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精選科學教案合集八篇

科學教案

精選科學教案合集八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教案8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 瞭解資訊記錄和儲存的手段,以及它們的演變過程。

  2. 學習用科學的方法,選擇適當的載體記錄、儲存獲得的資訊。

  3. 引導學生對資訊科技發展的關注。

  【教學準備】

  1. 光碟、磁碟等實物

  2. 課堂資訊記錄紙

  3. 學生搜尋“筆和紙的發明及演變”等資料

  【教學過程】

  一、指導學生如何有效、規範地記錄資訊

  1. 交流學生蒐集到的關於“筆和紙的發明和演變”的資訊。

  2. 說說這些資訊的來源。

  3. 討論:記錄資訊來源的重要性。資訊的來源和途徑可以幫助判斷資訊的可靠性,需要查詢更詳細的資訊時可以透過資訊的來源快速找到相關資料。

  4. 如果要記錄資訊的來源,你們覺得應該主要記錄些什麼內容?

  透過書籍查詢可記錄:書名、作者、出版社、重要內容……

  透過網路查詢可記錄:網名、網址、作者……

  5. 分小組討論並製作資訊記錄卡。

  6. 根據教師提供的資訊填寫資訊記錄卡。

  7. 學生交流並小結。

  我們在記錄獲得的資訊時,不僅要如實記錄相關資訊的內容,還應該詳細記錄資訊的來源。因為資訊的來源、途徑,能幫助我們判斷資訊的可靠性,同時也是尊重作者的智慧財產權的表現。

  二、回顧記錄資訊的方法

  1. 在剛才的學習活動中,我們都採用了文字記錄的方式來記錄資訊,平時我們還會用什麼方式記錄資訊?(圖畫、表格……)

  2. 翻看我們的科學學習活動手冊,在我們四年的科學學習中學會了用什麼方式記錄資訊?

  3. 你們覺得資訊的記錄與儲存對我們的科學學習有什麼作用呢?

  三、瞭解儲存資訊方式的演變過程

  1. 我們在記錄資訊時都用到了什麼工具?(筆和紙)

  2. 在筆和紙發明之前,古代的人們是用什麼來記錄資訊的呢?(甲骨、竹簡、絲綢……)

  3. 為什麼這些方法和工具沒有延用到今天?

  4. 因為這些方法存在很多的限制,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又有哪些記錄和儲存的方法和工具呢?(磁帶、膠捲、軟盤、硬碟、光碟……)

  5. 這些工具的應用使我們的資訊儲存量越來越大,而且在現在辦公中越來越普及。這樣下去我們是否就不需要紙了呢?

  6.小組交流筆和紙的優點和缺點並嘗試記錄討論過程。

  7.大組交流。

  8.小結。我們要根據不同的資訊採用不同的記錄和儲存方式。筆和紙記錄佔用空間大,查詢不方便,但它使用便捷還將是我們,特別是小學生記錄資訊的主要方式。

  四、作業

  課外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和儲存“人們如何不斷地探索和改進記錄信資料”。

科學教案 篇2

  一、教學目的:

  1、指導學生透過研究晝夜的變化,認識晝夜的變化是由於地球的自轉形成的。

  2、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以及獨立思考、勇於探索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晝夜的變化是由於地球的自轉形成的。

  難點: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三、教學準備:

  1、日出或日落的掛圖。

  2、註明地球、月球旋轉軌道和太陽、地球、月球相對位置的掛圖或反映地球、月球圍繞太陽旋轉的錄影帶。

  3、三球儀。

  4、轉椅一把。

  四、教學過程:

  1、談話:每天,太陽從東方升起的時候,白天就到來了,人們就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學習;太陽從西方落下,黑夜就降臨大地。請同學們觀察這幅日出、日落圖,結合平時的瞭解想一想:每天,我們看到太陽在天空中是怎樣運動的?

  2、提問:

  (1)隨著太陽的東昇西落,地球上出了什麼現象?

  (2)地球上的晝夜現象有什麼規律?

