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研究論文(精選7篇)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研究論文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研究論文(精選7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論文吧,透過論文寫作可以提高我們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那麼你知道一篇好的論文該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研究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研究論文 篇1

  【摘要】該文以家鄉中山市縣城為例,透過調查研究家鄉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的基本情況,並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現存的問題概括進行了總結,基於上述基礎提出了幾點解決對策。

  【關鍵詞】基本情況;存在問題;解決對策

  俗話說的好,民以食為天。然而不止一次的在新聞報道里看到由於食品安全問題所造成的悲劇,一個國家如果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條件的安全該如何立足。這幾年來家鄉縣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農業的方針,以《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為指南,把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後三大環節作為重點,同時還注重強化農業生產投入品源治理,當然,在這過程中始終加強農產品質量檢管。

  1基本情況

  1.1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情況

  就根據目前來說,中山市農產品市場體系還比較小,只有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以及經營農產品銷售的大型超市場,都不夠完善。

  1)農產品批發市場:崇陽瓜果蔬果批發市場是我縣唯一的一個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因此相比於其他的農產品市場體系來說,面積要廣一些,相對位置也比較優越,所以年交易量和年交易額都遠超其他農產品市場。

  2)農貿市場:中山市縣城目前擁有北門市場,東門市場和西門市場,分別位於西門、北門和東門,主要進行零售,兼營蔬果、瓜果、肉類等,主要是銷售給縣城廣大市民。

  3)超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目前我市縣城有喜臨門、家家福、萬家樂三個大型綜合超市,裡面都有蔬菜、肉類、瓜果和蛋類等農產品賣,這就基本能滿足人們對農產品的需求。但是目前這三家超市都沒有設立農產品安全檢驗檢測點。

  1.2農產品“三品一標”的認證情況

  近幾年間,政府部門注重對生產優質無公害農產品的宣傳教育,各種媒體或是報紙宣傳等形式也在這方面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人們,加深人們對生產優質無公害農產品的好處。漸漸地,人們開始申報無公害農產品,還對健康綠色的農產品樹立一個品牌。截止目前,縣城已經有政府稽核認定的食物個無公害生產基地,家鄉縣城的無公害生產基地已經成為其他縣的模範。

  2現存的問題

  1)政府對農產品的重視不夠。現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主要面臨兩個困難,第一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人員比較少,這是一個不可忽略的事實,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工作量是非常之大。結果顯而易見,對農產品質量安全不能夠實現全面監管。第二是工作人員的工資比較低,在這方面辦公經費也少,再加上農村的交通不太方便和農村現有儀器裝置和技術力量的落後,在根本上就無法滿足農產品質檢工作的需要。

  2)管理人員水平低下。有時候在利益的驅使下或者是由於自身文化水平的原因,農貿市場管理人員和農產品經營商販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認識不夠深刻,這就會加大在農檢中心抽查檢測的過程中的難度。

  3)建設不完善。大型超市不大注重對檢測點的建設,當然,這也可能是由於超市資金比較缺乏。這種潛在的危害表現在審批程式繁多,建設速度過慢,而超市為了定時提供農產品,有時候的自檢工作就會省略。再加上供應商也不是會對每一件貨物進行檢測,在這雙重漏洞中,就會出現不合格的農產品。

  4)日常抽檢難度大。在近期內物價統一上漲,所以農產品價格也上漲了一定幅度,再加上縣農檢中心可供使用的錢也比較少,這就造成了抽檢付費難以維持,對日常抽檢工作產生很大影響。

  5)設施不足,交通複雜。在縣城裡走訪後發現水果店、賣菜店數量較多,大多商戶還有自己經營的路邊攤,大大小小几十個攤位。但是由於縣城比較大,農產品售賣的這條路段比較複雜,交通設施還不夠健全,為實際的監管工作帶來了諸多的不便之處,使得農產品質量安全難以保證。

  6)使用農業投入品。個別農戶在生產過程中由於以前的習慣問題或者是按照以前的傳統。焚燒桔杆作為肥料,使用大量超標化肥殺蟲劑等,這些農業投入品會造成蔬菜水果的農藥殘留量嚴重超過國家標準,對人體有非常大的危害。

  3對策與建議

  1)利用“農產品質量各種專項”整治活動,推動執法監管工作。在推動農產品質量的活動中,要法律制度兩把抓。一方面是看上各種關於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活動,使《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未見的相關農產品制度深入人心並且化為實際行動。同時要建立依法監管的有效制度,依靠制度來推動農產品品質安全執法監管工作。在另方面來說,要加強加大宣傳農產品安全生產的力度,促使人們形成科學消費觀,這樣就有利於形成安全生產、放心安全消費的良好社會氛圍。

  2)加強宣傳教育。文化對人有著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的影響。因此,要加強宣傳教育提高,人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意識,政府何以透過電視、報刊、網路等宣傳平臺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的宣傳。比如在電視上可以開立一個節目,講解《農產品質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相關的農產品方面的法律知識,使這些法律知識家喻戶曉,這樣既可以保證消費者的權利,也有利於制止相關的不合法的農產品生產。

