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我國中學德育風險和建設對策論文

我國中學德育風險和建設對策論文

我國中學德育風險和建設對策論文

  摘要:社會變革必然引起人們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的變化,中學德育工作也要隨之變化,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新需要。當前我國中學德育工作未能徹底擺脫傳統模式的束縛,面臨一定的風險,比如德育目標理想化、片面化;德育內容滯後性、運動化;德育過程簡單化、形式化;德育方式單一化、封閉化。我國中學德育存在機遇和風險,對如何進一步改進我國中學德育有如下幾點對策:以行為習慣為突破口,抓養成教育;以“四自”為目標,抓觀念教育。

  關鍵詞:當代中國;中學德育;風險;對策

  1.我國中學德育風險

  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學校與社會的聯絡進一步加強,作為學校主體的學生在道德觀念上越來越受到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和衝擊,主要依靠直接灌輸的傳統道德教育方式在面臨社會實踐的挑戰時顯得十分蒼白無力。我國中學都一定程度上存在德育風險。

  1.1德育目標的理想化、片面化。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在制定和表述中小學的德育目標時,一直存在理想化和片面政治化的傾向。首先,德育目標標杆過高,沒有考慮青少年的年齡特徵和接受水平及現階段全體國民的思想覺悟、道德水平、文化素質等現實情況,試圖把學生的思想道德一下子提高到共產主義的理想境界,培養成為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者,突出共性,淡化個性,而忽視德育目標的層次性和現實性。

  1.2德育內容的滯後性、運動化。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發生了重大變化,以強調利益導向和競爭效益的經濟倫理與以奉獻利他精神為主要特徵的社會倫理發生激烈碰撞。過去學校德育灌輸的絕對社會本位思想,如“大公無私”、“公而忘私”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一種社會道德理想,在當前社會條件下,只能要求社會成員中的少數先進分子,而用它要求社會全體成員則缺乏充分的社會基礎。

  1.3德育過程的簡單化、形式化。我國學校德育活動中的形式主義十分明顯,組織和設計德育活動時,無視學生的個性和主觀能動性,不顧學生興趣需要,統一時間,統一內容。安排德育活動時,只對上負責,不對下負責。為了應付檢查,突擊辦展覽,搞競賽,製造聲勢,而對活動能給青少年的心靈塑造起到什麼作用卻關注較少。在德育活動的檢查評估中,重形式不重效果,以“工作量”代替“效果”,著眼於搞了幾次競賽,有過幾次活動,至於學生在知、情、意、性、行方面是否發生變化則無人問津。

  1.4德育方式的單一化、封閉化。由於缺乏正確而理智的價值引導,忽視學生對社會環境的適應和應變能力的培養,當學校倡導的價值觀與大眾媒體、家庭及校外各種社會組織機構倡導的價值觀發生衝突時,學生往往陷入無所適從的境地,甚至因價值體系缺乏而表現出冷漠、絕望、玩世不恭等心態。由於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的德育力量缺乏溝通聯絡和組織配合,教育要求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衝突,造成教育上的分力與反作用,最終導致學校德育低效與失敗。

  2.我國中學德育的建設對策

  2.1明確常規要求,規範日常行為。學校以《中小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為綱,普遍持久地開展行為規範教育,並制定與《守則》和《規範》相配套的一系列實施細則和規章制度。在新生入校報到之後,開展為期一週的`入學教育,內容包括:組織新生參觀校史展覽,瞭解學校的發展史;召開新生大會,宣講學校各方面的管理要求;觀看《中學生文明禮貌教育》錄影片,教給學生正確的禮貌行為;召開第一次主題班會,請往屆畢業生回校介紹他們的成長曆程;參觀高年級班級,請高年級同學介紹班級管理經驗;參加好第一次開學式,明確學校的工作目標和要求;辦好第一期班級板報;集中學習廣播操,參加建校勞動,上好“第一節”課等。透過一系列活動,使新生了解學校、熱愛學校,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2狠抓體育、美育,促進學生和諧發展。體育鍛煉的指導思想是抓普及、抓經常、抓高效,一是抓好“兩操”,保證學生在規定時間內上課間操和做眼保健操;二是上好體育課;三是堅持開展體育活動課,堅決杜絕拖堂現象,利用課間十分鐘開展體育活動,要求以班為單位開展校外體育活動;四是把學生體育競賽納入學校計劃之中,計劃規定,每學期舉辦廣播體操、佇列、籃球、越野跑、跳繩等比賽各一次。為了讓每一個學生具有正確的審美觀點和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除透過常規學科教學和課外文藝活動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外,我們還特別注重從校園生活中挖掘一些潛在的美,使學生形成審美技能和習慣。

  2.3降低重心,突出做“人”的主旨。德育工作目標應首先放在做什麼樣的人、怎樣做人上。我們的育人目標是:培養既能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又能適應新世紀需求的人。從提高基本素質做起,努力培養未成年人的勞動意識、創造意識、效率意識、環境意識、進取精神、科學精神及民主法制觀念,增強他們的動手能力、自主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引導中學生保持蓬勃朝氣、旺盛活力和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激勵他們勤奮學習、大膽實踐、勇於創造,使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2.4分層次推進,確立不同目標。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基礎、不同條件學生,確立不同塑造目標,採用不同教育形式。對起點高的學生,要創造條件使其充分發展,對起點低的學生,則實行家校同教、嚴管嚴教。具體做法是:依據《中學德育大綱》、《守則》和《規範》制定出學生身心健康達標標準和考核方案。先將學生分層次定位,然後分階段考核、分層次推進,對進步者予以表彰和必要的獎勵。

  參考文獻:

  [1]鄧達,葉華玲.對提高學校德育實效的理性思考[J].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3,18(8).

  [2]陳芳.我國學校德育工作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發展研究,2007,7,(103).

  [3]鄭向玲.我國學校德育:偏失、根源與改革思路[J].教育探索,2003,12,(150).

  [4]劉聰.新形勢下加強德育工作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5,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