  3、談話:隨著太陽的東昇西落,地球上的晝夜就交替著迴圈出現,那麼是什麼原因引導了地球晝夜變化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

  (1)談話:科學家們很早以前便對晝夜變化這一自然現象進行了研究,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31頁。

  (2)提問:

  ①“太陽中心說”是誰提出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②地球是怎樣圍繞太陽公轉和自轉的?

  (3)談話:地球繞著太陽旋轉,月球繞著地球旋轉,它們在宇宙中的相對應位置及地球、月球的旋轉情況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看一段錄影。(地球、月球在宇宙中圍繞著太陽旋轉的有關錄影)閉著眼睛想一想茫茫的宇宙之中地球繞著太陽轉、月球繞著地球轉的情形。

  (1)談話:我們已經知道地球繞著太陽運動,月球繞著地球運動。那麼地球上的晝夜現象是由什麼運動造成的呢?

  教師演示三球儀,引導學生觀察地球、月球的運動情況。

  (2)提問:從三球儀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地球在繞太陽轉動的同時還進行著什麼樣的運動?

  (3)討論:你認為地球上的晝夜現象是由於什麼運動造成的?

  (4)談話:我們每天都看到太陽東昇西落,為什麼說是地球在運動?下面我們透過一些活動弄清這個問題。

  (5)分組活動,一個同學坐在轉椅上,另一個同學使轉椅轉動。

  思考:

  ①坐在轉椅子不動時,看到周圍的物體怎樣?

  ②轉動轉椅,你看到周圍的物體是怎樣的?

  ③坐在轉動的轉椅裡,你看到的物體的運動方向和轉椅的轉動方向有什麼關係?

  ④坐在轉椅上,從左向右轉動,你周圍的物體是怎樣運動的?

  (6)分組討論:

  ①我們知道,地球以外的月球、星星等天體,每天都有東昇西落的現象,這說明什麼?(地球自西向東運動)

  ②由此可以推測,我們在地球上的看到太陽東昇西落,是由於地球在作什麼樣的轉動而形成的?

  (7)小結:透過以上的分析,我們認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東轉動,這個分析是正確的。現在人們可以乘火箭、太空梭離開地球,從宇宙空間觀察地球,看到地球確實在轉動。地球是個球體,中間是赤道,兩端分別南極和北極,穿過地球南北極的一條假想的直線叫地軸。地球每時每刻都在自西向東圍繞地軸轉動著。

  (8)談話:太陽的東昇西落是由於地球的自轉引起的,那麼晝夜現象又是由什麼引起的呢?我們用下面的模擬實驗來說明這個問題。

  (9)分組實驗並思考:

  ①“地球上”的哪個部分被“太陽”照亮?哪個部分未被“太陽光”照亮?

  ②這兩個部分分別相當於一天中的什麼時間?

  ③自西向東轉動地球儀,觀察插小紅旗的地方什麼時候是白天?什麼時候是黑夜?白天、黑夜是否交替出現?

  ④以上實驗說明什麼?

  ⑤你認為晝夜交替現象是怎樣形成的?

  (10)小結:我們每天看到太陽自東向西運動,實際上是地球自西向東對著太陽自轉。地球是個球體,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對著太陽的那面是白天,揹著太陽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轉動,晝夜現象就會交替出現。一次晝夜變化的時間也就是地球自轉一週的時間,大約是24小時。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 三角形框架具有穩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結構。

  過程與方法

  ● 用三角形框架來加固框架結構。

  ● 設計、製作一個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結構。

  情感、態度、價值觀

  ● 體驗動腦、動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獲得成功的喜悅。

  教學準備

  為小組準備:筷子或塑膠吸管、橡皮筋、剪子。

  教師自己準備:框架結構建築的圖片或影像。

  教學過程:

  一、 匯入新課

  現示各種框架結構的圖片(可選影片材料)

  二、 研究簡單框架

  1、 實踐體會

  利用筷子捆一 角形框架和長方形框架

  觀察經們受到力的作用時有什麼不同?

  哪一個容易變形?

  可以把長方形框架加固嗎?

