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幼兒園課程教育論文(通用10篇)

幼兒園課程教育論文

幼兒園課程教育論文(通用10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論文吧,論文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寫起論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課程教育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園課程教育論文 篇1

  摘要: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對課程實施起著促進或限制作用,是課程實現的必要保障之一,也是教師課程創新能力高低的重要體現和課程創生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徑。合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是新課程改革的基本條件,也是教師專業權利的基本體現。然而,許多幼兒園教師在課程資源的認識上存在誤區,在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方面存在諸多實際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除了強化課程資源意識,使豐富多樣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成為有效的課程資源外,合理建構和最佳化課程資源結構、提高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有效性等,以提升幼兒園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水平。

  關鍵詞:課程資源;幼兒園課程;開發與利用

  前言:

  幼兒園課程資源的創新是幼兒園教師主動根據學前兒童的興趣、需要和發展實際,結合幼兒園現狀,創造性地開發和實施課程,以促進學前兒童多方面經驗有效增長和建構,實現其全面、主動而又富有個性的發展的過程。

  課程資源是課程實施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獨立、有效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不僅是新課程實施的基本條件,而且也是體現教師專業權利的基本體現。能否積極、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關係到教師專業化,關係到課程與教材建設,也關係到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課程創新的實現需要課程資源提供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條件支援和保障,因此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對課程創新實施必然起著促進或限制作用,也是課程創新實現的重要保障。然而,課程改革過程中,筆者發現,在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方面存在諸多問題,有必要探討相應對策。

  一、課程與課程資源的涵義

  1.1課程

  課程是指課業及其程序。簡而言之,包含兩重意思:一、學習的範圍,二、學習的程序。課程用在教育上主要指學校的課程,是學校的學生所應學習的總和及其程序的安排。課程的概念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課程指為了實現課程目標而規定的所有學科的總和,它包括有目的、有計劃的學科設定、教學程序、教學活動、課外活動以及學校環境和氛圍的影響,它指學生在學校所獲得的個部經驗的總和。而狹義的課程僅僅只學校所開設的,主要體現在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中的教學科目,是一種靜態的、抽象觀念的預設課程。就課程所涵蓋的範圍而言,本文更加贊成廣義的課程概念。

  1.2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指課程設計、實施和評價等整個課程運作過程中可資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資源的總和。而課程資源的開發,實質上就是探尋一切有可能進入課程,能夠與教育教學活動聯絡起來的資源;同樣,課程資源的利用,就是充分挖掘被開發出來的課程資源的教育教學價值。

  二、幼兒園課程資源開發的新思路

  在以前的教育實踐中,教師常常以自己的經驗出發選擇教育內容,也常常因為幼兒不感興趣而苦惱。這就要教師要轉變新思路,真正從興趣上入手,實現幼兒園課程開發利用水平的提高。因此在課程資源開發內容選擇上要從以下幾點轉變思路:

  2.1課程資源開發內容的生活性。資源開發的內容非常豐富,但是很多內容超越了幼兒的理解水平。只有來源於幼兒生活的,幼兒本身感興趣的內容才能激發幼兒的內在學習動機。如以“家鄉的天氣”為主題的地方科學活動。

  2.2課程資源開發內容的階段性。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具有不同的思維發展水平。小班的幼兒正處於直覺行動思維階段,中大班由形象思維逐步向擔負邏輯思維過渡。因此,在小班一般安排幼兒觀察瞭解單個物體;中班幼兒在觀察單個物件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要求,不斷深入;大班幼兒初步瞭解自然和人類的生存關係和科學對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絡。另外科學事物的本身也具有一定的階段性,例如:根據氣溫、季節規律,可分為春、夏、秋、冬,不同的季節活動內容也得隨之而變化。

  2.3課程資源開發內容的時代性。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的高速發展,很多新的科技成果應用於日常生活,教育內容突出時代性有利於幼兒的實際生活,也體現了科學教育的現實意義。如現代養殖、現代加工、現代農具、家用電器等內容,不是單純以掌握知識為目,而是通過了解和探索獲得有關周圍世界及其關係的經驗。為幼兒溶入社會做準備。

  2.4課程資源開發內容的實踐性。幼兒認知特點決定了只有透過幼兒自身的實踐活動才能內化成幼兒內在的認知結構,因此在教育內容的選擇中儘量採納適合開展動手操作的活動,例如透過讓幼兒自己觀察、飼養、探究小蝌蚪的生長變化過程,從而發現了小蝌蚪長大後就變成了青蛙,它的一生多樣性。當然我們是可以直接把答案告訴孩子,但在他們自己經歷了探索和發現後,不僅讓他們對尋求知識有更深的記憶,還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愉悅。

  2.5內容的趣味性。由於年齡小,有時對單純的實踐活動不感興趣,所以在相似的活動中要選擇趣味性強的內容。例如在各種樹葉的學習中,鼓勵幼兒選擇不同的樹葉來進行創意畫製作,當他們自豪的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時,我們知道孩子在獲得知識的同時還體驗到創作的樂趣。使原本枯燥的認識活動變成生動有趣,在活動中幼兒的探索慾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三、提高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有效性

  3.1提高課程資源的利用率。為了彌補國家課程劃一標準、統一要求造成的機械呆板和脫離教師與幼兒生活實際的先天不足,為了拓展幼兒的學習空間,使幼兒最大限度地獲得多方面的發展,幼兒園課程資源開發利用既要充分考慮課程目標的達成,也要兼顧幼兒特殊需要的滿足,增強行動的針對性。教學中要廣泛利用一切可用資源,要做到對幼兒園的各種設施、園外活動基地及教育場所、幼兒園周圍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等的充分利用。

  3.2增加課程資源的開發主體的多樣化。幼兒園課程要適應不同地區、不同幼兒園的條件,以及每個幼兒的個體差異,因此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除了學前課程專家、幼兒園和幼兒教師外,還必須充分發揮幼兒以及幼兒家長在課程資源開發中的主體作用,要鼓勵幼兒和幼兒家長髮揮自身優勢,積極參與幼兒園課程資源的開發實踐。作為幼兒園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主角,幼兒教師不僅要學會主動地和創造性地利用資源,而且要充分挖掘各種資源的潛力和深層次的價值,引導並幫助幼兒在社會大環境裡學習和探索;幼兒不僅是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主體,也是學習的主人,應當學會自覺利用身邊的一切資源,促進自身的發展;幼兒家長也應當積極配合,帶領孩子進行課程資源開發活動。

  3.3建立幼兒園課程資源資訊管理庫,使課程資源實現共享。為發揮課程資源的最大效益,幼兒園和幼兒教師可將透過調查研究收集的各類有利於幼兒學習的課程資源進行評估,並將評估後的課程資源按其型別、所有者、開發動態和使用事項等進行歸類、重組、最佳化,實現有序排列和管理,這樣幼兒教育工作者就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清晰地瞭解有哪些課程資源能夠利用,怎樣使用,從而實現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最大化和最最佳化,併為課程資源最佳化發展創造條件。

  結論:

  綜上所述,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一項複雜工程,它與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密切相關。一切可能的課程資源都具有價值潛在性的特點,多種多樣的課程資源為幼兒園教師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但並不是所有的資源都是課程資源,只有那些真正進入課程,與教育教學活動聯絡起來的資源,才是現實的課程資源。課程資源只有真正進入課程創生實踐,進入師生活動過程,與幼兒們發生互動,才能最終體現課程資源的價值。

  幼兒園課程教育論文 篇2

  摘要:新課改的出現使得社會各界對於幼兒園教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幼兒園教育改革也因此而不斷推進。在此背景下,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定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出來,例如課程觀念陳舊,設定不合理,課程內容脫離實際,前瞻性差等。這對幼兒教育有著非常大的影響。為此,本研究針對目前幼兒園教改背景下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定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並針對性地提出瞭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以期能為加強我國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定合理性,提高幼兒園教育教學水平提供參考和借鑑的依據。

  關鍵詞:學前教育;課程設定;原則

  隨著新課改的出現,基礎教育課程開始不斷朝著縱深方向發展,社會上對於基礎教育課程的教育教學理念、教材、課程評價觀等都有著較大的改變,強烈地衝擊著目前的教育體系。因此,在此背景下,基礎教育課程無論是在課程的結構上,還是內容上,都有著較大的創新和突破性要求。這意味著,與此相關的學前教育課程結構設定必須不斷隨著社會需求而調整,才能有效促進學前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1、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定的問題

  調查研究顯示,目前我國的師範生在大學所接受到的教師教育與實際的社會需求有著極大的差距,目前高校所使用的培養理論仍然是最初引進的凱洛夫教育理論,注重於理論實質,要求死記硬背,強調老師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忽視了學生的發展需求。而這種教學模式已嚴重束縛到了學生的發展,也嚴重製約到了我國學前教育的發展。究其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課程改革緩慢,課程觀念陳舊

  雖然自建國以來,基礎教育課程的設定已進行了多次的改革,並把“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作為了新課改革的宗旨,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卻是以不斷圍著學生轉,教為學服務的形式來達到“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目的。對於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還沒有較大的進展,這也是導致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定明顯滯後於幼兒園教改的重要原因。

