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大班優秀科學教案範文9篇

大班優秀科學教案

大班優秀科學教案範文9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班優秀科學教案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班優秀科學教案 篇1

  活動設計背景

  在日常活動交談中發現,孩子們都非常喜歡玩吹泡泡,看著那一個個在陽光下閃耀著五顏六色光彩的泡泡,總是特別的歡欣雀躍。“為什麼泡泡水能吹出泡泡?”對泡泡水冒出泡泡時特別好奇、貪玩。為了滿足幼兒求知慾,讓幼兒能動手操作,使幼兒能在玩中學,學中樂,培養他們探索科學知識的興趣和嘗試慾望。

  活動目標

  1、創設條件,引導幼兒進行探索,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使幼兒產生愉快的情感。

  2、透過操作活動了解泡泡水的製作方法,發展 幼兒觀察力、動手操作能力。

  3、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並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5、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並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瞭解泡泡水的製作方法。

  2、難點:運用安全併科學的方法制作泡泡水。

  活動準備

  1、泡泡水一瓶、吹管、用鐵絲做成的各種形狀的吹泡泡工具、毛巾若干。

  2、膠水、洗潔精、洗手液、水大量,杯子、勺子、吹泡泡使用的工具若干。

  活動過程

  一、匯入:

  教師吹泡泡與幼兒進入活動場地,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引入課題。

  二、觀察、討論活動:

  1、提問:“誰做過泡泡水?”?(引出製作泡泡水的話題)

  2、提問:你是怎樣做泡泡水?泡泡水裡面放有什麼材料呢?

  3、請幼兒上來上來嘗試製作泡泡水,並吹一吹。

  三、用科學配方製作泡泡水

  1、認識製作材料:膠水、洗潔精、洗手液、水

  2、教師出示數字卡片:1 2 2 4

  3、認識比例:1: 2: 2: 4

  4、出示字卡放在相應的數字下面: 1: 2: 2: 4

  膠 洗 洗 水

  水 手 潔

  液 精

  5、教師示範製作泡泡水:

  製作泡泡水的科學方法:1份膠水、2份洗手液、2份洗潔精、4份水(一勺為一份) 攪勻,教師吹泡泡給幼兒看。

  師:在我們生活很多地方需要使用到科學配方,像煮菜,鹽放多了就會鹹,放少就會沒味道。

  師:為什麼老師吹的泡泡又大又不容易破?(因為洗潔精、洗手液有制泡劑,可以產生泡沫,膠水可以保持水分,防止水分的蒸發。)

  四、幼兒操作:運用科學配方製作泡泡水

  五、給不同形狀的工具給幼兒觀察,說一說,三角形的工具吹出來的泡泡是什麼形狀的?請幼兒選擇工具來吹泡泡,並觀察泡泡的形狀。(提醒幼兒不要把泡泡水沾到嘴裡)。

  六、結束活動:組織幼兒吹泡泡。

  教學反思

  活動組織成功與否,與活動中各環節的設計,活動語言的組織,以及對小朋友的反饋的預測等要素有關。因此,老師要準確把握好活動過程,需要作好充分的準備。儘管如此,即使有了足夠充分的準備,也不會一次就把活動組織的完美無缺。事實上,組織活動的過程,也是一個實驗的過程,挖掘、發現問題的過程,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使小朋友和老師都受益,使活動邁向更成熟的一步。我在第一次試上《有趣的泡泡畫》一活動時,發現有幾個能力較差的幼兒在吹泡泡時有倒吸的現象,這就告訴我們在備課時對幼兒可能要發生的現象都要考慮進去,以便及時採取應對措施;同時也告戒我們在幼兒的操作過程中教師要關注每一位幼兒,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因此,我們要把握好一個活動,並非是件容易的事。我想,它需要我們不停的去推敲、去揣摩、去實驗,也許每次的結果並不是如你所願,但就在一次次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總結了經驗,獲得了提高,這便是最大的收穫!

