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淺談大學生心理健康對策影響研究論文

淺談大學生心理健康對策影響研究論文

淺談大學生心理健康對策影響研究論文

  第1篇: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社會因素

  1、大學心理健康概述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產生一系列新變化,大學心理健康工作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學業、就業、網路價值多元化等的新變化給大學生成長帶來深刻影響。當前大學大學生就業形勢更加複雜,嚴峻的就業壓力下,勢必造成大學生學業壓力和畢業壓力的增大。同時隨著大學生所處的生活環境發生變化,新媒體時代、大資料時代、網際網路時代等的興起,使得網路平臺充斥著多元化價值觀.而大學生正身處於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又是網路新媒體應用的主要人群,容易受到虛假資訊和錯誤價值觀的影響,產生心理問題。

  2、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

  2.1社會因素

  而社會因素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也有著重要影響。這是由於大學生雖熱在年齡上已經邁入成年人的行列,但是大學生對社會的瞭解極少,他們理想中的社會與現實的社會存在一定差距。在社會帶來的競爭壓力下,大學生的理想主義多半會幻滅。經過調查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那些擁有良好的社會支援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要遠高於那些社會支援較差的大學生。這是由於人的社會屬性決定的,每個人都是社會人,人與社會之間的聯絡十分密切,而大學生的心理情況更是與社會支援有著密切聯絡。同時大學校園文化也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情況有著一定影響。建立良好的校園文化不僅能夠陶冶大學生的情操。同時還能夠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此外,良好的校園文化還能夠有效的規範大學生的行為,有利於大學生素質的培養,有利於大學校園和諧人際關係的建立。

  2.2家庭因素

  大學生心理健康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家庭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對大學上心理健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眾所周知,家庭是人們的第一所學校,而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等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再加上當前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通訊越來越便捷,大學生們與家庭的聯絡仍舊十分密切,導致部分大學生不能心理斷乳。首先,每個家庭選擇的教育方式往往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選擇的差異性決定了大學生心理情況的差異性。而一般來說教育方式主要包括民主型、專制型以及溺愛型三種。其中民主型的教育方式是指,父母有著堅定的自身觀點,同時也能夠考慮孩子的意見。而專制型的教育方式則是,父母只固執的堅持自身觀點,絲毫不顧及孩子的想法。而溺愛型的教育方式具體是指,父母不能堅持自己的觀點,一切以孩子的意見為主,即使孩子的想法是錯誤的,父母也不會對其進行有效的修正。透過一些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民主型的父母教育方式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要遠高於專制型與溺愛型。因此,父母應詳細瞭解孩子的想法,辨別對錯,給予孩子充分的家庭溫暖,這樣才能確保家庭因素能夠對孩子產生積極的影響。其次,家庭結構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其中父母的婚姻情況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很大影響,通常那些離異或喪偶的家庭結構下的大學生心理情況不如那些圓滿家庭中的大學生。同時,擁有一個或多個兄弟姐妹的大學生心理情況不如獨生子女。此外,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的職業以及對子女的期望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心理健康。

  2.3個人因素

  同時個人因素也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情況有著重要影響,首先,由於大學生在進入高校前或多或少會收穫一些成功,同時也會受到一些讚美,因此大學生對自我的評價通常帶著一定的光環效應,進而使得大學生的自我評價偏高。所以,一旦在生活中出現與大學生自我評價不同的客觀評價,就會使他們產生負面的消極情緒,進而導致大學生心理失衡。其次,性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大學生心理健康情況。這是由於不同的性格在心理壓力的承受度上有著顯著差異。大學階段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學習生活階段,在此期間,大學生們在渴望友情、愛情的同時,也注重對孤獨的追求。那些性格內向、不善言談、交際能力較差的大學生,在遇到生活學習上的挫折時,承受的壓力不能有效的排解,就有可能造成心理失衡,進而出現心理問題。而那些性格外向、善於與人溝通、具有較強的交際能力的大學生,在遇到挫折時,更善於排解壓力與煩惱,不易出現心理問題。再加上大學生的心理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因此,大學生要想達到心理健康的水平,就要有穩定的情緒,熱愛生活。

