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課件> 七律長征課件

七律長征課件

七律長征課件

 七律長征課件【1】

  教學目標:

  1、認識了3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正確理解下列詞語:只等閒、逶迤、騰細浪、磅礴、走泥丸、雲崖暖、鐵索寒。

  2、理解詩意,感受毛主席及其中國工農紅軍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薰陶。

  3、有感情地朗誦全詩,感受詩的節奏和韻律,背誦全詩。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詩句含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難點:透過重點詞句體會紅軍戰士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準備]:

  1、學生查詢有關長征的資料並自學生字詞;2、收集有關毛主席所寫的詩詞。

  [課前預習]:

  1.課前佈置學生查詢有關資料,瞭解長征的相關知識,上課時講述你所瞭解的長征。

  2.藉助工具書及註釋讀懂課文。  

  教學過程:

  一、激情匯入,解題。

  1、師:回顧那段崢嶸歲月,二萬五千里長徵,譜寫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蹟;二萬五千里長徵,造就了多少頂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二萬五千里長徵,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那麼,如此豐富深厚的歷史內涵,在長征即將結束的前夕,一代偉人毛主席寫下了詩史上這首著名的七律《長征》。風雲歷史,濃縮成一首詩。今天我們就順著偉人的筆跡,去觸控長征的風景。

  (教師板書課題:25七律.長征)

  2、解釋“七律”。(七言八句,頷聯、頸聯對仗工整)。

  二、初讀,整體感知。出示閱讀提示(請一位學生讀,明確要求):

  1、自由朗讀詩歌,注意把詩讀通順,力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初步把握朗讀的節奏和感情。

  2、指名學生讀,正音並檢查生字:逶迤磅礴泥丸岷山。

  3、剛才在讀詩歌的時候,哪兒些字詞的意思你不太明白,你可以提出來。誰來幫助他解決這個問題?(預設:等閒、逶迤、騰細浪、磅礴、走泥丸雲崖、三軍、盡開顏。隨著我們深入學習,我想對“暖”“寒”這兩個字的含義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4、再讀讀這首詩,想想:這首詩寫了什麼?(紅軍長征,遇到了各種艱難險阻,最後取得了長征的勝利。)哪句話看出來: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閒。理解著句詩。只等閒:平平凡凡的小事。

  師:同學們說得不錯,詩歌描寫紅軍長征歷經的千難萬險,表現了紅軍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

  三、品“萬水千山”體會“遠征難”。(等閒小事有哪些?讀著讀者,你彷彿都看到了那些畫面了.)這首詩為我們具體展示了哪幾幅紅軍長征途中威武雄壯的“徵難圖”?你最欣賞其中的哪幾幅圖?為什麼?

  萬水千山:泛指,形容山無數,水無數,困難多,艱險多。

  A那麼紅軍戰士們渡過了哪些河呢?請你在詩中找出來。

  金沙(金沙江),大渡(大渡河)。

  誰來讀一讀寫水的詩句。

  B、紅軍渡過了金沙江、大渡河,又越過哪些山呢?

  找出:五嶺、烏蒙、岷山。

  誰再來讀一讀寫山的詩句。

  2.這一路長征,紅軍可謂是跋山涉水,長征從江西瑞金出發,一直到達陝北延安,這就是長征的整個路線圖。(出示長征路線圖)。

  1、“騰細浪”、“走泥丸”

  1)、說感受

  預:綿延不絕的五嶺只不過是翻騰著的細小的波浪;氣勢磅礴的烏蒙山只不過是滾動著的小泥丸。

  引導:說得真好,能讀出你的感受嗎?

