在這裡停留下來,老師一一為我們講解這裡所呈現出來的地質現象。這裡存在著多處斷層和節理,其中以斜節理較為多,其中有些讓人看了觸目驚心,但岩石卻歷經千年而不倒,實在讓人歎為觀止。簡要介紹斷層:斷層是一種有明顯位移的斷裂構造。其組成因素有:斷層面、斷層線、斷盤、斷距、斷層破碎帶與影響帶。其分類可分為正斷層,逆斷層,水平斷層等。在那裡我們還觀察到了斷層泥,它是由於構造摩擦產生熱量而形成的構造巖。它在斷層帶十分典形。老師說斷層產生的危害不可忽視,它使巖體裂隙增長,破碎,風化嚴重,地下水發育,造成巖體強度和穩定性大為降低,與斷層走向平行的邊坡易了生大規模坍塌等不良地質現象。(7)時間來到上午十一點左右,我們來到了蓮花山的山坡,而實習考察也即將結束,接下來是自由活動時間。我們也四處走走看看,多瞭解一些地質的現象。接下來是一些其他地方的照片,飛鷹古道,蓮花石,神鏡等等。
四、實驗室觀看岩石礦物與地質構造模型
時間: 4月12日 星期四 小到中雨 地點:廣工大地質實驗室
從上一次來實驗室到這一次,就印象深刻。這裡儲存有很多礦物與岩石標本,並且對於各個種類都是分開存放,更方便與我們觀看。
從圖片看出這裡的岩石礦物各色各樣,形狀,大小,種類,結構和構造特徵等各個方面,我們都會對一些常見的做一下記錄,在報告中會做出詳細的介紹說明。
以下是地質構造的模型:褶曲要素圖和斷層示意圖。
五、實習總結與體會
經過一週來的實習,使我們經歷了從理論到實踐整個過程,體會了整個過程給我們帶來的樂趣。
實習期間,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了解和認識了許多工程地質現象,老師也向我們做了詳細的介紹和分析,使我們對這一部分的知識充分理解和鞏固。
這次的實習讓我對工程地質學這一門學科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與瞭解,也明白了學習好這一門學科的意義。
很多時候從書本學到的東西只是停留在理論上,只有經過實際實踐分析,我們才能學得更好,也才能將所學的知識“學以致用”,至少在理工科這方面我是這麼認為的。就像老師上課一樣,如果課件上全部是文字,而且沒有圖文並茂給我們分析某一些知識點,我們使很難弄懂的。工程地質也是如此,理論與實踐結合,老師圖文並茂給我們講解不同的地質現象,這都是為了增大我們學習的興趣,也是更方便我們學好這一門學科。這對以後我們更好地將地質學所學到的東西運用在工程建設中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