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實用】科學教案(精選15篇)

科學教案

【實用】科學教案(精選15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實用】科學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透過觀察,瞭解晴、雨、陰、多雲等四種天氣型別的特點,認識天氣預報中幾種常見的天氣圖示,學習按要求進行簡單的天氣預報。

  2、能借助自制天氣影象卡,用一個完整句播報天氣,能對幾種常見的天氣圖示和天氣實景圖進行配對,提高觀察能力、探究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感知天氣與人們日常活動的關係,能主動關注天氣預報。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與家長一起蒐集兩個方面的資料:“天氣預報的好處是什麼?”“從哪裡可以知道天氣預報(電視、報紙、手機簡訊、網路等)?”幼兒已有簡單的關於動物習性與天氣變化方面的知識。

  2、材料準備:教具:手偶“喜羊羊”,PPT“天氣預報截圖”、“動物氣象員”、“有趣的天氣圖示”。學具:幼兒人手一套天氣小圖示,配對操作學具(城市天氣實景圖和天氣圖示)。

  活動過程:

  1、戶外觀察和談話互動,引發幼兒對天氣變化及天氣預報的關注。

  (1)教師以手偶“喜羊羊”與幼兒展開談話匯入。

  “喜羊羊”:“小朋友,你們好!我參加了環遊中國的活動,剛剛從北京來到廣州。北京可冷了,要穿很厚的衣服呢!到你們這兒,天氣暖和多了,穿著這身厚厚的衣服,我都快出汗了,這裡的溫度是多少啊?”“剛才有的小朋友說天氣預報今天是7℃~1 5℃,我們一起到戶外去感受一下天氣吧?”

  (2)幼兒和“喜羊羊”一起到活動室外去觀察、感知天氣特點,並學習用晴天(或陰天、雨天)來描述當天天氣(關注天氣預報的幼兒可能會說出當天的天氣型別和氣溫)。

  (3)“喜羊羊”:“過幾天,我要到香港去旅行,不知道那裡的天氣怎樣。小朋友幫我出出主意,怎樣才能知道香港的天氣呢?”

  適時調動幼兒的生活經驗,讓幼兒回憶和交流自己和家人瞭解天氣的基本途徑。

  2、透過討論,幼兒學習獲取天氣預報的常見方法,感知天氣預報的重要性。

  (1)教師出示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截圖,啟發提問:

  “圖中有誰?”(天氣預報員和天氣圖示。)“天氣預報員告訴我們什麼?”(預報明天的天氣情況。)“除了看電視,我們還有什麼方法可以看到天氣預報?”

  (2)幼兒根據經驗回答。

  (3)教師逐一出示報紙、手機、網路等三種天氣預報截圖,讓幼兒瞭解可以透過多種方式獲得天氣情況。

  (4)簡單複習已有知識“小動物氣象員”,鞏固幼兒對動物習性的瞭解。

  指導語:“除了天氣預報,在以前的科學活動中,我們知道了有些小動物能‘預報天氣’,還記得它們是誰?是怎麼預報天氣的?”

  幼兒回答。師小結:魚兒上浮、蜻蜒低飛、燕子低飛、螞蟻搬家等現象都是動物在“告訴”我們,要下雨了。

  (5)討論,進一步瞭解天氣預報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

  指導語:“除了晴天,還有哪些不同的天氣型別呢?”(雨天、陰天、多雲天氣。)指導語:“如果明天是週末,天氣預報是晴天,你想做什麼?如果預報是雨天,你想做哪些事?”

  3、幼兒認識天氣圖示,能準確說出其名稱並操作相關學具。

  (1)出示教具中天氣預報圖的天氣圖示,引導幼兒逐一觀察圖片,結合操作學具,認識晴天、雨天、陰天、多雲、晴轉多雲等天氣圖示。

  指導語:“這個圖示畫了什麼?表示什麼?你手上有與這個相同的圖示嗎?請把它舉起來,和同伴互相看看舉得對不對。”

  (2)出示北京和廣州的城市圖片(教具),其中有過去一週內連續5天的天氣情況。要求幼兒根據圖意,正確找出學具中與教具圖片相對應的天氣圖示,並大聲說出正確的天氣圖示名稱。

  (3)引導幼兒瞭解天氣圖中的氣溫如8℃,在播報時要念成“8攝氏度”;如果圖中的氣溫是“一11℃”,要念成“零下11攝氏度”。

  4、幼兒瞭解天氣預報的播報內容,嘗試按要求用一個完整句播報天氣。

  (1)指導語:“哪位小朋友能像天氣預報員那樣播報天氣呢?大家一起想想播報天氣時要說些什麼呢?”

  (2)幼兒自主上前,根據生活經驗,嘗試播報天氣。引導幼兒傾聽同伴的播報,瞭解其播報的內容和順序是否符合要求。

  (3)幼兒觀看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影片,然後說一說天氣預報的播報內容。教師適時提出本次活動中天氣預報的播報要求(按“日期一城市一天氣型別一氣溫”的方式進行播報)。

  ①幼兒獨立嘗試按要求播報天氣(如:“2O13年1月8日,北京,晴,-11℃~O℃”;“20xx年1月8日,廣州,多雲轉小雨,7℃~13℃”)。

  ②幼兒說出天氣型別後,還要提醒同伴在這樣的天氣中應該注意什麼,如:如:廣州明天是“雨”,大家出門時要記得帶傘等。啟發幼兒在家時也提醒家人根據不同的天氣安排好生活。