  小百科:泡泡,泛指某些液體內部空氣散發,鼓起的圓形或者半圓、橢圓形的汽泡等等。

大班優秀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對滾動的物體發生興趣,發現滾動物體的形狀特徵。

  2、探索滾動軌跡與物體形狀之間的關係。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能在情景中,透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於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結果。

  5、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活動準備:

  方形積木若干和球、木棍等各種圓的物體。

  活動過程:

  (一)幼兒自由操作材料,發現滾動物體的形狀特徵。

  1、出示一圓形物體,操作滾動。

  小朋友,這是什麼?它怎麼樣了?還有哪些東西會滾動呢?(幼兒自由發言)

  2、幼兒自由選擇物體,進行實驗操作。

  3、教師幼兒共同總結實驗結果。

  〈1〉你玩的是什麼?你是怎麼玩的?為什麼它們會滾動呢?

  〈2〉引導幼兒講述自己在玩中的新發現、新問題。

  小朋友,在玩的時候,你還發現了什麼問題?(啟發式提問:它們滾得一樣嗎?有什麼不同?)

  (二)幼兒再次自由造作材料,探索圓形物體滾動軌跡的不同。

  為什麼有的物體滾一下不動了,有的能滾很遠。有的可以到處滾,

  有的卻朝一個方向滾。為什麼有的滾得很直,有的會拐彎。

  (三)幼兒再次操作材料,探索滾動軌跡與物體形狀之間的關係。

  1、幼兒自由選擇材料進行實驗操作。

  2、幼兒表達自己的想法:為什麼物體滾動的軌跡不同。

  3、教師操作兩種不同的形狀的物體,驗證幼兒猜想。

  4、師幼共同交流實驗結果:物體的滾動與它們的形狀有關係,茶葉筒可以滾直是因為兩頭是一樣粗的,一次性紙杯滾不直是因為兩頭粗細不一樣。

  (四)幼兒滾動自己身體

  小朋友,我們的身體也會滾動,大家一起試一試。

  活動反思:

  在這節課中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還不夠到位,太過於形式,幼兒沒有探索到什麼就收了,沒有讓幼兒真正在探索中去發現問題,可以利用PPT的形式讓幼兒更直觀地瞭解、對探索產生更大的興趣。

  小百科:滾動,漢語詞彙,釋義為轉動體沿轉動方向的運動稱作滾動。也指的是物理中轉動與位移的平面複合運動。

大班優秀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嘗試用多種方法讓紙張向前飛得更遠。

  2、在活動中體驗距離的遠近與多種相關因素有關。(如:紙的外形、紙的輕重、投擲的力量等)

  3、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4、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牛皮筋、毛線、夾子、罐子、沙包、飛鏢、飛盤、透明膠、剪刀等。

  2、相同質地的紙人手一張。

  3、幼兒用記錄單人手一張,教師用記錄單一張。

  【活動過程】

  一、以問題匯入活動,引起幼兒設想。

  1、“你們每人有一張紙(折成飛機),你會用什麼辦法讓這張紙離開你飛得很遠?”

  2、除了這種方法,還有其它的方法嗎?(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經驗想出不同讓紙飛得更遠的方法。老師對幼兒想出的辦法給予了肯定。)

  3、你們的辦法不錯,不過用一些比較硬的材料時,飛的時候要找一個空地方,小心砸到小朋友的身上。

  二、幼兒第一次實驗操作。

  1、“等一會就請你用這些辦法去試一試,而且還要把實驗的情況記錄在這張記錄卡上。”

  2、介紹記錄卡,並引導幼兒思考“遠近”的記錄方法。

  “遠近”怎樣記錄呢?(畫一條線,遠的就畫長一點,近的就畫短一點。畫圓圈,如果是遠的圓圈就畫多一點,如果是近的圓圈就畫少一點。還可以畫點子,點子多的就是遠的,少的就是近的。……)

  3、實驗並記錄。

  4、討論:為什麼用了一樣的方法,卻有的小朋友的紙飛得遠,有的飛得近呢?

