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小班科學教案15篇

小班科學教案

小班科學教案15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班科學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班科學教案1

  活動目標:

  1、初步認識石頭的特徵,知道石頭是多種多樣的。

  2、透過觀察、討論,發現石的用途以及它們和人們生活的關係。

  3、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

  4、初步瞭解石頭的小常識。

  活動準備:

  1、課件:有用的石頭。

  2、課-照片:岩石。

  3、幼兒用水彩筆。

  4、幼兒蒐集的小石頭。

  活動過程:

  一、匯入。

  圖片欣賞:漂亮的岩石。

  教師提出疑問:漂亮的岩石是怎樣形成的呢?引起幼兒的探索興趣。

  二、展開。

  1、教師講解岩石的形成。

  岩石是經過風吹日曬,又經過雨水、空氣等外力的作用,沉積成巖固結而形成的岩石。

  教師:你們出去旅遊的時候看見過岩石嗎?想一想在哪裡見過岩石?(提示:海邊,山林等)

  2、實驗。

  出示:一團捏在一起的溼沙。

  你們看這是什麼?現在,我們用吹風機吹一吹,看看有什麼變化?

  小結:小球上的沙,由於溼度的變化和擠壓,可變成岩石。

  老師告訴小朋友,岩石經過風吹、日曬或水浪的衝擊可變成大石頭呢。

  3、瞭解岩石的沙化特徵。

  課件演示:岩石和沙子。

  教師:看看照片上是什麼?,你們知道沙子是怎樣形成的嗎?

  小結:岩石被風化成為小塊後,還必須經水流的不斷衝涮,才能形成沙子,粗沙進一步又可變成細沙。所以,可以說沙是石頭變的,石頭也是由沙變的。

  4、引導幼兒在探索中認識石頭。

  (1)讓幼兒自己玩自己的石頭(每人一塊,顏色、大小、形狀不一)

  (2)啟發提問:

  石頭是什麼樣的?(硬硬的)

  摸上去有什麼感覺?(粗糙、光滑)

  你手裡的石頭是什麼顏色的,什麼形狀的?(引導幼兒說出:石頭是多種多樣的,顏色有……,形狀有……)

  5、討論:石頭有什麼用?

  課件演示:《有用的石頭》

  鋪路、鋪地、築防洪堤、做假山、石橋和石凳、石欄杆。

  結論:人們的生活離不開石頭。

  三、結束。

  引導幼兒在小石頭上作畫。

  活動延伸:

  引導幼兒回家後繼續收集不同的石頭,瞭解不同石頭的作用,然後講給大家聽。

  小百科:石頭,一般指由大巖體遇外力而脫落下來的小型巖體,多依附於大巖體表面,一般成塊狀或橢圓形,外表有的粗糙,有的光滑,質地堅固、脆硬。可用來製造石器,採集石礦。在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是用石頭來生火。石頭一般由碳酸鈣和二氧化矽組成。

小班科學教案2

  活動目標

  1、感知蒲公英的外形特點。

  2、能說出蒲公英的傳播方式。

  3、樂於參加活動,對春天大自然中的植物感興趣。

  活動準備

  選擇有蒲公英的地方開展此活動。

  每人一個小袋子。

  活動與指導

  尋找給每名幼兒發一個小袋子,和幼兒一起在幼兒園或周圍尋找蒲公英。

  教師:今天,老師請你們幫我找一找蒲公英寶寶,看看誰先把它找到。

  觀察引導幼兒觀察蒲公英的外形特徵。

  教師:看一看,蒲公英長得什麼樣?像什麼?

  它的花是什麼顏色的?

  探究與幼兒共同採摘蒲公英,仔細觀察它的花莖及種子。

  教師:摘一朵蒲公英,看一看,它的花莖裡面有什麼?

  被折斷的地方流出了什麼?是什麼味的?

  白色絨毛是什麼?

  玩耍讓幼兒摘一朵蒲公英的小絨球吹一吹,說說自己的發現。

  教師:吹一吹小絨球,它變成什麼樣子了?

  活動建議

  本活動是結合季節特點創設的科學活動,旨在透過尋找、觀察等遊戲,讓幼兒瞭解蒲公英的外形特徵,瞭解它們的傳播方式。

  開展具有季節特點的科學活動,對自然環境有較高的要求,教師可根據本地區蒲公英生長的情況,調整此活動時間。;如果幼兒園周圍沒有蒲公英,可以結合圖片或讓家長帶幼兒提前採集,也可在郊遊時開展此活動。在採摘時,教師應提醒幼兒不要讓幼兒舔舐花莖流出的液體。教師可從幼兒採摘的蒲公英中選擇具有代表性的進行花莖及種子的講解。

  此外,本活動可延伸至音樂活動或戶外遊戲等,也可以親子活動的形式開展,引領幼兒採摘蒲公英,並將《蒲公英》操作單做成標本小書,進一步加深幼兒對蒲公英特性的理解。

  資源包知識小卡片

  為什麼剛化凍蒲公英就開花了?

