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魚和小魚的美術課件
大魚和小魚的美術課件篇一
教材分析
選用廣東嶺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小學美術第二冊》第七課《大魚和小魚》。魚是學生很喜歡的動物,也是在生活、電視中經常看到的,學生對魚很熟悉,為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選擇了本課的教學內容。
一、教學目標:
初步感受自然界中的形象與藝術作品中的形,象兩者之間的關係,知道大小對比、疏密對比的繪畫表現方法,並懂得運用。
二、教學要點:
重點與難點:
1、
亮的並充滿畫面的大魚。
2、學習經過對比來表現大、小魚的造型與畫面的構成。讓學生了解魚的基本形狀和花紋的描繪。
三、課時:(1課時)
四、課前準備:
1、教師:課件、圖片、大魚和小魚製作圖、白紙
2、學生:畫紙、彩筆、油畫棒、黑線筆
五、教學過程:
(一)、匯入課題
1、教師:同學們,老師今天請來了一位小客人,它叫小丑魚,今天邀請我們去參觀他的家,現在就讓我們跟著小丑魚一起到美麗的海底世界去看一看吧。(放課件:欣賞海底世界錄影)
大家觀看的時候一定要仔細觀察在海底世界你看到了什麼?
現在請一位同學回答老師你剛才看到了什麼?
2、出示課題《大魚和小魚》
(二)、欣賞:美麗的海洋世界
1、學生:看到了各種型別的魚,看完了以後感覺非常美,也想到海底世界像小魚一樣玩一玩。
2、教師:大海里的魚還有許多不同形狀的,我們來辨認一下(圓形、橢圓形、方形、三角形、稜形)
請位同學回答老師,你看到了什麼形狀的魚。
3、教師:魚之所以能在水裡自由自在的遊玩,就因為它有著特殊的身體,看它是由哪幾個部分組成的?
4、學生說,教師透過課件演示魚身體的各部位的特點。
5、認識不同形狀的魚的特點。〈課件演示〉
教師小結:魚的形狀真是千奇百怪啊。
(三)、觀察
1、花紋
例如:(1)、波浪線
(2)、弧線
(3)、圓
2、顏色
在這個海底世界你們看到了多少種顏色(請一位同學回答)
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求知慾。
(四)、大小對比
教師:這條小魚很調皮,總喜歡和別人比誰的個子大。
(1)你們覺得他是大魚還是小魚?
學生有的說是大魚,有的說是小魚。(引起爭論,引導觀察)
板書:大小對比
(2)小遊把他的小夥伴也叫來了,現在你們看看他是大魚還是小魚?(出示兩條魚的圖片)
誰大誰小,我們要把他們放到一起比較才能知道。
這張圖上哪條魚大?哪條魚小?你為什麼這樣覺得?
教師小結:大,就是佔的面積大、地方多。小,就是佔的面積小,地方少。教師小結:作畫時應有正確的作畫習慣,敢於充滿畫面並畫大。
六、作業要求:
1、今天每個同學也送小丑魚一件禮物就是幫小丑魚和他的小夥伴們畫一幅全家福,還幫它們設計的最漂亮衣服,先想一想,然後抓緊時間畫。
2、學生作畫,教師巡視指導。
3、評價
4、下面請同學們當小評委,評一評我們的畫(他評、自評、點評)評價標準:形狀、花紋裝飾、學習方法。
5、這節課我們學會了什麼?
