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小班科學教案《好聽的聲音》

小班科學教案《好聽的聲音》

小班科學教案《好聽的聲音》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班科學教案《好聽的聲音》,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班科學教案《好聽的聲音》1

  活動目標

  1、體驗探索聲音的樂趣,樂於表達自己的經驗和感受。

  2、能辨別生活中不同的聲音,在遊戲中,感受聲音的大小。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寶寶生活中聲音的flash。

  2、大鼓和小鼓圖片

  3、每人一隻塑膠小瓶,小盆4個,綠豆若干

  指導要點

  1、鼓勵幼兒依據生活經驗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2、在聽聽、玩玩、中感受聲音,激發幼兒對探索聲音輕響的興趣。

  活動過程

  (一)、生活中的聲音聽聲音:(以寶寶早晨的生活背景)笑聲--雞鳴--盥洗--汽車--問候(老師好)。引導幼兒說出笑聲、動物的叫聲、聽水聲進行猜想、說出馬路上的汽車聲等。

  (二)、讓小瓶發出聲音,為大鼓小鼓伴奏

  1、讓空瓶子發出聲音寶寶來到幼兒園,老師要和寶寶一起玩啦。這裡有一個瓶子,你能讓它發出聲音嗎?(幼兒每人取一小瓶子,探索用各種辦法讓它發出聲音)。

  2、用瓶子裝豆讓它發出聲音這裡有許多豆子,小豆和瓶子在一塊能發出聲音嗎?

  3、(放錄音)引導幼兒跟著音樂搖瓶子:用兒歌"你的小瓶子,有聲音嗎?有有有"有節奏地引導幼兒感受音樂。

  4、出示大鼓和小鼓圖片,引導幼兒用瓶子搖出大鼓和小鼓的聲音,感受用力大小不同,發出的聲音輕響不同;裝的多少也影響瓶子發的聲響(太少聲音小,裝滿沒聲音,感受事物的相對性)

  (三)、為"大鼓小鼓"唱歌,邊搖瓶子配樂曲邊唱歌。

  (四)、活動延伸出示兩個瓶子,提出:誰更像大鼓、誰像小鼓?

  教學反思: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為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小班科學教案《好聽的聲音》2

  活動目標:

  1、能辨別生活中幾種不同的聲音。

  2、初步瞭解同一種物體,由於數量、材質的不同,發出的聲音也是不同的。

  3、促進幼兒的創新思維與動作協調發展。

  4、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

  活動準備:

  1、課件《好聽的聲音》。

  2、圖示:大鼓和小鼓。

  3、小瓶人手一個,小盆每組一個,黃豆若干,軟硬糖果若干。

  活動過程:

  一、辨別生活中的聲音。

  1、聽聲音:(以寶寶早晨的生活背景)笑聲--雞鳴--盥洗--汽車--問候(老師好)。引導幼兒說出笑聲、動物的叫聲、聽水聲進行猜想、說出馬路上的汽車聲等。

  師:(1)寶寶們,今天有這麼多的客人老師來我們教室做客,你們知道為什麼?是來找耳朵最靈的寶寶,那我們來比一比,聽一聽,誰的耳朵最靈。

  這是什麼聲音呀?你知道是誰的笑聲嗎?(你們猜對了,這是小寶寶夜裡睡覺做夢發出來的笑聲。)(圖片寶寶)

  (2)天亮了,聽聽看媽媽叫了哪個小動物去叫醒寶寶呢?(大公雞)(我們來看看是不是大公雞)還有哪些動物是會叫的啊?(幼兒模仿)會叫的小動物還有很多很多,下次也請它們幫忙來叫醒小寶寶。

  (3)寶寶被叫醒了,你們聽聽,現在小寶寶在幹什麼?(洗手圖片)

  (4)洗好手,吃好飯,寶寶準備坐車去上幼兒園啦,這個車子在馬路上會發出什麼樣的聲音呢?馬路上除了這個聲音之外還有什麼也能發出聲音?(摩托車,腳踏車)

  2、小結:我們的身邊有這麼多好聽的聲音,馬路上也還有好多好多,真的非常好聽。

  二、把黃豆裝進瓶子裡,根據裝豆子的數量區分聲音的不同。

  (1)到了幼兒園裡,老師要和小朋友一起玩遊戲啦,看看今天老師帶來了什麼好玩的呢?(出示空瓶子)