  2.4其他因素

  研究表明,運動對心理健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運動透過緩解壓力,改善人際關係,調節情緒促進心理健康。例如剛剛失戀的大學生有可能會透過跑步的方式來減緩內心的傷痛,因為這樣可以轉移大腦皮層的興奮中心,進而可以轉移注意力,放鬆身心。體育運動有利於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意識品質,緩解和消除精神壓力和心理障礙,提高大學生社會環境適應能力。但是我們也要注意保持適度的體育鍛煉。網路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既有積極的影響,也有消極的影響。一方面,網路豐富了大學生的資訊來源,擴充套件了人際圈,並且使得大學生的創造性得到很好的發揮,增強了大學生的自信。另一方面,網路上的資訊良莠不齊,過度沉迷於網路也會危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當今大學生的交流方式大多是透過網際網路進行的,久而久之也就不善於與他人打交道,嚴重者會失去社交能力。這些問題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身心健康。

  3、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遠遠低於全國青年的平均水平,而其中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多種,包括家庭影響因素、個人影響因素、社會影響因素以及運動、網路等其他影響因素。

  第2篇:基於大學生心理健康和自我和諧的關係探索

  當前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有很多,根據我國權威學者的多方面探究,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可以分成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主觀原因包括了個人的情緒、意志力、性格特徵等等,客觀原因包含了學校學習情況、家庭環境、人際關係等等。這些原因都會不同程度造成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1研究方式

  1.1研究目標

  透過對某市的一所醫學學院、三所理工學校、一所文科學院中大一到大四學生隨機選取300人進行抽樣問卷調查。據統計,回收280份,其中有效答卷為275份,有效率高達98%,調查目標的年齡評價是16—25歲。

  1.2研究用具

  1.2.1自我和諧量表(SelfConsistencyandCongruenceScale)

  自我和諧量表是1994年王登峰編寫的自我和諧量表測量大學生的自我和諧狀態,裡面包括了“自我與經驗的不和諧”、“自我的靈活性”和“自我的刻板性”三個部分。透過對大學生的測試實驗,可信度較高,完全可以作為測試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一種工具。

  1.2.2症狀自評量表(SymptomChecklist90)

  癥狀自評量表有9個症狀因子,透過90道題目,每道題都是從有症狀的有到無分別為1—5分,得分越高,就證明症狀越明顯的方式進行測試。

  1.3研究過程

  在測試時以班級作為單位實施團體測試,都是運用統一的指導話語,問卷是採用無記名的方法進行收集。測試的所有資料都是透過SPSS11.0forWindows實施解析、管理,對這些資料實行統計。

  2研究結果

  2.1心理健康與自我和諧的關係解析

  透過對自我和諧量表和症狀自評量表的得分得知,自我與經驗的不和諧和症狀因子以及症狀自評量表中的分數是呈正比的。而自我靈活性與軀體化和症狀自評量表中的分數是呈反比的,和強迫、抑鬱、敵對也是呈反比的。

  2.2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學生在自我和諧上明顯不同

  透過以症狀自評量表中的測試平均分為分水嶺,可以發現兩種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學生在自我和諧量表上的分數也有明顯的不同。這就表明了心理健康水平較為良好的學生的自我與經驗的不和諧水平要低得多,並且自我靈活性要高一些。

  2.3症狀自評量表的具體解析

  為了更加清楚的瞭解學生個人的自我和諧水平在什麼程度上,可以預知心理健康情況的改變,透過症狀自評量表中的因變數來進行具體解析。比如,在進行症狀自評量表的總分和軀體化的因變數解析中,透過改變自我與經驗的不和諧和自我靈活性可以預知學生心理情況為36%的異變率。透過軀體化作為因變數的解析過程中,帶入的變數就是自我靈活性和自我與經驗的不和諧可以預知軀體化的情況為31.5%的異變率。

