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科學教案錦集七篇

科學教案

科學教案錦集七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教案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第一課時

  科學概念:

  我們周圍充滿著不同的聲音,我們也可以利用物體來製造出不同的聲音。

  過程與方法:

  運用語言來描述和記錄聽到的聲音,並能根據聲音的高、低、強、弱給聽到的聲音分類。

  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觀察和描述各種聲音的活動中,逐步養成細緻的觀察習慣和態度,並樂於與同伴交流。

  【教學重點】細心傾聽周圍的聲音。

  【教學難點】能根據聲音的高、低、強、弱給聽到的聲音分類。

  【教學準備】分組材料: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釘子、實驗記錄單、收集一些關於聲音的各種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這個單元我們要開始進行聲音研究的活動,說說你所知道的關於聲音的事情。你對聲音的哪些問題比較感興趣?你想研究關於聲音的哪些問題?"

  二、探究內容:

  (一)傾聽周圍的聲音

  從本節課開始,我們要開始研究關於聲音的問題,在研究的過程中,務必要保持教室內的安靜,這樣才能保證我們的研究有效進行。

  1.開啟教室門,仔細聽聽,你周圍有哪些聲音?有什麼不同嗎?這些聲音是由什麼物體發出的?

  2.你還聽到過哪些聲音?

  3.小組討論:這些聲音有什麼不同呢?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反饋交流: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我們總能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當你們聽到這些聲音的時候,經常思考哪些問題呢?

  小結:在以後的學習過程中,我們要逐一的研究這些問題。

  (二)聽聽音叉發出的聲音1.介紹音叉:一種發音樂器,用來除錯樂器和測試音高的。

  2.分組實驗1:出示一組(兩種)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樣的力量敲擊音叉,聽聽他們發出的聲音。

  比較:這兩種音叉發出的聲音有什麼相同和不同嗎?能描述一下它們的聲音嗎?

  3.分組實驗2:選擇其中一種音叉,先輕輕擊打,再重一點選打,兩個聲音有什麼不同嗎?

  4.小組交流討論:剛才聽到的這些聲音,能進行描述和分類嗎(嘗試著用高、低、強、弱等詞語對聲音進行歸類)?

  5.分組實驗3:根據準備的不同材料按課本p26途中所示,進行輕輕擊打和重一點選打,聽到了怎樣的聲音,把它描述出來,並記錄下表:

  擊打釘子----我聽到的聲音

  課後反思

  過去,教師習慣以權威者的身份出現,習慣以自己的經驗來評價事物。單一的評價方式往往忽略了學生對問題的看法,沒等學生開口,教師就口若懸河,說個是是非非。由於沒有經過學生的自我識別過程,要麼出現了師生牴觸情緒,要麼學生在教師的權威中迷失了自我。注重學生的評價能力正體現了教育最本質的一面,能幫助他們的辨別是非的能力,有利於學生個性的發揮,更有利於學生在漫長的終生學習中受益、成才。

  同時,學生的身心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周圍同學對他的評價和自我評價。從心理角度看,每個人都有被認可和賞識的需要,對成長中的孩子而言,這種需要更為直接和迫切。因此我們每一位教師在評價方面,要勇於創新,敢於創新,尊重學生的人格,注重學生的互評和自評,講究評價的方式方法,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一、引導學生積極評價他人。學生很在乎別人對他們的看法。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評價他人,要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要肯定對方的優點再指出其不足之處。這種互評的方法使他們在學習的同時,也懂得了尊重對方,增進了學生間的友誼。尤其是引導學生來評價教師,張揚其個性,尊重其心靈,使學生以平等的姿態來跟教師交流,充分發揚了教學民主。

  二、自我評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實驗證明:學生是很有點“好為人師”的味道的,有機會叫他們自我評價,會使他們感到興奮,注意力集中。同時這也是一種很好的再學習過程,凡在自我評價中接觸過的學習內容,學生記得比較牢。三、自我評價能促進學生的自我教育。學生在自我評價活動中能逐漸用批判的態度對待自己,能學習如何正確認識自己。根據蘇霍姆林斯基的觀點:自我教育是從自我認識開始的。培養了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使他們終身受用。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知道糖能溶化使水變甜,願意和同伴分享。

  2、嘗試用肢體動作表現棒棒糖攪拌的動作,感受音樂活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王老先生有塊地》音樂錄音、棒棒糖若干、溫水杯若干、“甜甜的河水”故事凰面。

  活動流程:

  一、甜甜的棒棒糖

  1、觀察故事畫面:小兔有根棒棒糖。

  2、交流:這是一根怎樣的棒棒糖?