  5、幼兒分組操作,製作天氣記錄卡,嘗試當“天氣預報員”,按要求播報天氣。

  (1)天氣記錄卡製作要求:仔細看手中天氣預報記錄卡上的一些圖片,想想看圖片中是什麼天氣,找出代表這種天氣的圖示,每組製作出兩份天氣記錄卡。

  (2)幼兒4人一組,根據學具中已有的影象,找出相應的天氣標誌圖片進行配對後貼上,製作出天氣記錄卡(記錄卡例舉)。

  (3)組員互相觀察和評價自制的天氣記錄卡(活動當天是星期一,幼兒預報的是星期二、三、四的天氣),如有不正確之處,嘗試在組內討論並修正。

  (4)學做“天氣預報員”。

  ①教師再次強調播報要求:“小朋友播報天氣的時候,要講清楚播報的日期、城市、天氣情況和氣溫,比如,今天是1月7日星期一,小朋友可以播報明天的天氣‘2Ol3年1月8日,北京,晴,一11℃~O℃’。”

  ②幼兒先在小組內按照播報要求和記錄表的內容,向同伴播報天氣,同伴之間相互評價。

  ③請幼兒推選出小組內的優秀“天氣預報員”,讓他(她)拿著本組製作的天氣記錄卡到“小小氣象臺”上預報未來3天的天氣情況,其他幼兒認真傾聽。

  ④優秀“天氣預報員”輪流上臺播報天氣。

  ⑤教師點評幼兒的播報情況,重點指導幼兒學習播報“晴轉多雲”等有變化的天氣情況。

  指導語1:“如果1月8日當天,廣州上午是多雲,而下午是小雨,那我們應該怎麼播報呢?”

  教師按順序出示廣州的晴天和多雲兩幅圖,並透過手勢暗示幼兒。

  指導語2:“如果遇到當天天氣發生了轉變的情況,我們可以先說前一種天氣情況,再說後一種變化了的天氣情況,我們可以用一個‘轉’字來表達天氣的變化,如‘20xx年1月8日,廣州,多雲轉小雨,7℃~13℃’。”

  6、結束環節:集體到戶外去觀察並嘗試推測明天天氣情況,相互用完整句式預報。

  結束語:“剛才我們都試著進行天氣預報,請小朋友今晚回家和家裡人一起看看天氣預報,對自己剛才的預測進行驗證。明天回園時看誰能又快又準確地為大家播報天氣。”

  活動延伸:

  1、在班級主題牆上設定“天氣預報圖”,引導幼兒輪流記錄每天的天氣情況。

  2、在語言區新設“小小氣象臺”,供幼兒自主播報天氣。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 知道生活中常見動物的名稱,能用不同的標準對動物進行分類。

  2. 瞭解更多的動物種類,感受動物世界的紛繁複雜。

  3. 懂得交流與討論可以引發新的想法。

  4. 會查閱書刊及其它資訊源。

  5. 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教學準備:

  1. 圖片:各種不同環境下生活的動物。

  2. 動物適應環境的相關資料或影片。如保護色、遷徙、飲食、身體形態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教師出示一組動物圖片,讓學生認識這些動物。讓學生分別談一談這些動物的生活習性,生活環境等。

  2.引導學生分類。

  二、新授

  1. 出示第二組圖片。讓學生觀察、交流。

  2. 讓學生將情況整理後記錄下來。

  動物名稱 生活的環境

  3. 學生分小組彙報。

  4. 學生閱讀P4小資料。

  三、課外及延伸。

  1.查閱資料,填寫下面的表格。

  動物特點 動物名稱 資料來源

  最大的動物

  最高的動物

  在寒冷地方生活的動物

  夜間活動的動物

  2. 蒐集資料、圖片。辦一期“有趣的動物”展覽。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不同的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氣體也容易溶解於水。

  過程與方法:研究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進行氣體溶解於水的實驗。

  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溶解實驗中認識到細緻地觀察、比較的重要性。意識到溶解在生活中應用的廣泛性和重要性。

  【教學重點】

  瞭解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學難點】

  研究氣體在水中的溶解。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裝30毫升水的燒杯2、筷子1、小勺2、食鹽20克、蘇打20克、汽水1、開瓶器1、注射器1。

  【教學過程】

  一、研究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學生觀察:開啟桌上的紙包,說說知道里面是什麼嗎?

  2.教師提問:給20克的食鹽和20克的小蘇打同時放在同樣多的水中做溶解實驗,猜一猜,食鹽和小蘇打誰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強?

  3.引導實驗設計:怎樣進行這個對比實驗比較公平?

  4.組織學生實驗:提醒學生做好實驗記錄。

  5.彙報交流:

  二、觀察氣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教師出示汽水一瓶,搖一搖請學生觀察液體中出現的氣泡。

  2.教師解釋:我們在搖瓶子時從液體裡逸出的氣泡這就是溶解在飲料中的氣體。知道是些什麼氣體嗎?

  3.學生實驗:觀察溶解在汽水裡的二氧化碳

  4.介紹操作步驟: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體,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後慢慢地往外拉(往裡推)注射器的活塞,觀察注射器裡的氣體和液體的變化。

  5.提問:怎樣解釋注射器裡氣體和液體的變化?