  2、 根據要求分組操作,並作好各種形狀的記錄。

  主要思考增加斜杆起什麼作用?

  並說說三角形框架有什麼特點。

  三、 做一個堅固的正方體框架

  1、 請同不思考如何製作一個堅固的方體框架。

  2、 製作一個較複雜的結構,應當先畫草圖,計算材料。

  3、 做一個堅固的正方體框架要多少根橫杆?多少根豎杆?多少根斜杆?它們的長短一樣嗎?

  4、 每根斜杆起什麼作用?框架中有多少個三角形?

  5、 考驗我們的正方體的承受能力。

  在我們的正方體框架上一本一本地放書,它能承載多少本?

  四、 小結

  板書設計:

  製作的原則 做成的形狀

  穩定

  承壓大

  用料少

科學教案 篇4

  一、教學目的:

  1、指導學生透過網上閱讀、觀察、討論等認識月球,瞭解人類對月球的探索及月球的認識;激發網上閱讀、討論、想象等多種方法收集資訊的態度與能力;

  2、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培養學生勇於探索及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二、教學重點:指導學生學會利用網路資源收集資訊、整理資訊,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

  三、教學難點:增強對月球知識的瞭解,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及空間想象能力。

  四、教學準備:

  月球探秘網頁。

  五、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引發探究。

  1、談話:透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了從古代神話故事嫦娥奔月——人類幻想登月,到1969年7月20日人類終於成功登上了月球,並拍攝了許多照片。到1972年12月,人類先後6次登上月球進行了探索研究。月球是我們人類的鄰居,美麗而又神秘,你最想了解哪些有關月球的知識?(學生質疑)

  2、這節課,請你做一個月球探險家,去探索月球的無窮奧秘?好嗎?

  (二)、分組自學,自主探究。

  1、引導討論,提示學法。

  你想透過哪些方法來探索有關月球的知識?

  2、分組自學,指導探究。

  下面請同學們自由選擇學法獲取有關月球的知識。

  網址:百度網站中的月球探秘。

  3、組織討論,課內交流。

  學生互相交流對月球的認識。

  課文重點知識:

  (1)月球是個球體,是地球的衛星,距離地球約38.4萬千米。

  (2)月球比地球小得多,49個月球才有一個地球大。

  (3)月球不會發光,我們所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陽的光。

  (4)月面高低不平,有高山、平原,還有許多環形山。

  (5)月球上沒有大氣,沒有植物、動物,沒有生命。

  (6)晝夜溫差大,白天最高120℃,晚上可降到—180℃以下。

  (7)月球引力小,只相當於地球的六分之一,人在上面輕飄飄的。

  4、在進行了一番探索之後,你有什麼感想?

  5、我們雖然已經知道了月球的.一些知識,但人類並沒有停止對月球的探測,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對月球將會有新的發現,科學家已經設想在月球上建立人類生活基地(出示圖片),如果讓你設計,你看需要哪些設施(要適應月球上的自然環境)。

  6、如果哪一天實現了,請你想一想,未來的月球將會是什麼樣的?

  (三)、總結探究,延伸課外。

  1、同學們想的很好,我想不久的將來,我們的目標一定會實現。此時,你能用一兩句話來表達自己的學習感受嗎?

  2、科學的探索是無窮無盡的,一個個未能解開的難解之謎等待著我們去探索,我們要好好學習,認真探索,一步一步開啟科學知識的大門。

  3、假如我們去月球旅行,應該做哪些準備?

