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金華的雙龍洞的課件(精選7篇)
記金華的雙龍洞記敘了作者葉聖陶遊覽金華雙龍洞的情景。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閱讀記金華的雙龍洞的課件,相信能帶給大家啟發。
記金華的雙龍洞的課件 篇1
教材分析
這是葉聖陶先生早年寫的一篇遊記,也是小學階段的學生接觸的第一篇遊記。文章記敘了作者遊覽金華雙龍洞的情景,融情於景,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賞大自然的審美情趣。
文章按遊覽順序記敘,依次寫了遊金華雙龍洞時的路上見聞、遊外洞、由外洞進入內洞、遊內洞的所見所聞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況。透過描寫路上景色的明豔、溪流的歡唱、外洞的寬敞,以及內外洞連線處孔隙的“窄、低、小”,內洞的“黑、奇、大”,在讀者眼前展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輪美奐,令人感到身臨其境。
全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課文按兩條線索來寫。一條是作者的遊覽順序,是“順”的線索,抓住景物特點來寫。另一條是泉水、溪水的來路,是“逆”的線索。兩條線索巧妙地交織在一起,使景點的方位和作者觀察的移動有機結合,同時移步換景,堪稱遊記體文章的典範。其中“過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體現出遊記體“篇”的特點,將遊程、見聞和感受有機結合,是中年級學生學寫遊記的優秀範本。
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觀察仔細,語言樸實準確,描寫生動形象,敘述有詳有略,分別詳寫了孔隙、內洞的風貌,突出了雙龍洞的特色。
選編本課的意圖,一是透過閱讀,讓學生感受金華雙龍洞自然景觀的美,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趣;二是透過感悟,讓學生了解作者按遊覽順序記敘的表達方式,並體會、運用作者將見聞和感受結合,把事物寫得具體形象的表現手法。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感受孔隙窄小的特點。教學的難點是指導學生用常見的事物和自己遊覽的感覺,把景物的特點寫具體,使人感覺身臨其境。
針對20xx年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應加大語言文字的實踐運用,其中第二學段應落實“段”的訓練。所以本課作為第一課時教學設計,旨在抓住遊覽順序,透過感知整體,瞭解遊記特點,然後重點講“過孔隙”,梳理出本文的表達特色,並指導學生學以致用。
教學目標
1. 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詞義。
2. 瞭解遊覽順序,感受雙龍洞景象的奇異,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雙龍洞內孔隙的特點。
4. 領悟移步換景的遊記特點,體會並運用作者將見聞和感受結合,把事物寫得具體形象的表達方式。
重點難點
1. 學習按遊覽順序記敘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點。
2. 指導學生運用常見的事物,結合自己遊覽的感覺,把景物特點寫具體,使人身臨其境的表達方式。
教學準備
教師蒐集有關表現祖國大好山河的風景圖、金華雙龍洞的文字、影象等資料,做成ppt課件。
要求學生提前預習,讀課文、認生字、標自然段,製作作者遊覽過程示意圖,現場用展示臺予以展示呈現。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同學們,祖國的山川秀美,到處都有迷人的景色。瞧,這是哪兒?(課件出示廈門鼓浪嶼圖片)這迷人的風光讓我想起了一句詩文:霧鎖山頭山鎖霧,天連水尾水連天。再看看老師家鄉的一處美景(課件出示江西廬山圖片),你看到這樣的景緻,能像老師剛才一樣想起怎樣的詩句呢?
談話時,課件出示畫面,教師引導學生聯絡生活,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並結合已學的詩文表達情意。
二、揭示課題,反饋預習,整體感知
1. 出示圖片,揭示課題:記金華的雙龍洞。(板書課題)
2. 點明體裁特點,介紹遊記是記敘旅行的見聞和感受的文章。(板書:遊記)
3. 結合課前預習,反饋預習成果,學生出示製作的作者遊覽過程示意圖,對照課文,互相交流討論。
小結:課前預習是學習的一種好方法,透過預習,我們瞭解了作者遊覽雙龍洞的順序。交待遊程(板書)是遊記的一大特點。所到之處,葉老又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有怎樣獨特的感受呢?(板書:見聞感受)讓我們走進課文,隨著葉老到字裡行間去遊歷一番。
三、初讀課文,學習字詞,瞭解“雙龍洞”得名
1. 學生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 學習生字新詞,注意“浙、蜿”等字的讀音。(課件出示詞語)浙江 臀部
稍微 額角 蜿蜒
3. 指導學生結合漢字形聲字構字法,理解“蜿蜒”的詞義,並引導學生結合舊知,聯絡生活,學會運用“蜿蜒”。
4. 讀課文句子“首先當然是蜿蜒在洞頂的雙龍,一條黃龍,一條青龍。”引導學生感悟“雙龍洞”得名的由來。
四、精讀課文,感受“孔隙”特點,學習表達方式
(一)找出課文主要內容,瞭解作者見聞及感受
1. 課文哪幾個自然段是寫作者遊雙龍洞的?(4 -7自然段)
2. 默讀,思考:4-7自然段寫了哪些景點,分別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指名答。(板書:外洞、孔隙、內洞)最令你好奇難忘的是哪兒?(孔隙)
(二)重點感受“孔隙”特點,學習表達方式
1. 指名讀,全班學生邊聽邊思考作者是如何寫出孔隙特點的。
2. 理解“孔隙”詞義,再借助圖片揭示孔隙的特點:窄小(板書)
3. 深入文字,感悟作者是怎樣寫出孔隙窄小特點的。要求學生用心讀第五自然段,邊讀邊畫出有關的句子。
課件出示句群1:雖說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隻小船進出。怎樣小的小船呢?兩個人並排仰臥,剛合適,再沒法容第三個人,是這樣小的小船。(作者用常見的事物具體寫孔隙的窄小。)
課件出示句群2: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作者用自己遊覽的感覺具體寫孔隙的窄小。)
創設情境:假如你就是遊客,仰臥小舟,工人拉著繩,幫助你穿孔隙,過水道,你會有怎樣的感受?