4、教師小結:海底世界真是太美了,讓我們愛護大自然,愛護我們的朋友。啟發學生創作靈感。在音樂中感受自己的創作快樂。在欣賞同伴的作品時提高審美能力。
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課後延伸:
在生活、電視中觀察魚的不同特點。觀察不同的魚。開拓學生視野,增強學生的知識面。
大魚和小魚的美術課件篇二
高要市宋隆白土中心小學 賴惠娟
教學內容:嶺南版義務教育實驗教科書小學美術第二冊第七課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大小對比,疏密對比的繪畫表現方法,並懂得運用。
②運用工具、材料,表現“大魚和小魚”。
2、過程和方法:
①在視、聽中體驗海洋的獨特魅力,學習觀察的方法;
②在欣賞評述中,感受民間藝術的色彩美、裝飾美;
③在“造型.表現”中學習運用各種材料的表現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能與小朋友一起合作進行以魚為主題的遊戲;
②能與小朋友一起合作完成作品;
教學要點:
1、教學重點:
瞭解魚的造型特點,表現出大、小魚的造型。
2、教學難點:
掌握大小對比和疏密對比的繪畫表現方法。
3、興趣點:
①模仿與表演魚的動態。②精彩的海底世界小影片欣賞。
4、觀察點:魚的形狀、色彩、花紋等特徵,魚的結構。
作業要求:1、基本要求:能畫出大魚和小魚的形態;2、較高要求:魚的形狀與動態與眾不同,畫面構圖豐富生動。
學習領域:造型.表現
課時安排: 1課時
作業內容:要求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創作一幅“大魚和小魚”。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具、範畫、音樂
注意事項:培養大膽發言、大膽作畫的習慣。
技能要求:用線條、色塊自由表現細節形象。
教學過程:
1、組織教學。
2、謎語匯入(出示課件)
(1)謎語:身體像葉子,尾巴像扇子,搖頭又擺尾,從來不離水。
(2)故事啟疑:有一天,一條叫珠珠的魚,一邊唱歌,一邊快活的遊著:“我是一條美麗的大魚,美麗的大魚???”這時候,一條叫紅紅的`魚兒遊了過來,說:“你比我小多了,我才是美麗的大魚呢?正當他們說話的時候,又一條叫京京的魚兒遊了過來,:“你們都不是,我才是美麗的大魚。”
問:同學們說一說,到底誰是大魚誰是小魚?並說明原因。
(教學意圖:引起爭論,引導觀察,引發思考,引出課題。)
3、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教師小結大和小的關係、定義。
(讓學生感知魚的大小是因為魚在畫面中所佔的大小(面積)不同。)
(2)教師在黑板上畫一條魚,問:在這條魚旁邊,畫一條怎樣的魚,這條魚就變成小魚了?畫一條怎樣的魚,這條魚又變成大魚了?學生上臺繪畫。
(提示: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大魚和小魚,理解大和小的差異。在一個整體畫面中,區域性間的大與小彼此是有區別和聯絡的,是相對而言的,沒有比較就沒有大、小可言。)
(3)讓學生說說生活中的大與小的事物。
4、示範。
(1)教師在黑板上示範畫一條大魚的外形輪廓,並分析魚的形體特徵。
(2)讓學生討論:可以在魚身上加什麼圖案和色彩?小魚可以畫在什麼地方?畫成什麼形狀?
(3)看各種各樣的魚(課件)
(提示:引導學生觀察魚的結構組成與外形特徵,採用提問方式啟發學生對魚的認識。重點使學生知道魚的身體形態是各種各樣的以及大魚和小魚的組合。)
5、創作。
(1)出示一張大魚和小魚在一起的畫,引導學生想象:它們是什麼關係,穿著這麼漂亮的衣服會去幹什麼?它們的心情怎樣?(讓學生將人的情感融入到魚的創作中,體會快樂的心情)
(2)欣賞一些學生的作品。(借鑑方法。)
(3)作業:畫一幅《大魚和小魚》,並講訴魚的故事。分三步展開:①讓學生比一比誰畫的魚大。示範(板演),並補充了一些處理方法,如遮擋的處理方法等。②比一比誰畫的小魚樣子多。③比一比誰能把魚裝飾的漂亮。(給魚穿上漂亮的衣服。)(提示:啟發學生大膽地多畫魚,力求形狀各異、顏色豐富、花紋又不相同。對想象豐富的作品及時鼓勵、表揚。)
6、展評、欣賞。
以學生的作品為例,討論、分析如何把一條小魚變成大魚或者把一條大魚變成小魚。加深對大與小的理解。
7、總結、拓展。
向父母講訴大魚和小魚的故事,並找找大與小在一起的事物。 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基本上達到教學中的三維目標,能在把握好課堂的教學流程以及時間的前提下有條不紊地進行,學生作業大部分完成得較好。魚在生活中比較常見,學生認識較豐富,因此只要利用更多的圖片,引導他們提起興趣就算是成功了一半。在教學中,我透過觀察,欣賞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透過動手畫,塗,剪等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整節課,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既能掌握魚的畫法,又能大膽描繪。學生的作品形式較多樣。但是也有不足之處,學生作畫的顏色不夠豐富,搭配不夠協調。今後在教中要讓學生了解更多的色彩知識,鼓勵學生大膽著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