  蒲公英是一種常見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根很粗壯,深深地紮在土壤裡。秋天,蒲公英在陽光照耀下,把製造出來的許多養料貯存在根裡,同時在根的頂端就形成了準備來年春天生長的葉芽和花芽。到了春天,我們還穿著棉衣時,它就從土裡拱出來,貼地長出一輪鮮綠的葉子。當我們換上毛衣時,它的花莖就有十多釐米高了。每根花莖頂端有一金黃色的花序,叫做頭狀花序,是由許多舌狀花組成的。再過一段時間,每朵舌狀花就結出果實,果實上部有一喙,喙端有一簇白毛,果實可隨風飄到遠處去。蒲公英不怕寒冷,不怕風沙,能開兩三次花。一般春天過後,到八九月份,會開第二次花。

  活動反思:

  "蒲公英"這個名字說出來,孩子們都有點懵,但在觀看圖片的時候,有部分幼兒發現自己看過這種植物,然後興致勃勃的說著自己所知道的。在觀看影片的時候,孩子們很認真,但我發現,下載下來的影片不是很完整,沒有風吹過後,蒲公英被吹散來,蒲公英的種子飛向大地的這一段,如果有這一段的話,孩子們可能對它的生長過程瞭解的更透徹。在幼兒創作的過程中,孩子們都很認真的去創作,但在同伴之間進行合作的時候,遇到了困難,有些孩子孩子有些迷茫,不知該去找誰進行合作,需要老師一個個的去幫助他找小夥伴,最後還是很不錯的完成了《蒲公英》創作。透過這個活動,我發現,孩子們的合作意識不是很強,需要多多引導。

小班科學教案3

  活動目標

  1、認識春筍的外形特徵以及與竹子的關係。

  2、學習用筍殼插物,能發揮想象,大膽地解釋自己的筍殼作品。

  活動準備

  每個幼兒兩支春筍。

  活動過程

  一、觀察春筍的外形特徵。

  1、請幼兒猜謎語:“頭戴尖尖帽,身穿節節衣,年年春天裡,出土笑嘻嘻。”

  2、分給幼兒每人一支春筍,讓幼兒摸摸、看看,“筍娃娃”的外殼一層一層地剝去,

  提醒幼兒不要把外殼剝掉。

  3、教師把剝好的筍豎著切開,讓幼兒觀察筍的內部。

  4、請幼兒說說,筍的外表像什麼?(寶踏、火箭、鉛筆等)

  5、小結:春筍長在竹園裡,“春筍娃娃”的媽媽是竹子,春筍長大以後也變成竹子,

  筍殼可以一層一層地剝去,裡面是一節一節的筍肉,它可以當採吃。

  二、玩筍殼

  1、再給幼兒一支筍,讓他們剝,剝下的筍殼讓幼兒玩。如把筍殼從小到大套起來

  看看像什麼。

  2、將幼兒的作品放在沙盤裡,供幼兒欣賞。

小班科學教案4

  活動目標

  1.學習用分類的方式整理玩具。 2.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活動準備

  1.玩具若干:積木、玩具汽車、毛絨玩具、波波球、沙包等。 2.活動背景音樂:輕音樂家。 活動過程

  1.談話引出活動課題,引導幼兒分別瞭解不同種類的玩具。 小朋友們,你們看到了什麼? 這裡都有些什麼玩具?

  讓我們一起來玩玩這些好玩的玩具吧!

  2.播放背景音樂,老師組織幼兒自選玩具進行遊戲。鞏固幼兒對玩具種類的認知。

  3.分類整理玩具。引導幼兒分別認識代表不同種類玩具的標識。 鼓勵幼兒根據不同標識來分類整理玩具。 引導幼兒互相檢查是否按標識放好了玩具。

  4.老師小結,鼓勵能正確擺放玩具的孩子。

  5.幼兒操作練習。

  請個別幼兒將分類好的玩具按照老師的要求放回規定的位置。指導幼兒完成《幼兒用書》小班上4,第5頁的操作練習。 讓我們也來幫豆豆整理好玩具吧!

