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推薦】科學教案模板集錦7篇

科學教案

【推薦】科學教案模板集錦7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嘗試用多種簡便的方法區別和記錄物體的輕重,初步瞭解輕重與大小、多少、材料等的辨證關係。

  2、培養幼兒好探究、敢實踐的科學精神,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5、激發幼兒樂於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幼兒人手兩、三個小件物體、一張記錄單、一張操作單、一支水彩筆。

  2、分組材料:用褲架改制的天平秤、一次性透明水杯、牛皮筋若干。

  3、音樂磁帶大桶與小桶。

  活動過程:

  一、教師表演啞劇舉重,引出課題:

  1、我在幹什麼?舉了幾次?每一次的結果怎樣?你覺得為什麼會這樣?

  2、說明:物體、人都有輕重之分,輕重是相對而言的,需要進行比較。你們知道平常都有哪些比較輕重的方法嗎?如果沒有秤,你會用別的方法代替嗎?如果將輕重結果記錄在紙上可以怎麼表示?怎樣表示最簡單、最清楚?

  二、幼兒嘗試用各種日常的材料比較物體的輕重並加以記錄。

  1、介紹操作方法和記錄要領:

  請大家先看一看、猜一猜自己盆子裡兩個物體的輕重,並把結果記在對應方法欄的下面;然後到後面的桌上選擇一種或幾種材料,試試:用它能不能比較物體的輕重?結果又是怎樣的?請你也將結果記在相應的方法欄下面;最後我們再來看看:你幾次比較的結果是否一致?

  2、幼兒嘗試用目測和其他各種簡便的方法比較盆中物體的輕重並加以記錄。

  3、彙報並交流:

  你用了什麼材料、怎樣比較物體的輕重的?用不同的方法比較出的結果是否一致?你覺得問題在哪裡?你喜歡用哪種方法?為什麼?

  三、操作練習:

  印章寶寶也想玩蹺蹺板比輕重的遊戲,請根據紙上蹺蹺板的平衡情況在兩邊敲上一定數量的印章。

  四、聽音樂大桶與小桶想象搬很重或很輕的東西自然離開活動室。

  活動反思:

  幼兒對輕重已經有一點了解所以本次活動我把重點放在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並在探索中發現問題從而解決問題、驗證問題。使幼兒在不斷的探索中體驗成功的樂趣。體驗採用不同方法比較物體輕重的樂趣和成功感。

科學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組織和指導學生在經歷“制定方案——動手製作——不斷改進”的製作蠟燭鐘的活動過程,意識到科學成果的產生是一個需要不斷改進的過程。

  2、經歷和指導學生在有結構的活動中,發現科學中的細節問題並加以修正。

  3、引導和推動學生開展對計時工具的探究實踐活動,感受人類對時間的認識發展過程。

  二、教學準備。

  每小組粗細不同的蠟燭、一把尺子、一支黑色的記號筆、一張白紙、一個橡皮泥、一個蠟燭鬧鐘、一盒火柴、計時錶、沙漏。

  三、學生分析。

  對於小學五年級來說,用蠟燭做一個能夠計時的工具,是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會想到,但是製作起來又不是很難的活動。他們的動手能力強,但是發現問題和思考的能力一般。因此,本課的教學活動緊緊圍繞在“蠟燭鐘的設計方案有問題嗎”“怎樣讓你的蠟燭鍾計時更準確”“還有哪些因素干擾我們實驗結果”等一系列的關鍵性的問題,以及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引導學生思維向深度廣度發展。

  四、教學過程:

  (一)前後課銜接,引出問題。

  1、考考你,古人晚上用什麼計時?