  3)加大資金投入。不管做什麼事都需要資金的支援所以要想搞好基層檢測點建設,就必須要有雄厚的資金,因為目前我縣政府資金不夠,所以要積極的尋求國家及社會資金的支援,或者與企業合作,這樣既能取得企業資金的支援又能保證企業生產的農產品都能合格。而對於已經建好的檢測點來說,特別是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和大型超市檢測點,管理人員要深刻認識到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性,在人力、財力或者物力缺乏的情況下,要積極地尋求幫助,不能耽誤日常檢測管理。

  4)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針對縣城質檢中心現有條件比較簡陋的情況,要尋求政府支援,讓政府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這樣就能保證家鄉縣城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監管工作活動的正常執行。而且在針對實際操作情況下產生的困難,縣政府要適當的增加人員來協調工作,完善各種裝備。同時要加大資金的投入,促使農產品質檢體系的建設落到實處,使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能夠貫徹實施。滿足廣大市民對安全綠色的瓜果蔬菜的需求。

  4結語

  農產品的安全問題關係到民生大計,本文首先從農產品市場體系的基本情況進行分析,並探討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現存的問題,以此提出了幾種解決對策。雖然其體系現在存在一定的問題,但只要採取相應的措施,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一定會得到有效解決。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研究論文 篇2

  摘 要: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及對策 嶽池縣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緊緊圍繞全面提升監管能力和水平這一目標,把住確保農產品不發生重大質量安全事件這條底線,大力發展標準化生產,加強示範引導,抓好源頭治理,強化全程管控,深化專項整治,嚴格執法監管,確保了主要農產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論文

  嶽池縣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緊緊圍繞“全面提升監管能力和水平”這一目標,把住“確保農產品不發生重大質量安全事件”這條底線,大力發展標準化生產,加強示範引導,抓好源頭治理,強化全程管控,深化專項整治,嚴格執法監管,確保了主要農產品監測總體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為切實維護公眾健康和消費安全、促進產業提質增效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嶽池縣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雖然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近年來也存在一些問題,筆者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對策建議。

  1農產品質量安全存在的問題

  1.1農產品安全隱患

  部分生產者缺乏質量安全生產理念,“一家兩制”(農民給自家留一塊地,給市場使用另一塊地,採用了兩套生產體系)的生產行為仍然存在,有的農戶未嚴格執行農藥安全間隔期,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存在安全隱患。

  1.2制度和管理機制不健全

  嶽池縣雖已啟動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開展了一些基礎性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於各方面的原因,此項工作進展仍然比較緩慢,離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

  1.3監管組織體系建設需要加強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面廣、量大,任務繁重,形勢嚴峻。雖然監管組織機構的主幹框架已基本形成,但是機構人員配置少,工作管理制度不完善,監管工作機制不健全,監管力量嚴重不足,監管組織體系建設需要加強。特別是鄉村兩級普遍存在“缺人員、缺經費、缺手段”的問題,很多監管職責和任務在基層落實到位還有一定的難度。1.4農產品檢測檢驗能力不足由於農產品品種繁多,涉及面廣,需要速度快、結果準、技術先進的檢測裝置才能適應檢測要求,檢驗檢測的任務重、責任大。目前,該縣雖在各鄉鎮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快速檢測室,但檢驗檢測裝置和專業技術人員比較缺少,檢測品種單一,僅能檢測蔬菜、瓜果等類。因此,還應購置相關的檢驗檢測裝置,技術人員有待培訓,檢測能力有待提升。大量的生產基地和專業合作社沒有自律性的檢測能力,這給上市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帶來了不可預測的隱患。

  2對策建議

  2.1進一步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宣傳培訓工作

  結合315消費者日、57普法日、613安全生產日、124法制宣傳日、放心農資下鄉進村宣傳週、食品安全宣傳週等活動,組織專門隊伍,深入到鄉鎮、村組和田間地頭,開展“農資打假護春耕”行動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田間地頭大巡講”活動,重點宣傳農資打假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知識。對各相關監督管理部門、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單位相關人員進行集中培訓,學習農產品質量安全常識;結合各項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查,發放宣傳資料(手冊)。在公路、街道和田間地頭等懸掛橫幅,設立廣告宣傳牌和宣傳專欄等,廣泛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藉助站、電視、報刊、微博、微信、LED顯示屏等媒體平臺和省內外各類展示展銷活動進行宣傳。

  2.2大力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

  2.2.1加快完善現代農業標準體系加強標準編制和引導落實工作,結合全縣農業發展實際,制定以“三品一標”為標準的生產技術規範和操作規程。目前已制定32個,要加大力度再完善,並擴大制定其他農作物生產技術規範和操作規程的數量。同時,將標準整合轉化為簡便好用的操作手冊、生產日曆、掛圖和明白紙,送發給農產品生產企業,開展標準化生產指導服務。2.2.2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示範建立按照試點探路、示範引領的發展思路,重點建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1個,縣級現代農業園區2個,鄉(鎮)級現代農業園區2個,及時進行總結完善,為全縣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有益經驗。2.2.3大力發展“三品一標”2017年要完成省市下達的嶽池縣新申報認證無公害農產品2個、新申報認證綠色食品1個的目標任務,力爭到2020年,主要食用農產品基本實現無害化生產,有效使用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標誌的產品總數穩定在50個以上,其中,種植業“三品一標”農產品認證面積佔種植業農產品面積的50%。