  (2)聽聽這個瓶子有聲音嗎?(沒有),那你有什麼好辦法能讓瓶子發出聲音呢?(幼兒嘗試讓瓶子發出聲音的方法:碰碰手、碰碰椅子、放東西到瓶子裡等。拍拍拍,瓶子有聲音,碰碰碰,瓶子有聲音)

  (3)老師有一種辦法和你們不一樣,我搖搖瓶子就會有聲音,(出示裝有少量黃豆的瓶子搖一搖)問,你的瓶子也搖搖有聲音嗎?如果我們在瓶子裡裝點豆子,瓶子能發出聲音嗎?我們一起來試試看。

  (4)現在我們的瓶子寶寶有都有聲音了嗎?老師想請小朋友們用自己的瓶子來學學這兩樣東西,看看,這是什麼?(大鼓和小鼓)

  (5)現在我們的瓶子寶寶就來學大鼓和小鼓的聲音:

  大鼓--我是一隻大鼓,我的聲音很大,咚咚咚咚咚。

  小鼓--我是一隻小鼓,我的聲音很小,咚咚咚咚咚。

  (6)大鼓的聲音很大,它是怎麼發出來的呢?小鼓呢?(大鼓力氣用的大,小鼓用的力氣小)

  小結:原來,大鼓要用大一點的力氣,小鼓要用小一點的力氣。

  (7)師:小朋友們看,老師這裡有兩個瓶子寶寶,一個瓶子裡面裝了很少的豆子,我們來聽聽看像大鼓的聲音還是小鼓的聲音。另外一個裡面裝了很多的豆子,我們也來聽聽看。

  小結:原來豆子要多放些,但是不能放滿,力氣大一些就是大鼓的聲音了。

  3、嘗試把糖果裝進瓶子,根據糖果的軟硬不同區分聲音的不同。

  (1)現在楊老師要給小朋友們看一樣東西,看看是什麼呢?(糖)有硬糖和軟糖,糖放在瓶子裡會有聲音嗎?猜猜看哪種糖裝在瓶子裡會像大鼓的聲音呢?

  (2)我來請小朋友們自己來把糖果裝進瓶子裡試試看,聽聽哪種糖果是大鼓的聲音,哪個是小鼓的聲音。

  小結:硬糖裝在瓶子裡能發出大鼓的聲音,軟糖放在瓶子裡能發出小鼓的聲音。

  四、結束部分:

  師:剛才我們聽了各種聲音,我們也自己動手讓瓶子寶寶發出了不同的聲音,原來我們的小耳朵能聽到這麼多好聽的聲音,但是有小朋友不愛惜自己的小耳朵,讓自己的耳朵很受傷。以後小朋友要好好的保護我們的耳朵,也不要大聲的喊叫,這樣我們的小耳朵就可以聽到各種好聽的聲音了。

  活動反思:

  傳統教學模式下的科學教育,教師重視科學知識的傳授和驗證性操作,忽視幼兒自主性、探索性和創造性,使幼兒無法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扼殺了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小班科學教案《好聽的聲音》3

  活動目標

  1、體驗探索聲音的樂趣,樂於表達自己的經驗和感受。

  2、能辨別生活中不同的聲音。

  3、在為樂曲伴奏中,感受聲音的輕響。

  活動準備

  1、寶寶生活中聲音的flash。

  2、錄音帶: 大鼓和小鼓音樂

  3、每人一隻塑膠小瓶,小盆4個,黃豆若干,三瓶軟硬不同的糖果,大鼓小鼓各一個(圖片)。

  活動過程一、生活中的聲音

  1、聽聲音:(以寶寶早晨的生活背景)笑聲——雞鳴——盥洗——汽車——問候(老師好)。引導幼兒說出笑聲、動物的叫聲、聽水聲進行猜想、說出馬路上的汽車聲等。

  你聽!(播放寶寶笑聲)這是什麼聲音啊?(笑聲)誰的笑聲啊,大人的還是寶寶的笑聲?你們猜對了,真棒!這是小寶寶在夢裡笑出聲來啦。可是天亮了,媽媽要請一個小動物來叫醒這個小寶寶,你猜猜是哪個小動物來叫醒寶寶的?(幼兒自由猜)(播放公雞叫聲音,幼兒:大公雞!)大公雞怎麼叫的?(喔喔喔喔)那除了公雞會叫寶寶起床,還有什麼小動物也會叫呢?(小狗,小貓等)小狗怎麼叫的?(幼兒模仿)會叫的動物有很多很多,所以媽媽可以請許多小動物來叫小寶寶對嗎?寶寶被叫醒了,(播放洗手聲音)咦!寶寶現在可能在幹什麼?(洗手、小便、洗臉)洗完臉刷好牙吃完早飯,寶寶該上幼兒園了,你聽聽寶寶坐的`什麼車去上學了?汽車在馬路上會發出什麼聲音啊?(嘀嘀嘀、嘟嘟嘟嘟)

