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高等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係論文

高等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係論文

高等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係論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論文的身影吧,藉助論文可以有效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論文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等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係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高等教育在社會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社會對高等教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本文從高等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係出發,探討了高等教育對社會發展的三種形態,即相對獨立性、適應性和適度超前性,旨在正確認識高等教育和社會發展的關係,更好地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服務。

  關鍵詞:高等教育;社會發展

  一、高等教育和社會發展關係的歷史演變

  1、長久的疏離。

  縱觀高等教育和社會發展的關係,可以得出兩者不是一直相互聯絡的,在一定時期內處於疏離狀態。傳統大學也就是中世紀時期的大學被視為象牙塔,具有相對獨立性,與社會的發展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中世紀的大學源自於學者行會,在那段時間裡,大學長期受到宗教的制約和限制,其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傳播教義,在整個中世紀時期,西歐大學由於自身帶有濃厚的宗教性,不僅使大學與世俗社會發展相疏離,而且也不能因為大學中有代表社會進步的因素而受到庇護。

  2、近世的保守。

  在文藝復興之後,人文主義教育得到了傳播,但大學與社會的發展仍然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大學教育脫離於社會這一本質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變。以牛津、劍橋大學為例,十七、十八世紀,神學依然在眾學科中占主導地位,這一時期,雖然大學中進行了課程改革,但由於大學宗教勢力強大,歐洲文藝復興運動並沒有給大學課程帶來根本性的變化。歐洲主要大學直至近代,仍然保留著較強的宗教性,並沒有符合時代的發展要求。

  3、初步的融合。

  高等教育與社會發展的初步交融始於德國和北美大陸,最有代表性的是德國的哈勒大學和哥廷根大學,在辦學理念和課程設定方面進行了改革,開始與社會相結合,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有別於傳統大學,並對19世紀初期創立的柏林大學產生了重大影響。課程內容由傳統的“七藝”和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改為更實用的學科。而北美大陸是以哈佛大學為主要代表,在剛建立時就帶有濃厚的世俗性,並建立了董事會作為其管理機構,這與西歐傳統的大學理念截然不同,存在著本質的區別,從而使北美殖民地學院具有服務社會的發展趨向。

  二、高等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係狀態

  1、高等教育的相對獨立性。

  首先,傳統大學具有獨立性,它與社會的發展相脫離。傳統大學認為大學應該成為知識探索的場所,不應受到外界的干擾,應成為與世隔絕的修道院式的機構。然而,正是傳統大學太過獨立,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而走向衰敗。事實上,現代的高等教育完全獨立於社會而存在已經成為不可能。其次,高等教育的完全獨立將會導致大學成為名副其實的象牙塔,社會發展與高等教育徹底脫軌必然使大學擁有絕對的學術自由權,而這是不可能的。學術自由是自由的一種,它是一種特殊形式的自由,來源於“思想自由”,只有保障學術自由,學者才能在自己的領域創造出新思想、新文化。但這種自由是相對的自由,要受到社會政治、經濟、宗教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再次,高等教育與社會的完全脫離會減弱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大學的大門已經不能不向社會敞開,在與社會保持清晰思維距離的同時適當與社會發展相結合,為社會大發展服務。

  2、高等教育的主動適應性。

  社會發展取決於綜合性因素,比如經濟、科技、教育、環境等,高等教育作為這個大系統中的子系統,並且作為一個目的性系統,必須主動適應社會的變化,才能適應大系統的總目的和本系統的分目的`。工業社會促使傳統大學進行改造後,大學開始與社會發展相融合,高等教育擔負起促進人發展的內部規律作用和促進社會發展的外部規律作用。如今,知識是社會的核心,大學逐步成為人們所說的社會發展的“伺服器”,不可避免地要服務於社會,完全脫離社會發展的高等教育將會失去發展的活力,也是無前途的。但高等教育如果一味地適應社會、迎合社會,將會使自身陷入“被動”局面,淪為社會的工具和附庸。中國高等教育創始人潘懋元先生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高等教育的外部關係規律,即“教育必須與社會發展相適應”;“教育必須受一定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所制約,併為一定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服務”。這種對高等教育外部關係的表述在今天仍然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認可。