  1.2教育理論課脫離教育實踐課程

  在針對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幾所高校的學前教育課程設定的調查中顯示,教育專業課學分最高只佔了6.4%。其中教育理論課僅為5%~6%,而教育實踐課則為3%~4%,這種比例的設定遠遠達不到實際的需求。目前,課程結構設定的不合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課程結構安排不合理,重視必修學科、單科性學、傳統學科而忽視了選修課、綜合性學科、新型學科的發展;二是課程設定的領域比較狹窄,課程設定的目標主要集中在3至7歲兒童的教育中,對於其他的年齡段的托幼教育或者是殘障兒童的保育教育則沒有完整的體系;三是藝術類課程少,目前,高校招生錄取中對幼師生的招錄主要參考的是高考文化課成績,對於藝術技能的考慮幾乎沒有。這種招生制度的不合理嚴重製約了學前教育的發展,而課程的內容也與幼兒園的教育聯絡不密切,導致幼師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缺乏實際的幼兒園教學體驗,影響力其投身到幼兒教育的過程中,導致幼師生畢業後融入工作的時間長,影響了高等院校的聲譽,制約了學前教育專業的發展。

  2、課程內容設定

  2.1設定原則

  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定主要要突出的是其專業特點。因此,課程在設定過程中既需要符合新課標的標準,合理設定學前教育專業基礎課與實踐應用課的課時,也要針對社會對於學前教育教師的實際需求而針對性地設定相關的理論課程。例如在美術課程的設定中,除了基礎的理論課程外,還可針對幼兒的生理特徵開設基本的素描、色彩技巧訓練課程,或者開設簡筆畫,兒童畫,卡通漫畫等實踐課程。而在手工課中,為有效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可增加摺紙、陶藝、布藝等動手能力較強的課程,讓課程能夠與藝術連線,與生活相接。因此,對於學前教育的專業課程設定上,需要遵循綜合性原則,培養幼兒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能力。課程設定的內容則需要儘可能與學生所接觸到的社會生活聯絡起來,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絡,把枯燥的理論教學融入到實際的生活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

  2.2基本內容

  以美術課程為例,學前教育的美術課程可分為四大模組,而四個模組的設定標準則是根據課程開展的先後順序逐步深入而劃分的,主要包括基礎造型能力、美術應用提高課、手工製作課、專業選修課。一般情況下,開設手工課則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繪畫基礎和簡筆畫基礎才能有效達到課程的開展效果,因此,開設手工課之前則應該開設簡筆畫等繪畫基礎造型教學。而專業應用模組則包括了以兒童畫,簡筆畫為主的各種型別的繪畫課程,手工課則是包括了以紙工、泥工、環境創設等課程為主的操作課程。除了以上提到的四個模組的課程外,還可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開設電腦設計、音樂、舞蹈、科學等課程,將課程的全面性、整體性、綜合性有效提高。

  2.3現代教學模式的運用

  在資訊化的大資料時代背景下,多媒體教學成為了主要的現代教學模式。在學前教育中,多媒體教學同樣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能有效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和創作力,例如以FLASH動畫的形式製作小動畫,能讓學齡前兒童根據動漫的形式學唱兒歌,學講故事等。透過現代化的教學模式,有效跟上時代發展的前沿,進而提高教學的效率。

  3、結語

  在教育越來越發達的今天,學前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不少人甚至提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點,這意味著,對於基礎教育課程設定,還需要不斷加強課程設定的合理性,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為提高學前教育水平提供強大的原動力。

  參考文獻:

  [1]紀瑞祥.淺析幼兒園教改背景下的學前教育專業美術課程設定[J].科技資訊,2012(05):247+228.

  [2]葉平枝,餘燕寧.學前教育專業本科課程設定及實施效果研究——《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頒佈背景下的實然視角[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3(08):8-12.

  [3]張曉梅,王暉,劉大鵬.高校學前教育專業課程設定改革的困境與超越——基於《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11):87-90.

  幼兒園課程教育論文 篇3

  皮亞傑認為,遊戲是兒童的認識興趣與情感興趣之間的一個緩衝地區,意即,遊戲中既包含著兒童認知的需要,也包含著他們情感上的需要。《綱要》中這樣要求: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遊戲為基本活動,保教並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的學習是在生活、遊戲及各種有益的實踐活動中透過直接感知、行動和親身體驗獲得經驗的過程。違背幼兒學習特點和發展規律的超前教育和機械訓練不僅會剝奪幼兒童年的幸福,也不利於他們今後的學習和可持續性發展。透過這些科學理論指導,我堅信:幼兒園應以遊戲為基本活動。

  回顧當下,反思我們的教育實踐,我們做到了以遊戲為主要活動嗎?

  我們的教育觀念要改變,我們的教育方法要改變,我們的課程選擇要改變。帶著這樣的思考,我想從以下幾方面談談如何落實“幼兒園以遊戲為基本活動”的教育理念。

  一、教師的角色轉變

  1、一個教師要成為幼兒遊戲的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就應該把自己變成孩子,從孩子的角度去想,有孩子的奇思妙想,有孩子玩的勁頭。

  雖然我們不可能成為孩子,但只要我們有一顆愛孩子的心,想讓孩子快樂就一定能做到。

  2、遊戲是孩子自發、自主、自由的活動,教師不要過多幹預,充當幼兒遊戲的合作者(平等參與幼兒遊戲,營造寬鬆和諧的人際環境和心理氛圍)、幼兒發展的評價者(觀察、理解和掌握幼兒的個體特點,因人施教)、幼兒經驗的擴充套件者(採用適當的方式方法豐富幼兒遊戲所需要的活動經驗)、幼兒需要的反應者(適時為他們搭建有效地支架,推動遊戲更好的發展)。

  以娃娃家遊戲為例。娃娃家裡,幼兒正興致勃勃地玩著。教師則在一旁觀察遊戲情況。當幼兒總是無所事事地抱著娃娃時,教師轉身一變,成為抱娃娃的鄰居媽媽:“你好!我是隔壁丁丁的媽媽,我帶寶寶來串門。歡迎嗎?”孩子們高興地表示歡迎。“丁丁媽媽”問:“你今天要給寶寶做什麼好吃的?”幼兒停頓了一下,不知道如何回答?“丁丁媽媽”接著說:“我新學了XX菜,我家丁丁可愛吃了,我可以教你做。”就這樣,兩個媽媽將寶寶“哄睡”後,開始忙著做好吃的。娃娃家裡頓時活躍起來,又一項有意義的活動生成了。在這個遊戲中,教師在幼兒出現遊戲問題時,以角色身份介入,遊戲的情境沒有被破壞,還調動了幼兒遊戲的積極性。從提出問題到增加遊戲情節,都是在同等角色關係中自然完成。遊戲支架有效而有趣,推動了此項活動的開展,豐富了幼兒的遊戲經驗。

  二、遊戲與課程的相互交融。

  (一)、遊戲與課程相互轉化的科學模式。

  1、幼兒遊戲中自然生成課程(均權遊戲生成課程)。這樣的模式經歷了“幼兒自發遊戲→教師充實經驗→幼兒自主遊戲→教師充實經驗→幼兒自主遊戲→ 主題課程生成”的過程,它把“幼兒要學的”變成課程,透過幼兒自主遊戲,教師適時介入,幫助幼兒豐富經驗,支援遊戲更好開展。

  如娃娃家裡,“媽媽”抱著寶寶著急的對“爸爸”說:“寶寶發燒了,我們要帶他去醫院。”可是,班級裡沒有設定醫院,寶寶無法去看病,只能在家裡隨便地“吃藥”。教師發現了,便將此話題拋給了所有小朋友。最後,大家一致認為要“開”一個醫院。可是,醫院該怎樣建呢?孩子們充滿好奇地希望得到答案。於是,有關醫院的主題活動生成了。老師組織小朋友到社群醫院參觀,透過談話活動,瞭解了去醫院就醫的基本過程。在這些活動中,幼兒表現得積極主動。當孩子們對醫院有了初步認識後,班級醫院就在師生共同努力下順利“開張”了,此時的醫院只有一個就診室和一個藥房。在後續遊戲中,出現了一個又一個問題,為了解決問題,圍繞“醫院”主題又開展了很多相關學習活動,家長資源也被充分利用。班級醫院越來越完善,從簡單的“診所”變成了功能豐富的“醫院”。孩子們在這裡玩得不亦樂乎,相關經驗也潛移默化地獲得。

  2、老師預設課程,將“我要教的”滲透進遊戲中(均權課程萌生遊戲)。這種模式經歷了“老師設計課程與活動→孩子延伸並發展遊戲→老師充實遊戲與活動→孩子延伸並發展的遊戲→老師充實遊戲與活動→主題課程生成”的過程。幼兒在玩中逐步完成一些預設的內容,是主動的學習過程。

  如“紙的一家”主題活動,教師預設了五大領域的相關活動,並將活動的材料投放到各個區角中,幼兒根據需要和興趣,充分地遊戲和感知,各項預定目標都在遊戲中達成。

  (二)生活課程遊戲化

  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從孩子入園就開始了,我們更應該關注一日生活中學習,所以生活課程非常重要。在生活課程中不都是老師說寶寶做,更加需要遊戲化。