  4、作業:課後進一步蒐集有關月球的知識,把所掌握的知識用網頁、幻燈片等形式反映出來,下節課舉行一個月球探秘展示評比活動。

  教學後記: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掌握較好。

科學教案 篇5

  一、指導思想

  依據《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貫徹落實“健康第一”的教學思想,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健體,掌握一些基本的健身方法。採用靈活多樣、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在教學中以學生

  為主體,讓學生的思維、情緒、活動同教師的教交融在一起,使學生帶著愉悅的心情,濃厚的興趣,積極主動地完成學習目標,發展學生敢於動腦,大膽實踐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創新精神。

  二、教材內容

  本課的教學內容選用了滾翻教材中的《前滾翻》和遊戲《障礙跑》。

  三、課的組織、設想

  本課結合教材內容採用故事情景的教學方法。 進入情景:在課的開始,教師以“小刺蝟鍛鍊”的故事對學生進行誘導,透過模仿動物和練習《健身操》發展學生的活動興趣。

  情景展開(1):在滾翻教學中,展開“小刺蝟鍛鍊”故事情景,啟發學生創造各種玩法。把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利用小墊子進行各種自由滾翻、滾動、跨越障礙等練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想象力。

  情景展開(2):教師及時捕捉住能做出“滾翻”的學生,透過他們的展示,將滾翻滲透於生活中,讓學生掌握自我保護的技能。

  情景展開(3):引導學生學習“前滾翻”。練習中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出現的問題(如:頭頂觸墊子、團身不緊、雙腳蹬地無力等),透過教師示範、出示掛圖,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動作。在保護與幫助練習中培養學生團結協作,互相幫助,關心他人的優良品質。學生基本掌握滾翻的技能後,同伴之間相互評價打分,發揮小組評價和個人評價的作用,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情景展開(4):引導學生進行遊戲《障礙賽跑》。透過小動物歌謠提高學生的遊戲興趣,培養學生遵守規則,尊重同伴的優良品質,滲透安全教育,鼓勵學生大膽創新,積極協作,勇於顯示個體的價值。情景結束:集休手拉手跳簡單跳躍動作以放鬆身心。

  教學目標:

  1、 樂於開動腦筋,表現自我,充分展示學生個性

  2、在體育活動中有一定的觀察和模仿能力

  3、在體育活動中表現出合作行為,培養創造能力

  教學內容:前滾翻

  一、導課

  師:同學們,冬天來了,你們一定很喜歡 出去玩,對不對?

  師:能告訴老師,你們想去哪兒玩嗎?

  師: 今天,老師帶你們到動物園裡玩一玩,看看動物園裡的小動物是怎樣過冬的,好不好?

  師:那我們就出發吧!你們一定要注意,到了動物園,一定要聽從指揮,注意安全!

  二、設定情景

  1、遊戲一:穿過小樹林

  學習目標:調動學生興趣

  師領生跑步到森林,玩“穿過小樹林”的遊戲,

  師:同學們,我們穿過了這片小樹林,就要到動物園了,大家一定要愛護小樹林。

  師:同學們,請注意啦,我們馬上就要進動物園了。師領頭穿過洞門(由兩位同學搭手成門),來到動物園。

  2、舞蹈:健康歌

  學習目標: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師:動物園裡的空氣好新鮮呀!同學們,我們來做做運動吧!(播放音樂,師領生跳舞:健康歌)

  要求:氣氛活躍,心情愉悅

  3、模仿小動物開運動會

  學習目標:①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②培養想象能力及創造能力

  ③培養協作意識

  師:跳完了舞,你們想和小動物們一起玩一玩嗎?現在,我們就來模仿一下小動物:看看小動物們怎樣開運動會的,好嗎?

  師:我們分組進行,看看誰的想象力最豐富,模仿的最象最好,行不行?

  師:我們現在開始吧!(師參與其中)(設想:龜兔賽跑、青蛙過河、老鷹捉小雞、青蛙跳遠)

  要求:充分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

  三、技巧:前滾翻

  4、栽種人工草坪

  學習目標:培養協作意識及竟爭意識

  師:你們模仿的真像。現在,大家累了吧?一起到人工草坪上休息一下吧,不過,我們要先栽種好人工草坪,現在我們來比一比:哪一組栽種的最快最好。

  師:草坪種好了,你最想玩什麼呢,大家分組玩一玩吧!

  設想草坪圖形:長方形、圓形等。

  生:分組活動。(設想:有的在草坪上來爬去,有的在翻筋斗,有的在仰臥起坐,有的在練習劈叉,還有的在……)

  要求:團結協作

  5、熊大哥“翻筋斗”

  學習目標:匯入主題—前滾翻

  師:大家瞧一瞧,這一組的同學在幹什麼?

