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關於人間有味是清歡散文

人間有味是清歡散文

關於人間有味是清歡散文

  忘卻形骸品其滋味,人間有味是清歡

  我要幾瓣落花為香茗

  我要一朵百合做杯盞

  我要唐詩裡那隻紅泥小炭爐

  我要入深山拾一裙松針燃火

  再釣一壺人跡未至幽谷中的──晨露

  還要三分易安的婉約、三分稼軒的豪放、三分老莊的淡泊

  一段放浪於形骸之外的板橋心情,湊成十分的愜意之後,且來品茶。

  礦泉水太淺淡,果汁太甜膩,咖啡太香濃。惟有茶有若無的幽香,是深藏不露的,是恬淡雋永的。那種玄奧的喉韻與舌感,好像低音號或薩克斯管,微微在胸腔中流動,有著玄遠而沉實的魅力。

  好茶、好水、好火,還要有好品位、好境界來消受,否則便是暴殄天物了。日本茶道鼻祖紹鷗曾經說過一句很動人的話:“放茶具的手,要有和愛人分離的心情。”這種心情在茶道里叫“殘心”。就是在品茶的行為上應綿綿密密,即使簡單如放茶具的動作,也要有深沉的心思與情感,才算是懂茶的人。

  私下以為喝茶的境界可分六個層次:

  最壞的飲茶是車水馬龍、眾聲喧譁、道人短長;

  其次是九嘴十舌、喋喋不休、廢話連篇;

  末好的.是五言八句、高談闊論、言不及義;

  較好的是兩語三言、大音稀聲、茶逢知己;

  最好的是兩人相對、不置一詞、心有靈犀;

  最佳境界是遁入冷肅的冬夜,坐在自己影子的邊緣,一小礙在手,獨自品茗,有一口或者無一口,想什麼或者不想什麼,等待著或者不等待著,悠然自得,漸漸就超越了時空。或香茗一盅,單邀莊子;或清茶兩盞,請來東坡,清論高談。茶至三泡,已是三人對坐,勞冰心傳譯,和泰戈爾聊一聊《吉檀迦利》和《園丁集》。

  倏忽四更,談興猶濃,若枕邊尚有一本《苦茶隨筆》未曾掩卷,則周作人就是談笑風聲的密友。這時才算接近了陸羽的《茶經》、黃儒的《品茶要錄》、宋徽宗的《大觀茶論》中”致情達和“的境界,才算是初初領略了茶中雅趣,也便有了八分茶意了。再點一枝香,茶禪一味,清一清塵汙俗垢的心,暫去塵世之念,暫了虛妄之心,暫生出塵之想,進入神思所能觸控的最陽剛與最陰柔的空間。而手中的那杯茶早已飲盡,空杯在握,還能感覺到茶在杯中的熱度,絲絲縷縷滲入心底。茶香、檀香、心香糅成一片,而人已浮在香氣之上,這時候超越了”雅趣“的境界已是醉茶了。覺得世上萬物無不可以飲:山可以飲、風可以飲、夜色可以飲、心情可以飲,萬物是茶葉、感覺是水、境界是茶香。

  何謂“清歡”?

  不是“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恣情率性;也不是“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的自我放逐;更不同於“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悲觀沉淪。

  靜品一盞茶,感覺比參加一席喧鬧的晚宴更有情趣,是清歡;咀嚼一顆青橄欖,吮吸一朵花尾部的清甜,是清歡;放一隻誤入居室的蝴蝶回家,是清歡;拾落花枯葉自制聖誕賀卡,感覺比精品屋千人一式的賀卡更有人情味,是清歡;戴一串野果,或一串原木項鍊,認為比金銀珠寶更有品位,也是清歡。

  忘卻形骸品其滋味,人間有味是清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