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隨筆>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鄉音隨筆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鄉音隨筆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鄉音隨筆

  農曆十一月十八過後,村裡照例會請一班越劇團在祠堂戲臺上咿咿呀呀地唱一個禮拜的戲,今年也是如此。而這個禮拜,附近各村莊的戲迷便拎著一條小板凳頂著寒風蜂擁而至,平日冷清的青磚黑瓦又煥發出百年前名門望族的熱鬧。

  小時候,我也常在老人的懷抱中懵懂地聽著這方寸天地上演繹的兒女痴情、英雄豪情、百變人生。數年後陪父母再次來到這個兒時熟悉的地點,沒有找到往日的歡樂,卻捕捉到了些許冬日裡的寒意。我感到孤獨,在一大群白髮蒼蒼的老者中我顯得格外突兀,聽戲時我只得時不時看著旁邊的電子字幕方可知曉才子佳人的深情對白。老者們聽戲時的陣陣笑聲更令我有種想要落淚的感覺,那似曾相識的鄉音喚醒了心底最深的回憶。

  曾經,我為父母在外講方言而感到羞恥,嘲笑著他們帶著濃重口音的普通話並堅持不懈地糾正著他們的錯誤。而我為自己流利通順的普通話而感到自豪,認為這是有文化的象徵,是城市人獨特的符號。至於那方言則是“鄉巴佬”們帶著土氣的交談語言,我蔑視那些講方言的人,自己有一種莫名的.優越感與清高感。

  但那一晚,我竟似一個異鄉人在江南依依噥噥的情調中迷茫。生在這裡長在這裡,我始終認為自己是浪漫的江南水鄉人,可是我卻找不到屬於我的文化標籤。我的確生長在這裡,但我普通話的文化環境在中國所有大都市都尋得蹤跡。

  翌日,回到校園,耳邊昨夜飄蕩的悠揚吳語又被這抑揚頓挫的標準話所替。誠然,普通話有諸多優點,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交流,促進了文化融合。我們在語文課堂裡謹慎、認真地對待著每一個字的發音,遵循著這統一的準則。但我們也漸漸喪失了屬於自己文化的特質。這種特質不是課堂上教出來的,是和街坊鄰居嘮嗑寒暄,是和花甲老者追憶往事,是和計程車司機閒聊,是和親人聊柴米油鹽,是和街邊小販砍價,是這些點滴小事匯聚而成的,方言也成為了這種特質的集中體現。我們是個地道的中國人,但不能十分肯定地說我來自那個溼漉青石板鋪就的小鎮。我們只聽得懂簡單的方言、罵幾句髒會,便都理所當然地認為屬於這方土地。

  普通話與方言並不是不可調和的矛盾體,方言是普通話的源泉,而普通話則是各種方言的集合體。從某種意義上講,普通話是一種全中國人都會講的方言。方言中有許多的詞語最終都會進入普通話中,其承載著普通百姓的生活訴求,更接地氣,展現了一方人民的精神面貌,體現的是中華文化多樣性。隨著經濟正在快速發展、社會正在進步,我們在大力推廣普通話的同時,更要注重保護好本地文化的這朵奇葩。

  可悲的是,我們往往會某些動植物的滅亡而深感痛心,卻忘記了我們正在消逝的方言,更有甚者為其滅亡而拍手稱快。的確,不知何時起,我們身邊說方言的人越來越少了。當我們還來不及反應時,鄉音裡的水鄉煙火、鄰里雅趣、故里鄉情就都與我們漸行漸遠,留下一個孤獨而華麗的悽美背景。但仍有許多人想留住這份鄉愁,記錄下阿婆嘴裡哼出綿綿的腔調,努力讓方言在行進中消逝得慢些。前年,兩個美國小夥創辦了“鄉音苑”網站。“從世界各個角落採擷中文故事,透過講述者最自然的方言呈現,向世人展示漢語語言的豐富性。”這是鄉音苑的目標。保護方言,並不僅僅是對某一種語言的保護,更是對文化的傳承。

  隨著時代發展,作為歷史見證的文化印記——方言卻悄然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甚至記憶裡,而那當中有我們民族的血脈,有我們每個人的根。我希望方言能從時間深處靜靜走來,向嶄新的未來絕塵走去,不慌不忙、優雅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