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口號> 呼叫中心服務口號的內容

呼叫中心服務口號的內容

呼叫中心服務口號的內容

  今天,我們欣喜地看到中國呼叫中心產業正飛速地向前發展。呼叫中心的管理實踐也越來越深入並趨於精細化、科學化。同時。幾乎所有的呼叫中心都在倡導“人性化”管理。或者在很多呼叫中心的文化標語中頻頻會出現“人性化”的字樣。然而,當我們換個角度從座席代表的立場去審視。“人性化”在許多呼叫中心還僅僅是“口號”與“願景”;或者,當我們借鑑國外一些更為成熟的管理制度。許多呼叫中心離真正的“人性化”還有一段距離。

  呼叫中心在國內剛剛興起時,看到一項項嚴格而又細緻的呼叫中心現場管理制度。說實話為之驚訝甚至於推崇!深深的接納並認為呼叫中心要創造效率與服務質量。就一定離不開這些條條框框的約束以及準軍事化的管理。相信當時許多呼叫中心的運營管理者都有這樣的感覺:“集中式管理”是一個優秀呼叫中心所必須具備的。而且正是呼叫中心所具備的特色。所以, 在呼叫中心發展的初始階段,這一切,也許理所當然。

  然而,在呼叫中心不斷髮展的今天,我們常常看到:呼叫中心運營管理水平並沒有得到同步、充分的發展,很多呼叫中心甚至於某些大型呼叫中心,仍然還在延續著舊有的那套管理制度,也許還是十年前的那份管理手冊。然而,在呼叫中心發展日漸成熟的階段,這一切,更應該與時俱進。

  不久前,看到某呼叫中心的現場管理制度,且不說制度之間的合理性,單單對座席代表在現場的紀律約束,就有七大項以及近三十小項,而且其中許多制度,都牢牢地限制著呼叫中心的靈魂們------座席代表的“工作自由”,在這些制度的字裡行間,也能夠看到很多十年前呼叫中心現場管理制度的“影子”。

  對,沒錯,我說的是座席代表的“工作自由”,相對於過於“苛刻”的現場制度,我們更傾向於給予座席代表一定的“工作自由”。這裡的“自由”是與座席代表更多的發揮主動性所相輔相承的。在管理人員合理的引導下,“人性化”的工作自由,會更多的讓座席自主工作、自主提升服務水平的。這需要考驗的是管理者的管理能力與水平,而不僅僅是制度有多少條多少章多少頁,或者對座席代表的一言一行都一一設定規範與要求。

  我們來看一些關於呼叫中心現場管理制度的例子,一起來體會,而且請從座席代表的.角度去體會,應該怎樣的“人性化”。

  案例1:

  某呼叫中心現場管理制度要求:工作現場,座席代表如需找班長提問或溝通,必須先舉手,否則扣X分。

  點評:這是非常明顯的“集中式”管理制度,讓我想到軍人在佇列中有事要喊“報告”。當然,我們清楚地知道,呼叫中心往往有大量座席同時工作,而且絕對不允許大聲喧譁高喊“報告”,但如此強調座席代表需要與班長溝通一定要舉手,否則就要接受懲罰,卻也未免過於“軍事化”。座席與班長之間,一定要這麼森嚴的規定嗎?其實,這恰恰拉大了座席代表與管理人員之間的距離!

  對於這項紀律,我們需要規定的是座席代表在呼叫中心不要大聲說話,而非“舉不舉手”這個行為,不是嗎?認識到這一點,我們不難找出修改此項制度的辦法:“在呼叫中心現場,任何人大聲喧譁將不被允許,如需班長幫助或溝通,請舉手示意。”這樣一來,制度不那麼強硬,也更加人性化一些,也體現出班長在現場是為座席提供幫助支援的,只需要舉手示意。

  案例2:

  某呼叫中心關於小休規定:在較忙時,座席代表想去衛生間,打電話通知BCMS專員時,由專員告知不可以去,座席代表不可擅自離開座席,並且座席代表不可一次性休息十五分鐘以上。

  點評:人有三急是人之常情,是不是因為要保障接通率與服務水平,就可以強制性不允許座席代表這種起碼人性的請求呢? 如果排班合理,為什麼座席代表不可以一次性休息十五分鐘?難道班長的工作職責之一就是每天都要在座席需要去洗手間時做出“可以”或者“不可以”的決定?