  如,餐前讓孩子們聞聞香味猜菜名,以此激起食慾,開展均衡營養的隨機教育。又如,透過毛毛蟲鑽山洞的遊戲練習冬天睡被筒,帶著遊戲情境,幼兒努力實踐,相關的生活自理能力獲得大大提高,教師的工作量也逐漸減輕,這是一個雙贏的活動。而在上下樓活動中,為了讓幼兒按照右行原則有序上下,在樓梯上貼上卡通腳印,不用老師過多提醒,幼兒就能夠開心地順著腳印上下。……

  只要教師有心,一個又一個小遊戲的開展,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解決生活活動的很多管理難題。

  (三)集體教學的遊戲化

  1、創設遊戲化的情境。利用遊戲化的情境能夠營造輕鬆自然的活動氛圍,使幼兒在不自覺中達到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的“滲透”與“融合”,使他們的情感和興趣始終處於最佳狀態,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之中。

  如大班科學活動《對號入座》,根據教學需要,教師將活動室佈置成電影院,讓幼兒有如置身影院中,學習過程就像是一次實踐活動,效果顯而易見。

  2、設計有趣的遊戲環節。遊戲環節的融入,既解決了寓教於樂的問題,又能讓孩子們透過遊戲體驗強化認識。

  如大班社會《等一等》,前面三個環節都是讓幼兒圍繞故事進行等待,以此培養“等待”的良好意志品質。為了體現動靜交替的學習原則,讓好動的孩子們獲得一些積極情緒體驗,教師巧妙地結合“等待時可以幹什麼”而引出“大家可以邊玩遊戲邊等待”,師幼在音樂聲中玩了一個熟悉的遊戲,活動氣氛進一步被調動,孩子們在玩中瞭解到“還可以這樣等待”。

  3、操作性活動。《指南》中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遊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最大限度地支援和滿足幼兒透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因此,我們的集體教學活動要多創設操作性活動,讓他們參與實踐,親身操作,主動獲取經驗,提高能力。

  三、區域遊戲最大限度滿足幼兒不同的遊戲需要。

  區域遊戲因內容多樣、自主選擇、材料豐富深受孩子們的喜歡,它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幼兒的不同遊戲需求,也為教師提供了觀察幼兒、因材施教的機會和途徑。幼兒園應該充分利用園所環境和資源,以“創設班級活動區”為首要任務,創設能夠激發幼兒探索興趣、想象和思考的遊戲環境。

  在組織與指導區域遊戲時,開始階段要體現幼兒自主選擇的理念;進行階段我們要充分觀察瞭解、提供適宜的指導和幫助,切不可過多幹預;結束階段就是收拾整理、分享交流經驗、總結和評價遊戲活動的過程,這一過程不能忽視,要體現師幼互動,讓幼兒從中獲得積極的遊戲經驗,為下一次遊戲做好準備。

  孩子的童年是唯一的,遊戲是他們最好的活動,讓我們用遊戲點亮他們的童年世界,那該是件多麼美好的事情!

  幼兒園課程教育論文 篇4

  幼兒期是家庭教育之初,幼兒期的家庭教育應該如何進行?分享三歲幼兒教育方法及知識,告訴各位家長該如何應對孩子最多變最可塑的時期。

  幼兒期是最重要的教育時期:

  從1歲開始至滿3歲稱為幼兒期,這一時期是兒童智力的發展非常迅速的時期,是孩子的特殊才能開始表現的時期,也是個性、品質開始形成的時期。幼兒期個性的形成是以後個性發展的重要基礎。為了培養孩子在德、智、體幾方面茁壯成長,長大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才,家長應特別注意幼兒期的教育。

  幼兒教育與幼兒健康同等重要:

  有些家長錯誤地認為只要孩子身體健康,不生病,就算完成了撫養的責任,而教育則是幼兒園,學校老師的責任。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三字經上說“養不教,父之過”,意思是說,對孩子的教育,家長有絕對重要的責任,而在早期的品德教育問題上,父親比母親列重要。近年來一些學者積極倡導“零歲教育”,試想,像這樣艱鉅的任務,除了父母,誰還能承擔呢?所以,父母一定要掌握些教育孩子的知識,對孩子進行有計劃、有步驟的教育,使孩子樹立正確的思想、健康的意識,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使他們具備剛毅、正直、純樸、堅定的精神,聰慧敏捷的思維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從各方面均衡地發展,這樣長大後才能成為有用人才。

  “3歲看老”並非無依據:

  人的大腦蘊藏著細胞總數大約為100億個左右,其中70~80%是3歲以前形成的。在這一時期主要形成言語、音感和記憶細胞,大腦的各種特徵也日趨完善。近年來,許多兒童教育家把1~3歲看做是早期兒童品性教育和智力開發的“關鍵年齡”,並引起社會和家長的普遍重視。所謂關鍵年齡是指人生學習效率最高的年齡階段。在此期間所實施的教育,可收到事關功倍的效果。有人說“三歲之貌、百歲之才”,意思是說3歲之前形成的才華能決定他的一生。並有“三歲定八十,七歲看終身”的說法,這是說幼兒時期所受的教育和養成的習慣,年至80歲還保留著。

  幼兒期的孩子喜歡模仿也容易“學壞”:

  孩子在3歲以前的變化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這個時期,孩子在生理和精神方面的發育都比較快,如語言的發育,從發單音發展為能說較長的句子;從不會走路到獨立的行走。這些進步,都是從日常生活的實踐中學習而來的。因為孩子最喜歡模仿學習別人的動作,為此,如對孩子缺乏正確的思想教育和耐心的引導,就會出現許多不良的習慣。

  幼兒期家庭教育的方法:

  1、解釋和說理要對孩子講解每一項行為準則,使他知道怎樣做,還要結合孩子的理解水平給孩子講道理,要讓他聽懂。家長要有耐心,孩子在太興奮激動時,往往是聽不進道理的,應等他冷靜下來後,再用親切的口吻說道理。

  2、榜樣和示範家長可針對孩子的實際,講一些英雄模範的故事,把英雄模範的形象和良好的行為作為孩子學習的榜樣。同時,要多為孩子提供具有樂觀、愉快、活潑的性格,勞動積極,辦事認真,對人熱情,善於關心和幫助別人的榜樣,包括以自己的上述行為為孩子作出榜樣。

  3、練習和實踐習慣的養成,有賴於反覆實踐。所以,在要求孩子達到某一項行為準則時,一定要讓他反覆練習、鞏固,並經常採取表揚的方法,促進孩子自覺地鞏固。

  幼兒期家庭教育的特點:

  親切性:

  因為父母與子女是血緣關係,加之孩子年幼,活潑可愛,家長對幼兒有著天然的溫存、體貼之心,親切、輕柔的話語和動作。

  生活性:

  孩子是隨著父母和家人在家庭生活中受教育的,家庭教育的過程是潛移默化,薰陶感染的過程。寓教育於生活之中是其特點之一。

  啟蒙性:

  教給幼兒的東西,必須是周圍生活中能接觸到的、具體的、形象的、初步的、淺顯的東西,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複雜性:

  首先是指家長對孩子不僅有撫養的任務,還要透過教育,使幼兒在體育、智育、德育、美育諸方面得到和諧的發展。其次是指幼兒是有思想感情的活生生的人,他們在成長變化中,而家庭內外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有好的,也有壞的,要教育他們成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幼兒期的家庭教育不容忽視,孩子從成長之初,就應該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這樣對於他的成長是非常重要。幼兒教育和幼兒健康有著密切的聯絡,所以說幼兒家庭教育不能有半點的馬虎。

  幼兒園課程教育論文 篇5

  摘 要:規則意識的培養對建立幼兒秩序感和團隊協作精神以及幼兒的長遠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性。教師在培養幼兒的個性和創造力的同時,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便更加重要。在幼兒發育初期對其進行有意識的規則教育,不僅能夠幫助幼兒身心發展,更能夠從小培養他們的秩序感、道德觀、與他人相處與溝通的方式。

  針對託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運用情景教學,培養激發幼兒對體育遊戲的興趣,自覺遵守規則;以兒歌遊戲的方式,吸引幼兒主動參與,自發強化規則意識;注重體育遊戲的評價,培養幼兒自覺遵守規則。

  讓孩子在一個有序的環境中協調發展,有利於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為他們的將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 規則意識,培養,小班,體育遊戲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個沒有規則意識,不懂得遵守規則的人,是不能適應社會生活的。什麼是規則?規則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必須遵守的科學的、合理的、合法的行為規範和準則,良好的規則是一切活動的保障,規則意識就是一個人對於社會行為準則的自我認識和體驗。

  遊戲是幼兒自主參加的上一項快樂活動。它既可以促進幼兒身體生長,又可促進幼兒智力的發展,還可以激發幼兒的良好情緒。遊戲對幼兒來說,並不只是一種消遣和娛樂,而是幼兒身心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我們教育者對幼兒進行教育的一個重要形式。