指導朗讀句群: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獨個兒仰臥在小船裡,自以為從後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才說一聲“行了”,船就慢慢移動。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
師生共同小結寫法:葉老沒有直接點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見的事物和自己遊覽的感覺,把景物的特點寫具體,使人身臨其境。
4. 讀寫互動,遷移運用。
出示幾幅圖:海洋館、吊橋……,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仿照孔隙的寫法,寫出自己遊歷的感受。師生交流、反饋。
5. 梳理遊記內容,發現構段特點。
找找這個自然段一共有幾句話?從表達方式上,你發現了什麼奧秘?(條理清晰,體現了遊覽過程)
師生交流總結:在過孔隙時,葉老按遊覽順序,將見聞、感受,生動具體地記錄下來,使人身臨其境,這就是遊記的典範。
五、結課
雙龍洞的其它幾個景點又是怎麼寫的呢?下節課我們接著學習。
記金華的雙龍洞的課件 篇2
教學要求:
1、透過語言文字瞭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2、瞭解作者的遊覽順序。
3、學習本課生字。掌握“浙江、杜鵑、明豔、蜿蜒、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觀賞、盤曲而上、變化多端”等詞語。
4、 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教學重點:
1、瞭解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及作者是怎樣把由外洞進入內洞的過程寫具體的。
2、理清課文的條理。
教具準備: 介紹雙龍洞的VCD,課文錄音帶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談話:
同學們,你們喜歡旅遊嗎?你到過哪些城市去旅遊呢?它有什麼獨特的風光呢?今天,我們準備跟著名作家、教育家葉聖陶爺爺到浙江省的金華去旅遊,你想去嗎?
2、播放配樂的課文錄音。
3、出示課題,釋題引入。[板書:記金華的雙龍洞]
(1)課題中的“記”是什麼意思?(“記”即記錄之意,記的是遊覽的經過情形。本文是一篇遊記。)
(2) 葉聖陶爺爺游完雙龍洞後是怎樣寫這篇遊記的呢,讓我們隨著課文再觀賞這神奇的雙龍洞,好嗎?請同學們快速朗讀課文。
二、 探尋遊蹤,理清條理。
1、 文中寫到洞中雙龍的句子有哪些?(這是“雙龍洞”名稱的由來)
2、 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遊覽雙龍洞的?(遊覽順序)
3、 課文主要寫了哪些景點?根據作者遊覽的順序,畫一張遊覽示意圖。(四人小組合作)[板書]
4、 彙報交流,理清作者遊覽的路線。
金華→羅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
三、 品讀交流,理解深化。
(一)品賞路上的見聞。
1、 從課文中找出有關的句子來讀一讀。
2、 交流:作者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板書:山色水聲]
3、 引讀第2自然段。邊讀邊想象文中描寫的景象。
4、 理解句子“一路迎著……變換調子。”(老師朗讀,學生想象,播放VCD)
(二)遊覽外洞和內洞。
1、 自由讀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麼特點?(洞口寬,洞內大)[板書:寬、大]
2、 導讀“洞口很寬,像……。走進去很大,彷彿……”體會打比方的獨到之處。
3、 我們隨葉聖陶爺爺來到外洞,必須幹什麼?四人小組研讀第5自然段,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從外洞到內洞的過程寫具體的。
4、 交流:讀了第5自然段,你知道了什麼?
