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名言格言> 孟子的經典名言薦讀

孟子的經典名言薦讀

孟子的經典名言薦讀

  孟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下面一起去欣賞一些孟子的經典名言吧!

  孟子的經典名言

  (一)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二)言定天下者一道,仁政而已,不貪殺人,人則歸之,是故文王視民如傷,此之謂也。

  (三)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稿矣,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氵孛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四)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五)體有貴賤,有大小。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其大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

  (六)人有恆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七)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八)惟有賢者然後乃得樂此耳。謂修堯舜之道,國家安寧,故得有此以為樂也。不賢之人,亡國破家,雖有此,亦為人所奪,故不得以為樂也。

  (九)魚和熊掌不可得兼。

  (十)不以規距,不能成方員(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十一)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哉。

  (十二)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十三)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

  (十四)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十五)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

  (十六)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十七)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十八)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十九)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二十)仁者無敵。

  (二十一)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

  (二十二)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二十三)人人都可以當堯舜這樣的好人。

  (二十四)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

  (二十五)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二十六)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二十七)孟子言且令臣庶皆後去其仁義,而先且以自利,則不交相殺奪,故不足自飽饜。言必殺奪。

  (二十八)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二十九)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三十)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

  (三十一)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

  (三十二)則為王之大夫必問我曰何以利益我家,為大夫既欲利益其家,則為王之士庶人亦必問我曰何以利益我身。假使上至下至於士庶人,皆且取其利益,而國必危亂喪亡矣。

  (三十三)其進銳者,其退速。

  (三十四)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三十五)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

  (三十六)人之易其言也,無責耳矣。

  (三十七)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

  (三十八)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三十九)富歲,子弟多賴;凶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四十)孟子退自齊梁,述堯舜之道而著作焉,此大賢擬聖而作者也。

  (四十一)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四十二)有為者闢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四十三)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四十四)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慼慼焉。

  (四十五)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四十六)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四十七)惠王今問我曰何以利益我國,則為王之大夫必問我曰何以利益我家,為大夫既欲利益其家,則為王之士庶人亦必問我曰何以利益我身。

  (四十八)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四十九)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五十)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五十一)尊賢使能,俊傑在位。

  (五十二)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五十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五十四)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五十五)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

  (五十六)人若無志,與禽獸同類。

  (五十七)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五十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五十九)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六十)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六十一)臣聞郊關之內,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

  (六十二)生有淑質,夙喪其父,幼被慈母三遷之教,長師孔子之孫子思,治儒述之道。

  (六十三)孟子言上下交取其利而國喪亡者,是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所弒也,無它焉,則千乘之家欲以萬乘之利為多也。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所弒也,亦無它焉,是百乘之家欲以千乘之利為多也。

  (六十四)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六十五)定天下者,在乎仁政為一者也。

  (六十六)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殍,此率獸而食人也。

  (六十七)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

  (六十八)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六十九)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七十)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七十一)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孟子的`典故:孟母三遷

  【原文】: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ang)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躄[bì],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炫賣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於屠,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shuò,夏曆每月初一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ī,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於此。

  【故事梗概】: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去逝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孟子的母親對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視,管束甚嚴,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為賢。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裡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樣子。孟子的媽媽說:“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媽媽又帶著孟子去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學起了買賣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依然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曆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在此居住了。

  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也說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表明環境能改變一個人的愛好和習慣。

  孟母三遷以後,雖然為兒子的成長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但孟母並沒有因此放鬆對兒子的嚴加管教。她認為,如果主觀上不勤奮努力,還是難成大器的。所以她抓緊對兒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奮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