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精選】科學教案範文7篇

科學教案

【精選】科學教案範文7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在一起構成滑輪組,滑輪組能夠改變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過程與方法:結合對滑輪組的研究,解釋起重機的工作原理。

  情感態度價值觀:能積極參與科學實驗和遊戲活動並與同學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學重點】

  用實驗研究探究定、動滑輪的作用。

  【教學難點】

  認識起省力的大小關係和規律。

  【教學準備】

  鐵架臺、線、滑輪、鉤碼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提問匯入:不管是在城市還是在家村,都有許許多多的建築工地,參觀這些忙碌的建築工地,我們會有很多的發現。

  (學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見的,並說說自己有些什麼問題)

  起重機是怎樣把那麼重的物體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 研究滑輪組的作用

  1、 滑輪組的定義引入

  原來,起重機內發揮作用的是滑輪組,那麼什麼是滑輪組呢?(把動滑輪和定滑輪組合在一起使用,就構成了滑輪組。)

  觀察結構圖P14,理解滑輪組的構造。

  2、 實驗探討簡單滑輪組的作用。

  a) 小組合作組裝一個最簡單的滑輪組。

  b) 試用這個最簡單滑輪組吊起一個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

  請學生猜想,

  c) 學生分組實驗,分別用這個滑輪組吊起不同重量(學生自己定)的重物,並和直接吊起該重物的力比較,能發現什麼?

  (實驗要求:1、明確分工。

  2、擬定實驗計劃草案後實行。

  3、進行實驗並作好實驗記錄。

  (4)彙報交流,說說有一個動滑輪的滑輪組的作用。(在這裡可能會出現重物比較輕的時候省力效果不明顯,但隨著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顯,越趨向於省一半的力)

  3、實驗探討有2個動滑輪的滑輪組的作用。

  (1)提出疑問:如果增加滑輪組的數量,(例如用2個動滑輪和2個定滑輪),用力大小會怎麼變化?

  (2)用與前面實驗相同的方法進行實驗,記錄實驗情況,並分析實驗資料,得出結論。

  三、遊戲體驗

  小個子戰勝大力士:遊戲規則見教材P15

  1)出示遊戲器材,找2個大個子學生和一個小個子學生參加遊戲。

  2)要求沒有直接參加遊戲的同學對資料進行記錄,尋找其中的規律。

  3)、說出自己的發現

  學生自由表述自己的發現並從這個遊戲中明白了什麼?

  從我們的研究中明白為什麼起重機能夠吊起那麼重的物體。

科學教案 篇2

  教材開發:

  課題出自國標本蘇教版小學《科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固體和液體》單元第二課,教材透過讓學生觀察固體在水中的表現,瞭解固體的更多的性質:沉浮性質、溶解性質等。本課在此基礎上,作了調整,為學生準備了兩組材料:大小不同的蠟燭,蘋果、蘋果片,土豆、土豆片;方糖、砂糖,粉筆、粉筆頭,長短不同的塑膠棒。透過這些材料,讓學生髮現物體在水中有沉浮現象、溶解和不溶解現象等,也透過不同的材料對比讓學生髮現:改變物體的大小不會影響物體的沉浮,但會改變物體的溶解快慢。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學生能仔細觀察物體,發現同一種材料製成的物體會有大小不同;

  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經驗預測這些物體在水中的不同現象;

  學生能夠透過實做,驗證自己的想法;

  能夠透過整理資料發現物體沉浮現象和物體本身的大小沒有關係;

  知識與技能:

  知道物體在水中會有溶解現象、沉浮現象等;

  知道物體的大小不影響物體沉浮,會影響物體的溶解速度;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意識到經驗往往會靠不住;

  整理資料會得到有價值的發現。

  教學過程:

  課前交流:提醒學生在新的環境裡,發言和大聲彙報


學生做什麼?


教學流程


教師做什麼?