  三、幼兒第二次實驗操作。

  1、出示幾種物品,“其實要想讓紙飛得更遠,還可以用上一些工具,老師這兒就有一些物品,你可以用它來幫幫紙的忙,讓紙飛得更遠。”

  2、大家站在同一條線上,第二次嘗試。

  誰的紙跑得遠?怎麼能記錄他的紙跑到了這個位置?

  你用的什麼方法?這種方法怎麼會讓紙跑得比其它紙遠呢?

  把你剛才使用的方法記錄下來。

  能不能再想辦法讓紙跑得比這個位置更遠?

  3、幼兒自由嘗試,並記錄。

  4、互相講述自己的記錄卡。

  5、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記錄進行思考:你發現怎樣可以讓紙飛得更遠?

  【活動延伸】

  繼續嘗試,探索讓紙飛得更遠的方法。

大班優秀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瞭解幾種熟悉的小動物過冬的方式。

  2.懂得關心小動物,萌發關愛動物的美好情感。

  3.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並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活動準備

  1.請家長協助蒐集有關冬天裡動物生存方式的知識。

  2.小動物圖片課件。

  3.《冬天裡的動物》教學掛圖。

  4.《動物過冬方式》教學資源。

  活動過程

  (一)匯入:談話匯入。

  師:現在是什麼季節?你感覺怎樣?(冬季,天氣很冷)

  師:這麼冷的天,人們是怎樣過冬的?(幼兒各抒己見)

  小結:人們穿上厚厚的棉衣、棉鞋;用暖氣、開空調;做運動,比如跳繩、跑步、拍球等。表揚小朋友想出的這麼多的過冬方法。

  (二)過程

  1.播放小動物課件,請幼兒介紹小動物的過冬方式。

  師:人們有這麼多好的過冬辦法,那你們知道小動物們在這樣冷的天氣裡是怎樣過冬的嗎?今天,老師為小朋友們帶來了許多小動物,你們來介紹一下你認識的小動物們是怎樣過冬的吧。(播放課件,幼兒根據日常觀察和蒐集的知識進行自由回答)

  2.出示教學掛圖,教師講述故事《動物怎樣過冬》,讓幼兒瞭解動物們其他的過冬方式。

  師:說一說故事中的集中小動物是怎樣度過寒冷的冬天的?

  師:青蛙怎樣過冬?還有誰也採用這種冬眠的方法過冬?小燕子怎樣過冬?兔子呢?松鼠呢?螳螂呢?蚊子、蒼蠅呢?還有哪些動物的過冬方式和它們一樣?

  3.點播教學資源《動物的過冬方式》,總結小動物過冬的方法,萌發關愛動物的美好情感。

  冬眠:蛇、青蛙、烏龜等。

  遷移住的地方:大雁、燕子等。

  加厚自己身上的皮毛或羽毛:兔子、鹿、狐狸、麻雀、烏鴉等。

  儲存食物:松鼠、蜜蜂、螞蟻等。

  讓卵過冬:螳螂、蝗蟲等。

  躲在安全的地方過冬:蚊子、蒼蠅等。

  4.遊戲:小動物過冬。

  介紹玩法:把6種過冬方式的圖片貼在6位幼兒身上。幼兒每人挑選一張自己喜歡的動物圖片,然後和貼有相應過冬方式的幼兒拉手,看誰做得又快又對。互換圖片,繼續遊戲。

  5.結束部分:動物們還有不同的過冬方式嗎?讓我們一起去閱覽室找找吧。(播放《小動物怎樣過冬》音樂,帶幼兒離開)

大班優秀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鏡子的特徵以及會反射的道理。

  2.觀察理解隨著兩面鏡子之間的角度越小,反射的次數就越多。

  趣味練習

  準備活動

  [自由選擇活動-科學領域]- Big eye small eye活動紙- 鏡子分身術(鏡子裡有幾個小朋友呢?)

