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隨筆> 等待其實並不簡單教育隨筆

等待其實並不簡單教育隨筆

等待其實並不簡單教育隨筆

  有一個故事一直縈繞在我心間:一隻蝴蝶在繭中苦苦掙扎。一個好心人見了,找來一把剪刀替蝴蝶剪開了繭子。結果,蝴蝶輕而易舉地就出來了。可是,它身軀臃腫、翅膀乾癟,根本飛不起來……其實,那苦苦的掙扎是蝴蝶本該經歷的生命歷程,“好心人”因缺少耐心等待而扼殺了那段美麗……

  這個“好心人”讓我聯想到了我在幼兒教育中的角色,並由此開始思考“等待”的含義。等待,《辭海》裡的解釋是:不採取行動,直到所期望的人、事、物或情況出現。然而,實踐告訴我,這絕非教育視野中的等待。教育中的等待,應該有著更深的內涵。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理念的指引下,我就“教育中的等待”進行了實踐,並深深地感悟到:等待其實並不簡單。

  用鉛筆畫畫的孩子——等待是一種尊重

  小澤是從其他幼兒園轉來的,他很愛畫畫,也畫得很好,可就是有一個習慣,喜歡用鉛筆先打底稿,再勾線、塗色。我覺得這種畫法不利於培養孩子大膽、果斷的作畫風格,因此就要求小澤和其他孩子一樣直接用記號筆勾線。小澤照著我的要求做了,但畫畫的速度卻慢了,“畫面效果”也退步了。於是,每次畫畫時我不得不常在小澤身邊催促、指導。在今天的美術活動中,我徑直走到小澤身邊,叮囑他說:“趕快畫,別磨蹭。”小澤輕輕地應了一聲,就把頭低了下去。

  等我巡視完後,我發現小澤面前的畫紙仍是一片空白。我蹲下來問小澤:“為什麼還不畫?”小澤的頭低得更厲害了,半晌才回答我:“我不會畫。”然後,他抬頭怯怯地看了我一眼,欲言又止。看著滿面愁容的小澤,我忽然有所明白,問他:“你想用鉛筆先畫,是嗎?”小澤點點頭。見此情景,我一方面為這孩子的固執而傷神:這習慣怎麼就改不了呢?我這樣要求他,也是希望他在繪畫上有更好的發展;另一方面,我也在反省自己:我對孩子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要知道,改變一個習慣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定定地站了幾分鐘,終於迎著小澤期盼的目光緩緩地點了點頭。小澤一改剛才的無措,興高采烈地拿起鉛筆開始畫起來。看著自得其樂的小澤,我忽然覺得:尊重孩子的學習方式,讓孩子順其自然地發展,不也很好嗎?相信有一天,愛畫畫的小澤會大膽、果斷地下筆的。我就耐心等待一些時日吧!

  由於受大班額的限制,更多的時候我們對孩子的要求是統一的:統一的時間,統一的形式,統一的結果。這其中,少了尊重,更沒有等待。對小澤,我有些急於求成,雖然我的願望是好的,但我沒有給他改變的時間,從而導致愛畫畫的他在畫畫時愁容滿面、無從下筆。尊重孩子的個別差異,是我所理解的“等待孩子”的起始。

  “白雪公主”效應——等待是一種關注

  報名那天,楚楚媽媽再三交代:“老師,我們家楚楚自小跟爺爺奶奶在鄉下長大,野得很,您可得管嚴點。”我隨口答道:“您放心吧!”

  然而,開學第一天我就領教了楚楚的“野”。因為楚楚媽媽的提醒,我把楚楚的位子安排在班裡最懂事的小宇旁邊。整個上午,楚楚一直在研究新環境,跟小宇玩得也很好。見此,我的心也就放下了。不料,吃午飯時,小宇忽然說:“老師,楚楚把肉扔了。”楚楚則一臉的不以為然:“我不愛吃肉。”我耐心地對她說:“小朋友不挑食,身體才會長得棒。肉很有營養,你怎麼能扔掉呢?”誰知我的話還沒說完,楚楚就氣急敗壞地跳了起來,大聲喊道:“不要你管!”說著,惡狠狠地盯向小字,並一把抓起盤裡的飯菜扔在小宇身上:“我讓你告訴老