  《幼兒園工作規程》中規定:“遊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它指出了我們在開展各類教育活動時,應該以遊戲為主要的教學手段。體育遊戲是幼兒體育活動中重要的一部分,是為了發展幼兒的基本動作,讓幼兒掌握各種基本動作的技能、技巧,鍛鍊幼兒身體、促進身體各機能發展以及增進健康。它的情節有趣,形式活潑多樣,適合幼兒生理心理特點,易於激發幼兒積極探索和參與的興趣和願望。

  3至4歲的幼兒具有活潑好動、好模仿、喜稱讚、喜成功、自制力差、認識活動以具體形象為主的年齡性格特點。而體育遊戲既能夠滿足他們這些特點,還可以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建立完善健康的人格。他們在參與遊戲的過程中學習與人溝通的能力、建立秩序感以及面對逆境時的應變能力。但是如何透過體育遊戲培養小班幼兒規則意識呢?針對不同幼兒的情況,我提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案:

  一、運用情景教學,培養幼兒對體育遊戲的興趣,自覺遵守規則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要求:“培養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是幼兒園體育的重要目標,要根據幼兒的特點組織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吸引幼兒主動參與”。對於小班幼兒來說,制定規則是有很大難度的,但他們有很多感興趣的事情。在遊戲過程中,遵守規則能讓遊戲順利進行,幼兒從中體驗發現的樂趣,得到自我的獎賞。

  在組織幼兒體育遊戲時,我們常透過各種遊戲形式,或富於它情節、或營造競爭氛圍,使運動器具和材料“活”起來。孩子們從“模仿學習”走向“探索學習”,從“被動運動”走向“主動運動”。布魯納曾經說過:“任何教學形式都沒有情景教學來得直觀、深刻。”的確,情景化的教學方式對低齡幼兒尤為重要,因為具有一定情景的遊戲,不但趣味性強,而且能讓孩子迅速進入境界、進入角色,既有可感性、加深記憶,同時又可提升運動興趣。良好的情緒體驗、規則的自覺執行,更好的激發幼兒對體育的興趣。這是幼兒養成良好運動習慣的基礎,也是幼兒在遊戲中獲得運動興趣的先決條件。

  情景遊戲是一種重過程、輕結果的活動。小班幼兒行為的目的意識較差,遊戲過程能使孩子情緒愉快,潛能得到開發。例如為了發展幼兒跳躍和奔跑的能力,我先是以故事的形式創造遊戲情境激發幼兒活動興趣,孩子們以“快樂的小兔子”這一可愛的動物身份,聽音樂跳到“草地”上,分散練習向前跳。還如在“打蚊子”的遊戲中,分散練習向上跳,鼓勵幼兒大膽跳躍。還有當聽到“大灰狼來了”的訊號時,快速跑回家裡,慶幸自己跑得快,充分體驗遵守規則的快樂。還有專為幼兒跳躍設計的“摘蘋果”遊戲,蘋果充分提高了幼兒運動興趣。整個活動,孩子們沉靜在童話般的情景中既鍛鍊了身體,又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規則意識逐步得到發展。

  2至3歲的孩子處於對新異事物的探索階段,此時他們對新奇事物特別感興趣,我們需要合理的創設遊戲環境、投放材料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和喜愛。如在《小貓運魚》這一活動中,我為孩子們提供了小貓頭飾、筐2個、小魚圖片若干。我不急於去教會他們玩的方法,而是先讓“小貓”自由學本領,耐心的看孩子的反應,看看他們在遊戲環境中會用那些材料幹什麼、怎麼玩,讓幼兒“試一試”、“想一想”、“說一說”。同時個別指導一些孩子進行比較薄弱環節的練習,如身體協調的走和跑,引導他們自己進行練習,透過自己的嘗試培養他們大膽、自信、勇敢的個性心理品質。當幼兒盡情的玩耍後,我讓孩子們帶上小貓頭飾,組織集體進行練習遊戲“小貓運魚”又一次把活動推進高潮。我將參與到遊戲中,因為當教師參與到遊戲中孩子們會很高興,他們會模仿老師做動作。可見,教師參與到遊戲活動中是很重要的。同時教師需要做活動中的協助者、總結者。

  二、以兒歌遊戲的方式,吸引幼兒主動參與,自發強化規則意識

  以兒歌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們在活動中自我發現、自我學習、主動探索,這一形式受到了孩子們的喜愛,也獲得了良好的練習效果。把體育遊戲規則及動作要領以琅琅上口的兒歌形式表現出來,幼兒可以邊說邊做、邊唱邊做,以兒歌形式表現遊戲規則,促使幼兒遵守遊戲規則,同時也提高了幼兒參與體育遊戲的興趣。

  如體育遊戲《吹泡泡》、《木頭人》等集體遊戲,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和娛樂性,情節生動有趣、易學、易會、易傳,而且它一般不受時間、空間、人數、年齡等條件的約束,幼兒很感興趣。針對小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水平,選擇改編那些具有科學性、思想性和教育性的民間遊戲,在組織運用的過程中,力求在“新”、“簡”兩方面動腦筋想辦法。“新”是指遊戲內容的新鮮性、形式的新穎性、方法的新奇性;“簡”是指講解簡練、練習簡單、教法簡易。以“新”吸引幼兒的好奇心,促進其產生興趣;以“簡”幫助幼兒儘快掌握玩法,讓幼兒有大量玩的時間,在反覆多次的遊戲中不斷遵守規則、變換規則。在體育遊戲《吹泡泡》中,創編了兒歌“吹泡泡,吹泡泡,泡泡吹高了,泡泡吹低了,泡泡吹破了,砰!”幼兒邊念兒歌邊做遊戲,很自然的孩子們跟著兒歌做出了相應的動作,幼兒很自然的有了規則意識,不用教師整理秩序,不用教師組織紀律,幼兒在很快樂的氛

  圍中得到了鍛鍊。遊戲熟悉後,再讓幼兒嘗試不同的角色,孩子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更高,規則意識不斷得到強化和發展。又如體育遊戲《木頭人》,能鍛鍊幼兒靈活性、快速反應的能力與幼兒大肌肉群的發展。遊戲開始前,我首先把歌曲教會幼兒,因為兒歌的內容和韻律很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孩子們普遍都很喜歡。然後我以集體活動的形式,讓幼兒手拉手圍成一個大圓圈,邊唱歌邊組織遊戲,很快孩子們就都掌握了遊戲玩法和規則。老師與幼兒共同遊戲,充分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孩子們都玩得很開心。

  三、注重體育遊戲的評價,培養幼兒規則意識

  小班幼兒由於年齡小,自我評價能力低,教師應作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平等地參與幼兒的評價活動,並給予適時的指導和幫助,這對於培養幼兒規則意識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這裡所說的評價主要是指對幼兒參與體育遊戲活動遵守規則的表現及成果的評價。在體育遊戲活動中,樹立嶄新的評價觀,把評價作為體育遊戲活動中重要部分,讓評價充分地調動幼兒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

  活動評價的時間不受限制,隨時根據需要都可以進行。遊戲開始時的評價多為全面性評價,意在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願望。遊戲中的評價,對幼兒在遊戲過程中表現出的創意和進步要予以肯定的評價,使幼兒在感受成功喜悅的同時,更加努力向上。但同時也要注意評價的時機是否適宜,如幼兒正在大膽嘗試時,儘量不給予評價,以免打斷創新的思路。這時需要教師不斷支援、鼓勵幼兒之間相互交流、合作。教師評價幼兒時,要有論據,論據要清楚、具體、明確,幼兒能理解並達到,如:“×××小朋友鍛鍊認真,能遵守遊戲規則,老師要求的每個練習都認真完成”。在老師的具體示範下,幼兒不僅明確了體育活動的要求,積極調整自己的行為,努力達到目標,規則意識在潛移默化中不斷髮展。同時,教師應注意在言語和行動上處處照顧好每一個幼兒,不僅要運用語言評價,同時要善於運用非語言評價。一縷關愛的目光、一個鼓勵的眼神、一次甜蜜的微笑、一份熱烈的擁抱,都能夠幫助幼兒樹立良好的自我形象,成為孩子們活動的源泉和動力。“不錯,有進步”“沒關係,再努力一下就行了”“如果你能,那就更好了。”肯定、鼓勵的話語既能淡化幼兒的挫折感,也能使幼兒保持對後繼活動的成功期望。在這種愛的氛圍中,孩子們與老師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一起克服困難。

  幼兒園課程教育論文 篇6

  摘要:感恩是美德,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對於一個人來說,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承擔起對父母、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讓幼兒學會感恩對其一生的發展很重要。透過多年的實踐,本文總結出對幼兒進行感恩教育的有益經驗,使幼兒學會感恩,學會奉獻,學會回報,學會責任。

  關鍵詞:幼兒 感恩 感恩教育

  感恩是美德,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古人說得好:“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施恩的人,未必圖報。但受恩的人,應心存感激。學會感恩,才能承擔起對父母、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

  然而,自古以來,中國的父母一直把“一切為了孩子”看作是自己最大的人生目標。而當今物質條件極其富有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寶貝,這個最好吃,都給你吃!”“寶貝,這個衣服最漂亮,爸爸媽媽給你買!”“寶貝,你想要什麼,爸爸都滿足你”……而稍微沒有達到他們的要求就大哭大鬧。加之現在很多都是獨生子女,有的家裡六個人(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圍著他一個人轉 ,這些小寶貝、小皇帝、小太陽的身上,很多時候所表現出來的性格是“自私、霸道、任性”。這在很大程度上與我們的教育有直接關係。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要教育幼兒“愛父母長輩、老師和同伴,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時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將無法彌補。”在幼兒期對其進行感恩教育,孩子的習慣容易養成,因此,在幼兒時期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麼,應該怎樣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呢?