  3大學生心理健康和自我和諧的關係

  3.1自我與經驗的不和諧與心理健康的關係

  透過測試結果表現,自我與經驗的不和諧與症狀因子、症狀自評量表的資料分佈成正比,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情況良好的大學生的自我經驗的不和諧程度要低於心理健康較差的大學生。這表明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和自我與經驗的不和諧關係的聯絡非常緊密,其中,自我的不和諧包括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自我經驗的不和諧,另一方面是自我內部的不和諧。當代華爾街著名人物羅傑斯認為,個體要具有保持自我一致性的機能,要按照自己的觀點去選擇行動的標準,並且只能選擇和自我符合的經歷。如果遇到了和自我選擇有矛盾的經歷時,個體就會由於害怕它通常具有的自我選擇被摧毀而覺得焦躁以及受到恐嚇。因為一些大學生對自己缺少客觀、全面的認識,所以還沒有正確的自我選擇,因此在外界的激發下,就容易遭受和自我選擇不一致的情況。所以,他們就會採用一些防禦手段來保持原來的自我選擇,防止硬要改變自我選擇而產生的精神痛苦。如果過分使用消極的抵制態度,就會直接造成無法適應的心理問題生成。

  當前大學生的自我意識都在飛速發展,所以出現了主觀自我以及客觀自我、理想自我以及實現自我的分離。但是這種情況並不是完全同步的,通常也會出現很多不平衡的情況。首先,在自我認識這部分,主觀認識普遍都不等於客觀認識,從而導致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不一致。其次,在自我情感這部分,一般是指自己的自尊心與他人對待自己的態度與自己的主觀自尊不相符。這些都容易給自己內心造成很大的心理影響。

  3.2自我的靈活性與心理健康的關係

  根據調查結果,自我靈活性的量表資料情況為敵視、強迫、抑鬱等等,都是呈反比分佈,心理健康情況良好的大學生自我靈活性要高於心理健康情況差的大學生。關鍵在於自我靈活性較低的學生,他們考慮問題的立場太過單一,在交際能力關係中,因為他們不會站在別人的角度換位思考,不會為他人設身處地的去思考,這就會造成與他人的人際關係緊張甚至破裂。他們的自我組成部分就更不會輕易的協調和統一。並且因為自我選擇的刻板、僵硬,面對事物的態度也不在意,更容易和自我選擇產生不同的經歷,也更容易造成內心的矛盾,這就造成了心理健康出現問題。

  4結語

  當前的大學階段是學生的自我意識發展完善的關鍵時期,在這期間會出現自我不協調的情況,這將會造成大學生因為無法適應而產生心理健康的問題。本文透過闡述大學生心理健康和自我和諧的關係,表達在當前的大學教育中,一定要注意學生的心理發展方向,才能提早把握住學生的情況,逐漸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第3篇:高校校園文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有效對策分析

  大學生心理健康受到社會文化、學校教育、家庭環境等因素的共同影響,其中校園文化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產生的作用更加明顯,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如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都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校園建設的目標是為了讓大學生在適應生活環境的情況下發展自我,由此看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從育人為本的教育目標出發,校園文化建設要符合學生的發展,努力為學生提供健康的教育環境。

  一、高校校園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特點

  1.高校校園文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校園文化能夠使大學生正確的認識自己,使學生更加自信。先進的校園文化能夠育人成才,戰勝困難,使人們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的精神力量。社會化功能。校園文化再學生社會化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與社會主流文化相一致的校園文化,可以透過暗示、薰陶、輿論等心理影響學生,使學生約束自己的行為,達到使學生社會化的目的。校園文化是需要經過周密的安排,精心的設計而建立起來的。具有陶冶情感的功能。如班級文化、社團文化等都會激勵學生前進,使學生產生積極向上的情感。

  2.校園文化的特點

  校園文化活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能夠增強群體的認同感,在無形中影響著每個學生的行動和思維。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能夠使學生的自我修養、自我教育得到提高。校園文化具有精神的延續性、潛在性,行為方式具有多樣性,影響的普遍性等等特點。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可以作為愉悅身心的調節劑,使學生心態得到調節。

  二、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建設目標不明確

  校園文化建設的目標是透過文化教育活動,要把精神文化力量轉化為大學生的心理能量,要把文化發展為具備一定內涵的、樂於被大家接受的文化,校園文化要高於社會文化,在符合社會實際的情況下,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步伐相一致,爭取在現有的物質精神基礎上分析大學生的精神需求,培養大學生在知識、情感、意識、行動方面的能力,提高大學生對生活的幸福感和對學校的滿意度,這應該是我們去形成和踐行的校園文化。