  3、甜甜的糖有各種各樣的味道、形狀,我們都喜歡甜甜的糖,可是多吃會蛀牙。

  二、一根棒棒糖

  1、邊聽故事,邊看故事畫面。

  2、交流:朋友們都想吃棒棒糖,可是隻有一根,怎麼辦?一根棒棒糖怎樣和許多朋友分著吃?

  3、演示:小兔將糖溶化在水中的辦法。

  4、交流:糖會溶化在水中嗎?水會有什麼變化?

  三、快樂的棒棒糖

  1、操作:幼兒將棒棒糖放在杯中。

  2、模擬:

  (1)我是一根棒棒糖(幼兒用肢體動作扮演棒棒糖)。

  (2)會攪拌的棒棒糖:

  霸欣賞音樂——棒棒糖是怎樣攪拌的?

  動作再現——用肢體動作表現棒棒糖的攪拌(有節奏、創造性地表現)。

  故事穿插——幼兒多次表現。

  四、甜甜的河水

  操作品嚐:水變甜了嗎?——嚐嚐我們的水。

科學教案 篇3

  一、引入新課

  透過多媒體欣賞現代建築

  欣賞、表現:看建築、畫建築。

  每個小組選一個建築,用6-8分鐘簡單、概括地描繪,注意抓住主要特徵。

  作品展示。

  2、請同學閱讀教材,各小組分別選出你們認為最喜歡的建築。

  為什麼喜歡它?教師參與小組討論。

  教師簡要。

  二、進一步提問,深入思考:

  設計者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什麼能這樣做?(科技進步,新技術、新材料。)舉例說明現代建築從哪些方面體現了科學與藝術的新結合?

  教師、歸納。

  三、思考與探究:

  你認為我國有哪些美的建築,談談它們的美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引出北京鳥巢體育館的設計,並把它與故宮進行比較。來講述傳統與現代的差別。

  結合例圖,引導學生分析、歸納現代建築的特點:?重視功能,簡化裝飾;?重視空間,建築與環境有機結合;?新材料、新技術、新結構、新工藝,科技與藝術完美結合。

  四、透過層層設問,引導學生深入思維。

  五、課堂延伸

  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參觀身邊的現代建築,就其形式和功能、價值寫一小論文。

  學生回答:

  質疑、討論、比較、分析、歸納、判斷

  學生討論:

  與眾不同、有個性、造型很美

  學生介紹悉尼歌劇院,為什麼會選中這個(因為造型美),為什麼會能實現這個(科技水平)。(簡單介紹一下悉尼歌劇院一波三折的建築過程)

  學生分小組進行閱讀、討論。

  學生經過上述賞析活動,對現代建築的特點已經有了深入的認識。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三角形框架具有穩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結構。

  過程與方法

  用三角形框架來加固框架結構。

  設計、製作一個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結構。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動腦、動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獲得成功的喜悅。

  教學準備

  為小組準備:筷子或塑膠吸管、橡皮筋、剪子。

  教師自己準備:框架結構建築的圖片或影像。

  教學過程:

  一、 匯入新課

  現示各種框架結構的圖片(可選影片材料)

  二、 研究簡單框架

  1、 實踐體會

  利用筷子捆一 角形框架和長方形框架

  觀察經們受到力的作用時有什麼不同?

  哪一個容易變形?

  可以把長方形框架加固嗎?

  2、 根據要求分組操作,並作好各種形狀的記錄。

  主要思考增加斜杆起什麼作用?

  並說說三角形框架有什麼特點。

  三、 做一個堅固的正方體框架

  1、 請同不思考如何製作一個堅固的方體框架。

  2、 製作一個較複雜的結構,應當先畫草圖,計算材料。

  3、 做一個堅固的正方體框架要多少根橫杆?多少根豎杆?多少根斜杆?它們的長短一樣嗎?

  4、 每根斜杆起什麼作用?框架中有多少個三角形?

  5、 考驗我們的正方體的.承受能力。

  在我們的正方體框架上一本一本地放書,它能承載多少本?