  活動內容

  【匯入】

  1.觀看多媒體資料【鏡子分身術】,推測兩個鏡子對照可以看見很多個物體的原因。

  - 照鏡子的時候你看到過好多個自己嗎?

  - 在哪兒看到的?

  - 同時用兩個鏡子照的話,為什麼能看到那麼多個物體呢?

  【展開】

  2.觀看實驗影片【鏡子分身術】,說說實驗目標,實驗順序和備品。

  - 今天我們要做的實驗叫什麼?

  - 做實驗的時候都需要哪些東西呢?

  - 利用鏡子的特徵,觀察在鏡子的折射下能看到多少個物體。

  - 看一看實驗順序 。

  1)把兩面鏡子的背面用膠帶粘起來。

  2)在鏡子中間放一個球。

  3)觀察一下鏡子折射出的球的數量。

  【活動1:把兩面鏡子的距離拉遠】

  3. 觀察兩面鏡子之間的距離變遠的話,球的個數有什麼變化。

  - 把兩面鏡子粘在一起,中間放一個綵球。

  - 鏡子折射出來的球有幾個?

  - 鏡子間的距離越來越遠的話,鏡子裡的球的數量有什麼變化?

  【活動2:把兩面鏡子的距離拉近】

  4.觀察兩面鏡子之間的距離變近的話,球的個數有什麼變化。

  - 兩面鏡子之間距離拉近。

  - 鏡子裡有幾個球呢?

  5. 說說鏡子之間距離的變化,球的個數有什麼變化。

  - 鏡子之間變遠和變近的時候有什麼不同呢?

  - 為什麼球的數量會不同呢?

  【結束】

  6. 實驗結束後,Big eye small eye活動紙- 鏡子分身術(球越來越多)寫一寫實驗結果。

  活動評價

  - 對於鏡子特徵的理解以及觀察的積極度進行評價。(jy46.com)

  教師活動相關資訊

  鏡子有反射的特徵。利用兩面鏡子看物體的時候,隨著兩面鏡子之間的角度越小,反射的次數就越多,所以就會看到更多的物體。利用同樣的原理,用兩面鏡子製作一個潛望鏡,看一看不能直接看到的事物。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有趣的螃蟹

  課題生成:

  在主題活動《地球我們共同的家園》中,我們從小班起重點介紹地球七的動物。於是幼兒、老師共同收集了幾種動物如兔子、金魚、寄居蟹,幼兒對這些活生生的動物很感興趣。

  “菊香蟹肥”的時節,幼兒都吃過螃蟹,他們帶來了蟹殼,他們說:熟螃蟹是紅色的。因為螃蟹的大鉗子要夾人,父母都不讓孩子玩活螃蟹,但幼兒卻有著強烈的興趣。於是我們設計了這一活動,為幼兒提供條件,創造機會讓他們探索。

  活動目標:

  1、充分體驗探索活動的快樂。

  2、瞭解螃蟹的外形,爬行方向,學會一些簡單的觀察方法。

  3、激勵幼兒勇敢探索,積累一些生活經驗。

  活動準備:

  1、四十隻小螃蟹,兩隻大螃蟹。

  2、二十隻小塑膠箱,四隻大塑膠箱。

  3、夾子、筷子、手套人手一份。

  4、盆子、水、抹布,透明蓋電鍋兩隻等。

  活動過程:

  1、教師問:你們知道螃蟹嗎?(知道)在家裡爸爸媽媽讓你們玩嗎?(不)為什麼?

