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 劉敞《微雨登城》全詩翻譯賞析

劉敞《微雨登城》全詩翻譯賞析

劉敞《微雨登城》全詩翻譯賞析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古詩吧,古詩是古代詩歌的泛稱。古詩的型別多樣,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劉敞《微雨登城》全詩翻譯賞析,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淺深山色高低樹,一片江南水墨圖。

  [譯文]

  深深淺淺的山色,高高低低的樹;這一片疏淡悠遠的美景,猶如一幅江南的水墨畫。

  [出自]

  北宋 劉敞 《微雨登城》其一

  雨映寒空半有無,重樓閒上倚城隅。

  淺深山色高低樹,一片江南水墨圖。

  註釋:

  半有無:是說空中細雨絲絲,若有若無。

  重樓:層樓。

  倚:依憑,依靠。

  城隅:城角。

  水墨圖:水墨畫,指不施色彩,純用水墨繪製的畫圖。

  譯文:

  秋天,牛毛細雨在寒空中濛濛綿綿,時下時停,若有若無;我閒暇無事時,登上高高的.城樓,斜靠在城樓一角,眺望遠方秋雨中的山水景色。深深淺淺的山色,高高低低的樹;這一片疏淡悠遠的美景,猶如一幅江南的水墨畫。

  賞析:

  首句寫秋日“微雨”,一個“映”字,十分貼切地抓住了自然景物的特徵。如果是春日微雨,它瀰漫一片,有如雲霧,那是不可能與天空相“映”的;而初夏煙雨,無邊無際,將遠處的一切都裹了起來,就更談不上與天空相“映”了。只有在秋天,這“無點亦無聲”的彷彿透明的雨絲,才具備這個特點。因此,從“雨映寒空”入手,再用“半有無”加以細緻描寫,就細緻真切地傳達了秋日微雨之神。至於在“空”前著一“寒”字,則是為了表現秋雨生寒的清冷之感,其中並不包含詩人的主觀情緒。

  這是一首登樓野望之作。次句寫“登城”。重樓閒上的這個“閒”字既表明詩人並非第一次登臨此處——那樣會心情迫切,不會著一“閒”字;又暗示他亦非勞人遷客——那樣會侘傺無聊,不可能“閒上”。而主要的,還是點出詩人時有餘暇,心自安閒,儘可慢慢欣賞這秋雨中的秋山景色。

  詩人縱目野望,詩人用一句詩進行了概括:“淺深山色高低樹。”天高氣清,列岫千重,或近或遠,或蒼或黛,各有“淺深”;而山上樹木則頗為混茫,無可分辨,但見層層樹叢,“高低”不等而已。“淺深”、“高低”,寫出了秋山的淡遠之境。

  這景色是詩人從未發現過的,他顯得更加興致勃勃。詩人對於“舊相識”的新感受比乍見之時更具魅力。雖然這景色詩人已經見過,但以往他不是在微雨中縱目野望,也沒有如此恬適的情緒,他後來的賞玩之興才特別高。總之,詩人留連忘返,已陷於凝想之中。他在反覆的玩味之後,終於豁然開朗:展現在眼前的這“淺深山色高低樹”,正像“一片江南水墨圖”。它空靈清逸,蕭疏淡遠,只有水墨畫才有這種意境。以前他從未欣賞到的美,此刻卻悠然心會,於是感到十分愜意。所以這最後一句就不止是一個精緻貼切的比喻,而是飽含了極度愉悅之情。

  但“淺深山色高低樹”和“一片江南水墨圖”之間的比喻關係也很有意味。上句是實景,為了用水墨圖比擬,詩人有意避開色彩,僅用“淺深”二字加以形容;下句則是虛擬的意象,雖是虛擬,卻又極為細緻,“水墨圖”前著以“江南”二字,“山色”的清逸瀟灑之致,就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餘地。這樣由實入虛,虛實相生,雖無細膩的景物刻畫,卻更能顯示景物的綽約多姿,更能引發讀者悠遠的聯想。

  創作背景

  《微雨登城》是秋天時節微雨中登樓野望之作。作者劉敞是經學家,博覽群書,對經史鑽研得很深,雖為官不高,卻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詩寫得不少,但好詩不多。具體創作時間不詳。

  作者簡介

  劉敞(1019—1068),字原父,號公是,臨江新喻(今江西新餘)人。劉攽之兄,慶曆六年(1046)中進士第二名。累遷知制誥,拜翰林學士。改集賢院學士,判南京御史臺。曾奉命出使契丹。擅長研究《春秋》,不拘泥於前人評註。有《春秋權衡》《春秋傳》《七經小傳》《公是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