  2、出示蠟燭。

  用蠟燭來做一個蠟燭鍾,照明計時兩不誤,一舉兩得。今天我們就用蠟燭做一個夜間的計時器。(板書:夜間的計時器———蠟燭鍾)

  (二)設計方案。

  1、設計計時5分鐘蠟燭鍾。

  (1)討論:先說說怎樣用蠟燭做一個能計時的蠟燭鍾。

  (2)任務:做一個以一分鐘為單位計時5分鐘的蠟燭鍾。

  2、討論並思考:(出示討論內容)

  要求:蠟燭鍾計時儘量準確。

  ①怎樣用一根蠟燭製作一個可以計時5分鐘的蠟燭鍾?

  ②需要哪些材料?

  ③畫出預計做成的蠟燭鍾草圖。

  ④討論並及時記錄在設計方案的表格中。

  3、描述自己的設計:

  哪個小組上來介紹自己組的方案,請其他小組認真,看他們方案是否科學合理。(要求蠟燭鍾設計草圖,並講清設計思路,再介紹選用的材料及各材料作用。)

  4、完善自己的設計:

  聽完彙報小組的介紹後,其他學生參與質疑,重點就方案設計的科學性和選材加以關注。在彙報小組和師生的討論辯析中形成一套比較科學的實驗方案。

  5、教師關鍵性問題:

  ①有小組可能會採用觀察蠟燭燒5分鐘後長度,再取另一根標上長度。教師則及時引導:要是讓這一蠟燭可以計時一個小時或更長呢?這種方案明視訊記憶體在不足。能不能根據推理方法,先觀察某一段時間內蠟燭燃燒的長度,再推算出10分鐘或更長的長度?

  ②一根蠟燭就標一個長度,如果剛好讓10分鐘可以,要是讓計時7分鐘或7分30秒?怎麼辦?

  ③每一小組根據這幾點反思整改自己組設計方案重新作一份設計草圖,並領取自己需要的研究材料。

  (三)製作計時5分鐘的蠟燭鍾。

  請同學們學生按照討論完善後的實驗方案進行製作蠟燭鍾,活動時間為7分鐘,(出示沙漏)老師用計時7分鐘的沙漏計時,現在開始。

  分組製作蠟燭鍾。

  (四)展示、評議蠟燭鍾。

  1、哪一小組願意向大家展示並介紹自己組的得意之做———蠟燭鍾?(要說清自己的製作過程,闡述自己的思路。)

  2、接受其他小組的質疑。

  (五)測試蠟燭鍾計時是否準確。

  1、第一次計時比賽。

  (1)要求:

  想不想看看大家做的蠟燭鍾到底準不準?

  下面我們來進行一個計時比賽。計時時間為一分鐘。為了公平起見,我們同時划著火柴後共同倒數3個數,然後點燃我們的蠟燭鍾,如果你們認為燒到一分鐘了就想辦法把它熄滅,然後迅速舉起組牌示意,老師在這裡用秒錶計時。聽清楚了嗎?(計時比賽)

  (2)公佈比賽成績。

  ①關鍵問題:什麼原因導致你們蠟燭鍾計時不準確?

  ②學生交流人為因素、材料影響、環境因素。

  2、兩分鐘修正蠟燭鍾。

  3、第二次計時比賽。

  4、根據比賽成績分析修正以後的計時情況,哪些地方還需要改進。

  (六)拓展延伸:製作蠟燭鬧鐘。

  我們發現了很多影響蠟燭鍾計時準確的因素,經過我們的改進誤差縮小了,但是仍有一些地方需要改進。我們的祖先象你們今天這樣,在經過了千百年來不斷的改進中,才有了今天計時準確的鐘表。今天回家後每一位同學可以再仔細做做,可以換種材料做做:比如用流水做一個水鍾,用沙子做一個沙漏還可以用點燃的香(盤式蚊香、拜佛的香甚至香菸都可以),然後把自己的體會心得和大家以及老師分享一下,可以嗎?

