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詩歌> 高考詩歌答題的技巧

高考詩歌答題的技巧

高考詩歌答題的技巧

  高考詩歌鑑賞由客觀題變為主觀題後,重視了閱讀理解能力,也加大了答題的難度。每年高考考生在這一板塊上失分相當嚴重。儘管各種教材、資料對詩歌鑑賞方法歸納很系統,但或過於理性,或過於詳盡,缺乏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下面是高考詩歌答題的技巧,歡迎參考閱讀!

  題型一 分析“詩眼”型

  「題型評點」

  “詩眼”是指詩句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或詞,一般指句子中的動詞、形容詞、副詞。有時也指能傳達主旨的一個句子或關鍵詞。“詩眼”分析題型,命題角度小巧,主要從語言角度來考查詩句中煉字、煉句的技巧。這種題型在2003年高考全國卷中考查了。在以後的幾年中,因其命題角度小巧、難度適中而成了高考命題的重點和熱點。

  「命題特點」

  在題幹中有兩種問法:一是先要求找出詩句中用得生動傳神的字或詞,然後要求結合全詩闡發理由;二是預設一種前人評點(“詩眼”已指明),要求你先判斷這個觀點,再闡發理由。題量上一般只有一個,包含兩個問題。

  常見的提問方式有:

  1、某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詞?為什麼?請結合詩歌簡析。(如2003年高考全國卷)

  2、提問變體有:①某字歷來被人稱道,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

  ②本詩某句用的甲字,在其它版本上用的是乙字,你覺得甲、乙兩字哪個更好?為什麼?(如2004年高考湖北卷和遼寧卷)

  「簡易思維」

  1、讀詩句,定“詩眼”。若問字詞則抓句中動詞、形容詞和副詞;若問句子則抓詩歌情感句、議論句、警策句。

  2、闡發理由,注意層次。先解釋字詞的字面意義(概念意義),再回歸原詩分析所用修辭及其效果(語法意義),最後聯絡上下文整體感知煉字效果(語境意義)。分析既聯絡整體又著眼於細節,點面結合。

  3、答案表述格式:判斷—解釋(本意)—分析(手法及效果)—總述(效果)。

  「典型題例」

  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後面題目。

  高冠谷口招鄭鄠

  (岑參)

  谷口來相訪,空齋不見君。澗花然暮雨,潭樹暖春雲。門徑稀人跡,簷峰下鹿群。衣裳與枕蓆,山靄碧氤氳。

  “詩眼”指的是詩句中最生動傳神的一個字。你認為這首詩第二聯中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麼?請結合全詩簡析。

  簡析:此題為“詩眼”分析型,主要形式是先判斷再評析,共兩問。題幹中已把“詩眼”定位在第二聯寫景的句子,只要抓住句子中的動詞或形容詞即可找出“詩眼”來。

  參考答案:“詩眼”分別是“然”、“暖”。(判斷)“然”通“燃”,意思是說暮雨中的澗花開得很紅火,像烈火燃燒似的:“暖”是指春雲低垂,潭邊樹木與其相接,好像要為它們送去溫暖,多麼富有人情味兒。(字面意義)該聯中作者用擬人手法,繪形繪色,精練傳神地描寫了朋友居住之地的環境優美、高雅、溫馨而富有生機,抒發了詩人對朋友這種恬淡閒適隱居生活的渴望之情。(語境意義)

  題型二 分析意境型

  「題型評點」

  借景抒情、託物言志類的詩詞佔據了古詩詞的半壁江山。無論是寫景、借景抒懷,還是託物言志,都要注意景、境、情的有機統一。一切景語皆情語。情是依託景物(意象)、環境(意境)而存在的,因此鑑賞詩歌要從景、境入手去分析詩人的形象和思想感情。分析意境是詩歌鑑賞中最為常見的題型。

  「命題特點」

  命題時一般從兩個方面來考查:一是分析詩中景、詩中境、詩中形象,並能概括其特點。主要考查學生對內容的整體把握情況;一是對詩歌的藝術特色作深層地理解分析。題量為1-2個,命題點主要有:意象特點概括,意境再現與特點概括,形象及其情感的分析。

  常見提問方式有:“這首詩營造了一種什麼意境?”“這首詩所寫的景物有什麼特點?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全詩作具體分析。”

  「簡易思維」

  1、解讀全詩,勾其玄要。要總體把握意象、形象的特徵(什麼景、什麼地、什麼時令、什麼人、什麼特徵) .

