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詩歌> 新課程理念下的詩歌鑑賞分析

新課程理念下的詩歌鑑賞分析

新課程理念下的詩歌鑑賞分析

  近一年來,新課程改革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著,傳統的語文教學似乎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和挑戰,而詩歌,尤其是古詩,既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又是高考中的重難點,如何在新課改的理念下進行復習呢?我認為用一個恰當的比喻,可以形容為”帶著鐐銬跳舞”。

  弄清楚詩歌的思想內容與觀點態度是鑑賞的兩大要點。詩歌藉助具體的語言描寫來表現詩人的感情,傳達詩人的思想,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們所說的思想內容。

  無論是憂國憂民之情、國破家亡之痛,還是遊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婦之怨,無不感人至深。鑑賞詩歌的思想內容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眼:

  1.瞭解作品的主旨,即作者的思想態度。任何人寫作都有其目的,都是為了宣傳某一種思想,造成一種輿論,去影響別人的思想和行為。這種透過文學作品的具體內容表達出來的某一思想意見,就是作品的主旨,往往也是作者本人的觀點。它是作品內容的靈魂,題材的統帥。我們在閱讀文學作品時,會首先被作品的主旨所震撼和感染,並從中獲得對社會生活的理性認識。分析主旨往往需要關注涉及到的文學常識、生活常識、歷史典故、神話傳說、自然現象、時代背景和社會現實以及詩人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志向追求和生活經歷等。比如讀杜甫的作品,就必須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作者當時的處境,才能更好地體會到《三吏》、《三別》的悽楚、“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無奈以及“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心酸!

  2、分析作品表達的思想感情。優秀文學作品的藝術形象,表現為藝術美,而透過藝術美的形象,表達作家的人生理想,健康的思想感情,讀了能使人受到教育與啟迪,從而獲得精神上的享受。

  3.明確作品的社會意義。古典詩歌的重要主題往往有:懷古傷今、蔑視權貴、憤世嫉俗、懷才不遇、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登高覽勝、惜春悲秋、憶友懷舊、思鄉念親、相知相思、別恨離愁、昔盛今衰、滄海桑田的'變化等。

  總之,評價文學作品的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具體講就是判定某一篇文學作品的政治內容、思想傾向,這是詩歌文學鑑賞的首要任務。

  同時,我們也要看作者的觀點態度。古代的作者往往以詩歌作為載體表達情感、主張、觀點和態度。其表現方式有別,手法各異:或直白張揚,或含蓄隱晦,或開門見山,或卒章顯志。因此,正確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必須建立在廣泛閱讀和準確理解的基礎上,必須準確分析詩歌的具體內容,這樣才能概括出作者在作品中表達的觀點和態度。

  一般而言,詩文作者表達觀點態度有兩種方式:

  一是直接表達,如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一詩先寫景後抒情,語言直白暢達,對秋景的讚美和對自然的喜愛之情表露無遺。觀點態度很鮮明。這類詩歌,對作者觀點態度的評價與詩歌內容的鑑賞處於同一能力層面,有了正確的鑑賞,也就有了對作者觀點態度的準確評價。

  二是間接表達。

  作者觀點態度的間接表達也有兩種方式:

  ①寓情於景,借景抒情。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透過對眼前“殘陽”“露”和“月”等自然景象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九月初三夜”的喜悅之情。詩人當時外調離京,脫離官場的排擠傾軋,不由覺得一身輕鬆。其觀點態度已滲透在對自然之景的描寫之中了。

  ②側身詩外,暗寄褒貶。如金昌緒的《春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