  今天,透過同學們的集體智慧,我們讓普通的一根蠟燭成為了一個可以計時的計時器,你們多了不起啊!但是老師想提出更高的要求,你們能在今天的蠟燭鐘的基礎上做出一個能報時的蠟燭鬧鐘嗎?想想怎麼做?(看教學時間而定:如時間夠展開談,如時間不夠,作為課後延伸活動)

  (出示蠟燭鬧鐘)老師這裡有一個做好的蠟燭鬧鐘,相信你們一定能作一個比我更好的。下課。

  五、課後反思:

  在本節課準備過程中和在實施課堂教學後,讓我對科學課教學中的教師引領作用和點撥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下面就本節課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談一些我的教學感悟。

  (一)實現學生的輻合型思維發展。

  輻合型思維是當認知主體面臨一個認知問題的時候,通常注重考慮各種相關因素,收集儘可能多的相關資訊,找出各因素之間的相互關係,最後提出一種解決問題的的具體方法。基於以上認識,本節課的教學設計緊緊圍繞實現學生的輻合型思維發展這一定位。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環節的設計中充分創設了實現學生輻合型思維發展的時間和空間。從有結構實驗材料的準備,到“測試蠟燭鍾比賽—分析資料發現問題—修正問題——再測試——再分析資料—再發現問題”等教學設計。最終實現了:當學生面臨影響蠟燭鍾準確的因素的的認知問題的時候,學生透過查詢各種相關因素(人為因素、環境因素、材料因素),找出影響蠟燭鍾準確與因素之間的關係,並透過思考最終得到解決影響蠟燭鐘的計時準確的方法(即:刻度要準;多次測量減小誤差;觀察要認真;及時點燃和及時熄滅等)。

  (二)關鍵性的問題,引發學生有效率的探究活動。

  教師在教學中的關鍵性問題,引領學生的思維走向,從而實現課堂的有效教學。本解課可分為五大版塊:設計方案;製作;驗證活動;查詢影響因素;修正活動。其中在討論設計方案和驗證活動後的查詢影響因素是本節課的關鍵環節。“怎麼知道蠟燭一分鐘燒多長;刻度怎麼標;還要注意哪些問題”等關鍵性的語言讓學生在茫然中在教師引領下一步步的邁上科學的階梯。又如學生在第一次測試蠟燭鐘的準確度以後,教師和學生共同查詢干擾因素中,學生只是在蠟燭刻度上和計量準確上找原因,總是在材料因素的“圈子”裡轉,“除了材料因素,還有沒有人為因素和環境因素的影響”,接下來的活動不用說都可想而知當時的課堂場景。

  (三)取捨之間的課堂。

  科學課的教學是有計劃的活動,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興趣、認知水平、思維特點、個性差異等都會給教學帶來不確定性,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留有一定的空間,必須充分考慮會出現哪些情況,每種情況如何處理,並事先作出相應的教學安排,要求教師形成“彈性化”方案。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將製作蠟燭鍾作為取捨之間的教學環節。其實製作蠟燭鬧鐘對一個孩子來說是一個極富挑戰的活動,用簡短有限的時間來實現對它的設計和製作,我想不會在孩子腦中留下多深的印記。莫不如在教學的尾聲用富有挑戰性的語言,吊起學生們足夠的胃口,讓他們在課後的大量時間淋漓盡致發揮想象力完成這個活動。我想這樣的“舍”是為了“得”到學生更寬泛的思維發展,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瞭解鞋子的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文化。

  2、幼兒能自主探索出鞋底花紋的不同形態,瞭解鞋底花紋的作用。

  3、觀察、探索過程中,找出鞋印的主人。

  活動重點:

  觀察、探索過程中,找出鞋印的主人。

  重點難點

  活動難點:

  幼兒能自主探索出鞋底花紋的不同形態及作用。

  水,乾淨的地板,形態不一的鞋子圖片(從古至今),相機,讀卡器,電視機,1—6 的號碼牌,沙池。

  活動過程

  一、匯入

  情景匯入,引發幼兒興趣,以偵探角色匯入主題。

  師:“昨天李老師發現了幾個腳印,向老師已經把腳印照下來了,作為今天破案 的證據。”接下來,我們就看看哪位小偵探最先破案。教師出示照片,請幼兒觀 察,引導幼兒討論。