  課後反思:

活動中,教師先讓幼兒說說玩具的玩法,然後再讓幼兒分類擺放,表現出幼兒濃厚的興趣和特殊的動手能力。在體驗的過程中教育幼兒愛惜玩具

小班科學教案5

  活動目標:

  1.培養細心觀察事物的能力,認識、瞭解小魚。

  2.透過與魚兒親密接觸,發現魚兒的可愛,並自覺愛護小動物。

  活動準備:事先與社群聯絡好需要使用水池(有假山的養魚池),幼兒自帶一些小饅頭等可以給魚兒餵食的食品。準備一些有關魚兒的圖片,或玩具小魚。有關小魚的影片。

  活動重點:培養細心觀察事物的能力,認識、瞭解小魚。

  活動難點:透過與魚兒親密接觸,發現魚兒的可愛,並自覺愛護小動物。

  活動過程:

  一、認識小魚

  1.出示一張可愛的小魚圖片或小魚玩具,引起幼兒興趣

  2.給幼兒講《小小魚》的故事,透過故事,讓幼兒更瞭解小魚,自主萌發想要愛護小魚的想法。

  二、看小魚

  1.播放有關小魚的影片,讓幼兒仔細觀察影片中的小魚有什麼特點,請個別幼兒來說一說。

  2.向幼兒介紹小魚身體各部位,並介紹它們的作用。

  3.陳老師想知道這魚兒是怎樣吃東西的?有誰知道,能告訴我嗎?(請幼兒個別回答)

  4.我們幼兒門口的小區裡有一個大水池,裡面有許多小魚,它們很想跟我們做朋友,我們去看望它們吧。可是它們有些餓了,我們帶些好吃的去送給它們,請它們吃好吃的東西,跟它們做好朋友好不好?

  5.說明餵魚時需要注意的地方:要注意安全,不要掉進水裡了。不要大聲說話,會嚇跑小魚的。在小魚吃東西時,仔細觀察,看它們是怎樣吃東西的。

  三、喂小魚

  1.帶幼兒去社群水池喂小魚,讓大家圍著水池自主找一塊適合餵魚的地方,注意安靜,輕輕的,這樣小魚才會過來。

  2.輕輕地扔一小塊小饅頭進去,靜靜地等著魚兒來吃,注意千萬別嚇跑了小魚。

  3.請幼兒注意小魚是怎樣游泳的?

  4.當小魚來吃東西時,請幼兒仔細觀察,魚兒是怎樣把食物吃進去的。

  5.在幼兒與魚兒親密接觸時,師在旁邊一邊講魚兒的'可愛之處,一邊提醒幼兒注意觀察。

  6.給幼兒一些自主探索時間,讓他們去觀察、發現。

  四、小結

  1.幼兒觀察好了以後找一個安靜寬敞的地方讓幼兒圍著老師坐下,請幼兒一個個來說一說他們的發現。

  2.對幼兒的發現給予肯定和表揚,同時滲透一些與愛護小動物有關的觀念在裡面

  3.這麼可愛的小魚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應不應該保護它們呢?你會怎樣保護小魚呢?

  4.那如果是別的小動物呢?你會保護它們嗎?為什麼?你會怎麼做?

  五、活動結束,整理回幼兒園。

小班科學教案6

  【活動目標】

  1.對導電現象感興趣,喜歡和同伴合作探索使燈泡發亮的方法。

  2.探索用電線等物連線電池使燈泡發亮的方法,初步感知金屬的物體可以導電,並能大膽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結果。

  3.提高合作探索與用符號記錄表達的能力;知道日常生活中的用電安全,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觀察過班級電燈的線路與構造;熟悉實驗材料的名稱與特徵;已初步瞭解電池、電線的特徵;練習兩兩合作常規。

  2.物質準備:

  (1)學具:第一次--兩人一盤材料:電池、電線(連著燈泡);

  第二次--增加兩人一盤材料:布條、【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題。(引導幼兒結合生活經驗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解)

  1.出示情景圖,激發興趣:

  師:今天小兔搬新家了,可是到了晚上屋裡就黑乎乎的,怎麼回事呀?裝電燈需要些什麼呢?

  2.鼓勵幼兒大膽表達,初步瞭解使電燈亮起來的條件。

  二、探索活動"怎樣讓燈泡亮起來"。(引導幼兒合作實驗,探索電線與電池連線使燈泡發亮的方法,大膽交流自己的探究過程與結果)

  1.教師介紹實驗材料:

  師:今天老師要請你們來做實驗,老師為你們準備了電池和一頭纏著燈泡的電線,想一想,你們怎樣讓燈泡亮起來呢?

  2.教師介紹實驗操作步驟與方法:

  (A)兩個人一盤材料,請你們合作進行實驗;

  (B)做好實驗後,和旁邊的小朋友說說你的燈泡亮了嗎?你是怎麼做的?