  6.整理本節課的認識記錄到科學筆記本上。(參考P10)

  拓展:怎樣觀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氣?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有的動物透過產卵來繁殖後代,有的直接產下小動物;卵生和胎生是動物產生新生命的主要方法。

  2、很多動物的繁殖與綠色開花植物的繁殖有共同點,都要受精。

  過程與方法:透過觀察圖片,情景再現,瞭解更多動物的繁殖活動並進行分析。

  情感、態度、價值觀:懂得新生命的可貴,瞭解生命世界生生不息的自然規律。

  【教學重點】

  胎生動物的繁殖方式。

  【教學難點】

  卵生和胎生的比較總結。

  【教學準備】

  演示:動物的繁殖活動影片資料,課件

  分組:記錄紙,純牛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複習回顧:卵的構造。卵生動物。

  板書課題:動物的繁殖活動

  二、探究過程

  1、卵生動物的繁殖活動

  (1)自讀教材P37,思考:植物繁殖與動物繁殖有什麼共同點?

  (2)交流。

  植物的花蕊分為雄蕊和雌蕊,雄蕊的花粉傳到雌蕊的柱頭,並與子房裡的胚珠結合,使胚珠受精,便形成了果實和種子。

  動物和植物一樣,動物也分為雄性和雌性,當雄性動物的精x子與雌性動物的卵相結合,使卵受精,新的生命便開始孕育了。

  (3)動物的哪些活動是在為繁殖做準備呢?

  築巢,發情,洄游,交尾,產卵,孵化等。

  (4) 你還知道哪些動物是靠產卵繁殖的?

  鳥類、魚類、兩棲類、爬行類、節肢類、軟體類各舉一種。

  2、胎生動物的繁殖活動

  (1) 胎生與胎生動物。

  自讀教材P38,思考:什麼叫胎生動物?你還知道哪些動物是胎生動物?

  像貓、狗、兔等這樣繁殖後代的方式叫做胎生。

  用胎生繁殖的動物叫胎生動物。

  (2)哺乳。

  胎生動物一般都用哺乳的方法餵養小動物。

  回憶動物哺乳的情景。觀看動物哺乳的影片。

  觀察純牛奶。說說哺乳對新生命成長的優勢。

  (3)交流。

  (4)小結:人也是胎生的。

  3、總結動物產生新生命的幾種方式。

  (1) 列表(小組活動)。動物名稱,繁殖方式。

  (2) 彙報交流。

  (3) 介紹其它繁殖方式:動物的卵胎生。

  (4)瞭解克隆技術。閱讀P39—40資料庫。

  三、小結

  動物的繁殖方式主要有卵生和胎生兩種。

  卵生動物透過產卵來繁殖後代,胎生動物直接產下小動物。

  四、質疑與討論

  (1)教師質疑:卵生動物和胎生動物哪一種後代的成活率高?為什麼?

  (2)學生質疑。

  (3)討論。

  五、板書設計

  ﹙產卵孵化﹚卵生動物 胎生動物﹙直接產下小動物﹚

  哺乳

  植物繁殖--﹙受精﹚--動物繁殖

  克隆技術

  科學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知道下雨前空氣溫度會增加。

  2.知道用測量的方法可以明確空氣的溫度和降水的多少。

  二、教學重點

  嘗試根據空氣的溫度推測會不會下雨。

  三、教學難點

  瞭解計量標準的統一,才能得到正確的雨量測量效果。

  四、教學準備

  釘子、大頭針、木板、長頭髮、硬紙板、紐扣、線軸、小錘、膠水、兩粒小珠、彩筆。

  塑膠瓶、剪刀、透明膠帶、標尺。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1.檢查學生帶來的物品。

  2.複習引入。

  二、自主學習

  下雨前,空氣的溼度會變大。我們透過觀測空氣的溼度變化,就可以判斷會不會下雨。

  1.做個頭發溼度計。

  2.小組合作來完成。

  3.小組展示各自的成果。

  4.師生小結。

  5 、在一個下雨天,觀察天空和地面的情景。記錄下來和同學交流。

  活動時要注意安全。

  6.分小組進行測量。小組彙報。

  7.比較各小組測得的資料,大家測量的雨量一樣嗎?說說這是為什麼?

  8.教師小結。

  三、課後作業:寫幾個描寫雨的成語。

  第二課時

  一、看雲識天氣

  1.回憶:下雨前,天是怎麼樣的?你能描述一下嗎?

  2.欣賞:剛才有同學說到下雨前天是陰沉沉的,烏雲密佈。老師這兒有很多雲圖,

  請你欣賞一下(用掛圖或課件出示各種各樣的雲圖,包括積雨雲.雨層雲等能下雨的雲,也包括高積雲.高層雲.捲雲.卷積雲.卷層雲等不大可能下雨的雲。可讓學生描述各種雲的形狀.顏色.數量,在四人小組中交流)。

  3.猜測:你認為什麼樣的雲會下雨?為什麼?(學生說出自己的猜想和理由)

  4.統計:對學生的猜想作一簡單的統計,只要他們舉手就可以了,可以看到很多學生都認為積雨雲.雨層雲會下雨。

  二、觀察、比較雨的大小

  1.組織學生描述雨景:你能描述你所見到的下雨時的情景嗎?

  2.學生描述:有對形狀的描述,也有對雨量大小的描述,也可以是對雨中物體的描述。

  三、製作雨量器

  1.教師肯定學生剛才的想法,告訴學生測量雨量大小的工具叫雨量器,雨量的大小用毫升(ml)作單位。(板書:毫升ml)

  2.出示氣象臺使用的雨量器,引導學生觀察氣象臺的雨量器。

  3.學生製作,教師巡視,適時指導。

  四、利用雨量器測量雨量的大小

  1.給學生一些時間向其他組展示自己組的雨量器。

  2.組織學生討論使用方法:你們準備怎樣使用雨量器?該注意些什麼?