  幼兒l:因為螃蟹兇。

  幼兒2:它有大鉗子。

  幼兒3:要夾人。

  2、教師說:今天教師和你們一起玩螃蟹好嗎?(好)不過一定要注意螃蟹的大鉗子。

  幼兒觀察螃蟹:

  幼兒1,只看不動手。

  幼兒2,想用手摸但伸到一半又停了。

  幼兒3,用手碰一下馬上縮掉。

  幼兒4,拿起一旁的筷子夾著玩,夾住了螃蟹就叫,掉了就大笑。

  3、幼兒坐在地毯上。

  教師問:玩得快樂嗎?(快樂)

  教師說:小動物給我們帶來了快樂,它是我們的好朋友。

  教師又問:螃蟹長得什麼樣子?

  幼兒自由談,教師巡聽。

  幼兒1,背上有殼,是灰黑色的。

  幼兒2,有眼睛,燒熟了是紅色的。

  幼兒3,有三隻腳。

  幼兒4,不對,有四隻腳。

  4、教師說:螃蟹到底有幾隻腳?大家去數一數。

  5、教師示範,戴上手套捉起螃蟹點數。

  教師提醒:可以把螃蟹捉到小箱子裡,仔細看看螃蟹底部是什麼樣的。

  6、盆子、水、抹布,透明蓋電鍋兩隻等。

  活動中幼兒的勇敢、才智、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提高。另外活動中老師有目的的引導幼兒從多個方面進行觀察,學習一些科學知識,使他們在以後的探索活動中更加聰慧。

  不過在活動中覺得“數活螃蟹腿”這個環節較有難度,可以放在螃蟹煮熟後進行。

  專家點評:

  把本活動列為生活活動,可能更加貼切。從整個過程看,並沒有什麼太難的知識點,但教師把探索精神放在首位,體現的是大班幼兒應有的求知學習慾望,這一點,是值得大家借鑑的。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不一定每次都有眾多的難點要突破,只要能激發求知慾望,萌發學習興趣,養成良好學習習慣,這樣的活動都是好活動。

  反思與討論:

  這個活動曾為小班設計,現設計為大班活動,你認為還應做哪些修改與補充?

大班優秀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在實驗、觀察中認識光的七種顏色,從而對光的現象產生興趣。

  2、培養獨立操作的能力。

  3、學習用多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一種事物的學習方法與思維方式。

  4、主動參與實驗探索。

  5、透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活動準備】

  1、一張大的彩虹圖。

  2、三稜鏡、平面鏡、大碗(裝上水);剪刀、七色盤、小棍、透明膠;吹泡泡的工具每人一套。

  3、相關電腦課件。

  【活動過程】

  一、教師提問,引起幼兒興趣:

  1、你看見過什麼顏色?

  2、你知道光是什麼顏色?

  3、猜猜用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看到光的顏色?

  二、實驗:七色光。

  實驗1:美麗的光。

  1、用三稜鏡的平面對著太陽,可看見光透過三稜鏡後折射在白紙上的各種色彩,從而瞭解光的顏色。

  2、大碗裡裝上水,將鏡子斜放在碗裡,讓陽光透過水照在鏡子上並反射到白牆上,能看到七色的彩虹。

  教師引導幼兒一邊觀察一邊討論光的顏色。

  實驗2:吹泡泡。

  1、引導幼兒邊玩邊觀察泡泡在太陽光下呈現出哪幾種顏色?

  2、人造彩虹:豔陽下,捏住水管口,使水呈霧狀噴向天空出現彩虹,觀察其顏色。

  實驗3:七色轉盤。

  1、師:你們看,這個圓盤靜止時有哪幾種顏色?他們的顏色有什麼區別?

  如果讓這些圓盤轉動起來,會出現什麼顏色呢?看看不同圖案的轉盤轉起來有沒有不同的色彩。

  2、幼兒邊玩轉盤邊思考:當七色轉盤轉動時我們的眼睛看見什麼顏色?為什麼?