  二、展開活動

  1、以提問的方式,給出討論話題。

  師:“我們要怎樣才能找出鞋印的主人呢?” 幼兒小組討論。

  每一桌幼兒為一組,每一組在規定時間內,推薦一位幼兒上來跟大家分享討論結 果。師:“到底是不是小朋友們說的這樣?我們來做個實驗檢驗一下吧。” 2、教師引導幼兒辨別腳印是左腳還是右腳。

  3、將每一桌的幼兒(6 人)為一組,到臺上排成一排坐好,教師逐一發 1—6 的號碼牌給幼兒拿好,請抬起辨別出來的那隻鞋印的腳,教師用相機將鞋底拍下來。

  4、展示拍攝的照片,幼兒自主觀察發現,找到鞋印的主人。

  5、驗證照出來的腳印。

  (1)教師請出幼兒判斷出來的那位號數的幼兒到臺上來,透過實驗來驗證鞋印的主人。

  (2)教師先請幼兒在準備好的水裡輕輕踩一下,到乾淨的地板上踩一下,再請幼兒對比,辨別。並請幼兒說出,透過什麼辨別出來的。(如鞋印的大小、花紋等) 教師:“為什麼鞋子有大小?鞋底為什麼還要有花紋,大家都看不見,為什麼還要製作上去呢?”

  幼兒分組討論。

  師幼小結:鞋底的花紋不是為了好看,而是為了防滑。

  (3)教師邊講故事,邊播放圖片,讓幼兒觀察發現,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鞋子文化。

  教師播放宮廷的鞋子,古代鞋子,新時代鞋子。

  (4)討論:是不是每一個人的鞋子都一樣?鞋底的花紋都一樣?不一樣的鞋子作用一樣嗎?

  師幼小結。

  三、結束活動

  1、將幼兒帶到戶外,請幼兒在沙池裡面踩鞋印,觀察不同的鞋印的不同花紋。

  2、分組合作——鞋印 DIY。四、延伸活動

  回家觀察家長的鞋子的鞋底花紋,都有些什麼形態。

  反思:

  幼兒對生成性課程很感興趣,同時具有較強的探索欲。教師及時抓住了孩子興趣這一點,讓活動具有較強的.可行性,幼兒對活動也具有較強的參與性。本課的設計體現了幼兒教育生活化,教師將此節課設計得很有趣,並將課程進行了整合。科學領域、藝術領域、語言領域、健康領域都有融合,讓活動更加豐富。

科學教案 篇4

  設計意圖:

  近來,我發現很多幼兒都喜歡動物,對動物也有著自然特殊的情感,他們喜歡小動物,樂意於小動物親近;小動物們都有各自的尾巴,可它們長的什麼樣?有什麼用?卻是幼兒平時非常容易疏忽的。為了進一步增加幼兒對小動物的認識,透過"找尾巴"來開展此活動。

  活動目標:

  1、在看看、猜猜、想想的過程中認識各種動物的尾巴。

  2、鼓勵幼兒仔細觀察並大膽想象,能發現問題並提出疑問。

  3、幼兒能在探索中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4、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5、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活動準備:

  1、課件:動物的尾巴。

  2、ppt動物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課件尋找動物的尾巴。

  師:小朋友們,昨天老師在電視上看見一個新聞,新聞裡面的記者阿姨說:動物園裡發生了一件事情,小動物們的尾巴不見了需要小朋友們的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尾巴。

  師:我們來看看師那些小動物調皮把尾巴弄掉了。

  小結:教師和幼兒一起幫助小動物找尾巴二、讓幼兒觀察圖片。(ppt)

  1、出示圖一:小松鼠師:小朋友們看看這是什麼動物呀?他的尾巴像什麼?(雨傘)

  2、出示圖二:燕子師:這是什麼動物呀?他的尾巴像什麼?(剪刀)

  3、出示圖三:金魚師:這是小金魚,小金魚的尾巴像什麼呀?(扇子)

  4、出示圖四:蜻蜓師:小蜻蜓的尾巴像什麼呀?(竹竿)三、說說那些動物的尾巴本領大。

  師:剛才呀我們看到了那些動物呀?這些動物們的尾巴都想什麼呀?他們的本領大不大?