  一、樹立正確的觀念,對孩子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

  洛克的《教育漫畫》中指出:“兒童的舉止大半是模仿出來的。”作為與孩子朝夕相處的教師和家長來說,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等都會在潛意識裡影響孩子,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為孩子模仿的物件,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為教師,除了組織正常的感恩教育活動以外,在平常的其它活動方面也應該樹立榜樣。如老師之間,師幼之間在文明禮貌用語上的使用。讓“你好”“謝謝”“不用謝”“請”“對不起”“沒關係”等禮貌語時常掛在嘴邊,對於小朋友對老師的幫助,要非常誠懇的對幼兒說一聲:“謝謝”,小朋友受到老師的尊重,也會不自覺的去尊重別的小朋友、父母或是老師。

  作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響孩子的的健康成長。父母對老人孝順,孩子長大後就對父母孝順。因此,家長可以利用節假日時主動帶著孩子回去看望老人,表達對老人的關心和想念。父母也可以讓孩子一起做做家務,一方面體驗勞動的快樂,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辛苦與艱辛,要讓孩子學會分擔,並感恩所得到的幸福生活。如到了4歲以後就可以自己收拾自己的玩具,吃飯的時候擺好碗筷,幫父母打好飯,下班回家給父母提鞋子,讓孩子端杯水等等。同時家長還應該培養孩子主動對他人施恩的意識,如跟其它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時候要學會謙讓,引導他們樂於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還可以帶領比自己小的小朋友友好的一起玩耍,以此來培養他們的愛心和責任心。總之,生活在充滿感恩和愛的環境裡的孩子就更有愛心,責任心,就會感恩他人,感恩社會。

  二、注重生活細節,並給予及時的鼓勵

  鼓勵是孩子實現某種活動的催化劑。當孩子的感恩活動還處在萌芽狀態的時候,鼓勵是非常重要的。而幼兒感恩活動體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就要求我們時常關注幼兒的生活事件,關注孩子們的言行,並做出正確的評價。如小朋友在午睡的時候,小惠小朋友裙子後面的拉鍊拉不下來,很是著急。這時,琦琦小朋友看見了,就過來主動幫助她把拉鍊拉下來,小惠非常高興的對琦琦說:“謝謝你”,琦琦說:“不用謝”。看見他們互相幫助而且還主動道謝,我對他們兩個小朋友在全班進行了表揚。從那以後,像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班就越來越多,如幫別人端飯,拿紙呀,互讓玩具呀,小朋友之間的爭吵少了許多,並且孩子之間的相互友愛之情正慢慢蔓延開來,不僅在班上,對侍家人也是如此,上學期的半日開放活動,我們班的張祥鎮小朋友見媽媽來了,就主動把小椅子抬到媽媽那裡,讓媽媽座。這就需要家長和老師對孩子們的觀察要仔細,對他們的行動做出肯定,這讓感恩活動才能持之以恆的繼續下去。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遊戲活動

  我們都知道,遊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因此要重視遊戲對幼兒感恩教育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如在語言活動“蘿蔔回來了”這個活動中,我讓幼兒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對故事進行觸角扮演,體會故事中小動物們處處想著別人,感受愛和溫暖。在健康活動“為小企鵝搭房子”這個活動中,體會無家可歸的可憐,並克服重重困難幫助小企鵝,體會幫助別人後的快樂。透過各種遊戲活動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這樣的角色體驗能使感恩教育能夠在實踐層面上“活”起來,逐步培養幼兒感恩意識。

  四、利用節日契機,誘發感恩行為。

  我們要注重利用各種節假日,例如中國傳統節日三八婦女節、兒童節、重陽節、教師節、國慶節等這些節日都是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的契機。在節日時,給他們講講節日的由來,透過講一些感恩的故事豐富他們對這些節日的認識,深化他們對節日的瞭解。此外,還可以開展各類感恩主題活動引發幼兒感恩行為,例如在這些節假日裡,指導幼兒親自為教師、同伴製作卡片,或用圖畫來表達對父母、老師的感謝之情。這些節日活動的長期開展能潛移默化地讓孩子由關愛單獨的個人擴大到關愛個人所屬的集體和社會,為將來自發感恩行為的實現奠定基礎。

  五、加強家園合作

  在充分利用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的同時,我們還要透過各種形式的活動加強家園聯絡,使幼兒感恩教育雙管齊下,收到雙重教育效果。

  首先,幼兒園透過各種渠道廣泛向幼兒家長宣感測恩教育相關知識,如利用家園聯絡欄向家長宣感測恩教育的意義,向家長髮放關於如何引導幼兒學會感恩的宣傳單,面對面的交流感恩教育的小竅門等等。做為幼兒教師,不僅只停留在專業知識和技能方面,更應該成為幼兒教育專家,為家長在教育過程中排憂解難,你的幫助能為家長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讓家長信服你,那麼,你所宣傳的教育理念才會被家長認可,家長才會主動積極的配合你的工作。

  其次,定期開展半日開放活動。每學期至少開展兩次半日開放活動,在活動中組織感恩特色主題的親子游戲。教師有意識的讓家長和孩子一同參與到一些感恩主題活動當中,從中共同體會感恩,學會感恩。

  感恩教育是一個長期細緻的工作,需要教師、家長、社會堅持不懈的努力。讓我們共同努力,為幼兒終生髮展,讓感恩成為一種習慣。

  幼兒園課程教育論文 篇7

  一、以教師為本,創設良好的人文環境

  以教師為本,創設良好人文環境,就要做到對教師的真正尊重,管理人員不但要尊重教師的自主人格,也要尊重教師的每一點付出,給教師工作空間與心理空間多留一些自由,幫助教師工作得更舒暢,增強其教育能力與科研能力。其次,管理者的管理思路要及時透過不同渠道告知教師,取得教師的支援,而教師在工作與生活中的所思所想亦應及時反饋給管理者,尤其是對於幼教管理的意見建議更應及時下情上達。管理者要主動分析、及時聽取,儘可能營造出民主、自由、嚴肅的氛圍,讓管理活動變得融洽。第三,管理者需要與教師站在平等的地位對話,用人格魅力影響教師、感召教師。以教師為管理主體,將民主管理的精神發揚光大,提升管理成效,保證教師上課時有充分自主權,將上課的空間交給教師,使教師能夠在教育部門方針政策的指引下獨立完成課程模式選擇、課程內容安排與授課方法構建,發揮教師的創造性,讓課堂教學真正滿足幼兒所需。管理者要引導教師積極投身到幼教機構總體目標制定工作中來,與教師一同將總體目標分解成具體的年段、月段分目標,透過管理者、教師乃至家長的協調,把目標內化成所有教職員工的自我要求,從而達到分目標與總目標的一致性。

  二、以幼兒為本,形成優美的物質環境

  幼教管理的所有工作最終還是要指向幼兒,要保證所有工作都能最大限度地為幼兒服務,這也是人本化管理思路的核心理念,是幼教管理形式的存在意義,所以幼兒園工作一定要切實滿足幼兒的需求、家長的需求,充分理解並尊重幼兒人格尊嚴,使他們的基本精神訴求得到滿足,按照幼兒的心理與生理發展特點實施專業化、個性化、科學化的“三化”教育。幼教機構的文化學習內容是豐富多彩的,而學習內容的載體因為受幼兒發展特點所限,多為集體形式的活動。管理者與教師應當在確保日常教學質量的前提下,多進行一些發展幼兒潛能、增強幼兒學習興趣的教學,除了組織種類各異的興趣小組,也可以設定一些所有幼兒共同參與的傳統活動,像旅遊、親子運動會、歌舞晚會之類。在具體的活動創設過程中,應當始終圍繞主題內容安排集體活動,形成可以對幼兒重點活動予以強大支援的物質環境,使幼兒能夠按照興趣傾向、智力傾向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自由操作學習內容。透過師生間的交流合作解決幼兒的學習問題、生活問題,使幼兒的經驗得到增長、知識得到豐富,繼而讓發展速度各異、認知風格有別、個性需求多樣的幼兒都能得到合理化發展。關於物質環境的建立主要有兩點建議,其一是創設良好的公共環境,幼教機構的公共環境是教師、幼兒與家長最常去的地方,其裝飾影響力大,而且帶有管理展示的功能,所以管理者要格外用心於公共環境的創設,儘可能將本機構的最高水平展現出來,比如可以安排衛生宣傳欄、保健宣傳欄、作品展示欄等,用圖片或者照片的形式宣傳衛生保健常識、幼兒教育成就、教師科研成果等,特別要展示出本幼教機構獨特的活動場景。在圍牆上則可以安排多彩、明亮、生動、富於情趣的童話故事,讓幼兒園整體氛圍符合幼兒心理需要。其二是創設藝術化的活動室,幼教機構的活動室的佈置是物質環境建設重要組成部分,它有教育性、參與性、藝術性等多重功能,是達到幼教管理目標的必要手段,因此要按照幼兒興趣特點、年齡特點鼓勵幼兒參與創設,並充分利用家長資源,使家長幫助出謀劃策,尋求活動室環境創設的靈感,比如結合母親節活動主題,讓幼兒將媽媽的關懷、愛護用繪畫的形式展現出來,並加上媽媽的工作照片。