  3、高等教育的'適度超前性。

  高等教育適度超前發展,使人們在歷史的新階段接受具有較高層次的教育,是人自身發展的需求,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日益進步,高等教育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愈加凸顯,但是由於高等教育見效的週期性較長,決定了高等教育要適度超前於社會的發展,從而更好地服務於社會。如果高等教育一味地適應社會的發展,成為社會發展的“伺服器”,必然跟不上社會發展的節奏。“社會要發展,教育要先行”成為了人們的共識。在新時期,隨著高等教育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係日益密切,高等教育在國家發展和個人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高等教育發展應充分發揮對社會發展的引導作用,不能僅僅停滯在當前社會提出的要求,更應該成為社會的助推器,承擔起推動社會發展的角色,科學地估計未來社會的發展。高等學校的社會職能是一個歷史範疇,正如克爾所認為的“高等教育的漫長的歷史,包括一個從少數職能到很多職能的延續幾個世紀的運動,最初緩緩地增加,但是比較新近,迅速地增加”。今天的高等院校,除了具有為社會發展培養人才、促進科學的發展和服務於社會三大社會職能外,還應該擔負起引領社會變革的職能。在這個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里,高等教育只有不斷地適度超前發展,領先於當前社會發展,才能體現高等教育在國家整體發展中的戰略地位,使之成為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性因素。

  三、高等教育和社會發展關係的啟示

  高等教育由與社會發展完全脫離開始逐步走進社會、關心社會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對社會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等教育融入社會的同時對於改善自身的發展條件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是社會發展的同化力量可能會使高等教育發展迷失自己的方向,如果高等教育在與社會發展密切聯絡的同時,不能堅守自己的追求,只是簡單地服務於社會發展需求,適應社會,成為社會發展的“伺服器”,必將失去對社會發展的一些特有影響,成為社會生產所需人才的製造廠。高等教育應該在與社會發展保持密切聯絡的同時,堅守自己的理想,不僅僅把關注點放在社會的需求上,而且要關注個體的發展,促進人類文明的整體進步。不能僅僅傳授學生一些專業性知識,還要發展人的特質;不單為所處社會現實服務,還要把眼光放遠,高於社會,引領社會的發展。正如哈佛大學校長福斯特所說:“一所大學的精神所在,是它要特別對歷史和未來負責———而不完全或哪怕是最主要對現在負責。一所大學,既要回頭看,也要向前看,其看的方法必須———也應該———與大眾當下所關心的或是所要求的相對立。”因此不論社會發展到哪種階段和形態,大學都應該保持自己的理想,成為人類文明的精神家園,具有濃厚的人文氣息和不帶有功利性的文化追求。從社會看高等教育,應該能夠看到一些不可褻瀆的東西,應該能夠看到社會發展希望的終極所在。

  弗蘭克斯納對大學有一種整套的看法,他以為大學必須是一個“有機體”。他贊成大學應該探討“物理世界”“社群世界”及“美術世界”的種種知識,但他反對大學訓練“務實人才”,反對大學開設職業訓練之課程,他也反對大學無限地擴大以破壞它的有機性,他更極力反對大學成為社會的“服務社”。他強調大學應該成為“時代的表徵”,但他不以為大學應該隨社會的風尚、喜惡而亂轉,他並不以為大學應該成為“象牙塔”,但他強調大學應該嚴肅地、批判地把持一些長久的價值觀。一所大學,如果只是服務於社會發展,不進行學術交流和研究,就不能成為一所真正的大學。高等教育必須保持其相對獨立性,才能冷靜地應對社會的變革,更好地引領社會的發展。綜上所述,高等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係具有複雜性,但是又有其自身的規律。要想更好地發揮高等教育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必須正確認識其規律。高等教育必須本著教育先行的原則,主動適應社會的發展,同時保持自身的相對獨立性,更好地促進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克拉克克爾(著),王承緒(譯).高等教育不能迴避歷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郭英劍.是大學改變社會,而不是社會改變大學[N].中國青年報,2007-12-19.

  [3]潘懋元.高等教育學[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4]展立新,陳學飛.理性的視角:走出高等教育“適應論”的歷史誤區[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3(01).

  [5]潘懋元文集(卷一)[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唐萬宏.高等教育適度超前發展的經濟價值[J].江蘇社會科學,2007(06).

  [7]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學[M].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