A:孔隙的特點——窄、矮[板書:窄、矮]
B:作者的感受——好奇、險[板書:險]
5、 朗讀“我懷著好奇的心情……就登陸了。”邊讀邊想象當時的情形。
6、 我們來到內洞,發現了什麼?先自己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
A:內洞的特點——黑(一團漆黑)、奇(洞頂雙龍,洞內石鐘乳、石筍)、大(比外洞大得多)[板書:黑、奇、大]
B:作者的感受——變化多端、顏色各異、很大
四、 情境再現,總結延伸。
1、觀看遊外洞內洞的VCD。
2、說話訓練:假如讓你當遊雙龍洞的一個小導遊,你準備怎樣向旅客介紹雙龍洞呢?(根據遊覽示意圖,注意導遊的用語。)
(先四人小組練說,再個別上臺表演。)
3、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中你最喜歡的段落。
4、 總結:葉老游完此洞後依然興致勃勃,又沿著溪水往上走,去觀賞上一個洞——冰壺洞,冰壺洞另有一番美麗的風光,他寫了另一篇遊記,編在中學課本里,大家可以找來一讀,也可以查閱有關的資料。
第二課時
一、學習生字新詞。
1、讀準字音。
浙(zhè)呈(chéng)稍(shāo)是翹舌音;
臀(tún)蜿(wān)蜒(yán)源(yuán)是前鼻音。
多音字:“盤曲(qū)而上”、“系(jì)著繩子”、“像橋洞(shì)的”
2、注意字形。
蜒、臀
3、理解新詞。
盤曲而上——盤繞著,彎彎曲曲地上去。
明豔——指色彩明亮鮮豔。
突兀森鬱——山高聳著,山上樹木繁密。
蜿蜒——原指蛇看爬行的樣子,這裡用來形容洞頂的雙龍彎彎曲曲的姿態。
變化多端——端,專案。變化多種多樣。
顏色各異——異,不同。顏色各不相同。
二、複習鞏固。
1、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遊覽雙龍洞的?
2、作者遊覽的路線是怎樣的?每一處景點有什麼特點?
三、整體迴歸。
1、簡單交代第一段和最後一段的內容。
2、根據圖示,對照課文,按照遊覽的順序給課文劃分段落,歸納段意。
一(1)交代遊覽的時間和目的地。
二(2—3)講路上的見聞。
三(4)介紹遊覽外洞的情景。
四(5)介紹從外洞進入內洞的經過情形。
五(6—7)介紹遊覽內洞的情景。
六(8)講乘船出洞。
3、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課文記敘了作者遊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川景物的熱愛。)
四、學習寫法。
1、敘述有條理,貫穿全文有兩條線索:一是遊覽的順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經的路線:深黑的石洞→內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著溪流上山入洞的。
2、作者移步換景,情隨景變,既描述出雙龍洞的神奇景色,又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課外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完成《學習輔導》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你喜歡的自然。
記金華的雙龍洞的課件 篇3
教學目標
1.透過語言文字瞭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
2.瞭解作者的遊覽順序,練習給課文編寫提綱。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1.瞭解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入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
2.理解課文的條理,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教學難點
透過語言文字瞭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
課前準備
1.小黑板數塊。
2.課文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1.我們的祖國土地遼闊,山河壯麗,有許許多多迷人的勝地,今天我們跟著葉聖陶老爺爺一起到浙江的金華雙龍洞去遊玩,好嗎?
2.介紹葉聖陶;文章選自《小記十篇》。
3.聽課文朗讀錄音。
二、檢查預習情況。
1.出示小黑板,檢查生字詞的認識與理解詞語。
(注意提醒:“浙呈稍”是翹舌音。)
2.開火車按自然段朗讀課文。
⑴讀後適當評議,著重糾正讀音。
⑵出示思考題:
①作者是按什麼順序寫雙龍洞?(遊覽)
②寫了哪幾個地方的景物?
(板書: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
③給課文分段。(六段)
三、講讀課文第一段。
用教師口述學生齊答的辦法學完這一段。
這段課文告訴我們:作者遊覽的時間是在(四月十四日);遊覽地點是(浙江金華北山的雙龍洞)。
四、作業。
1.抄寫詞語。
2.組詞。
臀()稍()蜒()蜿()
臂()梢()蜓()婉()
端()甸()緩()抑()
瑞()句()援()仰()
3.多音字。
第二課時
一、檢查複習。
1.《記金華的雙龍洞》課文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遊覽的順序)
2.作者分別寫了哪幾個地方的景物?
板書:(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
二、匯入新課。
1.哪幾小節是.寫作者在途中看到的景物。
2.指名計課文2-3節,思考:
⑴沿途主要寫了哪些景物?
⑵這些景物各有什麼特色?
3.逐題講解,討論:
⑴提問:①沿途主要寫了哪些景物?(山花樹水)
②這些景物各有什麼特色?
山盤曲而上
花多有精神㈠看到這種畫面,作者心中的情緒怎樣?(興奮、愉快)
㈡指導用興奮的語調讀課文,特別要讀好第二節最後一句。
水寬窄流連聲音水為什麼會這樣變化?(隨著山勢)
⑵小結:在滿山樹木、花草山石的一片明豔中夾著一條彎彎曲曲的溪流,並不時地發出不同的聲響。這幅畫給人留下什麼印象?(板書:美)這一段的第一句話與最後一句話告訴我們什麼?(溪流與雙龍洞的關係。)
⑶齊讀課文第二段,體會途中美麗的景色。
三、學習課文第三段。
接著我們來到雙龍洞洞口,看到了洞口以及外洞的情景:
1.指名讀第三段,思考:
⑴課文哪幾句分別寫了洞口和外洞的情景?