  四、活動結束師:小朋友們我們一起去動物園裡看看還有誰的尾巴本領大呀?

  活動反思:

  每個環節缺乏科學合理的小結,特別是在最後總結動物超級本領與人類的關係時,沒能表達人類的本領還有很多,不僅是模仿學習,能舉出例項會更好。雖然環節之間自然過渡,但是語言組織還是缺乏科學嚴謹性和邏輯性,需要多要斟酌。由於緊張,語速有些過快,操作環節,給幼兒留的時間有些短,沒機會讓幼兒進行充分討論,我會在以後的活動設計中,合理分配時間,爭取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運用感官,探索瞭解蛋的形狀、結構,區分生蛋與熟蛋。

  2、初步培養幼兒比較、判斷能力。

  重點難點:

  判斷、瞭解生蛋熟蛋及結構。

  活動準備:

  1、一隻不透明的大布袋內裝生雞蛋、熟雞蛋。

  2、人手一隻雞蛋。

  活動過程:

  一、說一說

  1、看看摸摸說說猜口袋

  教師:你們猜猜看口袋裡裝了什麼?(啟發幼兒運用視覺、觸覺來猜)

  2、教師逐一出示口袋中的蛋寶寶,讓幼兒數數有幾隻並說出蛋的名稱

  3、說說蛋的形狀及猜猜生蛋與熟蛋。

  教師:兩個蛋寶寶長的一模一樣我們怎麼來區分它們呢?

  二、試一試

  1、引發幼兒自己動手嘗試的願望。

  教師:用小手搖一搖。

  2、用手搖一搖及用旋轉的方式知道蛋的生熟。

  教師:你們的蛋都可以吃嗎?為什麼?生的蛋裡面是什麼樣的?熟的蛋裡面又是什麼樣的?

  3、幼兒討論交流嘗試。

  4、歸納小結。(請幼兒回答,教師驗證雞蛋的生熟)

  三、嘗一嘗

  1、讓幼兒嚐嚐熟蛋。

  2、啟發幼兒將熟蛋與別人分享。

  活動延伸:

  教師品嚐鹹蛋並與幾名幼兒分享,提示幼兒:為什麼你們吃的蛋有的淡有的鹹,那是怎麼一回事呀?進一步激發幼兒探索其他蛋的願望。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觀察螞蟻,瞭解螞蟻的生活習性,認識螞蟻的種類。

  2、培養幼兒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3、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並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幼兒課前已經尋找過螞蟻,並認真觀察過。

  2、幼兒每人一隻空瓶子,瓶子裡放一隻螞蟻。一面放大鏡。

  3、螞蟻圖片。

  4、有關螞蟻活動的課件。

  活動過程:

  一、談話匯入

  謎語:個子不大,能量不小,團結互助,勇敢勤勞,能啃骨頭,會挖地道,行軍作戰,井井有條。讓幼兒猜一猜這是什麼小動物呢?幼兒回答:是螞蟻 教師提問:小朋友們,你們見過螞蟻嗎?在哪裡見過螞蟻?它們在幹什麼呢?(幼兒將之前觀察螞蟻的趣事進行回憶和講述,鼓勵幼兒大膽的說。)

  二、教師講述

  1、教師講述一件事情:有一天,我不小心把一小塊麵包掉到了地上,不一會兒,我就發現有一隻螞蟻在麵包旁邊轉來轉去,轉了一會就走了。過了一會,就有一大群的螞蟻成群結隊的來了。它們把麵包團團圍住,最後這群螞蟻把這塊麵包抬走了。

