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設計方案> 關於實驗設計方案4篇

實驗設計方案

關於實驗設計方案4篇

  為了確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開展,常常要根據具體情況預先制定方案,方案一般包括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工作重點、實施步驟、政策措施、具體要求等專案。方案要怎麼制定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實驗設計方案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實驗設計方案 篇1

  一.實驗目的

  1、學習從土壤中分離、純化微生物的原理與方法。

  2、學習、掌握微生物的鑑定方法。

  3、對提取的土樣進行微生物的分離、純化培養,並進行簡單的形態鑑定

  二.實驗原理

  α-澱粉酶是一種液化型澱粉酶,它的產生菌芽孢桿菌,廣泛分佈於自然界,尤其是在含有澱粉類物質的土壤等樣品中。

  從自然界篩選菌種的具體做法,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個步驟:取樣、增殖培養、純種分離和效能測定。

  1、取樣:即採集含菌的樣品

  採集含菌樣品前應調查研究一下自己打算篩選的微生物在哪些地方分佈最多,然後才可著手做各項具體工作。在土壤中幾乎各種微生物都可以找到,因而土壤可說是微生物的大本營。在土壤中,數量最多的當推細菌,其次是放線菌,第三黴菌,酵母菌最少。除土壤以外,其他各類物體上都有相應的佔優勢生長的微生物。例如枯枝、爛葉、腐土和朽木中纖維素分解菌較多,廚房土壤、麵粉加工廠和菜園土壤中澱粉的分解菌較多,果實、蜜餞表面酵母菌較多;蔬菜牛奶中乳酸菌較多,油田、煉油廠附近的土壤中石油分解菌較多等。

  2、增殖培養(又稱豐富培養)

  增殖培養就是在所採集的土壤等含菌樣品中加入某些物質,並創造一些有利於待分離微生物生長的其他條件,使能分解利用這類物質的微生物大量繁殖,從而便於我們從其中分離到這類微生物。因此,增殖培養事實上是選擇性培養基的一種實際應用。

  3、純種分離

  在生產實踐中,一般都應用純種微生物進行生產。透過上述的增殖培養只能說我們要分離的微生物從數量上的劣勢轉變為優勢,從而提高了篩選的效率,但是要得到純種微生物就必須進行純種分離。純種分離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平板劃線分離法、稀釋分離法、單孢子或單細胞分離法、菌絲尖端切割法等。

  三.實驗材料

  1、器材:

  小鐵鏟和無菌紙或袋(可省)、培養皿8個、載玻片、蓋玻片、普通光學顯微鏡、量筒、滴管、吸水紙、無菌水試管5支(每支4.5mL水)、燒杯3個、三角瓶5個、電爐、玻璃棒、接種環、鑷子、恆溫培養箱、高溫滅菌鍋、移液槍(槍頭10個)、天平、濾紙、pH試紙等。

  2、試劑:

  配製牛肉膏蛋白腖培養基的原料(牛肉膏0.9g、NaCl1.5g、瓊脂4.5g、蛋白腖3.0g)、Lugol氏碘液、可溶性澱粉0.6g、結晶紫染液、番紅染液、95%乙醇、無菌水等。

  3、土樣:取自桂林師專甲山校區藥用植物園面的土壤,地下10cm左右。

  四.實驗方法步驟

  1、採集土樣帶上小鐵鏟和無菌袋到土豆地採集較細碎土壤

  2、樣品稀釋在無菌紙上稱取樣品1g,放入100mL無菌水的三角瓶中,手搖10分鐘使土和水充分混合。用1mL無菌吸管吸取0.5mL注入4.5mL無菌水試管中,梯度稀釋至10-6。

  3、分離用稀釋樣品的同支吸管分別依次從10-6、10-5、10-4樣品稀釋液中,吸取lmL,注入無菌培養皿中,然後倒入滅菌並融化冷至50℃左右的固體培養基,小心搖動冷凝後,倒置於37℃溫箱中培養48小時。培養基的配製—稱取蛋白腖1.0g;NaCl0.5g;牛肉膏0.3g;瓊脂1.5g;pH6.4左右;100ml水定容。