  3.師生到室外繼續上課。教師模擬降雨,學生利用自制雨量器量雨。

  4.指導學生讀出雨量的大小,提醒學生小心地把雨量器放在平坦的窗臺上,在與肉眼水平的位置上讀出降雨量。

  五、激勵學生實際應用

  1.談話:同學們,有了雨量器,今後下雨時,你們可有了用武之地,可以測測每次的降雨量了!

  2.思考:在外面收集雨水時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3.交流注意點:

  請同學們堅持測量,並作好記錄。兩個月後,我們將進行總結。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透過遊戲讓幼兒初步瞭解“紙球反彈”是由於空氣的流動產生的。

  2、培養幼兒關注周圍生活中的科學現象,並有積極探索的慾望。

  活動準備:

  1、長頸瓶若干只、紙球若干

  2、使用大型積木和圖書搭建“資料室”一間。

  活動過程:

  一、玩遊戲“吹紙團”引出課題。

  指導語:小朋友,老師手上有許多的小紙團,想與小朋友來玩“吹紙團”的遊戲,想玩嗎?讓我們每個人拿一個紙團吹吹試試看,有什麼發現?

  (幼兒操作吹紙團,得出結論:被吹的紙團是向前跑的。)

  二、教師提出進一步的疑問,出示細頸瓶,幼兒再次操作。

  1、討論:紙團會永遠向前跑嗎?結論:如果前方有障礙,紙團會停留在原位

  2、幼兒用細頸瓶和小紙團進行第二次操作。

  指導語:如果把小紙團放在瓶口用力吹,你猜它會怎樣?請你們再來試一試。

  三、 確立紙球反彈的現象

  指導語:有答案了嗎?小紙團會向前跑嗎?會跑進瓶子裡去嗎?

  (結論:如果不傾斜瓶子,小紙團怎麼也吹不進瓶子裡)

  四、查詢資料,尋找紙球反彈的秘密

  指導語: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一起去資料室找資料好嗎?(查詢資料,尋找答案)

  五、活動結束:

  繪製小實驗

  指導語:這個小實驗好玩嗎?我們一起把它用圖示的方法畫下來,告訴所有的小朋友好嗎?

  科學教案 篇7

  第1課 觀察我們周圍的材料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體都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的周圍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

  2、我們周圍的常見材料有木頭、紙、金屬、塑膠、玻璃、纖維等。

  過程與方法:

  1、調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觀察和辨認不同的材料。

  3、用詞語描述常見材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發展進一步研究材料的興趣和願望。 教學重點:觀察和辨認身邊不同的材料

  教學難點:

  用適當的詞語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學準備:

  6種用最常見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教學過程

  一、觀察我們周圍的材料

  1、這個單元我們將開始學習“材料”,板書“材料”。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稱?什麼物品是用這種材料做的?教師將學生說到的材料一一板書出來。

  2、看看自己和小組裡的同學,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攜帶的物品都是什麼材料做成的,試著把它們寫在書中的表格中。

  3、交流記錄的情況,看看有沒有出錯。

  4、這些材料在我們身邊應用很廣,書包裡的物品、教室裡的物品,它們又分別是用什麼材料製成的,四人小組合作完成調查表,對於難以判斷是什麼材料製成的物品,請作出標記。

  5、調查結束後,在小組內討論以下問題:

  ①調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種材料?

  ②哪些物品是由一種材料製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種材料製成的。

  ③哪種材料使用得最多?

  6、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全班交流

  哪些材料在我們身邊被廣泛使用著,為什麼大量使用它們呢?

  二、觀察描述幾種常見材料的`主要特點

  1、我們周圍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種材料組成的,比如一扇門,就使用了木頭、玻璃、金屬等材料,不同的部位為什麼要用不同的材料?舉例說說你的想法。

  2、四人小組選擇兩種材料討論它們分別有什麼主要特點和用途,並記錄下來。

  3、交流各組的記錄情況,有不同意見的及時補充,若認同其他組的觀點,及時將它補充在自己的記錄單上。

  4、請保管好記錄單,下次還要再使用。

  第2課 誰更硬一些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韌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別的物體破壞它的表面。過程與方法:

  1、用簡單測量的方法檢驗材料的物理性質,透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發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索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材料迴圈利用、節約資源的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

  比較材料軟硬的方法。

  【教學難點】

  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金屬的特徵

  【教學準備】

  學生(每小組):木頭、紙、金屬和塑膠各兩根,鐵、銅、鋁等金屬片各一條,砂紙、玻璃杯、熱水。

  教師準備:電路檢測器、榔頭

  【教學過程】

  一、比較硬度

  1、比較紙和木頭的軟硬,出示紙和木頭,說說它們誰更硬一些?你是怎樣觀察到的?(紙一折就變形,而木頭不容易折)

  2、比較紙、木頭、金屬的軟硬,再出示金屬一條,這三材料誰更硬一些,你是怎樣觀察到的?

  ①學生說說自己的原先觀察結果,可能會出現方面,那金屬條和木塊誰更硬一些(用壓、捏、折的方法都不易區分它們的軟硬)

  ②提出:判斷一種材料是否比另一種更堅硬,可以用刻劃的方法,若能在另一種材料表面劃出痕跡,就表示它比較硬,反之則可能硬度相同或較小。

  ③學生嘗試用木頭在金屬上刻劃或金屬在木頭上刻劃,看怎樣做能劃出痕跡。

  3、比較木頭、金屬、塑膠的軟硬

  ①如果再給你一種材料:塑膠,它們的軟硬又會是怎樣的?(學生猜測)

  ②可以怎樣檢測它們的軟硬?