  三、小結

  人本化管理屬於教育管理科學當中的核心命題,用人性的觀點分析教育問題將會得出更有啟發性的結論。幼兒教師是把獨立性、引導性與創造性結合在一起的工作者,而幼兒是接受教育的最具潛能群體,以人為本的幼教管理思路革故鼎新,就是需要給教師以更多權利、給幼兒以更多機會,按照“人”的實際情況實現管理目標的高度整合化。

  幼兒園課程教育論文 篇8

  一、社會環境的差異

  中國是典型的發展中國家,雖然近年來我們的國際競爭力和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但是,人口眾多、資源分配不平衡等因素,導致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同樣,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平衡,也促使幼兒園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這些競爭最終落實在教育行為上,其直接後果就是家長和部分幼兒園(尤其是民辦幼兒園)拔苗助長,過早地開發孩子所謂的“智力”,幼兒教育體現出急功近利的特點,強調知識教育,卻忽視了孩子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在市場經濟大潮下,為了迎合家長們的需要,針對嬰幼兒的各類社會培訓機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家長們趨之若鶩,孩子們的快樂童年被取而代之的是永無休止的培訓、訓練和強化學習,於是厭學情緒來得更早了!德國是高度發達的國家,人口相對較少,資源豐富,社會競爭壓力相對小,人力資源的競爭還沒有體現在幼兒教育階段。德國非常重視早期家庭教育,認為家庭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具有無法替代的作用,為此,德國父母享有帶薪育兒假,而且育兒假時間長達兩三年,為父母全身心照顧孩子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德國的早期教育投入相對於適齡學前兒童人口數量而言是比較充足的,有完善的經費投入機制和監督機制,且各個幼兒園的軟硬體環境和教育理念都差別不大,絕大部分家庭都能實現就近入學,家庭承擔的學前教育經費只佔當地家庭經濟收入很小的一部分,家庭負擔相對較小。德國科技發達,生產方式已經完全實現了現代化,相比較而言,他們的“勞動力”是很稀缺的,對於各類職業不存在任何偏見和歧視,認為每一種職業都可以體現自我價值。因此,孩子們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職業,父母不會因為孩子想選擇某種職業可能會“沒前途”而對孩子的選擇橫加干預,孩子們的想法和意見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重視和尊重。德國相關法律明確規定,幼兒園不得進行教育活動,即不得對幼兒階段孩子開展知識教育。幼兒園更加註重孩子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發展,孩子在幼兒園期間都是沒有任何負擔地玩耍和娛樂,孩子們在幼兒園體驗著認識自然、認識社會和人際交往的快樂!

  二、家庭教育的差異

  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導致中國家庭,尤其是城市家庭集兩代人之力,全力“支援”幼兒階段的教育,這種支援體現在:儘可能地把孩子安排在好的、貴的幼兒園,以期孩子能得到更好的生活照顧和教育;不惜花費高額費用為孩子報名目繁多的培訓班,如繪畫班、泥塑班、音樂班、舞蹈班、閱讀班、英語班、手工班等,有的家長還利用週末時間為孩子在幼兒園之外報各種所謂的“品牌”培訓班,孩子們被折磨得苦不堪言。這些現象,一方面給父母和家庭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時間透支和精神壓力,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即嚴重剝奪了孩子童年的快樂時光。相對而言,德國雖然也是低生育率國家,但是現在很多家庭都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孩子,加之家長所接受的都是德國“順其自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因此德國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秉承了“順其自然”的傳統,並與幼兒園和學校教育理念保持著高度的一致性。在我們看來,他們撫養孩子的方式甚至有點“粗”,但正是這種“粗”的“順其自然”的早期家庭教育和家庭結構卻很好地培養了孩子適應環境的能力、獨立生活和善於思考的能力、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良好的溝通能力。德國家長沒有把孩子作為學習的機器,而是希望孩子不論是遊戲、學習還是在工作中,只要自己喜歡就好,只要認真、盡力就值得表揚。這些都取決於德國人的兒童觀,德國人認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享有基本的權利,包括被尊重的權利、自主選擇職業的權利等,孩子們的興趣和愛好也會得到成人的尊重,他們不會因為自己的孩子選擇任何看似“低等”的職業而責怪孩子,相反,會給予最大的精神支援。當然,這與德國社會的平等的職業認同相關。

  三、幼兒園教育的差異

  在特定發展階段大環境的影響下,中德兩國的幼兒園在環境、師資、理念、管理、執行體制等諸多方面都存在很大差異。在這裡特別要指出的是兩國幼兒教育體制的差別。雖然中德兩國的幼兒教育都不屬於義務教育,但是在幼兒教育經費投入機制和責任分擔機制上卻有著顯著的差別。在我國,相對短缺的幼兒教育資源與人們對幼兒教育的重視和需求日益加強的矛盾非常突出。雖然近期我們出臺了大力發展學前教育的一系列檔案和相關政策,卻很難在短時間內從根本上解決入園難、入園貴、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優質教育資源短缺、幼兒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等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歸根結底,還要從幼兒教育的管理體制和投入機制上入手,做到標本兼治。由於我國在幼兒教育經費上的投入嚴重不足,部分公辦幼兒園的生存和發展壓力很大。加之經濟利益的驅使,部分民辦幼兒園的辦學、管理和收費都極其不規範,政府又缺乏相應完善的監督機制,導致幼教市場亂象橫生,直接造成的後果是上幼兒園難、上幼兒園貴,這些負擔都直接轉嫁給適齡幼兒的家庭,造成了一定的社會矛盾,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家園矛盾,增加了幼兒教師在家園合作工作中的難度。雖然德國的幼兒教育也不屬於義務教育範疇,但是德國對各種幼兒園,包括民辦園的經費投入都是一樣的,而且有專門的機構和組織對經費的投入和分配進行有效的監督,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幼兒園之間“地位”和“層次”的差別,幼兒園不用為“生計”和經費“發愁”,消除了幼兒園在執行過程中的後顧之憂。幼兒園針對家庭的收費一方面比較低,另一方面,收取的費用並不直接繳給幼兒園,而是交到專門的管理機構,然後再由該機構將這些費用轉到幼兒園,幼兒園並不直接與“錢”打交道,幼兒園的管理和執行變得相對單純,所有教師員工的全部精力都放在“如何促進孩子發展和快樂”上。總之,對幼兒收費制度的明確化、管理的程式化和法制化都使得幼兒園的管理和執行更加規範和合理,也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良好的家園合作關係的建立。

  四、小結

  總之,除了投入機制和責任分擔機制之外,還有理念、管理、配套的社會保障機制等諸多因素共同促成了中德幼兒教育的巨大現實差異。

  幼兒園課程教育論文 篇9

  摘要:新課程改革以來,幼兒園課程遊戲化教育理念已經深入到各個幼兒園對幼兒的教育中。幼兒園開展遊戲教學在實踐過程中應加強教師培訓,明確遊戲課程化建設的方向和實施內容、推進幼兒園課程遊戲化的建設。幼兒遊戲的教育價值真正體現在幼兒能在遊戲中獲得知識。遊戲的教育價值的體現方式就是幼兒園課程遊戲化。本文對情景遊戲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進行進一步的探討分析。

  關鍵詞:情景遊戲;幼兒教育;應用

  伴隨著幼兒園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遊戲在幼兒園教學中的教育價值獲得了社會大力支援和認同。它將幼兒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理念融入到遊戲中,幼兒園課程化可以更好地發揮幼兒園課程的教育功能,遊戲成為了教學的重要手段。在對幼兒教育中教師應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資源,創設情景遊戲啟用幼兒的思維,展現自我,培養創新意識及智力的開發,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

  一、在幼兒教育中開設情景遊戲的作用

  幼兒園教育是幼兒學習的啟蒙階段,幼兒時期重視幼兒思維模式的培養對幼兒的健康成長和今後的學習發展都有極大的影響。幼兒教師在進行幼兒教育時要把握好幼兒自身的發展情況,採取趣味性強的教學方式為幼兒創設一個和諧有趣的情景遊戲,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課堂環境。讓幼兒在情景遊戲的過程中培養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有效開發他們的智力和認知能力。透過情景遊戲讓幼兒學到一些基本的知識和道理,在情景遊戲中獲得情感的體驗,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幼兒教師要做到將情景與實際生活結合在一起,正確引導幼兒認知這個世界,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幼兒老師應該從生活中發現引領幼兒學習,並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並且幼兒園學前教育的教學目標是把遊戲帶入到幼兒園課程教學中,充分體現遊戲的教育價值。幼兒教育開設情景遊戲,教師應該著重培養幼兒的自主創新意識,使幼兒積極投入到遊戲教學中去,讓幼兒的天性得以釋放,這樣才能實現遊戲對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價值。

