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試題> 學校管理學試題及答案

學校管理學試題及答案

學校管理學試題及答案

  《學校管理學》是專門為全國中學教師進修高等師範本科(專科起點)而編寫的教材。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學校管理學試題及答案,供大家參考!

  一、判斷題

  1、管理起源於工業時代。(X)

  2、現代社會的每個主要問題,分析到最後,總是一個管理的問題。(√)

  3、因為校長是學校的法人代表,所以學校一切事務都必須由校長決定。(X)

  4、校園文化的構成,包括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質文化等部分。(√)

  5、學校公共關係工作的目標是塑造學校形象。(√)

  6、學校公共關係的行為主體是社會組織——學校。(√)

  7、以“個體需要模式”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就是要滿足教師的需要。(X)

  8、對教師實行“開發管理”,是學校育人功能的一種表現形式。(√)

  9、教師應該努力消除教學過程中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因素。(X)

  10、學校德育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透過建立和健全各項規章制度,以規範學生的行為。(X)

  11、“懲罰也是一種教育”的觀點是對的,因為透過“懲罰”的教育,可以讓學生體驗和學會承擔造成過失的責任。(√)

  12、學校總務工作的主要任務和宗旨就是要管好學校的儀器裝置。(X)

  13、服務勞動同生產勞動一樣,能夠創造價值和使用價值。(√)

  14、建立獎懲制度的目的是為了消除總務工作人員的消極怠工現象。(X)

  15、學校管理的效益取決於投入量的大小,投入越大,效益越好。(X)

  1、學校管理的實質就是規範學生的行為。(X)

  2、管理目標,既是學校管理的起點,也是學校管理的歸宿。(√)

  3、學校實行“年級組辦公”,必然會影響教學管理從而影響教學質量。(X)

  4、校園環境建設,包括校園綠化、環境衛生和文化設施。(X)

  5、確立學校形象,主要依賴上級部門的讚許和推廣。(X)

  6、教師是接受過專門訓練的專業工作者。(√)

  7、教師的心理特點是指教師在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和履行教師角色時所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個性特徵。(√)

  8、學校的課程體系應該由國家規定性課程、地方規定性課程和學校自主性課程等三者共同構成。(√)

  9、認知性目標、知識與技能是課堂教學關注的中心。(X)

  10、我國悠久的道德教育傳統,是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的民族文化精華。(X)

  11、在現代社會中,道德及其道德教育成為提升人的本質力量、促進人的自我完善、與科學理性互補的精神力量和重要手段。(√)

  12、在德育管理中,我們也應該引進“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理念,在科研促“管”中提高管理的質量和效益。(√)

  13、健康就是指沒有軀體疾病和生理缺陷。(X)

  14、學校的性教育是為了指導學生如何與異性交往。(X)

  15、校產管理,就是對學校財產和物資進行計劃、分配、使用、維護和修繕等工作的管理。(√)

  16、高知名度的學校,其美譽度也必然是高的。(X)

  17、教師的流動,會導致學校發展處於一種不穩定狀態。(X)

  18、校園環境、師生行為、制度儀式等綜合構成的教育影響系統也是其中一種學校課程。(√)

  19、考試的目的,就是為了檢驗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水平。(X)

  20、學校健康教育的具體內容區分“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兩類。(√)

  21、體育課的教學目標是要提高學生的體質和體能。(X)

  22、性發育過程具有生命歷程的不可逆轉性。(√)

  23、資金的投放方向和投放方式具有經濟槓桿的調劑作用和導向作用。(√)

  24、教育效益的“遲效性”決定著對學校管理效益進行評價時,不能持急功近利的觀點,必須以長遠的發展眼光加以分析。(√)

  25、社會價值與人本價值取向相統一的效益觀,體現了教育的本源意義。(√)

  26、管理就是一種系統的最佳化。(√)

  27、在學校管理機制中,執行機制需要動力機制、制約機制的支撐,動力機制和制約機制必然依附並服務於執行機制。(√)

  28、學校特色,主要透過校訓、校風、教風、學風表現出來。(X)