參與討論,發表自己的經驗和想法,也聽別人的經驗,

能夠覺察物體的不同,能夠發現兩組材料在大小上會有顯著區別。

觀察與比較



「主題」的提出:

出示材料,提出觀察要求

1、認識這些物品。

2、比較兩組物品的不同和相同。

根據自己的經驗,推測物體在水中的表現。

提出物體在水中不同表現在記錄紙上如何表現。

把自己的想法表現在記錄紙上。並提出用實驗的方法驗證自己的想法。

[提出我們的實驗要求]

瞭解實驗的性質、研究的範圍?知道我們可以做什麼?要做什麼?

[著手來探究]

我們打算怎麼做:規劃一下流程,做什麼?誰來做?需要多少時間?

怎麼取得資料?實驗怎麼做?怎麼記錄?

彙報自己在實驗過程中的發現:哪些是自己原先就想到的,哪些是自己沒有想到的?這些實驗現象對自己會有什麼啟發?





假設與驗證










彙報與交流



提出問題:將兩組物體放入水中會出現什麼現象?

兩組材料在水中的表現會一樣嗎?

指導學生做記錄,歸納學生的各種經驗和想法,將學生的一些想法整理在黑板上,並指導學生將自己的想法表現在記錄紙上。



[協助學生確定實驗方法]


問題讓學生討論:打算如何做實驗,如何收拾材料,如何記錄。理清各實驗的過程,確定實驗的觀察內容。


[協助學生實驗]


[實驗結束鼓勵學生就實驗現象提出自己的想法]


綜合整理兩次實驗的資料、報告,發表自己的實驗心得,也聽取別人報告

[我們的發現]

這些資料顯示什麼意義?

依據資料我們可得到什麼結論?

[檢討與建議]

獲得對整個實驗的理解。


整理記錄









分享經驗



提出整理實驗資料的任務:對2、3兩頁的實驗記錄進行整理,形成總結

安排機會和情境,各組發表心得,並促進各組間互相學習,使每個人都能彙集到別組的經驗。

提出綜合性的想法、檢討實驗得失、提出新的問題。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觀察葉子的特徵和葉脈,知道葉子由葉脈、葉片、葉柄組成。

  2、認識枯葉和綠葉,發現樹葉有各種形狀、探索葉子的特點。

  活動準備:收集各種樹葉、記錄紙、筆。

  活動過程:

  一、觀察、接觸各種植物的葉子,發現葉子的不同之處 。

  1、匯入:春天,你發現樹上的樹葉有什麼變化?

  2、一起去室外觀察樹葉,並收集自己喜歡的樹葉。

  二、仔細地看一看,比一比,什麼地方不一樣?

  1、仔細觀察,瞭解葉子的各組成部分。

  2、我們小朋友觀察地真仔細,發現葉子有這麼多地不同,那麼,你最喜歡哪片葉子呢?這片葉子有哪幾部分組成?(葉脈、葉片、葉柄)

  3、你喜歡的葉子象什麼?

  幼:我喜歡的葉子像小扇子、像小船,像帽子……

  (小結:幼兒透過觀察、比較、發現了樹葉的很多小秘密,如它們的形狀千奇百怪,同種樹上的樹葉的'顏色、大小也有很大的區別。

  4、實驗發現枯葉和綠葉的區別

  (1)剛才我們小朋友發現,有的樹葉碧綠碧綠的,而有的樹葉卻是枯黃枯黃的,為什麼呢?

  (2)幼兒大膽想象,發表意見。

  (3)實驗:枯葉不能舂出葉汁來,綠葉則能舂出綠色的汁液來。

  (4)為什麼大部分樹葉是綠色的?(這是因為葉中的葉綠體可以產生葉綠素)

  (5)我們散步時發現有的樹葉飄蕩到了地下,為什麼呢?(因為葉子缺乏水分和營養,所以變黃變幹了就飄落了下來)飄落下來會有怎樣的變化呢?(葉子會慢慢枯死,因為水分都蒸發了)

  三、記錄自己地發現。

  1、把你地發現記錄到記錄卡上。”

  2、幼兒講述自己地記錄,分享經驗。(葉子的大小、形狀、顏色、邊緣不一樣)

  四、瞭解葉子的用途

  1、這麼多的葉子有什麼用呢?