  (C)聽到琴聲後要放好材料馬上回到位子上。

  3.幼兒自主開展實驗探究活動,互相交流自己的實驗過程與結果:

  (A)教師重點引導幼兒兩兩合作進行實驗,不爭搶材料;

  (B)引導幼兒觀察電池正負極的特點,鼓勵幼兒用語言完整描述觀察的過程與結果;

  (C)鼓勵幼兒互相交流自己的實驗過程與結果。

  4.集中交流,梳理小結。

  (1)師:我們一起來聽聽看,這些成功讓燈泡亮起來的小朋友他是怎麼做的?

  (2)結合梳理圖示鼓勵幼兒大膽表達。

  (3)梳理小結:將連著電線絲的燈泡按在電池的一頭,將另一段的電線絲按在電池的另一頭,這樣電就接上了,小燈泡就亮了。

  (4)幫小兔家接電線。

  三、探索活動"接電線"。(引導幼兒自主探索物體的導電現象,初步感知金屬的物體可以導電,鼓勵幼兒用完整的語言表達操作過程和結果)

  1.設定問題情景:

  師:不好了,小兔家剛安好的電線被老鼠啃斷了一截,燈又不亮了,用什麼材料可以接上這段電線通電呢?

  2.教師介紹實驗操作材料,幼兒猜想:

  (1)設疑猜想:紅布條、綠  課件、動物過冬方式的卡片

  活動過程:

  一、激發興趣,匯入課題"小朋友ㄏ衷謔鞘裁醇窘諛忝歉芯踉躚?我們是怎樣度過寒冷的冬天?你們知道小動物是怎樣過冬的嗎?"

  二、聽故事瞭解動物過冬的幾種方式

  1、幼兒帶著"動物是怎樣過冬"的問題聽故事ǔ醪攪私餳鋼侄物的過冬方法。

  小螞蟻為過冬準備充足的食物青蛙在洞穴裡不吃不喝的冬眠兔子換上了厚厚的小結動物過冬的幾種方式:

  小動物們很聰明,它們為了能生存下去,都有自己度過寒冷冬天的方式。有的給自己換上厚厚的  三、透過操作了解更多的動物是如何過冬的。

  1、剛才我們知道了青蛙、小螞蟻、小兔和小鳥過冬的方法。

  還有一些動物也想請你們猜猜,它們是怎樣過冬的,我們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動物?"

  2、出示蜜蜂、蛇、丹頂鶴、獅子等小動物,幼兒互相討論"它們是怎樣過冬的?"

  3、請幼兒講述討論結果共同歸類。知道還有一些動物冬天不冬眠ㄒ蠶不對碩。

  躲藏--蜜蜂、螞蟻(老鼠)等;(幼兒用動作表示"躲藏")冬眠--青蛙、蛇、熊(蝙蝠、刺蝟、蝸牛、蚯蚓)等;(解釋:眠就是不吃不喝也不動的意思)遷徙--燕子、大雁、丹頂鶴等;(解釋:遷徙就是從一個地方搬到另外一個地方的意思。)換  四、教師總結

  表揚一些不怕冷的小動物ㄈ紓鶴哪灸瘢在寒冷的冬天也出來工作,為樹木除害蟲。

  活動延伸:

  與家長進一步探索小動物過冬的一些方式。

  互動反思:

  這節課透過幼兒瞭解動物過冬的方式,其實動物也很聰明,為了能生活下去,不讓自己餓死、凍死,都有度過寒冬的方式,還豐富了詞彙。讓幼兒更懂得怎樣去愛護動物。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多讓幼兒觀察一些事物,多瞭解一些科學知識。

小班科學教案7

  活動目標:

  1.認識大蒜的形狀、構造。

  2.用“按”的方法種大蒜。

  3.透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4.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願望。

  活動準備:

  大蒜若干,廢舊杯子、小杯子若干。

  活動過程:

  一、認識大蒜

  出示大蒜,認識大蒜的外形。

  你認識它嗎?

  大蒜是扁扁的球形的,中間有一個尖尖的小柱子,摸起來還有一個一個的小槽,這樣的大蒜我們叫它大蒜頭。

  大蒜頭把“衣服”脫掉,它會變成什麼樣?

  二、認識蒜瓣

  1.分解大蒜頭成為蒜瓣。

  大蒜頭有好幾個小寶寶,我們把小寶寶請出來。

  用形象的語言引導幼兒瞭解分解的方法。(弟兄五六個,圍著圓柱坐,大家一分手,衣服都扯破。)

  2.認識把蒜瓣剝皮。

  蒜寶寶也有“衣服”,我們給蒜寶寶脫“衣服”。

  邊剝邊用兒歌告訴幼兒剝的方法。

  3.觀察蒜瓣。

  近距離觀察、觸控。

  三、操作

  用“按”的方法種大蒜。

  小朋友們知道嗎?大蒜寶寶也是有小寶寶的,但是它必須到一個新家裡才能生出來,我們來送它到新家好嗎?