  29、建立學校特色,首先需要有一位“管有特色”的校長。(√)

  30、學校形象一旦形成,就具有穩定性,不會因社會公眾的印象和評價而改變。(X)

  二、多項選擇題

  1、管理就是_____。

  a.一種職能的運轉; b.一種用人的技巧; c.一種對錯誤的.懲罰;

  d.一種系統的最佳化;   e.一種決策的制定。

  2、學校建立特色的基本模式,有_____。

  a.目標最佳化模式     b.榜樣示範模式     c.內容最佳化模式

  d.方法最佳化模式      e.管理最佳化模式

  3、校園文化的形成過程,是_____。

  a.一種對原有文化的傳承與改造的過程。

  b.一種由文化主體不斷創造、承載和發展的過程。

  c.一種不斷獲得上級表揚和肯定的過程。

  d.一種對文化構成要素進行充分整合的過程。

  4、學校總務工作的主要任務和宗旨包括_____等。

  a.為教學服務       b.為師生服務

  c.搞好校園的清潔衛生   d.保障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運作

  5、學校管理效益具有_____等特點。

  a.遲效性    b.長效性    c.模糊性    d.間接性    e.多效性

  答案:1.abde  2.acde  3.abd  4.abd  5.abce

  6、學校管理具有_____等主要特徵。

  a.教育性    b.管制性   c.多維性    d.創造性

  7、學校管理機制的內容結構包括_____等基本部分。

  a.執行機制   b.競爭機制  c.動力機制   d.激勵機制   e.制約機制

  8、校園文化,具有_____等功能

  a.導向功能   b.凝聚功能  c.規範功能   d.懲罰功能

  9、學校形象的構成要素包括_____。

  a.學生形象   b.教工形象  c.校長形象   d.設施形象

  e.環境形象

  10、性健康教育的管理目標包括_____等內容。

  a.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性觀念   b.促進性教育的健康發展

  c.為學生提供最大的幫助     d.消除“早戀”現象

  e.建立科學、合理的性健康教育模式

  答案:6.acd  7.ace  8.abc  9.abcde  10.abce

  11、校長的角色特徵體現在_____等方面。

  a.指導性    b.技巧性    c.育人性    d.複雜性    e.示範性

  12、學校公共關係觀念主要包括有_____ 。

  a.形象意識   b.公眾意識   c.政治意識   d.傳播意識   e.互惠意識

  13、教師管理的一般流程,包括_____。

  a.出口管理   b.人事管理   c.進口管理   d.開發管理   e.使用管理

  14、影響師生課堂活動的主要因素包括_____。

  a.認知背景差異 b.角色特徵差異 c.思維活動差異 d.年齡性別差異 e.價值取向差異

  15、良好德育工作隊伍心育特徵的“六心”要求是指_____。

  a.愛心   b.耐心   c.信心    d.專心

  e.細心   f.入心   g.動心    h.強心

  答案:11.acde 1 2.abde  13.acde  14.abce  15.abcfgh

  三、概念題

  1、管理

  就是“用人以治事”——透過一個人或更多的人去指揮、協調他人或群體的活動,以更高的效率和質量追求實現組織或工作的目標。

  2、學校組織機構

  是指按照學校辦學目標的要求,將學校的職務、崗位、人員進行科學組合,形成結構合理、責權清楚的協作系統。

  3、學校特色

  是一所學校在長期教育實踐中,遵循教育規律,發揮本校優勢,選準突破口,以點帶面,實行整體最佳化,逐步形成一種獨特的、優質的、穩定的辦學風格和樣式。

  4、文化整合模式

  是以一定的價值觀為基礎和中介,以學校主流文化的要求為核心,透過整合教師的價值觀念、道德準則和行為特徵,從而激發教師積極性的管理模式。

  5、健康

  是指不但沒有軀體疾病和生理缺陷,還要有完整的生理狀態、心理狀態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良好的道德。

  6、學校管理

  是學校管理者透過一定的機構和制度,採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帶領和引導師生員工,充分利用校內外的資源和條件,有效地實現學校工作目標的組織活動。

