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學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班科學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班科學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1
目標:
1欣賞故事,對飲料所產生的氣泡產生好奇心。
2初步感知氣體會使物體變輕並漂浮起來。
準備:
1、小熊玩具。
2、在兩隻透明的玻璃杯裡分別倒入汽水(雪碧)、礦泉水。
3、掛圖第15號。
過程
一、有氣的水--教師將汽水、礦泉水倒入透明的玻璃杯,引導幼兒觀察兩者的區別。
--汽水有泡泡,喝道肚子裡會有氣,會打嗝。礦泉水沒有氣,喝了不容易打嗝。
二、小熊喝汽水--教師出示小熊玩具。有一天,小熊傑米喝了很多很多的超級汽水。結果會怎麼樣呢?
--啟發幼兒大膽設想小熊喝了超級汽水的結果。
--結合掛圖,引導幼兒完整欣賞故事。
--小熊喝了超級汽水,怎麼樣了?"引導幼兒結合自己的體驗重點理解小熊喝了超級汽水,肚子裡全是泡泡,會變得像氣球一樣輕,在房子裡飄來飄去。後來,小熊打了隔,冒出氣,才降了下來。
三、小熊冒泡泡--幼兒翻閱活動材料第6-8頁,邊聽教師講述。
--幼兒分小組講述故事大意,重點描述肚子裡有氣泡會飄起來的情形。
--教師講述故事,啟發幼兒把自己想象成小熊,用動作來表達自己對故事的理解,重點表現小熊變輕、漂浮,最後打嗝降落的過程。
教學反思:
在活動中大部分幼兒表現積極,但忽視了能力弱的幼兒的表現,在下次活動中需要個別指導。
中班科學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2
活動目標:
1、鞏固幼兒對幾種常見樹木的認識,形成落葉樹、常綠樹的概念。
2、學習將對落葉樹與常綠樹進行分類。
3、發展幼兒觀察與比較的概括能力。
活動準備:
幼兒收集各種樹葉,放在小籃子裡面。觀察認識各種常見樹葉。
活動過程:
1、複習對幾種樹木的認識
教師:我們小朋友每天上幼兒園都能看見許多樹,你見過哪些樹?你見過它們的名字嗎?
出示幼兒已認識的落葉樹與常綠樹的葉子,提問:這些是什麼樹的葉子?葉子是怎樣的?這些樹在秋天有些什麼變化?
2、觀察樹葉,按顏色歸類,瞭解樹葉的差異。
(1)引導幼兒先說說自己帶來的樹葉,再按照樹葉的顏色進行分類。
(2)比較不同顏色樹葉的差異。
教師:秋天到了,彩色的樹葉真美麗,黃樹葉、紅樹葉與綠樹葉,有什麼不同?
(3)哪些樹木到了秋天會落葉?哪些樹木到了冬天光禿禿的?還有哪些一年四季是常綠的?
(4)教師與幼兒一起概括常綠樹、落葉樹:
有些樹到了秋季,樹葉很快就枯黃落下來,最後樹枝上是光禿禿的,這些會落葉的樹,我們叫它們什麼樹呢?(落葉樹)
告訴幼兒常綠樹並不是不落葉,常綠樹的葉子長老了也會落下來,一次落下幾片,但新的葉子也在不斷地長出來,所以樹上總有綠色的樹葉。
3、引導幼兒說說自己帶來的是常綠樹還是落葉樹,鼓勵幼兒上來,分別將常綠樹和落葉樹放在兩個筐子裡面,對樹葉進行分類活動。
4、帶領幼兒到戶外觀察樹木,找一找:常綠樹和落葉樹。
活動前帶領孩子先校園裡走一圈,認識學校的各種數木,讓孩子發現各種數木的不同,然後再回教室把觀察到的講一講,說一說。
活動反思:
平時我一直覺得孩子的能力是有限的,老師要多多的點撥,孩子們才能夠發現其中隱藏的秘密,就像香樟樹到底是長青樹和落葉樹,這個問題。我們看過其他老師的一堂常青樹和落葉樹的活動,在活動中,也有一個孩子問了同樣的問題——香樟樹是常青樹還是落葉樹,當時我覺得,到底不是鄉下的孩子不一樣,這裡的孩子肯定不會問出這樣的問題,可是今天卻讓我感到不好意思,班級裡不僅有孩子提出“香樟樹會
掉樹葉,為什麼它是常青樹,而不是落葉樹呢?”同時,還有孩子作出了回應。
或許是我太低估孩子們的發現能力,(應該自我反思)其實,有好多的問題,完全可以有孩子自己來回答,讓他們共同來分享各自的經驗,而且,透過這種途徑獲得的經驗,孩子們的記憶特別深刻,作為教師,何樂而不為呢!。
中班科學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3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在操作活動中獲取成功感
2:擴充套件幼兒快速記憶的能力
3:在遊戲中進一步增強幼兒對空間方位的認識
4: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5: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活動重難點:
重點:擴充套件幼兒快速記憶的能力
難點:讓幼兒在操作活動中獲取成功感
活動準備:
紅桃1—紅桃10撲克牌人手一份
剪刀隊和磁鐵隊圖示及計分牌
獎牌若干
活動過程:
一、語言匯入
歡迎小朋友再次來到我們記憶大比拼的遊戲現場。按照以往慣例我們仍然分為兩個組,我的左手也就是你們的右手是剪刀隊,歡迎你們!我的右手也就是你們的左手是磁鐵隊,歡迎你們!今天依然是每答對一個問題就得一朵紅花,最後看哪個隊紅花多,誰就是最後的贏家。現在遊戲開始,第一關《誰最快》。
二、過程
(一)誰最快
1出示三張牌,幼兒快速記憶,師翻牌
提問:請你按從左到右的順序說出這幾張牌分別是什麼?從左往右數第二張牌是什麼?從右往左數第一張牌是什麼?幼兒回答完畢,師亮牌驗證。
2添入一張牌活動過程同上
3再添入一張牌至五張牌活動過程同上
(二)少了誰
1出示三張牌,幼兒快速記憶,師翻牌,從中拿走一張。
提問:拿走的是哪一張?還剩下哪幾張?幼兒邊回答老師邊出示牌驗證幼兒的答案
2再從中拿走一張問題同上
3在三張牌的基礎上新增一張,過程同上。
4在四張牌的基礎上新增一張,過程同上,可加深難度,一次拿走二至三張牌。
(三)幼兒操作我最棒
1組織幼兒回到操作檯
2請幼兒按從左到右的順序擺放紅桃7紅桃3紅桃9。教師巡迴指導。
3幼兒快速記憶,並指導翻牌