  二、情景遊戲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

  幼兒園的學前教育物件是年齡較小的幼兒,他們的認知能力和學習意識在初級的發展階段,所以對於幼兒教師,想進一步培養幼兒的學習能力,如何激發幼兒對學習的興趣是首要的問題。在幼兒教育中游戲是學前教育目標實現的最佳選擇,而情景遊戲對幼兒的全面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一)多媒體在情景遊戲中的作用

  在幼兒教育中運用多媒體創設情景遊戲,可以啟發幼兒的邏輯思維和對事物的認知,多媒體的特色功能也為幼兒教育創造了非常有利的先天條件。目前在日益發展的資訊化時代,國家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幼兒的學前教育。在幼兒園對幼兒實施情景遊戲教學時,幼兒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優勢,與教師自己的教學方式進行巧妙的結合,這樣可以有效實現情景遊戲在幼兒教育中的教學目標。比如幼兒對動畫非常感興趣,那麼幼兒教師就可以透過多媒體放映一些動畫的片段開設相關情景遊戲,讓幼兒在遊戲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在幼兒教學時採用多媒體技術可以為幼兒創設出各種形象生動的教學內容情景,讓幼兒有種切身體驗的真實感覺,促進幼兒對知識的理解並加深記憶。提高幼兒學習能力、促進幼兒發散性思維的發展是幼兒認知能力的變換過程。幼兒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的特點採取生動又有趣的教學方式,促使幼兒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增強幼兒的學習自信心,最終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鼓勵幼兒積極參與情景遊戲中

  當幼兒抗拒參加幼兒園的情景遊戲教學活動時,幼兒教師應該多加鼓勵和開導幼兒,讓他們體會到遊戲的樂趣。如果幼兒在遊戲中表現得優異,那麼幼兒教師要對幼兒進行適當的表揚,促使幼兒身心健康的發展和道德品質的培養。因為教師的表揚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學生繼續強化他們自身的優勢,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心態和提升自己的內在動力,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使他們更加有動力去學習和認真做事,起到非常有效的教育效果。由於幼兒處於智力開發的初級階段。其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較弱,幼師可以透過情景遊戲的方式對幼兒進行教導,讓幼兒在遊戲中獲得情感的體驗,學到一些知識和道理。並且遊戲可以給幼兒們帶來歡愉,讓他們在遊戲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把遊戲規則同現實生活結合在一起,幼兒教師要做到正確引導學生,時刻關注幼兒們身邊和生活中發生的細微現象,進而透過遊戲的教學方式使幼兒認知這個世界,滿足幼兒的好奇心。遊戲過後教師要進行總結,正確引導幼兒創新思維及自主能力的培養。

  (三)透過情景遊戲營造課堂氛圍

  總之,在進行幼兒教育時教師要充分挖掘遊戲因素,塑造生動活躍的幼兒園課堂氛圍。藉助遊戲的形式進行活動教學,幼兒園的教學形式不同於其他教育方式的教學。幼兒教師要充分利用情景遊戲獨有的多樣性和趣味性進行幼兒的教學活動,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幼兒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幼兒園學前教育的教學效率。把遊戲當作教學過程中的一個環節,採取科學有效的遊戲形式,讓幼兒在遊戲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進而培養幼兒的學習能力。教師可以在組織教育活動時運用遊戲性的語言,例如在幼兒認識香蕉這種水果種類時,在開頭透過猜謎語、播放有關的歌曲引導幼兒參與到合作競猜遊戲中去。透過情景遊戲加深幼兒對知識的認知和掌握,激發幼兒智力和創造性思維的開發。幼師透過趣味性的教學語言對幼兒耐心地教導,從而調動幼兒們對遊戲的興趣,正確引導幼兒學習的積極主動性。綜上所述,在幼兒早期的學前教育中,遊戲帶來的天性釋放和學前教育目標的價值體現是極其重要的。因此,小學教師在對學生開設情景遊戲教學時,要將幼兒放在主體位置,不斷探索有效的教學模式,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調動幼兒思維的分散和頭腦的靈活性,促進幼兒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讓幼兒在遊戲中感覺到喜悅和成就感,從而促進幼兒教育邁向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梁娜、遊戲教學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J/OL].學週刊,2017,(15):194-195.

  [2]張英霞、情境遊戲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J].赤子(上中旬),2017,(07):287.

  [3]安秋月、遊戲教學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6,(01):154.

  幼兒園課程教育論文 篇10

  在幼兒園大班,合作遊戲是重要的活動,教師應認真分析大班開展合作遊戲的現狀,探索合作遊戲的指導策略,使合作遊戲更好地促進幼兒發展。

  一、幼兒園大班開展合作遊戲的現狀分析

  隨著大班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幼兒用語言與同伴進行溝通的能力逐漸增強。同伴關係的確立使幼兒在進行活動時開始有了合作。合作遊戲已成為幼兒園大班幼兒最為重要的遊戲活動,幼兒透過合作遊戲建立良好的同伴關係,逐漸產生合作傾向,合作水平有了較為顯著的提高。合作遊戲的開展對幼兒合作能力的培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於幼兒的個體差異,以及社會、老師、家長的影響,合作遊戲在開展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1.幼兒缺乏合作意識

  生活水平和質量的不斷提高,使一些幼兒像溫室裡的小花,家長的過度溺愛使幼兒從小到大沒有經歷過挫折與困難,這使他們變得不願與他人分享,霸道、任性等。對一部分家庭來講,當孩子犯錯誤時,即使父母不能原諒,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也都原諒,這會使孩子更理直氣壯地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這種隔代教育會使幼兒缺乏交往溝通的能力,不會與人合作分享,在遇到困難時不會自己主動解決問題,而是依賴大人的幫助。

  幼兒園中大部分幼兒是獨生子女,他們較為缺乏合作意識,同伴與同伴之間不會相互溝通,在做某項團體活動時也不會進行分工。在合作遊戲中,當出現矛盾或發生爭執時,他們不會透過溝通解決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有的幼兒會透過告訴老師尋求幫助,有的則會透過直接攻擊的方式企圖解決問題,而且當同伴遇到困難時也不會想到去幫助。一般來說,同伴關係還是比較和諧的,大家會主動合作完成活動,但也會出現不合作現象。當“個人的利益”受到威脅時,大部分的幼兒之間就會出現矛盾,他們認為只要是我得到的就是我的,誰都別想拿走,即使拿走,也要想辦法搶回來。在這種情況下,同伴之間沒有溝通,沒有合作,有的只是爭吵和哭鬧,從而導致合作的終止。

  2.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不一致

  對幼兒來講,家庭與幼兒園是影響幼兒各方面發展的兩個重要環境,兩者對幼兒的教育如果不一致,就會影響他們的發展。對於同伴之間的相處方式,教師總是教導幼兒要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在幼兒園大班開展合作遊戲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幼兒之間鬧矛盾的情況,對於這些矛盾,家庭與幼兒園經常會出現不同的處理方式。當幼兒之間出現矛盾時,應教導他們相互溝通,友好相處,協商解決問題,學會處理矛盾。在這個問題上,家長和教師的處理方式一定要一致,如果處理的方式有差異,會嚴重影響幼兒的成長。

  3.教師忽視個別指導

  每個幼兒都有自己不同的性格特點,在合作遊戲中這種性格上的差異顯得尤為突出,教師若不考慮幼兒的個體差異,會使一些性格內向、不善於與人溝通的幼兒由於沒有得到教師的個別指導,無法掌握與人合作的技能,從而導致他們對於與人合作交往產生牴觸心理。

  合作遊戲是一種團體活動,教師應引導每名幼兒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有些幼兒的性格較為外向,他們對於這樣的活動會顯得很積極;而有些幼兒的性格較為內向,這並不表示他們不喜歡參與,因為缺乏與老師及同伴的溝通,使他們不知道應如何融入到集體中,如何與他人進行合作。在合作遊戲的開展中,教師的指導作用尤為重要。教師應透過觀察,幫助每名幼兒找到融入集體與同伴合作的方法,使每名幼兒都能得到發展,而不是將幼兒統一歸為一類,那樣會導致一些幼兒對與他人合作和交往更加膽怯。

  二、對合作遊戲的指導策略

  合作能力是通過後天培養的。幼兒時期是培養合作能力最主要的啟蒙時期,大班是合作能力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對於幼兒來講,合作能力主要體現在一日生活中,在遊戲活動中能與同伴進行交流,分工合作,從而達到最終目標:在學習中,同伴之間合作溝通,共同達到教師提出的要求;在生活中,同伴之間相互幫助。幼兒教師作為幼兒遊戲活動的組織者與指導者,對於遊戲進行得是否順利和幼兒在遊戲中是否有收穫起著決定性作用。教師對幼兒合作遊戲的指導既指在幼兒園對幼兒合作遊戲活動的指導,也指對幼兒家庭教育的指導,所以合作遊戲的指導策略包括家庭教育指導策略和教師指導策略兩個方面。