⑵洞口與外洞分別有什麼特點?
⑶從哪些詞句反映這個特點?
2.逐一思考並討論:洞口(板書寬)外洞(板書大)
四、學習課文第四段。
1.從外洞到內洞的唯一通道是什麼?(孔隙)
2.指名讀第四段,思考:
⑴作者是怎樣寫這個孔隙的?(分層:四層)
⑵孔隙有什麼特點?
3.讀後討論:
⑴作者是怎樣寫這個孔隙的?
第一層發現孔隙第一句
第二層孔隙大小2一4
第三層進出孔隙5
第四層經過感受6一10
⑵孔隙有什麼特點?(窄)課文是怎樣寫這個特點?
①“孔隙”指很小的洞。裂縫說明“窄小”。
②“小船”這個“小”字突出“窄小”。
③進洞方法正因為窄小才採用的。
④第四層中哪個詞最能反映孔隙窄小?(貼)“貼”能不能換“躺”?為什麼?(“貼”說明孔隙低得不能再低了。)還有“擠壓、稍微、準會”是寫什麼?(感受)孔隙如此“窄小”,進洞的方法又是如此少見,所以作者感到怎樣?(好奇)
3.帶著好奇的心情讀第四層。
4.指導背誦。
五、作業。
1.背誦課文。
2.填上合適的詞。
()的映山紅()的石鐘乳()地流()地移動
3.造句。
時而……時而……時而……
第三課時
一、複習舊課。
1.指名說出去金華雙龍洞路上、洞口、洞外有什麼特點?
2.背誦課文第四段,並說說孔隙有什麼特點?
二、學習第五段。
進了內洞,作者看到內洞有什麼特點?
1.指名讀第五段,思考。
2.提問:
內洞有什麼特點,找出有關詞語。
①暗(一片漆黑,什麼都看不見,提著汽油燈只照見小小的一塊地方,餘外全是昏暗)
②奇(各種各樣的石鐘乳石筍,還有雙龍)
③深(十來進房子那麼大)
這裡作者重點寫的是哪一點?(奇)課文怎樣寫內洞的奇?(洞頂的雙龍、石鐘乳和石筍)作者為什麼寫雙龍?(點出了雙龍的由來)石鐘乳和石筍有什麼特點?(變化多端,顏色各異)“變化多端”是什麼意思?“顏色各異”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說“即使不比作什麼,也很值得觀賞”?(說明內洞的石鐘乳和石筍本身就多姿多彩,奇特好看,越看越更加趣味無窮。)
3.小結。
三、學習第六段。
最後講乘船出洞。作者為什麼略寫出洞呢?(重複)
四、.總結全文。
1.本文記敘了作者遊覽雙龍洞的見聞,生動地描繪了洞中奇麗的景色。透過記敘表達了作者是怎樣的思想感情?(祖國山川景物的熱愛。)
2.研究.寫作方法:
①課文按遊覽順序來寫。(明線)
②課文中還有一條暗線是什麼?請找出來,讀一讀。(板書:泉水)
(從深黑的石洞進內洞,再經過外洞流出洞口,然後隨著山勢流下山去。)
③小結:這兩條線索要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作者正是迎著溪流上山入洞,透過泉水流出的孔隙,由外洞進入內洞的。
3.試著給課文列提綱。
①討論。
②練習。
六、作業。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回答書後的問題。
板書設計:
8記金華的雙龍洞
作業設計
一、抄寫詞語。
二、多義詞:
端正進步
端上來十來進
兩端進貨
開端進工廠
三、造句。
無論……都……
時而……時而……時而……
四、填空。
1.本文在結構上安排了兩條線索,一條是,一條是。
2.作者在從金華去雙龍洞的路上看到聽到。
3.雙龍洞的景物各有特點:外洞,孔隙,內洞。
記金華的雙龍洞的課件 篇4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11個生字,學寫其中9個。正確讀寫“浙江、森鬱、聚集、合適、昏暗、稍微、額頭”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瞭解作者的遊覽順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方法。
4.閱讀與想象相結合,瞭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激發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匯入
同學們喜歡春遊嗎?說說你遊覽過的地方、景點的特徵以及遊覽後的感受。(學生描述並談感受)正值陽春三月,我們隨葉聖陶老先生去遊金華的雙龍洞。板書課題:記金華的雙龍洞。同學們知道課題中的“記”是什麼意思?(引導學生理解“記”即記錄之意,記的是遊覽的經過情形。本文是一篇遊記。)雙龍洞有哪些吸引我們的景色,葉聖陶先生游完雙龍洞後是怎樣寫這篇遊記的呢?讓我們隨著課文再觀賞這神奇的雙龍洞。
二學生彙報預習後的收穫
課前同學們已經認真地預習了課文。首先我們交流生字詞的掌握情況。
1.出示文字投影片①,要求讀準生字多音字的讀音。
浙(zhè)江 調(diào)子 一轉(zhuàn) 突兀(wù) 蜿蜒(yán) 孔隙(xì) 即(jí)使
2.出示文字投影片②,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詞語:突兀森鬱:突兀、高聳;森鬱、森林、草木茂盛、盤曲而上、變化多端、聚集
重點理解“進”:平房的一宅之內有幾排,一排為一進。
3、交流生字的寫法:
學生以各種方式交流預習寫字的方法,教師重點指導:
4、檢查課文朗讀情況
教師提示:小組內接龍讀文章,相互評價;指名接龍朗讀,組織評價。
三、再讀課文,理清順序
1、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勾畫出作者遊覽的景點。(默讀勾畫)
2、教師引導交流,教師板書:路途——外洞——孔隙——內洞——出洞。
3、師:你能以小導遊的身份上臺結合板書講講作者的遊覽順序及景點嗎?
