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經典名著讀後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史記經典名著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史記經典名著讀後感1
《史記》在傳授給我們歷史知識的同時,又告訴我們如何為人處世,時刻謹記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在接下來的古代漢語學習中,我還要更深入地瞭解、掌握其精髓,並透過不斷地學習來充實知識面,傳承好中華文化。
中學時代,我們就學習閱讀過《史記》中的一些名篇如《鴻門宴》等文章,對《史記》就很感興趣。這次寒假,我又認真讀了《白話史記讀本》,彷彿是在作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談話,深深地被他那栩栩如生的文字史實所打動,領略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浮現在我眼前,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歷史知識,豐富了歷史認識。
讀《史記》讓我領略了那個時代,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感悟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司馬遷用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寫下一個個栩栩如生,有著鮮明個性的人物,讓我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真實的意境中,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各個事件的背景特色、各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都歷歷在目,真實在現。
讀《史記》,讓我認識了四面楚歌中,烏江自刎的項羽;生靈塗炭中,起兵反秦的`陳勝吳廣;緊急危難中,智勇雙全的藺相如;流亡在外,卻終登皇位的重耳……歷史風雲,世間百態,一次次震撼著我的心靈,其中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最引我深思。公元前494年,吳國進攻越國,越國軍隊幾乎全軍覆沒,勾踐只得屈辱求和,按照吳王的要求,勾踐得在吳國服苦役。三年裡,他忍辱負重,一心復國。回國後,他又艱苦奮鬥,勵精圖治,與百姓同甘共苦,最終“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所以,遇到挫折,就要學會迎難而上,做一個永不服輸、志存高遠的人,為達到理想的目標而奮鬥!?還要做到腳踏實地,仰望星空。
《史記》這本鉅著,在傳授給我們歷史知識的同時,也告訴我們如何為人處世,總結前人的經驗,加以很好的借鑑,時刻謹記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需要我在未來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品味並身體力行。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對這部鉅著的初步閱讀和理解讓我對它有了一些粗淺的認識,也很受益。對於這部鉅著,我還要更深入地去研讀和認知。在接下來的古代漢語文學的學習中,還要跟著老師更加系統的學習掌握其精髓,學深學透,使自己的古漢語知識更加紮實。並透過不斷的學習努力來充實知識面、開擴視野,傳承好中華文化。
史記經典名著讀後感2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後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先談《史記》。讀它,我有一個感覺,就是我是在和活人談話。司馬遷,好人。好人經常倒黴,我對他很同情,也很佩服,覺得他這一輩子沒有白活。《史記》是一部什麼樣的書?大家都知道,它是一部史書,而且是史部第一,就像希羅多德之於希臘,我們也是把司馬遷當“史學之父”。
《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就這樣,史記塑造了一個一個的經典人物。比如始皇帝嬴政,漢高祖劉邦,春秋首霸齊桓公還有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
在中國歷史上史記後漢書漢書三國志並稱前四史
這是我最喜歡的故事,臥薪嚐膽,這是臥薪嚐膽的節選,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汝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這個意思是吳王已經赦免了越王,(讓他回了越國,)越王勾踐時時刻刻想著如何復國,於是就每天勞累地思索著,還把一個苦膽掛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覺之前,都要仰起頭嚐嚐苦膽的滋味,吃飯喝水之前也要先嚐嘗苦膽。他常常對自己說:“你難道已經忘記了在會稽山上所受的恥辱了麼?”他親自到田間種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織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頓飯裡幾乎沒有肉菜,穿的衣服沒有鮮豔的顏色。他降低身份對待下面有賢能的人,對賓客厚禮相贈,扶助貧困的人,哀悼死難的人,和百姓們一同勞苦工作。最後臥薪嚐膽了20年終於把吳國消滅了,最終,勾踐也成為了五霸之一。
看了這本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文章是劉邦的故事。這篇文章裡的人物生動形象,故事活靈活現。所以我很喜歡。
史記經典名著讀後感3
讀《史記》有感從來沒有一本史書,將看不見觸不到的歷史演繹得如此淋漓盡致。
歷史長廊的風雲變幻,文化長河的源遠流長,人物長幅的千姿百態,戰爭長卷的硝煙瀰漫,盡在八書十表,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之中。此乃“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
它是我國曆史學上一個劃時代的標誌,是一部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大著作,是司馬遷對我國民族文化特別是歷史學方面的極其寶貴的貢獻。經過細心品讀,不難發現,《史記》最難能可貴的在於其思想性。它正視當時的社會現實,不滿黑暗的統治,揭露罪惡,伸張正義的人民性因素十分豐富:荊軻為了國家的利益,以獻逃將人頭與地圖為名,暗藏匕首,伺機刺殺秦王,可惜功敗垂成,只留下易水之濱高漸離反覆悲歌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只留下保家衛國的大無畏,以及頌唱千古的友誼;陳涉雖是一名小小庶卒,卻身懷鴻鵠之志,振臂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大澤鄉的揭竿而起,註定了給予秦的以沉重的打擊……為什麼說史記會有如此大的人民性因素呢?是因為客觀地評價史實,對於任何人,事,物,都評價得恰到好處,不偏不倚,不會因為某人是權利者就懼怕,阿諛奉承,而是勇於揭短,記錄最真實的歷史,也不會因為某人出身寒微就不屑一顧。對於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能夠從不同角度看待,褒貶一致。史記同時也具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因為它字斟句琢,每字每句都經過嚴格加工整理。三千年的歷史,是區區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就能精闢概括的嗎?這足以體現其文學功底的深厚。很多歷史典故,成語都源於史記,當我們讀到“完璧歸趙”,請不要忘記藺相如“王必無人,臣願奉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的承諾;當我們有所成就,成為獨當一面的人物時,請不要忘記淮陰侯韓信“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的智勇雙全……
當我們旁徵博引,嫻熟地運用著成語與寓言的時候,其實已經明示《史記》早已經深深植根於我們心中,只是我們不自知罷了。有句名言這樣說:忘記歷史就等於背叛。學習歷史,瞭解歷史,尊重歷史才可以做到古為今用。洋洋五十萬字的《史記》,作為我國一部歷史鉅著,應該大家一起來鑑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