  ③怎樣做到有序地觀察?(出示書P48的記錄表)

  ④實驗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根據學生回答、教師再適當補充,出示活動題方)

  活動提示:

  ⑴依次選擇其中一種材料,分別去刻劃另兩種材料的平面處。

  ⑵用力適度,並儘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劃時用力大小相同。⑶能劃出刻痕的,在記錄表格內打“√”,不能劃出刻痕的,在記錄表格內打“x”。

  ⑷要求每個人都操作一次,並且注意不要劃傷手指。⑸根據我們觀察到的結果,將木頭、紙、金屬和塑膠按硬度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哪種材料最硬?

  二、認識金屬

  說說周圍的物品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金屬?

  為什麼用金屬不用其它材料(根據學生的舉例,出示材料)

  科學教案 篇8

  思路:

  小動物是孩子們樂於觀察的物件,各種小動物的不同外形特徵,生活習性常常會引發孩子們的探索興趣。冬天到了,人們穿上厚厚的棉衣,但在外面活動的小動物卻越來越少了,它們都到哪裡去了呢?過冬去了。怎麼過冬呀?孩子們的問題一個接一個,透過《冬天裡的動物》這節科學活動課,不但讓孩子們瞭解小動物生活習性的變化,還讓孩子們產生好奇。並能初步瞭解小動物的過冬方式,以激發幼兒探究動物的興趣和愛護照顧動物的情感。本次活動以幼兒探究、遊戲為主,讓孩子們做到玩中學,學中玩,快樂的獲得知識,習得經驗。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小動物的過冬方式,幫助幼兒理解動物和季節的關係。

  2、激發幼兒喜愛小動物和探索動物生活的興趣,培養保護小動物的情感。

  3、理解詞彙:冬眠、遷移、躲藏等。

  [活動準備]

  1、小動物圖片若干。

  2、小動物過冬課件。

  3、《動物怎樣過冬》掛圖三張。

  4、《動物怎樣過冬》記錄表一張。

  [活動過程 ]

  1、激發幼兒興趣,談話匯入課題:

  小朋友們,“現在是什麼季節?你感覺怎樣?”(冬季,天氣很冷)

  冬天到了,人們是怎樣過冬的?(穿上厚厚的棉衣、棉鞋)還有呢?(安裝取暖裝置、開空調)除了剛才說的,我們還可以怎樣就不覺得冷呢?(跳繩、跑步、拍球、)。小朋友們想出了這麼多的過冬方法,真聰明。

  2、引發課題“動物是如何過冬的”

  談話匯入:人們有這麼多好的過冬辦法,那你們知道小動物們在這樣冷的天氣裡是怎樣過冬的嗎?今天,老師為小朋友們帶來了許多的小動物,請小朋友們看一看,你最喜歡誰?並把它是怎樣過冬的,告訴老師和小朋友們,好嗎?播放課件(許多的小動物)

  ⑴、幼兒根據日常觀察進行自由回答,教師不予評論。

  (2)、根據幼兒的回答,出示掛圖《動物怎樣過冬》

  (一)、《動物怎樣過冬》

  (二)講述動物的過冬方式。

  (3)播放課件,教師講述故事,讓幼兒瞭解動物們其他的過冬方式。

  (4)、幼兒合作完成《動物怎樣過冬》記錄表。

  冬眠過冬遷移過冬換上厚厚的皮毛過冬儲存食物過冬躲藏過冬讓卵過冬

  3、看《動物怎樣過冬》記錄表,教師和幼兒共同回顧小動物過冬的方法:

  冬眠過冬的有:蛇、烏龜、青蛙、熊(刺蝟);

  遷移過冬的有:大雁、小燕子(丹頂鶴)

  加厚皮毛或羽毛過冬的有:鹿、老虎、兔子、(雞、鴨、貓、狗、小兔子、狐狸)

  儲存食物過冬的有:螞蟻、蜜蜂、(松鼠)

  躲藏過冬的有:蒼蠅、蚊子。

  讓卵過冬的有:螳螂、蝗蟲

  4、瞭解動物與季節的關係,知道動物有各種方法過冬,這是保護自己生存的最好方式。

  5、遊戲:

  小動物過冬

  介紹玩法:

  在教室的6個角落貼上標記:分別是動物的6種過冬方式,幼兒每人挑選一張自己喜歡的動物圖片,然後到相應的過冬方式區中,看誰做的又快又對。互換圖片,繼續遊戲。

  6、教師:

  對幼兒進行保護動物,愛護大自然教育。

  科學教案 篇9

  探究活動分析:

  1、透過引導學生觀察一張“城市天氣預報圖”來幫助學生明確常見的天氣現象。圖上用各種天氣符號和表示溫度的數字,反映這一天全國各個地區的天氣情況。學生透過對這張圖的觀察,可以對常見的天氣現象有一個基本的瞭解。

  2、圖上的表示天氣現象的符號可採用貼上的形式,在符號下面應寫上符號的名稱,便於學生認識這些天氣現象。

  3、提問學生還知道那些天氣現象,以幫助學生全面認識天氣現象。

  4、為每一組準備一套天氣符號,讓學生嘗試著給這些天氣現象進行分類。

  5、(室外)觀察、描述今天的天氣現象--引導學生從雲、降水、溫度、風四個方面對今天的天氣進行觀察。

  6、用一些詞或句子將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回到教室後,將學生觀察到的現象進行交流。