  與其這樣解決問題,更建議採用適當的方式培養座席代表一個好的習慣。比如,將座席代表小休的時間根據所上班次分成幾次小休安排,並結合接通率與服務水平要求做進排班計劃,每個班次的小休時間基本固定,這樣由“固定週期”的小休制度代替隨時申請小休的申請。同時,將非“排班小休時間”以外的小休申請作為特殊申請並進行記錄考核,這樣,座席就清楚知道應該如何利用“排班小休時間”處理個人的事情了。同時,還可以減少當值班長與主管這方面的工作量。

  案例3:

  某呼叫中心關於病假的規定:座席代表生病如果要請假,必須有三級醫院上開具的假條及交費憑證。

  點評:這是比較普遍的一項規定。出發點是好的,因為要保證出勤率,透過限定一些條件,避免一些座席代表藉故缺勤。但從人性化角度考慮,有時座席代表只是發燒,感冒之類自己吃點藥休息一下就可以的情況,而不是一定要去三級以上醫院就診。所以導致,座席代表只好帶病堅持工作,或者明明是病假卻要申請事假。這裡同時也混淆了座席代表生病需要請病假與能不能獲得“病假”待遇。

  針對這種情況,呼叫中心更應該關注座席代表的健康,在身體不適的情況下得到適當的休息。我並不鼓勵座席代表帶病堅持工作,因為本身這對健康無益,也無法保證這種狀態下座席代表能夠很好地完成工作。至於出勤率的控制,需要關注的那些經常請假的座席代表,找出真正的原因,培養誠實的職業素養。對於那些編造理由請病假的座席代表,給予更為嚴厲的制度約束。

  案例4:

  某呼叫中心:話務繁忙時段,座席代表吃飯時間僅為二十分鐘(包括從座位走到飯堂,吃飯,喝水,休息加上去衛生間的時間),甚至因此延後就餐時間兩、三個小時。

  點評:靠臨時延長工時這樣的做法所帶來的是對座席代表身體健康的損害,以及在客戶服務請求密集時段服務質量下降的嚴重影響。要知道,越是話務繁忙時段,恰恰越需要座席代表精力充沛地提供服務。匆忙的就餐時間、就餐後沒有適當的休息時間,都不是“人性化”的體現。

  保證服務水平,需要的是準確的人力測算以及合理的排班管理,而不是以犧牲座席代表用餐時間為代價。我非常喜愛呼叫中心的座席代表,他們是整個呼叫中心

  最重要的人!也是最可愛的人!他們在呼叫中心的前線,日復一日地重複著大量的工作,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所以,該休息的時候,就應該讓他們得到休息。 案例5:

  某呼叫中心設有全年全勤獎勵,在一年工作時間內如無病假、事假的座席代表將會獲得一定的獎勵。

  點評:運用適當的激勵制度,提高座席代表的工作熱情與奉獻精神,同時保持一個較好的出勤率水平,這本無可厚非。但作為一個正常的社會人,誰能保證一年之內沒有一天身體不適,沒有一次遇到事情需要在工作時間處理?全年全勤獎勵制度的導向又是什麼?難道是要引導座席代表要不知疲倦、不問世事?顯然,我們找不出太積極的意義。

  人性化管理的出發點其實是需要我們在關注“工作”的同時,也關注座席代表的“生活”。呼叫中心管理應該考核與關注的,不是座席代表有沒有請過假,而是要合理控制座席代表請假的次數與請假原因。如果一個座席代表經常性請事假,需要透過認真的溝通了解其請假的真正原因,比如是不是工作壓力大的一種逃避表現;是不是家中遇到了什麼困難?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呼叫中心當然也離不開制度與規範。我們在強調“人性化”管理的同時,也同樣堅定並且更要善於運用呼叫中心制度化管理。只是,我們現階段更為關注的是:如何更進一步或者從真正意義上做到“人性化管理”。

  在呼叫中心運營管理中,許多呼叫中心特有的制度與規範值得我們去權衡與平衡,故希望以本文及案例為啟發,帶動有關於“呼叫中心人性化管理”的更多思考與實踐。作為一名呼叫中心運營管理從業者,真誠呼籲:我們的職責,是使座席代表更快樂的工作,而不是單純傳遞越來越多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