五、對照示意圖,找到有關段落再次朗讀。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一)複習鞏固,聽寫,並對聽寫的詞語按一定順序進行排列,說出排序的理由:
1.聽寫: 昏暗、盤曲而上、合適、突兀森鬱、聚集
2.排序:盤曲而上——突兀森鬱——聚集——合適——昏暗
(路途見聞)(洞口看山勢)(外洞較寬敞)(孔隙運輸)(內洞)
(二)、激趣匯入
作者來到金華的雙龍洞,一路行來他觀賞了哪些風景,有哪些感受呢?這節課我們隨作者一起細細地遊賞。
二、賞讀課文
(一)、品賞路上見聞
作者去金華雙龍洞的路上,都有哪些見聞呢?讓我們隨作者一起遊覽。請同學們自由讀二、三自然段,將你喜歡的句子勾畫下來。
2、引導學生交流:作者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圖中景物一片明豔,一路溪水歡快流動)
3、師:哪些語句讓你感到這種明豔與歡快呢?將你勾畫的句子讀給大家聽,並談談你的感受。
教師引導學生賞讀:
(1)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眼前一片明豔。
引導學生感悟:作者抓住沿途景物的顏色特點,將山色與花色的交相輝映,紅色與綠色的相互對照的明豔加以描寫,寫出了金華一代山區明亮豔麗的春色。
(2)、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
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你彷彿看到溪流在怎樣的流動?
引導學生想象:(溪流時寬時窄,不時地變換著形狀,彎彎曲曲的流向遠方,因此流水的速度也有不同,有時順流而下,有時則緩步前行,潺潺的流水奏出或輕或重,或緩或急的曲調,人伴著著輕快的樂曲行走在山間,心情格外地愉快舒暢。)
帶著這種愉快的心情,我們朗讀這一句。(生朗讀)
(二)、遊覽外洞和內洞。
我們一同隨著葉聖陶老先生從金華出發,經過羅甸就漸漸入山。一路上大家有說有笑,山中的景象一片明豔,耳邊溪流潺潺,迎著溪水抬頭望去,我們來到了雙龍洞口。
1、體會洞口和外洞的寬、大
(1)、請同學們自由讀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麼特點?(生朗讀感受)
引導交流:(洞口寬,洞內大)
(2)、導讀“洞口像橋洞似的,很寬。走進去很大,彷彿到了個大會堂,周圍都是石壁,頭上是高高的石頂,在那裡聚集一千過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
引導學生體會打比方的獨到之處。
2、感受孔隙的矮小
(1)、師:我們隨葉聖陶爺爺來到外洞,要想繼續遊覽內洞,必須幹什麼?(透過孔隙)
請四人小組研讀第5自然段,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從外洞到內洞的過程寫具體的。(學生研讀體會孔隙特點以及作者是如何從外洞進入內洞的)。
(2)、學生彙報交流,引導學生體會:
A:孔隙的特點——窄、矮 B:作者的感受——好奇、險
(3)、你從哪些語句感受到了孔隙的矮小合作者經歷的有趣的驚險呢?
引導學生感悟以下語句:
A:雖說是孔隙,可也能容得下一隻小船進出。怎樣小的小船呢?兩個人並排仰臥,剛合適,在沒法容下第三個人,是這樣小的小船。
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細緻準確地描寫方法。
B: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
師:同學們讀這一句,你能體會到作者這種感受嗎?
引導學生想想體驗:只有一動不動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透過孔隙。作者因真實的體驗突出了孔隙的矮小。
(3)、帶著剛才的體驗朗讀“我懷著好奇的心情……就登陸了。”
3、感受內洞的奇特
(1)、師:我們乘船從孔隙經過,大約走了八、九米就來到了內洞。這裡又有什麼樣奇特的景觀呢?請大家默讀第五大段,用我們上面的學習方法進行個人學習。再分小組討論。思考:在內洞你看到了什麼?有什麼感受?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到的?然後有語氣地讀出來。(生自學交流)
(2)、引導學生交流,體會內洞的如下特點:
A、內洞的特點——黑(一團漆黑)B、奇(洞頂雙龍,洞內石鐘乳、石筍)
C 、大(比外洞大得多)
(3)、感受洞頂雙龍,洞內石鐘乳、石筍的奇特
師出示:這些石鐘乳和石筍,形狀變化多端,再加上顏色異,即使不比做什麼,也很值得欣賞。你能想象洞頂雙龍、洞內石鐘乳、石筍的樣子嗎?