  7、引導學生思考今天的天氣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或提問學生你覺得今天的天氣我們應該穿什麼衣服?使學生意識到天氣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8、在學生的科學記錄本上,描述今天的天氣時,可能只是一些毫無聯絡的幾個簡單的詞語或句子。提示部分對學生描述天氣的方法的指導--將天氣特徵與生活建立聯絡,提高學生對天氣的認識水平。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提示,並應用提示的方法對自己的記錄進行改進,並把改進後的描述和同學交流。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初步感知可以從雲量、降水量、氣溫、風向和風速等天氣現象來描述天氣。

  2、知道常見的一些天氣現象和天氣符號。

  過程與方法:

  1、能對各種天氣現象進行分類。

  2、運用感官觀察天氣,並學會用簡單的詞句把它記錄下來。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意識到天氣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並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提該關心天氣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知道常見的一些天氣現象和天氣符號。

  教學準備:

  1、用天氣符號標註城市天氣情況的中國地圖一張;

  2、每組一套天氣符號卡片;

  3、天氣現象歸類表格和關於天氣網狀圖各一份;

  4、每個學生科學記錄本各一本。

  教學活動過程:

  一、認識天氣現象

  1、出示一張“城市天氣預報圖”:這是一幅中央氣象臺的天氣預報圖,圖中顯示了哪些天氣現象?

  2、根據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貼上相應的天氣符號並寫上名稱。

  3、提問:你們還知道哪些天氣現象?(根據學生回答出示相應符號)

  4、發給每一組一套天氣符號:請大家對這些天氣現象進行分類。

  5、彙報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氣怎樣?

  1、今天的天氣怎樣呢?我們一起到外面從雲、降水、溫度、風四個方面對今天的天氣進行觀察,然後用一些詞或句子將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出示觀察要求:請從雲、降水、溫度、風四個方面對今天的天氣進行觀察,然後用一些詞或句子將觀察到的天氣現象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安全教育,並落實小組長進行管理。

  3、帶上科學記錄本和筆排隊到操場上分組進行觀察,教師巡視。(時間控制在10分鐘內)

  4、回到教室進行交流:請同學來彙報一下你們觀察到天氣現象。

  5、學生彙報,教師展示學生的記錄。

  6、提問:今天的天氣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影響?(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問:你覺得今天的天氣我們應該穿什麼衣服?)

  7、認識“網狀圖”的使用:剛才同學們在彙報的時候想到一點說一點,有沒有辦法把天氣和我們生活的關係更直觀地表示出來的方法呢?開啟書本第45頁,看看書本上向我們介紹了怎樣的一個好方法?

  8、帶讀提示語。

  9、看明白了嗎?有不明白的請提問。

  10、請你學著書本上的方法,在科學記錄本上為今天的天氣和我們生活的關係作一張“網狀圖”。

  三、總結

  剛才我們觀察的是今天的天氣,那麼明天又會天氣怎樣呢?後天呢?一個月內我們杭州的天氣又在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在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裡請大家每天都能把觀察到的天氣現象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就能瞭解在這段時間裡我們這裡的天氣變化是這樣的。

  科學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透過嘗試知道不同形狀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都是圓圓的。

  2、喜歡參與活動,在探究活動的過程中體驗發現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教師自制的鐵絲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的泡泡器每種人手一個,酸奶盒人手一個,泡泡水。

  2,記錄表一張。

  活動過程:

  一、問題匯入,創設情境。(完成圓形工具,師幼共同探索)

  師:小朋友們,你們吹過泡泡呀?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自己做的吹泡泡的工具——看,這是什麼形狀的工具。那請你們猜一猜,這個圓形的工具可以吹出的泡泡是什麼形狀的?

  師:真的嗎,那老師請你們去試一試,但老師有兩個小要求:請小朋友不用搬椅子,輕輕地走到桌子前去試一試,試的時候呀要往上面吹,不要吹到小朋友的臉上,還有電腦裡的音樂停了,小朋友就要回到自己的位置上,聽清楚了嗎? (配班老師事先把圓形工具盒一杯泡泡水事先準備好)

  師:那我們就去試試吧!《音樂泡泡不見了》(三分鐘後,幼兒回到位置上)

  師:剛才你們用圓形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是什麼形狀的呀?

  師:原來這個圓形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是圓形的。

  出示記錄表,把小朋友的試驗圓形工具的結果先記錄下來。

  師:今天老師還帶來了幾個新的泡泡器,我們來認識一下,出示三角形和正方形泡泡器,

  師:請幼兒猜猜他們能吹出什麼形狀的泡泡?

  出示記錄表,把幼兒的猜想結果記錄下來,

  師:那到底能吹出什麼形狀的泡泡呢?我們再去試一試,試的時候的要求還和前面試的一樣。我們拿起每個泡泡器都試一下。(三角形工具和正方形工具事先準備好)

  師:剛剛小朋友都去了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的泡泡器,開始的時候小朋友猜了他們能吹出各種形狀,那請小朋友說說剛剛你用他們吹出了什麼形狀。

  師:請若干小朋友起來說出自己試的結果,最後請大家一起說出試驗的結果。

  師:老師記錄最後的結果。

  二、老師總結

  小朋友,我們今天玩的三角形和正方形的泡泡器吹出來的泡泡都是圓形的,和圓形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都是一樣的,都是圓圓的。

  有的時候,我們想的不一定是對的,只有自己去試一下,才能知道結果。

  三、我們一起到操場上去吹泡泡。

  科學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橋樑有多種不同結構,有的橋樑把多種結構合為一體。橋的形狀和結構與它的功能是相適應的。

  過程與方法:

  提高觀察、比較、描述和評價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科學技術對社會進步的作用。感受和欣賞橋樑的形狀結構之美。

  教學準備

  為小組準備:

  吸管或竹片、粗線。為全班準備:木板或瓦楞紙板、繩子。

  教師自己準備:

  各種橋樑的圖片或影像資料。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我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說過:“橋樑是一種自古有之,最普遍而又最特殊的建築物。”

  二、美麗的彩虹橋-拱橋

  出示圖片,觀察比較這些拱橋,它們有什麼相同和不同?各有什麼優點?