  2、理清景與景、景與人、景與情的關係。有時詩中所描寫景物比較複雜,要分清景物間的主從、詳略、先後、虛實、動靜、點面等關係,分清景與情之間的並列、因果、互襯、交融或交叉等關係。

  3、分析寫景技巧,主要從三方面考慮:層次角度(時空順序、動靜虛實、色調冷暖、正反點面等),遣詞造句(煉字及修辭手法),具體技巧(渲染、烘托、白描、對比、象徵、比興等)。

  4、體會意境的`作用:渲染氣氛,烘托心情,表達志向,抒發情感等。

  5、語言組織:先分後總,聯絡詩句,分條作答。

  注意問題:

  1)描繪詩中圖景、形象,不能翻譯詩句,要用自己語言再現。既要忠於原文又要適當創新。

  2)概括意境氣氛和形象的特點用語要全面準確。

  3)分析思想感情要具體,要突出題幹中的“怎麼樣”,而不是“是什麼”。

  4) 分析純寫景詩時,就詩論詩,不必牽強附會地向作者境遇和時代背景上靠。

  「典型題例」

  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後面問題

  日 暮(杜甫①)

  牛羊下來久,各已閉柴門。風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園。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頭白燈明裡,何須花燼②繁。

  注:①大曆二年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寫下此詩。②花燼:燈芯結花,民俗中有“預報喜兆”之意。

  1、詩中第一、二句描繪了怎樣一幅圖景?

  2、在全詩中杜甫表達了怎樣複雜的思想感情?

  簡析:本詩首聯化用《詩經》中的“日之夕矣,羊牛下來”之句,另創新的意境,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山村寂靜的圖畫。“牛羊下來久,各已閉柴門”,夕陽淡淡的餘暉灑滿偏僻的山村,一群群牛羊早已從田野歸來,家家戶戶深閉柴扉,各自團聚。自然讓人從闃寂冷清的村落想到家戶內人們享受天倫之樂,隱隱透出詩人思鄉戀家之情。

  參考答案:1、詩中第一、二句描繪了一幅牛羊歸來,農家柴扉緊閉,寂靜清冷的山村日暮圖景。

  2、杜甫在詩中表達了自己懷念故園、思鄉戀親之情,以及暮年濟世渺茫的人生悲涼之感。

  題型三 對前人評點再評價型

  「題型評點」

  對前人的評價或詩論進行再評價是一種開放性的題型,它自由性、綜合性、創新性都較強。答題時著重在闡發理由,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命題特點」

  一般先引用前人或詩論中有關該詩在思想內容和表達技巧上的評論,然後要求你去判斷(是否同意),並闡發理由。題幹文字表述格式:前人評論(詩論引文)—要求判斷(是否同意)—闡發理由(為什麼)——要求(結合全詩)。

  常設立的評價角度有:評“詩眼”,評關鍵詞句,評思想內容,評藝術手法等等。

  「簡易思維」

  1、解讀題目,明確要求。即弄清前人評論的具體角度(內容、技巧、煉字、感情基調、語言特色等),詩論引文中已知的資訊(評論角度、物件、已告知的特點概括等)。

  2、精讀詩歌,整體感知其主旨、情感、抒情方式和寫法上最明顯的特點。

  3、對第一問“是否同意”原則上要順應命題者的意圖(同意),但也不絕對,然後迴歸原詩闡發理由。

  4、恰當選用詩歌鑑賞術語、概念作理性分析,不能就詩論詩。

  注意問題:

  1)切忌以術語、概念代替分析,分析要有原文意識,應有理有據。

  2)分析要有條理,有幾問就答幾問,其提問順序一般不能更換。具體表達時,內容與技巧兩個角度不要交叉表達。

  3)運用術語要準確,切忌張冠李戴,答非所問。

  4)高考只答第一問,一般是不給分的,必須有分析。

  5)答案語言表述上要注意邏輯性和文采性。

  「經典題例」

  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後面問題

  送李端 (盧綸)

  故關衰草遍,離別自堪悲。路出塞雲外,人歸暮雪時。少孤為客早,多難識君遲。掩淚空相向,風塵何處期?

  有人說,本詩以一個“悲”字貫穿全篇。你同意這個說法嗎?為什麼?請結合全詩進行賞析之。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對詩歌基調的評價。由題目可知,這是一首送別詩,自古多情傷離別,本詩以“悲”字統領全文自然言之有理。首聯第二句直言離別之“悲”,有提挈全篇之作用;頷聯描寫了一幅嚴寒送別圖,淡雅中有幾分沉鬱,暗含其“悲”;頸聯回憶往事身世,更見其“悲”;尾聯也收束在“悲”字之上。

  參考答案:同意。(第一小問)本詩以一個“悲”字統領全文:首聯寫送別環境,直擊“悲”字;頷聯又寫送別,抒依依不捨之情,“寒雲”“暮雪”緊扣“悲”字;頸聯回憶往事,感喟身世,更顯其“悲”。少孤漂泊,知音難求,剛遇知己,卻又要別離,能無悲乎!尾聯寫故人遠走,只盼早日相見,可風塵紛擾,何時才能相見?前途一片茫然,仍“悲”情不斷。(具體分析)總之,全詩將惜別、孤寂、感時傷懷複雜情感融合在一起,給人以蕩氣迴腸之悲涼。(總述)

  題型四 比較鑑賞型

  「題型評點」

  這種題型命題者往往給出在題材、感情、寫法、風格上相似甚至物件相同的兩首詩詞,要求學生比較閱讀後,對其異同進行分析評價。這種題型也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考查點多,易於考查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和綜合鑑賞能力。因此,這種題型會成為高考命題的重點和熱點,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命題特點」

  一般選取的兩首詩歌在內容和寫法上有某種相似點。命題的方式是要求學生從異同兩個方面來思考,具體設立為1-2比較點,指向性明確,沒有大而全的題目出現。比較中綜合考查了“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相關知識和能力。提問方式有:

  ①設二問:一問內容或寫法的異(同),二問具體分析其差異性。

  ②變體一:比較更改前後的優劣。如詩歌順序打亂後,比較改變前後的效果的不同;就詩句中關鍵字詞更換後,比較更換前後的效果的不同。

  ③列舉兩首詩,問你更喜歡哪一首,並闡明你的理由。這種題目十分開放,答案一般是一則短小的鑑賞文,目前高考中尚未出現過,備考中要適當訓練。

  「簡易思維」

  1、通讀詩歌、題目,把握考查重點,做到胸有成竹。

  2、分別解讀每首詩,把握其內容和形式方面的資訊。

  3、結合題幹要求,從相同或相異角度去整合兩首詩的資訊。

  4、分條作答,組織語言要簡明、連貫、準確。

  注意:分析不能顧此失彼,要兼顧兩詩;對比分析要具體,突出差異性。

  「典型題例」

  閱讀下面兩首詩歌,回答後面的問題

  塞上聽吹笛

  (高適)

  雪盡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益)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1、這兩首詩都是邊塞詩,但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並不相同。請結合兩首詩的內容簡要說明。

  2、這兩首詩所採用的表現手法也不相同,請任選一個鑑賞角度分析這種不同。

  簡析:這是兩首邊塞詩的比較鑑賞題目。所擬的兩道題目帶有較強的綜合性,但命題角度指向性很明確:第1題是要求從內容角度比較抒發情感的差異性;第2題是從一個小角度比較藝術手法的差異性,雖然是一個開放性題目,但作答角度單一,要求很低。考生一般能作答的。只要把握了題目考什麼,怎麼考,再讀詩歌就有的放矢了,輕鬆多了。