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進行描述。
出示圖片並描述:這些石鐘乳和石筍,像神仙、像動物、像宮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搖曳的燈光,忽明忽暗,讓我們置身於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們驚歎自然的奇異,請大家有感情地讀讀內洞這部分。(生感情朗讀)師:欣賞了洞內自然天成的奇特景觀,我們隨葉老又仰臥在小船裡,透過孔隙出了洞。
三、練習複述
師:假如讓你當遊雙龍洞的一個小導遊,你準備怎樣向旅客介紹雙龍洞呢?請你根據遊覽示意圖用小導遊的語氣把金華雙龍洞景色特點介紹給大家。
四:回顧總結
這節課,我們隨葉老遊覽了金華的雙龍洞,洞中的景觀令人驚歎。那孔隙的奇妙,石鐘乳和石筍造型的奇特,真不愧為大自然中又一奇特的景觀。而且,還掌握了遊記的學習方法,那就是抓住遊覽中作者的所見、所聞,體會作者的所感和對山水、自然的無限熱愛之情。刻下同學們可將你遊覽的美景和感受以遊記的形式寫下來
板書設計
記金華的雙龍洞:
路上:一片明豔 迎著溪流
外洞:大 泉水外流 自然偉大
值得觀賞
孔隙:低矮窄小 一路水程
內洞:黑大奇 泉水緩慢
出洞:
教後反思
記金華的雙龍洞的課件 篇5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認識本課11個生字,學寫其中的9個。正確讀寫“浙江、森鬱、聚集、合適、昏暗、稍微、額頭”等詞語;
2、初讀課文,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和遊覽順序。
〖教學重點難點〗
掌握課文生字新詞,初步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課前準備〗
金華雙龍洞的圖片資料、及從空隙進入內洞的實景影片片斷。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出示課題:匯入
二、檢查預習
1、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理解字義
⑴ 學生自己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⑵ 課堂反饋自學情況:
2、默讀課文,瞭解主要內容:
帶著問題讀課文:默讀課文,標序號,再想想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麼?(這是一篇遊記,記敘了作者遊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
3、瞭解寫作順序:
過渡:作者遊覽了雙龍洞,他是按什麼順序寫的,向我們介紹了什麼?自讀思考,用筆畫下來。
⑴ 自讀思考。⑵ 小組交流。 ⑶ 班級交流。
全文是按遊覽順序寫的,依次寫了遊覽金華雙龍洞的路上見聞、遊外洞、由外洞進內洞、遊內洞、出洞。
板書: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
三、總結
四、佈置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畫一張遊覽路線圖,再說一說作者遊覽了哪些景點。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2、分清文章的主次,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方法;
3、閱讀與想象相結合,瞭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激發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4、朗讀課文,能按順序運用課文中生動形象的語句複述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由外洞進入內洞的經過作者是怎樣寫清楚和具體的。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同學們,葉聖陶先生向我們清晰地講述了他遊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使我們彷彿也置身於神奇秀麗的大自然中。拿出你們自己繪製的遊覽路線圖,讓我們現在就啟程吧!
二、學習新知
1、整體感知:
⑴自學要求:默讀全文,思考:根據示意圖,說說你主要遊覽了哪些景點?
⑵班級交流彙報(引導學生把握全文,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條理,分清文章的主次。)
⑶學生在讀中感悟。(文中略寫部分,如遊雙龍洞路上見聞部分“景色明豔、溪流歡唱”,隨著學生說,就透過學生的有感情朗讀解決了,具體描寫部分下面深入學習。)
2、直奔課文的主體:
⑴ 在遊覽中,你對哪一處的景色印象最深,一會兒向大家做個介紹,形式不限,可以拿著圖片或照片做介紹,也可以編成解說詞講解,還可以朗讀課文。
⑵ 小組合作學習。
⑶ 全班交流:①外洞寬敞。②內外洞連線處孔隙的窄小。③內洞“黑、奇、大”
板書:寬敞 窄小 黑、奇、大
3、迴歸整體:
教師根據板書總結引導:我們按照“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的順序一同遊覽了金華的雙龍洞,這其間我們感受到路上明豔的景色,聽到了溪流的歡唱,看到外洞的寬敞,體驗了內外洞連線處孔隙的窄小,更讓我們欣賞到內洞的“黑、奇、大”,我們不禁發出感嘆。在我們遊覽的同時,泉水始終伴隨著我們,找找書中描寫泉水的句子。
三、總結全文 知道作者的遊蹤,清楚文章的主次安排,為複述課文打好基礎。
四、佈置作業
1、語言積累:把課文中生動形象的`語句讀一讀,記一記。
2、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記金華的雙龍洞的課件 篇6
教學內容:
複習上節課的內容,加深學生印象,瞭解外洞、內洞的物點,理出泉水流經的路線,歸納文章的寫作物點。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回憶遊雙龍洞的路線。
二、學習課文。
(一)學習外洞、內洞的特點。
1.默讀課文,想想外洞和內洞有什麼特點,作者是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的?