  二、讓小瓶發出聲音,為大鼓小鼓伴奏

  1、讓空瓶子發出聲音寶寶來到幼兒園,老師要和寶寶一起玩啦。在寶寶們的小椅子下面有一個瓶子,瓶子有聲音嗎?(沒有)你能讓它發出聲音嗎?(幼兒討論讓瓶子發出聲音的方法:碰碰手、碰碰椅子、放東西到瓶子裡等)

  2、用瓶子裝黃豆讓它發出聲音這裡有許多豆子,小豆和瓶子在一塊能發出聲音嗎?請寶寶們裝些黃豆進去,裝完要將瓶蓋壓壓緊喔,不然黃豆寶寶會掉出來的。

  3、(放錄音)引導幼兒跟著音樂搖瓶子:用兒歌“你的小瓶子,有聲音嗎?有有有”有節奏地引導幼兒感受音樂。

  4、出示大鼓和小鼓圖片,引導幼兒用瓶子搖出大鼓和小鼓的聲音,感受用力大小不同,發出的聲音輕響不同;下面老師想請寶寶們來模仿這兩種東西的聲音,是什麼呀?(大鼓、小鼓),我們一起用嘴巴來模仿一下,下面我們用黃豆寶寶來模仿一下把。(師幼一起唱)大鼓小鼓發出來的聲音是怎樣的啊?這次我們再來聽聽清楚喔。(繼續再一次)大鼓小鼓發出來的聲音是怎樣的啊?(大鼓要用力大,小鼓用力小)5、探索裝的多少也影響瓶子發的響聲。

  老師這裡有個空瓶子,看看老師裝幾顆黃豆進去(2顆)剛剛寶寶們說力氣用的大就是打鼓的聲音,我來試一試喔,是大鼓的聲音嗎?(不是,裝的太少了)那我裝多一點(裝滿)是大鼓的聲音嗎?(不是,裝的太滿了)喔,那我倒掉一點,(剩半瓶的時候搖一搖)這樣是大鼓的聲音了嗎?原來太少聲音小,太滿沒聲音,要不多不少,不多不少就是半瓶,這時候才會像大鼓的聲音喔,現在金老師想請寶寶們去看一看你的瓶子裡裝了多少豆子,請寶寶們也裝到不多不少的樣子。老師看到寶寶們的瓶子裡都裝了半瓶黃豆,我想你們的黃豆寶寶一定都想來表演一下啦,我們開始啦。

  三、幼兒透過嘗一嘗,咬一咬,區別糖果的軟硬不同,知道裝硬糖果的瓶子搖起來會發出大鼓的聲音,裝軟糖果的會發出小鼓的聲音。

  老師還想給你們看一樣好東西(出示糖果)這個糖果如果放在瓶子裡你覺得哪個是大鼓的聲音哪個是小鼓的聲音?(幼兒猜)這樣吧,我們來嘗一嘗,怎麼嘗呢?請寶寶從這兩個盤子裡每個盤子裡都拿一顆糖放到嘴巴里用牙齒咬一咬,咬一咬你就知道哪個是大鼓的聲音哪個是小鼓的聲音啦。(幼兒品嚐且自由說)現在告訴老師哪個是大鼓的聲音哪個是小鼓的聲音?請寶寶們為自己喜歡吃的糖果伴唱吧。

  四、活動延伸出示裝棉花糖的瓶子,提出:棉花糖與軟糖發出的聲音,誰更像大鼓、誰像小鼓?請幼兒回去嘗一嘗棉花糖,聽聽到底是大鼓的聲音還是小鼓的聲音。

小班科學教案《好聽的聲音》4

  【活動目標】

  1、辨別幾種不同的聲音,知道不同的物體能發出不同的聲音。

  2、初步瞭解同種物體,由於數量的多少,發出的聲音也不同。

  3、初步嘗試用不同聲音的套桶為樂曲伴奏。

  4、培養幼兒的操作興趣。

  【活動準備】

  1、人手一個套桶娃娃,蠶豆、米、綠豆等若干。

  2、《小手爬》的音樂,透明的瓶子若干。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讓套桶發出聲音。

  出示空套桶,“今天套桶娃娃想和我們小朋友做遊戲。”教師搖動空套桶,“你們聽,怎麼沒聲音?”