  2.校園文化建設策略不夠科學

  目前看來,我們的校園文化建設多停留在表面工作,表現為形式,很多院校忽視了校園文化具體的形成過程,忽視了自身的引導作用,在校園文化建設設定目標時就已經忽略了大學生成長應該具備的條件,所有因素導致了校園文化對大學生健康成長造成的消極影響,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極為複雜的過程,因此在建設校園文化的過程中要注意與實際情況相結合,根據大學生心理來制定客觀、科學的統籌安排,建立綜合性的校園文化體系。

  3.校園文化和建設主體不一致

  長時間以來,校園文化的建設主體和文化主體不一致,傳統校園文化建設大多是學校職能部門起主導作用,比如學校的宣傳欄是由學校的宣傳部門主管來決定宣傳內容,這樣一來,學生逐漸對校園文化失去興趣,出現漠視校園文化的現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學生是主體,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校園文化的建設中,使學生真正成為校園文化的創造者和受益者。在文化主體和建設主體形成一致的情況下,創造出更加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從而達到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的目的。

  三、建設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有益的校園文化

  1.加強文化主體和建設主體的一致性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應爭取大量學生的積極參與,因為學生才是校園文化真正的主體和受益者,學校除了要為學生提供健康舒適的、適宜大學生生活學習成長的環境,還要有校園文化建設的具體內容,要使我們的文化做到被文化主體接受,也就是說,所建立的校園文化要被大學生所接受和認同。

  2.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校園文化會對大學生產生一種潛在的影響,人們總是會受到周圍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和制約,更多時候,我們是文化的被動接受者,所以,學校在建設校園文化環境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文化主體的需要,從尊重文化主體的角度出發,本著為文化主體服務的態度來建設校園文化,完成教育任務。在社會高速發展的當下,大學生心理發展面臨諸多問題,校園文化建設變的越來越重要。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大學生面對人際關係和社會問題時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和處理,這就需要校方為學生提供切實際的文化建設舉措,例如成立專業的心理諮詢室、開設相應的心理學課程,為大學生普及心理知識,在教育過程中要注意心理教育和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機結合共同進行,注重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包括在校園的物質文化建設中注意增添健康舒適的環境建設,有利於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確定合理的內容和形式,發揮校園文化建設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促進作用。

  3.加強物質、精神文化建設,增強兩者之間一致性

  校園文化建設要加強環境建設,充分考慮心理健康發展的需要,促進文化環境和文化主體的有力結合,就要牢固確立以學生為本的觀念。把有形的物質文化和無形的精神文化建設相結合,在綠化、美化校園環境的同時,也要注重校風學風班風的建設,在安置教學和生活設施的同時,創造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完美詮釋人性化教育的魅力。

  總的來說,校園建設以文化為形式,以促進學生髮展為目標。建設要符合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契合時代發展潮流,適應時代發展,使學生在社會和家庭雙重的影響下,形成積極向上的、樂觀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生活態度,德智體美勞得到全面發展。透過學校的積極引導使學生能夠健康的成長,提高校園文化對學生的綜合影響。

  第4篇:情緒管理能力與增進大學生心理健康功能對策研究

  一、情緒管理的內涵

  對於情緒管理的界定,目前學術界觀點主要有三類。第一,從適應社會現實的角度出發。比如米歇爾和湯姆森等認為,情緒管理是一種適應社會現實的活動過程,是一種以社會可以接受的方式,要求人們對自己的情緒發展靈活地做出反應,以使得人們能夠迅速而有效地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情景;第二,從情緒管理的目的出發,突出情緒管理旨在服務個人。比如馬斯特指出,情緒管理是人們會在情緒管理以前,對社會情景與自身關係以及自身應付能力有個自我認識,然後決定接下來如何管理自身情緒。它是為達到個人目的服務的,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第三,從情緒管理的特徵入手來界定。例如伊扎德認為情緒管理在意識內外都有發生,是動力組織系統,包括生理、認知、體驗和行為反應。這種情況下,其功能是驅動和組織行為,以更好地適應環境。

  綜合上述研究,三種觀點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對情緒管理涵義進行了界定。這裡我們將情緒管理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對自己出現的積極或消極情緒進行辨別、認識、接納、控制,對他人的情緒反映狀態進行識別與應對的能力。推及到大學生情緒管理,就是研究大學生對自身情緒的認識、協調,對他人情緒的引導、互動,以培養自我情緒管理的能力,促進大學生在校學習生活擁有一個健康的情緒狀態。