提問:請問這是那幾張牌,請你從左到右讀出來。
請你找出紅桃7,請你舉起紅桃3
4組織幼兒放好撲克牌,進行遊戲小結
三、活動總結
1匯入:進行到這裡,我們的遊戲基本接近尾聲,那今天哪個隊是最後的贏家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記分牌。和幼兒一起數紅花,多的隊為冠軍隊,少的隊為最佳進步隊
2發獎牌
活動反思:
遊戲能引起孩子的喜愛,活動符合中班孩子的心理需求。把枯燥、抽象、嚴謹的數學讓孩子掌握,還要有新穎有趣的環節和語言來引起孩子的注意,並讓孩子們積極的去想、說、做。本活動以小朋友喜歡的遊戲為主。整個活動孩子們能積極主動參與。
中班科學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4
活動目標
1.透過感知、猜想、實驗、記錄等活動,發現生活中有些東西是容易吸水的。
2.嘗試用獲得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3.對活動產生探究興趣並樂於在活動中動手操作。
重點難點
重點:透過感知、猜想、實驗、記錄等活動,發現生活中有些東西是容易吸水的。 難點:嘗試用獲得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活動準備
海綿、紙巾、積木、膠頭滴管(若干)杯子 1 個、水盆 4 個、記錄表 1 張。
活動過程
一、以變魔術的形式,引起幼兒興趣。
師:孩子們,你們看過魔術嗎?今天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一個魔術。
(一)、出示材料:一個不鏽鋼杯子(裡面藏海綿)
你們看!我現在要把水倒入這個杯子裡,你們可要看仔細哦! 二、科學發現,找出水不見了的原因。
(一)教師實驗,幼兒找出水不見的原因所在。
1、提問:奇怪,這個杯子裡的水為什麼會不見呢?水去哪裡了呢?
2、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現在我請一個小朋友來學一學。
3、請該幼兒將杯子裡的海綿取出,用手擰,會發現有出水現象。
4、小結: 當我們把水倒入杯子裡時,水都被能吸水的海綿全吸住了,所以杯子裡的水會倒不出來。
三、進行實驗,驗證哪些材料吸水,哪些材料不吸水,並記錄下來。
(一)幼兒猜想:哪些材料吸水,哪些材料不吸水。
1、介紹材料。
師: 老師今天準備了一些材料,請你們看一看。有海綿,來摸一摸它是什麼樣的,還有紙巾,最後的一樣是小朋友玩的積木。
2、你們覺得這些東西容易吸水嗎?為什麼?
3、出示記錄表,請幼兒猜想哪些吸水哪些不吸水。
師:吸水的我們用什麼符號來表示呢?不吸水的又用什麼來表示呢?(和幼兒一起來討 論並記錄)。
(二)幼兒操作、記錄操作結果並驗證。
1、師:“到底哪些材料吸水,哪些材料不吸水呢,你們想不想來試一試!”
2、交代要求:8 個小朋友為一組;保持桌面整潔;聽到老師手搖鈴響,馬上回座位坐好。
每個小朋友選擇一種材料用膠頭滴管滴一滴水上去觀察,這滴水會不會被材料吸走?
3、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4、交流討論,一起來驗證幼兒猜想:你是用的什麼材料,它容易吸水嗎?那一起來看 看你們的猜想對不對。
5、小結:海綿、紙巾可以吸水,刷了油漆的積木不能吸水。
四、經驗遷移:
1、請幼兒說說這些容易吸水物品有什麼作用。布吸水可以抹桌子、拖地;紙吸水可以擦汗、擦鼻涕;毛巾吸水可以洗臉等等。
2、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可以吸水,它有什麼作用?回家以後請小朋友一起去找一找。
活動總結
在組織教育教學中 主要以一個魔術貫穿整個活動,從匯入部分以此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增加幼兒對活動的興趣;以魔術來結尾,幼兒找出水不見的奧秘的同時也知道了哪些物品吸水與不吸水。在親手操作中來探索水不見的奧秘,先猜想再驗證,鼓勵幼兒對於科學能想、敢想、暢想,同時學會做記錄,能將看到的事物按照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在實際教學中整個活動目標達成較好,但在幼兒材料的投放過程中有所欠缺, 可以讓每個幼兒都去完成每個物品的操作,親自感受,積累經驗。
中班科學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5
【活動目標】
1、瞭解磁鐵能吸住鐵製品的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2、能利用磁鐵的特性進行物品分類,主動將自己發現的與同伴交流。
【活動準備】
1、磁鐵;幼兒每人兩個小框、一個大框,大框內裝有:曲別針、鐵絲、鐵釘等鐵製品和塑膠勺子、積木、雪花片、紐扣、等非鐵製品,和一角硬幣。
2、白紙、別有曲別針的立體小兔子、兩筐雪花片。
3、記錄表每人一張。
4、兩種材質的一角硬幣各一枚。
【活動過程】
1、遊戲"小兔子跳舞",引發幼兒興趣。
"小朋友,你們看一看小兔子為什麼會跳舞?"教師將立體小兔子放在白紙下面來回移動,讓立體小兔子跳起舞來。"哦,原來小兔子底部有個曲別針,是磁鐵讓小兔子跳起舞來的。你們真聰明,這都能發現了。""那麼請小朋友想一想,磁鐵還能吸起什麼。"
2、幼兒操作實踐,自主探索磁鐵吸鐵的特性。
①"小朋友,老師給你們每人一包各種各樣的物品,請你們來猜一猜,哪些能被磁鐵吸起來?。哪些不能被磁鐵吸起來。你覺得能被磁鐵吸起來的你就在'猜想'欄打上'√'不能被磁鐵吸起來的就在'猜想'欄打上'╳',現在開始吧。"
②"好了,現在請你們來試一試,看看自己猜的對不對,做實驗的時候把能被磁鐵吸起來的就在'驗證'欄打上'√',不能被磁鐵吸起來的就在'驗證'欄打上'╳'。
③請小朋友相互檢查一下結果並交流自己的發現:磁鐵能吸起什麼?哪些物品不能被吸起來?為什麼磁鐵能吸住大頭針、曲別針、鐵絲、鐵釘?