  3、教師小結:光有七種顏色,當它們一起飛快轉動時我們會看到白色的光。

  三、演示課件為幼兒介紹光在生活中的各種用途。

  1、紅外線烤箱可以烤東西;紅外線還可以治病。

  2、紫外線可以消毒、殺菌。七色

  3、在醫院裡,人們可以用鐳射進行光治療。

  小結:光的作用真不少。希望小朋友們從都能熱愛科學,愛探究,多動腦筋去發現別人沒有發現的問題,長大後利用光為人類做更多更有益的事。

  【活動延伸】

  1、觀察泡泡畫出彩虹或泡泡。

  2、手工製作:七色轉盤。

  【活動反思】

  近期執教的.一節大班科學活動《奇妙的七彩光》,和《指南》中的很多要求相吻合。如:⒈能夠透過觀察、比較和分析,發現並描述不同種類物體的特徵或某個事物前後的變化。⒉能用一定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測。⒊能用數字、圖畫、圖表或其他符號記錄。⒋探究中能與他人合作與交流。⒌能發現常見物體的結構與功能之間的關係。

  這是一節來自主題《七彩世界》中的科學活動,旨在利用三稜鏡折射陽光的原理髮現光有七種顏色,對光的自然現象產生興趣。另外,還能樂意探索,與同伴一起討論,並大膽表達自己的發現。活動的選擇、設計、組織過程都和《指南》中科學領域的目標相吻合。原以為孩子在這一過程中玩的開心,也發現了一些秘密,活動組織的還算成功。但經過沙老師的指導後,才發現任然存在很多問題。

  問題一:環節不夠緊湊,問題設計不夠精煉。

  第一環節透過提問匯入,預設的問題“知道光是什麼顏色嗎?”和第二環節交流記錄猜測的顏色類似,需要達到的目的是一樣的。所以在匯入環節僅需讓幾名幼兒說說後,老師請大家一起去記錄自己的想法。孩子們記錄好後,給一點時間,讓孩子們相互交流,滿足孩子們想說、樂說的需要。

  問題二:沒有指導幼兒正確使用三稜鏡的方法。

  活動前由於沒有和孩子討論三稜鏡的使用方法,出現了有孩子用眼睛對準三稜鏡直視太陽的情況,而且有的孩子不知道該如何使用讓三稜鏡進行反射,沒能在牆上反射出七色光。在幼兒操作實驗前,就需要講清楚拿三稜鏡的方法以及使用三稜鏡觀察的方法,提醒幼兒保護眼睛,提高孩子們使用成功的機率。或者進行兩次實驗,在第一次實驗後讓孩子交流自己實驗成功的方法,讓更多孩子可以體驗到探索帶來的成功感,也發現物體結構和功能之間的關係。

  問題三:操作記錄表的提供不夠恰當,活動中提供了兩人一份的操作記錄表,不能很好的表現出幼兒自己的想法。可以提供人手一份操作記錄表,供幼兒記錄自己的猜想以及實驗結果。一方面可以讓孩子們自己直觀的發現其中的變化,另一方面可以讓孩子們積累記錄的經驗。

  問題四:教師的語言不夠嚴謹,科學素養不夠。怎樣解釋三稜鏡反射後的色彩、三稜鏡的形態如何表述清楚,這些都需要教師能用簡潔、科學嚴謹、易於幼兒聽懂的語言表述。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時不僅是粗淺的備活動,而是深入思考,瞭解活動中的價值點並進行準備。另外,也需要在平時加強對科學知識、科學素養的學習。

  問題五:活動不夠深入,缺少引導。

  在孩子們都觀察到三稜鏡顏色時,觀察到三稜鏡有哪些顏色適合,還可以引導幼兒進行觀察比較,反射後的顏色是否有規律,如果有,有怎樣的規律,從而幫助幼兒發現光的規律。

  問題六:缺少拓展

  “這麼有趣的“七彩色”現象在我們生活中的哪些地方也看到過呢?”“還有哪些物品也會產生七彩色呢?”“彩虹是怎麼形成的呢?”多幾個這樣的問題,就可以將原本源自幼兒生活中的活動又迴歸於幼兒的生活中,引發幼兒對生活中這一現象的關注,引發幼兒今後對一些科學現象的探索。此外,還可以在科學區投放一些材料,引導孩子繼續用其他材料去探索製造“七彩色”的方法,讓活動仍有延續。