  生:翻筋斗

  師:說對了,原來,他是我們的熊大哥,在學翻筋斗呢!就象“滾圓球”一樣,現在我們把墊子拉開,排整齊,也來學學翻筋斗吧!注意:兩人一組,自由組合,看誰滾得又圓又穩。生:練習團身滾動

  師:巡迴指導,提示學生能不能不抱腿滾動呢?

  生:表演示範

  師:表演的真好,我也來給你們表演一個。同學們,老師表演的好嗎?

  生:好!

  師:你們也來練一練吧,我相信你們比老師做得還要好。現在開始。

  生:練習前滾翻;分兩組集體表演

  師:你們表演的真不錯,我想和你們比試一下,好嗎?

  生:好!

  師:表演蹲撐前滾翻起立展體亮相。老師表演的和你們有什麼不一樣?

  生:開始動作、結尾動作不一樣

  師:說得很好,同學們,你們有更好的方法和更漂亮的動作嗎?分組練一練,看哪一組的動作最優美,最有特色?

  生:練習,集體展示,個別展示

  四、放鬆活動

  師:大家玩累了吧:我們來放鬆一下(意念放鬆),準備回家吧!

  意念放鬆指導語:

  1、請慢慢閉上眼睛

  2、 我感到很放鬆

  3、我的雙手感到沉重和放鬆

  4、我的手臂感到沉重和放鬆

  5、我的雙肩感到沉重和放鬆

  6、我的雙手、手臂、雙肩全部感到沉重和放鬆

  7、請慢慢睜開你的眼睛

  師:同學們,你們放鬆好了嗎?

  生:放鬆好了

  小結:同學們,今天,看了大家的表演,我對我們班同學有更深的瞭解,你們聰明、伶俐、活潑、好動,希望你們在以後的學習中再接再厲,更上一層樓。

  五、師生再見

  反思:

  這節課有多處不足。1,天氣比較熱,影響學生情緒,

  2,組織不嚴密,表現在準備部分,、我把熱身倒過來了,應該活動身體各部位,做頭、腰、雙手、腿的動作。課上是先進入第一個環節,讓學生自主在墊上做滾翻動作。

  3、沒有及時運用激勵機制,做得好的與做得不成功一個樣,

  4、沒有跟生活聯絡起來。只讓他知道怎樣滾,不顧怎樣用到生活中,因讓學生明確前滾翻粉是體育鍛煉的一種途徑。透過這個途徑可以發展學生的柔軟、靈敏、協調素質務基本活動能力,促進個性心理的發展。教案的設計基本結合學生的知識,自編了動物及遊戲,這樣提高了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動腦思考的能力,使學生的身心健康得到了和諧發展,體現了新課程健康第一的理驗。

科學教案 篇6

  【重點】

  活動星圖的製作和使用

  【難點】

  星等的規定;活動星圖的製作和使用

  【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準備:按教材中的說明製作活動星圖

  教學器材:活動星圖;蠟燭若干

  教學課件:無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匯入)我們知道,太陽有東昇西落的現象,月亮在夜空中也在緩慢地移動,那麼星星呢?上節課我們知道了大熊座在四季天空中的位置是不同的,其實,星星也在夜空中緩慢地移動。

  (學生活動)們觀察教材的“星星的週日視運動”圖,教師講解星星的運動。

  (提問)太陽的東昇西落是地球自轉的結果,那麼星星的運動呢?