  二、大學生情緒管理的意義

  1.有利於提高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一個人只有心理健康了,他才能更好的與自己、與他人保持和諧的關係,維持內在的身心平衡,更好的適應社會,在這種狀態下,才可以發揮出個人的潛質,追求實現自己的目標。因此,情緒與一個人身心健康有著密切關係,如果人長期處於負性狀態,比如悲傷、憤怒,這些情緒的出現會導致人內部紊亂,引起身體出現問題。有效的情緒管理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情緒,有利於身心健康,並幫助大學生在生活中更好地與人相處,學習、工作更有創造力,遇到困難更有力量。因此,大學生需要情緒管理,促進自身處於一種積極狀態。

  2.有利於幫助學生取得學業成功

  學習是一個相互作用的過程,它包括學生的自我認知、行為動機以及情感反映相互作用,特別是自我情緒表達,良好的情緒有利於學生積極的投入認真的學習過程中,促進學生產生好的學習動機,目前在終身學習的背景下,促進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顯得更為重要。因為一個人只有處於一種積極健康的情緒狀態時,他才有可能對學習產生更大的興趣,變得樂於學習、善於學習。現在出現學生困難的大學生中,缺乏學習動機,沒有學習興趣恰恰是影響他們的一個瓶頸。因此,情緒管理對於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顯得更為重要,它有利於幫助學生取得學業成功。

  3.有利於提高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

  社會適應是個體和社會環境處於一種和諧狀態,人在社會上不是孤立的個體,他在與他人的關係中存在。通常積極情緒有利於個體在面對複雜的局面時更好的改變自己適應環境。它有利於個體準確認識、恰當表達自我的情緒,實時調整對他人情緒的察覺以及調控,以便與更多的社會取得連線。此外積極的情緒還有助於個體更好的應對生活中出現的各種狀況,增強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讓自己能夠更靈活轉變,使個體更好的適應社會。因此,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夠提高自己適應社會能力,為以後的工作生活做更好的準備。

  三、大學生情緒管理的特點

  1.豐富性

  隨著年齡增長,大學生的身心日漸成熟,對自我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了解,同時,在自身性格、道德文化、社會交往等各個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面對新出現的問題,通常會有各種各樣的心理體驗,隨之而來的就是情緒變得更豐富。尤其是當自己雨大特別緊急的情況或者是自己無法接受的事情面前,容易在情緒方面表現強烈,莽撞行事。

  2.不穩定性

  隨著社會發展,學生面對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相應承受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當壓力超越其自身承受能力時,會產生一些消極的心理狀態。比如困擾大家的自卑、焦慮、抑鬱、易怒等等。這些情緒表現會讓學生的狀態不穩定,對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不適應,時間長了,會產生各種心理問題,甚至誘發各種疾病。

  3.層次性

  大學生的情緒發展會隨著不斷成長出現各個節點,在每個節點各有特點,比如,大一新生,因為剛入學,對大學生活充滿了新奇和熱情,滿懷激情。到了大二,對學校的那種新奇感消失,對學校生活環境已經熟悉和適應,於是會出現不喜社交,目標缺失等特點。大三、大四就要開始準備找工作,步入社會的就業初期,在這些轉折時期,學生的情緒特點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出現焦慮、憤怒等等情緒特點。

  四、培養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增進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

  1.學校營造良好的培養氛圍

  大學生,從中學到大學,面臨著學習方法、生活環境、人際關係等變化,學生容易產生種種情緒問題,需要學校進行情緒管理教育。目前情緒管理教育需要結合大學生的特點,貫穿大學生培養教育的全過程,為了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學校可以根據學生各個階段的特點,開設情緒管理教育。比如可以開設情緒管理教育相關教育,適應學生的需求,提高其情緒感知能力和角色認知水平。和諧健康的校園氛圍有利於大學生進行有效的情緒管理,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營造有益於情緒管理的校園氛圍至關重要。

  (1)開展情緒管理方面的課程,以及透過校園網、專題講座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廣泛傳播健康情緒。課程教學或者專題講座能夠快速培養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在課程中可以以情景模擬、遊戲等多種教學方式教學生如何更好調整負面情緒,讓學生在課程中享受學習過程,對自身情緒產生正確的認識,從而提高情緒管理能力。