  (2)、看圖。師板畫引導學生比較:逶迤——細浪,磅礴——泥丸。

  引導:五嶺山脈縱橫四省、綿延千里,烏蒙山海拔2300多米,氣勢磅礴。拖著病殘之軀,忍飢挨餓翻越這樣的大山,他們走了一天又一天,山是翻了一座又一座,戰士們的草鞋走破了一雙又一雙,有的戰士累倒了,有的戰士病倒了,有的戰士永遠留在了山上。但這樣的困難紅軍怕不怕?(不怕)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師生合作讀)

  (3)、學生練讀

  引導:多麼強烈的對比呀,誰能讀出山的雄偉,細浪、泥丸的輕巧?為什麼毛主席和他所領導的紅軍會這樣看待?(革命樂觀主義)(生自己練讀之後,老師引領學生分組讀。)這樣的事情在紅軍的眼裡都是小事。只因為——讀: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4)、男女合作讀,再齊讀。

  2、“暖”與“寒”說感受→讀。

  過渡:還能從詩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紅軍的勇敢?

  (1)請生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引導學生理解“暖”。引導:金沙江之戰,乾淨利落,快刀斬亂麻,高興呀!再讀——

  (2)預答:害怕(這就是寒)讀

  心驚肉跳(這就是寒)讀

  毛骨聳然(這就是寒)讀

  看了這場戰鬥,你有什麼感受?

  預設:慘烈、激烈(這就是寒)——你讀!

  驚心動魄(這就是寒)——你讀

  (3)生感情讀,讀出紅軍的“不怕”

  引導: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惡戰,這一“暖”一“寒”是紅軍戰士當時心情的真實寫照。兩場戰鬥,兩種場面,心情一樣嗎?你能讀出這兩種不一樣的感受嗎?自己練一練。(分男女組朗讀)

  指點:天險逾越了,但現在回想起那場面,還叫人膽戰心驚。"暖",寫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寒",寫出了強渡的驚心動魄,又進一步突出了"難"。這一暖一寒再現了紅軍戰士面對敵人的英勇無畏——讀;

  這一寒一暖讓我們再次感受到了紅軍把困難視為“等閒”的樂觀精神——讀。: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3、悟“更喜”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1)、質疑:更喜?讀讀前面的詩句,細細琢磨。(有過哪些喜?)

  2)、他們翻越了五嶺和烏蒙,他們渡過了金沙江,奪下瀘定橋,這一切他們都曾樂觀的面對,雖然如今面對的大雪山終年積雪,綿延千里,但是你可以想象到什麼?(他們依然樂觀;不放在眼裡)翻越了岷山,意味著長征即將勝利。誰不高興呢?所以,毛主席看到的是“三軍過後——”(生接)“盡開顏”

  3)師:是啊,紅軍是英勇的,紅軍是樂觀的,難怪毛主席會那樣豪情萬丈地讚道——讀: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四、總結全詩,拓展延伸。

  1、讓我們用毛主席的一段話對長征做個總結。

  2、透過這一課的學習,同學們得到什麼啟示?

  師:同學們得到的啟示很大。苦不苦,想想紅軍二萬五。以後同學們不管遇到什麼困難,不妨想想紅軍長征,一定會得到一股新的力量,讓你勇敢地戰勝它。我想,這就是我們學習這一課的最大收穫。

  3、拓展延伸

  交流所蒐集到的毛主席的其他長征詩詞,說說毛主席詩詞的風格。

  板書設計 :                   (畫細浪)

  遠征難

  25七律長征只等閒 (畫泥丸)

  英勇樂觀

  七律長征課件【2】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學習詩中關鍵詞的音、義,把握詩的內容

  過程與方法

  欣賞本詩高度的藝術概括性的特色和極度誇張的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紅軍在長征途中所表現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重難點】

  高度的藝術概括性的特色和極度誇張的手法

  【教學法】

  自主合作探究

  【課時】1課時

  【預習導學】

  1.匯入新課

   以 簡介作者匯入新課。

  2.作者連結

  毛主席(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潤之,筆名子任。1893 年12 月26 日生於韶山沖一個農民家庭。早年就讀於長沙湖南第一師範,即開始革命活動,接受並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1921年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歷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等職。平生於政務、軍旅之暇,喜愛詩詞、書法,用功尤勤,造詣甚深。著有《毛主席選集》5卷,遺墨輯有《毛主席書信手跡選》、《毛主席題詞墨跡選》、《毛主席詩詞手書》、《毛主席手書古詩詞選》。