  1.示範把蒜瓣按到土裡種大蒜。

  大蒜寶寶的小腳朝下,尖尖的頭朝上,小手按一下,按到土裡去。

  2.用“按”的方法種大蒜。

  幼兒試一試把大蒜寶寶送到新家裡去吧。

  給幼兒提供事先準備好的蒜瓣、裝好土的紙杯,並且指導幼兒親手種植大蒜,最後給大蒜澆一點水。

  四、交流

  讓幼兒再次觀察大蒜頭、蒜瓣,可以摸一摸、聞一聞,互相觀察自己種的大蒜,提高幼兒的感官經驗。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和大蒜寶寶交朋友。

  五、擴充套件

  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種大蒜。

  教學反思:

  在活動過程中,從認識大蒜頭、認識蒜瓣到用幼兒能力範圍內的“按”的方法種大蒜,始終讓幼兒以高漲的熱情參與活動,進行探究與操作,並且能用簡單但清晰的語言描述自己的看法。小班幼兒喜歡模仿、喜歡和老師互動,因此,引導幼兒模仿老師用“按”的方法種植自己的大蒜,進一步提升了幼兒的認知經驗,同時也增長了幼兒的種植能力,提高了手指的靈活性。給幼兒提供實踐操作的機會,讓幼兒調動多感官參與活動,在自己種大蒜的真實體驗中,提高了幼兒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也真正地做到了讓幼兒在做中學、在玩中學。

  不足之處:

  對個別幼兒的指導不夠,對於有困難的幼兒沒有給予及時的幫助等

  小百科:大蒜呈扁球形或短圓錐形,外面有灰白色或淡棕色膜質鱗皮,剝去鱗葉,內有6~10個蒜瓣,輪生於花莖的周圍,莖基部盤狀,生有多數鬚根。

小班科學教案8

  活動目標:

  1. 識別馬路上的標誌,積累運用標誌來找路的生活經驗。

  2、感受標誌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3、探索、發現生活中馬路的多樣性及特徵。

  4、初步培養幼兒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幼兒有與家長觀察過從家到幼兒園的路線和關注馬路邊標誌的經驗

  物質準備:黑板、課件、操作板(人手一份)、影片

  活動流程:

  識別標誌——找路——活動延伸

  活動過程:

  一、認識地圖、識別標誌

  關鍵提問:

  前幾天,磊磊老師請你們都用自己的方式做了一份從家到幼兒園的路線圖,認識了許多標誌,還記得嗎?今天我帶了一份地圖,看看你認識地圖上的這些地方嗎?

  小結:馬路邊上有各種各樣的標誌,人們看著標誌,就能知道這裡是什麼地方。

  二、根據路線圖上的標誌找到任老師家的路

  關鍵提問:

  1、今天我們要去一個神秘的客人家做客,猜猜他是誰啊?先請小嚮導帶你走走看,看看去她家的路上會經過幾個地方?分別是什麼地方?(看清從哪裡出發,客人家在哪裡?)

  2、我們知道了路線路,那在地圖上走的到底是哪條路呢?

  幼兒觀察畫面,並嘗試解釋答案。(教師傾聽幼兒回答,並讓幼兒找出路線是哪條。)

  PPT出現門,並開啟門,知道主人。

  三、找到家到糖果店的路,並用標誌記錄路線圖

  關鍵提問:

  1、糖果店在哪裡呢,你們找到了麼。

  2、從我家到糖果店好像有好幾條路呢,我該走哪一條?(幼兒泛答…)

  幼兒人手一份操作材料,用標誌把路線圖表示出來。

  交流:你找了哪條路呀?

  結束:謝謝你們幫我找路,我照著你們找的路,到糖果店幫你們把好吃的糖果給你們買來啦,我們一起去教室分享糖果吧…

小班科學教案9

  一、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柳樹的特徵。

  2、培養幼兒觀察能力,懂得愛護樹木。

  二、活動準備

  園內的柳樹下

  三、活動過程

  (一)激發興趣,引出課題。

  春天到了,許多的樹都發芽長出了新的葉子。今天老師帶你們去走一走,看一看我們幼兒園裡有哪些樹長出了新葉子好嗎。(好)但老師有一個小小的要求:我們出去一定要聽老師的口令,不能隨自己走好嗎?(好)那出發散步到柳樹下。

  (二)觀察談話。

  1、小朋友,誰知道我們現在站的樹是什麼樹?幼兒回答:昨天我媽帶我去過小普陀,那裡也有,媽媽說叫柳樹,小朋友們紛紛舉手告訴我:我也看見過了,樹枝長得長長的細細的,葉子是綠色的,會彎下來的,還可以做花環戴在頭上很好看。對了,小朋友真聰明,我們現在站的樹就叫柳樹。

  2、老師小結:柳樹的樹枝細細長長的、輕輕地往下垂,看上去一條一條的,我們叫它柳條,柳條會隨風擺動,風一吹來,它就會左右搖擺,柳條上會長出綠色的樹葉,好看極了,它們可以擋住夏天的太陽,老師小時候不好會折柳枝做花環戴,現在明白了,要保護樹,不能折柳枝,對吧!