  師!”我忙抓住楚楚的手,她卻一下子躺在了地上,對我一陣拳打腳踢。我吃驚地看著這個蠻不講理的小女孩,一時間居然束手無策。

  晚上,我就楚楚中午的表現與她媽媽進行了交談。楚楚媽媽滿臉無奈:“不瞞您說,楚楚自小就這樣。我和她爸爸想了很多辦法,都不管用。我還指望她進了幼兒園會收斂些,誰知……這可怎麼辦?”看著楚楚媽媽無助的眼神,我才感到曾承諾的“您放心”三個字沉甸甸的分量。我鄭重地對楚楚媽媽說:“您別急,孩子的成長需要時間。只要我們相互配合,楚楚一定會有所改變的.。”之後,我對楚楚格外關注。

  一天早上,楚楚穿著一件雪白的公主裙一蹦一跳地走進活動室。我見了由衷地讚歎道:“哇,楚楚今天真漂亮,就像童話裡的白雪公主。”聽到我的讚美,楚楚的眼睛顯得分外明亮:“真的嗎?”我肯定地點點頭。楚楚高興地說:“媽媽也說我今天很漂亮,還叫我不要把新衣服弄髒。”我靈機一動,悄悄地對她說:“是啊,今天可不能發脾氣坐到地上了,否則白雪公主就變成灰姑娘了。”楚楚不好意思地笑了。果然,這一天楚楚出奇地安靜,走到哪兒都小心翼翼的,唯恐弄髒了新裙子。看著如換了個人似的楚楚,我忽然覺得找到了改變楚楚的切人口。

  晚上,我把楚楚這天的表現反饋給了她媽媽,並講了自己的設想。於是,接下來的幾天裡,我總是給她鼓勵,諸如“這麼漂亮的孩子,嘴裡可不能再說髒話了”“真正美的孩子,肯定也是和小朋友團結友愛的孩子”,等等。我驚喜地看到楚楚在一天天變化,一天天進步。

  應該說,是美教育了孩子。而這種教育契機的發現和捕捉,是建立在教師持續關注幼兒的基礎上的。要使等待變得積極起來,關注幼兒是關鍵。我慶幸自己的執著,同時也享受著這種執著帶給我的快樂。

  閱讀區裡的故事

  ——等待是一種支援

  自從開展“奇妙的人體”主題活動後,孩子們對人體的結構和機能發生了極大的興趣。因此,我在閱讀區投放了一些關於人體構造方面的圖書。

  一天,嘉嘉和凱凱在閱讀區裡爭得面紅耳赤,我便走了過去。原來他們在爭論“身體是怎麼動起來的”這一問題。嘉嘉說,身體的運動是由於神經在動,因為爸爸告訴他,人體的一切都是由神經控制的;而凱凱認為,身體的運動是因為骨頭在動,他曾在動畫片裡看到過這樣的鏡頭。見他倆誰也說服不了誰,我微笑著指著書說:“你們手裡不是都有書嗎?為什麼不試著去書上找一找答案?”嘉嘉和凱凱齊聲說:“對!”說完就埋頭翻起書來。見他倆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就哨悄地離開了。

  當我再次回到他們身邊時,他倆正興致勃勃地聊著早上吃了什麼。我問:“剛才你們誰說得對呀?”嘉嘉搖搖頭,凱凱也搖搖頭,一副茫然的樣子。我奇怪了:“你們不是在書上找答案了嗎?”嘉嘉掃興地說:“書太厚了,我們沒找到。”我一看,這本《兒童識人體》足有三四百頁,書中涉及人體的幾十個部位,分為幾十個章節,讓不識字的孩子從書中找一個問題的答案,談何容易!怎麼辦呢?我立刻找來幾張彩色紙裁成長條形,然後夾在書中有關運動的章節上。嘉嘉和凱凱又投入地翻看起來……

  等待需要智慧。那默默夾人孩子書中的幾張書籤,無聲地引領著孩子學習的方向。是教師細緻的觀察、尊重的態度與及時的幫助,使孩子的自主學習得以持續。在此,等待更是一種支援。

  曾經以為,教育就是無微不至的關懷、循循善誘的教誨、面面俱到的引導。當我走過青澀、走向成熟之時,我忽然發現有一種教育叫等待。相比於其他教育行為,它顯得更隱蔽,也更需要耐心和智慧。其實等待並不簡單,它需要我們用心去解讀和詮釋。但願在以後的日子裡,我能目睹孩子們一次次破繭成蝶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