  7、校園文化

  是一所學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積澱和創造出來的,併為其成員認同和遵循的價值觀念體系、行為規範準則和物化環境風貌的一種整合和結晶,它表現為學校的“綜合個性”。

  8、學校公共關係

  是學校為了塑造良好形象,運用資訊傳播溝通媒介,促進學校與相關公眾之間的雙向瞭解、理解、信任與合作的一種學校管理職能活動。

  9、課程

  可分為“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兩種。“顯性課程”主要包括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隱性課程”主要指透過校園環境、師生行為、制度儀式等綜合構成的教育影響系統。

  10、校產管理

  就是對學校財產和物資進行計劃、分配、使用、維護和修繕等工作的管理。

  11、校長

  校長是一所學校的最高行政負責人,是學校的法人代表,是由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或其他辦學機構的管理部門任命的;校長對外代表學校,對內主持校務。

  12、學校管理機制

  是指學校管理系統中各個環節、各種要素在運動中相互聯絡、分工合作、協調耦合,從而形成特定功能並高效實現學校管理目標的執行軌跡和活動方式。

  13、學校形象

  學校形象作為一種組織形象,屬於學校公共關係學的範疇,它是指社會公眾以及校內師生員工對學校的總印象和總評價。

  14、德育管理

  是根據一定的德育目標,透過決策、計劃、組織、指導和控制,有效地利用德育的各種因素,以實現培育人的學校管理活動。

  15、學校管理效益

  就是依據教育目標,在廣泛收集、整理、分析資料的基礎上,對學校管理效益進行價值判斷,以期達到使學校管理得以增值的過程。

  四、簡述題

  1、 學校管理系統中的“人”包括哪些群體?他們各具什麼本質特徵?

  (1)、 包括教師與學生兩個群體;

  (2)、a.學生的本質特徵:無論在其生物屬性方面還是在其社會屬性方面,都具有發展的不完整性和不成熟性,是一個正在發育、發展著的未成年人群體。b.教師的本質特徵:其身份特徵是從事“教書育人”活動的專業工作者;在學校管理系統中,他們則充當著互為“主客體”的角色——既是接受管理的客體,又是對學生實施管理的主體。

  2、簡述在德育過程中怎樣能夠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佳的效果和最大的效益

  a、引進“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理念(加強德育科研,科研促教)

  b、德育過程追求“針灸效應”(把握準確度、深度和力度)

  c、工作過程追求良性互動(師生之間產生共鳴而不是製造逆反)

  3、簡述校園文化形成過程的基本特徵。

  a、是一種對原有文化的傳承與改造的過程;

  b、是一種由文化主體不斷創造、承載和發展的過程;

  c、是一種不斷獲得上級表揚和肯定的過程;

  d、是一種對文化構成要素進行充分整合的過程。

  3、 簡述學校建立特色所需要的內部條件

  1、要有一位“管有特色”的校長(校長的個性特徵)

  2、要有一支“教有特色”的教師隊伍(教師的群體特徵)

  3、要有一種有利於特色形成的校園文化氛圍(學校的文化特徵)

  4、要有一套保障特色建設的設施裝置(辦學條件的硬體特徵)

  4、簡述當前學校性健康教育的現狀

  1、人性發展要求與文化準備不足的矛盾;

  2、學生期望與教師引導的失調;

  3、學校、家庭、社會的教育功能未能互補;

  4、性健康教育失控。

  5、簡述教師管理的基本流程。

  1、進口管理;

  2、使用管理;

  3、開發管理;

  4、出口管理。

  6、 為什麼“學校公共關係”的問題在近年對學校管理問題的討論中顯得如此突出呢?

  一是辦學體制改革(政府的“分級辦學,分級管理”,民間的民辦教育發展等),推動著學校的辦學和管理行為突破了“圍牆”的侷限,在實踐中,辦學者和學校管理者遇到了越來越多的現實問題;二是學校與相關公眾的關係越來越密切,學校公共關係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大教育”的觀念越來越為人們所接受。

  7、為什麼說服務性是體現總務工作價值的根本屬性?