  實驗:用木棍做一個拱,然後兩個做對比,看是那一個面的受力更大。

  1、(橋面在拱下方的拱橋,橋面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產生的向外的推力。橋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緊,還增加了橋面的抗彎曲能力。)

  三、拉索橋

  1、觀察拉索橋,它們的受力部分主要是哪些?

  2、以實際例子說明。觀察這些橋的結構是怎樣的。拉索橋究竟有什麼優點?

  3、實驗:模擬做一個拉索橋。在實難中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問題,當演示完成後回答。

  (1)兩人同時用力拉繩把“橋”吊起來。我們朝什麼方向用力?

  (2)把繩子拉平直些,再拉平直些,感覺用力有什麼變化?

  四、結合我們的生活自己來製作橋

  利用課餘時間進行,讓學生分組完成也要以獨立完成,再上交作品,由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來評定其水平。讓學生說出自己設計和製作橋的想法和原理是什麼?

  自己設計的橋有什麼特點,請做得好的學生演示講解,從而進一步體會本單元的知識。

  科學教案 篇12

  設計意圖:

  幼兒有著天生的好奇心,他們對周圍世界充滿著無限的好奇,他們有著極強的渴望認識周圍世界和學習科學的需要。因此,及時並適當的對幼兒進行科學啟蒙,激發他們探索科學的興趣,引導他們積累科學經驗,指導其學會一定的科學方法,將使幼兒的科學素質得到早期培養,有意於幼兒整體素質的提高。本次活動,透過“如何使紙船不被打溼”的實驗,讓幼兒們初步瞭解油畫棒的排水性,在操作中讓幼兒體驗樂趣。

  活動目標:

  1、樂於參與“使紙船不被打溼”的探索活動,體驗操作的樂趣。

  2、初步瞭解蠟(油畫棒)不吸水的特性。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五大盆水、油畫棒每組一盒、毛巾、紙製作的紙船若干。

  經驗準備:幼兒有在水中玩紙船的經驗。

  活動過程:

  一、幼兒自由玩紙船、激發幼兒已有經驗

  小朋友們,紙船可以在哪裡玩?玩久了紙船會怎麼樣?

  二、教師出示紙船設疑,引發幼兒思考

  1、教師出示紙船:“老師這裡有兩艘紙船,我們看看,哪一艘溼得比較快。

  2.教師引導觀察紙船使用的紙不一樣,幼兒大膽猜想結果。

  三、師幼共同實驗,瞭解油畫棒的排水性

  1.老師示範對比實驗,使幼兒明白蠟是不吸水的。

  提問:為什麼塗了油畫棒的紙船沒打溼,沒塗油畫棒的紙船打溼了呢?

  讓我們來做個實驗: 將水滴在塗了油畫棒和沒有塗油畫棒的紙上進行對比:沒有塗油畫棒的紙吸水快,塗油畫棒的紙吸水慢。

  2.教師小結:現在我們知道了油畫棒是不吸水的,所以把油畫棒塗在船上,就好像給紙船穿上了一件雨衣,可以保護小紙船,船就不會被水打溼了。

  三、幼兒動手製作小蠟船

  1、老師這裡還有一些沒塗蠟的小紙船,想請你們幫幫忙,用蠟筆給它們塗上漂亮的雨衣,讓它們都變成不會被水打溼的小船。

  2、小朋友用油畫棒給小船塗臘。

  四、自由在水中玩蠟船,活動結束

  活動延伸:

  鼓勵孩子想出更多保護小紙船的不被水打溼的方法。

  科學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根據自己收集的資料和同伴交流恐龍滅絕的原因。

  2、產生探索恐龍滅絕原因的興趣。

  3、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並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4、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5、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教學準備:

  幼兒經驗準備:閱讀過有關恐龍的書籍。

  材料準備:掛圖24號,幼兒查詢過關於恐龍滅絕的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討論恐龍的滅絕原因。

  1、引導幼兒大膽表達自己查詢資料時得到的相關資訊,如果其他幼兒有不 同意見,教師應允許並鼓勵幼兒說出反對的理由。

  2、提問:恐龍生活在什麼年代?現在能看到恐龍嗎 ?恐龍為什麼會滅絕?

  二、教師不必強求幼兒幼兒按照科學家推測的說法來交流。

  三、整理恐龍滅絕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麼?

