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隨筆> 比長短與逆向思維教育隨筆

比長短與逆向思維教育隨筆

比長短與逆向思維教育隨筆

  一次,我觀摩了一個班級的數學活動“哪根長哪根短”。活動前,我暗暗思忖:準備兩根繩子比較長短,對於中班幼兒來說會不會簡單了點?沒想到活動中,孩子們思維活躍,我也收穫了不一樣的體會。

  活動開始,教師為孩子們準備了兩根繩子,並將它們繞成圈狀擺放在桌子上,教師有意識地將短點的繩子(綠色繩子)繞成了大圈,將長點的繩子(咖啡色繩子)繞成了小圈,然後問孩子:“看出來這兩根繩子哪根長、哪根短了嗎?”孩子們眾說紛紜。等孩子們都表達、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後,教師組織他們投票:“覺得咖啡色繩子長的請舉手。”大部分孩子舉了手。教師又問:“有人有不同意見嗎?”嘉嘉舉起了手,說:“我覺得綠色繩子長。”教師馬上問:“誰和嘉嘉想法一樣?請舉手。”這時,又有幾個孩子舉起了手。於是,教師問嘉嘉:“為什麼你覺得綠色繩子長呢?”嘉嘉:“因為它的圓圈比咖啡色繩子大。”

  嘉嘉的話還沒說完,佳佳馬上說:“不對不對,綠色繩子裡面彎得很少。”教師明白佳佳的意思,又問嘉嘉:“你還堅持認為綠色繩子更長嗎?”嘉嘉點點頭。

  教師轉向孩子們:“看來你們有不同意見。那有什麼辦法能證明兩根繩子到底哪根長、哪根短呢?”

  孩子們紛紛說“比一比”。於是,教師請一個孩子來給兩根繩子比長短。只見她把兩根繩子的一頭分別放在桌子一端,又將繩子彎曲的地方拉直,這樣兩根繩子的長短一目瞭然。大家紛紛鼓掌,教師及時與孩子一起總結了比長短的方法:首先要把繩子的一頭對齊,另外還要注意把繩子拉直。

  這時,孩子們的興趣已經被大大地調動了起來,教師乘勝追擊,對孩子們說:“現在,我要增加難度了。”教師將綠色繩子換成紫色繩子,並將兩根繩子分別打了結,再請幼兒猜測哪根長哪根短。這次,孩子們大膽猜測,並運用了剛剛總結的方法。

  最後,教師問孩子:“生活中有沒有要用到比較這一方法的'事情?”在教師的引導下,孩子們想到了比身高。於是,教師請兩個孩子來比身高,從中孩子們知道了比較的方法:首先兩人要站直,其次兩人要站在同一水平線上,這樣比出的結果才公平。

  第二天,教師又組織了一次有關比較的活動。教師出示操作卡(如右上圖),在向孩子們提出操作要求後,教師問:“上、中、下三隻兔子同時出發,同時到達,誰跑得快?誰跑得慢?”不出所料,孩子們幾乎異口同聲地說最下面的那隻兔子跑得最快。為什麼會這樣?我想可能是因為幼兒是直覺行動思維,他們看到最下面的兔子的路程最近,就認為它會最快到達。他們想到的只是時間上的快慢,但忽略了“同時出發,同時到達”的條件。於是,教師又把題目讀了一遍,並提醒孩子們聽仔細。可是,這一遍下來,孩子們還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最下面的兔子跑得最快。為了讓孩子們能直觀地看到在“同時出發、同時到達”的前提下,誰會跑得更快,教師請了兩個孩子和教師一起進行情景表演,看到三人同時到達終點,很多孩子終於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成人要“結合具體事物讓幼兒透過多次比較逐漸理解‘量’是相對的”。比如,活動中的咖啡色繩子和綠色繩子比是長的,但和紫色繩子比是短的。幼兒在實際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些長短、快慢的經驗,他們往往會依據已有經驗進行直接判斷,而較少考慮實際情境的複雜因素。所以,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已有經驗和思維特點,利用生活和遊戲中的實際情境或創設更利於幼兒理解的情境,幫助幼兒理解概念,解決問題,同時培養幼兒逆向思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