小結:磁鐵能吸起鐵絲、回形針…因為他們都是鐵做的,不能吸起、木塊、紐扣,雪花片因為他們都不是鐵做的,磁鐵有磁性,它能吸起鐵絲鐵釘等鐵製品,是了不起的吸鐵專家。
④"小朋友請看一看,老師這有兩枚不一樣的的一角硬幣。我們來一起試一試哪一個能被磁鐵吸起來?哪個不能。"引導幼兒發現兩枚硬幣的不同材質,"原來,被吸起的硬幣是鐵鈷鎳做成的,不能被磁鐵吸起來的是用鋁做成的。"
3、引導幼兒尋找周圍環境中的鐵製品,鞏固對磁鐵的認識。
①"你想知道磁鐵還能吸什麼東西嘛?請你用磁鐵去吸一吸教室裡的其他東西。"並互相交流自己的發現。
②"你在哪個地方還發現了磁鐵"門吸、大衣櫥門、媽媽包上的按扣等,加深對磁鐵的瞭解。
4、設定問題情境:引導幼兒用磁鐵解決實際問題。
遊戲情境:"今天早上老師準備的曲別針不小心掉到了雪花片框裡,請大家幫老師找一找曲別針。看誰找的又快又多"。組織幼兒分組自主遊戲,尋找曲別針。
引導幼兒交流找到區別針的方法,多玩幾次。
總結:"有的小朋友很聰明,他用磁鐵轉一下就吸住了很多的曲別針。"老師再次演示一下。加深對磁鐵用處的瞭解。
附:表格
教學反思:
科學活動並不是把現成的科學結論告訴幼兒,而是使幼兒成為渴求瞭解世界的探索者和發現者。我們的科學教育,就是要提供豐富的材料,營造寬舒的心理環境,在做中學,在做中思考讓幼兒在探究中驚異科學,在持久、深入地探究過程中建構科學經驗。在這次教學活動中出現的不足就是準備的磁鐵數量不夠充分。是極個別幼兒玩得不夠盡興,在今後教學中將會做得更完善。
中班科學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6
設計意圖
引導幼兒透過大膽猜想和實驗親自驗證吹泡泡的方法,體驗吹泡泡的樂趣。
活動目標
1。嘗試用不同工具吹泡泡,在實踐中發現有孔的物品能吹出泡泡來。
2。能夠對吹泡泡實驗進行大膽猜測、積極嘗試,透過操作探索驗證自己的猜測。
3。體驗用多種工具探索吹泡泡的樂趣。
重點難點
透過操作,探索發現有孔的物品能吹出泡泡來。
能夠對實驗進行大膽猜測並驗證。
活動準備
泡泡液或肥皂水、吸管、細繩、鉛筆、帶孔玩具
活動過程
一、匯入活動。
1.(在睡眠室)(神秘的語氣)小朋友們,快把眼睛閉起來!老師要給你們一個驚喜,不許偷看哦。(吹好多泡泡)看!是什麼?(泡泡!)
2.(泡泡爆完了)哎呀,泡泡沒了怎麼辦?(幼兒自由發言)
二、對吹泡泡實驗進行大膽猜測。
1.(回活動室)分別出示四種工具,請幼兒說是什麼。
2.你們猜猜看,它們能吹出泡泡嗎?
3.老師這裡有小貼畫,你認為哪個能吹出來就給它貼一個小貼畫。教師注意提要求:音樂結束時要完成猜測,回到小椅子上。
4.小結幼兒的猜測。
三、第一次實驗。
1.每個桌子上都有一種材料和一張記錄卡,請小朋友們試一試,如果能用它吹出泡泡就在記錄卡上貼一個小貼畫,如果吹不出來就不貼。快去試試吧,驗證一下你們的猜測!
2.(對比猜測和實驗記錄)我們來看看,你們的實驗結果跟猜想一樣嗎?
(1)吸管可以吹出來。(與猜想一樣)
(2)鉛筆吹不出來。(與猜想一樣)
(3)帶孔玩具有的能吹出來、有的吹不出來。
①請吹出來了的幼兒分享一下自己的經驗。
②他是從哪裡吹出泡泡的?
③對!從有小孔的地方吹就能吹出泡泡來。
(4)繩子吹不出來。(與猜想一樣)
3.小結:小朋友們透過實驗發現吸管和玩具可以吹出泡泡來,它們有什麼共同的特點?(有孔、有洞)對啦,有孔、有洞的東西就可以吹出泡泡來。
四、第二次試驗。
1.既然有孔、有洞的東西可以吹出泡泡來,那我們能不能想辦法讓剛才沒能吹出泡泡的繩子變成有孔、有洞的東西吹出泡泡來呢?
2.那小朋友們趕快去試一試吧!
3.小結:第一次用繩子吹泡泡的時候沒有吹出來,繩子是什麼形狀的?第二次吹出來了的時候繩子是什麼形狀的?小朋友們的嘗試再次證明了我們剛才的實驗結果:有孔、有洞的東西可以吹出泡泡來。
五、自主尋找材料,進一步提升經驗。
1.請小朋友自己在班裡找一種有孔、或者能變成有孔的東西去嘗試一下,看看是不是有孔就能吹出泡泡來。
六、結束。
1.你們找到的有孔的東西吹出泡泡了嗎?
2.那我們現在拿著你們找到的工具一起去操場上吹泡泡吧!
活動反思
本節教育活動預定的活動目標全部達成,重難點設計突出,體現出幼兒在科學實驗活動中的猜想與探究過程。幼兒自始至終積極融入參與探究活動之中。
中班科學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7
活動目標:
1、對滾動的物體發生興趣,發現滾動物體的形狀特徵。
2、探索滾動軌跡與物體形狀之間的關係。
活動準備:
方形的.盒子、球、杯子等各種圓形的物體。
活動過程:
(一)幼兒自由操作材料,發現滾動物體的形狀特徵。
1、出示杯子,操作滾動。
小朋友你們看,這是什麼?現在它要和我們做遊戲了(操作滾動)怎麼樣了?你們想不想來試試?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許多的材料,請你們去玩一玩。看看哪些東西可以滾動。
2、教師與幼兒共同總結試驗結果。
(1)你玩的是什麼?它會不會滾動?
