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 《雨夜》的意思及全詩翻譯賞析

《雨夜》的意思及全詩翻譯賞析

《雨夜》的意思及全詩翻譯賞析

  張詠(946年—1015年),字復之,號乖崖,諡號忠定,濮州鄄城(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人。太平興國年間進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雨夜》的意思及全詩翻譯賞析,歡迎閱覽。

  雨夜

  【宋】張詠

  簾幕蕭蕭竹院深,客懷孤寂伴燈吟。

  無端一夜空階雨,滴破思鄉萬里心。

  【注】

  張詠(946—1015),字復之,號“乖崖”,濮州鄄城(今屬山東)人,以豪俠聞名。

  參考譯文

  薄薄的簾幕外,瀟瀟的秋雨在沙沙地敲打著深院中那片昏暗的竹林。我懷著孤寂的心情低吟不已,黑暗中只有一盞昏黃的殘燈相伴身旁。唉,好沒來由的下了一夜冷雨,空蕩蕩的臺階上不時傳來一聲聲滴水的響音。漫漫長夜,那點點不斷的滴水聲,令我輾轉不寐,似乎要滴碎我胸中那跳動不停的萬里思鄉之心。

  “簾幕蕭蕭竹院深,客懷孤寂伴燈吟”描繪了一幅蕭瑟悽愴的秋夜孤吟圖。庭院幽深,瑟瑟秋風,搖動翠竹,掀動簾幕,客房者惟有孤燈相對,自吟自憐。

  賞析:

  張詠是北宋名臣,家在濮州鄄城(今山東境內),一生多在朝外為官,輾轉鄂、蜀、秦等地。真宗鹹平二年知杭州,晚年又知升州(今南京),其詩多有懷鄉思歸之作。此詩約作於知鄂州崇陽(今湖北境內)時。

  這是一首宦遊懷鄉詩,風格平夷妥帖,語言諧婉自然,情致悱惻動人。

  首句寫景,從官舍的室外空間環境起筆,用側面描寫手法表現秋風秋雨的蕭瑟淒涼,暗釦詩題“雨夜”。“蕭蕭”二字使人宛然聽到凌厲的秋風掀動薄薄簾幕、搖撼森森翠竹的颯颯之聲,冰涼的秋雨敲打窗欞、灑落竹葉的沙沙之音。一個“深”既表明時節逢秋,涼意襲人;又突出寫院落之幽深寂寥,暗示了詩人懷鄉情愫之深沉。“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文心雕龍·明詩》),如此“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自然景象,尤其使客居他鄉的人黯然傷神。此句以景傳情,為下句寫人物懷鄉的心理、行為埋設了伏筆。

  次句緊承上句,畫面轉向室內,寫客居者獨處幽居生活的煢煢孑立、鬱鬱寡歡之狀。“客懷孤寂”是直抒胸臆,這種“孤寂”感在那樣的雨夜昏室的肅殺悽愴的環境中更是無法逃避。總不能就這樣如同槁木一般在昏黃的燈下枯坐著吧!如何消遣這無邊的孤獨和寂寞呢?也許,戰勝這種情感孤寂的唯一的方式是詩歌。於是,他自吟自唱,同自己的心靈對話。“伴燈吟”,然而沒有知音來賞,惟有熒熒一盞孤燈相對。這種自守寒窗、形影相弔的處境,怎一個愁字了得!讀到此處,或許你可以依稀看到詩人眼角的斑斑淚痕了。

  第三句轉折一筆,再次寫景,主要從聽覺角度寫,以聲來襯靜。長夜漫漫,孤吟獨唱得久了,倦了,累了,膩煩了,正當懨懨欲睡之時,他越來越清晰地聽到了“雨打空階”的聲音,這涼涼的秋雨,一點點,一滴滴,不知疲倦地濺落在自己的耳畔。這可是異鄉永夜的`斷腸銷魂的音樂!“夜雨”“空階”“孤燈”“幽舍”這些意象是中國古代別離詩中最常見的意象。如六朝詩人何遜《臨行與故遊夜別》中的“夜雨滴空階,吹燈暗離室”,又如溫庭筠《更漏子》中的“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都格外使人傷悲。此詩不避庸常,擇取這些習見的意象,營造出一個悽美的氛圍。“空”字極耐把玩,一則表明夜深人寂,院子杳無人跡;二則表明內心深處因身不在家園而起的莫名的恐慌;那臺階其實也並非空,風吹雨打,滿地是“憔悴損”的竹枝竹葉,而詩人偏偏言“空”,主要是為了強調客居者遠離故鄉的種種理想失落、人生幻滅之感。“無端”兩字用得神妙,無端是“沒來由,沒道理”的意思,“雨打空階”本是自然情形,而詩人偏偏見怪;這雖無理,但有趣。秋雨不懂撫慰詩人的懷鄉之痛,兀自淅淅瀝瀝,不絕於耳,豈不更令人憂愁鬱悶!

  結句鏗鏘悅耳,渾厚蒼涼。“滴破思鄉萬里心”,又由自然環境轉移到人的心境。詩人善於打通客觀景象、物象與主觀情緒、心態這二者之間的關節,給讀者以極大的想象填充的空間。那冷冷秋雨,怎的就如此的不近人情,不解人意,彷彿硬生生地要在本就支離破碎的心上再鏨下幾道印痕!這一夜,雨的攪擾,使他輾轉無眠。“滴破”化自唐代詩人孟郊的《秋雨》(其二)“冷露滴破夢”,將“客懷”的內涵具體化。“萬里”與“一夜”呼應,“萬里”之遙與“一夜”之瞬構成強烈的時空對比,強烈地突出了詩人鄉思之切:這一夜之間他彷彿是插上翅膀,飛越了萬水千山,夢迴了朝思暮想的家鄉。“破”字下得沉重有力,極化了詩人思鄉的痛苦與酸楚。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五二《乖崖集提要》中說張詠的詩“特其光明偉俊,發於自然,故真情流露,無雕章琢句之態”。這首絕句取象平易,用字淺近,情意真切,善於轉化前人詩句而剪裁出清新、幽深的意境,給人以雋永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