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 《雙調·水仙子·嘆世》賞析

《雙調·水仙子·嘆世》賞析

《雙調·水仙子·嘆世》賞析

  賞析意思是欣賞並分析,透過鑑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雙調·水仙子·嘆世》賞析,歡迎閱讀與收藏。

  【原文】

  雙調·水仙子·嘆世(時人個個望高官)

  宋方壺

  時人個個望高官,位至三公不若閒。

  老妻頑子無憂患,一家兒得自安。

  破柴門對綠水青山。

  沽村酒三杯醉,理瑤琴數曲彈,都同避了膽戰心寒。

  【註釋】

  位至三公不若閒:身居三公之位,還不如清閒度日。三公,官名,周代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漢代司馬、馬徒、司空為三公。若,如。

  頑子:對兒子的愛稱。

  理瑤琴:調理瑤琴,指彈奏樂器。

  迴避:躲避。

  【賞析】

  這首《嘆世》,道出了封建社會仕途的險惡,為官的人整天在膽戰心寒中渡日。人人都盼望著得到高官,其實呢,就是位居三公這樣的高位,還是不如作老百姓的清閒自在:子孫們可以無憂無慮,一家人可以相安無事。儘管破柴門遠比不上朱門的`豪華。但是住在破柴門中可以盡享大自然的美妙。這顯然是失意文人自我安慰的話,也表現了作者對仕途爾虞我詐的厭倦。

  【題解】

  作者以《嘆世》一曲,道出了封建官場的黑暗與險惡,表現出對官場明爭暗鬥的厭倦。

  雙調·水仙子·嘆世(時人個個望高官)

  拓展:宋方壺簡介

  名子正,華亭(今上海松江縣)人。傳說有座仙山名‘方壺’,而宋子正不擇地而有其樂,則非‘方壺’而‘方壺’也。因得名。

  宋方壺,名子正,華亭(今上海松江縣)人。至正(一三四一~一三六八)初年,曾客居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來往湖山之間。後來,由於海內兵變,西北州郡毒於侵暴屠燒,而編民於死者十九。便移居華亭,住在鶯湖之西,闢室若干楹,方疏四啟,晝夜長明,如洞天狀。有石焉嶄然而獻秀,有木焉鬱然而交陰。蓋不待馭冷風度弱水而坐致‘方壺’之勝,因揭二字以名之。尤其是甲第連雲,膏腴接壤,所欲既足而無求於外,日坐‘方壺’中,或觴或弈。又,傳說有座仙山名‘方壺’,而宋子正不擇地而有其樂,則非‘方壺’而‘方壺’也。可見他多年正是過著一種隱居生活。(參見《清江貝先生集》中《方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