  (2)採取多元培養模式。學校可以調動各方面力量參與學生情緒管理能力培養,比如任課老師、輔導員、專業心理老師、心理委員等等,當學生出現不良情緒時,這些力量多可以對學生產生的情緒進行疏導,對學生不好的情緒進行干預。輔導員是平時與學生接觸比較多的,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都能夠對他們的學習、生活狀況有更多的瞭解,包括學生的性格、興趣愛好、人際關係狀況等等。因此,輔導員這裡可以建立學生的心理狀況檔案,以這個為基礎,對學生多多進行幫助,採取一對一的方式,有針對性的幫學生解決情緒困擾。如果出現特別嚴重的狀況,必須接受心理干預,這個時候就可以尋求專業心理老師進行幫助。這樣相輔相成的培養方式,能夠從根本上幫助更好的學生更好的處理情緒困擾,從而順利的度過學習生涯。

  (3)充分利用第二課堂,採取多樣式的輔導。第二課堂也是培養學生的主陣地,透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特色活動,在增進學生彼此瞭解同時來培養學生調節自我情緒的能力,從而提升與人交往能力。比如團體輔導與單獨輔導,這種方式就能夠更深入、更詳細的瞭解學生心理狀態的變化,及時緩解和釋放學生出現的不良情緒。透過團體輔導,可以讓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將有同樣性質問題的學生組織到一起,透過自我表述、做遊戲等等方式增加學生互動,在互動中讓學生更好的瞭解自己,看清自己的不良情緒,認識到不良情緒對自己產生的危害,對自己生活產生的困擾,從而調整心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調解方法,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到學習生活中。

  2.自身提高情緒管理能力

  提高自身情緒管理能力,首先應該讓學生了解情緒,認識情緒,從而提高自己的情緒感知能力,無論是積極情緒或消極情緒,都要認識其意義以及價值,由理論昇華至實踐,更好的提高自身情緒管理能力。日常學習生活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認識情緒。

  1.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情緒表達說出來很簡單,但是真正做到不是特別容易。當我們出現情緒困擾時,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並且準確的表達出來是關鍵。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大學生要學會合理的情緒表達,並在平時加以練習。比如當你等一個朋友等了很久,等他到了的時候你可以跟他說我等你等了這麼久,你如果有事應該提前跟我說,我等這麼久很擔心你,等了多久就擔心了多久。這樣,表達出來既釋放了自己的情緒,同時也表達出了對對方的擔憂。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我們總會出現不盡人意的地方,這些時候我們更要學會合理表達情緒,遇事先站在對方的立場,充分感受、體諒對方,然後再表達自己的情緒。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這在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非常重要。學生要多多重視。

  2.學習如何調節情緒:情緒調節是指當情緒出現失衡時,個體對內在過程和外部行為所採取的調整,以適應外界環境。對消極情緒而言,它是控制調整,對於積極情緒,它是加強和管理。我們出現的各種情緒,都有其存在的價值,不可逃避或者抹掉。當一個人經常處於不良情緒時,就是認識情緒和調整情緒的時候了。通常我們所熟悉的情緒調整辦法,包括傾訴、散心、運動,這些方式把注意力轉移。可是這種方法只能治標不治本,唯有真正認識到這些情緒病調整自己的心態才是調整的最好辦法。一個人只有完全改變心態,才能更好地調整好情緒。

  3.學習如何把消極情緒的作用發揮出來。當被消極情緒困住時,學會藉助資源,讓負面情緒得到釋放。比如,多看看書籍,多借助網路,弄清楚不良情緒的源頭,並找到適合自己的辦法釋放。情緒對我們來說沒有好壞之分,所有的情緒都有它的能量。比如衝動,通常大家認為衝動是應該要摒棄的,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當一個人衝動時,他的另一面也會爆發出來。所以對於學生來說,應該好好認識到每個情緒對自己的作用,並在實踐中發揮出來。

  大學生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成行的階段,這時候教育是引導其情感最佳化的重要手段,通常按照這種理論,良好的教育能夠帶領學生從源頭上減少不良情緒的產生,並且當消極情緒出現的時候能夠提高自身情緒管理能力。因此高校應該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圍,培養大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使其能夠在面對困難時有個好的心態。同時學生個人也應努力提升自己,知道如何用有效的方式解決問題,從而使得自己有能力、有擔當面對各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