  2.3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

  加強以生產、收購、貯存、運輸環節為重點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對“三品一標”基地和相關專業合作社等地,要定人、定點、定時間對以生產、收購、貯存、運輸環節為重點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進行監管。加強元旦、春節、五一、中秋和國慶等節假日期間以及各種重大活動、會議期間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繼續做好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工作。2017年配合完成部省市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和監督抽查任務8000個次,力爭達1萬個次,切實保障食用農產品消費安全。

  2.4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

  按照統籌規劃與分步實施相結合的原則,選擇部分基礎條件好的農產品生產企業試執行,遵循“統一追溯模式、統一業務流程、統一編碼規則、統一資訊採集”的管理方式,不斷總結試點經驗,探索追溯推進模式,逐步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執行機制,再進一步加大推廣力度,擴大實施範圍。實現從農產品生產、包裝、貯運到銷售的全過程資訊可追溯。

  2.5強化體系建設,提高監測能力

  2.5.1加強培訓,提高能力落實從業人員培訓制度,啟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認證隊伍培訓計劃,在全縣範圍內構建一支“懂政策、懂法律、懂技術、懂管理”的複合型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監管人才隊伍。2.5.2強化檢驗檢測能力建設建設以縣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站為主體,以鄉鎮檢測站為基礎,以主產區、無公害基地、大中型龍頭企業、批發市場質量檢測站(點)為補充的覆蓋全縣的農產品質量檢測檢驗體系,加快檢測手段現代化,提升檢測能力和水平。力爭到2020年,建成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檢測站1個,鄉鎮農藥殘留快速檢測室44個、村級農藥殘留快速檢測室35個,企業快速檢測室20個。常態化開展定性、定量監測,縣級監測不少於600個/月,鄉鎮不少於60個/月。監測種類涵蓋果樹、蔬菜、菌類、肉、蛋、奶及糧油產品,範圍覆蓋全部鄉鎮、重點村社、主要種植養殖基地。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研究論文 篇3

  摘要:在我國農業發展的過程中,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由於國內農業生產方式始終以小農戶為主,因而同當前監管體制存在明顯的矛盾,導致農產品安全管理的措施不合理。為此,本文以農戶為研究物件,闡述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相關問題和對策,以期有所幫助。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對策

  1全面建設檢測監測機制

  將國際認可的食品安全法律原則作為重要基礎,同國內法律以及行政體制實際情況相結合,構建與國際標準要求相吻合的食品安全檢測監測機制,不斷完善食品質量安全的市場準入原則。需要注意的是,必須要提高對於農戶的質量安全管理程度,綜合考慮小農戶生產這一特點,進而採取具有可行性的措施,確定立法的基本原則,在相關實施細則中有效確定責任並健全標準,進一步貫徹並落實法律法規[1]。基於此,還應當不斷完善食品行業動態性監管體系,並且把監督管理重點放置於生產經營整個過程中,有效整合執法力量,適當調整監管職能。除此之外,應構建統一化的食品安全信用檔案,進一步推動食品生產銷售環節機制的推廣。最後,構建食品安全社會信用機制,實時跟蹤監測食品的質量與安全性,注重社會輿論的有效監督。

  2建立健全質量安全監管機制

  要想確保法律法規的貫徹落實效果理想,使得農產品質量與安全滿足要求,就必須要不斷強化體系的建設,將重點放在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標準體系中。與此同時,應重視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儘可能在短時間內與國際檢測技術接軌。另外,還應建立與農業發展及農產品貿易全球化需要相吻合、且有效覆蓋各個生產環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機制,形成相對應的管理平臺,以保證農產品的質量與安全水平不斷增強。而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制構建的同時,還應注重基層監管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實現鄉鎮與區域性農產品質量監管公共服務機構的有效構建,並設定村級的服務網點,不斷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公共服務以及預警功能[2]。除此之外,還應當合理改進縣級和基層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監測網路,以保證農田產地的現場隨機抽檢制度得以全面推廣使用。

  3重視產地環境監測治理的作用

  應明確耕地質量現狀,合理劃分相關產業與產品,確保實現分類指導與管理的目的。與此同時,應深入研究農產品安全生產產地環境條件以及環境調控技術的相關手段,還應研究農產品安全生產產地環境的主導影響因子,積極建立農產品的安全生產機制。另外,應積極引導農民合理運用清潔生產技術予以,重視綠色食品、有機食品以及無公害食品的全面發展。同時,應不斷加快質量安全生產基地認證工作的開展,實時跟蹤並監管認證,積極組織農業部門合理地調查並處理產地環境,以免被汙染地區的嚴重擴散。貫徹並落實農業生態環境監察工作。其中,縣級以上的環保部門需針對所管轄區域的安全農產品生產基地受到汙染的具體狀況展開現場檢查,針對違法的行為進行嚴格地查處。