  那我們小朋友就不要去折,如果媽媽折了要及時阻止,告訴媽媽好嗎?(好)另外,老師告訴你們:柳枝的生命力很強,把柳枝用剪刀翦下來插在泥土裡很容易生根成活,柳樹的根很發達,不怕溼,不怕風沙,還能抵擋煙塵,因此一般柳樹都種在工廠區、河灘邊、沙地中,能防止河水衝擊河岸的作用。

小班科學教案10

  活動目標:

  1、探索蛋寶寶摔不破的方法,體驗探索帶來的樂趣。

  2、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培養幼兒對周圍事物的興趣,發展幼兒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

  3、培養觀察,比較蛋的能力。

  4、培養幼兒清楚表述和大膽發言的能力。

  活動準備:

  熟蛋若干(並畫出五官)、米、沙、海綿、棉花、泡沫套、鉛絲、報紙、布頭、袋子、橡皮泥、實物記錄表1個、母雞頭飾1個、情景佈置。

  活動過程:

  一、以遊戲去雞媽媽家做客,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1、引導語:我是雞媽媽,我生了好多的蛋,太高興了,想請小朋友們一起去我家做客。

  2、幼兒隨雞媽媽,到家裡。途中幼兒需經過一個門檻,師引導幼兒用正確的方法,從門檻的高處往低處跳。

  二、引發思考並嘗試保護蛋寶寶的辦法

  1、以遊戲口吻:“我的蛋寶寶真淘氣,也想從高的地方跳下去,可是我又害怕我的小寶貝會受傷,怎麼辦呢?”“小朋友你有什麼辦法,可以讓我的蛋寶寶跳下去,且不會受到傷害呢?”師啟發幼兒想一想、猜一猜、說一說。

  2、自由探索:在不讓蛋寶寶受到傷害的情況下,讓蛋寶寶從高處跳下去。

  (1)第一次探索:激發幼兒小心翼翼地保護蛋寶寶,探索各種能讓蛋寶寶跳下去又不會摔破的方法。

  引導語:“請材料王國的朋友們來幫助蛋寶寶,讓蛋寶寶也能跳起來。”介紹材料名稱:米、沙、海綿、棉花、泡沫套、鉛絲、報紙、布頭、袋子、橡皮泥。

  交待規則:①拿材料時要聲音輕,動作輕;②注意安全,不將沙子弄到衣服上及眼睛裡。③聽到老師拍手的聲音,就要趕快做回來。

  (2)幼兒操作,師觀察並及時鼓勵。在觀察中,重點讓幼兒用各種輔助材料讓蛋寶寶跳下去且不會受傷。鼓勵能力差的幼兒多試、多想、多觀察,用多種方法去嘗試,幫助其樹立信心,體驗成功樂趣。

  (3)集體分享第一次探索的經驗。

  請幼兒講述並演示剛才自己嘗試的幾種能使蛋寶寶跳起來且不會受傷的方法,並針對剛才發生的蛋寶寶不小心摔破了,以及同樣的材料可以用什麼方法讓蛋寶寶更安全,讓雞媽媽更放心等問題,激發幼兒進行第二次探索。

  (4)幼兒第二次探索:什麼樣的方法更安全?

  幼兒再次利用各種材料,深入探索。師重點引導幼兒用增加材料的量或結合2-3種材料為蛋寶寶提供更安全的跳的條件。

  (5)集體分享第二次探索的經驗。

  師出示實物記錄表,請個別幼兒講述和演示自己想到的辦法,並做記錄。

  共同討論、對比哪種方法讓蛋寶寶跳得更安全、更開心。

  三、以“蛋寶寶送禮物”分小禮物,活動自然結束。

  四、延伸活動:

  拓展思維:我們生活中還有許多蛋寶寶的好朋友能幫蛋寶寶跳起來,讓我們再去找找看吧。

小班科學教案11

  活動一:撿落葉、玩落葉(略)

  活動二:樹葉分類

  活動目標:

  1、能用自己的方法給樹葉分類。

  2、能大膽地進行實踐活動,並能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

  3、初步瞭解其特性。

  4、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活動準備:

  1、各種各樣樹葉數份。

  2、每人兩個簍子。

  3、集體記錄表一張。

  活動過程:

  一、出示樹葉,引導幼兒觀察

  1、這是什麼?