(2)現在請小朋友幫它們分分類,把不會滾的東西放到空筐內。
(3)除了小朋友們剛才玩到的東西會滾動,你還知道哪些會滾動的東西?它們為什麼會滾動?(都是圓形的)。它們滾的一樣嗎?
3。請小朋友們再去玩一玩,探索圓形物體滾動軌跡的不同。
它們滾的一樣嗎?有什麼不同?
出示表格
幼兒講述自己的想法
一次性紙杯
薯片盒
圓形筆
鈴鐺
4。幼兒再次操作,驗證結果。
5為什麼有的物體會向一個方向滾,有的物體會拐彎?
師幼共同交流實驗結果,物體的滾動與它們形狀有關係,罐子可以滾直是因為是一樣粗的,一次性紙杯會拐彎是因為兩頭的粗細不一樣。
6。活動延伸:會滾的輪子。
出示兩個旅行包,問:”這是什麼?它們有什麼不一樣?”(是兩個包,一個有輪子,一個沒有輪子),使用起來哪一個更方便,省時間又省力氣呢?(有輪子的包省時省力),老師在這兩個包裡裝上相同數量的書,請小朋友排成兩隊來運書,一隊是運沒輪子的包,一隊運有輪子的包,看看哪隊運的最快!
活動反思:
整個活動,給予幼兒較寬鬆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並及時的梳理與小結。幼兒始終是主體,他們透過觀察、動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識經驗使他們在實踐中增長才幹。當然,在幼兒的科學活動中,我們應該加強對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增強他們的獨立性、探索性,使幼兒把學習任務放到完整的環節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學知識,走進科學,也讓科學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長之路。
中班科學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8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瞭解蠶寶寶變蝴蝶的過程,並養成保護身邊的小動物的好品質。
2.重點字詞的認讀:蠶、姑娘、變成、脫、舊。
活動準備:
字卡、課本。
活動過程:
1.談話引起興趣。
拿出蠶寶寶,問這是什麼呀?有幾個啊?你知道蠶寶寶平時是吃什麼的嗎?(桑葉)
2.學習兒歌《蠶寶寶》。
教師朗誦兒歌。
告訴幼兒這一過程,蠶寶寶吃了桑葉之後會先吐絲,變成一個個白色的繭,然後蝴蝶會破繭而出,之後會灑下籽,明年的時候又會變出來了。
3.根據兒歌,讓幼兒學會觀察。
現在你們看到了蠶寶寶是這個樣子的,其實啊它每天都在變化著,你明天或是後天看看,看它會有什麼樣的變化,是不是和天天老師說的一樣,我們大家一起來驗證一下。
活動延伸:
觀察小動物。
活動反思:
在孩子們的幫助下,蠶寶寶已經養了一段日子了。孩子們看著蠶寶寶一天天地長大,只要有空就會去看看它、喂喂它,漸漸的有了一份難割捨的感情。正是這些背景與孩子的興趣成了這次活動的開展的動機。利於在養蠶過程中的觀察與經驗的積累來幫助幼兒整體蠶的生長過程與其中的不同特徵。活動中以遊戲與繪畫的形式來鞏固知識點,而討論、經驗分享的方式給了孩子說的機會,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與自信心。在活動蠶絲的各種用途告訴了孩子蠶並不是一味的當寵物養殖,其實它為我們人類帶來了無限的財富。
中班科學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9
活動目標:
1、鞏固幼兒對螃蟹外形特徵的認識,瞭解蟹螯的功能,知道螃蟹有再生的本領。
2、在遊戲中培養幼兒的動作協調性和合作能力,享受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幼兒對螃蟹有了一定的認識。
2、課件、簍子十個、螃蟹模擬食物若干。
活動過程:
一、律動進場,複習鞏固對螃蟹外形的認識。
師:我們已經觀察過螃蟹了,讓我們變成小螃蟹,到池塘裡去玩一玩吧!(找個地方坐下來)
提問:
我們來說說看,螃蟹都長得什麼樣子?(硬硬的殼、八隻腳、兩個大鉗子、兩隻小眼睛、嘴巴會吐泡泡)螃蟹弟弟和螃蟹妹妹什麼地方長得不一樣,(弟弟:鉗大,毛多,臍蓋尖;妹妹:鉗小,毛少,臍蓋圓)(出示公螃蟹和母螃蟹圖)我這裡有兩隻螃蟹,誰是螃蟹弟弟,誰是螃蟹妹妹?你們都看出來了嗎?
師小結:你們的小眼睛真厲害,我們知道了螃蟹有一個圓圓的身體,硬硬的殼,兩隻大鉗子,八隻腳,兩隻小眼睛。
二、瞭解螯的功能
1、螯的主要功能
師:小螃蟹真可愛,你們知道螃蟹什麼地方最厲害?
大鉗子厲害在什麼地方呢?(它會幹什麼呢?)
幼:夾東西
師:可以夾什麼東西呢?
(1)幼:夾食物吃
師:螃蟹喜歡吃什麼?(小魚,小蝦、水草等)我們也來夾夾看:夾,夾,夾小魚,夾,夾,夾小蝦,夾,夾,夾水草。
(2)幼:會夾人:
師:當它遇到有別的動物來侵犯它時,就用他的武器大鉗子來夾它了,它的大鉗子放在不同的位置還會發出不同的訊號,當它的大鉗子高高舉起,是什麼意思呢?(別過來,再過來我就要吃你了)當它的大鉗子往前伸緊緊摁在地上,就是告訴別人:別過來,這是我的地盤!當它的大鉗子收在胸前,表示我認輸了。
情景遊戲:呀真的有一隻大章魚游過來了,怎麼辦?孩子們別害怕,把大鉗子舉起來告訴它:別過來,再過來我就要夾你了,夾他!(章魚在遠處遊)警告它:叫你別過來,這是我們的地盤!(章魚遊走)大章魚遊走嘍!