  2、提出問題,引導幼兒討論。

  (1)在這塊麵包旁邊,剛開始只有一隻螞蟻,怎麼就來了一大群的螞蟻呢?這隻螞蟻用什麼辦法通知其他的螞蟻呢?幼兒互相討論,鼓勵幼兒各抒己見。 教師播放螞蟻活動的課件,讓幼兒瞭解螞蟻是藉助氣味互相傳遞訊息的。螞蟻是一群生活在一起的,沒有一隻螞蟻是自己獨立生活的。

  (2)小朋友們,螞蟻那麼小,為什麼能搬動比自己身體大得多的食物,這是為什麼呢?引導幼兒說出,螞蟻雖然身體小卻力氣大,他們能夠團結合作,團結就是力量。

  三、觀察螞蟻、認識螞蟻、瞭解螞蟻

  1、幼兒觀察螞蟻,並用語言描述螞蟻的特徵。 讓幼兒用放大鏡觀察螞蟻的外部特徵。觀察前提問:螞蟻的頭長在哪裡?頭上有什麼?身體長的什麼樣?讓幼兒帶著問題去觀察。鼓勵幼兒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瓶子裡的螞蟻的主要特徵。描述的越詳細越好。

  2、教師出示螞蟻圖片,小結螞蟻的外部特徵。 螞蟻的身體很小,有的是黑色,有的是咖啡色,頭上有一對觸角,身體是一節一節的,身體下面有三對足。 引導幼兒討論:螞蟻的觸角有什麼用?

  3、給螞蟻歸類 在這節課之前,幼兒已經瞭解了蜜蜂和蜻蜓的知識,知道蜜蜂和蜻蜓都是昆蟲。鼓勵幼兒發表自己的見解,透過分類將螞蟻歸入昆蟲類。

  4、瞭解螞蟻的種類 課件演示不同種類的螞蟻,讓幼兒認識並瞭解它們的名稱。

  5、啟發幼兒討論螞蟻的益處和害處。比如:剛才課件裡看到的白蟻就是螞蟻的一種,它們就是害充,對人類有很大的害處。

  四、活動延伸

  讓幼兒到戶外繼續觀察螞蟻,並用畫筆畫出所觀察到的螞蟻。

  活動反思:

  在教學中所提出的問題,老師都不直接給出答案,而是透過啟發、引導讓幼兒透過自己的觀察、討論,透過自己探究的過程尋求出正確的答案。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的過程中,透過讓幼兒看、說、想,培養了幼兒的動眼、動口、動手的能力。體現了以幼兒為主體,課件的演示直觀、形象,幫助幼兒很好的瞭解了螞蟻的習性及螞蟻的種類。讓幼兒很感興趣,他們就會很認真的去觀察、去學習。在觀察螞蟻時,讓幼兒用語言描述螞蟻的特徵,有的幼兒不會用連貫的語句說下來,或者說不清楚,所以老師要多培養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科學教案 篇7

  活動設計背景

  有一天中午,我帶幼兒一起午睡,在脫衣服時有小朋友的叫聲“啊,好疼”,問其原因,是因為在脫毛衣時,由於起了靜電,所以感到疼痛,還有在玩滑滑梯時也會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這到底是為什麼呢?結合幼兒的實際經驗與問題,我創設了這節課,希望透過這節課的學習能讓孩子們瞭解這一現象, 特設計了這一節課。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對摩擦起電的興趣,瞭解關於靜電的簡單知識。

  2、啟發幼兒的發散思維,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3、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4、樂意與同伴合作遊戲,體驗遊戲的愉悅。