  參考答案:1、高詩寫景,表現了將士牧馬歸來,胡馬北去的和平寧謐的圖畫;寫笛聲,表現了盛唐豪情和一些人的懷鄉之情。李詩寫景,表現了邊塞環境的險惡和景象的荒涼;寫笛聲,表現了懷鄉的迷惘和無限的悲涼。兩詩所選景物不同,傳達出來的感情基調自然不同。高詩婉,李詩哀。

  2、煉字角度:高詩中的一個“滿”字就寫出了牧馬時節梅花凋零的合理性,洋溢著一種盛唐豪情,更隱喻著全體將士懷鄉的不傷之思。李詩中一個“盡”字,寫出了全體戍邊戰士的綿綿不斷的鄉思。

  或:修辭角度:高詩中妙用通感,將《梅花落》的笛曲的聽覺轉化為梅花飄落的視覺形象,由邊地無梅而引發戰士對家鄉梅的思念。李詩用恰當的比喻,如“沙似雪”“月如霜”,寫出了邊塞環境的險惡和荒寒。

  或:技巧角度:高詩虛實結合,象徵暗示。“雪淨”寫春來,象徵邊危化解後的和平,“月明”暗示邊塞的安靜,“牧馬”暗示胡馬北退和戍邊戰士牧歸,“羌笛”暗示邊烽暫息的安閒。前二句實寫邊塞和平生活,後二句虛寫,抒發將士心志。而李詩則用烘托鋪墊,以“沙似雪”“月如霜”來渲染環境險惡,襯托戰士的鄉思之情。

  題型五 “關鍵說”分析型

  「題型評點」

  古人寫詩十分講究構思,十分注重煉字、煉詞,往往一字一詞關乎全詩主旨、思想感情,因此這一字一詞便成了詩歌構思的線索甚至是關鍵。命題者抓住這一點以小見大來命題,可以考查學生對詩歌的整體把握程度。2002年高考語文卷詩詞鑑賞題目改革就率先考了這種題型,隨後幾年高考都不同程度地考查了這種題型。它以小見大,難易適中,考查全面,將仍被命題者看好。

  「命題特點」

  題目中先指出某字、詞和句是全詩之關鍵,要求你談談你的理解。有時和評價性題目命題格式一樣,要求先判斷,再闡明理由。一般設定一個大題量。常見的提問方式方式:

  ①某詞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以?

  ②有人認為某詞語是全文的關鍵,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

  「簡易思維」

  1、抓關鍵詞(句)的位置:題目中(如《春夜喜雨》中的“喜”字),詩歌有開頭,詩歌的中間,詩歌的結尾。

  2、抓關鍵詞(句)對主旨的突出作用:點明主題(開頭),強化主題(中間),深化主旨(結尾)。

  3、抓關鍵詞(句)在結構上的作用:統領全篇,深化主旨。

  「典型題例」

  秋 思

  (張籍)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行又開封。

  前人評價這首詩時說“意萬重”一詞是全詩的關鍵,“意萬重”是什麼意思?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

  簡析:此題要求我們理解全詩的關鍵,並對之作評價。一共三問,第一問是為答後兩問服務的,因此只要理解了“意萬重”的內涵,後兩問就容易多了。從題目和詩中景物來判斷,詩人的“意萬重”就是說不完、道不盡的愁緒。

  參考答案:“意萬重”就是指詩人心中說不完、道不盡的愁緒。同意這種說法。“見秋風”起“作家書”之念,“作家書”又起“意萬重”,正是“意萬重”,欲說還休,所以在家書中“說不盡”,怕“說不盡”方才引發“臨行又開封”。可見詩中的一切內容都是由“意萬重”引起的,詩人複雜的思想感情變化也是由“意萬重”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