  四、 小結

  板書設計:

  製作的原則 做成的形狀

  穩定

  承壓大

  用料少

  【資訊反饋】:

  《做框架》是一堂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課。在學生動手實踐之前,要求學生能夠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穩定性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懂得增加斜杆能加固立方體框架是本節課的難點,為此我花了一定的時間找了些資料做了點課件,想讓課儘量生動些。

  原來打算以課件的形式出示艾菲爾鐵塔,並講解相關的知識之後,用課件演示三角形穩定性的原理:因為三個邊相互起到了一個“推”和“拉”的作用:四邊形在中間加上斜槓之後也就變成了三角形,從而和三角形一樣有了穩定性。然後安排了一個加固立方體比賽的環節。執教時,我就改為以故事形式匯入,從巴黎鐵塔的設計師埃菲爾因為設計這座鐵塔遭遇當時工地附近居民的起訴,設定懸念,激起學生對本節課的探究。充分藉助課本插圖,讓學生認識什麼是框架結構,框架結構有哪些優點,構成框架結構大多是什麼形狀,最基本的形狀又是什麼,接著讓學生研究三角形的穩定性,怎樣加固長方形框架,在討論斜杆起到什麼作用時,將課件演示轉化為兩個學生上講臺演示,最後讓學生做加固正方體框架比賽。可以說整堂課的條理還是清楚明瞭的,學生也能積極參與到兩個實驗中,而且在做實驗時都有具體要求,提出相應問題,讓學生邊做實驗邊思考。這些是這堂課的成功之處。在聽取了其他老師的講評後,我才意識到這節課的不足之處:首先是匯入後讓學生看課本插圖不能馬上告訴學生這些建築物是框架結構,應該讓學生找建築物的共同點,讓學生自己來認識框架結構。接著又馬上讓學生說框架結構的優點,這個環節課本上是放在兩個實驗之後,我擅自將教材做了處理,以為會起到更好的效果。在做三角形穩定性研究實驗時,讓學生解釋原因,當學生表達不夠清楚,我就立刻接過話題,替學生表達,急於在黑板上畫三角形用力學原理分析,這樣做違背新課程理念。然後學生在討論增加的斜杆起到什麼作用時,由於學生沒有把四邊形框架擺平,致使學生認為增加一根作用不明顯,應加兩根。這一難點由於我處理不當沒有突破。這節課時間上的安排也欠妥當,在做加固立方體框架比賽實驗時,離下課還有8分鐘,正常情況下,最慢的小組實驗時間也要8分鐘。

科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能利用實驗發現聲音是靠什麼媒介傳播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願意與同學合作,共同完成研究聲音的實驗。

  科學知識目標:

  能舉例說明哪些物體能夠傳聲。能用自己的話描述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教學準備

  課桌、水槽、砂紙、水、毛巾

  教學過程

  一、引入:

  聲音是怎樣傳到我們耳朵裡的?讓我們一起來做個實驗吧!

  二、活動一:你聽到了嗎?

  1、準備實驗材料:課桌

  2、注意事項:輕輕撓、把耳朵貼在桌面上。

  提出問題:為什麼離得遠的同學反而能聽見?

  3、提問: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什麼?

  小組合作

  學生討論

  得出結論:聲音是透過桌面傳播的

  4、還有什麼方法能夠驗證自己的解釋呢?

  三、活動二:水能傳聲嗎?

  1、提出問題:游泳的時候,頭浸在水下能聽到聲音嗎?

  2、實驗:

  學生分小組自己設計實驗

  全班討論

  得出結論:聲音能夠在液體中傳播

  3、組織學生學習科學線上

  4、提問:為什麼我們在地球上可以聽到聲音?

  全班交流

  得出結論:聲音可以透過空氣傳到我們的耳朵裡

  四、總結全課。

  板書設計:

  4 物體傳聲

  聲音可在固體中傳播

  聲音可在液體中傳播

  聲音可在氣體中傳播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內容:

  第四單元第1課。

  教學目標:

  1、對鹽溶解的快慢提出假設,設計對比實驗。

  2、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質。

  3、培養敢於、善於提出猜想與假設,願意合作與交流,持之以恆的科學態度。

  實驗器材:

  食鹽、燒杯、筷子、熱水等。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課前我們進行了大膽的猜想,積極的驗證。老師這還有更難的呢!敢接受挑戰嗎?(敢)好,讓我們走進第一關,智力猜猜猜,(閃閃紅星,小紅軍帶鹽的故事)請大家開動腦筋猜猜看,小紅軍是怎樣把鹽藏起來的?(板書課題)

  (用生動的故事,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故事情節造成的懸念,引起學生大膽的猜想,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

  二、自主探究

  1、學生交流自己的猜想

  請大家分組討論,選出我們的最佳方案(學生選擇,並簡單的說出理由)

  ……

  看來大家一致認為,鹽能消失在水中,到底猜得對不對呢?想不想透過實驗來驗證?(想)那麼,要做這個實驗需要什麼器材呢?(生交流)

  請各組組長來材料超市選擇你們需要的材料。

  2、實驗揭秘

  哪個小組願意彙報一下你們的實驗結果?

  ……

  對,鹽真的能化在水中,那麼像鹽這樣消失在水中的現象叫溶解。(板書)同學們,你們太棒了,老師宣佈,第一關成功!讓我們走進第二關:比比誰最快!

  3、探究加快食鹽溶解的方法

  小紅軍很聰明,把鹽溶解在水中,但當時處境一定非常危急,請大家分組討論一下,怎樣能幫小紅軍將鹽儘快的溶解在水中?(生分組討論,交流彙報)

  想法非常好,這些方法到底行不行呢?得透過實驗來驗證,現在請個小組設計自己的實驗方案。

  ……

  大家真了不起,設計好了自己的實驗,老師很佩服你們!在做實驗之前老師有幾點要求:

  實驗用品要輕拿輕放,注意安全。

  分工合作。

  用簡單的語言填寫實驗報告單。

  好,現在實驗開始。

  彙報交流。

  誰能根據以上小組的彙報,對加快食鹽溶解的條件總結一下?

  生總結匯報。

  剛才大家參與得非常積極,實驗做得很認真,還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問題,真是太棒了,老師興奮得告訴大家:第二關闖關成功!下面讓我們走進第三關,看誰想得多!

  4、聯絡實際學科學

  其實,溶解在我們生活中用途特別廣,現在請大家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溶解?怎樣加快溶解?

  ……

  第三關闖關成功!

  三、拓展探究

  看來,我們大家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不僅心細,而且聰明。故事中的小紅軍也很聰明,他把鹽化成水藏在棉衣裡帶上山。那麼,鹽該怎樣取出來呢?想知道嗎?請大家課下先進行猜想,試著探究,並記錄下來,相信大家一定會有所發現。

  反思:

  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合作伙伴,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權,自主的交流方案,自主選擇實驗材料,這樣學生才會有一種我就是科學家的感覺,科學活動才是愉悅的。

  4.2.1 水落“鹽”出

  教學內容:

  第四單元第2課。

  教學目標:

  1、經歷控制變數進行對比實驗的過程。

  2、探究得出水的三態變化條件,知道水的沸點與冰點。

  3、培養敢於猜想、尊重證據、樂於合作的科學研究態度。

  教學重點:

  對水的三態變化條件提出猜想與假設。

  教學難點:

  經歷控制變數進行對比實驗的過程。

  教學準備:

  水盆、玻璃片、三腳架、蒸發皿、酒精燈、水、鹽等。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匯入。

  由上節的故事引入,回顧問題:“小紅軍是怎樣把掩藏起來的?誰能再說一下?”找個學生重述一遍。複習“溶解”的概念。

  提出問題:“小紅軍把鹽藏到水中帶到了山上,可紅軍怎樣把鹽從水中取出來呢?”,引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板書課題《水落“鹽”出》。

  二、集體探究。

  1、教師提問:我們怎樣讓鹽再變回來,怎樣變比較快?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這個問題,鼓勵學生大膽提出猜想與假設。建議搞一次競賽:比一比,看哪一組能讓鹽儘快地“變”出來。

  根據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會有一些學生能猜想到可以用蒸發的方法析出食鹽。

  2、設計實驗,驗證假設。

  (1)學生假設影響水蒸發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小組交流。

  (2)制定實驗方案。

  (3)分組實驗,教師指導。

  (4)交流彙報實驗結論,師生共同評議糾正。

  (水蒸發的快慢與下列三個因素有關:水的表面積的大小,水面上方空氣的流動,水的溫度。)

