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隨筆> 做時間的主人隨筆

做時間的主人隨筆

做時間的主人隨筆

  20**年初,由於需要處理的事情雜亂繁多,我的工作總是出現“出力不出活”的“窘況”。為改變現狀,我購買了很多時間管理類的書籍來學習。與此同時,丹東供電公司的青年後備幹部班也需要一門提升素質能力的課程,於是我向主辦方推薦了“時間管理”,並承擔起這門課的開發與講授。

  在開發課程的四個月裡,我每天閱讀相關書籍,向同事、朋友瞭解其對時間管理的認識、需求和亟待解決的問題,並親力親為嘗試各種時間管理的方法。最終,我將“時間管理”課程分為三個模組:時間管理是什麼?如何避免時間浪費?應怎樣進行時間管理?

  避免誤解,減少時間浪費

  課程伊始,我從生活中的例項出發,向大家介紹常見的便籤、日曆、記事本、日程安排表等,這些其實都是時間管理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而當問及“學習時間管理是為了什麼”,我發現大部分學員對時間管理存有誤解,他們錯誤地認為學習時間管理是為了“提高效率”“節約時間”“掌控時間”。

  走出三個誤區

  時間管理的真正涵義是指透過事先規劃、運用一定的技巧/方法/工具,靈活、有效地運用時間,從而實現個人、組織的既定目標。針對學員的認識誤區,我進行了詳細解答。

  ·時間管理≠對時間的管理。由於每個人固定擁有一天24小時,因此,時間管理其實是自我管理,而非對時間進行管理。

  ·時間管理≠效率管理。提高效率(以正確的方式做事)只是時間管理的目的之一,提高效能(做正確的事)才是最終目的。

  ·時間管理≠掌控時間。在社會中生存,我們難免要遇到各種各樣的突發事件,所以時間管理並非要掌控時間,而是降低變動性。

  消滅“時間殺手”

  在釐清了時間管理概念後,我與學員們詳細探討了日常工作中常見的`“時間殺手”(見圖表1),並分析其產生的原因,提供相應的解決思路與方法,幫助大家減少時間浪費。

  很多學員在發言時反映,自己有輕微的“拖延症”,原本能很快完成的工作,卻習慣在截止日當天才完成。我為學員分析了產生拖延的兩大原因:一方面,拖延可以暫時帶給人們釋放壓力的快感;另一方面,人們總是願意做相對簡單或愉快的事情。

  對於如何克服拖延症,學員表現出了很強的好奇心,我向他們介紹了四個解決方法:面對複雜任務,可以採取“切香腸戰術”(將事情分為若干小事情,循序漸進地完成);面對新任務,要敢於邁出第一步;面對熟悉的例行公事,應毋需動腦就能儘快完成;面對外界環境裡的干擾訊號源,應自動遮蔽,提高做事的關注度。

  透過實戰掌握時間管理技巧

  我精選了一個時間管理工具GTD(見副欄),並現場應用學員的真實案例,來教會大家如何做時間管理。我將GTD的五個核心分別對應到了大家熟知的“衣櫃整理法”來幫助理解:清空衣櫃(收集)、衣物分類(整理)、衣物儲存(組織)、衣物整理(回顧)、選擇衣物(執行)。

  首先,我邀請學員進入“收集”環節,將最近需要完成的所有事情都羅列出來,寫在紙上。例如一位學員的待完成事項包括“週四上午要參加消防安全培訓”“月底要交一份專案計劃書”“朋友約我週二晚上打球”“有空時去醫院鑲牙”“妻子今年想去日本旅遊”等,共11件事項。

  隨後,我與學員一起對這些瑣碎的事件進行整理,辨別其屬於“將來/也許清單”(將來可能要做的)、“等待清單”(計劃要做的),還是“行動清單”(需要立即採取行動)。明確每件事的意義之後,我帶領學員進入“組織”環節,將11件事項分門別類地劃分到三類清單中(見圖表2),制定相應的日程表與行動計劃。我們只要依據這份日程表定期回顧、更新並執行事件,就可以確保自己能夠有選擇、有重點地完成事項。