  (學生討論)

  (教師總結)星星是恆星,它們的運動是人類的觀察結果,因此也是由於地球自轉引起的。

  天空中的繁星位置雖然在變化,但是人類還是可以找出規律的。古代人試圖將夜空中的星座繪製出來,給航海者指示方向。這就是星圖的來歷。人們不僅將星星的位置標在星圖上,還將星星的明亮程度也表示在圖上,這就是星等。

  星等是1850年由英國天文學家普森提出的,用來衡量天體的亮度。每相差一個星等,亮度差2.512倍,比如5等星比6等星亮2.512倍。因此如果星等相差五等,亮度便差了約100倍。由於星等範圍太小,後來人們又引入了負星等,來衡量極亮的天體。太陽的亮度是-26.7星等。

  星等只是地球上人的觀察結果,恆星實際的明亮程度與我們看到的一樣嗎?學生討論。教師點燃兩支同樣的蠟燭,請同學們觀察不同距離下蠟燭的明亮程度,說出自己的感受。教師總結:真實亮度相同的恆星,距離越遠,我們看過去它就越暗,它的星等就越大。因此,這種星等也叫做視星等,只是人類的視覺感受。

  (提問)星星距離我們是有遠有近的嗎?

  請同學們觀察教材的“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圖,教師講解星星的實際位置是有遠有近的,並介紹光年的含義。

  在星圖上,我們不需要表示出星星到地球的距離,只要將它們繪製在一個平面上就行了。由於星空是不斷變化的,因此為了更準確地反映某地某時的星空,人們發明了活動星圖。

  (學生活動)教師講解活動星圖的使用方法、製作方法。學生當堂完成活動星圖的製作。教師提醒學生注意日期和方向的確定,使用星圖時應該舉過頭頂,對照觀察星空。

  (學生活動)當堂完成練習3、4。

  (教師總結)

  教案點評:

  本節課的內容是讓學生學習星圖的知識,連帶介紹星等的概念。本課要讓學生培養起恆星在空間的運動和距離的概念,這是星圖製作的背景知識。因此教案設計一開始,從日、月的運動引出恆星的視運動;然後,透過探討星體亮度,引入星等的知識,進而讓學生了解恆星距離地球是遠近不同的。最後,介紹星圖,並指導學生製作活動星圖。

科學教案 篇7

  第1課 觀察我們周圍的材料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1.物體都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的周圍存在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

  2.我們周圍的常見材料有木頭、紙、金屬、塑膠、玻璃、纖維等。

  過程與方法:

  1.調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觀察和辨認不同的材料。

  3.用詞語描述常見材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發展進一步研究材料的興趣和願望。 教學重點:觀察和辨認身邊不同的材料

  教學難點:用適當的詞語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學準備:6種用最常見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教學過程

  一、觀察我們周圍的材料

  1.這個單元我們將開始學習“材料”,板書“材料”。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稱?什麼物品是用這種材料做的?教師將學生說到的材料一一板書出來。

  2.看看自己和小組裡的同學,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攜帶的物品都是什麼材料做成的,試著把它們寫在書中的表格中。

  3.交流記錄的情況,看看有沒有出錯。

  4.這些材料在我們身邊應用很廣,書包裡的物品、教室裡的物品,它們又分別是用什麼材料製成的,四人小組合作完成調查表,對於難以判斷是什麼材料製成的物品,請作出標記。

  5.調查結束後,在小組內討論以下問題:

  ①調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種材料?

  ②哪些物品是由一種材料製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種材料製成的。

  ③哪種材料使用得最多?

  6.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全班交流

  哪些材料在我們身邊被廣泛使用著,為什麼大量使用它們呢?

  二、觀察描述幾種常見材料的主要特點

  1.我們周圍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種材料組成的,比如一扇門,就使用了木頭、玻璃、金屬等材料,不同的部位為什麼要用不同的材料?舉例說說你的想法。

  2.四人小組選擇兩種材料討論它們分別有什麼主要特點和用途,並記錄下來。

  3.交流各組的記錄情況,有不同意見的及時補充,若認同其他組的觀點,及時將它補充在自己的記錄單上。

  4.請保管好記錄單,下次還要再使用。

  第2課 誰更硬一些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理性質可以用來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韌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別的物體破壞它的表面。過程與方法:

  1.用簡單測量的方法檢驗材料的物理性質,透過比較發現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發展對物質世界的探索興趣。