(1)默讀課文,想想外洞和內油有什麼特點,作者是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的?
(2)外洞的主要特點是什麼?(大)是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到的?
(3)內洞的主要特點是什麼?理解“變化多端”和“形狀各異”
(4)你知道為什麼這個洞叫做雙龍洞嗎?(因為內洞有兩條龍。)
(5)這兩條龍實際上是什麼?(石鐘乳)理解“蜿蜒”
2.課文哪一部分是講作者由外洞進入內洞?
(1)這一段講了哪幾層意思?
(2)作者進洞時的感受是什麼?從作者的感受中,你體會到什麼?
(二)理解泉水流經的路線。
1.啟發思考。找出課文中寫水的句子讀一讀,再想一想泉水是從哪兒流到哪兒的?
2.四人小組討論,老師巡視指導。
3.彙報後。板書:深黑的石洞---內洞---外洞---洞口---隨著山勢流下山。
4.有感情地朗讀,邊讀邊想象外洞、內洞的特點,想象乘船進入內洞的情景。
三、教師小結:
課文把雙龍洞的特點寫得很具體,我們讀了,彷彿身臨其境。作者按照遊覽的順序,把遊洞的過程和泉水流經的路線結合起來寫,條理很清楚。
四、作業設計
(一)摘抄好詞佳句。
(二)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三)把自己喜歡的景點介紹給爸爸媽媽聽。
板書設計:
3.記金華的雙龍洞
作者的遊覽順序:
路上---洞口---外洞---內洞---出洞
泉水流經的路線:
深黑的山洞--內洞--外洞--洞口--隨著山勢流下山
記金華的雙龍洞的課件 篇7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喜歡旅遊嗎?你到過哪些城市去旅遊呢?它有什麼獨特的風光呢?今天,我們準備跟著名作家、教育家葉聖陶爺爺到浙江省的金華去旅遊,你想去嗎?
2、板書課題,釋題引入。
(1)課題中的“記”是什麼意思?(“記”即記錄之意,記的是遊覽的經過情形。本文是一篇遊記。)
(2)葉聖陶爺爺游完雙龍洞後是怎樣寫這篇遊記的呢,讓我們隨著課文再觀賞這神奇的雙龍洞,好嗎?
二、出示本課時學習目標
三、展示詞語
師:小組內,幫對之間相互檢查一下學案,看看生字是否認識了,詞語是否查字典了。
師指導:所謂讀詞想景,我們在讀詞語的時候,要學會邊讀邊想象與詞語相關的情境。(指名讀,齊讀)
四、展示讀書
1、練讀課文
師:學案上還有個任務: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請同學們先自己讀一讀感覺還讀不好的段落,一會兒比一比,看看哪個小組同學能做到讀正確、讀流利。(學生練讀自己感覺還讀不好的段落。)
2、展示讀課文
師:每小組的4號比一比,看哪個小組同學能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其他同學仔細聽,幫對針對出現的錯音、停頓不當、讀的不流暢的句子等要及時糾正。
(落實讀正確、讀流利,讀不正確、不流利的,老師要及時糾錯、指導,實在差的,要賽讀。)
3、師:請同學們瀏覽一下課文,誰能說說本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課文按照遊覽順序,依次寫了去金華雙龍洞的路上、遊外洞、由外洞進入內洞、遊內洞的所見所聞所感以及乘船出洞的情況。)
五、寫字
1、觀察生字
師:同學們,課文我們已經讀正確、讀流利了,那麼生字會寫了嗎?請同學們先仔細觀察課後生字,想想怎麼記住它,怎樣才能把它們寫好。
2、教師範寫,學生書空
師:同學們,請看“鵑臀”這兩個字。
鵑:左右結構,左窄右寬,左下角“月”的撇要變成豎。
臀:上下結構,上寬下窄,上邊是“殿”。
師邊範寫邊講清注意點,學生握好鋼筆,跟老師書空。
3、學生仿寫
課前預習時,我們已經對生字進行了描紅。下面請同學們在練習本上仿寫本課的生字。(教師巡視,看學生的起筆、頓筆、大小、間架結構是否美觀。對寫的不好的字進行指導,對寫得好的字用紅筆圈出來。)
評價:我發現同學們不僅書讀得好,而且寫的字也越來越漂亮了。
4、小檢測
(1)師:再仔細看一看這幾個生字,看看能不能記住它?