  4.2.1 水落“鹽”出

  教學內容:

  第四單元第2課。

  教學目標:

  1、經歷控制變數進行對比實驗的過程。

  2、探究得出水的三態變化條件,知道水的沸點與冰點。

  3、培養敢於猜想、尊重證據、樂於合作的科學研究態度。

  教學重點:

  對水的三態變化條件提出猜想與假設。

  教學難點:

  經歷控制變數進行對比實驗的過程。

  教學準備:

  水盆、玻璃片、三腳架、蒸發皿、酒精燈、水、鹽等。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引導學生回顧上節課的學習內容,匯入新課。

  二、學習新課。

  1、提出問題:“水到哪裡去了?

  2、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與經驗進行探討和閱讀,瞭解水的三態變化的知識。接著就引導他們圍繞新的問題:“水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狀態變化?”進行猜想。

  3、實驗驗證。

  學生分組實驗:(1)研究水變成水蒸氣。(2)研究冰變成水。(3)水蒸氣變成水。

  ①水蒸氣固化成霜的實驗,是透過在冰水中加鹽,令冰強行融化,從而杯內溫度低於0℃,空氣中的水蒸汽碰到杯壁時就會凝結成霜。這個實驗能夠比較清楚地觀察到水結冰的過程,實驗時可在冰水中插入一支溫度計進行觀察。用金屬杯做這個實驗效果比較明顯,實驗時要提醒學生不能對著杯子呼吸,否則他們撥出的熱氣會使這個實驗失敗。

  ②冰熔化成水的實驗比較簡單,但由於要用到酒精燈等器材,教師要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實驗時要求學生注意觀察水的物態變化和杯內水溫的變化。重點觀察冰水共存時的溫度和水沸騰時的溫度和現象,並記錄下來。由於當時的實際氣壓可能不會正好是一個大氣壓,再由於水的純度和溫度計的精度及讀數的等因素的影響,會使測得的沸點會比100℃低。屆時可向學生說明。

  ③水變成水蒸汽的實驗在前面水中“取”鹽活動中已經做過了,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或安排。如把這個實驗與水蒸氣變成水的實驗結合起來,則更有利於解釋問題。如教材43頁“水和水蒸氣”實驗圖所示,同時演示水的汽化和汽的液化兩個過程:一是酒精燈加熱使水變成水蒸氣,水蒸汽遇到裝冰的勺子又變成水。這個實驗證明了水變成水蒸氣的條件是遇熱,而水蒸氣變成水的條件是遇冷。

  另外需要向學生指明的是,水加熱後在水上方出現了“白氣”,有很多學生以為那就是水蒸氣,要讓他們知道這實際是水蒸氣遇到冷空氣變成的小水珠,這實際就是天上的雲,地上的霧。

  三、總結與交流

  討論水的蒸發快慢與什麼因素有關,透過各組彙報與交流各組設計的實驗方案與結論,總結出水的蒸發快慢(鹽析出的快慢)與什麼條件有關。

  討論水發生三態變化的條件,總結出水蒸氣、水和冰兩兩之間發生變化的條件。比較蒸發與沸騰的異同點。

  四、拓展活動

  討論生活中蒸發的例子,如:杯中的水時間長了怎麼少了?怎樣晾衣服幹得快?

  生活中水的三態變化的例子。如:燒開水時,鍋蓋上可觀察到的現象。冬天,戴眼鏡的同學從室外到室內,眼鏡片上發生的現象。

  4.3 沉與浮

  教學內容:

  第四單元第3課。

  教學目標:

  1、透過探究,知道浮力的存在,瞭解浮力在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培養學生對實驗現象應備條件的猜想能力。

  2、初步瞭解和體驗物體沉浮應具備一些條件,可以透過改變這些條件來控制物體的沉浮。

  3、繼續培養學生敢於提出猜想與假設、願意合作與交流的科學態度。

  材料準備:

  老師用:大玻璃缸、白菜、蘿蔔等常見的生活物品。

  學生用:玻璃缸、木塊、塑膠塊、鐵塊、石子、雞蛋、鹽、橡皮泥、鉤碼、測力計等。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的肯定和激勵,並以此作為阿基米德小組的獲得要求。)

  一、認識各種材料(木塊、石頭、雞蛋、泡沫塑膠、蘿蔔、橡皮塊、回形針、牙籤、蠟燭)

  師:同學們透過前面幾節課的學習我們幫小紅軍順利地解決了問題,我們把鹽藏在了什麼地方?今天老師為大家帶來了很多的材料。

  二、猜想實驗,引出課題

  師:同學們這些材料也會像鹽一樣溶解在水中嗎?