  1、服務勞動同生產勞動一樣,能夠創造價值和使用價值。

  2、學校總務工作以一種特殊的間接形式體現其存在價值及其所創造的價值。

  3、“特殊”表現在以“提供服務,提供保障”的形式體現其存在價值;

  4、“間接”表現在透過學校、師生的發展來體現所創造的價值。

  8、簡述學校建立特色的幾種基本模式。

  1、目標最佳化模式; 2、榜樣示範模式; 3、內容最佳化模式;

  4、方法最佳化模式; 5、管理最佳化模式。

  五、論述題

  試論幾種不同的效益觀對學校管理實踐和效益評價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1、功利主義效益觀

  功利主義效益觀,強調教育的社會屬性,把教育單純看作是服務社會的工具,忽視了兒童的個性發展。以這樣的效益觀評價學校的管理效益,必然導致學校管理實踐走向無視人的個性存在,甚至壓抑人的個性發展的方向。

  2、極端功利主義效益觀

  這種價值取向片面理解“社會需要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的社會需求,將辦學目標片面地建立在“向高一級學校輸送學生”的基礎上,導致辦學實踐僅僅著眼於“升學率”,導致教育、教學行為僅僅著眼於學生的分數。建立在這種價值取向基礎之上的管理效益觀,便將學校管理導向“應試教育”的方向發展。其實質,是以所謂的“滿足社會需求”取代了人自身的發展需要,以表面的社會價值取向掩蓋著危害社會利益的本質。

  3、人本主義效益觀

  這種效益觀將教育的價值取向建立在促進兒童個性才能發展的基礎上,以促進個體發展為學校管理目標,它在還原教育的本質,還原教育的人文關懷精神方面,確實比“功利主義效益觀”有明顯的進步,但卻忽視了教育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忽略了教育的社會功能,忽略了個體生命的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性。

  4、社會價值取向與人本價值取向相統一的效益觀

  學校管理的任務之一,就是促進學校教育將社會發展需要與個體發展需要有機整合起來。學校管理的效益,就體現在促進這種整合過程之中。社會價值取向與人本價值取向相統一的效益觀,體現了教育的本源意義,體現了學校教育的發展規律,體現了學校管理的任務和要求。

  試論評價理論的發展對評價實踐產生的影響。

  答:1、現代教育評價理論創始人泰勒提出了強調評價的鑑定功能的“終結性評價”理論,把評價看作促進目標實現的有效途徑。

  2、“終結性評價”向“形成性評價”的發展,推動了評價從“以目標為中心”向“以決策為中心”的發展,使教育評價在“鑑別優劣”的功能之外,增加了“最佳化發展策略”的功能。

  3、從“以決策為中心”向“以人為中心”的發展,強調了評價的人文價值取向,更注重對被評價者的尊重,更注重發揮被評價者的積極性、主動性,更注重評價過程的激勵性,使教育評價不但具有“鑑別管理效益優劣”、“促進管理系統發展”的功能,更具有促進“人”——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共同發展的功能。

  試論新一輪課程改革在教學目標方面的深刻變化。

  1、傳統課堂教學過分強調認知性目標,知識與技能成為課堂教學關注的中心,知識的價值是本位的、首位的,而智力、能力、情感、態度等其他方面的價值都是附屬的。這種教學在強化知識的同時,從根本上失去了對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發展的整體關懷。

  2、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課堂教學多維目標,突破以往以傳授知識為根本的侷限,將對知識的關注轉變為對人的關注,將教學目標從強調接受結論轉移到強調探索過程,從單一強調認知活動調整到促進學生認知與情意統一發展。

  1、傳統課堂教學過分強調認知性目標,知識與技能成為課堂教學關注的中心,知識的價值是本位的、首位的,而智力、能力、情感、態度等其他方面的價值都是附屬的。這種教學在強化知識的同時,從根本上失去了對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發展的整體關懷。

  2、新一輪課程改革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課堂教學多維目標,突破以往以傳授知識為根本的侷限,將對知識的關注轉變為對人的關注,將教學目標從強調接受結論轉移到強調探索過程,從單一強調認知活動調整到促進學生認知與情意統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