  這首詩寫於1935年10月,當時毛主席率領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回顧長征一年來紅軍所戰勝的無數險阻,他滿懷豪情,以極其輕鬆的筆調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偉大詩篇。

  3.基礎知識

  逶迤(wēi yí):彎曲綿延的.樣子。

  磅礴(páng bó):氣勢雄偉的樣子。

  走泥丸:像小泥丸一樣地滾動。

  三軍:古代指上軍、中軍、下軍三路軍隊。本詩中指紅一方面軍、二方面軍、四方面軍。

  開顏:顏,臉;臉上的表情。開顏,歡悅的意思。

  【合作探究展示】

  一、詩文賞析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

  這兩句是全詩的總綱,寫得極有氣勢。它高度概括了紅軍在毛主席和黨中央的統帥下於整個長征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亙古未有的英雄氣概和百折不撓的勇毅精神。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 磅礴走泥丸。

  綿延不絕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而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裡也不過是小小泥丸在滾動。

  這兩句緊承首聯中的“萬水 千山”,先具體寫山。作者選擇山勢陡峭、峰巒起伏的五嶺和烏蒙山為代表,既合乎紅軍長征的實際行程,又形象地概括了紅軍在長征途中經過的無數座崇山峻嶺。綿延不斷的五嶺和巍峨高大的烏蒙山在紅軍眼中不過是“細浪”、“泥丸”,這樣有意縮小人的視覺比例,正是為了反襯紅軍,突出表現紅軍敢於藐視並戰勝一切困難的 高大形象和精神偉力。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如雲的峭壁懸崖 ,熱氣騰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

  這兩句具 體寫水,既實寫紅軍長征途中搶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的兩次戰鬥,又虛寫紅軍長征途中跋涉的無數道激流險灘。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裡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後個個笑逐顏開。

  結尾兩句寫長征的最後路程,這是全詩的高潮。

  二、這首詩展示的紅軍長征途中威武雄壯的“徵難圖”有哪幾幅?

  這首詩為我們展示了五幅“徵難圖”:翻越五嶺,疾跨烏蒙,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喜踏岷山雪。

  三、本詩 的寫作特點

  (1).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正確處理個別與一般的關係,全面再現紅軍長征這一偉大的革命史實。二是正確處理敘事和抒情的關係,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2).誇張手法的巧用。作者在這首詩中把巍峨雄偉、綿延不絕的大山寫得微不足道。如連綿起伏的五嶺,不過像輕輕翻騰的微波細浪,氣勢磅礴的烏蒙山,猶如小小的泥丸在移動。

  四、研究性 學習

  閱讀《毛主席詩詞選》,瞭解毛主席詩詞的藝術特色。

  【反饋檢測】

  一、朗讀你的詩歌。

  1、讀準字音。請根據拼音寫出 相應漢字。

  逶 (yí) 磅(bó) mín 山

  2 、讀出節奏。請用“\”正確劃分下列詩句句讀。

  ⑴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⑵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3]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 開顏。

  3、 讀出感情。朗讀詩歌,你覺得詩歌洋溢著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二、感悟你的詩歌。

  4、抓綱目。

  《七律長征》體現全詩中心思想的句子是: , 。這兩句詩寫得極有氣勢,高度概括了紅軍在毛主席和黨中央的統率下於整個長征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亙古未有的英雄氣概和百折不撓的勇敢精神,從中我們可看出全詩的詩眼是:

  5、繪圖畫。

  《七律長征 》這首詩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其巧妙地用藝術的手法為我 們展示了五幅“徵難圖”:騰越五嶺,疾跨烏蒙, , , 。

  6、想詩境。

  ①“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這兩句詩是全文的總綱,從這兩句詩裡你覺得全詩的基調是 。

  ② , 兩句是寫長征的最後路程,這是全詩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