  雖是一節在我們成人看似簡單、習以為常的科學活動,但組織下來後仍然會存在許多問題。內容的選擇、要求雖與《指南》相符,但落實到自己組織的活動中,則仍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可見在今後的工作中需要進一步加強自身學習,加強教育教學的能力,讓孩子在這些有價值的活動中能習得更多有效的經驗。

大班優秀科學教案 篇7

  大班優秀科學活動教案:奇妙的石頭

  一、活動題目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奇妙的石頭

  二、活動目標

  透過尋石、觀石、玩石等活動,激發幼兒瞭解石頭的興趣,並在探究中發現各種石頭的特點。培養幼兒觀察、比較的能力。

  三、適用物件

  5~6歲幼兒。

  四、活動所需資源

  有關石頭的照片、圖片、錄影資料,各種石頭、石製品、石工藝品、石飾品等。

  五、活動過程

  看一看我收集的石頭。

  (1)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石頭,有的很珍貴。

  (2)石頭的顏色有各種各樣。

  (3)石頭的花紋也都不一樣。

  (4)石頭的形狀很多,這是鵝卵石,是圓圓的、扁扁的。

  (5)有的石頭表面光滑,有的粗糙。

  石頭的用途有哪些?

  (1)一般的岩石、鵝卵石、大理石、花崗岩可用於鋪路、造橋、蓋房子等。

  (2)玉石、紅藍寶石、鑽石是較為名貴的石頭,可以製作裝飾品。

  (3)本地盛產的名石――壽山石,特別名貴,可做成工藝品。

  試一試。

  (1)把石頭、木塊、塑膠、泥塊、混凝土、土塊等放人水中,會發現什麼。

  ①木塊、塑膠都漂浮在水上。

  ②石頭、泥塊沉人水底。

  ③石頭不論大小都會沉入水中。

  (2)用鐵錘敲打石塊、木塊、塑膠、鐵塊,觀察敲打時會有什麼現象產生。

  ①鐵錘敲打石塊後看到一丁點火花。

  ②用鐵錘敲打木塊、塑膠、鐵塊沒有火花。

  (3)用石塊敲打鐵釘、木板、核桃、土塊會有什麼現象產生。

  ①石頭很硬,不會碎,不會變形。

  ②核桃、土塊被石塊敲打後都碎了。

  製作石藝。

  由一塊形狀特異的石頭想到了什麼?運用輔助材料做出更多的東西。

  (1)單塊石頭彩繪。

  (2)多塊石頭組合彩繪。

  (3巧妙運用粘合劑彩繪。

  (4)各種石頭組合,搭建園林小景。

  展示幼兒的作品。

  幼兒自我介紹製作方法和作品名稱。

  六、拓展思路

  1.在探究石頭的特徵活動中,還可以把石頭與蔬菜、魚同時放在火上燒,觀察現象,感知石頭不能生長也沒有死亡。

  2.可以帶幼兒外出參觀,把未受破壞的自然景觀與受到亂開採石料而破壞的景觀進行對比,再透過觀看一些有關災害性報道、錄影、資料片,讓幼兒感知和了解石頭對人類的作用。

大班優秀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幼兒感知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

  2.大膽探索、嘗試便物體沉或浮的不同方法,發展探索精神;

  3.初步學習兩人合作進行實驗,培養合作能力。

  活動準備

  人手一份活動材料,包括石子、牙膏皮、橡皮泥、空藥丸盒、泡沫板、塑膠吸管、記錄表(見附圖)、鉛筆;盛水的水盆若干個,積木塊若干,塑膠插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匯入:

  出示材料,激發幼兒操作的慾望。

  二、活動過程

  (一)教師提出嘗試問題:

  如果把這些材料放進水中,會發現什麼現象?