  2、枯葉、綠葉數份

  3、積木、白紙等操作材料。

  4、記錄表、記錄筆等。

  活動過程:

  一、提出問題:

  1、這是什麼?

  2、他們有什麼不一樣?(學習詞:枯葉、綠葉)

  3、猜一猜,葉子裡面有什麼?。,有沒有水?

  (1)介紹記錄表,教師交待如何記錄。

  (2)幼兒把自己的猜測記錄下來。

  二、幼兒進行實驗,探索綠葉裡的水。

  1、教師介紹操作材料及操作方法。

  2、幼兒實驗操作並進行記錄

  三、幼兒交流:

  1、你發現了什麼?

  2、為什麼綠葉裡有水,枯葉裡沒有水?

  3、師生共同總結。

  活動反思:

  來自生活中常見的葉子成了孩子們探尋的主角,“葉子是由什麼組成的?”“葉子可以吃嗎?”在活動中,透過為幼兒提供了各種各樣的葉子讓幼兒去感知、去探索,從而發現了葉子的秘密,因為它是孩子們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自然而然成為了孩子們最樂意探尋的目標,活動中多媒體的運用使科學活動增色不少,藉助現代教育媒體拓展幼兒思維,透過圖片、影片的展示,孩子們從另一個角度瞭解了各種各樣的葉子,他們對整個活動充滿了興趣。

小班科學教案12

  活動目標:

  1、透過運用各種感官,感知認識菠蘿的特性。

  2、在觀察、交流中,瞭解削菠蘿的正確方法。

  3、幼兒在活中能仔細觀察、主動探索。

  4、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並尊重同伴的講話。

  5、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

  活動準備:

  1、人手一個菠蘿,一份削好的菠蘿。

  2、菠蘿拼圖四張,觀察圖片一張。

  活動過程:

  一、猜謎語,回憶感知菠蘿的特徵

  1、 猜謎

  師:“今天我們小六班來了一位水果客人,想知道它是誰?

  幼兒根據已有經驗進行猜謎,發現這種水果是菠蘿。

  2、 交流

  師:你們是怎樣猜出它是菠蘿的?幼兒自由回答。

  小結:我們發現菠蘿

  二、玩菠蘿,感知菠蘿外部特徵。

  3、 玩菠蘿

  幼兒用眼看、用手摸、用鼻聞,充分探索菠蘿的特徵。

  4、 講菠蘿

  幼兒講述自己的發現和感受,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出示相應的字卡。

  (菠蘿的皮很粗糙,摸上去有刺,葉子上有刺,葉邊有鋸齒,硬等)

  5、 削菠蘿

  菠蘿為什麼又重又硬?它裡面到底藏著什麼?(幼兒根據已有經驗猜測。)

  請出水果超市的叔叔,當場示範削菠蘿――觀察第一步:去表皮,第二步:去疙瘩。

  在看削菠蘿時,你發現了什麼?

  小結:因為菠蘿表皮又厚又硬,凹凸不平,所以要用特殊的工具來削。

  三、吃菠蘿,品嚐菠蘿果實的味道。

  1、泡菠蘿

  師問:菠蘿削好了,我們可以吃了嗎?

  為什麼切好後菠蘿必須經鹽水浸泡才能吃?

  2、吃菠蘿

  幼兒品嚐,講出味道酸酸的,甜甜的。

  小百科:菠蘿原產於南美洲巴西、巴拉圭的亞馬遜河流域一帶,16世紀從巴西傳入中國。 現在已經流傳到整個熱帶地區。其可食部分主要由肉質增大之花序軸、螺旋狀排列於外周的花組成,花通常不結實,宿存的花被裂片圍成一空腔,腔內藏有萎縮的雄蕊和花柱。葉的纖維甚堅韌,可供織物、制繩、結網和造紙。

小班科學教案13

  設計意圖:蛋是幼兒每天都要吃的食物,它是來源於生活的好教材。本次活動旨在透過與蛋寶寶做遊戲——發現蛋的特點——找出雞蛋和鵪鶉蛋的異同點——嘗蛋的活動,激發幼兒對蛋的興趣,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對蛋的興趣。

  2、知道雞蛋和鵪鶉蛋的特徵以及它們的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

  3、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雞蛋、鵪鶉蛋若干,母雞和鵪鶉圖片各一幅,小花若干

  活動程序:

  一、尋找蛋寶寶並與蛋寶寶做遊戲。

  二、知道雞蛋和鵪鶉蛋的外形特徵。

  提問:剛才是怎樣與蛋寶寶做遊戲?

  蛋寶寶為什麼可以滾動?搓蛋寶寶時有什麼感覺?它們的媽媽是誰?

  三、遊戲:給蛋寶寶送紅花

  提問:你喜歡哪一種蛋寶寶?為什麼?