師小結:(課件)螃蟹的大鉗子真厲害,它不僅是捕食的工具,還可以作為武器保護自己,這隻螃蟹在幹什麼?(挖洞)用小腿拼命地扒土,大鉗子把土推出去,新房子造好嘍!趕緊住進去。
幼兒學螃蟹造房子:小腿扒一扒,大鉗子推一推,趕緊鑽進去!
(2)螯的再生
師:有一天,一隻螃蟹從家裡出來玩,看看發生了什麼事?(課件)
提問:大鳥咬住了螃蟹的腳,怎麼辦?
你們想的辦法都很好,我們看看螃蟹是怎麼辦的?(課件) (幼兒說出答案:理解自切)
小螃蟹的命是保住了,可是它的大鉗子卻斷掉了,怎麼辦呢?(幼兒想辦法)
師:看看小螃蟹是用的什麼辦法?(課件)
小螃蟹脫殼了,又長出一隻鉗子來了。(引導幼兒說出:小螃蟹的鉗子斷掉了會自己長出來)
師:原來螃蟹脫殼後,斷掉的鉗子慢慢地再長出來,它又長出了一個小小的鉗子。神奇吧?
螃蟹除了大鉗子斷掉了會再生,還有什麼斷掉了會再生呢? (腳、眼睛)
你知道還有那些小動物有再生的本領嗎?(壁虎、蚯蚓、蜘蛛、海星等)
師:動物世界真神奇!我們今天知道了我們的大鉗子還有這麼多本領呢,真是厲害,媽媽也想來看看你們的大鉗子能不能幹,媽媽要請你們幫個忙:
3、遊戲:兩人合作運食物
師:媽媽找了許多好吃的東西,要請螃蟹寶寶用大鉗子把這些好吃的運到家裡來,請螃蟹弟弟每人找一個站在旁邊,我說開始,螃蟹弟弟每個鉗子夾一個食物運到家裡去,螃蟹妹妹在家裡幫著數。時間到了請螃蟹弟弟回到原來的地方,請螃蟹妹妹數一數運了多少食物。(可交換玩一次)
4、結束活動:
師:我的寶寶們真能幹,運了這麼多食物,你們的大鉗子真厲害,我們一起來練練我們的螃蟹功慶祝一下,螃蟹功準備(中國功夫)帶上我們的食物一起去分享吧!
中班科學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10
教學設計意圖:
玩具是小朋友的親密夥伴,他們總是喜歡和玩具做伴。我班在開展“長大的我”
主題活動中發現幼兒對於空間方位分辨的還不是很清楚,於是我便利用小朋友最喜歡的玩具透過遊戲方式來設計一課,讓幼兒在遊戲中感知方位,掌握方位。
目標:
1、熟悉上下、左右等空間概念,發展空間方位知覺。
2、養成整理、愛護玩具的習慣。
3、能客觀地表達自己的探究過程和結果。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準備:
故事《麗麗的玩具櫥》自繪掛圖,幼兒用書《玩具找家》小動物圖片若干
過程:
一、播放錄音“哭聲”匯入活動
師“剛才聽到了什麼聲音?她為什麼會哭呢?”
二、傾聽故事,理解內容:
師:“故事中的小麗麗是個怎樣的孩子?”
三、實踐操作,整理玩具櫥
師:“許多玩具寶寶都找不到自己的家了,誰願意幫幫他們的忙?”
四、遊戲《捉迷藏》
五、總結交流,培養好習慣
師:“為什麼要幫玩具找家,我們應該怎樣對待自己的玩具?”
六、運用幼兒用書《玩具找家》進行練習。
活動反思:
在第一環節我是透過哭聲匯入活動,讓幼兒猜想是誰在哭,為什麼會哭,請幼兒結合第一環節並理解故事中小主人是個怎樣的人,請幼兒結合自己的經驗講講自己會怎樣做,在接下來的操作中幼兒根據自己的經驗幫助小主人整理玩具櫥,為了讓幼兒能充分的感知方位我透過遊戲《捉迷藏》 讓幼兒來感知,感受。總之整節活動幼兒不但養成了整理的好習慣,同時也掌握了方位。
中班科學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11
一、活動目的
1、探索感知相同的物體、在相同的坡面,不同的坡度上的滾動速度。。
2、嘗試用記錄表的方式表現實驗的結果,初步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二、活動準備
資源準備教師演示包:
(1)實物:能滾動的物體,高矮不一的斜坡兩個。
(2)記錄活動表格
(一)幼兒資源包:
(1)實物(各種能滾動的物體,高矮不一的斜坡兩個。)
(2)記錄活動表格
(二)親子活動包:
(1)提供三種不同的斜坡:(高的斜坡、矮的斜坡、帶絨布的斜坡)
(2)記錄活動表格
(三)自行準備:
(1)課桌。
(2)示頻儀、電源插座。
(3)黑板。
經驗準備教師:需要了解斜坡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幼兒:幼兒收集各種能滾動的物體,會填寫簡單的表格。
環境準備在科學區準備各種各樣的能滾動的物體和高矮不同的斜坡。
三、科學詞彙斜坡:
就是一個斜的面。
四、方法詞彙觀察:
觀察滾動的物體在相同的坡面不同的坡度上快慢。
操作:在活動中讓幼兒把能滾動的物體在不同坡度的坡面上滾動。
記錄:記錄不同高度的坡度物體滾的快慢。
五、活動建議
1、匯入活動實物匯入:讓幼兒觀察斜坡,說說斜坡像什麼?