  4進一步推廣技術服務

  重新構建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有效轉變技術推廣導向機制,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技術與高產優質技術作為重要指標構建導向體系,透過國家農業科技推廣機制的有效改革實現創新目標,進而貫徹落實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管理戰略目標,全面整合資源,以保證農產品安全生產技術與規程可以面向農戶普及並應用。基於此,還應不斷完善並建設基層推廣機構,對推廣工作人員進行相應的培訓,合理地採用獎懲與激勵措施,以保證農戶安全生產技術的有效推廣。

  5注重資訊披露網路的完善

  應全面建設食品安全資訊監測和通報網路,合理運用現代資訊科技,使得市場監管覆蓋的範圍不斷擴大,充分發揮群眾監督的作用,進而形成多個主體參與的食品安全監督體系。建立食品安全資訊資源的共享平臺,以保證資訊資源的共享,並且不斷形成科學化的食品安全資訊評估與預警指標機制[4]。與此同時,深入研究與分析食品安全的形勢,儘快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6結語

  綜上所述,受我國農業生產方式的影響,決定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必須要面向農戶。文章透過採取合理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策略,希望為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研究論文 篇4

  摘要:我們按照“政府負總責、縣鄉有機構、監管到村組、檢測全覆蓋”的監管體系建設思路,不斷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力度,到目前為止,肅州區15個鄉鎮全部建立了農產品質量監管站,專、兼職監管人員65人,有81個行政村配置了專職質量監管員,47個行政村配置了農殘速測儀,6個農產品綜合市場設立了定點檢測點,區、鄉、村三級監管網路基本形成。

  關鍵詞: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責任落實

  酒泉市肅州區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是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之一,也是甘肅省重要的農產品生產供應區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重點區。肅州區現有耕地面積4.176萬hm2,轄5鄉10鎮、123個行政村,總人口36.4萬,其中農村人口22.4萬。近年來,全區按照構建大產業、大基地、大龍頭、大園區系統支撐現代農業新格局的要求,以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管理為核心,抓產地-治理隱患促清潔,抓投入-控制源頭保安全,抓標準-規範生產上水平,抓機構-健全體系強能力,抓服務-完善制度建機制,強力推進基地標準化、產業叢集化、龍頭現代化、加工園區化、質量追溯化程序,為區域經濟社會率先實現小康提供基礎支撐。目前,肅州區已成為我國第2大對外經作制種基地、西北最大的洋蔥生產集散基地、甘肅較大的奶牛飼養區和以其命名的肉牛肉羊養殖區,先後被農業部等多部委命名為全國重要的糧油生產基地、最大的非耕地設施生產示範縣、全國無公害蔬菜生產示範縣、國家級農業產業化基地、全國無公害農產品加工示範基地、國家級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範區以及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現將肅州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對策措施介紹如下。

  1、基本情況

  肅州區圍繞促增長、保安全的要求,按照政府負總責、縣鄉有機構、監管到村組、檢測全覆蓋的監管體系建設思路,以建立國家級農產品監管示範區建設為抓手,以促進區域經濟由數量增長型向數量質量雙向增長型跨越為目標,進一步明確目標任務,強化工作落實,不斷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力度,在2012年成立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測站和農業綜合執法大隊的基礎上,全區15個鄉鎮全部建立了農產品質量監管站,專、兼職監管人員65人,有81個行政村配置了專職質量監管員,47個行政村配置了農殘速測儀,在6個農產品綜合市場設立了定點檢測點,全區建立標準化示範基地17個,區、鄉、村三級監管網路基本形成。

  2、存在問題

  肅州區不僅是甘肅省重要的“菜籃子”產品供應區,也是全省農產品質量監管重點區。透過連續8年出臺《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意見》、連續8年實施農產品質量專項整治行動、連續10年開展“綠劍護農”專項活動,農產品質量監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點多、面廣、線長、任務重、潛在危害因素多等一些外在因素。同時,區域內部存在標準化生產水平低,科技園區示範力和帶動力沒有充分發揮出來;農獸藥殘留超標,產地環境亟待改善和恢復;鄉鎮監管站重成立輕管理現象突出,監管力量薄弱;農產品監管制度、執法制度不健全等問題。這些問題已成為我區急需解決的突出問題,全區農產品質量管理形勢依然嚴峻,監管工作任重道遠。

  3、對策與措施

  3.1 嚴把產地關,切實保障安全的生產環境

  環保部門要加強對農產品產地環境的監控,制定產地環境保護治理規劃表,合理劃分宜生產區、禁生產區和優勢生產區,加大綠色生產基地建設,加大對土壤重金屬離子、農藥殘留超標、重肥汙染、廢舊地膜等危害因素的治理力度,確保產地安全。農業技術部門在指導農戶標準化生產、科學進行農事操作的同時,積極抓好測土配方施肥等技術的推廣應用,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不斷改善土壤理化結構,從技術上切實保障農產品安全、優質,確保農產品“生活”在肥沃、乾淨又健康的土壤上。

