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人生哲理> 貪心之失人生哲理

貪心之失人生哲理

貪心之失人生哲理

  人人都有慾望,而且慾望還是無止境的。人們的某個慾望一旦獲得滿足,必定會出現更高的慾望。一味地追求貪慾而迷忘本性,往往會讓人沉湎物慾,一去而不知返。

  富翁家的狗在散步時跑丟了,於是富翁在電視臺發了一則啟事:有狗丟失,歸還者,付酬金1萬元。並附上小狗的一張彩照。送狗者絡繹不絕,但都不是富翁家的。富翁太太覺得,肯定是真正撿到狗的人嫌給的錢少,那可是一隻純正的愛爾蘭名犬。於是富翁把酬金改為2萬元。撿到那隻狗的乞丐沒有及時看到那第一則啟事,當他知道送回這隻小狗可以拿到2萬元時興奮極了,他這輩子也沒交過這種好運。

  乞丐第二天一大早就抱著那隻狗,準備去領那2萬元酬金。當他經過一家大百貨公司的大電視螢幕時,又看到了那則啟事,不過賞金已變成了3萬元。乞丐駐足,想了一會兒,這賞金增長的速度倒挺快,這狗到底能值多少錢呢?他改變了主意,又折回他的破窯洞,把那隻狗又拴在那兒。第四天,懸賞額果然又漲了。

  在接下來的幾天時間裡,乞丐沒有離開過這塊大螢幕,當酬金漲到使全城的市民都感到驚訝時,乞丐返回到他的窯洞。可是那隻狗已經死了。因為它在富翁家吃的都是鮮牛奶和燒牛肉,對乞丐從垃圾桶裡撿來的東西根本受不了。

  俗話說:“人過留名,雁過留聲。”誰也不想默默無聞地活一輩子,所謂“人各有志”就是這個意思。但是,在人生求取功名利祿的`過程中,還是要謹記:做人要少一點兒慾念,多一點兒超脫,不要被名利遮住了雙眼。

  唐朝詩人宋之問,有個外甥叫劉希夷,很有才華,是個年輕有為的詩人。一天,劉希夷寫了一首詩,曰《代白頭吟》,到宋之問家中請舅舅指點。當劉希夷讀到“古人無復洛陽東,今人還對落花鳳;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時,宋之問情不自禁連連稱好,忙問此詩可曾給他人看過,劉希夷告訴他剛剛寫完,還不曾與人看。宋之問於是說:“你這詩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二句,著實令人喜愛,若他人不曾看過,讓與我吧。”希夷說道:“此二句乃我詩中之眼,若去之,全詩無味,萬萬不可。”

  宋之問心中暗想,此詩一面世,便是千古絕唱,名揚天下,一定要想法據為已有。於是他起了歹意,命手下將劉希夷害死。後來,宋之問獲罪,先被流放到欽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殺,天下文人聞之無不稱快。

  凡是有智慧的人,都是懂得抑制自己的私慾,能遵循為人之本的人。他們能正常地關心自己、發展自己、實現自己的夢想,只有人人都自珍、自愛、自重,我們的社會才能充滿勃勃生機,充滿歡歌笑語。

  民間有一個捕捉麻雀的好辦法,在木棍上拴上繩子,用木棍支起竹匾,匾下撒上穀粒,一旦麻雀進去吃穀粒,只要拉動木棍,麻雀就會被罩在匾下很難逃出。

  有個人決定利用這一方法捉麻雀。撒下穀粒之後,不一會兒,就有一群麻雀落下歡快地啄食起來。他數了數一共有15只。有4只走到了匾下,接著有9只了,13只了,他盯著外面的2只麻雀,要是它們也進去了,自己就大獲全勝了。他正想著,一隻麻雀溜了出來。他懊悔地想剛才真該拉繩子。如果再進去一隻我就拉,他這樣想。可是又出來2只,在他想拉繩子的時候又跑出來2只……

  最後,他眼睜睜地看著那群麻雀心滿意足地離去了。匾下什麼都沒有了,包括他的穀子。

  也許有人會說,“見好就收”可能會失去更多的機會,但是當這個“好”到了一定的限度,收也無妨,畢竟你已經得到了很多。15只麻雀捕到了13只,已經算是大勝利了,如果把目標定在百分之百的佔有上,那就太貪婪了。過於貪婪的結果往往就是什麼也得不到。

  做人要懂得適可而止。

  很多時候,在恰當的時機剋制住慾望,往往要比耗到最後得到的更多。

  對於某些好大喜功的年輕人來說,剋制貪慾,適可而止顯得尤為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