  2、幼兒自由談論,相互交流、分享經驗。

  3、小結:可以美化環境、擋風、遮雨、有的樹葉可以加工成茶葉、有的可以做菜吃、還可以做樹葉貼畫來佈置環境。

  五、活動延伸。

  請幼兒用葉子貼上圖畫,在展覽區內進行展覽。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認知: 1.知道迷信是違反科學的,是愚昧無知的表現。

  2.懂得科學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

  情感: 對迷信思想感到可笑、可悲。

  行為: 1.熱愛科學,多讀科學書刊。

  2.不信鬼神,不宣傳迷信思想,不參加迷信活動。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一、本課設定

  本課是依據《課程標準》三至五年級“熱愛科學”德目的有關要求設定的。著重進行相信科學不迷信的教育,讓學生知道科學與迷信是根本對立的,迷信是違反科學的,是愚昧無知的表現,小學生要從小相信科學,不信鬼神,不宣傳迷信思想,不參加迷信活動。

  二、欄目意圖

  1.匯入部分“想一想”欄目以學生學過的語文課《河伯娶親》匯入。本課以此為出發點,一則能取得學生對迷信思想、迷信活動害人不淺的統一認識;二則可以讓學生直接進入教學所需要的情境。

  2.課後練習“講一講”,要求學生“講幾個因迷信上當受騙的事例”。透過講述進一步強化教育觀點:迷信是無知的表現,科學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我們要相信科學不迷信。

  3.“議一議”欄目設計了一個情景:小強生病後,奶奶讓他喝香灰水。處理此題時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設想多種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就加以肯定。透過本題的處理,要讓學生理解:

  一、知道什麼是迷信活動;

  二、自己不參與迷信活動;

  三、能積極勸阻迷信活動。

  4.“讀一讀”欄目要求學生讀故事,談感想。這一欄目選取的是一個日本小孩新島襄的故事,旨在告訴學生一些有關宗教本質的知識,教育學生不要盲目崇拜偶像。

  教法建議:

  為了使學生真切地體會迷信是騙人,教師可以透過演示科學實驗,也可以讓學生親自做實驗,從而加深學生對要相信科學不迷通道理的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第六課 相信科學不迷信

  〈教學目標〉

  認知:

  1.知道迷信是違反科學的,是愚昧無知的表現。

  2.懂得科學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

  情感:

  對迷信思想感到可笑、可悲。

  行為:

  1.熱愛科學,多讀科學書刊。

  2.不信鬼神,不宣傳迷信思想,不參加迷信活動。

  教學重點:教育學生不信鬼神,不宣傳迷信思想,不參加迷信活動。

  教學難點:對迷信的原因的認識,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教育過程:

  一、講故事,匯入新課

  1.師:同學們,你們知道“河伯娶親”的故事嗎?

  2.學生講河伯娶親故事。

  3.教師提問:

  給河伯娶親就能避免災害嗎?為什麼?

  板書:迷信

  4.師:迷信就是相信一些神、仙、鬼、妖等世上根本不存在的東西。

  5.教師提問: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6.小結:我們不能相信迷信,一定要破除迷信。

  板書:破除

  7.師:有人曾說:“人之所以迷信,只是由於恐懼,人之所以恐懼,只是由於無知。”過去,由於人們無知,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迷信思想。認為打雷是雷公在發怒。下雨是龍王在行雲布雨。生病是鬼怪纏身。

  8.教師提問:

  你們現在相信不相信這些?為什麼?