  3.2 嚴把投入關,切實加強質量安全源頭治理

  工商、質檢、農業等執法部門要加大對農業投入品市場的監管力度,堅決杜絕高劇毒農藥、假劣農資、過期農資流向農田,採取連續作戰、持續作戰、協同作戰的方式重拳打擊一切違法銷售和使用農業投入品的行為。

  (1)及時組織開展春秋季“綠劍護農”、夏季“農資打假百日行動”等多項整治行動,從抓源頭、抓重點、抓大案要案入手,建立“檢打”機制,加強對重點地區、重點市場、重點產品和重點季節的執法檢查。

  (2)落實農資市場、生產基地檢查登記制度,落實農資質量承諾公示制度,健全和完善農業投入品經營和使用檔案管理制。

  (3)積極開展“放心農資下鄉”和“綠色配送”活動,推進區級農資經營標準化示範店和農資連鎖經營店建設,保障農資消費安全。

  (4)建立誠信通報制、限用農藥購銷實名制,將不誠信之人列入黑名單,實行有獎舉報,積極發揮社會各級人士的監督作用,提高違法成本,打擊違法行為。

  3.3 嚴把標準關,切實提高農事規範操作水平

  圍繞省、市、區確定的“菜籃子”產品標準園、科技示範園區、糧食高產示範區、畜禽標準化養殖示範場等生產專案,抓好本行業、本區域內各類標準園的建立、佈置、設計和管理。鄉鎮要按照有醒目標識、有質量標準、有技術規程、有農事記錄、有監測抽檢、有服務承諾的要求,培育1~2個優質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點(園),在推廣反季節蔬菜生產、秸稈飼料化應用等實用技術的同時,強化質量管控措施,重點示範生物防蟲、無公害生產、跟蹤監管、檢測追溯等技術;引導農戶健全農產品生產檔案,嚴格執行農業投入品禁、限用及農藥安全間隔期等規定,加強農業環境監控、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工作。技術單位要加快區域農牧業地方標準化修(制)定工作,及時制定重點產業技術規程,全面推進標準化生產技術。

  3.4 健全體系,提升和完善監管機構規範化執行

  按照“政府負總責、三級有機構、監管到村組、檢測全覆蓋”的建設思路及“加強基層、重心下移”的原則,建立職能明確、人員到位、力量匹配、業務規範、服務有力的監管體系。政府部門要加大投入、加強指導、加速推進各項工作。區級有關部門要重新定位監管、檢測和執法的職責,建立責權一致的相關監管機構;各鄉鎮要圍繞有機構、有牌子、有人員、有制度、有檔案、有手段、有專項行動、有基本經費的“八有”目標,獨立設站,加大省級示範監管站的建立;各村必須配備監管員,以保障監管體系規範化執行,建立上下聯動的監管網路。同時,加大力度對區、鄉監管員的培訓和指導,進一步明確職責範圍,引導“制度上牆”,加快規範執行。

  3.5 強化服務,不斷激發監管制度機制創新

  在明確政府、相關部門和生產者三者的主體、主導、主要責任的同時,進一步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制度的建設。以推行大場大戶、合作社、企業等經營主體簽訂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書和質量承諾書落實“三長(站長、村長、合作社長)兩書(責任書、承諾書)”層層目標責任制;以“有標貫標”、“無標制標”和“貫標與制標並重”,落實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製度;開展質量安全追溯試點管理。透過把好產地、生產、加工、流通和銷售5個環節,落實目標管理、標準化生產、產地準出、市場準入、質量追溯5項制度,完善標準化建設、檢驗檢測、質量認證、風險應急、執法監管5項體系建設,提升執法監督、風險預警、監測評估、應急處置和服務指導5項工作能力,全力保障農產品生產安全、上市安全和消費安全,推進農產品質量監管工作提檔次、上水平。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研究論文 篇5

  1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建設的現狀

  1.1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的分析

  我國現階段正處於社會主義發展的初級階段,主要致力於保障農產品的供給,先吃飽,然後再吃好。這種發展的方式,只求數量不求質量正是由基本國情決定的。長期以來,我國都在不斷地進行雜交水稻以及各種轉基因農產品的開發創新,實現了農產品的平衡供給,不再有供不應求的現象,甚至有些時候還會有剩餘。保障了人們吃飽的富足狀態,也就慢慢開始追求質量問題,轉基因農產品是否健康,運輸的過程是否安全,什麼時間採摘最合理,營養價值最高等等一系列問題也就撲面而來。在這些問題的壓迫下,在人們安全意識不斷提高的情況下,怎麼樣才能在吃飽的前提下更高效的為人們提供健康的食品成了一個需要我們解決的問題。農產品質量安全已經成為人們評價的標杆,質量關係著產量,如果質量出現問題,人們可能會大大地減少購買,同時增加對其他產品的購買,這就會打破原有的供給平衡。所以,必須要緊抓質量,強化管理體系建設,提升水平。[2]

