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關於中學教育戲曲文化及教師發展雙向研究論文

中學教育戲曲文化及教師發展雙向研究論文

關於中學教育戲曲文化及教師發展雙向研究論文

  【摘要

  戲曲進校園是傳播戲曲文化的重要方式,是一項惠及青少年學生的重要工程,也是培養戲曲演員和觀眾的重要途徑。在這一工程的推進過程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加強和提升中學教師自身的戲曲知識和戲曲素養。本文探討了中學戲曲教育的現存問題和普及戲曲知識的具體策略,試圖從教師專業發展與戲曲進校園的互動中尋求普及戲曲文化的較好路徑,使中學教師和學生成為戲曲進校園的雙重受益物件。

  【關鍵詞

  戲曲文化;中學教師;專業發展

  為了弘揚傳統戲劇文化,國家提出要在中學課堂開展戲劇課程。這是戲劇界的一大福音。目前,制約戲劇發展的瓶頸在於戲劇人才的匱乏。解決這一問題,首先在於戲劇人才的培養。如何培養,怎麼培養就成了戲劇發展尤其是地方戲生存的重要問題。在中學展開戲劇教育,歸正戲曲在學生心中的位置,讓同學們走近戲曲,認識戲曲,才是培養戲曲人才後備軍的重要砝碼。這一目標的實施,當務之急就是培養中學教師的戲曲知識與戲曲素養,讓教師掌握一些戲曲知識、舞臺形態,瞭解其承載的厚重文化意義。

  一、中學教育中戲曲的邊緣化

  戲曲文化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逐漸遠離生活,戲曲的受眾在逐漸減少,老齡化傾向嚴重,尤其是廣大青少年,幾乎不願意接受這種傳統的文化形式。因此,戲曲文化的傳承應更加重視戲曲文化在中學教育中的滲透。社會上普遍缺乏對戲曲的正確認識。認為看音樂會很時尚,看話劇很文藝,而聽戲則很老土。這是對博大精深的傳統戲曲的誤讀。高中生所處的年齡階段,具備一定的選擇能力與明辨是非的能力,但也很容易跟風陷入誤區,產生正確的認知需要教師的引導。據瞭解,高校戲曲表演專業本科生,往往是為了考上大學而參加藝考,透過速成班的短期訓練進入高校,基本功較差,理論更是欠缺。這就需要從高中開始,進行系統而全面的戲曲知識普及。培養戲劇從業人員、普及戲劇的過程中,教師扮演了重要角色。就高中課程本身而言,往往是對詩詞文較為重視,而對戲曲重視不夠,對河南地方戲曲文化的教育更是缺失。據調查,高中階段語文科目必修教材共5本,其中戲劇僅有一個單元,而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進行弱化處理,更有甚者,一些老師乾脆跳過不講。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高考的引導方向,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是教師的戲劇知識也不紮實。

  二、對中學師生普及戲曲知識的具體措施

  在傳統的中學課堂上,戲劇往往像散文、小說等作為一種文學體裁來講授。還原戲劇作為一門活體藝術,讓戲劇表演、戲劇理論講授成為課堂教學的新內容。改變傳統的中學課堂講授戲劇的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課外活動、校園文化形成育人新合力。具體措施如下:學校組織文藝活動時,設定河南地方戲比賽專欄,鼓勵學生唱豫劇或其他地方戲;鼓勵學生參加社會上組織專門的地方戲比賽;作文比賽時,可鼓勵學生在傳統記敘文散文之外創作劇本;組織高一學生到劇院觀看豫劇等河南地方戲演出;組織學生彩排《竇娥冤》《雷雨》等經典劇作;開展高雅藝術走進高中校園的活動;講授戲劇課文,排演1-2出經典劇作;鼓勵老師和學生到劇院聽戲,寫觀後感;聘請高校戲劇專業教授到高中開設專題講座。堅持課堂教學與課外戲劇表演實踐相結合,堅持書本與舞臺相結合,堅持傳統文化與現代多媒體教學相結合。以大戲劇的視野,透過對話劇、京劇、豫劇以及河南地方戲曲的校園演出,讓學生和教師欣賞到戲曲的文化魅力,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改革中學語文與英語教學中的戲劇教學,在講到戲劇時,可邀請高校戲劇理論的專業教師進行授課,同時,可邀請戲劇表演專業的師生現場表演。戲曲進校園的舞臺演出和戲曲理論的'普及並重,提升教師和學生的藝術鑑賞能力,為學生帶來鮮活、立體的戲曲知識與生動有趣的傳統文化大餐,為教師的成長提供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三、戲曲對教師發展的影響與價值

  在開展戲曲課堂實踐活動過程中,讓更多中學生了解傳統文化,對戲曲產生正確認識,進而喜歡上戲曲。讓教師從中受益,感受經典戲曲的魅力,提高鑑賞能力與課堂駕馭能力。同時,透過開展戲曲活動,讓戲曲進入課堂,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課堂駕馭能力以及表演能力。教師帶著播撒傳統文明的責任走進課堂,由被動轉為主動獲取戲曲知識,提高自身的戲曲理論素養。同時,這一措施有利於封閉的課堂教學走向開放,生硬的書本知識變得鮮活,教師也會獲得學生的認可與教學改革的信心。戲曲進入課堂,不僅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還有利於教師在教學中的成長。開展戲劇活動的同時,使學生能夠對戲曲產生興趣,教師能夠得到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外的新收穫。此外,透過相關活動的開展,逐步提高年輕觀眾的戲劇感受和鑑賞能力,提升教師的戲曲文化品位和藝術素養。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支援戲曲傳承發展若干政策的通知[DB/OL].

  [2]董健,馬俊山.戲劇藝術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