  4、初步鑑定對多種菌進行形態特徵的觀察,簡單染色、革蘭氏染色以及芽孢染色觀察,記錄結果。

  5、α-澱粉酶鑑定

  1)實驗原理:

  細菌能否產生α-澱粉酶主要依據是鑑定有能否分解澱粉。α-澱粉酶該酶可以把澱粉分解,因澱粉遇碘變藍色,如菌落周圍有無色圈,說明該菌能分解澱粉

  2)步驟:

  將培養的的各種待測菌種接種在含有2%澱粉液的牛肉膏蛋白腖培養基中,培養基的配製—稱取蛋白腖1.0g;NaCl0.5g;牛肉膏0.3g;可溶性澱粉0.2g;瓊脂1.5g;pH6.4左右;100ml水定容(注:先將可溶性澱粉加少量蒸餾水調成糊狀,再加到溶化好的培養基中,調勻),倒置於37℃溫箱中培養18-24小時後,取出平板,向皿中注入l滴Lugol氏碘液,因澱粉遇碘變藍色,如菌落周圍有無色圈,說明該菌能分解澱粉。

  6、純化從平板上選取澱粉水解圈直徑與菌落直徑之比較大的菌落,用接種環沾取少量培養物至斜面上,並進行2-3次劃線分離,挑取單菌落至斜面上,培養後觀察菌苔生長情況並鏡檢驗證為純培養。

實驗設計方案 篇2

  一、霍爾效應實驗設計方案

  電子從電子槍加熱發射而出,經加速電壓加速,穿過極板射向熒屏。這個過程產生霍爾效應中所需的工作電流。在無外磁場的情況下,觀察亮點的移動情況,測量霍爾電壓;在極板處加上垂直於電子束及極板方向的磁場,電子束因此受到洛倫茲力而偏轉,在極板積聚,產生電壓,測量得霍爾電壓UH;除去磁場,觀察熒光屏上亮點位置移動情況,待位置穩定後,測量此時電壓。

  二、霍爾效應實驗的實現步驟及實驗檢驗實驗步驟

  將磁鐵和示波管組裝在一起,提供磁場;連線外電路開關,開啟電源,開始實驗;調整聚焦及亮度,使亮點集中到熒光屏中央,測量霍爾電壓;載入磁場,測量極板處磁感應強度B,觀察熒光屏亮點移動情況;穩定後,測量霍爾電壓UH;除去磁場,觀察亮點移動情況,測量霍爾電壓。實驗結果與現象分析實驗資料分析在X偏轉板處所加磁場的磁感應強度B為0.00017T,示波管內部是固定結構,為使示波管正常工作,對電源供給有一定要求,可分析出加速電壓UO為陰極K與第二柵極G2之間的電壓,約為1000V(因為實驗時G2電位可調範圍為±100V,實際加速電壓為900V至1100V)。示波器內X偏轉板之間的距離(由於在透明的.真空殼體內不能準確測量,目測為1cm)約為0.01m。將示波器的亮度調大,所測電壓逐漸增大;當亮度調節到最大時(輸入電壓約為900V至1100V),所測霍爾電壓達到最大值33.8V。理論上,電子經加速電壓加速後,亮點在熒光屏上迅速向上偏移,這個過程時間極短。這是受洛倫茲力作用,使電子束向上偏轉。由於偏轉極板兩側電荷積聚,產生霍爾電壓,電子束同時受電場力和洛倫茲力作用平衡。但是由於對於此時電子速度,極板長度不可忽略,所以電子束相對中央位置發生偏轉。過3min,待穩定後,再除去磁場,如圖5。亮點迅速移動到下方,這是由於磁感應強度為零,霍爾效應消失。這個過程是極短的。這些現象都符合霍爾效應,所以本實驗成功驗證了霍爾效應。