  1.2管理體系漏洞的具體分析

  1.2.1農業監管不及時

  我國現階段很少有農產品質量標準的檢測,雖然政策管理條例都存在,但是由於種種原因都在延緩實行甚至不施行,造成了一些衛生安全不達標的農產品流入了市場。而且對於此方面的相關條例不夠完善,甚至空白缺失,比如對農產品農藥殘留的`控制,以及農產品的等級分類標準的有關條例。國家的農業大多都是由農民支撐,並不是標準的集體化生產,所以造成的生產差異是顯而易見的,沒有統一的生產模式,就無法生產出相同的農產品,依舊很難規模化集體化,這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1.2.2檢測體系不完善

  如上所說,產品種植不統一,差別各異,給檢測帶來很多麻煩。而且對於大多數的檢測機構,都是免費進行檢測,公益性的機構。而且支撐整個機構只是國家財政的撥款,根本沒有什麼企業可以進行資金的支援,所以導致了檢測裝置,實驗室設施,技術指導的相對的落後,以至於無法更好地進行產品檢測。

  1.2.3檢測人員匱乏

  產品的檢測是一項專業技術含量很高的工作,不過目前可以進行上崗的專業人才較少,專業素質和個人素質都有待提高,這些因素都導致了檢測體系的不完善和落後。

  2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建設的措施

  2.1提升安全管理的意識

  安全管理首先要有一個框架,有一個答題的內容,然後進而形成一種理念模式,然後把這種理念模式深入貫穿到整個農產品安全質量管理體系中去,把整個團體都融合到這個理念中來,管理開展進行也要圍繞理念進行。

  2.2眾人拾柴火焰高

  眾人主要是3個集體的代名詞,一是農民,二是企業,三是政府,當農民、企業、政府協同發展,共同進步的時候才會出現更高速度的發展。從農民的角度看,農產品的主要來源就是農戶,所以在農戶的階段一定不可以忽略,農戶決定著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而且也要結清對農戶的技術指導和培養,以及對產品的包裝宣傳,畢竟人靠衣服馬靠鞍,讓農民更安全、高效、規範地進行農產品的生產。[3]從企業的角度看,企業生產排汙影響環境的問題處處可見而且經久不衰,要嚴格控制企業的生產排汙,比如二氧化碳的濃度會影響農作物的生長,以及汙水的排放會影響土壤的酸鹼度。而且生產種子化肥農藥的企業一定嚴格要求生產的質量,按照國家標準進行生產。從政府的角度看,政府應該制定一些管理的條例和處罰標準,加大資金的投入,儘量讓農民的土地實現標準化的生產,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生產分散的問題。

  3結論

  隨著安全意識和技術水平的提高,農業的質量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有了明顯的改善,但還是應該繼續努力,從各個方面造福國民,也可以造福人類,讓我們的國家變成一個農業生產的大國、強國。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研究論文 篇6

  1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現狀及存在問題

  1.1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現狀

  回顧近些年我國食用農產品生產和銷售情況不難發現,一次又一次的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不斷刺激著消費者最敏感的神經。這充分說明,我國政府食品質量安全監管仍然薄弱。具體表現在,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制及檢測體系建設現狀不佳。具體執行各項監管及檢測工作過程中,依舊受到某些因素的影響,導致食品安全監管效果不佳。

  1.2食用農產品市場混亂

  透過對食用農產品市場情況的瞭解,確定“特供”現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擾亂了市場,導致市場混亂,致使假冒偽劣產品在市場上橫行。所謂“特供”就是為某些特定群眾所提供的特定產品,這些特供產品的質量好、安全性高、供應及時。

  1.3監管水平不足

  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頻出,與相關監管部門人、財、物不到位有很大關係。通過了解相關監管部門監管工作的情況不難發現,由於監管人員緊缺,技術水平不高,監管制度不夠健全,監管手段欠缺和監管群體龐大等,導致監管工作難以切實有效的落實,進而出現監管不力現象,給很多不良商販創造了進行假冒偽劣產品銷售的機會。

  2保證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全程控制措施

  2.1做好食用農產品產前控制

  出於保證食用農產品質量的考慮,在具體進行農產品生產前,要對農產品產地環境等進行了解,並且展開一系列的調查檢測工作,在確保產地環境符合標準,才允許開展農產品生產;對產品生產中廢棄物的排放應進行無害化處理,避免隨意排放,給農作物種植帶來負面影響。

  2.2做好食用農產品產中控制

  結合食用農產品生產實際情況,要制定並完善生產技術保障體系。

  (1)依法建立統一的農藥、肥料等農業投入品的合理使用制度。建立農業投入品可追溯的銷售檔案記錄,有效杜絕違禁農業投入品的使用。

  (2)要以生產檔案記錄、用藥休藥期(間隔期)、包裝標識、質量追溯和產品準出檢測為主要內容,制定切實可行的產地準出制度和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包括產地準出辦法、質量安全可追溯資訊、實施細則、執行流程等。

  2.3做好食用農產品產後控制

  為了保證消費者所食用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在農產品生產後,還要制定健全的安全監測管理體系,設定基地快速檢測室,並建立質量安全資訊通報和報告制度。質量安全突發事件要有受控的預警應急處置措施,對即將上市的產品進行嚴格的快速檢測,透過抽樣檢測合格後,才可準出上市。其中“三品”基地的農產品,要對比檢測結果是否符合無公害產品、綠色產品、有機產品標準,在確定產品達標的情況下,才允許上市銷售。