  1.幼兒嘗試。

  2.幼兒介紹嘗試結果。

  教師總結:石子、牙膏皮、橡皮泥這些物體沉到了水底,我們把這樣的現象叫一一沉;空藥丸盒、泡沫板、塑膠吸管這些物體浮在了水面上,我們把這樣的現象叫一一浮。

  (二)教師提出嘗試性問題:

  “怎樣讓沉在水底的物體浮在水面上?”

  1.幼兒嘗試。

  要求:幼兒兩人友好協商,一人嘗試,一人記錄。

  2.嘗試結論:改變橡皮泥的形狀(捏成帶邊的薄片狀),可以使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石子、牙膏皮放在泡沫板上可浮在水面上……

  (三)教師提出嘗試問題:怎樣讓浮在水面上的物體沉到水底?

  1.幼兒嘗試。

  要求:幼兒兩人互換嘗試。鼓勵幼兒大膽運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進行嘗試。

  2.嘗試結論:塑膠吸管插在橡皮泥上

  可使塑膠吸管沉到水底;橡皮泥裝在空藥丸盒裡可使空藥丸盒沉到水底;石子放在泡沫板上可使泡沫板沉到水底……

  (四)教師提出嘗試問題:

  小班的小弟弟和小妹妹在收玩具時,不小心把塑膠插片和積木塊混在了一起,你能用什麼辦法幫他們把積木很快分出來?

  幼兒嘗試回答:把混在一起的積木塊和塑膠插片倒入水中,沉下去的是積木塊,浮在水面上的是塑膠插片。

  教師實驗演示,驗證答案。

  活動延伸

  老師把這些材料放在科學區,活動結束後,小朋友可以來繼續進行嘗試。

大班優秀科學教案 篇9

  一、活動目標

  1.知道地球是人類和動植物共同的家園,瞭解人與環境的依存關係。

  2.初步瞭解地球目前所遭受的人為破壞及其嚴重後果。

  3.瞭解垃圾分類的方法。

  4.進行環保宣傳的行動。

  二、材料準備

  1.《愛護我們的地球》PPT、《水危機》影片。

  2.環保宣傳海報。彩筆若干。

  3.供孩子分類的多種"垃圾"。

  4."環保小衛士"的愛心貼紙若干。

  三、活動過程:

  (一)欣賞地球美麗的風景。

  1、欣賞電動地球儀和地球上美麗風景的圖片。

  2.看了這些圖片你感受到地球上那些地方是很美的?

  3.觀看課件,瞭解地球是人類和動植物共同的家園.

  (二)繼續觀看課件,瞭解地球正在遭受的種種危害。

  1.地球怎麼了?(土地、森林、海洋的變化)

  2.生病的地球遇到的災難。

  3.是什麼讓地球變成這樣的?瞭解各種汙染給地球帶來的變化。(光汙染、空氣汙染、土地汙染、動物被濫殺、垃圾汙染、水汙染)

  4.觀看關於水汙染的影片。

  5.汙染產生產生了地球的"溫室效應"。

  (三)介紹日常生活回收垃圾的方法;

  1.可回收的。

  2.廚餘垃圾的。

  3.有毒的。

  4.其他垃圾。

  (四)接龍游戲:為地球治病的方法。

  四、:

  小朋友已經想出了許多治病的辦法,需要我們平時在生活中去注意做,才能讓地球的病好得快點。我們還要再去找更多的好辦法來幫住地球治病,讓大家把地球的病一起治好,好嗎?我提議我們的環保小衛士在愛護地球的紙上籤上自己的名字,讓更多的小朋友和大朋友都知道,也讓他們一起來做環保的衛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