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隨筆> 《容齋隨筆·卷六·邾文公楚昭王》原文及翻譯

《容齋隨筆·卷六·邾文公楚昭王》原文及翻譯

《容齋隨筆·卷六·邾文公楚昭王》原文及翻譯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相信大家一定接觸過隨筆,隨筆是一種散文體裁,可以抒情、敘事或評論。想要更多的瞭解隨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容齋隨筆·卷六·邾文公楚昭王》原文及翻譯文言文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原文:

  邾文公卜遷於繹,史曰:“利於民而不利於君。”邾子曰:“命在養民,死之短長,時也。民敬利矣,遷也吉莫如之。”遂遷於繹,未幾而卒。君子曰:“知命。”楚昭王之季年,有云如眾赤鳥,夾日以飛三日。周太史曰:“其當王身乎?若玦之,可移於令尹、司馬。”王曰:’除腹心之疾而置諸股肱,何益?不縠不有大過,天其夭諸?有罪受罰,又焉移之?”遂弗禜。孔子曰:“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國也宜哉!”按宋景公出人君之言三,熒惑為之退舍;邾文、楚昭之言,亦是物也,而終不蒙福,天道遠而不可知如此。

  譯文:

  郭國的國君郭文公要史官占卜,把國都從郭(今山東曲阜東南南限村)遷到繹(今山東鄒縣末南紀王城)吉凶如何?史官答說:“有利於老百姓,可是對國君卻不利。”郭文公聽後說:“國君的使命就在於讓老百姓得到好處,我個人壽命的長短,就聽天由命吧!只要對老百姓有利,遷了就是最大的吉祥。”於是遷到了繹,不久,郭文公就死了。有德行的人都說郭文公是“瞭解天命”。 楚昭王末年,有塊雲彩像一群紅色的鳥模樣,圍繞太陽接連飛了三天。於是周朝的太史說:“紅雲擋住了太陽就擋住了國王的身體,與國君不利。應當舉行祭典,禱告上天,就可把災難降到令尹和司馬的身上。”

  楚昭王說:“把心裡和腹腔中的.疾病移到四肢上能有什麼益處呢?假如我沒有大的過錯,上天何必讓我早死?如果我有了罪應當受到懲罰,又何必移給另人?”所以不去舉行祭典。對子這件事。孔子評價說:‘楚昭王是知道大道理的,他是不應該失去國家的。” 考究一下此中的道理,當年宋景公連續發表過幾次國君應當發表的英明言詞,結果那些企圖去迷惑他的小人都不得不退避三舍。可是鄭文公、楚昭王說的話是同樣性質的,竟沒有得到一點好處。天理不可猜測竟然到這種地步。

  註釋

  (1)楚昭王(?—前489):春秋時期楚國國君,楚平王之子。

  (2)邾文公卜遷於繹:事見《左傳·文公十三年》。繹,今山東鄒城。

  (3)子:封爵。邾國為子爵封國。

  (4)楚昭王之季年,有云如眾赤鳥:事見《左傳·哀公六年》。

  (5)周太史:周敬王時太史,名州黎。

  (6)禜(yǒng):祭拜日月、星辰、山川等,以禳除災害的祭祀。

  (7)令尹:官名。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最高官職,輔佐楚王掌管全國軍政事務。司馬:官名。令尹之下,主管軍事。

  (8)股肱(gōng):腿和胳膊。意喻輔弼大臣。

  (9)不穀(gǔ):不善。君侯自稱之謙詞。

  (10)宋景公出人君之言三:宋景公(?—前452),宋國國君,宋元公之子。《呂氏春秋·制樂篇》:“宋景公之時,熒惑在心(妖星侵犯了心宿的正常位置,正當宋國之分野),公懼,召子韋而問焉,曰:‘熒惑在心,何也?’子韋曰:‘熒惑者,天罰也;心者,宋之分野(星宿與各地的對應)也。禍當於君。雖然,可移於宰相。’公曰:‘宰相,所與治國家也,而移死焉,不祥。’子韋曰:‘可移於民。’公曰:‘民死,寡人將誰為君乎?寧獨死!’子韋曰:‘可移於歲。’公曰:‘歲害則民飢,民飢必死。為人君而殺其民以自活也,其誰以我為君乎?是寡人之命固盡已,子無復言矣。’子韋還走,北面載拜曰:‘臣敢賀君。天之處高而聽卑。君有至德之言三,天必三賞君。今夕熒惑其徙三舍,君延年二十一歲。’……是夕熒惑果徙三舍。”

  (11)熒惑:此非火星。乃妖星之謂。

  作者簡介

  洪邁(1123~1202年),字景盧,號容齋,又號野處,南宋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人。洪皓第三子。官至翰林院學士、資政大夫、端明殿學士,宰執、封魏郡開國公、光祿大夫。卒年八十,諡“文敏”。配張氏,兵部侍郎張淵道女、繼配陳氏,均封和國夫人。南宋著名文學家。主要作品有《容齋隨筆》《夷堅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