  1、教師設問:你有什麼辦法讓空套桶發出聲音?(在套桶裡裝上東西)

  “我們一起動手讓套桶娃娃發出好聽的聲音,在你的套桶裡裝上一樣東西,蓋好,握握緊,搖一搖、聽一聽。”幼兒探索、操作。

  2、集體探索:“你們的套桶娃娃發出聲音來了嗎?讓我聽聽。”(幼兒集體搖動套桶。)

  “你的套桶為什麼會發出聲音?”

  3、交流、分享:你在套桶中放了什麼?(個別回答)它發出什麼樣的聲音?我們來學一學。

  (集體)這個聲音像什麼?

  二、探索比較,知道不同的物體在套桶裡發出的聲音不同。

  1、分組活動:讓幼兒嘗試換一種東西放在套桶中,搖一搖,聽一聽。“小朋友在套桶裡放了一種東西,你想不想再換另一種東西放在套桶裡,聽聽剛才的聲音和現在的聲音一樣嗎?”“小朋友拿著你的空套桶找一組你沒玩過的放在你的套桶裡,搖一搖、聽一聽。”

  2、教師指導幼兒分辨不同的聲音。讓幼兒比較前、後兩種聲音有什麼不同。“你第一次玩了什麼?這一次玩了什麼?它們發出的聲音一樣嗎?”教師讓兩個幼兒比較,“你們倆的套桶裡發出的聲音一樣嗎?”

  3、集體討論,請三位幼兒示範。“小朋友,你們聽,他們的套桶裡發出的聲音一樣嗎?”“請你們猜一猜,小朋友的套桶裡裝的是什麼?”讓幼兒猜測,“你們猜的對不對呢?”教師幫助個別幼兒把東西倒進透明瓶子裡讓幼兒驗證猜的是否正確。得出結論:不一樣的東西,在套桶中發出的聲音不一樣。

  三、觀察、比較同種物體在套桶裡發出不同的聲音。

  教師演示兩個裝有同種物體的,數量不同的套桶,讓幼兒比較。“你們既能聽出聲音來又能猜出來,你們真能幹。”“我這裡也有兩個套桶娃娃,你們聽一聽,他們發出的聲音一樣嗎?”“你們來猜一猜,這個套桶裡裝的是什麼?”(幼兒猜測後,開啟讓幼兒驗證)兩次。

  “為什麼一樣的東西,在套桶裡發出的聲音不一樣呢?”(一個多、一個少)

  得出結論:一樣的東西,一個多,一個少,它們在套桶中發出的聲音就不一樣。

  四、集體用會響的套桶為樂曲伴奏。

  “小朋友的套桶娃娃發出這麼好聽的聲音,那我們來為樂曲《小手爬》伴奏。”(集體伴奏兩遍)

  五、結束活動。

  觀摩意見和建議:整個活動層次清晰,層層推進,幼兒很感興趣,在操作活動中嘗試、觀察、比較,發現問題,成分體現了“玩中學”的理念。

  建議提供給幼兒兩個套桶,讓幼兒同時感知聲音的不同,同時,最好選擇聲音差別大一點的物品放在套桶裡。

小班科學教案《好聽的聲音》5

  活動要求:

  1、辨別不同的聲音,發展聽覺。

  2、在聽聽玩玩中,讓罐子發出好聽的聲音。

  活動準備:

  核桃、紅豆、米、錄音機、《快樂歌》音樂、標記牌

  活動過程:

  一、聽聽搖搖

  1、找找;那些罐子是有聲音的。

  2、罐子為什麼會有聲音?

  二、聽聽猜猜

  1、有的罐子裡放了核桃、紅豆、米。

  聽聽,你罐子裡的聲音,是什麼東西發出的聲音?

  2、為自己的罐子找相同聲音的朋友:

  A、一孩子上來搖,相同的聲音和它在一起。

  B、老師搖,和老師相同的聲音,在一起。

  C、剩下的聽聽,是一樣的聲音嗎?

  三、聽聽玩玩

  1、看比標記牌,輪流搖自己的罐子。

  2、有節奏地搖。

  3、聽清唱《快樂歌》搖。

  4、聽音樂搖。

  四、延伸:聽聽想想,罐子裡有核桃,怎麼沒有聲音呢?