  5、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願望。

  教學重點、難點

  1、透過活動知道物體摩擦後會起電,帶電的物體能吸引輕小的物體。

  2、 加深對摩擦起電現象的理解。

  活動準備

  每組放兩個小筐一個筐內有塑膠尺、塑膠筆、鉛筆、竹筷、鐵棒、綢布、碎紙屑、線手套;一個框裡各種的紙屑,如:小硬紙板塊、碎皺紋紙屑,自作的小蝴蝶。每個幼兒一個自制的小章魚

  活動過程

  一、擦一擦、吸一吸

  1、今天,看看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什麼?(向幼兒介紹小筐裡的各種材料及物品)我們一起來玩一玩

  2、 根據幼兒在操作中的發現,引導幼兒想一想、試一試,怎樣做才能讓小紙棒把小紙屑吸起來(幼兒有目的的操作、探索)

  3、 提問小朋友說說哪些小棒可以把碎紙屑吸起來,你是怎樣做的?(請做到的小朋友上臺來掩飾一下,並講講自己的想法,再讓大家試一試可以麼?)

  4、 為什麼塑膠尺、塑膠筆和綢布摩擦後可以吸起碎紙屑?(幼兒思考、討論)

  總結:告訴幼兒:兩個物體在一起摩擦會產生靜電,叫做“摩擦起電”。塑膠尺、塑膠筆、和綢布摩擦產生靜電,因此吸起了碎紙屑,塑膠的物品最容易產生靜電。

  5、請小朋友再試一試,塑膠筆和尺還可以和哪些東西摩擦產生靜電,吸起紙屑

  讓幼兒探索發現:用絲綢、手帕、、衣服、頭髮來摩擦塑膠尺和筆都會產生靜電,將紙屑吸起來並知道小硬紙板吸不起來的原因。

  二、做一做:彩蝶飛舞

  1、教師將自制的小彩蝶發給幼兒,請幼兒想想辦法,怎樣才能使它飛起來呢?(幼兒操作、探索)

  2、幼兒上臺演示自己操作的方法,大家看看哪種方法會讓蝴蝶飛舞的更好

  小結:當塑膠筆或尺經過摩擦後會產生靜電,所以,小彩蝶會飛起來了。

  三、魔術表演:小章魚

  老師為小朋友請出“小章魚”,然後為小朋友變魔術,猜一猜,為什麼小章魚會貼到身上呢?請小朋友來試一試,體驗摩擦起電的樂趣。

  小結:當小章魚經過摩擦後,會產生靜電,所以,小章魚就貼到身上一起跳舞了。

  四、活動延伸:請幼兒帶著自己的小章魚到科學角或校園裡去,看看我們的章魚還能吸到哪裡去繼續探索摩擦起電的樂趣。

  教學反思

  這是一節非常有意義的課哦!孩子們的興趣也很高漲,課堂氣氛活躍,積極性高,同時也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讓便我能夠改進!讓自己下次會做的更好!

  不足之處:

  1、開始部分,我的語句組織的不太好,所以有的孩子沒聽清我的問題,所以一時孩子沒摸到頭腦,後來我是又經過引導後,孩子漸漸的明白,並能自覺操作了,方法也越來越新穎、有趣,很讓人欣慰!在語句方面以後要加油!

  2我可以將“小章魚”這一環節可以放到開始部分,這樣更能調動起孩子的激情;

  3、碎紙屑我是準備了一個小方盒子,可是做完實驗後,弄的到處都是,以後在做實驗時我要先

  講清規則,讓孩子有意識些,這樣也不會弄那都是了;

  4、如果我下次要講的話,我一定會準備的更充分些,讓孩子在不同的物品中去體驗摩擦起電的樂趣!加油!

  本次上課的優點:

  1、課堂氣氛比較活躍,能積極的配合老師的活動,整堂課還是比較輕鬆、活躍的;

  2、每做一個活動都會有小結,孩子掌握的比較好的,課下後幼兒還能繼續探索摩擦起電的樂趣,讓我很開心!同時家長的反應也比較好!所以,我們以後還會多上這樣的實驗課,讓孩子在玩中學,在玩中學到更多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