  1.家庭教育指導策略

  (1)加強家長與教師的聯絡

  對幼兒身心發展影響最大的環境是家庭和幼兒園,只有當幼兒園與家庭對幼兒的指導目標一致時,幼兒才能有更好的發展。家長對於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在三歲以前,幼兒主要是在家庭生活中透過模仿父母來學習成長。家長的言行以及家長對於事物的處理方式等被孩子模仿。到了三歲以後,孩子進入幼兒園,要按照幼兒園的規則和要求生活,這時如果家庭與幼兒園在幼兒成長方面目標不一致,幼兒就會無所適從。所以,教師要與家長經常溝通,爭取在教育目標上保持一致。對於大部分家庭來說,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問題都比較重視。大部分的家長希望孩子在幼兒園能夠表現好,學到很多東西,受到老師的喜愛。一些較為重視孩子發展的家長會經常與教師溝通,詢問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那些不重視孩子教育的家長,早晨將孩子送到幼兒園,晚上將孩子接走,不與老師溝通。教師與家長在沒有進行溝通的情況下,處理問題的方法可能會不同,很有可能對孩子造成不利的影響。為了更好的幫助幼兒改正不良習慣,更好的融入到合作遊戲中,教師應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使幼兒園與家庭教育目標保持一致。幼兒園與家庭的聯絡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比如,教師可以製作家園聯絡手冊,每週將幼兒出現的問題寫在手冊中併發給家長,要求家長及時進行反饋;也可為家長制定家園觀察手冊,請家長配合,將孩子一週在家中生活以及遊戲方面出現的問題進行記錄,每週交給教師一次進行分析;將幼兒合作能力的培養作為一種家庭延伸活動,教師指定主題,由家長進行監督,目的是讓家長在活動中瞭解幼兒的合作能力,以及需要幫助幼兒改正的問題。

  (2)指導家庭教育方法

  大部分幼兒沒有經歷過挫折與困難,他們很容易產生不願與他人合作的心理,這會使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遭遇更多的挫折和阻礙。對幼兒來說,並不是只有在幼兒園中與同伴或老師的交往才能培養合作能力,家庭對於合作能力的培養同樣非常重要。教師在指導家庭教育方法時可以從兩方面入手:第一,要讓家長有與幼兒合作的意識,教師在家長會中應該向家長滲透合作能力對幼兒的重要性,告誡家長不要過度溺愛孩子,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孩子學會自強,學會溝通,學會與人合作,這樣才能讓孩子更好地適應今後的社會生活。第二,讓家長掌握與幼兒合作的方法。幼兒很多時候在完成某項活動時需要大人的幫助,這裡的幫助並不是指家長代替孩子把其未完成的事情做完,而是對孩子加以引導,參與到活動中,與孩子進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活動,讓孩子認識到透過合作可以更好地完成活動,從中還可以使幼兒感受到與同伴合作的快樂。教師還要指導家長經常與孩子溝通,瞭解孩子在某一階段的性格特點,並將這些資訊及時反饋給老師。

  2.教師指導策略

  (1)充分發揮榜樣作用

  幼兒喜歡學習和模仿教師,教師的每一個動作或每一句話,都可能會成為孩子模仿的內容。所以,教師自身的榜樣示範具有極大的教育作用。教師的示範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教師之間的和諧相處對幼兒同伴交往的發展有著耳濡目染的影響,能對幼兒起到示範作用,所以教師應該注意協調自身群體的人際關係,為幼兒樹立正面的學習榜樣。第二,教師的榜樣示範也體現在與幼兒的合作過程中,在處理同伴間的矛盾時,教師應指導幼兒如何溝通,教師應參與合作遊戲,並正確運用合作技能,當好示範。

  (2)將幼兒教育環境與合作相結合

  環境的好壞會影響人的情緒,良好環境的創設對於幼兒遊戲的開展起著重要作用。開展合作遊戲的首要前提是使幼兒能夠對遊戲感興趣,讓幼兒主動參與到遊戲中。在為幼兒創設良好合作環境時,教師應做到三點:第一,應為幼兒創造與同伴合作交往的機會。在合作遊戲開展時能夠很好地與同伴合作的幼兒,能夠明確知道自己需要做什麼,理解自己的責任和義務,這樣既加強了同伴之間的合作交往能力,又激發了幼兒對合作遊戲的興趣和熱情。第二,應為幼兒創設和睦、溫馨、信任、尊重及公平的合作環境。透過同伴之間的相互幫助以及教師的鼓勵,能使幼兒感受到集體活動的愉快。這樣和諧友好的合作氛圍會使幼兒產生更強的交往能力,樂於與同伴相助,與同伴溝通,與同伴合作。第三,應在一日生活常規中為幼兒準備適合培養同伴之間合作關係的玩具,比如橡皮泥、積木、拼圖等。幼兒透過玩玩具,有助於他們學會與他人分享、溝通和合作。教師應尊重幼兒遊戲的意願,選擇充足的遊戲場地,引導幼兒盡情享受遊戲帶來的快樂。

  (3)藉助童話故事幫助幼兒培養合作能力

  合作交往能力的意義對幼兒來講過於深奧,如何讓幼兒理解合作能力的意義,讓幼兒喜歡與人合作交往,是教師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要促進幼兒的發展,必須考慮幼兒每個年齡階段的特殊興趣和需要,童話對幼兒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拔蘿蔔》是大家熟悉的的童話故事:老爺爺在拔蘿蔔時自己無法將蘿蔔拔起,叫來了老婆婆,但還是拔不動,最後又來了好多小動物一起幫忙,大家團結合作,最後終於將蘿蔔拔起。在講故事的過程中,班主任和生活老師共同配合,將故事內容表演給幼兒看,能使幼兒更加直觀的掌握合作技巧,感受合作的快樂,理解合作的意義,使幼兒對合作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為今後開展合作遊戲奠定基礎。

  (4)採用多鼓勵少批評的策略

  幼兒在某項新能力形成的時期,如果不能掌握好,就會使他們產生牴觸或厭煩心理,會覺得自己根本就做不到而不想再繼續進行。在這時,教師給與適時的鼓勵,會增加幼兒的自信心,使他們相信自己能夠做到。教師透過參與遊戲,在遊戲中加強對幼兒的引導,適時給幼兒恰當的評價,多鼓勵,少批評,使幼兒更多地體會到合作帶來的快樂。透過合作遊戲的開展,能鍛鍊幼兒的合作能力,提高合作的水平。教師鼓勵的評價,能使幼兒增強自信,受到鼓舞,從而在今後能夠更加自覺地做出合作的行為。透過幼兒合作意識的加強,能幫助他們獲得更多的合作能力及體驗,使幼兒理解合作的重要性,以及應如何進行合作。

  (5)將合作遊戲滲透到幼兒一日生活常規之中

  只是定期開展合作遊戲,不利於幼兒培養合作能力。合作遊戲應滲透到大班幼兒一日生活常規之中,讓幼兒在一日生活常規中培養和鞏固合作能力。生活、學習和遊戲中都應滲透合作,從而在一日生活常規中掌握更多的合作方法。應努力改變小組合作模式,不要讓幼兒侷限在小組或小範圍內合作。加強班級之間同伴的相互合作,加強同伴與同伴之間的聯絡,從點滴入手,培養同伴與同伴之間的合作能力。透過對合作遊戲的滲透,能使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共同解決問題,協調同伴之間的關係,學會同伴間進行分工合作。

  (6)引導幼兒充分享受合作的快樂

  同伴之間的交往使幼兒掌握了合作能力,教師適時的引導會使幼兒產生繼續合作的意願,透過同伴之間合作的過程,能使幼兒再次感受合作成功帶來的快樂。教師讓幼兒體會合作帶來的快樂主要有以下方法:第一,對幼兒共同合作產生的成果進行展示,讓幼兒感受合作成功的愉快心情。第二,在幼兒進行合作遊戲之後,請幼兒自己講述合作過程,講述自己是如何與同伴共同完成任務的。教師在幼兒講述之後及時給予表揚,充分發揮表揚與評價對於幼兒的鼓勵和促進作用。也要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透過對個別幼兒存在的問題進行觀察及指導,引導幼兒都參與到遊戲中,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喜歡與同伴交往合作。第三,當幼兒合作過程中出現矛盾時,教師應及時進行引導,以防止幼兒產生消極的合作情緒,鼓勵他們尋找到適合大家共同完成活動的方式,從而完成合作任務。

  對於幼兒園大班的幼兒來講,語言能力的不斷增強和生活經驗的不斷豐富,都會使他們產生交往與合作的需要,而開展合作遊戲則能更好地促進幼兒合作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文新.兒童社會性發展[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2]張樹俊.巧妙引導幼兒與他人合作[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