  三、結語

  本文所設計的霍爾效應實驗利用電子槍作為電子發射裝置,討論從陰極發射出的電子經過磁場時產生的霍爾效應現象。從熒光屏上電子的亮度變化可以推斷出從透過控制光柵中心小孔的電子密度(電子數目)增減;透過觀察熒光屏上亮點的移動情況,得到霍爾效應內部的平衡過程;並根據測量X極板上的霍爾電壓判斷霍爾效應現象的明顯程度。相比於傳統的霍爾效應實驗,本實驗儀器最大特點就是實驗過程動態可知、實驗結果直觀易得。透過熒光屏上的亮點亮度變化可以得知電子束密度增減,亦即電流強弱;兩極板電壓可以直接測量得霍爾電壓;透過觀察亮點在熒光屏上移動情況,可得知霍爾效應內部電子受力平衡過程。因此本實驗可以讓學生更加清楚地理解霍爾效應的過程和本質。另外本文所設計的霍爾效應實驗,由於儀器由示波管簡單改裝而來,所以製作容易,操作簡便,成本低、互換性強,適合學生實驗。

實驗設計方案 篇3

  一.實驗目的

  1、學習從土壤中分離、純化微生物的原理與方法。

  2、學習、掌握微生物的鑑定方法。

  3、對提取的土樣進行微生物的分離、純化培養,並進行簡單的形態鑑定

  4、對簡單鑑定後的微生物進行生理生化鑑定並由鑑定結果查伯傑氏手冊以確定分離出微生物的品種。

  二.實驗原理

  α-澱粉酶是一種液化型澱粉酶,它的產生菌芽孢桿菌,廣泛分佈於自然界,尤其是在含有澱粉類物質的土壤等樣品中。

  從自然界篩選菌種的具體做法,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個步驟:取樣、增殖培養、純種分離和效能測定。

  1、取樣:即採集含菌的樣品

  採集含菌樣品前應調查研究一下自己打算篩選的微生物在哪些地方分佈最多,然後才可著手做各項具體工作。在土壤中幾乎各種微生物都可以找到,因而土壤可說是微生物的大本營。在土壤中,數量最多的當推細菌,其次是放線菌,第三黴菌,酵母菌最少。除土壤以外,其他各類物體上都有相應的佔優勢生長的微生物。例如枯枝、爛葉、腐土和朽木中纖維素分解菌較多,廚房土壤、麵粉加工廠和菜園土壤中澱粉的分解菌較多,果實、蜜餞表面酵母菌較多;蔬菜牛奶中乳酸菌較多,油田、煉油廠附近的土壤中石油分解菌較多等。

  2、增殖培養(又稱豐富培養)

  增殖培養就是在所採集的土壤等含菌樣品中加入某些物質,並創造一些有利於待分離微生物生長的其他條件,使能分解利用這類物質的微生物大量繁殖,從而便於我們從其中分離到這類微生物。因此,增殖培養事實上是選擇性培養基的一種實際應用。

  3、純種分離

  在生產實踐中,一般都應用純種微生物進行生產。透過上述的增殖培養只能說我們要分離的微生物從數量上的劣勢轉變為優勢,從而提高了篩選的效率,但是要得到純種微生物就必須進行純種分離。

  純種分離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平板劃線分離法、稀釋分離法、單孢子或單細胞分離法、菌絲尖端切割法等。

  三.實驗材料

  1、器材:

  小鐵鏟和無菌紙或袋、培養皿、載玻片、蓋玻片、普通光學顯微鏡、量筒、滴管、吸水紙、無菌水試管(每支4.5mL水)、燒杯、三角瓶、電爐、玻璃棒、接種環、鑷子、搪瓷杯、恆溫培養箱、高溫滅菌鍋、移液槍(槍頭)、天平、濾紙、pH試紙等。2、試劑:

  配製牛肉膏蛋白腖培養基的原料(牛肉膏、NaCl、瓊脂、蛋白腖)、Lugol氏碘液、0.2%可溶性澱粉液、結晶紫染液、番紅染液、碘液、95%乙醇、0.5%番紅水染液、無菌水等。3、土樣:取自桂林師專1棟宿舍樓後面土壤,地下10cm左右。

  四.實驗方法步驟

  1、採集土樣帶上小鐵鏟和無菌袋到土豆地採集較細碎土壤

  2、樣品稀釋在無菌紙上稱取樣品1g,放入100mL無菌水的三角瓶中,手搖10分鐘使土和水充分混合。用1mL無菌吸管吸取0.5mL注入4.5mL無菌水試管中,梯度稀釋至10。