  9.小結:

  以前,人們由於缺乏科學知識,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許多現象迷惑不解,又找不到合理的解釋,以為這些是上天主宰,命運註定的。現在,隨著科學的發展,對於過去人們弄不清的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都能用科學原理去解釋。這樣的例子有很多。

  二、分析事例,強化觀點

  1.學生讀課文第2自然段。

  2.教師提問:

  (1)當牧場裡的幾百匹馬出現各種奇怪症狀時,當地人怎麼想?怎麼做?

  (2)科學家做了些什麼?科學家的研究充分證明了什麼?

  板書課題:相信科學 不迷信

  在科學發達的今天,本來不該再迷信神、仙、鬼、妖以及命相等。然而,現實生活並非如此,在我國有些地方,有人生了病,不去醫院治療,卻把巫婆、神漢請到家中。難道巫婆、神漢真的能治病嗎?

  3.學生自讀(課文3-5自然段)

  4.教師提問:

  (1)巫婆治好小兵的病了嗎?為什麼治不好?

  (2)巫婆斬鬼見血是怎麼回事?

  5.教師演示:薑黃汁與鹼水反應的實驗。

  6.教師提問:

  要認清巫婆騙人的把戲,沒有科學知識行嗎?為什麼?

  7.小結:

  迷信活動是矇騙、愚弄人的。科學是破除迷信的武器,我們就是要運用這個武器,反對形形色色的迷信活動。

  板書:科學是 的最好武器

  三、聯絡實際,辨別是非,指導行為

  1.學生講一講自己瞭解到的因迷信而上當受騙的事例。

  2.學生討論:

  聽完事例後有什麼感想?假如自己遇到這樣的事例應該怎樣對待?

  3.教師小結:

  迷信是愚昧無知的表現,迷信害人。我們一定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用科學來武裝自己的頭腦,不相信鬼神和違反科學的事情,不參加迷信活動。

  板書:努力學習 不相信 不參加

  4.討論:遇到下面的情況應怎麼辦?

  5.教師出示投影:

  小強生病了,奶奶從香爐里弄了一點香灰,放在碗裡,倒上水,對小強說:“你把它喝下去,病一會兒就好了。”

  6.教師提問:

  如果你是小強,你怎麼做?如果你是小強的同學,看到這一情況怎麼辦?

  7.學生用表演的方式回答問題。

  8.小結:

  遇到這種情況我們首先要做到自己不信,還要積極勸阻別人不要相信。

  板書:積極勸阻

  五、總結全課,提出希望

  1.學生閱讀“讀一讀”的小故事,談感受。

  2.教師總結:

  同學們,科學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我們一定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抵制迷信思想,反對迷信活動。

  板書設計:

  六 相信科學不迷信

  科學是破除迷信的最好武器

  努力學習 不迷信 不參加 積極勸阻

科學教案 篇5

  重點

  月球的表面狀況

  難點

  理解“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總是月球的一面”

  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準備:查詢、收集並人類對月球探測的資料

  教學器材:相關圖片

  教學課件:無

  教學過程

  引入:同學們都知道月球是地球的衛星,本身不發光,我們看到的月球是被太陽照亮的月面,但你知道我們在地球上能看到月球的全貌嗎?

  瞭解月球的基本情況

  1.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

  設問:你知道月球是怎樣圍著地球轉的嗎?你知道我們每天看到的月球面貌是否一樣?

  活動:一個學生面對面的圍著另一個學生轉一圈(兩個學生都在轉)

  透過活動讓學生體會我們每天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另一面我們在地球上是永遠都看不到的,而在這個過程中,地球、月球都有自轉和公轉運動。

  月球的大小

  活動:透過閱讀下列資料,談談你對月球大小的認識

  地球直徑約12742千米月球直徑是地球直徑的3/11

  地球質量約為5.976×1027千克月球質量約為地球質量的1/81

  地球表面積約為5.1億平方千米

  地球體積約為1萬億立方千米月球體積約是地球體積的1/49

  設問:月球為什麼看上去和太陽的大小相似?