2、問題引導讓幼兒說說小球等一些可以滾動的東西放在斜坡上,輕輕地把手鬆開,它們會怎麼樣;再出示另一個斜坡,請幼兒觀察比較兩個斜坡有什麼不同;如果把兩個一樣的玩具分別放在高矮不同的斜坡上同時滑下來,誰會跑的快一些。
3、幼兒作業先猜想,並將猜想的結果用"√"表示在"我猜想"這一欄裡。
我猜想哪個滾的快先讓幼兒想一想,猜一猜物體從哪個斜坡上滾下來快,然後讓幼兒自己去試一試,然後把自己把自己觀察的結果記錄在表格內。
最後利用滾的快現象,進行滑坡比賽。
4、過程關注。
在幼兒進行比賽時,教師要關注幼兒是否選擇兩個一樣的物體;操作時是否同時放手;提醒幼兒滑坡比賽時是否用相同的斜坡。
5、教師小結。
這次遊戲活動讓我們知道了在生活中有不同的斜坡,知道了不同的斜坡,物體從上面滾下來的速度是不一樣的。這個斜坡對我們的生活有很多的幫助。如搬運工人從上面往下面搬東西時就可以用這個斜披幫忙,可以減少很多的力氣。
6、活動延伸
(1)區域延伸在科學區提供多種滾動的物體:感知不同的物體在相同高度的滑坡上滾動的快慢,並記錄於下表。
(2)家庭親子活動延伸提供能滾動的物體;不同的斜坡(坡度高、坡度矮、坡度上有絨布)。與父母一起觀察比較同種物體在三種不同坡度的斜坡上滾動的快慢。並作記錄。
教學反思:
引領幼兒再次深入地進行探索,給幼兒留出探索的餘地和延伸的空間。整個活動,給予幼兒較寬鬆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並及時的梳理與小結。
中班科學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12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火山爆發的原因,對火山爆發的現象感興趣
2、瞭解醋和小蘇打混合在一起會發生變化,產生二氧化碳
3、在操作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重點難點
重點:瞭解醋和小蘇打混合在一起會發生變化,產生二氧化碳
難點:瞭解火山爆發的原因
活動準備
1、火山模型(用杯子、盤子和太空泥手工製作)、可樂飲料
2、小蘇打、白醋、紅色顏料水
3、火山爆發影片、火山原理圖、PPT(小蘇打和醋的用途圖片)
活動過程
一、影片匯入,激發幼兒對火山爆發現象的興趣
教師:小朋友們,上午好,今天老師帶來一段有趣的影片,請小朋友們仔細觀察影片裡發生了什麼事?發生時是什麼樣的?(播放火山爆發影片)
二、觀察影片,初步瞭解火山爆發的現象以及原因教師提問:
1、小朋友看見發生了什麼事情?(火山爆發)
2、火山爆發的時候是什麼樣的?(再次播放課件)請幼兒回答。
教師小結:火山爆發時,首先從火山口噴出大量氣體,之後蹦出大量的火山灰、岩石碎塊,緊接著岩漿噴出並沿火山口流下形成熔岩流,最後熔岩冷卻,火山漸漸平息。
3、為什麼火山會噴發呢?請小朋友猜一猜。(教師引導幼兒進行大膽的猜測)
教師總結:火山爆發是一種自然現象,但這種現象並不常見,在我們居住的地下深處有很多很熱的岩漿,岩漿受到地球內部巨大壓力,上升到離地球表面很近的距離時,岩漿就會找個出口(地殼薄弱處或裂縫)噴發出來,形成了火山爆發。(火山原理圖)
三、模擬火山爆發,讓幼兒知道小蘇打和醋混合在一起產生二氧化碳。
1、教師:小朋友,今天老師請來了小火山(火山模型)到我們班做客,給小朋友們帶來個小實驗—火山爆發,來一起感受下火山爆發的現象。
2、介紹物品:今天我們做小實驗,需要用到幾種材料,我們一起來看看都是什麼?a、出示紅色顏料水
提問:你們猜猜這是什麼?(引導幼兒觀察猜測)
小結:這是紅色顏料和水混合在一起變成的,它來當做小火山的岩漿哦。b、出示小蘇打
提問:小朋友,這是什麼啊,它是什麼顏色的,再來試試摸它有什麼感覺?(請小朋友感知猜測)
小結:它叫小蘇打,小蘇打有很多用處,平時我們做糕點也會用的它(小蘇打用途圖片)
c、出示白醋
提問:小朋友,這又是什麼呢,平時媽媽做飯時也能用到哦,請小朋友聞一聞、嘗一嘗吧!(請小朋友感知猜測)
小結:酸酸的,對,這就是白醋,在媽媽做飯會用到它哦(醋用途圖片)3、教師先做實驗,幼兒觀察
教師:好,小朋友,實驗馬上開始了哦,第一步,倒入紅色的顏料水;第二步,加入幾勺白色的小蘇打;第三步,慢慢倒入白醋。
提問:
1、哇!老師的小火山爆發啦,那麼老師的小火山爆發時是什麼樣子的呢?(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有很多氣泡)
2、為什麼老師的小火山會爆發呢?(引導幼兒大膽猜測)請幾個小朋友來試一試我們猜的對不對。(引導幼兒操作驗證)
教師小結:因為小蘇打和醋混合在一起會發生變化,產生一種氣體叫二氧化碳,這種氣體會讓我們的小火山爆發哦。
3、教師:你們想不想試一下呢,好,我先請位小老師示範下,再請小朋友們一起做小實驗。(在實驗中引導幼兒感知火山爆發的現象,實驗結束時提醒幼兒整理實驗材料)
四、活動延伸
小科學家們,你的實驗成功了嗎,今天我們知道了醋與小蘇打混合後,會發生變化,產生二氧化碳。有細心的小朋友發現,可樂也會出現火山爆發的現象,我們來試試吧,(先搖一搖,觀察裡面有很多氣泡,再開啟,發現可樂噴發出來)咦,為什麼可樂也會爆發呢?因為可樂中含有二氧化碳,這種氣體會讓可樂爆發哦,但是喝這種飲料對我們的身體不好,所以我們要少喝飲料,多喝開水哦。
今天你們玩的開心嗎,老師給你佈置個小任務,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了解火山的其他秘密,下次和小朋友分享哦。
活動總結
本次活動比較成功的地方在於課件的準備很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對其內容和小實驗很感興趣,但也有很多不足之處。
在活動中,有個上桌操作環節,我的引導語沒有說清楚,導致孩子們有些混亂,想迫不及待去做實驗,我沒有及時變通,及時放手;語言不太精煉,用詞不太準確;火山原理圖比較難,沒有很仔細的帶孩子們觀察瞭解;為了強調重點和難點多做了一遍小實驗,強調醋和小蘇打混合可以產生二氧化碳,驗證過程有點冗長。
總之,從本次活動收穫很多,再接再厲,加強學習,讓自己越來越優秀!