  3結語

  鑑於我國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不穩定,致使當下時有食品安全事故出現,嚴重威脅著廣大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對此,應當注意加強食用農產品生產前、中、後的全程控制措施,儘可能地保證食用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為廣大消費者提供安全、綠色的農產品。

  參考文獻

  [1]王強,高春先.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及全程控制.浙江農業學報,2004,16(5):247~253

  [2]王國強,梅星星.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外部環境探析.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5,(6):47~51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研究論文 篇7

  摘要:

  紐西蘭是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制度較為完善的國家。從食品安全立法、執法、監管等角度介紹紐西蘭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情況,借鑑紐西蘭現代農業發展經驗,尤其是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方面的經驗,提出改善遼寧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措施。

  關鍵詞:

  農產品;質量安全;食品安全;紐西蘭

  依託獨特的資源優勢、成本優勢、質量優勢、技術創新優勢,紐西蘭形成了以奶牛養殖為主,綿羊、鹿養殖等為輔的畜牧業主導產業,以獼猴桃、葡萄種植為主的果品業,以及以松樹為主的用材林業,這些產業在世界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奶製品、獼猴桃、木材、白葡萄酒成為紐西蘭出口的標誌性產品。畜產品絕大部分用於出口,牛奶出口量世界第一。紐西蘭是目前發達國家中唯一沒有對農業提供任何直接補貼而與其他產業一樣徵收商品稅、收入稅的國家,即使這樣,紐西蘭農業仍然保持了較強的競爭力,這與該國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視息息相關。

  1紐西蘭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情況

  1.1農產品安全備受重視,成為立國之本對於紐西蘭這樣以農產品出口為經濟命脈的國家而言,失去“安全“二字,是難以想象的。為此,紐西蘭把農產品質量安全納入到食品安全的大範疇,制定了相關法律法規,並專門設立了由農林部、漁業部、食品安全域性等部門合併而成的第一產業部,把大農業與大食品結合起來,統一監管,確保農產品從產地到餐桌的品質,讓以安全、天然、高質量食品著稱的紐西蘭找到了農業立國之路。

  1.2法律法規完善,執法嚴明紐西蘭在食品安全(包括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制定較早,這既是國民健康的需要,也是出口的需要。主要有《食品安全法案》《動物製品法案》《農產品化肥和動物藥劑法案》《葡萄酒法案》及《食品衛生規定》。5月27日透過的新的《食品安全法》是根據特定行業食品安全風險的程度和性質而制定實施的一套新的風險管理方法,包括在一些情況下召回產品的條款,加強了政府在食品安全方面的許可權。新法還給予不同型別的企業更多靈活性,降低其執行食品安全規定的成本。值得一提的是,紐西蘭在食品安全法規的執行過程中非常嚴格、透明,極少發生執法不嚴、徇私枉法的情況。

  1.3監管體系健全,執行高效紐西蘭所有農業行業普遍建立了政府監管部門、行業協會、企業或合作社有機協調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系統,廣泛應用了最先進的資訊科技,監管效率和水平堪稱世界領先,其中最典型的是奶製品質量安全系統。作為全球主要奶粉輸出地,紐西蘭在奶粉監管方面走在全球前列,建立起由政府機構和民間組織共同組成的監管體系,成為支撐紐西蘭成為世界奶製品質量最高國家的基本保證,也是100多a來奶農共同努力的結果。

  1.4監管程式職責明確,標準執行得力食品安全相關政策和法規明確規定了生產者和管理者的職責。第一產業部的職責是有效執行食品安全法規,制定相應標準,監督標準執行,實現從生產到餐桌的全過程監管,確保食品安全。政府制定相應標準後,並不對生產者的產品是否符合標準進行認定,而是由第三方來完成。第三方是獨立的檢測機構,由第一產業部認證,職責是進行產品抽檢以及按照風險管理制度進行獨立檢測評估,這樣既減少了政府的干預,又防止了權利和造假現象,確保檢測的獨立性和公正性。

  2紐西蘭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認識與啟示

  紐西蘭現代農業發展中的很多經驗尤其在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方面的經驗,值得借鑑。

  2.1以法律法規為基石嚴格監管農產品質量,把食品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食品安全關乎國民健康和民族的未來。對於紐西蘭來說,保障食品安全既是國民健康的需要,也是人權保障的一部分,更是國家生存與發展的大問題。為了應對其他國家日益苛刻的農產品進口標準,紐西蘭建立完善的產品質量標準體系,主動對本國農產品生產實施嚴格的質量控制,對農產品進口執行嚴格的質量檢驗措施。正是在內外壓力與動力雙重驅動下,最終建立了舉世公認的先進、實用、健全的農產品質量保證體系。當前,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國民的隱痛。雖然我國已經頒佈了《食品安全法》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但監管中仍存在漏洞和難點,主要表現在:一是監管物件多而分佈廣泛,不如紐西蘭少而集中;二是監管部門多而職責不清,存在監管漏洞或推卸責任現象;三是執行法律和標準力度不足。對此,只有從政府層面制定實施細則,落實責任,把抓好食品安全作為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務,才能有效監管好食品安全。