  月地距離

  月球到地球的平均距離約為38.44萬千米,大約是日地距離的1/400。

  計算:一架時速為1000千米的飛機,從地球飛到月球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月球表面

  邊展示圖片邊提問

  設問:①你聽說過嫦娥奔月的故事嗎?這個傳說與月貌有什麼關係?你知道月球表面明暗的地方是什麼嗎?

  ②你知道月球上大大小小的環形山是怎麼形成的嗎?

  ③登月的宇航員為什麼要穿上那麼笨重的宇航服?他們累嗎?他們在月球上說話為什麼還有用無線對講機?

  ④在月球上為什麼會發生書P42圖2—21中的這些現象?

  瞭解人類對月球的探索

  設問:人類很早就有了遨遊太空的遐想,到目前為止人類的足跡已經踏上了哪個星球?

  交流:介紹一下你收集到的有關人類登月的情況,你知道我國在這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績嗎?你認為人類發展登月技術有何意義?

  教案點評:

  本課主要是透過學生課下查詢、收集、有關資料,在課上與同學交流,重在培養學生探索太空奧秘的興趣,引導學生關注天文學和空間學的發展。

科學教案 篇6

  科學探究目標:

  1、 能從“我想知道”的角度提出關於電的問題。

  2、 能歸納出電是現代生活中寶貴的能源的結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 能與小組其他同學交流自己對於電的看法。

  2、 能與小組其他同學合作開展調查活動。

  科學知識目標:

  1、 能舉例說出停電對現代人生活會造成什麼影響,並說明理由。

  2、 列舉三個以上的例項,說明電在生活和生產中的用途。

  STSE目標:

  1、 能用圖或文字的形式描述電是怎樣到達自己家中的。

  2、 能找出三種節約用電的方法。

  教具準備:收集關於家用電器的文字、圖片資料;電源插頭和插座以及風力、水力、太陽能、原子能發電站等的圖片或影像資料。

  課時安排:2課時

  知識點 課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對教材另作處理的理由

  認識電

  交流電

  直流電

  電源 電在我家中 一、教學引入

  電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如果沒有電,生活會是什麼樣呢?

  看圖:它們需要什麼才能活動?

  在發明電之前,人們是怎樣生活的?

  在停電之後,人們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

  關於電,我們還想提出哪些問題?

  蒐集有關材料,學生想象、討論電改變了我們生活方式。

  學生討論、交流

  學生提問題

  培養學生提問題的能力

  知識點 課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對教材另作處理的理由

  科學線上

  電在我家中 二、活動一:它們需要什麼才能工作?

  1、 看圖

  2、你認識它們嗎?它們有什麼用途?

  3、關於生活中的電,還知道哪些,與同學交流。

  三、活動二:電是怎樣來到我們家中的?

  1、在日常生活中,接通電源,電器就可以工作了。那麼,電是從哪裡來的呢?

  2、你能在圖上畫線,說明電是怎樣來到我們家中的嗎?注意解省路途不浪費。

  3、學習科學線上

  4、電是人類寶貴的能源,調查生活中節約用電的方法。

  學生看圖

  學生交流

  從我想知道的角度提出問題,並把最想知道的問題記錄下來

  學生畫圖

  小組學習

  學生想辦法

  培養學生善於提出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增長知識

  樹立良好的節電意識

科學教案 篇7

  在玻璃杯中放些幹沙子,然後往杯子裡倒水。讓幼兒觀察杯子裡出現了什麼現象。(沙子裡會冒出小泡泡,說明裡面有空氣。)將杯子放到窗臺上,過一會再觀察,看看杯子裡又發生了什麼變化?

  在漏斗上鋪一塊紗布,將杯子裡的沙子倒入漏斗,觀察出現了什麼現象?

  建議活動(一)和(二)可以分開進行,也可以同時進行,玩沙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之一,教師應創造條件,擴充套件以上活動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