  1、關於恐龍的滅絕原因目前有許多種說法,但沒有定論。

  2、讓幼兒投票發表自己的觀點,並說說自己投票贊成的理由,教師根據 幼兒的回答或作進也不地追問,或表示認同。

  四、出示掛圖,介紹恐龍滅絕的可能原因。

  幼兒看圖,聽教師介紹。

  如小行星碰撞地球、氣候變冷、病態恐龍蛋、恐龍食物沒了、吃了有毒的植物等。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必須傳遞給幼兒的一個資訊是:這些恐龍滅絕的原因都 只是推測,一種可能,隨著科學的發展,也許會出現新的結論。)

  教學反思:

  恐龍是孩子們心中最神奇的一種動物。從平時小朋友對恐龍的興趣和認識的觀察,我猜想孩子們對這個活動一定有興趣,但如何抓住幼兒對恐龍的興趣,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做到教學過程最最佳化,是我必須考慮的。所以我在課前精心準備,希望能透過這一活動的學習達到不僅能讓孩子們瞭解一些恐龍的種類、形態及生活習性等知識,還要讓他們將這種探究延續到課外,培養幼兒對恐龍知識的持久興趣,激發幼兒主動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科學教案 篇14

  一、活動時間:

  20xx年10、30上午8:00——11:00

  二、活動地點:

  xx區青少年活動中心

  三、活動目標:

  1、透過參觀青少年活動中心,讓孩子們進一步感受和了解科技的重要性,激發孩子們從小愛科學,學科學。

  2、引導幼兒學會觀察和思考,感受科技與生活的相互關係。

  四、參加班級及人員分工:

  ㈠參加班級:大一班大二班

  ㈡人員分工:此處略

  五、活動過程安排:

  1、幼兒8:00準時上車,教育幼兒上車要遵守紀律,排隊,在車內不吵鬧。

  2、幼兒進入青少年活動中心後,提醒幼兒注意安全下車,排隊,遵守集體規則。

  ⑴下車後,將兩班幼兒分成三組,每一隊由組長帶隊,按照路線圖有秩序的參觀,體驗。

  ①第一隊:先觀看陶藝製作——觀看模擬飛行——地震館——捏泥雕

  (1樓)(上4樓)(下2樓)(下1樓)

  ②第二隊:先觀看捏泥雕——做陶藝——模擬飛行——地震館

  (1樓)(1樓)(上4樓)(下2樓)

  ③第三隊:先體驗地震館——製作陶藝——捏泥雕——模擬飛行

  (上2樓)(下1樓)(1樓)(上4樓)

  ⑵愛護館內的設施裝置,不損壞,不大聲喧譁,不破壞公物。

  3、活動中心的簡單介紹:地震科普館,普及防震減災的科學知識和題號自救互助技能,提高幼兒對地震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陶藝活動室,寓造型藝術於遊戲之中,寓情於泥性之中,培養動手能力,走向藝術,發揮其美育功能。電子積木,可以在安裝底板上像拼積木一樣拼裝電路組合,將電學,光學,磁學原理快樂的融入到奧妙無窮的電子世界。模擬飛行,利用電子計算機系統和網路環境,配置飛行搖桿、耳麥等專用裝置,在模擬飛行軟體平臺上進行高模擬度的體驗飛行。(在由指導教師講解示範後,每組的隊長老師將每隊幼兒分成四組,並有序的找到活動室內前後左右相應的座位上進行感受和體驗)

  4、觀看陶藝老師上課製作陶藝的整個過程,讓幼兒感受民間藝術的神奇與獨特。

  5、11:00各班教師組織好幼兒,排隊上車,安全回到幼兒園。

  6、回到幼兒園後的延伸活動:

  ⑴表達與交流:你在青少年活動中心看到了些什麼?

  ⑵表達與創造:把自己在活動中心看到的、聽到的、印象最深的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來。

  科學教案 篇15

  一、活動目標

  1、喜歡玩水,在玩的過程中感知水會流動、水能溶解糖和鹽等特點。

  2、樂意用語言表達所看到的現象。

  二、重點與難點

  1、重點:理解水會流動的特性。

  2.難點:用語言表達看到的現象。

  三、材料及環境創設

  塑膠筐、杯子、瓶子、勺、叉、糖、鹽、石子、沙子等物品。

  四、設計思路

  小班幼兒的思維還處於直覺行動向具體形象過渡的階段,他們對事物的理解往往要透過自己的親身活動來實現,因此,整個活動必須以幼兒的操作擺弄為主。同時由於小班幼兒的認知能力還比較弱、他們很難自覺發現水會流動的特性。所以活動中要藉助某些材料設法使水的這一特性顯露出來,使幼兒親眼目睹這一現象,這樣幼兒才容易理解。此外,小班幼兒對事物的瞭解過程要比中大班幼兒長,一次活動不宜安排較多的內容,如水的流動性和水能溶解的東西幼兒往往不能同時都掌握。小班的活動更適宜於在橫向上多展開,縱向發展則不能太快。

  五、活動程序

  操作感知一發現講述一實驗思考

  1、操作感知(個別活動)

  玩水感知水會流動的特性。

  (1)為幼兒提供塑膠筐、瓶子、叉……,讓幼兒玩水、體會水的流動性。

  (2)玩水感知水能溶解某些東西。

  為幼兒提供瓶子和糖、鹽、石子、沙子等物品,讓幼兒在操作中發現糖和鹽被水溶解的現象。

  2、發現講述(小組活動)

  (1)讓幼兒用勺子往塑膠筐和瓶子裡灌水。然後說說灌水的結果,討論筐裡為什麼盛不住水。

  (2)讓幼兒用調羹、叉子舀水。然後談談發現了什麼現象。討論叉子為什麼不能舀水。

  (3)讓幼兒把糖、鹽、沙子、石子分別裝人四個瓶子裡然後猜猜,如果往瓶子裡灌水會發生什麼。

  (4)讓幼兒往每個瓶子裡灌水,並用小棒攪拌,然後觀察瓶內的變化,討論四個瓶子裡的東西是不是都不見了。哪些東西仍在瓶子中,哪些東西不見了,它們到哪裡去了。

  (5)討論水的用途和如何節約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