  由於授課物件是青年後備幹部,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年輕、參與度高、喜歡電子科技。針對這些特點,我在教學員領會GTD的使用法則之後,邀請他們下載“DOIT.im”APP,並再次選出1~2名學員的切身案例,與大家共同探討如何應用這個程式來管理時間。

  於生活中領悟

  這門“接地氣”的課程得到了主辦方與學員的一致認可。“時間管理”針對的,不只是特定的工作場景或生活環境,還能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深刻的啟示。如何避免時間殺手消磨掉寶貴的時間,讓每天24小時過得有意義,正是這門課能夠達到的目標。

  在教授時間管理的過程中,讓我最開心的事是可以教學相長,既能幫助學員,不可以提升自己時間管理的能力。時間管理的真諦“人比事重要”,讓我意識到自己過去不應深陷備課壓力,錯過了許多更重要的事情,包括休息、運動與家人。

  建立專屬GTD清單

  每次開發新課的時間裡,我都會深陷其中,只顧閱讀大量書籍、蒐集相關素材,有時甚至忽略了規律飲食與休息,讓大家感覺我總是心事重重,與大家格格不入。

  當我真正瞭解時間管理的含義和斯蒂芬·柯維(Stephen Richards Covey)提出的“要事第一”理論後,才醒悟——我每天用事務把自己綁得緊緊的,生活沒有一點樂趣。所以,我選擇改變。結合“人比事重要”的理念,我為自己建立了專屬的GTD清單,而且每天都預留機動時間,用於運動和跟家人相處。過了一段時間,我發現這種改變不僅沒有耽擱工作,反而讓工作有條不紊,生活開始變得輕鬆,既不會過於忙碌,也不會無所事事。

  讓事情變得簡單

  應用時間管理工具,開始讓我的工作變得簡單。每天上班該做什麼,我只需要看看“今日待辦”清單,然後按照清單內的排序開展工作即可。如果清單內的事情做完了,自己的精力仍很充沛,就可以著手專案裡的“下一步行動”清單;如果狀態不是很好,或所剩時間不多,那我會乾脆放鬆、運動一下。

  晚上回家後,我會花幾分鐘時間瞭解“明日待辦”清單,看看第二天有哪些事情要做,是否有需要提前準備的材料,做到心中有數。到週末閒暇時,我習慣性地回顧上週的清單完成情況,並制定下週清單。週而復始,形成規律,這讓我不會被繁瑣的事務所困擾。

  深入思索時間管理

  在講授與應用時間管理的同時,我觀察到很多人都在用時間管理安排工作與生活:有人會準備便籤/備忘錄,記錄需要完成的事項;有些同事會在桌上放一本臺歷,記錄各項工作的截止日期;那些計劃性更強的人,會給自己制定月/周時間安排表,標明每天應該做什麼。

  然而,人們的這些時間管理做法真的有效嗎?我認為第一種做法缺乏計劃性,一旦事情變多就很難安排好;第二種做法缺乏對事情輕重緩急的劃分;第三種做法會使人做事缺乏選擇,在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上浪費太多時間。因此,我倍加推崇斯蒂芬·柯維博士提出的第四代理論,它強調以人、生活為重心,承認人比事重要,有選擇地把個人精力的焦點放在“重要”的事務上,全盤規劃工作和生活,平衡發展個人的不同角色。

  與此同時,我們應瞭解自己到底在追求什麼,知道什麼對自己是最重要的,分辨出何事為重,何事為輕。不妨找個時間,靜下心來,問問自己:“我的價值觀是什麼?每天忙來忙去,為了什麼?我到底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只有明確了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們才能決定如何分配時間,珍惜當下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