  3、分離用稀釋樣品的同支吸管分別依次從10、10、10樣品稀釋液中,吸取lmL,注入無菌培養皿中,然後倒入滅菌並融化冷至50℃左右的固體培養基,小心搖動冷凝後,倒置於37℃溫箱中培養48小時。培養基的配製—稱取蛋白腖1.0g;NaCl0.5g;牛肉膏0.3g;瓊脂1.5g;pH6.4左右;100ml水定容。

  4、初步鑑定對多種菌進行形態特徵的觀察、簡單染色、革蘭氏染色以及芽孢染色觀察,記錄結果。

  5、α-澱粉酶鑑定

  6、1)實驗原理:

  細菌能否產生α-澱粉酶主要依據是鑑定有能否分解澱粉。α-澱粉酶該酶可以把澱粉分解,因澱粉遇碘變藍色,如菌落周圍有無色圈,說明該菌能分解澱粉

  2)步驟:

  將培養的的各種待測菌種接種在含有0.2%澱粉液的牛肉膏蛋白腖培養基中,培養基的配製—稱取蛋白腖1.0g;NaCl0.5g;牛肉膏0.3g;可溶性澱粉0.2g;瓊脂1.5g;pH6.4左右;100ml水定容(注:先將可溶性澱粉加少量蒸餾水調成糊狀,再加到溶化好的培養基中,調勻),倒置於37℃溫箱中培養18-24小時後,取出平板,向皿中注入l滴Lugol氏碘液,因澱粉遇碘變藍色,如菌落周圍有無色圈,說明該菌能分解澱粉。

  8、純化從平板上選取澱粉水解圈直徑與菌落直徑之比較大的菌落,用接種環沾取少量培養物至斜

  面上,並進行2-3次劃線分離,挑取單菌落至斜面上,培養後觀察菌苔生長情況並鏡檢驗證為純培養。

  四.實驗結果

  五.個人總結

  1、在分離實驗中,原土樣的10-3g/mL濃度中得到5種不同的能夠分解澱粉的菌落,經初步澱粉酶實驗,1號菌的澱粉分解圈大,2號、3號、4號次之,5號最小。

  2、在澱粉酶試驗中,3號培養基感染雜菌,出現不同菌落,故後面不再對其處理;其它菌種均得到較純的單菌落,澱粉酶實驗結果不變,與上面相同。

  3、各種菌落的革蘭氏染色中大部分為陽性,菌體形態多為橢圓形趨於桿狀,只有4號菌為陰性;5號菌菌落難以挑故過沒能進行染色。

  4、1號、2號、4號經劃線純化均得到單菌落,5號菌沒能劃出單菌落;綜合分析可以判定,1號菌即為優良的澱粉酶產生菌,即為枯草芽孢桿菌。

  5、本次實驗遇到一件讓人頗為尷尬的事情,那就是實驗所用酒精燈的酒精被煤油替換,連消毒棉也是煤油的,因為使用煤油產生大量的黑煙,導致大量顆粒吸附在實驗器具上,其氣味也難以忍受,故在實際操作中減少了使用,引起帶來的影響尚不明確。

實驗設計方案 篇4

  一、實驗名稱:臨時裝片、切片、塗片的製作、觀察和指導

  二、實驗目標:讓學生透過獨立自主的製作臨時裝片、切片、塗片的方法來感知細胞的形態和結構,從而使學生對細胞達到一定的認識,為以後的教學作下鋪墊。製作臨時裝片的成功,對提高學生的生物學興趣和生物科學素養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這樣鍛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自己動腦思考的能力。

  三、實驗方法及步驟:

  (一)實驗材料: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鑷子、刀片、吸水紙、解剖針、毛筆、滴管、擦鏡紙;清水、碘酒溶液;西紅柿、空心蓮子草、洋蔥;創可貼(切片時可能會有人受傷)

  (二)實驗步驟:

  1、臨時裝片的製作

  ⑴準備

  擦用擦鏡紙把載玻片和蓋玻片擦拭乾淨

  改進:將潔淨的紗布改為擦鏡紙,擦拭玻片時要注意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夾住玻片的兩端,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襯墊上潔淨的紗布後,夾在玻片兩面,同時擦拭,以防將玻片損壞,滴用滴管在載玻片中央滴1-2滴清水