  四、找出雞蛋與鵪鶉蛋的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

  提問:雞蛋與鵪鶉蛋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小結:雞蛋與鵪鶉蛋的相同之處:都有蛋黃和蛋白、蛋殼,都是橢圓形,都有營養,都可以進行孵化。

  雞蛋與鵪鶉蛋的不同之處:大小不同,蛋殼上的花紋不同,媽媽不同,孵化出來的寶寶不同。

  五、自己剝蛋殼並品嚐蛋寶寶。

  延伸活動:

  區分熟蛋和生蛋。

小班科學教案14

  活動目標:

  1、在找找、看看、說說、做做中鼓勵幼兒自主觀察小螞蟻。

  2、初步瞭解螞蟻的特徵、生活的地方及喜歡吃的東西。

  活動準備:

  提前請幼兒準備螞蟻喜歡吃的食物(糖果、餅乾等),放大鏡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出活動

  1、你為小螞蟻準備了什麼吃的?

  2、小螞蟻住在在哪裡呢?我們一起去找找,給它們帶去好吃的。

  二、找螞蟻

  1、帶領幼兒到小區公園,請幼兒找一找小螞蟻

  2、你在哪裡看到了螞蟻?。它是什麼樣子的?

  三、喂螞蟻

  1、請幼兒把準備的食物給螞蟻吃,看看螞蟻最喜歡吃什麼?

  2、引導幼兒與螞蟻說說話。

  如:小螞蟻快來嘗一嘗;好吃嗎?等小螞蟻好像說了什麼?(真好吃,謝謝)

  3、你還看到了什麼?有什麼新的發現?

  4、請幼兒走走看看螞蟻最喜歡吃什麼?

  四、與螞蟻說"再見",帶幼兒回園,教師進行小結。

  活動反思:

  讓幼兒的科學活動從身邊生活開始。對於幼兒來說,掌握系統的科學知識不是目的,小班幼兒更是如此。本次活動,是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本班幼兒的發展水平,圍繞活動重點,從幼兒的興趣出發,按從易到難、層層遞進的方式提供支援性的操作材料和遊戲環境,讓幼兒在愉快的活動中感知小螞蟻的外形特徵和愛吃的食物,即在活動中幫助幼兒獲得新經驗。

小班科學教案15

  活動目標:

  1、鞏固對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的認識,知道各形狀的簡單特徵。

  2、在正確感知圖形的基礎上,能按物體的形狀分類。

  3、能愉快地參與操作活動,並在集體面前大膽地表達。

  4、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並尊重同伴的講話。

  5、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1、背景圖兩張、方形、圓形、三角形寶寶卡片各一張。

  2、三種形狀的實物掛牌(與幼兒人數相同)。

  3、幼兒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一、出示圖片,匯入課題。

  1、認識圓形、方形、三角形,知道其簡單特徵。

  師:小朋友,圖形王國裡來了幾位朋友,大家想認識嗎?(圓形、方形、三角形分別做自我介紹。)2、師:剛才三個形狀朋友介紹了,現在,你們認識它們了嗎?能說出它們長什麼樣嗎?

  師:再一起來認識一下這三個朋友,好嗎?(師小結)圓形它是圓圓的,沒有角。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方形它是方方的,有四個角,有四條邊。

  二、按物體的形狀分類。

  1、小朋友,圖形王國的寶寶要到草地上去玩了,你們能幫助圖形王國的這些寶寶送回家嗎?

  哎呀,形狀朋友想請小朋友們幫忙了。先看看哪些圖形寶寶在草地上玩?它們是什麼形狀的?請小朋友說一說。

  如:皮球是圓圓的,是圓形媽媽的孩子。電視機是方形的,它們是方形媽媽的孩子。帆船寶寶是三角形的,它是三角形媽媽的孩子。

  小朋友真棒,幫形狀媽媽把孩子都送回了家。

  三、遊戲:找朋友

  師:小朋友看看胸前,你現在是什麼形狀的圖形寶寶呀?找和你一樣的圖形寶寶做朋友,一起來跳舞吧。

  四、幼兒操作:喂圖形娃娃吃餅乾。

  哎呀,圖形王國的寶寶們餓了,我們送點餅乾給寶寶吃吧。圓形寶寶喜歡吃圓餅乾,方形寶寶喜歡吃方餅乾,三角形寶寶喜歡吃三角形餅乾,請小朋友給圖形寶寶送餅乾吧!

  小朋友真能幹,把餅乾送到形狀王國去吧,和那裡的形狀寶寶一起分享。

  小百科:圖形是指在一個二維空間中可以用輪廓劃分出若干的空間形狀,圖形是空間的一部分不具有空間的延展性,它是侷限的可識別的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