  師:我們猜測一下哪些會溶解在水中?你猜想的根據是什麼

  師:讓我們動手也試一試吧!

  學生實驗,老師巡視指導。

  師:同學們,透過實驗我們剛才的猜想正確嗎?

  大家還有什麼新的發現或者問題嗎?

  學生彙報。

  師:“為什麼有些物體浮在水面,而有些物體則沉在水底?”誰能說出自己的猜想。

  學生猜測。

  這個問題曾經吸引許多科學家進行研究,大科學家阿基米德也研究過這個問題。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像科學家那樣研究研究這個問題。在研究中有所發現的小組,我們給命名為阿基米德小組。(指阿基米德小組獎章)

  三、感知浮力

  師:剛才同學們猜想水對浮在水面的物體有向上的託力,大家試一試,是真的嗎?

  學生親身體驗。

  師:說說你的感受。那沉在水底的物體是不是也受到了水對它的託力呢?

  學生猜想。(不止一種)

  師:你猜想的有什麼根據嗎?根據是什麼?怎樣為“我們的猜想”找到證據呢?

  學生設計實驗。

  動手實驗。

  彙報交流。

  師:像這樣浸在水裡的物體,會受到水對它向上的託力,這種力叫浮力。

  四、誰主沉浮

  師:同學們剛才的表現真是太棒了,真像一個小阿基米德,那老師這還有一個問題:“怎樣使雞蛋和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誰願意接受挑戰?

  動手動腦,大膽猜想和實驗。

  師:你們是怎麼做的?解決問題了嗎?

  學生彙報交流。

  師:大家的表現太精彩了,下面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個遊戲比賽。

  遊戲。(看誰的橡皮泥能承受更多的玻璃球)

  五、拓展活動

  在生活中人們是怎樣利用浮力的。

  六、課堂小結

  我們看看是哪個小組獲得了“阿基米德小組”的稱號?有請阿基米德小組的同學上臺,我們來給他們合影留念!(教師給上臺同學拍照)

  其實這節課每個小組的表現都很出色,都做到了科學家一樣的嚴謹有序,相信我們班以後會出很多像阿基米德一樣的科學家的。

  把實驗的材料整理好,準備下課。下課!

科學教案 篇7

  一、鼓勵同學敢問。 我認為教師首先應從教育觀念上更新,採取更適合同學發揮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於同學來說有的內容同學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為同學營造一種和諧的寬鬆氣氛,讓同學敢想敢問敢於表達的真情實感。使同學感到教師與同學平等相處,一起探索,研究。若同學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積極鼓勵,讚揚他敢於提問的勇氣,而後再給予點撥和啟發,讓他們帶著成績感體面地坐下。

  二、引導同學會問。 同學不會提問,是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麼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透過示範提問,向同學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同學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範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啟發引導,讓同學嘗試提問。

  1.從課題上質疑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同學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於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同學的質疑能力。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疑 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疑,既有利於同學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 應鼓勵同學多透過實驗去發現,他們在判斷吸水性還用到了擠、甩的方法來比較,如把相同紙、木材、塑膠、金屬都透過擠,能發現紙輕輕一擠就能擠出,再將剩下的3種資料都透過甩,透過觀察被甩出的水量能發現木材中被甩出得最多,而塑膠與金屬透過我們目前現有的方法與觀察工具無法比較誰的吸水量大,只能將兩者都歸類於吸水性最弱。

  3、從矛盾之處質疑有些課文中有看似矛盾之處,那正是編者匠心獨具所在。從而悟出道理,提高認識。同學只要拿到了實驗資料,就會想盡一切方法去進行觀察,他們在觀察白紙時,不只用肉眼觀察,還透過放大鏡,還比較了乾的紙與被水浸溼的紙的區別,分別用了自身的語言來描述觀察到的特點。書本上是先講了古代造紙術,再由同學來造一張紙,而我們在實際教學中能不能先讓同學來動手做,讓同學在動手中來發現問題,再回過頭來結合古代造紙術,看看兩者之間的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