  改進:在製片時至少滴2滴清水,這樣加蓋玻片時,蓋玻片下的空間中水較充盈,氣泡就少,細胞的活性也較好取用刀片在洋蔥表面上劃“井”字(大約0.5cm2),用鑷子撕取外表皮

  問題:由於葉表皮皺縮、學生不熟練等,導致撕下的表皮薄膜過厚,在顯微鏡視野中難以找到理想的觀察物件,致使實驗效果較差。

  改進:首先將洋蔥鱗片葉切成寬1.0-1.5cm的縱向窄條,再用刀片將洋蔥鱗片葉內側表皮劃成小塊(切忌劃透),然後用鑷子夾住所劃表皮的邊緣,將其輕輕取下(洋蔥鱗片葉內側表皮易與葉肉分離,操作簡便)即可。這一改進降低了實驗操作難度,提高了製片質量。放把撕取的表皮浸入載玻片上的水滴中,並展平

  ⑵蓋蓋玻片

  蓋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的一邊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水滴,然後緩緩地放下,蓋在要觀察的材料上

  ⑶染色

  染:將玻片傾斜10度左右,從高的一側滴入碘液,讓其自己流入玻片。問題:染色時書中要求是把1-2滴碘液滴在蓋玻片的一側,然後用吸水紙從蓋玻片的另一側吸引,使染液浸潤標本的全部。然而,部分同學可能將蓋玻片下所有水全部吸乾,做出的裝片會有很多的大氣泡,且氣泡將細胞掩蓋了,或者有人將氣泡誤認為細胞。

  改進:染色時不用吸水紙吸水,而是將玻片傾斜10度左右,這個角度一定不能太大,太大水就會流出蓋玻片下的小空間,然後從較高一側的蓋玻片與載玻片的縫隙往裡滴碘液,讓碘液自己流進蓋玻片下,如果有液體流到蓋玻片外,用吸水紙擦拭,但一定要強調不能從蓋玻片邊緣吸水,蓋玻片周圍一定要有充盈的液體,這樣才不會出現大氣泡。

  ⑷鏡檢

  用顯微鏡觀察

  2、臨時切片的製作

  ⑴選材

  選擇軟硬適度的材料,先截成適當長度,一般以20-30mm為宜(便於手持即可),材料太軟,可用馬鈴薯塊莖、胡蘿蔔根或肥皂將欲切取的材料夾住一起進行切片,本實驗用空心蓮子草,可直接用於切片。

  ⑵切片

  用三隻手指夾住空心蓮子草,(使其高於手指,右手持刀片(刀片用水潤溼),將空心蓮子草削去一層,形成平面,刀口向內,與斷面平行,以均勻的動作,自左前方向右後方快速拉刀,滑行切片(注意要整個臂部用力,而不要腕部用力)。

  ⑶鏡檢

  如此連續動作,切下一些薄片,然後用毛筆將最薄的幾片材料移至滴有一滴清水的潔淨的載玻片中央,蓋上蓋玻片,用顯微鏡觀察。

  3、臨時塗片的製作

  ⑴把成熟的番茄果肉放在培養皿內,讓汁液流出(汁液中有均勻的離散細胞)。⑵吸取汁液,滴在潔淨的載玻片上,將塗抹的液滴滴於載玻片的中央或偏右約1/4處,左手持載玻片或放在平臺上,右手持另一載玻片作推片。先慢慢向右移動,讓短邊接觸溶液,兩載玻片的夾角約為30-45度,再向左迅速推載玻片,即可塗成一均勻的薄片。(也可用解剖針、牙籤、火柴桿等塗成薄片,蓋上蓋玻片即可。)

  四、預期結果:

  1、成功觀察到了洋蔥表皮細胞、西紅柿果肉細胞及空心蓮子草莖的結構。

  2、透過使用顯微鏡對細胞的觀察,同學們對顯微鏡的使用有進一步的瞭解和認識

  3、透過學生們對臨時裝片、切片、塗片獨立自主的製作,使得大家基本掌握製作臨時裝片、切片、塗片的方法

  4、透過對細胞結構的觀察,使同學們對於細胞的形態和結構有更進一步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