  2.認同物理性質是可以被觀察和測量的觀點。

  3.增強材料迴圈利用、節約資源的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比較材料軟硬的方法。

  【教學難點】選擇適當的詞語定性描述金屬的特徵

  【教學準備】

  學生(每小組):木頭、紙、金屬和塑膠各兩根,鐵、銅、鋁等金屬片各一條,砂紙、玻璃杯、熱水。

  教師準備:電路檢測器、榔頭

  【教學過程】

  一、比較硬度

  1.比較紙和木頭的軟硬,出示紙和木頭,說說它們誰更硬一些?你是怎樣觀察到的?(紙一折就變形,而木頭不容易折)

  2.比較紙、木頭、金屬的軟硬,再出示金屬一條,這三材料誰更硬一些,你是怎樣觀察到的?

  ①學生說說自己的原先觀察結果,可能會出現方面,那金屬條和木塊誰更硬一些(用壓、捏、折的方法都不易區分它們的軟硬)

  ②提出:判斷一種材料是否比另一種更堅硬,可以用刻劃的方法,若能在另一種材料表面劃出痕跡,就表示它比較硬,反之則可能硬度相同或較小。

  ③學生嘗試用木頭在金屬上刻劃或金屬在木頭上刻劃,看怎樣做能劃出痕跡。

  3.比較木頭、金屬、塑膠的軟硬

  ①如果再給你一種材料:塑膠,它們的軟硬又會是怎樣的?(學生猜測)

  ②可以怎樣檢測它們的軟硬?

  ③怎樣做到有序地觀察?(出示書P48的記錄表)

  ④實驗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根據學生回答、教師再適當補充,出示活動題方)

  活動提示:

  ⑴依次選擇其中一種材料,分別去刻劃另兩種材料的平面處。

  ⑵用力適度,並儘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劃時用力大小相同。⑶能劃出刻痕的,在記錄表格內打“√”,不能劃出刻痕的,在記錄表格內打“×”。

  ⑷要求每個人都操作一次,並且注意不要劃傷手指。⑸根據我們觀察到的結果,將木頭、紙、金屬和塑膠按硬度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哪種材料最硬?

  二、認識金屬

  說說周圍的物品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金屬?

  為什麼用金屬不用其它材料(根據學生的舉例,出示材料)

科學教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知道測量氣溫的方法,能夠用溫度表測出當時某個地方的氣溫。

  (2)啦解氣象站測量氣溫的工作原理。

  2.知識與技能:

  (1)能夠從不同地點測量的溫度資料中發現問題。

  (2)能夠從親身經歷的活動中體會資料的真實性和重要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願意從事收集資料工作,樂於研究自己提出的問題。

  (2)有重證據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準備:

  1.空氣溫度計,百葉箱等

  三.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複習引入。

  (二)自主學習:

  1.學會使用溫度表。

  (1)觀察溫度表,認識溫度表的各個組成部分。

  (2)學會溫度的讀寫。

  (3)用溫度表的模型練習溫度的讀寫。

  (4)重點指導零下溫度的讀寫。

  2.測量教室裡的空氣溫度。

  (1)學生測量、記錄教室內的溫度。

  (2)比較教室內不同位置的溫度。

  (3)學生討論各組測量的結果,引導學生從資料中發現問題。

  (4)學生彙報各組測得的結果,引導學生從資料中發現問題。

  3.測量不同地方的溫度。

  (1)討論哪些因素會影響測量的數值,在此基礎上討論本小組測量的方法。

  (2)確定測量的地點,並對自己小組的測量結果作出預測。

  (3)學生分成小組測量各個不同地方的溫度,並記在P83的活動記錄紙上。

  (4)彙報資料,討論測量結果和預測的結果是否相同及原因。

  4.討論測量溫度的規定和百葉箱的由來。

  (1)觀察P41的“一天氣溫變化的記錄圖表”。

  (2)思考:從表格中你能發現什麼?

  (3)學生彙報自己的發現,引導學生總結資料中隱藏的規律。

  (4)討論:怎樣測量氣溫才比較可靠。

  (三)課後研究:

  指導學生繼續收集天氣資料,並且記錄在天氣日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