中班科學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13
活動目標:
1、對空氣有初步的瞭解,感知空氣是到處都有的,無處不在的。
2、透過小實驗,使幼兒知道空氣的特徵:空氣是沒有顏色、沒有味道、看不見摸不著的。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
幼兒有玩塑膠袋的經驗,喜歡參與戶外活動並能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空氣
2、物質準備:
塑膠袋人手一份、塑膠瓶、氣球、手帕、玻璃杯、透明水缸
活動重點:
感知空氣是沒有顏色、沒有味道、看不見摸不著的特點活動難點:透過小實驗,使幼兒知道空氣的特徵:空氣是沒有顏色、沒有味道、看不見摸不著的。
活動過程:
一、找空氣。教師變魔術,引出活動。
師:小朋友們好,今天老師要給小朋友們變魔術,請小朋友們仔細看哦。
1、教師出示塑膠袋變魔術,並提問:變變變,剛才扁扁的塑膠袋現在變成什麼樣的了?
2、幼兒回答
3、師:誰能告訴我是什麼讓塑膠袋變的鼓鼓的嗎?那你知道老師是從哪裡找到空氣寶寶的嗎?
4、教師換地方找空氣,引導幼兒說說是在哪裡找到的空氣。
5、幼兒變魔術尋找空氣引導語:小朋友可以到教室的各個角落尋找空氣,但是空氣寶寶有點淘氣,如果你不緊緊的捏緊塑膠袋口,空氣寶寶就會跑出去了,然後告訴我是在什麼地方找到的空氣寶寶。
6、師幼交流:你是從哪裡找到的空氣寶寶的呢?
7、教師總結:你剛才找空氣的時候,你看得見它嗎?你聞到什麼了嗎?你來摸一摸,摸的到嗎?原來空氣寶寶既看不見又摸不到聞不到的,而且他到處都有。
二、實驗:手帕的變化,進一步驗證空氣是到處都是的。
師:空氣寶寶還想和小朋友們變魔術,我們來看看他是不是到處都是。
1、教師出示幹手帕,並請小朋友們驗證。
2、實驗一:玻璃杯裡的空氣師:出示一隻空玻璃杯和一隻乾淨的手帕,把手帕塞在玻璃杯底,把杯子垂直倒扣在水槽中,請小朋友猜一猜,玻璃杯裡的手帕有沒有溼?(出示玻璃杯裡的手帕)
3、教師提問:手帕為什麼是乾的?是什麼東西把水擋在了外面呢?
4、實驗二:玻璃杯裡的空氣師:出示另一隻空玻璃杯和另一隻乾淨的手帕把手帕塞在杯底,把杯子傾斜倒扣在水槽中,請小朋友猜一猜,玻璃杯中的手帕有沒有溼?(出示玻璃杯裡的手帕)
師:為什麼第一次手帕沒有溼,第二次手帕溼了呢?(請幼兒回答)
5、教師總結:因為第一次玻璃杯是垂直放入水槽中的,空氣沒有進到玻璃杯中,所以手帕沒有溼。第二次玻璃杯是傾斜的,玻璃杯裡的空氣跑出來了,水進到玻璃杯裡,所以手帕溼了。
6、重複進行實驗一實驗二一次並總結。
三、遊戲:氣球鼓起來
1、教師出示瓶子和氣球師:這是一個塑膠瓶,裡面什麼東西都沒有,把氣球套在塑膠瓶上,請小朋友們動動腦筋,怎樣才能讓氣球鼓起來呀?我們一起來事實好嗎?
2、幼兒操作,教師隨機指導,幫助有困難的幼兒。
3、教師小結:塑膠瓶裡什麼使氣球鼓起來?我們的瓶子裡是空的嗎?裡面裝的是空氣。
四:教師總結
空氣是到處都有,無處不在的,看不見聞不到摸不到。
師幼手拿塑膠瓶離開活動室
活動反思:
本活動我讓幼兒在多次的實驗當中感受空氣的存在,使得幼兒一直處於興奮,積極的探索過程中。
在以後的教學活動中我應該讓幼兒自己多發揮自己的想象,多動手,儘量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每個幼兒都能參與學習、參與活動,參與討論、參與發言,增強了幼兒學習科學的信心,滿足幼兒探索慾望。
中班科學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14
活動目標:
1、透過詩畫形式使幼兒瞭解春、夏、秋、冬的明顯特徵。
2、培養幼兒詩畫教學的興趣,輕鬆自然的掌握兒歌內容。
3、透過觀察圖片,引導幼兒講述圖片內容。
4、體驗明顯的季節特徵。
活動準備:
錄音機、配樂兒歌一首《四季歌》、筆、繪畫用紙等。
活動過程:
一、欣賞兒歌
1、幼兒完整欣賞配樂兒歌一遍。
2、請幼兒說說兒歌中講到了什麼?
二、畫兒歌
根據幼兒的講述教師畫兒歌
1、春
迎春花、柳樹、蜜蜂、蝴蝶等。
2、夏
火紅的太陽、枝繁葉茂的大樹、荷花等。
3、秋
美麗的菊花、飄落的樹葉、黃色的小草。
4、冬
臘梅花、雪花飄、雪人等。
三、看畫學兒歌
1、春
師:春天來、春天來,什麼花兒開?
幼:春天來、春天來,迎春花兒開。
師:紅花開、黃花開,誰和誰都飛來?
幼:紅花開、黃花開,蜜蜂、蝴蝶都飛來。
2、夏
師:夏天到、夏天到,什麼東西當頭照?
幼:夏天到、夏天到,火紅的太陽當頭照。
師:誰枝繁葉茂,誰朝著太陽笑?
幼:大樹枝繁葉茂,荷花朝著太陽笑。
3、秋
師:秋天到、秋天到,美麗的什麼畫開放了?
幼:秋天到、秋天到,美麗的菊花畫開放了。
師:什麼吹、什麼飄,誰換上了黃衣袍?
幼:秋風吹、樹葉飄,小草換上了黃衣袍。
4、冬
師:冬天到、冬天到,什麼花兒開放了?
幼:冬天到、冬天到,臘梅花兒開放。
師:什麼吹、什麼飄、雪人松柏齊叫好?