(生快速記憶)
(2)聽寫生字。
(3)師:請對子之間相互改一改,錯的請及時更正,錯一改三。
六、出示自學提示
過渡:透過課前老師對學案的瞭解,針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進行了梳理,同學們請看:
(課件出示)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作者都遊覽了雙龍洞的哪些地方?你對哪裡的景物最感興趣?標一標,畫一畫,並寫寫自己的感受。
七、分配展示任務
1、作者都遊覽了雙龍洞的哪些地方?你對哪裡的景物最感興趣?標一標,畫一畫,並寫寫自己的感受。
2、根據作者的敘述,畫一幅金華雙龍洞的景點遊覽圖,再介紹一下你印象最深的一個景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5自然段。
4、蒐集補充葉聖陶及金華雙龍洞的相關資料(文字、圖片等)。
5、思考文章的寫作方法。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分清文章的主次,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3、感受金華雙龍洞的神奇美麗,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教學難點:
1、分清文章的主次,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2、感受金華雙龍洞的神奇美麗,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記金華的雙龍洞》,請齊讀課題。
2、請看這節課的學習目標。(課件出示)
3、課件出示上節課的自學提示。
師:上節課,同學們都根據這一自學提示,進行了自學,並寫了自己的讀書體會,現在請同學們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各自的讀書體會。
二、全班彙報
師:同學們,作者都遊覽了雙龍洞的哪些地方?具體又是怎樣寫的?相信透過你們的自學、小組交流,已經有了答案。
1、作者都遊覽了雙龍洞的哪些地方?你對哪裡的景物最感興趣?
教學措施預設:
理清遊覽順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
師:同學們回憶一下葉老都遊覽了雙龍洞的哪些地方?
預設:葉老遊覽了雙龍洞的外洞、孔隙和內洞。(板書)
師:經過寬大的洞口,就來到了外洞。這裡又是怎樣的景象呢?繼續彙報。
預設:高、大,彷彿到了個大會堂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
師:誰能把這種奇特的感受讀出來?(指名讀)
預設: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經讓我們感到很奇特,更令人驚歎的是,內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僅通水道,長10餘米,寬3米多。內外洞的相隔與相通,形成了雙龍洞最鮮明的特色。古詩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覓泉源臥小船”,如欲觀賞,唯有平臥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頭,有驚而無險,妙趣橫生,堪稱遊覽方式之一絕,有“水石奇觀”之譽。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快來看看吧!
師:我們乘船從孔隙經過,大約走了八、九米就來到了內洞。這裡又有什麼樣奇特的景觀呢?繼續彙報。
思考:在內洞你看到了什麼?有什麼感受?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到的?把你的感受讀出來。
預設:
1、內洞一團漆黑,什麼也看不見。
洞頂的雙龍石鐘乳和石筍名目有四十多種。形狀變化多端,顏色各異,即使不比做什麼,也很值得觀賞。
師:洞內鐘乳石、石筍眾多,造型奇特,佈局巧妙,有“黃龍吐水”、“倒掛編幅”、“彩雲遮月”、“天馬行空”、“海龜探海”、“龜蛇共生”、“青蛙盜仙草”、“壽星與仙桃”等景觀,幻化多變,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龍宮。
過渡:這些石鐘乳和石筍,像神仙、像動物、像宮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搖曳的燈光,忽明忽暗,讓我們置身於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們驚歎自然的奇異,請大家有感情地讀讀內洞這部分。感情朗讀。指讀。
師:就這樣,我們隨葉老又仰臥在小船裡,透過孔隙出了洞。
預設:
學生可能會問:作者為什麼不稱之為水洞卻還要稱為孔隙呢。(因為外洞面積太大了,水洞相對就顯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詞是恰當的。)
2、根據作者的敘述,畫一幅金華雙龍洞的景點遊覽圖,再介紹一下你印象最深的一個景點。
預設:
學生板畫金華雙龍洞的景點遊覽圖,然後像小導遊一樣把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個景點介紹清楚,介紹詳細。
3、蒐集補充金華雙龍洞的相關資料。
學生根據自己蒐集的文字、圖片資料進行展示。
(金華雙龍洞距金華市區約15公里,坐落在海拔1000多米的北山南坡,除底層的雙龍洞之外,還有中層的冰壺洞和最高的朝真洞。雙龍洞分內、外兩洞,外洞高大明亮,洞高66餘米,廣、深各33餘米,面積1200多平方米。常年洞溫為15攝氏度左右,冬暖夏涼,炎夏至此,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涼”之感。洞內陳放著一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
雙龍洞現為國家森林公園,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素以林海莽原、奇洞異景、道教名山著稱於世。)
4、迴歸整體,體會寫法
(1)課文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
敘述有條理,貫穿全文有兩條線索。一是遊覽的順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經的路線:深黑的石洞→內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著溪流上山入洞的。
(2)全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川景物的熱愛。)
三、小練筆
按照遊覽的先後順序描寫景物的方法,選擇校園中一兩處重點景物來寫一段話。
(學生自主練習,然後交流,師生共同評價。)
總結拓展:
作者乘船出洞,結束了雙龍洞之遊。我們同作者一道感受了雙龍洞的雄偉、驚險與神奇。面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們不僅折服於自然之偉大,自然之神奇!你們知道嗎?葉聖陶爺爺出洞後,並沒有直接回城,而是藉著濃濃的興致,又繼續遊玩了上游的冰壺洞。金華有兩個巖洞,一個是雙龍洞,另一個是冰壺洞,那裡的景緻也很迷人,請同學們課下讀一讀葉聖陶寫的《記金華的兩個巖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