  2.2轉變農產品質量提升與保障供給和農民增收相制約的觀念,將農產品的“質”與“量”統籌考量,協調發展紐西蘭人少地多,牧場遼闊,全國人口只有430萬人,國內消費有限,農產品只有以合理的價格出口才能維持本國農業發展,所以必須在農產品質量和特色上下功夫。我國人口基數大,有效耕地少,土地承載力有限,因此,一直以來把提高作物產量、保障糧食安全放在首位。但從長遠看,這種發展的不可持續性和潛在危害逐步顯現,農藥、化肥等農用投入品的過度使用導致“量”的提升和“質”的下降。結合紐西蘭經驗,提升農產品質量與保障供給和農民增收並不矛盾,關鍵是“質”的提升是否有效益,“質”的下降是否成本高。因此,有必要改變農業生產偏重“量”的狹隘觀念,以市場為槓桿,實現“質”與“量”的和諧發展。

  2.3實現從田間到餐桌、從生產到流通、從農業到服務業全過程可追溯和有效監管,建立高效統一、協調順暢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食品已經遠遠超出農產品的範疇。在食品安全監管過程中,紐西蘭也曾存在管理部門職能重合、管理標準執行不一的情況,造成管理部門、生產商和銷售商以及消費者之間的糾紛與矛盾。第一產業部的成立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這種整合無疑減少了食品安全監管成本,大大提高了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監管效率。比較而言,我國難以像紐西蘭那樣大刀闊斧地進行機構合併整合,但可以圍繞農產品質量提升,在提高監管效率上做文章,在農產品生產及流通兩個關鍵環節加強監管,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

  2.4建立與農產品質量監管相適應的綜合保障體系,是農產品安全的外部保障為了保障和擴大農產品出口,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紐西蘭於1984年進行了比較徹底的市場經濟改革,建立起富有效率的出口保障體系。目前,我國農產品監管手段普遍停留在農殘檢測和食品認證上,但農殘檢測也沒有普及,食品認證也沒有獲得生產者積極響應。事實上,農產品監管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部門、科研系統、執法機構等協調配合,才能保證農產品監管的效果。

  2.5找準重點監管物件並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有效執行,是農產品監管工作的核心要務政府制定規則、企業遵守原則、引入第三方檢測,是紐西蘭成為“自然之國”的重要保證。第一產業部依照政策法律賦予的許可權負總責,重點是制定標準、維護標準和監督標準,而不參與到每個環節;生產者需要按照標準來生產經營;對於是否符合標準,由第三方來判定。對生產者的約束來自於標準的執行和是否能透過檢測。我國農產品監管體制以政府監管為主、檢測為輔,監管物件直接面對分佈相當廣泛、種植面積很小、依靠田地生存的農民,呈現“啞鈴型”監管模式。任務重、監管難,成為必然。只能採取重點監管的方式,以農事企業、種植大戶、合作組織等為集中監管目標,有的放矢,抓大放小,逐步規範,循序漸進。監管部門的主要力量應放在組織、協調、服務和監督標準的執行上來。

  2.6引入獨立的第三方檢測機構,確保檢測的公正性和權威性,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關鍵環節在紐西蘭食品安全管理中,引入第三方檢測機構必不可少。第三方檢測和評估是紐西蘭乳品質量管理的一條成熟經驗,而我國第三方檢測機構在供應鏈中的參與度較低。如何引入國外或培育本國公信力強的第三方檢測機構,並強化對第三方檢測機構的約束,是保障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和促進農產品出口的關鍵。

  2.7以主導產業為突破口把優勢農產品做強做精,是推進出口創匯農業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農產品出口已佔紐西蘭出口商品比重的70%,而中國是紐西蘭第二大貿易伙伴。立足遼寧,作為我國重要農產品生產基地,遼寧按照優勢區域形成了糧食、水產、畜牧、果蔬等八大優勢主導產業,但這種優勢並沒有轉化為出口創匯優勢,主因在於產品達不到出口標準。紐西蘭擁有一個健全的、被國際市場認可的食品安全體系和標準,構成了食品安全的層層防線。對於遼寧來說,可以充分發揮特色農產品和勞動力成本優勢,按照出口標準生產,促進農產品出口。

  2.8把建立誠信社會放在與依法管理同等重要的位置,是有效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關鍵所在對一些違規企業或私營業主,紐西蘭政府最嚴格的處罰就是吊銷營業執照或出口執照。長久以來,紐西蘭企業一直認為其行為代表著國家形象。正是這種潛入人心的社會誠信環境,加上立法很嚴和監管得當,使得農產品安全在紐西蘭並沒有成為問題。因此,有必要加大宣傳力度,藉助輿論力量,激勵群眾參與,加大懲處力度,讓“三無”食品作坊無處可藏,讓造假食品無處可去,讓失信企業付出代價,打造誠信公正的社會環境,從思想上、道德上、環境上為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