幼:北風吹、雪花飄、雪人松柏齊叫好。
四、編動作念兒歌
根據兒歌內容,編上簡單的動作,完整的念兒歌。
課後反思:
以前在兒歌教學中,大多是教師說一句,小朋友學一句,透過多次反覆,小朋友也就掌握了,幼兒的思維特點是具體形象的,雖然會說了,但完全靠機械記憶,缺乏主動性。現在我覺得運用畫兒歌的形式,圖文並茂,直觀形象,趣味性強,詩畫對應,看畫學詩針對性強,孩子們在欣賞圖畫的同時,輕鬆自然的掌握兒歌的內容。
透過教學活動,我覺得在幼兒學會說兒歌,還可以啟發幼兒畫兒歌,透過說、畫使幼兒理解並掌握兒歌的內容,編排簡單的動作,透過說、畫、表演等系列活動,圓滿的達到認知的目的。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一年分為春、夏、秋、冬。
2、讓幼兒感知和體會四個季節有那些的不同景象以及特點。
3、讓幼兒掌握一年四季的輪換順序。
4、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5、提高幼兒思維的敏捷性。
教學重點、難點
1、讓幼兒瞭解四季的特點。
2、讓幼兒掌握一年四季的輪換順序。
活動準備
綠色、紅色、黃色、白色四種顏色板;“一年四季我知道”兒歌;春、夏、秋、冬四季掛圖。
活動過程
1、先提問幼兒知不知道一年分為幾個季節?
2、出示“一年四季我知道”的兒歌。教幼兒讀,啟發幼兒從兒歌中找答案。
3、找到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出示掛圖讓幼兒欣賞,,一一和幼兒介紹每個季節的不同景象和特點。(春季:春暖花開、小草綠、小鳥叫。用小鳥飛的動作代表春季。用綠顏色代表春季。夏季:樹葉茂盛、溫度高、可以去游泳。用游泳的動作代表夏季。用紅色代表夏季。秋季:樹葉開始變黃,有落葉,果實成熟。用落葉的動作代表秋季。用黃色代表秋季。冬季:溫度開始變冷,北方下雪,用白色代表冬季,用搓手的動作代表冬季。)
4、出示圖例讓幼兒明白一年四季的輪換,是迴圈不止的。
春季到夏季到秋季到冬季,做旋轉狀。
5、進入遊戲。(預先在教室後的地板上鋪上代表春、夏、秋、冬四種顏色板。帶領幼兒圍圈拉手。一面轉圈一面讀兒歌。讀到最後,老師說那個季節來了,幼兒就要做那個季節的動作跑到那個季節的顏色板中去,做錯的就淘汰。)
6、小結:我們學習了這節課,以後就能更好的認識生活,感受生活,愛生活。
教學反思
在這節課中,我能照顧到幼兒的理解能力。都是用一些幼兒經常接觸到的顏色和幼兒比較容易做的動作來上課。用幼兒容易想到的景象來代表每個季節,做到層次分明,容易區分。趣味性強,能挑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
(9)中班教案《四季》
活動目標:
1、瞭解四季裡常見的花。
2、知道四季變化的順序,初步感知四季是不斷變化的。
3、學會表達自己對四季變化的認識。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四季,並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5、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第一課時
活動準備:
幼兒用書《四季的花兒》、筆。
活動重點:
瞭解具有季節代表性的花朵。
活動難點:
用連線的方法將各季的花兒與相應的季節連起來。
活動過程:
1、各種各樣的花。
看圖:"你認識這些花嗎?你見過嗎?你喜歡什麼花?為什麼?"引導幼兒從花的形狀、顏色來表述。
2、教師指導幼兒閱讀幼兒數學用書,並討論:春、夏、秋、冬各季有季節代表性的花分別有哪些?
你家裡或幼兒園裡是否種植過這些花呢?
3、請幼兒用連線的方式將各季的花兒與相應的季節連起來。
第二教時
活動準備:
四季的拼圖每人一份。
活動過程:
1、瞭解四季有意的變換順序。
教師有意不按順序出示四季的圖片,引導幼兒說出各個季節的主要特徵。
引導幼兒根據四季的特徵正確排列四季的變換順序。
2、分組進行拼圖遊戲。
幼兒分組進行拼圖遊戲,教師巡迴指導,不斷提醒幼兒要按不同的季節進行拼圖並排序。
鼓勵各組幼兒按排列的順序,相互交流自己知道的四季變化特徵。
3、製作冊教師引導幼兒在四張紙上分別畫出春、夏、秋、冬四季的特徵。
將畫好的四季特徵按順序裝訂在一起製作成四季冊,並請幼兒寫上自己的名字。
幼兒相互交流、展示自己的四季冊。
中班科學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15
活動目標:
1、透過故事進一步比較四季的明顯不同。
2、感受季節的不斷漸變以及它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活動準備:
兒歌掛圖,大字紙;故事書《魔法奶奶的電話》;寫有四季字卡的紙條,後面有雙面膠(人手一套);魔法電話教具
活動過程:
複習兒歌“春夏秋冬轉圈圈”,及四季排列,月份分配
1、觀察魔法電話:魔法電話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它能撥通春姐姐、夏大哥、秋姑姑和冬爺爺,找找四個鍵分別在哪裡?
2、邊聽故事邊透過觀察圖片,猜想小朋友喜歡某個季節的理由。!、來源:快思老、師教案網!
3、提問:故事裡誰喜歡夏天?她為什麼喜歡夏天?你喜歡夏天嗎?為什麼?老師用簡畫記錄,從而補充故事內容。(其他季節按同樣方法提問)
遊戲四季輪換拍
1、幼兒每人一套寫有春夏秋冬的紙條,分別畫上四季簡易圖,將畫好的紙用雙面膠貼在衣服雙手易拍到的地方,化裝成季節娃娃。
2、聽遊戲帶領著發出的語言指令迅速做出反應,即用手拍貼在身上的圖畫
單手拍:如聽到“吃火鍋是什麼季節?”邊答邊拍身上圖片。
雙手拍:如聽到“夏天過去是什麼季節?再過去又是什麼季節?”兩手分
別拍在相應圖上,並回答“夏天……、”
連續拍:如從春天到冬天
結伴拍他人
邊拍圖畫邊念兒歌“春夏秋冬轉圈圈”
教學反思:
新《綱要》指出: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好和探索慾望以及儘量為幼兒創設條件,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體驗發現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