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隨筆> 生活隨筆:記憶中的青春

生活隨筆:記憶中的青春

生活隨筆:記憶中的青春

  最近接到大學同學暑期聚會通知,方才意識到大學畢業已30年了。30年前那一幕幕往事在腦海中浮現。

  記得1980年盛夏,全村人把話題集中到了我一個人身上。他們為我能成為周邊幾個村唯一的大學生而羨慕不已,儘管他們當中還不乏“家有二斗糧,不當孩子王”的偏見,但對我這個考取“師範大學”的農家孩子還是大加誇獎。我也為自己能跳出農門、吃上商品糧而欣慰。但我也不敢忘形,我知道,如果沒有開明的父母支援我上學,如果沒有家人從牙縫中給我擠出向學校交納的口糧,我是不會考上大學的,要知道當年大學毛入學率僅僅2.2%。

  入學前的那段時間,村幹部幫著辦理戶口轉移手續,鄰里幫著做鋪蓋,母親則一針一線地為我縫製新棉衣和新布鞋。那時,沒有慶賀宴和謝師宴,面對恩師只是以深深的鞠躬去表達謝意,對親朋好友也只是用一種友善的眼神來表示感激。

  去學校報到的那一天,聆聽完父母的叮嚀,揮淚向家人告別。哥哥騎腳踏車把我送到縣城的火車站,我獨自一人擠上通往省城的火車。平日裡只是遠遠地看到鐵路上馳騁的火車,乘火車出門還是第一次。沒想到車廂內那麼擁擠、悶熱,上午坐上火車,下午才到達目的地。我忍著飢餓和酷暑,在火車上足足站了五個多小時,出站口那一張張熱情的笑臉,讓我忘卻了身體的不爽,他們是在車站迎接新生的師哥師姐們。

  接下來,四年的大學生活便正式開始了。這期間我用好奇的目光去審視這所校園,以親身經歷體味到了這所學校的意蘊。

  四年的大學生活,讓我體會著同學們的純真友誼。我們系我們年級的同學總共120名,分別來自於全省各地,歲數都在16歲左右。因城鄉中學學制的差別,城市裡來的同學一般都大出1—2歲。我們這幫世事懵懂、來自四面八方的`半大孩子們遠離家鄉和親人,臨時組成了特殊的大家庭。大家互幫互助,共同克服生活上的困難:看到有人不會洗衣服會有人過來幫忙,看到有人不會拆洗被子也會有女同學幫著拆洗,看到有的同學值週會有人主動幫著打水拖地,當有人因事顧不上去餐廳就餐會有人把可口的飯菜帶回來,當有人身體不適會有人去尋醫買藥或陪同治療……

  四年的大學生活,讓我體會到學校嚴謹的校風和學風。我們這120名同學,先是分成三個小教學班,兩年後調整為四個教學班。上課一般都是集中到階梯教室上大課,在小教學班自習輔導做作業。我們的《拓撲學》老師吳振德、《泛函分析》老師王元奎、《數學分析》老師李恩忠、郭順生、《實變函式》老師丁仁、《近世代數》老師朱元森都是知名教授,治學嚴謹,教學認真。同學們上課出勤率高聽講專注,自習課積極提問互相解疑釋惑,遇到難題總是刨根問底爭論不休。

  四年的大學生活,讓我體會著平實的浪漫。我們系的同學不像藝術系、外語系、體育系同學那樣灑脫、自由、活潑,但也不失年輕大學生的那種平實的浪漫,青春的荷爾蒙同樣在各種社團活動中揮灑。

  大學生活,讓我們學到了知識,開闊了視界,昇華了思想,豐富了閱歷,為以後的學習工作生活奠定了基礎。

  這段青春記憶深植於我的腦海,成為我人生不能忘卻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